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足區塊鏈最早的銀行
1. 銀行為何如此鍾情區塊鏈
銀行競逐區塊鏈 諸多難題待解
作為傳統的金融機構,銀行是區塊鏈領域最踴躍的探路者。近年來,國內外多家銀行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信貸、清算等領域。區塊鏈獨特的信任機制,被銀行視作創新風險管理、簡化交易流程的關鍵技術突破。不過,作為新興技術,區塊鏈生態仍在建立過程之中,應用十分有限,諸多難題仍有待在發展中逐步解決。
「目前區塊鏈不能跑高頻、並發的交易,網速、算力無法支撐。比如支付領域,如果是網購,還是可以實現的;如果是期貨高頻交易,就做不了。」黃震說。
姜鵬說,在設計區塊鏈的體系之初,中信銀行仔細論證了適合使用區塊鏈的業務環節。
「從全球的經驗看,目前還不適合用區塊鏈去做大而復雜的體系建設,不要試圖用區塊鏈解決所有問題,而是重點解決核心問題。做太復雜的系統耗費時間,技術發展那麼快,沒做完舊的系統就面臨新技術的迭代了。」姜鵬說。
「只解決核心問題」的思路,確保了區塊鏈上線後,中信銀行各支行相關業務操作無需流程改造,就可以實現業務升級。
范斌坦言,銀行全面應用區塊鏈還需要時間,IBM對於區塊鏈開源社區的投入將會繼續下去,一方面是為了培育市場,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爭奪區塊鏈平台的制高點。隨著區塊鏈技術本身的快速迭代,金融機構使用這項新技術的場景仍然有諸多想像空間。
內容來源於新華網
2. 現在國內有哪些銀行在布局區塊鏈
除了郵政、微眾那些,長沙銀行現在也跟一個叫中芯區塊鏈公共平台的合作了,好像是區塊鏈貸款業務。
3. 中國虛擬貨幣區塊鏈最早設計人
中國虛擬貨幣區塊鏈最早設計人是張榮寰先生,你可以網路一下:張榮寰數字經濟的基因,在生態文明頂層設計中提示了比特幣區塊鏈模式是數字經濟的基因。
4. 區塊鏈發展了哪些階段
區塊鏈發展了五個階段
1. 萌發階段:區塊鏈真正的萌發階段是在2007年到2009年,一個化名為中本聰的日裔美國人在2008年首次以異名形式在密碼學討論組上闡述了一篇關於電子貨幣的新幻想報告,從此比特幣問世。早在2007年中本聰就開始探索一系列新的技術,意在創造一種新的貨幣,2008年10月31日比特幣白皮書發布,2009年1月3日比特幣系統正式開始運作。
支撐比特幣體系的主要技術包括哈希函數,分布式賬本,區塊鏈,非對稱加密;從而可以看出,這些技術構建出區塊鏈的最初版本,也可以說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2007年到2009年這三年時間,比特幣都是極少數人參與的實驗階段,真正的商業活動還未真正開始。
2. 「奇客」小眾階段:這里的「奇客」是指對於互聯網技術狂熱的人,以技術創新為時尚和生命的人。2010年2月6日出現了比特幣的第一個交易所,同年的5月22日有人用10000個比特幣買了2個漢堡,同年的7月17日交易所Mt.Gox成立,這標志著比特幣正式流入市場。盡管如此,能夠真正了解並能進入市場參與比特幣買賣的人還只是對於互聯網技術熱衷的奇客們。他們在論壇上討論比特幣技術,在自己電腦上挖礦獲得比特幣,然後在Mt.Gox上買賣比特幣,現今這些奇客們都成為了億萬富翁。
3. 市場醞釀階段:2013年初比特幣價格是13美金,但是同年3月18日塞普勒斯政府因為金融危機關閉銀行和股市,使得比特幣價格飆漲,4月份最高價格漲到了266美金。同年8月20日德國政府確認了比特幣的貨幣地位,10月14日中國網路宣布開通比特幣支付通道,11月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也明確了比特幣的合法性,11月19日比特幣價格上漲到1242美金,形成創新高。盡管如此,區塊鏈進入主流社會經濟的基礎還不具備,比特幣價格飆升也只是來源於過於樂觀的預期。中國銀行體系遏制,Mt.Gox倒閉等事件使得比特幣價格持續下跌,2015年初比特幣價格已經跌到了200美金以下,2013年到2015年初這個階段,使得大眾開始了解比特幣和區塊鏈。
4. 區塊鏈主流期:2016年6月23日英國脫離歐盟,9月朝鮮第五次核試驗,11月特朗普當選等事件,世界主流經濟不確定性使得具有避險功能的比特幣開始復甦,市場需求量大,交易量的增大使得比特幣價格從2016年400美金最高飆升到2017年的20000美金,比特幣的致富效應,以及比特幣網路擁堵導致的交易溢出帶動了其他系列虛擬貨幣爆發,還有各式各樣的區塊鏈應用也隨之爆發,出現了眾多百倍,甚至千倍,萬倍的區塊鏈資產,引發了全球瘋狂追捧,隨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線比特幣期貨交易標志著比特幣正式進入主流投資產品系列,比特幣和區塊鏈徹底進入全球視線。
5. 產業落地階段:隨著2017年的市場狂亂之後,2018年虛擬貨幣和區塊鏈在市場,監管,認知等方面進行了調整,回歸了理性。2017年效仿區塊鏈技術的眾多區塊鏈項目會隨之市場降溫而漸漸消亡,真正具有實際區塊鏈應用的項目會初步落地。2018年不僅僅是區塊鏈元年,而且還是一個區塊鏈淘金期,大浪淘沙沖走沙子後,留下來的都是比較好的黃金。
從區塊鏈發展史看,區塊鏈技術尚未成熟,目前處於成長期,具體的區塊鏈實際應用只是用在金融領域,要想從其他行業應用到區塊鏈還需要有一段路程要走,但是區塊鏈趨勢應去把握,積極學習區塊鏈這個新生的領域有利無弊。
5.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呢
先有比特幣還是先有區塊鏈?
比特幣剛誕生的時候,並沒有「區塊鏈」這個概念,人們用bitcoin(小寫b)表示比特幣,用Bitcoin(大寫B)表示其底層技術,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區塊鏈技術。
2015年,經濟學人發布了封面文章《重塑世界的區塊鏈技術》後,區塊鏈技術在全球掀起一股金融科技狂潮,世界各大金融機構、銀行爭相研究區塊鏈技術,僅2016年就有數十億美元投資到區塊鏈相關企業當中。
2017年9月,中國政府網(www.gov.cn)發表文章《我國區塊鏈產業有望走在世界前列》,公開支持區塊鏈技術發展,並向13億中國人民普及了區塊鏈技術。區塊鏈在金融、保險、零售、公證等實體經濟領域的應用開始加速落地。
6. 區塊鏈的興起,對未來金融造成什麼影響
2018年8月6日,華為公司金融行業顧問、華煊科技創始人兼CEO蔡毅先生在DAGA | Blockchain & AI (核心群)做了專題分享,主題為:區塊鏈金融的現狀與展望。以下文字根據講座的語音整理,已經過作者審核。
蔡毅:華為公司金融行業顧問,華煊科技創始人兼CEO,共享讀書會創始人,中國作家協會成員,從事金融科技研究工作十餘年,是銀行數字化轉型資深專家。
大家晚上好,很高興也很榮幸可以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思考。
先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叫蔡毅,在青蔥歲月當過作家,90年代寫過一些書籍刊物和小說,那時還沒有互聯網。工作之後一直從事金融行業信息化工作,從金融的渠道到數據中心,從網點到科技,見證了金融科技的發展,也發現了一些問題。2014年之後做過投資合夥人,近幾年也在華為做金融行業顧問,從認知層面,為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人才發展作咨詢顧問。
接觸區塊鏈是2015年,我創辦了華煊科技和共享讀書會。目前我們主要關注區塊鏈的認知和金融技術解決方案落地。認知層面採用讀書會的方式進行互動分享和知識管理,技術層面結合區塊鏈、大數據和AI等技術,重塑金融行業流程和場景,從局部切入。結緣區塊鏈,源自我自己對區塊鏈感興趣,經常學習並和一些朋友進行探討研究。當然有些觀點還是比較膚淺,希望大家多交流批評指正。
美國的精英智囊曾經認為:維持全球領導地位的核心是科技,科技必須依靠經濟,經濟的核心是金融。那麼,金融的未來是什麼呢?
今天的題目是:區塊鏈金融的現狀與展望。我想主要從三個方面來介紹:
簡單介紹一下金融和金融體系;
區塊鏈金融現狀;
區塊鏈金融展望。
初步形成階段,第一個五年(1948年~1953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1948年),這時的人行遠不是我們現在想像中的那樣。但它標志著新中國金融機構體系的開始。
央行統收統支的「大一統」體系,第二個五年(1953年~1978年):中國人民銀行是全國唯一辦理各項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集中央銀行和普通銀行於一身。大一統其實是我們照搬國外的模式,具體國家我就不說了。
初步改革和突破「大一統」金融機構體系,第三個五年(1979年~1983年8月):中國銀行(1912年成立)、中國農業銀行(1951年成立)、中國建設銀行(1954年成立)相繼恢復或成立,但中國人民銀行仍然集貨幣發行與信貸於一身。我們看到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金融行業發展非常快。
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初具規模,十年時間(1983年9月~1993年):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為核心,以工、農、中、建四大專業銀行為主體,其他各種金融機構並存和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1987年之後相繼出現了交行、招行、深發、中信、恆豐。1988年出現了平安、廣發、興業。1992年出現了光大、華夏、浦發並在同年設立了證監會。
建設和完善社會**市場金融機構體系的階段(1994年至今):形成了由「一行三會」為主導、大中小型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非銀行金融機構為輔翼的較完備的金融機構體系。1994年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1995年成立了第一家民營商業銀行民生銀行(這個意義很重大)、1998年出現了城商行並設立了保監會。銀監會其實出現的比較晚,2003年才設立。從此一行三會格局形成。不過不久前,銀監會和保監會合並成了銀保監會,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各類金融機構呈現出「網狀化」「強關聯」的業態, 即:現在的銀行與銀行、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以及各金融子市場之間的關聯度顯著上升,信用聯系日益緊密、混雜交織,錯綜復雜。
金融業生態環境也出現了一些明顯變化。一方面,傳統正規金融機構謀求加快轉型和創新,力求在經營戰略、市場定位、管理架構、業態、產品等創新方面搶佔先機。另一方面,各類新興金融機構大量涌現。
金融業態也呈現房地產金融化、非銀機構「銀行化」、資產證券化等新特點。
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的互動關系趨向復雜,金融體系催生和放大資產泡沫的作用被低估。
金融體系的網狀化和強關聯拉大了金融業與金融監管的缺口,削弱了傳統監管的有效性。我國現行金融監管體制運行時間才十幾年 那。
貨幣政策通過金融體系傳導的路徑和機制發生變化(貨幣政策的傳導鏈條拉長或變形,傳導性和效力下降),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面臨新的制約。現行貨幣政策框架自1996年建立以來不斷因應經濟和金融市場發展而加以改進,但近年來的金融體系復雜化對之提出了新的考驗。廣義貨幣M2也受到金融深化、支付電子化等因素的沖擊,被影子銀行體系進一步削弱。
各類規避監管的跨市場、跨業務、跨界行為使多種風險因素相互交織,比如:期限和產品嚴重錯配的資金池操作隱藏較大的流動性風險、產品嵌套導致風險傳遞、影子銀行監管不足以及地方債務、房地產、外部沖擊等,都給金融體系穩定帶來很大挑戰。
一是依賴法律條文存在的商業信任,即政策導向;
二是由**第三方作為信用中介來保障實現資產轉移交易;
三是由集中式清算機構為中心,處理完成的交易結算和清算。
1)誠信體系和信任機制問題。傳統金融必須有嚴格的交易記錄來累積信用,沒有交易記錄很難實現融資或貸款,因為沒有技術手段確保雙方交易安全。
2)交易結算的時間較長。傳統金融交易時間不斷提速,但結算時間仍比較長,尤其是跨境交易,往往不能即時到達。
3)中介服務成本高。傳統金融交易體系重要收入來源是依靠收取交易手續費或者貸款利息;在跨境交易中,更得付出匯率改變造成的成本。
4)安全性欠佳。傳統金融人為參與環節多,意味著人為錯漏發生機率也更高。
一、金融與金融體系
1金融的概念
首先來講講金融的概念,「金融」一詞源於明治維新(1868年)後的日本,這與日本1897年確立的金本位多少有些關聯。20世紀初從日本傳入中國,最早在1902年由財政部長梁啟超提出,而當時張之洞提出了反對意見,所以,甲午戰爭後中國一直留在銀本位,不過這也讓中國躲過了1929的十年大蕭條。
金融原意「金錢融通」,指資金在社會上的流通,後來意義得到擴展,表示與貨幣、信用有關的交易和經濟活動。翻譯成「金融」其實還有個原因:黃金曾是國際貿易中唯一的媒介,價值與財富是以黃金為依據和標准。因此人們在製作標准金條時,需要將黃金融化成型,這也許是「金融」一詞的本意,即將金屬融化。
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
再來看一下後來我們對於金融的定義: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甚至包括金銀的買賣,狹義的金融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
簡單地講,金融的內容可概括為貨幣的發行與回籠,存款的吸收與付出,貸款的發放與回收,金銀、外匯的買賣,有價證券的發行與轉讓,保險、信託、國內、國際的貨幣結算等。更直白一些說,金融是雙向反饋的。而從事金融活動的機構主要有銀行、保險、證券、信託、金融租賃等。這個我們各位是比較了解的,也經常接觸。所以,了解了金融的含義和機構,還需要了解一下中國的金融體系。
2中國的金融體系
我國的金融體系發展的階段大致分為五個階段:
從演化角度看,金融的規范性研究往往是線性的。
就是我們往往以某個演進形態為標准(通常是發達市場經濟體系,如蘇聯、德國、美國甚至於日本等),描述金融體系從非市場化到市場化、從金融資源的低效配置到高效配置的進步途徑,並著重解釋對該標准形態的GAP及原因。
其實,我們從剛才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自1978年以來,中國金融體系已經朝著市場化、規范化、多元化、國際化的方向演進,中國的金融體系無論是規模還是復雜化程度,均呈非線性地迅速上升:
以上這些變化超乎業界、監管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普遍想像,會帶來一系列的影響:
積極方面,金融體系的規模和構成均有所擴大,金融機構業務拓展和金融服務能力有所提升,金融市場得到了發展,創新支付發展迅速。這個我們待會要講到的金融科技就是如此。
用一句通俗的話講,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那麼,消極方面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國的金融體系整體上還是比較落後的。這種落後主要體現在銀行創新的滯後:人行2015年10月宣布取消「利差保護」,而美國早在1986年4月利率就已經徹底市場化,中國遲了將近30年。
3中國金融體系的制度框架與基本問題
當然,我國當前的金融體系是建立在三個基本制度框架之上的:
基於此,也引申出來四個方面的問題:
面對這一系列問題,金融機構其實也一直在尋求解決之道。兩年前我們在與工行、招行交流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在探索大數據、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了。而且其危機意識非常強。
4金融科技
正如剛才提到的積極的方面,金融機構一直尋求金融信息化,金融數字化的解決之道。
所以,我提一下,金融科技都發生了什麼。不管是京東提出的FinTech還是螞蟻金服提出的TechFin,我想本質上都是科技與金融的更好的結合,就像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金融與區塊鏈如何更好地結合一樣。
金融科技1.0時代
在這一階段,金融行業與科技行業作為並駕齊驅的行業存在,雙方還沒有真正融合,但科技進步已經開始推動金融市場的全球化。自二戰以來,通訊技術與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金融打破國界,金融機構的跨國投資也大大加速。這一時代金融服務的提供者主要是銀行。
金融科技2.0時代
科技在推動金融在強化全球化趨勢的同時,使得金融服務越來越數字化。金融行業通過傳統 IT 的軟硬體的應用來實現辦公和業務的電子化、自動化,從而提高業務效率。這一期間,金融機構在內部運營方面大量增加IT技術的採用,在許多流程方面已經成功實現無紙化辦公。現在銀行等機構中還經常會討論的核心系統、信貸系統、清算系統等,就是這個階段的代表。
金融科技3.0時代
互聯網金融階段,這個階段金融科技的主力軍是非金融機構的創業型企業,依託互聯網技術與信息通訊技術**提供金融服務或者與金融機構合作推出金融服務。金融業通過搭建在線業務平台,利用互聯網或者移動終端的渠道來匯集海量的用戶和信息,實現金融業務中的資產端、交易端、支付端、資金端的任意組合的互聯互通,本質上是對傳統金融渠道的變革,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融合。
金融科技4.0時代
金融業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這些新的 IT 技術來改變傳統的金融信息採集來源、風險定價模型、投資決策過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傳統金融的效率,解決傳統金融的痛點,代表技術就是大數據徵信、智能投顧。
講到這里,稍微總結一下:金融是信用的中介,金融是雙向反饋的。我們講了中國金融體系,了解了原來工行和招行、平安是同時期成立的,所以我們知道了為什麼工行比其他四大行更活躍更具創新能力。然後我們講了金融科技的發展,帶動了金融科技在信息化數字化方面的更好的發展。
摘抄與:文章:區塊鏈金融的現狀與展望
7. 馬雲為何要親自見證全球首筆區塊鏈跨境匯款誕生
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的電子錢包跨境匯款服務6月25日在香港上線――港版支付寶AlipayHK用戶可通過區塊鏈技術向菲律賓錢包Gcash匯款。
螞蟻金服表示,AlipayHK與Gcash合作,成為全球首個在跨境匯款全鏈路使用區塊鏈的電子錢包,並由渣打銀行負責日終的資金清算以及外匯兌換。Gcash用戶在到賬後能即刻消費。跨境匯款也能像境內轉賬一樣實時到賬,7×24小時不間斷、省錢省事、安全透明,可謂重新定義了「跨境匯款」。
8. 區塊鏈思想是誰提出來的
中本聰(英語:Satoshi Nakamoto),自稱日裔美國人,日本媒體常譯為中本哲史,此人是比特幣協議及其相關軟體Bitcoin-Qt的創造者,但真實身份未知。中本聰於2008年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論文,描述了一種被他稱為「比特幣」的電子貨幣及其演算法。2009年,他發布了首個比特幣軟體,並正式啟動了比特幣金融系統。2010年,他逐漸淡出並將項目移交給比特幣社區的其他成員。中本聰據信持有約一百萬個比特幣。
9. 區塊鏈該如何覆蓋除金融以外的其他行業
區塊鏈是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最具挑戰性的創新之一,因為區塊鏈從根本上顛覆了傳統金融的固有邏輯、運行模式和業務范圍,突破了約定俗成的無數的條條框框的限制,踏入了此前無法涉及的一系列全新的應用領域。
區塊鏈被稱為顛覆性的技術,將重構互聯網金融乃至整個金融業的關鍵底層基礎設施,其在金融領域的價值正在等待人們去發現。具體的應用體現如下:
一、銀行業的應用
錢包和支付是區塊鏈技術最先涉足的領域,然而這也是銀行業傳統的業務范圍。區塊鏈技術的到來到底能帶來怎樣的變化呢?
跨境支付—應用案例:
Circle2013年10月創立的Circle,旨在使比特幣「簡單易操作,類似Gmail(谷歌郵箱)、Skype(微軟的網路電話)和其他客戶服務工具那樣」,該公司迅速獲得大量融資。在2014年中旬獲得了2700萬美元投資,成為數字密碼貨幣領域資金最為充足的公司之一。
2015年,高盛和IDG Capital Partners領投,為Circle融得了5000萬美元的資金。2016年6月,Circle獲得了中國投資商領投的6000萬美元,並且聲明已在中國成立獨立公司Circle China並組建本土團隊,同網路、光大達成戰略合作。
Circle利用比特幣區塊鏈交易,可以在世界范圍內提供即時、免費的資金轉賬。Circle希望利用比特幣作為免費的互聯網支付網路,使各國法定貨幣在全球范圍內毫無阻礙地順暢流轉。通過與像IDG這樣的海外公司合作,Circle可以向使用各國法定貨幣的用戶提供金融服務。
盡管各國對支付系統的監管結構比較復雜,但這些國家之間的合作還是取得了進展。2016年4月,Circle獲得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頒發的首個電子貨幣許可證,引發行業廣泛關注。隨後,Circle宣布與巴克萊銀行建立合作關系,正式進軍英國市場,自此英國的消費者可以像美國消費者一樣享受快速轉賬支付及買賣比特幣等服務。
為了使用戶可以更方便的使用,Circle同蘋果公司合作。在iOS 10系統中,蘋果的iMessage支持用戶使用Circle的比特幣支付系統。Circle首席執行官傑里米·阿萊爾(Jeremy Allaire)表示:
「iMessage允許支付服務接入將會使消費者從中受益,若為了支付單獨安裝一個APP難度比較大,並且和朋友間的轉賬支付行為也要經過復雜的設置過程,但直接接入到iMessage服務中就簡化了許多。」
2016年9月13日,Circle宣布用戶可以通過iMessage支付給世界上的任何人。
區塊鏈在跨境支付方面的優勢:低成本、實時交易、安全性高。
智能票據—應用案例:
復雜美區塊鏈票據項目票據和區塊鏈技術可以很好的結合,在採用區塊鏈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後,改變了現有的系統存儲和傳送結構,建立起更加安全的運行模式,解決偽造票據的問題。
通過時間戳完整反映票據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其具有可追溯歷史的特性,使這種模式具有全新的連續背書機制,真實反映了票據權利的轉移過程。
國內的杭州復雜美區塊鏈研究中心也初步開發了一個基於以太坊的區塊鏈借貸票據交易所開源項目,它整合了金融、餐飲、企業管理、快遞追蹤等多個細分領域運用區塊鏈技術的理念。復雜美區塊鏈網路借貸票據交易所開源項目如圖所示,應用區塊鏈技術的網路借貸交易所,可以完成宣稱每秒15萬筆、無手續費的線上交易。
基於區塊鏈的票據業務具有四個方面的優勢:
從道德風險來看,紙票中「一票多賣」、電子票據中打款背書不同步的現象時有發生,但區塊鏈由於具有不可篡改的時間戳和全網公開的特性,無論紙票還是電子票,一旦交易,將不會存在賴賬現象。
從操作風險看,由於電子票據系統是中心化運行的,一旦中心伺服器出現問題,則對整個市場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同時企業網銀的接入將會把風險更多地轉嫁到銀行自身的網路安全問題上,整個風險的鏈條會越來越長。而藉助區塊鏈中的分布式高容錯和非對稱加密演算法,人為操作產生的風險將幾乎為0。
從信用風險來看,藉助區塊鏈的數據可以實現對所有參與者信用的搜集和評估,並可進行實時控制。
從市場風險來看,中介市場大量的資產錯配不僅導致了自身損失,還捆綁了銀行的利益,藉助區塊鏈的可編程性不僅可以有效控制參與者資產端和負債端的平衡,更可藉助數據透明的特性催促整個市場交易價格對資金需求反應的真實性,進而形成更真實的價格指數,有利於控制市場風險。
銀行結算—應用案例:VISA
銀行結算是指通過銀行賬戶的資金轉移所實現收付的行為,即銀行接受客戶委託代收代付,從付款單位存款賬戶劃出款項,轉入收款單位存款賬戶,以此完成客戶之間債權債務的清算或資金的調撥。在此過程中,銀行既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也是社會經濟活動中清算資金的中介。
與國內銀行主要依靠存貸差盈利的模式不同,跨國銀行盈利的半壁江山都來源於中間結算業務,對於他們而言,如果開辟新的業務領域、合理降低結算成本,直接關乎其根本。
VISA是世界最大的信用卡公司,毫無疑問,數字密碼貨幣的興起必然對其信用卡支付業務帶來沖擊。然而VISA對於電子貨幣和區塊鏈並不是一直抵觸,而是採取了開放的態度。
2015年10月,VISA和DocuSign聯合推出了一個「概念證明」項目,使用比特幣區塊鏈來記錄保管租車數據。該項目將DocuSign的數字交易管理(DTM)平台和電子簽名解決方案,與VISA的安全支付技術進行了結合。可以讓消費者在車內配置租賃、保險和其他每天日常采購的項目,例如停車費和通行費,並且用戶可直接使用VISA卡進行支付。
外圍的應用並沒有使VISA滿足。同年,VISA同Coinbase合作,推出了首張在美國可以使用的比特幣借記卡。11月30日,在倫敦舉辦的UnBound大會上,VISA歐洲創新實驗室又展示了一款「概念證明」匯款應用,通過這款應用,人們可以在比特幣區塊鏈上匯款。
2016年9月,VISA更是推出了與數字支付創業公司BTL Group合作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銀行間結算支付系統Interbit,來評估區塊鏈技術能否為銀行間的國際轉賬降低成本、結算時間和信貸風險。
近兩年的一系列重大動作可以看出:VISA開始認識到區塊鏈技術的價值,正在努力使區塊鏈技術成為擴大其勢力范圍強有力的工具。
區塊鏈在銀行結算方面的優勢:安全、方便、智能。
銀行內部發行數字密碼貨幣除了在既有的業務上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改造之外,世界各大銀行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加密數字貨幣計劃,以便降低自己的運營成本。
區塊鏈在銀行數字密碼貨幣方面的優勢:降低成本。
二、證券投資市場應用
證券交易—應用案例:Linq
證券交易市場是區塊鏈重要的應用領域。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加快清算和結算的速度,還可以減少金融機構需要維護的賬面數量,確保審計跟蹤更加精確。
納斯達克交易所(NASDAQ)是證券交易市場最早吃螃蟹的人。在2015年下半年,它推出了交易平台Linq,該交易平台是基於比特幣交易技術,用於一級市場公司的交易。如下圖所示,Linq擁有記錄企業IPO前的股權交易,可以跟蹤企業股權的交易、股東和投資人信息等,對私募市場的資產分析十分具有價值。
納斯達克區塊鏈戰略負責人弗雷德里克·沃斯(Fredrik Voss)確信基於區塊鏈技術所提供的高效率,將能夠大幅度提升Linq作為私人股權交易平台的優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技術能夠真正讓人們遠離紙張作業,而區塊鏈技術將使它向前發展一大步,相比手工處理方式,將大幅減少失誤的可能。
區塊鏈在證券交易方面的優勢:加快結算速度,簡化賬目,便於跟蹤審計。
股權眾籌—應用案例:小蟻
一直以來,資金就是創意想法以及創業面前的一道鴻溝,也正是這個鴻溝催生了世界上第一家眾籌平台——Kickstarter。Kickstarter的運作方式是一種典型的平台商業模式,該平台的用戶一方是渴望進行創作和創造的人,另一方面則是擁有部分資金並願意對新的創意提供資助的人,雙方共同的願望都是希望新的創意變成現實,並能實現持續推廣。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眾籌平台可以通過創建自己的數字密碼貨幣或數字資產來籌集資金,通過分發自己的「數字股權」給早期支持者,是投資者獲得支持初創公司所獲股份的憑證。
區塊鏈眾籌平台通常有三層結構組成:
最底層為區塊鏈網路,由它構建起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總賬;
中間層為業務邏輯與區塊鏈結合,共同建立賬戶中心,股權登記、股權憑證、股權交易、股權管理等功能;
最上層為各個眾籌平檯面向客戶提供的服務。
在國內,小蟻是首家利用區塊鏈技術來登記公司股權的公司。雖然這是一個創新,但是要在底層邏輯和各種細節達到我國法律合規並對接實體世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對我國當前法律環境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後,小蟻有潛力成為切實可行的區塊鏈應用。
小蟻是基於區塊鏈技術,通過點對點網路進行登記發行、管理、交易各種權益份額的區塊鏈協議。初期會以非上市公司的股權作為切入點,為初創公司提供數字化股份激勵方案,為股權眾籌公司提供股權管理方案,未來會過度到股權的可交易,即「區塊鏈IPO」,逐步模糊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的界線。
區塊鏈在股權眾籌方面的優勢:跨越時空限制,優化眾籌組織,合理股權、利益分配。
三、保險業應用
保單銷售—應用案例:布比航空意外險
傳統的航空意外險一直存在著保險造假、中介商抬價等問題。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還是轉嫁到消費者升上。而區塊鏈技術可以提供有效的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
2016年7月29日,布比區塊鏈同陽光保險合作,推出了「區塊鏈+航空意外險卡單」,這是國內首個將主流金融資產放在區塊鏈上流通。
多數航空意外險只有在飛機發生意外時才會出現理賠,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客戶買到假保險不易被發現。為了防止買到「假保單」,布比區塊鏈依託其多方數據共享的特點,可以追溯卡單從源頭到客戶流轉的全過程,各方不僅可以查驗到卡單的真偽,並且確保卡單的真實性,還可以方便後續流程,比如理賠等等。
為了防止被中間商抬高價格轉嫁消費者身上,航空意外險卡單設立在布比區塊鏈上,沒有中間商,保險卡單價格會很明顯的降下來。據資料顯示,這種產品60元購買一份,可使用20人次,每次可獲得高達200萬元的航空意外保障,相當於每次花費3元即可獲得200萬元的保障。
區塊鏈在保險業方面的優勢:真實透明、信息安全、可追溯、理賠流程清晰、低成本。
10. 區塊鏈技術誕生哪一年
區塊鏈技術的設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為了確保時間戳文件不被追溯及篡改,當時的兩位科學家Stuart Haber和W. Scott Stornetta推出了一種實用計算的解決方案。
該系統使用區塊加密鏈來儲存時間戳文件,並在1992年,梅克爾樹(Merkle trees)也被納入該系統,這種將多個文檔歸到一個區塊的新技術,大大提高了效率。可惜的是,該項技術後來無人問津,慢慢被棄用。該專利也在2004年失效,也就是比特幣誕生的四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