麻將最早的區塊鏈
❶ 麻將的最早歷史在什麼時候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准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
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麻將的轉變:
漢魏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脫離瓊而獨立行棋,向象棋方向發展,成為一種游戲。而博戲的瓊變為五木,即五個木製的骰子,也獨立成為一種博戲用具,稱為樗蒲。以擲點分勝負。相傳這又為曹植所造的骰子當時用玉製成,後改用骨制。變五木為兩骰,立方體,其六面刻點,點數從一到六。所以當時又叫「雙六」。
博戲到了唐代,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並且由兩個骰子變為六個骰子。據《西墅記》所載,唐明皇與楊貴妃擲骰子戲娛,唐明皇的戰況不佳,只有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四」才能轉敗為勝。於是唐明皇一面舉骰投擲,一面連呼「重四」 。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悅,命令高力士將骰子的四點塗為紅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兩面為紅色,其餘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後,用六個骰子合成各種名目以決勝負的戲娛方法,在當時稱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最完善的戲娛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間產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現在一些地區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製成,變骰子的立方體為長方體,變骰子的六面鏤點為一面鏤點。骨牌有21種花色。每色都是由兩個骰子的點數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為12點,最小為二點。每色有兩張或一張,共32張。
唐代中期,與骰子格同時,又有種叫 「葉子戲」的游戲出現。關於葉子戲的由來,說法不一。唐《同冒公主傳》說,「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這是最早的有關葉子戲的文字記載。此外還有幾種說法:系葉子青所作;系婦人葉子所作;系唐賀州刺史與藝妓葉茂蓮船上戲骰子格。這些說法似乎都牽強附會。其實,當時所稱的「葉子戲」,並非一種成形的游戲。只不過是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數值的紙片。這可從歐陽修《歸田錄》中得到證明:
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如今之手摺,凡文字有備檢查者以葉子寫之。骰子格本備檢用,故亦以葉子寫之,因以為名爾。
文中所談的葉子,就是紙片,但這種並非游戲,只是記錄數值的紙片,我們卻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將牌的鼻祖。
❷ 麻將起源於什麼時代,什麼地方
麻將起源於中國,其歷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關於麻將的起源朝代眾說紛紜,一說源於先秦時代的「六博」,又說源自馬吊牌(葉子牌),還有人說源自太平天國軍的「叉麻雀」。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麻將到清朝中葉基本定型。
麻將牌是千百年來由多種棋牌活動融合、演變而成的,在清代道光至清末時期,形成了一套144張牌和每把13張的定型打法。
一副正宗的麻將牌是由六類42種圖案組成的,其中有序數牌(含萬子牌、餅子牌和條子牌)108張、風牌(即東、南、西、北)16張,箭牌(中、發、白)12張,花牌(春、夏、秋、冬、梅、蘭、竹、菊)8張。
(2)麻將最早的區塊鏈擴展閱讀:
麻將牌面:
1、筒字牌:筒子代表一個個銅錢;從一筒至九筒,各4張,共36張。也有的地方稱為餅,從一餅到九餅。
2、萬字牌:萬代表一萬錢,從一萬至九萬,各4張,共36張。
3、條字牌:條子代表一串銅錢,以前一弔錢就是一百,也有稱「一貫錢」,貫穿起來的意思;從一條至九條,各4張,共36張。
4、箭令牌:中發白,白代表箭靶,發代表射箭,中則表示射中紅心。
5、風牌:東、南、西、北,各4張,共16張。
❸ 世界上最早的麻將
麻將起源於中國,原屬皇家和王公貴胄的游戲,其歷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麻將逐步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到清朝中葉基本定型。
相傳明朝名為萬餅條(或「萬秉章」)的人在「葉子格戲」的基礎上創造麻將,以自己名字「萬、餅、條」作為三種基礎花色。另一方面, 有人說麻將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例如:「筒」圖案就是火葯槍。還有的說,麻將基本張數為108張,代表著水滸里的108位好漢,東南西北則代表這些好漢來自東南西北四面八方;中發白是說這些人有的是中產階級,有的是高官貴族,有的則是白丁出身。
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游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
例如,「筒」的圖案就是火葯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葯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
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葯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
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糊」,「糊」「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杠」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那麼為何又叫「麻將」呢?在太倉地方方言叫「麻雀」為「麻將」,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准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❹ 麻將起源於什麼時候
歷史起源
麻將又稱麻雀,起源眾說紛紜,比較流行的有五種說法:其中最主流最可信的是麻雀牌起源說法。
麻雀牌起源說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有人便稱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游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 麻雀牌三種基礎花色的名字叫做「萬、束、筒」。「筒」的圖案就是火葯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葯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 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葯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 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彭」的槍聲。又如成牌 民國竹骨麻將牌
[1]叫「和」(音胡),「和」「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杠」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那麼為何又叫「麻將」呢?在太倉地方方言叫「麻雀」為「麻將」,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太倉方言雀(/tsiak/),將(/tsiang/)。 這種說法的是非常可信的,比如一束是一隻鳥的圖案。
葉子格戲起源說
明朝名為萬餅條(或「萬秉章」)的人在「葉子格戲」的基礎上創造麻將,以自己名字「萬、餅、條」作為三種基礎花色。
編輯本段馬吊牌起源說
有人說,麻將牌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准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❺ 麻將最早是什麼人發明的
麻將,也稱之為「麻雀」或「雀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正宗的國粹。打麻將是我國國粹中最普及的一種文娛活動。麻將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相傳,唐代魏州昌樂(今河南省昌樂縣)有個叫張遂的人,自幼聰明過人,後來出家當了和尚,取法名叫一行。一行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在天文、數學等方面有過傑出貢獻。公元722年前後,一行和尚曾編制一套供人娛樂用的紙牌。「紙牌」規格為:寬3.5cm,長15cm,上印萬、索、筒的圖樣。後來又增加了類似東、南、西、北、中、發、白的七種牌。
麻將萬、索、筒,本身是古代貨幣量的概念,筒即是銅鈿(外形圓中間一個四方孔的銅質材料所制),一百銅鈿相串而成一索、一萬即一萬個銅鈿,即一百個索之和。
由於紙牌拿在手中不方便,且難以理順;在娛樂過程中對看來講更是個障礙,故如何克服其缺陷成了當務之急。
實際經驗給予人們以啟發,應以硬質的東西來代替紙牌。於是,紙牌的圖案被刻於竹片或骨料之上,新的硬質牌出現了,從此「紙牌」這一稱謂便銷聲匿跡了。隨著社會的前進與發展,制牌材料逐漸由原來的竹片、骨料,直到發展成為今天的硬塑料與有機玻璃。
麻將是我國歷來在娛樂場中的一個傳統節目,娛樂者在其過程中必須「眼觀四方耳顧八面」,採用守已顧彼,靈活機動的戰術。打麻將的益處很多,對老年孤獨症,對某些慢性疾病,對調節神經緊張等都有緩解作用。孔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論語·陽貨》)。這就是說「博弈」比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惶惶不可終日要好的多。特別對於老年人,體力和腦力都逐漸衰退,疾病增多,不免有日薄西山之嘆,孤獨憂郁之感,雖可養花釣魚,聊以自慰,總會覺得缺少什麼。憂郁之情常有這對身心健康無疑是很有害的。如果幾十個人聚在一起適當打打麻將,換言笑語,交流感情,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悠閑自得地玩玩麻將,對身心健康是有好處的。故盛傳至今不衰,且廣泛流傳歐洲、東南亞地區,日本更為盛行。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麻將牌,在日本還與現代科技結合在一起。這突出表現在日本對麻將各類設備的創新和開發上。如今,在日本,傳統的勞神費時的人工洗牌變為全自動的電動洗牌,你只需輕輕按一下電紐,一付擺得亂七八糟的麻將推入桌內,另一副麻將碼得整整齊齊的麻將牌頃刻就呈現在你的眼前。而今,全自動麻將機器進一步又與電腦操作與計分結合在一起,坐在這種麻將桌旁邊玩麻將,真感到妙不可言。兩年之前我們還不知道,是什麼方法能使正反兩面的麻將牌一下子變成整齊化的一面;然而,一年前的今天中國南京長城文體器材有限公司率先推出更符合中國國情的CZ?/FONT>99A/B型電腦全自動麻將機。
麻將運動在我國廣大的城鄉十分普及,流行范圍涉及到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已經進入到千家萬戶,成為我國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智力體育活動。麻將運動的客觀存在是當今中國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的現實。
在中國這一個公共娛樂生活較為落後的國家,家庭打麻將極為普遍,怎樣使它從家庭堂堂正正地走向社會,使它成為一種體育競技項目,即健康地走向現代公共社會,很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中國國家體育總局一直在努力著,終於在 1998年6月18日正式批准麻將作為一種體育競技項目,並於1998年6月報15日正式編寫了〈〈中國麻將競賽規則〉〉(人民體育出版社)
最後期望早日,麻將與象棋、圍棋、橋牌一樣,走向國際比賽,讓世界各國的麻將高手相聚一堂舉辦國際麻將擂台賽,加深與各國的娛樂文化交流。
❻ 麻將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在唐朝貞觀年間,長安城有個父母雙亡的少年,他家裡非常窮,也沒有人給他起名字。人們只知道他姓麻,於是都叫他小麻子。小麻子聰明勤勞,他的好勝心極強。
有一天,在長安城的大街上,一位出征的將軍得勝回朝時,將軍披紅掛彩,騎著高頭大馬緩緩前行,很是得意。
人們在街道兩旁觀看,全都露出羨慕的眼神。小麻子也在其中,他望著八面威風的大將軍,轉過身對同伴們說:「我以後也要做個大將軍,好好威風一下!」
同伴們聽完,一個個笑得前仰後合,紛紛譏諷他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人家是什麼樣的人物,憑你一個連飯也吃不上的窮小子,還想跟人家比?真是太不自量力了!」
小麻子聽後,一言不發,默默地走開了。從那一天起,他起早摸黑地練起武來。同伴們見他當真想當將軍,就給他取了個外號叫「麻將」。後來人們叫順口了,「小麻子」的外號反而給忘了。
不過沒多久,麻將就無法練武了,因為他光練武不幹活,他連飯都沒得吃了。小麻子沒辦法,因為他餓得沒氣力耍弄槍棒了,只得先幹活掙錢換飯吃。好在他有一手搓麻繩的獨門手藝,他的麻繩搓得又快又好,因此請他幹活的人很多。
人們一見到麻將便紛紛喊他道:「喂!麻將,今天到我家搓麻繩。」「麻將,明天到我家去搓麻繩。」就這樣,麻將今天給東家搓麻繩,明天又給西家搓麻繩。
因為麻將整天搓麻繩,再沒什麼空閑時間了,他便乾脆放棄了練武。麻將到街市上做起了販賣麻繩的生意,他心中卻暗暗發誓:「做不成將軍至少也要做個大富翁!」
以後,麻將身上就常常備著一條條長短不等的細麻繩,他賺了一個銅子兒就用細麻繩把銅子兒串起來。麻將每日口裡念叨著:「一銅,兩銅,三銅……」
等麻將攢夠9個銅子兒後,他就用細麻繩挽作一圈,然後他將那條掛著銅子兒的麻繩掛在腰間稱為「一條」。當麻將又攢了9條掛著銅子兒的麻繩後,就合在一起稱之為「一萬」。
麻將還備了4隻白板箱子,打算攢滿「九萬」後,就將那些銅子兒全部裝進4個箱子里,然後他就可以帶著錢回家養老了。
麻將歷經千辛萬苦,走遍了嶺北江南,他總算攢滿了4大箱子的銅子兒。這時,麻將的好友們就勸他說:「你歷經了那麼多個春夏秋冬,現在已經是兩鬢斑白,你這些年為了賺錢,走遍東南西北,飽受了風霜雨雪之苦。現在就不要一心再想發財,也該保重身體,回家享享清福了。」
麻將聽了,覺得有理,就決定打道回府了。於是麻將帶著錢回到家鄉,他用那些錢蓋房娶妻,開始過上安穩富足的生活了。沒過兩年,妻子就給麻將生了個兒子,麻將給兒子起名叫作「紅中」。
由於人們羨慕麻將的晚年生活,又佩服他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為了紀念麻將,也為了激勵自己,他們便把麻將一生的經歷都刻在了小木板上。
人們在小木板上刻了「筒子」、「萬子」、「條子」、「東南西北」、「發財」、「白板」、「紅中」,又用麻將的名字為其命名為「麻將牌」,並且「麻將牌」很快就在民間流行開來。
後來人們又加上了各種花牌,整副牌共計144張。人們還用四方桌確定東西南北4個方位,然後4個人圍坐一團,根據一個季節共有13個星期,所以每人都有13張牌。
當然,這個故事只是個關於麻將的趣話。其實麻將起源於我國,它原來只屬於皇家和王公貴族們的游戲,其歷史可追溯到上千年以前,只是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它才逐步從宮廷流傳到民間的。
在麻將界,普遍都認為麻將牌的雛形是明末盛行的馬吊牌和紙牌,並通過不斷發展和演變,這才形成後來的麻將牌。但是馬吊牌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和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後來流行的圍棋、象棋、麻將牌等博弈游戲,都是在古代博戲的基礎上,發展和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到底開始於什麼時候,其准確的年代我們已經很難說清。但是根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商朝以前。
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6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後來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博戲的玩法是:兩人相對坐著,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人們把長方形的黑白各6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兩條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骰子,人們根據擲骰子的大小,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
當棋子到達終點,人們便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若棋子成為驍棋,便可入水「牽魚」獲得一籌。最後獲得6籌的人就是勝者,沒有成為「驍」的棋子,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散」棋就不可以。
在漢魏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脫離了骰子,開始獨立起來並向象棋的方向發展,並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新的游戲。
而博戲中的骰子則變為5個木製的骰子,這種玩法也獨立成為一種新的博戲用具,稱為「樗蒲」。樗蒲以擲點分勝負。
相傳三國時期大梟雄曹操的兒子曹植所造的骰子是用玉製成的,後來又改用骨頭製作,將5個骰子改為兩個,又規定骰子必須是立方體,骰子的6個面刻上點數,點數從1至6。所以當時人們又稱骰子叫作「雙六」。
博戲到了唐代時,骰子也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並且由兩個骰子變為6個骰子。
據傳,唐明皇與楊貴妃曾經擲骰子當作娛樂。那時唐明皇擲骰子的戰況不佳,他只有讓6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點數「四」才能轉敗為勝。
於是唐明皇一面舉著骰子投擲,一面連呼:「重四,重四!。」結果當骰子停定後,正好是兩個4點。唐明皇極為高興,便命令高力士將骰子上的4點和對面的一點都塗為紅色,從此以後,骰子的1點和4點就是紅色了,而其餘四面卻都是黑色。
自唐代後,用6個骰子做成的游戲方法,在當時稱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游戲用具便是宋徽宗宣和年間所產生的骨牌。
骨牌是用象牙或象骨製成的,人們將骰子的立方體變成長方體,將骰子的六面鏤點改成一面鏤點。骨牌共有21種花色,每色都是由兩個骰子的點數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點數為12點,最小為兩點。每色有兩張或一張,總共32張。
唐代中期,早「骰子格」出現後,又有一種叫作「葉子戲」的游戲出現。
關於「葉子戲」的由來,說法不一。古人都傳「葉子戲」是婦人用葉子青做成的。
這種說法似乎有些牽強附會。其實,當時所稱的「葉子戲」,並非是一種成形的游戲。只不過是人們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數值的紙片。這個觀點從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所著的《歸田錄》中得到證明:
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如今之手摺,凡文字有備檢查者以葉子寫之。骰子格本備檢用,故亦以葉子寫之,因以為名爾。
「葉子戲」是一種盛行於我國唐朝的樹葉形紙牌游戲。其實「葉子戲」就是紙片,它只是記錄數值的紙片,我們卻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將牌的鼻祖。
在唐代時,又有一種被稱作「游祥和」的紙牌游戲,大致跟「葉子戲」大同小異,也被人們認為是麻將的鼻祖。它流傳於我國民間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但因為玩的人聚在農村一隅而鮮為人知。
「游祥和」的牌上只有點數,點有紅黑兩種顏色,每副52張,4個人一組,一人坐莊,各自出牌。但是「游祥和」的打法又與後來的麻將牌很不一樣,它的玩法頗為復雜。
「游祥和」這種紙牌大概是唐朝初期才出現在我國民間的,後來它隨著黃河流域的達官貴人一起遷移到荊楚吳越等地的,而它的出現具有里程碑意義。
這種「游祥和」紙牌游戲是利用點數不同組合,使博技游戲的內容更加豐富,玩法更加多樣化。據初步考證,它有可能是現代麻將的雛形。
因為「游祥和」紙牌游戲的不同組合與排列設計體現了中華民族智慧的演繹,同時又為麻將牌的排列和組合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鑒的經驗。
麻將
❼ 如何反駁「麻將其實是最早的的區塊鏈項目」
為什麼要反駁呢?區塊鏈其實很復雜,專門從事技術開發的人才懂,那些搞投資的,在他們眼裡區塊鏈是什麼並不重要,能賺錢才重要,所以,懂得人不會把這個比喻當回事,不懂得人給他開個玩笑也未嘗不可。
❽ 麻將是怎樣起源和演變的
導致羅漢松葉子脆可能性很多。如果是因為溫度太低,需要將它移到室內溫暖處,並在中午適當受光;如果是因為光照不足,需要將它放到向陽處,但夏季要適當遮陰;如果是因為積水爛根,需要將盆中的水排出,將植株從盆中取出後剪去爛根,再用乾燥的土壤重栽;如果是因為施肥不足,需要在生長期適當地施肥。 一、提高溫度 原因:羅漢松適宜在溫暖的地方生長,溫度太低會凍傷植株,導致葉子乾枯。 解決方法:將羅漢松放到室內溫暖的地方,冬季最好保持在10℃以上。雖然它有良好的耐陰性,但也不宜長時間放在室內,中午要適當地接受光照。也可以用塑料薄膜套在植株上面,放在陽台上,起到保溫和受光的雙重作用。 二、加強光照 原因:羅漢松有一定的耐陰性,但長期不見光會導致光合作用衰弱,使葉子乾枯。 解決方法:羅漢松需要受到充足的光照,可以將它放到室內向陽處。一般在陽台或窗檯比較好,但中午的時候要放到散光照射的地方。因為午後的陽光對葉片殺傷力太大,會使其灼傷失水。 三、排水剪根 原因:羅漢松盆栽澆水過量的話,盆中積水會導致根部腐爛,進而讓葉子出現乾枯。 解決方法:羅漢松盆中有積水的話,及時將積水排除。然後將植株從盆中取出,小心的去除泥土並檢查根部,剪除掉爛根,用乾燥的土壤重栽即可。日常澆水時要控制水量,不宜澆的太多。 四、適當施肥 原因:羅漢松生長時得不到充足的養分,也會使其生長不良,葉子乾枯。 解決方法:一般在生長期,也就是2-3月和9-11月,要對羅漢松施采法特氨基酸水溶肥。肥料要用水稀釋,每月施肥1次即可。
❾ 麻將起源哪裡至今有多少年了
號稱「國粹」的麻將雖風靡已久,可起源問題似乎仍困擾著不少人。《書屋》雜志二零零五年第一期中就有一篇《麻將學發微》,其作者在文中感慨時至今日,麻將仍是「妾身未明」。是否果真如此呢?且先來梳理一下至今仍比較流行的幾種麻將起源說。 麻將的起源說可分為「湖說」、「鄭和說」、「太倉鶻說」、「寧波說」等。「湖說」派以清代文學家戴名世和民國歷史學家瞿兌之為代表,認為「麻將當為馬將之訛,馬將又源於馬吊。」馬吊中多天罡地煞的梁山好漢形象,宋江是萬萬貫的最大牌,成牌曰「湖」,這「湖」即指梁山泊。「鄭和說」則根據麻將中的一些叫法如北風、索,以及東非沿岸有人會打麻將的事實,推斷出是鄭和七下西洋時的發明。說水手常年在海上漂泊,閑暇之餘漸漸玩出了這種風靡世界的游戲;而且成牌時曰「和」(音胡),恰好和三寶大人的名對上了號。前幾年風靡一時的「太倉鶻派」則斷定麻將的發源地在江蘇太倉,理由是該地曾是皇家糧倉,作儲米之用,因患雀災,遂有打麻雀之游戲,其中有索筒餅等,先在兵丁中流行,後慢慢傳入民間,成牌時曰「鶻」(音胡)。鶻是老鷹的一種,想那麻雀見了老鷹當然就玩完,因此當某人叫出「鶻」字成牌後,其他幾家就只能乖乖俯首就擒。立論新穎證據充分,一時和之者眾。寧波派則起用了暗渡陳倉之術。向來善於商賈的寧波人信奉捷足先得,當旁人尚在為麻將的起源爭論不休時,精明的寧波人已經悄悄在天一閣旁建起了一座麻將博物館,並說寧波才是麻將的真正起源地。
「麻雀亦葉子之一。以之為博,曰『叉麻雀』。凡一百三十六,曰『筒』、『索』、『萬』,曰『東、南、西、北』,曰『龍、得鳳、白』,亦作『中、發、白』。始於浙江寧波,其後不脛而走,遂遍南北。」 徐珂將麻將的起源地定為寧波,現在看來絕非輕率之筆。據天一閣研究人員介紹,麻將的發明者是寧波人陳魚門: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至今有1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