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數據互通
Ⅰ 什麼是數據區塊鏈(BlockChain)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區塊鏈(Blockchain),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
它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批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1)區塊鏈數據互通擴展閱讀
大多區塊鏈公鏈受到了擴展性的限制。區塊鏈技術最大的特徵就是去中心化,這就要求網路中的所有賬本都需要處理記賬流程。分布式記賬的安全性高,誤操作率低,還具有政治中立性和正確性。
但是區塊鏈技術在擁抱了這些特性的同時,犧牲掉了擴展性,無法滿足個性化監管,在保護數據隱私方面略顯不足。而且,隨著的賬本數量的增長,交互延遲會呈指數式增長,也就是說區塊鏈網路中的賬本越多延遲就會越高。
Ⅱ 請問區塊鏈和大數據之間有什麼樣的關系
區塊鏈和大數據都是熱門的話題,大數據的發展早於區塊鏈,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龐大的產業,而將發展中的區塊鏈技術與大數據相結合,就會碰撞出不一樣的效應。從技術角度看,大數據技術用信任換取了計算資源,而區塊鏈技術用計算資源換取了信任,所以兩者的結合就掀起了信息安全的新浪潮。基於區塊鏈分布式數據存儲、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可信任等特性,重慶金窩窩網路科技集團組建了強大的區塊鏈研究團隊,專業提供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大數據服務。
Ⅲ 區塊鏈是通過哪種方式傳輸數據的
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 種鏈式 數據結構, 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 本。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範式。
Ⅳ 區塊鏈與大數據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大數據可以放在數據兩字上,是由各種社會活動產生的。而區塊鏈是一種底層技術,就像是互聯網一樣。不過它把互聯網做為了自己的一個底層,在互聯網的底層上搭建了一個區塊鏈網路,很多人也把它叫做「價值互聯網」。
而其中的聯系的話大數據可以和區塊鏈技術相結合,比如區塊鏈有可追溯的特性,大數據包在區塊鏈網路上交易的時候,能夠在全網看到它的流向。能夠對這個數據包進行確權,跟蹤等
Ⅳ 區塊鏈可以為數據共享帶來哪些改變
區塊鏈可以為數據共享帶來哪些改變
當前,在社交網站上共享文字和照片,並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已經成為大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時代的進步,共享正逐步走入實體社會,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共享汽車等一系列共享經濟模式橫空出世,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作為一種分布式共享賬本,區塊鏈技術似乎天生就和共享密不可分,業界人士也不斷宣稱這種技術能給共享帶來革命性的進步。
那麼,區塊鏈式共享與互聯網式共享究竟有何不同呢?本文以數據共享為例,對這一問題進行解答。
區塊鏈共享的不僅僅是數據
數據共享是人與生俱來的需求,比如,在咖啡館談人生理想、執筆書寫文字等等,這些都是普通人用來和他人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
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數據共享在地域和時間方面的限制,它可以讓不同人在地球的不同位置進行即時交流,電子郵件、網上即時通訊等技術的出現大大提高了信息傳輸的效率。
此外,互聯網可以匯集海量的數據,提供了比紙質檔案更大的容量,讓用戶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取豐富的信息。
那麼,在區塊鏈技術下,這一切有何不同呢?
事實上,區塊鏈技術關心的並非是數據的共享,而是數據控制許可權的共享,此處的許可權主要是指數據的修改和增加的權力,它主要包含兩個含義:
一是誰可以進行數據的修改
二是以何種方式進行修改。
在互聯網模式下,數據讀取、寫入、編輯和刪除一般都伴隨著身份認證操作,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對數據進行修改,而在區塊鏈模式下,尤其是公有鏈體系下,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對數據的讀寫,並且以分布式賬本的方式構建了一個去信任的系統,參與讀寫的各個組織或個體可以互不信任,但能對系統存儲數據的最終狀態達成共識。
簡單地說,區塊鏈式共享和互聯網式共享的本質區別在於區塊鏈共享的不僅僅是數據,而是數據的控制權。那麼,區塊鏈究竟怎樣處理數據控制權呢?
區塊鏈通過規則來控制數據
在區塊鏈技術出現之前,互聯網數據通常是被單一實體控制的。由於網站運營方完全控制了中央伺服器,這些組織可以隨意地編輯和處理數據。雖然組織也需要在一定的法律和協議下完成數據修改等行為,但由於其是掌握資源的一方,個人用戶很難享有完全的控制權。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某一用戶上傳了一張照片到網站平台上,並且希望朋友們能看到這張照片。排除掉一些非法要素,這張照片最後的控制權是歸誰呢?
顯然,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這張照片是歸自己所有的,但事實上,這些社交網站才是真正的控制方,他們可以隨意的進行修改,用戶卻毫無辦法。
也就是說,在現有互聯網體系下,只要掌握了網站平台的運營權,就能完全地控制平台上的數據。
而在區塊鏈體系下,數據不被任何權威方掌握,其許可權是由規則來進行控制的,這些規則的主要目標是來規定什麼樣的信息是有效的,同時還規定了參與者應當如何對其進行反饋。
這些規則通常是預先定義的,加入區塊鏈網路的參與者必須遵守規則。當然,從技術上來說,參與者可以自行忽略某些規則,並根據自身利益來構建一些無效的數據。但是,由於區塊鏈共識機制的存在,其他參與者可以根據預定義的規則將這些無效數據排除在網路之外。
比如,在蘇寧金融上線的區塊鏈黑名單共享平台系統中,就有很多這樣的規則——沒有積分不得查詢數據,本機構數據只有本機構有許可權修改,等等。一旦有機構做了一次規則外的操作,這些操作會作為無效交易,禁止其發生。
總的來說,區塊鏈根據技術層面的規則體系來規范數據的寫入行為,而互聯網是通過權力和資源來控制數據,這是區塊鏈式共享和互聯網式共享的根本性區別。
區塊鏈規則由參與者共同維護
雖然在互聯網環境內,也存在著一些規則,但是由於規則完全是由權力方來維護的,難以避免會出現暗箱操作等行為。而在區塊鏈體系內,規則是由所有參與者共同維護的,各參與方都會根據規則來獨立的驗證數據。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並不能假設所有參與者都能完全依照規則,因此,每一位參與者都會獨立的驗證其接收到的數據,並判斷其是否違反規則。如果核實數據是有效的,那麼參與者就會接受這份數據,並將其轉發給其他人,否則,就會直接拒絕。
在區塊鏈網路內,只有當相關參與者同意後,新數據才能被視為有效數據,並將其加入到最終的區塊鏈共享賬本中。
根據區塊鏈的構造方式,數據的確認方式有較大的區別,比如,在公有鏈中,需要大部分參與者都同意數據的有效性,而在聯盟鏈或私有鏈中,只需要少數參與者同意即可。
在這種方式下,參與者自身就是管理者,這就是區塊鏈去中心化最為核心的表現形式:沒有機構高人一等,具有完全的數據的控制許可權。
區塊鏈是以許可權分享的形式,讓每個參與者同時作為數據提供方、驗證方和使用方,共同維護區塊鏈數據的安全和有效性。
自從區塊鏈火熱之後,萬物皆可區塊鏈似乎成為行業的廣告詞,尤其是一些數據共享型應用會被認為是區塊鏈的極好案例。
事實上,互聯網的出現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數據共享的問題,區塊鏈實現的是許可權的共享,這才是區塊鏈給業界帶來的最革命性的變化。
Ⅵ 現在做區塊鏈數據網站還有意義嗎
現在區塊鏈應用屬於初級探索期,很多商業模式可以應用的,升譜科技
Ⅶ 區塊鏈怎麼跟實體數據關聯
區塊鏈能夠進一步規范數據的使用,精細化授權范圍。
脫敏後的數據交易流通,則有利於突破信息孤島,建立數據橫向流通機制,形成「社會化大數據」。
基於區塊鏈的價值轉移網路,逐步推動形成基於全球化的數據交易場景。
Ⅷ 區塊鏈和大數據分析有什麼關系
大數據和區塊鏈兩者之間有個共同的關鍵詞:分布式,代表了一種從技術權威壟斷到去中心化的轉變。
分布式存儲:HDFS vs. 區塊
大數據,需要應對海量化和快增長的存儲,這要求底層硬體架構和文件系統在性價比上要大大高於傳統技術,能夠彈性擴張存儲容量。谷歌的GFS和Hadoop的HDFS奠定了大數據存儲技術的基礎。另外,大數據對存儲技術提出的另一個挑戰是多種數據格式的適應能力,因此現在大數據底層的存儲層不只是HDFS,還有HBase和Ku等存儲架構。
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架構,它在本質上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持續增長的、按序整理成區塊的鏈式數據結構,通過網路中多個節點共同參與數據的計算和記錄,並且互相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從這一點來說,區塊鏈技術也是一種特定的資料庫技術。由於去中心化資料庫在安全、便捷方面的特性,很多業內人士看好其發展,認為它是對現有互聯網技術的升級與補充。
分布式計算:MapRece vs. 共識機制
大數據的分析挖掘是數據密集型計算,需要巨大的分布式計算能力。節點管理、任務調度、容錯和高可靠性是關鍵技術。Google和Hadoop的MapRece是這種分布式計算技術的代表,通過添加伺服器節點可線性擴展系統的總處理能力(Scale Out),在成本和可擴展性上都有巨大的優勢。現在,除了批計算,大數據還包括了流計算、圖計算、實時計算、交互查詢等計算框架。
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就是所有分布式節之間怎麼達成共識,通過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去認定一個記錄的有效性,這既是認定的手段,也是防止篡改的手段。區塊鏈主要包括四種不同的共識機制,適用於不同的應用場景,在效率和安全性之間取得平衡。以比特幣為例,採用的是「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簡稱POW),只有在控制了全網超過51%的記賬節點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偽造出一條不存在的記錄。
Ⅸ 大佬眼中的區塊鏈是哪一塊
深圳的IT領袖峰會已經走到了第10個年頭,作為中國互聯網巨頭匯集深圳的年度節目,深圳及其明星企業騰訊都在竭力招待那些遠道而來的大佬們。
美國斯坦福大學講座教授張首晟:
區塊鏈的產生能夠產生一個數據市場,我心中理想的未來世界是每人擁有自己的數據,這是完全一種去中心化的儲存,這樣的話黑客也不可能去黑每個人的個人數據,然後用一些加密的演算法,在區塊鏈上面真正實現又保護個人的隱私,又能夠做出非常良好的計算。
人工智慧需要數據,但數據往往被中心化平台壟斷,因而阻礙了創新,加密經濟學創造了一個對數據提供者有正確激勵機制的數據市場,人工智慧能夠依賴這個數據市場起飛。在一個公平的數據市場中,數據的價值是通過互熵來衡量。在我們的社會中,有些少數派會遭受歧視,然而在加密數據市場中,他們提供的數據會最受重視,加密經濟學能夠抵消當前社會經濟學中的各種偏見。
清科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倪正東:
區塊鏈是一個技術的方向,區塊鏈從技術上來說到底能夠有多大的價值,還是一個問號,可能有巨大的價值,但是今天來說應用還沒有落地。我們不否認區塊鏈帶來的價值,技術類方面我覺得是非常有價值的,有前景的,但到底多大的前景沒有人能知道。
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絕對要接受監管,絕對不是一個自由的世界。政治導向還是要正確的,在區塊鏈領域要堅持黨的領導,也要接受監管。數字貨幣不能是無政府主義,需要政府正確的引導和監督監管。
現在我們都關注實體經濟,不管創業還是投資,我覺得區塊鏈本身要創造價值,如果說一個公司發一個幣,不知道做什麼,突然值幾百億美元,這跟價值創造是完全脫節的。
關於古典投資人的稱呼,那隻是一個玩笑,或者是為了搶佔一個眼球創造一些概念,我相信2018年,99%的項目或者95%的項目還是古典VC做的。
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創始合夥人閻焱:
區塊鏈是很火,但其實機構投資人參與得非常少,目前很多都是個體行為,ICO在中國大概95%以上都是圈錢的,真正比較大的一線機構投資人其實參與得非常少。這些人說實話能成為一線機構投資人,他不是忽悠來的,人家知道的比你多,見的比你多,讀的書比你多,怎麼會那麼傻,這種人賺錢都是賺智商比你低的人的錢。
數字中國聯合會主席吳鷹:
非常關注區塊鏈,已經在此做了一定投資布局,並且投資的三四家公司中已經有13項專利,此前投資的上市公司當中已經2家在做區塊鏈方面的事情。但區塊鏈距離爆發還需要一段時間,整體來看區塊鏈對經濟形成直接影響還需要三年左右時間,但某些方面可能會比美國更快。關注藝術品的版權保護方面應用,未來會成立一個專門投資區塊鏈的天使基金。
談大數據:數據互通的阻礙在於制度而非技術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
數據是數字經濟物質的基礎,數據既不可以被分享,也不能被開放,但數據的價值可以被分享。Uber、滴滴是人類行為的一次巨大變化,他們到底改變了人的什麼東西?其實Uber、滴滴不是在分享車,過去早上從家裡出來是跟父母說一聲到哪裡去,但是有了Uber和滴滴以後,實際上你今天去哪裡的這件事情是可以跟一家公司分享的,這是真正改變的東西。
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公司董事長郭為:
從政府角度來看,對數據的價值高度認可,但是在執行過程當中其實難度非常大。數據本身存在著天然的分割,不同人對於數據認知有所不同。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利益分割,由於掌握了數據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一部分人是不願意釋放出來的。如果釋放出來,則意味著喪失了特權,這是今天在數據打通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
從當今技術的角度來講,以我們掌握的技術能力實現數據打通一點問題都沒有,不管是傳統的技術,還是最新開發的技術。但是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制度上的障礙。
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創始管理合夥人閻焱:
數據的開放是雙刃劍,社會數據不應該對所有人開放,因為數據對95%以上的人是無用的,另外還有不到1%的人,數據給到他是對社會有害的。
Ⅹ 城市交通區域互通,螞蟻區塊鏈做了什麼
城市軌道交通二維碼互聯互通啟動,如今一碼可暢行13城。螞蟻區塊鏈在保障各個城市二維碼票務體系整體性不受破壞的同時,確保了信息的透明與共享,保障了數據資產權益,讓各城市軌交公司建立信任、達成共識的成本大幅下降。這才有了長三角地區城市逐步擴大的交通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