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長城區塊鏈
❶ 沈萬三幫朱元璋修完長城,為什麼後來沈萬三卻被發配了
沈萬三出錢幫助朱元璋修完長城,但是最後沈萬三卻被朱元璋給處置了。那是因為沈萬三雖然有錢,但不會做事,惹得朱元璋生氣,再加上沈萬三的家人與胡惟庸案有牽涉,所以才會被處置。
朱元璋一聽就非常的生氣了,自己是一國之君,犒賞三軍也是君王才能行使的權力,沈萬山作為一介平民,竟然還想代替天子犒賞三軍,難不成是想造反。於是沈萬三就被朱元璋給發配邊疆了。後來沈萬三的後代因為涉及到了胡惟庸造反案,還有著名的藍玉案,全家都被處死了,直到這時,文明天下的大富豪家族就這樣徹底的消失了。
❷ 朱元璋建南京明城牆是為了什麼
當時,元朝大勢已去,當時正是各路英雄爭奪天下的關鍵時期,朱元璋所面對的勁敵有兩個,一個是來自西面,兵強馬壯的陳友諒,另一個是來自東面,富甲一方的張士誠。在激烈較量的關鍵時刻,朱元璋用心四處尋找高人指點,他找到了隱居於石門山的朱子學名家朱升,朱升向他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建議,也就是明朝建立過程中很有名的戰略計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接受了朱升的建議,在政治上他謹慎地「緩稱王」,情願暫時繼續臣服小明王,不另樹旗號,以免樹大招風,這樣做有利於減少對手,對自己悄然做大非常重要;在經濟上,他注重「廣積糧」,給民眾以田地,勸民農桑,墾荒屯田,廣儲食糧,為更大的征戰准備糧食,為將來的建國儲存經濟實力;在實施的措施上,他積極地「高築牆」,利用招攬人才,敬師興教,摒除苛政,減少刑罰,輕徭薄賦等,穩固地盤,鞏固力量。
或許是與朱升關於「高築牆」的建議有關,公元1366年到1386年間,朱元璋對南京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在歷時二十多年的時間內,明王朝把南京建成了中國歷史上在江南的最大都城,同時也使之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牆,據說,當時法國巴黎城的周長是29500米,而明城牆的周長達33676多米,明都城可謂是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城。
❸ 明朝初年幫助朱元璋修長城的富商是誰
沈萬三(1330年-1379年),又名沈萬山,沈秀,本名富,字仲榮,世稱萬三[1],浙江烏程縣(今湖州)人,祖上遷居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東蔡村。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後,沈萬三資助修築了都城南京的三分之一,並且還主動想出資犒勞軍隊。朱元璋認為他敢犒勞軍隊是要作亂,應該殺了他。後經馬皇後進諫得以免死,但被發配雲南,客死他鄉。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沈萬三的女婿顧學文被牽涉進了藍玉案,不僅顧家被滅門,沈家也因此廣受株連,幾乎被滿門抄斬,沈家也就此衰落。
❹ 明太祖專款修的哪段著名長城
從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萬曆年代,前後歷200多年,先後對長城進行了20次大規模的修築和改建,其間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明代前期(約從明朝開國到15世紀中期)。在明代之前,修長城主要不是用磚石,而多是土垣所築,或因地制宜,借山勢、岩石、塹谷,在道路上設木寨、水門為隘口,或築堡壘為寨守之。洪武年間(1368—1398),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先後築居庸城和山海關,壘石為關,以加強隘險。繼而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增建煙墩、烽堠、堡、壕塹,局部地段將土垣改成石牆。
第二階段是明代中葉(約1450—1566)。正統十四年(1449)的「土木之變」(明英宗在今河北懷來境內的土木堡被瓦剌軍俘虜的事件,可參見本書上文「你知道明朝北京保衛戰的故事嗎」一題)後,瓦剌、韃靼不斷興兵犯邊,迫使明朝下力氣對長城沿線進行大規模的修建,共修建了九個重鎮(有「九邊重鎮」之稱),從東至西依次為:遼鎮(遼寧沈陽)、薊鎮(河北薊縣)、宣府鎮(河北宣化)、大同鎮(山西大同)、山西鎮(山西太原)、延綏鎮(陝西榆林)、寧夏鎮(寧夏銀川)、固原鎮(寧夏固原)、甘肅鎮(甘肅張掖)。此九鎮形成一個極為綿長的邊防體系,沿途設立關塞,並在各段據險增布了碉堡、烽火台等設施。這一宏偉工程,途經莽莽草原、浩瀚沙漠、巍巍群山,直至蒼茫的海濱,總長6000多千米,合13400華里,稱之為萬里長城還綽綽有餘。
第三階段是明代後期(約1567—1620)。當時蒙古族俺答部與明王朝議和互市,北方邊境稍微安寧,邊患主要是來自東北的女真族。萬曆初年,遼東鎮總兵李成梁主持重修遼東邊牆,主要是以磚石為原料建空心牆台(長城的牆台分為實心和空心兩種:實心牆台只能用於瞭望、射擊;空心牆台則分上下兩層,下層可駐兵,上層可用於瞭望、射擊)。萬曆四十七年(1619),熊廷弼主持了修繕長城營堡、加建墩台的工程。
❺ 長城是朱元璋修的還是秦始皇修的
一說到長城,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秦始皇,以及「孟姜女哭長城,一聲哭倒八百里」的傳奇故事。但事實上,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長城,是經北魏、北齊、北周、隋、唐、明等多代封建王朝陸續修建而成的,它比秦長城的位置大多要偏南。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山海關,蜿蜒萬余里,氣勢磅礴,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其實長城的修築也不是從秦始皇開始的,而是從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了。當時北方的燕、趙、魏、秦等國,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入侵就曾修築了具有軍事意義的長城,不過當時的長城並未全部相連。秦時,天下一統,秦始皇派蒙恬打敗匈奴、佔領河套,並對舊的北方長城進行連接和重修。在春秋戰國的基礎上修建的秦長城不僅比原來長了許多,而且許多地方還往北移了許多。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已是名副其實的萬里長城。今天在北方的大地上仍可找到許多秦長城的遺跡。
❻ 朱元璋為何稱譽徐達是「萬里長城」
徐達從洪武四年受命鎮守北平,此後十多年間,數次率兵出塞,使元朝的殘余勢力不敢輕易南下,將其扼制在長城以北。十多年中,徐達每年春天奉命赴北平,冬暮又奉命回京,不辭辛勞,對安定北方的軍事形勢起著重大作用。朱元璋由衷稱譽徐達是「萬里長城」。
❼ 朱元璋修明城牆為何讓磚製造者刻上自己名字,是何意圖
朱元璋讓修明長城的人刻上自己的名字,其用意主要有三:一用來紀念親修長城,二用來震懾蠻夷之邦,三為了萬古流芳!
為了萬古流芳:
第三個讓人把他名字刻在明長城上的原因,當然就是為了萬古流芳,名垂青史了!每一個有名的地方都想讓自己的名字永遠留在歷史的名冊里,當然,一個優秀的名字,一個有故事的名字,一個讓人只要想起就會敬佩不已的名字,都會是讓老百姓深深記憶,永遠不忘的……當然朱元璋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他確實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而且從一個乞丐一直到開國皇帝的歷史,將永遠都會是一個傳奇!
❽ 長城是由朱元璋手下誰建的
長城是秦始皇時代建的
你的歷史是體育老師教的吧
❾ 修城牆擔心不結實,朱元璋用了什麼巧妙的辦法,造就了世界最牛城牆
朱元璋把每一塊磚都刻上了對應工匠的身份信息,這樣就可以在這個城磚出現質量問題時追究問題准確到個人。這樣的做法是朱元璋為了防止有官員偷工減料,於是用這種方法警示他們,也方便日後的調查。
修建城牆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不僅耗費人力,還耗費物力。修建一座城牆可能需要花費幾億塊的城磚,而人也自然不是一個小數目。為了修建這座城牆,光是准備,朱元璋就花了三年多。
朱元璋雖然對待官員比較狠,但這的確是一種打擊貪官污吏的好辦法。也正是因為他如此苛刻,才修建了最牛的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