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車車科技合作區塊鏈
⑴ 牽手華為,蜂巢能源打造首家數字化電池企業平台
動力電池界的新勢力——蜂巢能源又有新動作。
1月8日,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簽約儀式,宣布雙方將在企業雲技術應用的多個領域開展深入合作。
「蜂巢能源希望在智能化和雲服務方面和華為深度合作,目標是要打造全球最領先的數字化、智能化電池企業。」關於與華為雲的合作內容,蜂巢能源總裁楊紅新說道。
(華為雲中國區總裁洪方明)
具體來說,華為雲將結合技術發展趨勢,蜂巢能源則提供相關業務場景,雙方將共同探討合作開發新能源&儲能大數據平台,其中華為雲提供基礎計算、存儲、網路、安全、大數據、AI平台、區塊鏈服務及其他PaaS類服務的能力支持,蜂巢能源則提供業務數據、功能設計以及演算法,共同打造功能完善,性能穩定,業務易擴展,可持續演進的新能源&儲能大數據雲平台。基於該平台還將孵化雙方的多種合作模式,共同發掘優質客戶,助力商務模式多元化發展。
在楊紅新看來,單純靠產品或技術去追趕頭部企業還有很長的路,因此也需要「彎道超車」,所以在數字化的基礎上提供更多附加服務,將是蜂巢能源的重點。
而數字化體系一旦建設完成,除了能極大優化電池製造環節及後續的監管,另一大優勢便是能快速復制產線。「特斯拉上海工廠能夠快速建成投產,除了基建的高效,更重要的是特斯拉工廠有一套完整的模型和系統,可以減少變數做到快速全球化復制。」楊紅新表示,蜂巢能源的目標也是如此,將來在歐洲乃至全球建廠,都可以快速復制。
在與第一電動等媒體的交流過程中,楊紅新還透露,除了此次與華為雲BU合作,蜂巢能源也在與華為車BU就電池技術、產品、電池解決方案等探討合作的可能性。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⑵ 華為與北汽新能源合作車型 「華為版」將發布,華為為何要與車企合作
我想我們都知道,華為公司就是一個十分有實力的公司,而且也能夠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發展。我們其實是十分信任華為公司的,而且我們也覺得華為公司真的是十分的強大,而且也能夠讓自己獲得不斷的發展。我們覺得華為公司能夠讓自己有個更好的前途,並且我們也十分看好華為工作的發展,因為華為公司本身就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戰略目光,並且也能夠讓自己著眼於長遠的利益,而且也能夠讓自己擁有一個更好的責任心,能夠讓自己對社會做出更好的行為,並且能夠承擔更多的責任。
華為公司的確在不斷地朝前發展,並且也不斷地讓自己的能力有一個越來越好的提升,而且不斷地想要讓自己的競爭力有一個提升。很多時候,華為都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競爭地位,而且也在不斷擴大投資的范圍,讓自己的投資領域變得越來越廣,而且也讓自己的市場份額變得越來越多,這樣的話能夠提高自己的市場競爭力,而且也能夠讓自己有一個更高的知名度。華為與北汽新能源合作車型 “華為版”將發布,華為為何要與車企合作?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車企的發展前途較好。
其實華為也不是任意地去投資自己的資金,而且也並不是讓自己有一個比較隨意的行為。華為之所以要和車企合作,就是因為華為認為車企的發展前途是比較好的,而且也能夠讓自身一個更好的發展,這也就意味著華為更加認可車企的前途。
以上這是我的看法,大家有什麼想法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⑶ 華為攜手眾車企成立5G汽車生態圈
華為日前宣布與首批18家車企聯合成立「5G汽車生態圈」,致力於將5G技術與汽車出行相結合,並加速5G技術在汽車產業的商用進程。
本次涉及與華為展開合作的汽車企業,既包括了上汽、一汽、東風等傳統乘用車企業,以及比亞迪、長城等民營車企,也出現了北汽新能源、宇通客車及T3出行等商用車及新興出行企業的身影。這是華為迄今為止展開與車企的合作中,涉及到的車企范圍及業態最廣的跨產業合作之一。
根據華為方面的介紹,生態圈成立後,華為與生態圈內的企業將致力於在汽車產業「新四化」趨勢中,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的進一步推進,並推動車聯網技術及解決方案的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雖然一再表示「不會直接造車」,但華為卻一直在汽車行業有所布局。公開信息顯示,華為在2013年就成立了車聯網業務部。而彼時,根據中經社的數據,2013年底中國汽車車聯網的滲透率不足5%,僅有個別定位高端的豪華車品牌搭載了一些初步的車聯網模塊。
此後,華為在2016年首次公開與車企合作,與ABB、諾基亞、愛立信等企業共同組建「5G汽車通信技術聯盟」,組建全球首個著眼於5G車聯網的產業聯盟。
除此以外,在汽車產業的「新四化」層面,華為的布局速度在全球科技企業中也名列前茅。2020年4月,華為先後發布了5G車載模組MH5000,以及新一代HiCharge直流快充模塊,兩者均為華為首次對外公布該類型產品。
在2019世界移動大會倫敦預溝通會上,華為正式發布「自動駕駛移動網路」系列化解決方案。
隨著中國5G產業開啟商用元年,包括車聯網行業在內的跨產業協作將迎來應用爆發期。此外,國內多家造車新勢力與科技企業,提出從L4以上級別進入自動駕駛市場的設想;但在此過程中,如何將5G高速度、低時延的優勢發揮出來,也成為從業者需要考量的一大問題。
汽車行業分析師張強認為,在目前汽車行業推進的「新四化」中,5G能夠借力並給予突破的范圍非常廣闊,例如在自動駕駛過程中的V2V、V2X信息交互技術,以及如何提高高精度地圖的質量,並為大數據在汽車與數據中心、基站及交通管路部門之間傳輸提供支持,尤其是在L4級別以上的高精度自動駕駛方面,5G技術更是必不可少;此外,以5G作為基礎的物聯網智能充電,與穩定的快充相結合,有望成為充電行業的又一重要風口。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教師劉淼告訴第一汽車頻道記者,一方面,華為由於曾長期參與到5G基站等國內「新基建」建設,擁有著較為豐富的經驗;另外,本次產業鏈的合作,涉及的范圍比較廣,這也有望對在不同場景下5G的應用,給出更多可行的解決方案,為5G的精細化應用提供支持。
目前,不僅是華為,愛立信、三星等全球科技巨頭,以及一些海外運營商也正在就5G與車聯網的銜接進行布局。
現代汽車集團旗下零部件企業現代摩比斯聯合韓國運營商KT共同合作開發了5GC-V2X物聯網技術,該技術通過低時延網速的5G網路,將先行車輛通過感測器採集到的關於車輛、交通情況及行人的高精度信息,向後車的導航系統進行實時更新。
現代摩比斯的一位工程師告訴第一汽車頻道記者,從目前來看,能夠穩定傳輸涉及多個坐標的大容量數據,還只能依靠高速度、低時延的5G,否則其他網路沒有辦法保證其數據傳輸的速度及穩定性,而穩定性又是實現高級別自動駕駛的先決條件,通過車企與科技企業的合作,可以有效解決因各自優勢不同而可能帶來的潛在性的問題。
劉淼也指出,相比於單次及單向性的合作,若構建一個可持續性的產業聯盟體,並持續展開合作研發及溝通,並將體系常態化,有利於技術研發過程中的一些問題的解決與穩定化。
隨著關於美國商務部有望允許美國公司與華為合作為下一代5G網路設定標準的消息傳出,業內認為,5G標准化一直在快速向前推行,行業標准涉及巨大利益,專利技術被納入標准可以使公司的利潤提高數十億美元,並將推動華為與海外知名企業就5G產業鏈展開進一步合作。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⑷ 華為再迎智能汽車聯手夥伴,華為造車能否成為一哥
華為雖然在造車領域還只是一個小白,但是華為在汽車領域卻有著非常大潛力,憑借華為的實力和技術肯定會在汽車領域取得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華為的實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成為一哥也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
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傳統燃油汽車早晚有一天都會被淘汰,這對各個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機會,同樣對華為也是一樣,華為不單獨生產車,卻可以和每一個車企合作,日後華為肯定會成為汽車行業的新星。
⑸ 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定位是部件供應商,你支持華為不造整車嗎
我覺得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在某一個領域能夠達到一個高度就可以,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華為在手機行業上面其實也沒有做到非常厲害的地步,在系統方面還存在很多升級的問題,目前又公布出來要供應智能汽車部分零件,這是公司的決定可能是為了公司更好的發展,我個人是支持的華為不造整車,因為造車和造手機電腦還是有很大區別,提供部分技術支持倒是可以促進雙發的發展。華為公司目前在我國是一個非常好的企業形象,關於華為不造整車可能華為自己心裡也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華為目前有最先進的5G技術,希望可以把他們的技術運用到汽車行業中。
⑹ 華為牽頭,聯合首批18家車企成立5G汽車生態圈 加速5G商用
(文/張鈺翊)盡管華為曾強調不會造車,但華為的「車圈好友」卻是越來越多了。近日,車友頭條獲悉,全球領先的通訊巨頭企業華為宣布與首批18家車企聯合成立「5G汽車生態圈」,致力於將5G技術與汽車出行相結合,並加速5G技術在汽車產業的商用進程。
首批18家車企中既有傳統乘用車企業,也包括民營車企以及商用車及新興出行企業。具體包括一汽集團(一汽紅旗、一汽奔騰、一汽解放)、長安汽車、東風集團(東風乘用車、東風小康)、上汽集團(上汽乘用車、上汽通用五菱)、廣汽集團(廣汽新能源)、北汽集團(北汽新能源)、比亞迪、長城汽車、奇瑞控股、江淮汽車、宇通(客車)、賽力斯、南京依維柯、T3出行。
根據華為方面的介紹,5G汽車生態圈成立後,華為與生態圈內的企業將致力於在汽車產業「新四化」趨勢中,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的進一步推進,並推動車聯網技術及解決方案的升級。
「5G汽車已經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和創新熱點,5G技術的高速率、低時延和高可靠將給智能網聯、智能交通、自動駕駛等場景打開全新的想像空間。消費者能夠感知的全新駕駛體驗、娛樂體驗,以及人、車、家全場景體驗是未來5G汽車的創新重點,是眾多車企和華為共同發力的方向。」華為方面表示,「5G汽車生態圈非常歡迎更多車企、合作夥伴一起加入」。
盡管華為一再強調稱不會造車,卻不斷的通過提供通信產品與解決方案,助力車企實現自動駕駛、智能網聯、信息服務的創新。的確,科技與汽車正在加速融合,科技企業憑借在智能化和科技化方面優勢,研發汽車智能部件比傳統車企在技術和反應速度上都有天然優勢。對傳統車企來說,兩個不同領域的合作既是一種優勢互補,更是強強聯合。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⑺ 華為攜手首批18家車企成立「5G汽車生態圈」
近日,華為聯合一汽集團(一汽紅旗、一汽奔騰、一汽解放)、長安汽車、東風集團(東風乘用車、東風小康)、上汽集團(上汽乘用車、上汽通用五菱)、廣汽集團(廣汽新能源)、北汽集團(北汽新能源)、比亞迪、長城汽車、奇瑞控股、江淮汽車、宇通(客車)、賽力斯、南京依維柯、T3出行等首批18家車企(排名不分先後),正式發布成立「5G汽車生態圈」,加速5G技術在汽車產業的商用進程,共同打造消費者感知的5G汽車。
5G汽車已經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和創新熱點,5G技術的高速率、低時延和高可靠將給智能網聯、智能交通、自動駕駛等場景打開全新的想像空間。消費者能夠感知的全新駕駛體驗、娛樂體驗,以及人、車、家全場景體驗是未來5G汽車的創新重點,是眾多車企和華為共同發力的方向。
自2019年4月發布全球首款5G車載模組MH5000以來,華為已經向生態圈夥伴與眾多車企提供了5G車載模組MH5000、5G車載終端T-Box平台等產品和技術,支撐5G汽車以及5G+C-V2X智能網聯的應用創新。一年來,眾多國際國內車企基於華為5G車載通信產品與解決方案,展開各種自動駕駛、智能網聯、信息服務的創新,讓消費者逐漸感知到5G技術在汽車上的價值。
作為智能網聯生態圈的延展,本次5G汽車生態圈建立後,華為希望通過汽車增量部件的優勢、面向消費者1+8+N的全場景體驗以及5G網路解決方案的能力,向生態圈夥伴貢獻更多的技術、平台和創意,更系統地服務好車企開展5G汽車的創新驗證,帶給消費者更驚艷的體驗。這正呼應了華為「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的理念。
未來兩年將是5G汽車爆發關鍵年,5G汽車生態圈今天迎來一汽(紅旗、奔騰、解放)、東風(小康、乘用車)、長安汽車、上汽(乘用車、通用五菱)、廣汽(新能源)、北汽(新能源)、比亞迪、長城汽車、奇瑞控股、江淮汽車、宇通(客車)、金康賽力斯、南京依維柯、T3出行等首批車企(排名不分先後),通過生態圈平台的長期運作、交流互動,共同探索與打磨出真正有價值的5G汽車應用,讓消費者最終能夠享受5G汽車帶來的超級體驗。5G汽車生態圈非常歡迎更多車企、合作夥伴一起加入,為5G汽車產業和生態的繁榮壯大共同發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⑻ 重磅:華為汽車業務推獨立品牌「HI」,下一步對外融資或造車
?北京時間10月30日,是好日子,兩家自動駕駛公司宣布融資信息:
1、專注低速自動駕駛的上海追勢科技宣布獲得雲啟資本、北汽產投等基金投資的數千萬Pre-A輪融資,資金將用於為主機廠量產交付;
2、專注於礦區無人駕駛運輸的北京踏歌智行宣布,完成前海母基金和戰略投資人寶通投資聯合領投的2億B輪融資,是迄今為止礦區無人駕駛領域最大的一筆單輪融資,並計劃在未來2年內登陸科創板。
除了上述兩家公司宣布融資,整個汽車行業更為重磅的信息,是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簡稱:華為車BU),借著華為Mate40中國區發布會的舞台,在上海東方體育館,正式宣布推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獨立品牌——HI。
但是,對於華為而言,獨立融資可能也會對其他業務產生示範作為,雖然旗下業務獨立融資對於互聯網巨頭而言,甚至汽車產業鏈的公司而言,都不是新鮮事,例如,比亞迪旗下的IGBT業務獨立融資、電池業務獨立,均勝電子旗下的均勝車聯獨立融資等,但,對華為來說,這是個新鮮事,需要評估其影響,或者是,思考做戰略調整,旗下業務都可以獨立融資發展。對於華為而言,在這個關鍵時刻,這些動作都需要仔細推敲、再三思考!
隨著獨立品牌的推出,華為汽車業務將會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這對於行業來說,也是好事情,能夠加快中國智能網聯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畢竟,在車智君看來,中國也就只有華為在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底層技術層面,可以與目前的領頭羊特斯拉相提並論,並且,華為還有AIoT領域的優勢。
嗯,又是見證歷史的一天,開心!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⑼ 華為官宣,將與三家車企深度合作推出子品牌汽車,華為為何會進軍汽車行業
華為,是國產品牌的驕傲,是我們中國人的自主品牌。相信我們每個中國人都知道華為,華為自創辦以來,一直致力於研發中國人的自主手機品牌,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華為一路高歌猛進,不僅滿足了人們日常對國產智能機的需求,更是成功進軍國際智能機平台,可以說華為是中國人的驕傲,更是中國科技振興的體現,華為進軍汽車行業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樹立名族品牌,彰顯中國力量。長期以來汽車行業被日系、德系、美系三大系列所霸佔,凡是買車之人,首選這三種系列的,德系汽車技術成熟,質量好,日系汽車省油、科技感強,美系汽車動力強,結實耐造,國產汽車一直處於低迷狀態,雖然近幾年長城、吉利、長安等國產車贏得了不錯的口碑,但仍然無法和德、日、美三大車系相匹敵,打造一款屬於自己名族品牌的汽車,彰顯中國造車技術日臻的任務完善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