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許可區塊鏈的是指
Ⅰ 區塊鏈的分類
目前區塊鏈分為三類,其中混合區塊鏈和私有區塊鏈可視為:廣義私有鏈,公共區塊鏈 公共區塊鏈。意味著世界上任何個人或團體都可以發送交易,交易可以由區塊鏈有效確認,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共識過程。公共區塊鏈是目前最早的區塊鏈,也是使用最廣泛的區塊鏈。每個比特幣系列的虛擬數字貨幣都以公共的區塊鏈為基礎,世界上只有一個區塊鏈對應這種貨幣。
拓展資料
1.工業區塊鏈 行業blockchains:組內多個預選節點指定為記賬員,每個區塊的生成由所有預選節點共同決定(預選節點參與共識過程),其他接入節點可以參與交易,但不幹擾核算過程(本質上,它是管理簿記,但它成為分布式簿記。多少預先選擇的節點和如何確定每個塊的簿記員成為區塊鏈的主要風險點),其他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區塊鏈的開放API進行有限的查詢。 私人區塊鏈 Private區塊鏈((privateblockchains)):只有區塊鏈的總賬技術用於記賬。它可以是一個公司或個人獨家書面許可的區塊鏈。這個鏈與其他分布式存儲方案沒有太大的不同。目前(2015年12月),保守的巨頭(傳統金融)想要嘗試私有的區塊鏈,而公共鏈的應用,如比特幣,已經產業化,私有鏈的應用產品還在探索中。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一種新的應用模式。 區塊鏈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本質上,它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
2.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它是一系列與加密方法相關聯的數據塊。每個數據塊包含一批比特幣網路交易信息,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並生成下一個區塊。 事實上,區塊鏈這個詞並沒有出現在英文原版的比特幣白皮書中,而是出現在區塊鏈中。在最早的比特幣白皮書中,區塊鏈被翻譯為區塊鏈。這是漢語「區塊鏈」最早出現的時間。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於2019年1月10日發布《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條例》,自2019年2月15日起施行。從狹義上講,區塊鏈是一種按時間順序組合數據塊的鏈式數據結構,以及由密碼學保證的防篡改和可偽造的分布式分類帳。 廣義上講,區塊鏈技術是一種新的分布式基礎設施和計算方法,它使用區塊鏈數據結構來驗證和存儲數據,使用分布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使用密碼學來確保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性,採用由自動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契約對數據進行編程和操作。
Ⅱ 區塊鏈是什麼意思
區塊鏈是一個信息技術領域的術語。
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個共享資料庫,存儲於其中的數據或信息,具有「不可偽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開透明」「集體維護」等特徵。基於這些特徵,區塊鏈技術奠定了堅實的「信任」基礎,創造了可靠的「合作」機制,具有廣闊的運用前景。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
區塊鏈的起源
區塊鏈起源於比特幣,2008年11月1日,一位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發表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闡述了基於P2P網路技術、加密技術、時間戳技術、區塊鏈技術等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構架理念,這標志著比特幣的誕生。
兩個月後理論步入實踐,2009年1月3日第一個序號為0的創世區塊誕生。幾天後2009年1月9日出現序號為1的區塊,並與序號為0的創世區塊相連接形成了鏈,標志著區塊鏈的誕生。
Ⅲ 區塊鏈是什麼能以通俗的形式說說嗎
區塊鏈起源於中本聰的比特幣,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是指通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體維護一個可靠資料庫的技術方案。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不依賴第三方、通過自身分布式節點進行網路數據的存儲、驗證、傳遞和交流的一種技術方案。因此,有人從金融會計的角度,把區塊鏈技術看成是一種分布式開放性去中心化的大型網路記賬薄,任何人任何時間都可以採用相同的技術標准加入自己的信息,延伸區塊鏈,持續滿足各種需求帶來的數據錄入需要。
通俗一點說,區塊鏈技術就指一種全民參與記賬的方式。所有的系統背後都有一個資料庫,你可以把資料庫看成是就是一個大賬本。那麼誰來記這個賬本就變得很重要。目前就是誰的系統誰來記賬,微信的賬本就是騰訊在記,淘寶的賬本就是阿里在記。但現在區塊鏈系統中,系統中的每個人都可以有機會參與記賬。在一定時間段內如果有任何數據變化,系統中每個人都可以來進行記賬,系統會評判這段時間內記賬最快最好的人,把他記錄的內容寫到賬本,並將這段時間內賬本內容發給系統內所有的其他人進行備份。這樣系統中的每個人都了一本完整的賬本。這種方式,我們就稱它為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互聯網發明以來最具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它依靠密碼學和數學巧妙的分布式演算法,在無法建立信任關系的互聯網上,無需藉助任何第三方中心的介入就可以使參與者達成共識,以極低的成本解決了信任與價值的可靠傳遞難題。
比特幣點對點網路將所有的交易歷史都儲存在「區塊鏈」中。區塊鏈在持續延長,而且新區塊一旦加入到區塊鏈中,就不會再被移走。區塊鏈實際上是一群分散的用戶端節點,並由所有參與者組成的分布式資料庫,是對所有比特幣交易歷史的記錄。比特幣的交易數據被打包到一個「數據塊」或 「區塊」(block)中後,交易就算初步確認了。當區塊鏈接到前一個區塊之後,交易會得到進一步的確認。在連續得到6個區塊確認之後,這筆交易基本上就不可逆轉地得到確認了。
區塊鏈在網路上是公開的,可以在每一個離線比特幣錢包數據中查詢。輕量級比特幣錢包使用在線確認,即不會下載區塊鏈數據到設備存儲中。
數字貨幣容易被傳統金融機構視做一種新的貨幣,但實際上其底層技術的意義和價值遠遠大於其貨幣屬性。以比特幣為例,一般意義上它被當作一種點對點形式的數字貨幣,但從技術層面來說,它實際上是一個點對點的去中心化網路平台,這樣一個網路平台依託的正是區塊鏈技術。數字貨幣是依靠區塊鏈技術搭建的全球點對點網路平台。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在數字貨幣領域的應用,也被稱為Blockchain 1.0[1]。
Ⅳ 區塊鏈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
區塊鏈,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
區塊鏈(Blockchain),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本質上為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批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注意事項
1、區塊鏈起源於比特幣,2008年11月1日,一位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發表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闡述了基於P2P網路技術、加密技術、時間戳技術、區塊鏈技術等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構架理念,這標志著比特幣的誕生。
兩個月後理論步入實踐,2009年1月3日第一個序號為0的創世區塊誕生。幾天後2009年1月9日出現序號為1的區塊,並與序號為0的創世區塊相連接形成了鏈,標志著區塊鏈的誕生。
2、為了實現區塊鏈金融大跨越大發展,為了推動中國經濟新發展,加速全球資產流通,實現一代代人為之奮斗不已的復興夢想,普銀集團於2016年12月9日在貴州舉行普銀區塊鏈金融貴陽戰略發布儀式,會上將就區塊鏈實現資產的數字化流通、區塊鏈金融交易模式、並對區塊鏈服務與社會公共產業的應用落地展開探討。
Ⅳ 區塊鏈是什麼意思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區塊鏈(Blockchain),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批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起源
區塊鏈起源於比特幣,2008年11月1日,一位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發表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 [2] ,闡述了基於P2P網路技術、加密技術、時間戳技術、區塊鏈技術等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構架理念,這標志著比特幣的誕生。兩個月後理論步入實踐,2009年1月3日第一個序號為0的創世區塊誕生。幾天後2009年1月9日出現序號為1的區塊,並與序號為0的創世區塊相連接形成了鏈,標志著區塊鏈的誕生 。
Ⅵ 區塊鏈有哪些常見的基本類型
常見的區塊鏈類型有公有鏈、私有鏈、聯盟鏈以及許可鏈、混合鏈、復雜鏈等其他一些說法。
公有鏈:所謂公有鏈就是任何人都可以讀取、發送交易而且交易能夠得到相關有效的確認,所有人都能參與到共識過程的區塊鏈,共識過程決定了哪個區塊可以被添加到區塊鏈中,同時明確當前的狀態。
公有鏈具有如下的特點:
1, 可以保護用戶免受開發者的影響。在公有鏈中程序開發者是沒有權利干涉用戶的,區塊鏈可以保護用戶。
2,訪問的門檻低。公有鏈任何人都可以訪問,只需要一台可以連接互聯網的計算機就能滿足最基本的訪問條件。
3,所有的數據都默認為公開。在公有鏈中每一個參與者都可以看到整個分布式賬本中所有的交易記錄。
其他說法:在區塊鏈的分類中,除了上面談到的幾種,還存在著其他的幾種說法:許可鏈、混合鏈以及復雜鏈。
許可鏈是指每個節點需要特別的許可才能加入的區塊鏈系統。私有鏈和聯盟鏈都屬於許可鏈。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普及,區塊鏈的技術架構也不再僅僅簡單劃分為私有鏈和公有鏈,兩者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復雜鏈和混合鏈的概念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