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證區塊鏈的安全
① 區塊鏈技術中人工智慧是如何保證數據的真實性與安全性
重慶市金窩窩:人工智慧有著高速分析海量數據的能力。數據作為人工智慧的基礎,必須保證數據准確安全,不能存在偽造數據。
如果利用區塊鏈技術,則能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安全性。
意識鏈通過將二者結合的方式,形成數據集合池,打造高效的數據交換中心,最終構建立體化、多功能的人工智慧生態體系。
② 區塊鏈如何提高安全性和數據共享
針對現有區塊鏈技術的安全特性和缺點,需要圍繞物理、數據、應用系統、加密、風控等方面構建安全體系,整體提升區塊鏈系統的安全性能。
1、物理安全
運行區塊鏈系統的網路和主機應處於受保護的環境,其保護措施根據具體業務的監管要求不同,可採用不限於VPN專網、防火牆、物理隔離等方法,對物理網路和主機進行保護。
2、數據安全
區塊鏈的節點和節點之間的數據交換,原則上不應明文傳輸,例如可採用非對稱加密協商密鑰,用對稱加密演算法進行數據的加密和解密。數據提供方也應嚴格評估數據的敏感程度、安全級別,決定數據是否發送到區塊鏈,是否進行數據脫敏,並採用嚴格的訪問許可權控制措施。
3、應用系統安全
應用系統的安全需要從身份認證、許可權體系、交易規則、防欺詐策
略等方面著手,參與應用運行的相關人員、交易節點、交易數據應事前受控、事後可審計。以金融區塊鏈為例,可採用容錯能力更強、抗欺詐性和性能更高的共識演算法,避免部分節點聯合造假。
4、密鑰安全
對區塊鏈節點之間的通信數據加密,以及對區塊鏈節點上存儲數據加密的密鑰,不應明文存在同一個節點上,應通過加密機將私鑰妥善保存。在密鑰遺失或泄漏時,系統可識別原密鑰的相關記錄,如帳號控制、通信加密、數據存儲加密等,並實施響應措施使原密鑰失效。密鑰還應進行嚴格的生命周期管理,不應為永久有效,到達一定的時間周期後需進行更換。
5、風控機制
對系統的網路層、主機操作、應用系統的數據訪問、交易頻度等維度,應有周密的檢測措施,對任何可疑的操作,應進行告警、記錄、核查,如發現非法操作,應進行損失評估,在技術和業務層面進行補救,加固安全措施,並追查非法操作的來源,杜絕再次攻擊。
文章來源: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
③ 如何解決區塊鏈安全問題呢
一是使用專業的代碼審計服務,
二是了解安全編碼規范,防患於未然。
④ 區塊鏈怎麼安全
區塊鏈(Blockchain)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像一個資料庫賬本,記載所有的交易記錄。這項技術也因其安全、便捷的特性逐漸得到了銀行與金融業的關注。
區塊鏈只是一個技術,不能說安全不安全,這個要綜合來考慮的。比特幣、瑞泰幣、萊特幣等都利用了區塊鏈技術但不能說他們就是絕對安全的。
⑤ 區塊鏈技術是如何保證數據的安全性的
私有密鑰 ~
⑥ 區塊鏈它是如何安全的
區塊鏈中的安全性來自一些屬性。
1.挖掘塊需要使用資源。
2.每個塊包含之前塊的哈希值。
想像一下,如果攻擊者想要通過改變5個街區之前的交易來改變鏈條。如果他們篡改了塊,則塊的哈希值會發生變化。然後攻擊者必須將指針從下一個塊更改為更改的塊,然後更改下一個塊的哈希值...這將一直持續到鏈的末尾。這意味著塊體在鏈條的後面越遠,其變化的阻力就越大。
實際上,攻擊者必須模擬整個網路的哈希能力,直到鏈的前端。然而,當攻擊者試圖攻擊時,鏈繼續向前移動。如果攻擊者的哈希值低於鏈的其餘部分(<50%),那麼他們將始終追趕並且永遠不會產生最長的鏈。因此,這種類型的區塊鏈可以抵禦攻擊,其中攻擊者的哈希值低於50%。
當攻擊者擁有51%的哈希值時,他們可以使用有效事務列表重寫網路歷史記錄。這是因為他們可以比網路的其他部分更快地重新計算任何塊排序的哈希值,因此它們最終可以保證更長的鏈。51%攻擊的主要危險是雙重花費的可能性。這簡單的意思是攻擊者可以購買一件物品並表明他們已經在區塊鏈上用任意數量的確認付款。一旦他們收到了該物品,他們就可以對區塊鏈進行重新排序,使其不包括發送交易,從而獲得退款。
即使攻擊者擁有>50%的哈希值,攻擊者也只能造成這么大的傷害。他們不能做諸如將錢從受害者的賬戶轉移到他們的賬戶或列印更多硬幣之類的事情。這是因為所有交易都由帳??戶所有者簽署,因此即使他們控制整個網路,也無法偽造帳戶簽名。
⑦ 區塊鏈的安全法則
區塊鏈的安全法則,即第一法則:
存儲即所有
一個人的財產歸屬及安全性,從根本上來說取決於財產的存儲方式及定義權。在互聯網世界裡,海量的用戶數據存儲在平台方的伺服器上,所以,這些數據的所有權至今都是個迷,一如你我的社交ID歸誰,難有定論,但用戶數據資產卻推高了平台的市值,而作為用戶,並未享受到市值紅利。區塊鏈世界使得存儲介質和方式的變化,讓資產的所有權交付給了個體。
拓展資料
區塊鏈系統面臨的風險不僅來自外部實體的攻擊,也可能有來自內 部參與者的攻擊,以及組件的失效,如軟體故障。因此在實施之前,需 要制定風險模型,認清特殊的安全需求,以確保對風險和應對方案的准 確把握。
1. 區塊鏈技術特有的安全特性
● (1) 寫入數據的安全性
在共識機制的作用下,只有當全網大部分節點(或多個關鍵節點)都 同時認為這個記錄正確時,記錄的真實性才能得到全網認可,記錄數據才 允許被寫入區塊中。
● (2) 讀取數據的安全性
區塊鏈沒有固有的信息讀取安全限制,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信 息讀取,比如把區塊鏈上某些元素加密,之後把密鑰交給相關參與者。同時,復雜的共識協議確保系統中的任何人看到的賬本都是一樣的,這是防 止雙重支付的重要手段。
● (3) 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
攻擊抵抗 區塊鏈的分布式架構賦予其點對點、多冗餘特性,不存在單點失效的問題,因此其應對拒絕服務攻擊的方式比中心化系統要靈活得多。即使一個節點失效,其他節點不受影響,與失效節點連接的用戶無法連入系統, 除非有支持他們連入其他節點的機制。
2. 區塊鏈技術面臨的安全挑戰與應對策略
● (1) 網路公開不設防
對公有鏈網路而言,所有數據都在公網上傳輸,所有加入網路的節點 可以無障礙地連接其他節點和接受其他節點的連接,在網路層沒有做身份驗證以及其他防護。針對該類風險的應對策略是要求更高的私密性並謹慎控制網路連接。對安全性較高的行業,如金融行業,宜採用專線接入區塊鏈網路,對接入的連接進行身份驗證,排除未經授權的節點接入以免數據泄漏,並通過協議棧級別的防火牆安全防護,防止網路攻擊。
● (2) 隱私
公有鏈上交易數據全網可見,公眾可以跟蹤這些交易,任何人可以通過觀察區塊鏈得出關於某事的結論,不利於個人或機構的合法隱私保護。 針對該類風險的應對策略是:
第一,由認證機構代理用戶在區塊鏈上進行 交易,用戶資料和個人行為不進入區塊鏈。
第二,不採用全網廣播方式, 而是將交易數據的傳輸限制在正在進行相關交易的節點之間。
第三,對用 戶數據的訪問採用許可權控制,持有密鑰的訪問者才能解密和訪問數據。
第四,採用例如「零知識證明」等隱私保護演算法,規避隱私暴露。
● (3) 算力
使用工作量證明型的區塊鏈解決方案,都面臨51%算力攻擊問題。隨 著算力的逐漸集中,客觀上確實存在有掌握超過50%算力的組織出現的可 能,在不經改進的情況下,不排除逐漸演變成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針對 該類風險的應對策略是採用演算法和現實約束相結合的方式,例如用資產抵 押、法律和監管手段等進行聯合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