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談區塊鏈
『壹』 李開復,介紹一下
李開復!!
個人簡介
出生年月:1961.12.3
籍貫:中國
畢業院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曾就讀於法學院)
就職單位:Google
職位: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
經歷:
1961年生於中國台灣。
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後擔任副教授;
在蘋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該公司的多媒體部門;
曾擔任SGI公司的多媒體軟體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總裁;
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並於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2000年升任公司副總裁,調回總部負責自然界面部。李開復是國際知名的語音識別技術專家,原為卡耐基梅隆大學副教授,曾獲《商業周刊》1988年「年度最重要的科學創新」稱號。
現在手機上用到的語音撥號功能就是李博士的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研發出來的。
[編輯本段]人生經歷
現與妻子(謝先鈴)女兒(李德寧、李德亭)居住美國西雅圖
1966 - 1972 台灣就讀小學
1972 - 1979 美國田納西州就讀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學士
1983 - 1988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博士
1988 - 1990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國蘋果電腦公司(語音組經理、多媒體實驗室主任、
互動多媒體部全球副總裁)
1996 - 1998 美國SGI電腦公司(網路產品部全球副總裁、Cosmo 子公司總裁)
1998 - 2004 美國微軟公司(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自然互動部全球副總裁)
1988 美國商業周刊最重要發明獎(語音識別)
1989 世界Othello對弈冠軍
1991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最佳論文獎
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並於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李開復博士曾任微軟公司副總裁,負責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務部,致力於開發使用戶界面變得更加簡便自然的技術和服務。
2000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
2005年7月,李開復離開微軟,閃電加盟Google。並擔任Google中國區總裁。
[編輯本段]成就
1、在位於匹茨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任助教期間,他以精深的、創造性的研究成果享譽全球。就在這里,他開創性地運用統計學原理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被「商業周刊」授予當年「最重要科學創新獎」,確立了他在信息技術研究領域的泰斗地位。
2、1988年,《商業周刊》授予該系統「最重要科學創新獎」。在校期間,李開復還開發了「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因為1988年擊敗了人類的黑白棋世界冠軍而名噪一時。李博士曾以最高榮譽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計算機學士學位。李開復同時還是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的院士。
3、擔任SGI公司的多媒體軟體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總裁,負責多平台、互聯網三維圖形和多媒體軟體的研發工作。
4、在加盟Google之前,李開復博士任微軟公司自然互動式軟體及服務部門副總裁,負責研發各種先進的技術和服務使得人機界面更加簡便和自然。該部門負責開發的技術和產品包括語音、自然語言、全新的搜索和在線服務等技術。自然互動式軟體及服務部門的使命就是要讓所有這些技術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微軟的客戶。
5、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並於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李開復在語音識別、人工智慧、三維圖形及網路多媒體等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他的帶領下,微軟中國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體、新一代用戶界面和新一代信息處理技術為主要方向開展基礎研究。
[編輯本段]李開復與中國大學生的情結
李開復與中國大學生的近距離接觸始於1990年,那時他受聯合國邀請來華演講兩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講結束時,滿屋子的學生都不願離去。他們不停地拋出問題,想知道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被微軟這樣世界頂級公司認可的人才。「一定要幫幫他們。」李開復說,自己被大學生渴望成才的熱情感動了。之後,只要學生們給他寫信,或者邀請他做演講,他能做的,都會不遺餘力。
李開復還為中國學生創辦了開復學生網[1],已經改為我學網。現在活躍在網站社區各版和學生交流的不僅有開復、社區最有價值專家,還有很多熱心的各界專家學者。在網站論壇里,開復長期堅持在網上和學生交流、回答學生的問題,正如他所說的:
」我希望能以這個網站為平台,為中國的學生們提供多方面的幫助成長的資源,包括相關的教育文章和網站學習資源、各地高校學生們的經驗介紹和心得交流,從而幫助中國學生的成長。
我也希望通過這個網站,和中國的學生們建立友誼,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長的經歷和心得、探討人生規劃和發展。當你遇到挫折時,能以度量、勇氣和智慧幫助你渡過難關。」
1、李開復曾有多封給中國學生的信
2000年4月,李開復結束在中國的任職回微軟總部做全球副總裁。他突然萌發沖動,在網上給中國大學生寫了《我的人才觀》及《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不久,兩篇文章在互聯網上和中國高校中廣為流傳。
詳細閱讀: 《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從誠信談起》 2003年12月,李開復在寫了《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之後,又寫了《給中國學生的第二封信》,這封信側重於談領導者的重要品質。
詳細閱讀:《給中國學生的第二封信:從優秀到卓越》2004年5月,李開復在知道了雲南大學發生的馬加爵事件後,寫了《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這封信「寫給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覺得成功遙不可及,渴望自信卻又總是自怨自艾,渴望快樂但又不知快樂為何物的學生看的」。
詳細閱讀:《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樂》
2005年2月,李開復回復了「開復學生網」開通以來的第1000個問題,其中一位即將畢業學生的信讓開復有了寫第四封信的想法。這第四封信「是寫給那些希望早些從懵懂中清醒過來的大學生,那些從未貪睡並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的大學生以及那些即將邁進大學門檻的未來大學生們的。」
詳細閱讀:《給中國學生的第四封信:大學四年應是這樣度過》 還有《給中國學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選擇的權利》和《給中國學生的第六封信:選擇的智慧》 寫給中國學生的其他信件
2005年2月,李開復在《給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21世紀最需要的7種人才》中敘述了「就讀大學時,你應當掌握七項學習,包括自修之道、基礎知識、實踐貫通、培養興趣、積極主動、掌控時間、為人處世。」
詳細閱讀:《給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21世紀最需要的7種人才》
2005年7月,李開復離開微軟,加入Google,成為媒體和大眾關注和評論的焦點。我們來看看李開復自己是如何談這次「跳槽事件」的。
詳細閱讀:《Google和中國--追隨我心的選擇》相關資料:2008年12月「金融海嘯中的商機--IT推動商業變革」論壇,李開復先生發表演講:《谷歌靠雲計算成就最好搜索引擎》名人姓名:李開復
2、李開復博客透露大學生活 曾做過很多無聊事
破滅的哈佛、法律、數學夢
上大學前,我的夢想是做一個哈佛人。我有這樣一個夢想,一是因為那個籠罩著哈佛大學的光環,也因為我一直把學習法律當做我的目標,並把學習數學當做我的「後備」,而哈佛的這兩個專業都是全美最好的。1979年的四月,一封拒信打破我的這個夢想。至於原因,我估計是因為我的SAT英語成績太差了,只有550分。
在申請大學的時候,我清楚地知道自身條件有不足,不能保證一定能上哪所大學,所以我一共申請了12所學校,這樣,我覺得才能把主動掌握在自己手裡。回想當時,我的老師們可能都快恨死我了,因為申請大學的材料中需要老師給學生寫的推薦信,而對我,他們要一下子寫那麼多份(當時沒有電腦,每封推薦信都需要老師親手寫成)。
最後,我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這是一所很好的學校,法律系和數學系也很有名。哥大給學生很大的發展空間,允許學生學習的課程范圍很廣。我在大一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美術、歷史、音樂、哲學等專業的課程,接觸了很多東西,我覺得這是找到自己興趣的機會。直到今天,我還記得哲學系的一個老教授說的話:「知道什麼是make a difference嗎?想像有兩個世界,一個世界中有你,一個世界中沒有你,讓兩者的difference最大,這就是你一生的意義。」
再來說說我的哥大法律夢。當時,我主要學的是「政治科學(political science)」,屬於一種「法學博士預科(pre-law)」的專業。但是,上了幾門「政治科學」的課後,我發現自己對此毫無興趣,每天都打不起精神來上課,十分苦惱。其中一門課實在太枯燥,我基本上每堂課都在睡覺,惟一的選擇只是在教室里睡還是在宿舍里睡。睡到學期過半後,我的平均成績勉強夠得一個C,我趕在限期的前一天把這門課退掉,才避免了因為平均分不到3.0導致助學金被取消的災難。
我向家人提起學習法律的苦悶時,他們都鼓勵我轉系。姐姐說:「你不是高中時就把大二的數學讀完了,還得了全州數學冠軍嗎,怎麼不轉數學系?」但是,這又讓我碰到了我的第二個苦惱。進入大學後,學校就安排我加入了一個 「數學天才班」,那裡集中了哥大所有的數學尖子,一個班只有七個人。但很快,我就發現我的數學突然由「最好的」變成「最差的」了。這時,我才意識到,我雖然是「全州冠軍」,但是我所在的州是被稱為「鄉下」的田納西州,而當我遇到了這些來自加州或紐約州的真正的「數學天才」,我不但技不如人,連問問題時都膽怯了,生怕我的同學們看出我這個「全州冠軍」的真正水平並不怎麼樣。這么一來,我就越來越落後,到今天我對這門課還是「半懂不懂」(這又是一個「沉默不是金」的證明)。當我上完這門課後,我深深地體會到那些「數學天才」都是因為「數學之美」而為它痴迷,但我卻並非如此。一方面,我羨慕他們找到了最愛;另一方面,我遺憾地發現,自己既不是一個數學天才,也不會為了它的「美」而痴迷,因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義就是為了理解數學之美。
就這樣,我與我嚮往的哈佛、選擇的法律、自豪的數學一一揮別。
因為懂計算機成了校園里的牛人
失去了哈佛、法律、數學,我的未來之路將往何方?幸好還有計算機。
其實,我在高中時就對計算機有很濃厚的興趣。高中時我很幸運,學校就有一台古董的IBM機器,當時是1977年,計算機還需要靠打卡片的方式使用(就是先在一張一張的卡片上打洞,然後再把這一疊打了洞的卡片輸入電腦)。有一個周末,我寫了一個程序,讓它去解一個復雜的數學方程式,然後把結果列印出來。因為機器運行速度非常慢,寫完程序後我就回家了。周一回到學校,我突然被老師叫去罵了一通說:「你知不知道我們所有的紙都被你列印光了!」原來,這個數學方程式有無數的解,周五我走後程序一直在運行,也就一直源源不斷地在列印結果。當時的列印紙都是每張連在一起的厚厚一疊,而這樣一箱紙可能要花掉學校幾十美金,結果被我一個程序全部打光了,老師當然很生氣。
大一時,我很驚訝不用打卡片也可以使用計算機,而令我更驚訝的是這么好玩的東西也可以作為一個「專業」。於是我選修了一門計算機課程,得到了我進入大學後的第一個「A+」。除了贏得老師、同學的贊揚,我還感覺到一種震撼:未來這種技術能夠思考嗎?能夠讓人類更有效率嗎?計算機可能有一天會取代人腦嗎?解決這樣的問題才是一生的意義呀!
大一期末,我找到一份工作,是在計算機中心打工,他們會按時間付點錢給我作為酬勞,雖然不多,但也是一種鼓勵。同學們有什麼計算機方面問題都會來找我解決,而且當時「會計算機」在學校里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大家都覺得這個人太COOL了。甚至那時候我的ID都跟別人不一樣:一般人的ID都是「院系名+姓名」,比如學計算機的就是「cs.kaifulee」,學政治的就是 「ps.kaifulee」,而我的是「cu.kaifulee」,cu代表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李開復,和校長一樣,多牛啊!
當然,我也做了很多無聊的事情,比如做程序去猜別人的密碼。那個時候,大家還不知道密碼是可以被破譯的,當我「黑掉」別人的帳戶以後,就用他的名義發一些惡作劇的信。有一次,我用一位男同學的賬號在BBS上發了一個「單身女郎徵友」的啟事,害他莫名其妙地收了一堆情書。這位同學現在也在北京工作,估計他到今天還不知情,下次見到他我一定要記得告訴他,那個啟事是我發的。
當時,哥大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而計算機系只是新設的一個專業,如果我選擇計算機這個基礎不是很厚重的專業,前途看起來並不很明朗。如果選擇法律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預測到:做法官、律師、參選議員等等。因為在我之前有很多範本,我可以照著規劃。而選擇計算機專業,我甚至連將來要做什麼都想不出來,當時也沒有軟體工程師這種職業。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義」和「我的興趣」(做一個不喜歡的工作多無聊、多沮喪啊!),並沒有讓這些現實就業的問題影響我。於是大二時,我從「政治科學」轉到「計算機科學」。當時,一個物理系的同學開玩笑說:「任何一個學科要加『科學』做後綴,就肯定不是真的科學。看看你,從一個『假科學』跳到另一個『假科學』,跳來跳去還是成不了科學家。」
http://www.5xue.com/moles/wordpress/?p=1258
http://www.a-q.cn/more.asp?name=szly888&id=39294
給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21世紀最需要的7種人才
引言
曾三次獲得「普利策獎」的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新近推出了一本名為《世界是平坦的:二十一世紀簡史》的書。中國在這本書中佔有相當大的分量,其中幾頁還特別提到了我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傳奇。該書出版才幾周就一躍成為了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在書中,弗里德曼高度評價了中國人的天分和毅力。他還認為:「經過科技革命和世界性的合作,歷史的潮流已將世界各地間的隔閡消除殆盡,如果你不努力趕上時代的潮流,你終將會被歷史所遺棄。」
我決定回到中國時,曾經與托馬斯•弗里德曼有過一次深入的交談。我提出:我非常贊賞他的「平坦的世界」的看法,其實,「平坦的世界」需要的是同樣的人才,無論你在美國、中國、印度。我同意他提出美國青年需要進步,才能不被時代遺棄。但是,我提出他的書裡面談到的問題似乎把中國與印度的教育過於完美化了。我認為中國的教育和青年也需要同樣的激勵與進步,才能成為21世紀頂天立地的人才。同時,他也同意他可能為了喚醒美國青年與教育家,特別強調和加深了問題的嚴重性。
因此,我寫給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的內容主要就是圍繞「21世紀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展開的。我們正身處一個「平坦的世界」——在21世紀里,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需要的最優秀的人才都應該具備國際化、現代化的特點;21世紀里成功的跨國企業需要的也正是來自世界各地,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在個人素質和滿足時代要求方面同樣出色的人才群體。因此,這封信不僅僅是寫給中國青年的,也同樣是寫給世界青年的,是寫給任何一個希望在21世紀里獲得成功的人才的。
人才的標准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東方的戰國時代和西方的騎士時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敵萬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辯的謀臣;在中國的科舉時代里,靠著「死記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題名的書生最容易出人頭地;在西方工業革命風起雲涌的日子裡,善於用機器的力量改變世界的發明家以及那些精通專業、埋頭苦乾的工程師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中,大多數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還停留在專注、勤奮、誠實、服從等個體層面……
但時光荏苒,21世紀已經悄然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在今天這個機遇稍縱即逝,環境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更多的人擁有了選擇和決策的權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斷學習和不斷創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擁有了足夠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負的空間……大多數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復的機械勞動,也不再是單打獨斗式的發明與創造。人們需要更多的獨立思考、自主決策,人們也需要更加緊密地與他人溝通、合作。
[編輯本段]十句箴言
●成功箴言之一:
自信不失謙虛 謙虛不失自信
李開復1961年出生於台灣,母親在43歲高齡時生下他前,被醫生數次勸阻。因為醫生透露,如此高齡的產婦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母親不顧一切勸阻生下了這個幺兒。這個幺兒在母親的極度寵愛下自由自在地成長著,喜歡做很多惡作劇。把家裡所有的鍾表調慢一小時以便晚上床睡覺。把鄰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證實鄰居池塘里並沒有100條魚。這一切母親都只是報以寬容的一笑。但是母親不允許孩子傲慢和目中無人。
當5歲的李開復得意洋洋地對鄰居阿姨表示「上小學以後就沒有見過99分」後。母親不允許這樣的狂放存在於孩子身上,有史以來第一次打了開復。母親告訴他,「不只要好好學習,還要改掉驕傲的毛病。自誇是要不得的。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母親總是不失時機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訴開復。這一次強烈的記憶,使得開復懂得如何在謙虛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會在自卑或自負中跌倒。
●成功箴言之二:
天賦就是興趣 興趣就是天賦
李開復11歲留學美國之後,一直在美國成長。1972年,他進入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科學」專業。然而兩年的學習讓他知道自己的興趣並非在政治方面。學習的枯燥經常讓他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學習成績也不盡如人意。但是,他發現他在選修的計算機課上,有著驚人的天賦。往往是別人還在苦思冥想如何寫出程序時,他早就把程序寫完而無所事事。後來,他發現他像發瘋一樣愛上了這門學科。因此,在大學二年級時,他自己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轉系!」這意味著他將從一個全美排名第3的專業轉到一個毫無名氣可言的專業。但是,他聽從了內心的選擇,還是選擇了計算機專業。而這個決定,改寫了他一生的軌跡。
●成功箴言之三:
思考比傳道重要 觀點比解惑重要
李開復以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專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以後,順利進入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就讀計算機專業的博士。在讀博士之前,他的系主任Haberman就告訴他,讀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論文。至少在本領域是世界頂尖的。這句話讓李開復十分震撼。然而,下面一句話,讓他受益更深,Haberman說,「做出一流的博士論文,也不是讀博士的最終目的。而是你在讀博士的過程中,獲得一種思考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將使你在任何一個領域,都獲得頂尖的成功!」而李開復的努力證實了這種說法。李開復關於統計學方法做出的語音識別博士論文至今還是語音識別產品的理論基礎。而李開復也在博士生涯中,學會了解決問題,擁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
●成功箴言之四:
我不同意你 但我支持你
李開復在讀博士期間選擇的研究方向是「語音識別」。師從博士生導師羅迪。羅迪教授鼓勵李開復用專家統計的方法來研究語音識別,而李開復在這個領域經過了一番研究後,發現語音識別用這個方法可以獲得特定語者95%的語音識別率。李開復把整個研究過程寫了一篇論文。一經發表,得到了很正面的回饋。但是他最終發現,專家系統是有嚴重局限性的,無法延伸到做不特定語者的語音識別。他認為有數據的支持的統計模式是唯一的希望。當他把想法告訴導師,羅迪告訴他,「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這樣的說法讓李開復備受感動,成就了李開復博士論文的成功。他的論文當年被評為《商業周刊》最傑出創新。
●成功箴言之五:
挫折不是懲罰 而是學習的機會
李開復在博士生生涯里,成績依然優秀。他用統計學做出的語音識別率大大地提高了,而博士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上,讓全美的科技界震驚。這樣一個明星學生可以說在卡內基·梅隆里沒有什麼憂愁可言。然而,一次暑期課程讓他經歷了不小的挫折。1983年暑假,李開復得到了暑期工的工作。
其任務就是教賓夕法尼亞州60個最聰明的高中生計算機課程。李開復自己對那段時光非常享受,每天忙碌地備課,還想出各種教學方法。但是,他領取薪水的那一瞬間看到學生的評語,才知道學生認為,「李老師的教學就像催眠曲!」這樣的評價無疑使得李開復備受打擊。
然而,李開復並沒有氣餒。他把失敗當成了學習的機會,因此獲得了成功。他在此後的生涯里,尤其是回到中國以後,做了上千場的演講。這無疑得益於學生時代的練習。
●成功箴言之六:
創新不重要 有用的創新才重要
在蘋果和SGI李開復度過了八年科學家到產品副總裁的路程。在這段路程上,他有許多成功,例如蘋果的QuickTime,但是在SGI他碰到了巨大的挫折。他的團隊發明的三維瀏覽器,在市場上失敗,整個團隊和產品被公司廉價賣掉。這時,他又發揮了「從挫折中學習」的反省。他理解了,僅僅有科學家的「新」、「酷」的創新是不夠的。創新必須是針對用戶的,必須是有用的。做產品的管理,必須把用戶放在第一位。李開復1998年夏天回到中國,在中國開創微軟中國研究院。這時,他把這個教訓帶入中國團隊。
●成功箴言之七:
完美的工作 成長興趣 影響力
2000年,李開復被調回微軟總部成為微軟全球副總裁。幾年工作後,他深深地體會了一個完美工作的標准,那就是自己有濃厚的興趣,能有成長的空間,並具備一定的影響力。他懷念著在中國研究院的興趣,還有在剛調回美國的學習,但是他期望著有更大的影響力。當他發現谷歌將開始在中國創建時,他主動找到了谷歌CEO施密特,並表示願意加入谷歌。而施密特十分高興,在一個月之後就給了李開復OFFER。李開復說,當你遇到喜歡的工作機會,不需要任何的遲疑,而需要積極主動來爭取。因為這樣的機會往往炙手可熱,一秒鍾的猶豫你就可能與之失之交臂。
●成功箴言之八:
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
2005年,是李開復的轉折年。他沒有想到,一次普通換工作的經歷引發了一次地震。微軟的訴訟使他陷入了人生最低的低谷。對他的虛假負面報道鋪天蓋地而來。但是,他想到了他一生的座右銘: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用胸懷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用智慧分辨兩者的不同。
於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了這場戰斗,不再理會那些不能改變的謠言。將從微軟提取的30萬份郵件資料中找尋有利的證據以證明自己的清白。經過兩個月的努力,法庭同意李開復到谷歌工作。最後,當李開復回到媒體面前開始工作時,他發現,沒有一個記者還提問與訴訟有關的問題,因為作為官司的勝利者,媒體不再相信那些謠言。
●成功箴言之九:
做最好的領導 讓員工做有興趣的事
谷歌公司聚集著世界上最天才的工程師們。如何管理這些「天才」,是擺在李開復面前的另一個課題。李開復非常推崇「放權」式的管理, 他深知在以創意為主要生產力的公司里,不能嚴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規定。他可以讓員工自己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討論決定。也可以讓員工用20%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項目。他甚至可以讓員工對公司提出建議。如果合理就採納。谷歌里自由的環境非常有名。作為管理者,他主要是在公司戰略、每年的目標、合作夥伴、總部溝通上努力,其他的時間,他更是一個企業文化的維護者、公司的發言人、員工的教練。
●成功箴言之十:
價值不是你擁有多少 而是你留下多少
什麼是成功?是否擁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對此,李開復回答,你的價值不是你擁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當他的一個同事賺夠了錢而發現失去人生目標時,才意識到,人生的價值在於貢獻,和對他人的影響。
李開復曾經有過一個獨特的夢想,就是在中國創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響力的私立大學。他甚至身體力行地為此多方奔走。但是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但是他並沒有氣餒,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實踐夢想。他說:「我不能改變教育,但是我可以幫助學生。」他給中國的大學生寫信,寫書,辦了「我學網」,每年面對十萬學生做演講。在幫助學生的過程中,李開復看到中國大學生的成長。他說,他曾經想過自己的墓誌銘應該有科學家或者企業家的注腳。但是,他說他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想法,如果他的墓誌銘上有熱心教育者的字樣,他會感覺到內心的溫暖
『貳』 零投資創業怎麼做
任何收益都會有投資的,沒有零投資的回報,哪怕不投入資金,那麼也要投入智慧和知識技能,哪怕就是一個准備游戲人生的富二代也要投資家庭或社會給予的精神上的壓力。
『叄』 金融科技席捲全球 人工智慧顛覆互金行業
文/楊劍勇
金融科技(Fintech)是金融業下一波發展趨勢,盡管國內中國科技發展較晚,但國內發展迅猛,比如螞蟻金服、微信支付等,另外銀行業都在積極擁抱金融科技。在科技推動下,金融業人員結構也在發現變化,比如銀行櫃台人員在下降,而IT等技術人員的比例則在上漲,以及應用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在產品、渠道和場景三個層面採用自動化的流程更加高效地服務用戶。
新機遇:金融與科技融合
科技發展推動各行各業變革,其中金融行業也不例外,來自普華永道對銀行業未來三大趨勢展望中也有提到金融與互聯網科技的融合引領未來,金融與科技的快速融合,不僅給金融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也孕育了新機遇。
安全、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務是用戶最大訴求,由此銀行業的競爭格局也發展前所未有的挑戰,科技大潮將席捲著傳統金融業,使得傳統銀行服務正悄然轉變,一個全新的,以「智慧」為趨勢的智慧銀行運用而生,其感知客戶的智能化服務是重要環節,圍繞客戶服務創新顯然已成為全球銀行企業的首要目標,新技術的應用是傳統銀行未來發展核心戰略。
金融變革:智慧銀行時代到來
物聯網大潮下的金融變革,使的智慧銀行時代到來,金融科技驅動著銀行服務變革,傳統金融機構如銀行朝智慧銀行升級成為必經之路,就金融行業來說,用戶希望能得到可以不受時間、地點限制享受著各種便捷的金融服務,包括消費、支付,信貸、甚至理財等金融服務產品。
由此銀行業的競爭格局也發展前所未有的挑戰,科技大潮將席捲著傳統金融業,使得傳統銀行服務正悄然轉變,一個全新的,以「智慧」為趨勢的智慧銀行運用而生,其感知客戶的智能化服務是重要環節,圍繞客戶服務創新顯然已成為全球銀行企業的首要目標,新技術的應用是傳統銀行未來發展核心戰略。
銀行業面臨多重壓力,客戶需求不斷變化以及新技術的沖擊等等,使得銀行業利用物聯網、雲計算以及大數據等新技術來構建一個新的銀行服務體系,即智慧銀行,為客戶能提供更加豐富、便利、定製化的產品和服務,使「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戰略得以實現。
近幾年來,包括工、農、建、中在內的多家銀行已經通過各種措施進行網點智能化改造升級,打造注重客戶體驗創新型服務。讓銀行普通的金融終端產品有了視頻互動、語音識別等智能應用,當然,智慧銀行是一個比較大的生態體系,承載著銀行的所有業務,但隨著智慧銀行時代的到來,成為銀行業發展方向。
智慧的銀行是銀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然方向,緊密地圍繞著客戶的需求,整合數據、流程、以及相關系統,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的是從前端設備到終端數據分析的全套解決方案和超強的計算能力。金融與互聯網科技的融合引領未來,以及金融與科技的快速融合,不僅給金融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也孕育了新機遇。
智能投顧:把錢交給機器人替你理財
互聯網金融行業什麼最火爆?一定是智能投顧,或稱之為機器人理財,楊劍勇表示:「自去年開始,在國內外颳起了一股以智能投顧為背景的狂風,通過過人工智慧技術來完成以往需要人工來提供的理財顧問服務。」全球最大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也收購了智能投顧的初創FutureAdvisor公司,收購後成為貝萊德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整合其人工智慧技術至貝萊德解決方案當中去,為證券機構或經紀機構提供服務。
隨著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的成熟,金融分析師甚至也將被機器所取代,很顯然機器人已經入侵金融領域,分析師飯碗或許會受到機器沖擊,對於金融分析來說,機器利用海量數據優勢,通過計算而來,基於數據的分析能力遠遠超越人類大腦。
不過,買什麼股票或其他理財產品,你敢聽機器人的建議嗎?或者直接把錢交給機器人來打理,替你理財,你敢嗎?我不敢。相比美國,國內機器人理財顯然還未成熟,智能投顧」所面臨來自監管、市場、技術等方面的考驗才剛剛開始,智能理財的平台模式還處在探索發展階段,還處在萌芽期,利用人工智慧提供投資理財服務還有一段路要走。
秒貸:消費信貸升級
隨著人工智慧應用成為各行各業的焦點,至此金融業對科技的應用跑在最前端,從智慧銀行到智能投顧,再到放貸實現「秒」貸,通過運用人工智慧技術,用戶就可以實現「幾秒鍾」得到服務和貸款,在眾多金融服務機構在做大膽嘗試。
在談及人工智慧商業應用這塊,創新工場李開復早前也表示AI+大數據金融機遇最大。自去年開始,李開復幾乎成為中國人工智慧代言人,其創新工場不僅投資了近30多家人工智慧相關公司,成立人工智慧工程院,同時也到處宣講人工智慧。作為創新工場投資的用錢寶,就是典型的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實現了「秒」貸,憑借技術起家,讓每個人享受智慧的金融,其估值更是高達10億美元,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融科技獨角獸。
在大數據保駕護航之下,不少銀行不僅可以在線申請貸款,且部分銀行還能實現「秒」貸,使的消費信貸利用金融科技實現了升級。李開復也指出金融領域是人工智慧應用最好的領域之一。
寫到最後
金融科技是近年來很火的領域,其中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支撐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在物聯網大潮中也驅動著金融行業不斷地轉型升級,新技術提升著金融業的效率,物聯網與金融行業深度融合的時代也已經到來,把數據連接起來,利用人工智慧等技術提升客戶的體驗及提高客戶的滿意度。
本文作者楊劍勇,長期關注物聯網、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產業。
『肆』 李開復是誰啊
出生年月:1961.12.3 國籍:中國 畢業院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曾就讀於法學院) 就職單位:創新工場 職位:總裁 經歷: 1961年生於中國台灣。 曾就讀於卡耐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後擔任副教授; 在蘋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該公司的多媒體部門; 曾擔任SGI公司的多媒體軟體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總裁; 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並於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2000年升任公司副總裁,調回總部負責自然界面部。李開復是國際知名的語音識別技術專家,原為卡耐基梅隆大學副教授,曾獲《商業周刊》1988年「年度最重要的科學創新」稱號。 2009年9月4日,從谷歌離職。現任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現在手機上用到的語音撥號功能就是李博士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研發出來的。 李開復是一位信息產業的執行官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者。曾任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兼微軟亞洲研究院(舊稱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前任大中華區總裁兼Google公司全球副總裁。他因過去的僱主微軟和Google在2005年的法律糾紛而成為公眾的焦點。李開復(1961年12月3日-)是一位信息產業的執行官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者。1998年,李開復加盟微軟公司,並隨後創立了微軟亞洲研究院。2005年7月加盟Google,擔任中國區總裁一職。2009年9月4日,宣布離職 1、李開復曾有多封給中國學生的信 2000年4月,李開復結束在中國的任職回微軟總部做全球副總裁。他突然萌發沖動,在網上給中國大學生寫了《我的人才觀》及《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不久,兩篇文章在互聯網上和中國高校中廣為流傳。 詳細閱讀: 《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從誠信談起》 2003年12月,李開復在寫了《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之後,又寫了《給中國學生的第二封信》,這封信側重於談領導者的重要品質。 詳細閱讀:《給中國學生的第二封信:從優秀到卓越》2004年5月,李開復在知道了雲南大學發生的馬加爵事件後,寫了《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這封信「寫給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覺得成功遙不可及,渴望自信卻又總是自怨自艾,渴望快樂但又不知快樂為何物的學生看的」。 詳細閱讀:《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樂》 2005年2月,李開復回復了「開復學生網」開通以來的第1000個問題,其中一位即將畢業學生的信讓開復有了寫第四封信的想法。這第四封信「是寫給那些希望早些從懵懂中清醒過來的大學生,那些從未貪睡並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的大學生以及那些即將邁進大學門檻的未來大學生們的。」 詳細閱讀:《給中國學生的第四封信:大學四年應是這樣度過》 還有《給中國學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選擇的權利》和《給中國學生的第六封信:選擇的智慧》 寫給中國學生的其他信件 2005年2月,李開復在《給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21世紀最需要的7種人才》中敘述了「就讀大學時,你應當掌握七項學習,包括自修之道、基礎知識、實踐貫通、培養興趣、積極主動、掌控時間、為人處世。」 詳細閱讀:《給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21世紀最需要的7種人才》 2005年7月,李開復離開微軟,加入Google,成為媒體和大眾關注和評論的焦點。我們來看看李開復自己是如何談這次「跳槽事件」的。 詳細閱讀:《Google和中國--追隨我心的選擇》相關資料:2008年12月「金融海嘯中的商機--IT推動商業變革」論壇,李開復先生發表演講:《谷歌靠雲計算成就最好搜索引擎》名人姓名:李開復
『伍』 關於李開復的問題
你去想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只有一個曹操,只有一個華盛頓,只有一個孫中山?因為時勢造英雄!就算不是李開復,也會有孫開復,王開復出現,但是機會是讓姓李的抓住了!
至於靠近李開復,我想大可不必,因為你是你,你有你自己的成功法則,這個世界無論如何變化,機會總是存在,只是看你有沒有去抓住它,獲得自己的成功,不要總是拘泥於某個人的成功,因為上帝對所有人是公平的,他總是將機會放在你面前,只是看你是否會抓住!
『陸』 李開復談成功的十大啟示是什麼
這篇文章是《北京青年報》的記者范海濤據我在北青教育大講堂的演講所寫,我的演講是北青教育大講堂活動的第二講,原文來自《北京青年報》12月2日刊,在此以饗讀者。 一個成功的人如何定義成功?一個成功的人如何從成功中獲得啟發?這個命題無疑會讓許多人充滿了懸念與期待。2008年11月30日下午,北京青年報大廈的20層大會議室迎來了北青教育大講堂活動開辦以來最爆滿的盛況,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的到來,讓許多人對於成功的定義有了嶄新的認識。對於成功,不僅僅是對名利的追逐,不應該完全用世俗的價值觀去衡量成功與否,而是實現自己的價值,關愛自己身邊的人,給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的影響力,用自己的力量去感染周圍的磁場。當你某一天逝去的時候,你的墓誌銘上應該撰寫的是對你最公平的評價。成功的定義應該是多元化的。
在這個下午,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用平實而不失幽默的語言,講述了自己成長中的很多故事。和許多人的成長經歷相似,他的成長中也有兒時的淘氣頑皮,學生時代的疑問與困惑,有獲得成功時的淚水與喜悅,也有經歷困難與挫折時的蹉跎與彷徨。甚至有經歷人生最低潮時期的痛苦與煎熬。但是與眾不同的是,李開復在成功中收獲了經驗,在失敗中得到了成長。他把富有傳奇的人生經歷濃縮成為十句具有啟發性的箴言,在如同與你交談般的娓娓道來中,將這種寶貴的人生經驗像冬日暖陽一樣,灑滿了整個房間。
一個成功的人如何定義成功?一個成功的人如何從成功中獲得啟發?這個命題無疑會讓許多人充滿了懸念與期待。2008年11月30日下午,北京青年報大廈的20層大會議室迎來了北青教育大講堂活動開辦以來最爆滿的盛況,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的到來,讓許多人對於成功的定義有了嶄新的認識。對於成功,不僅僅是對名利的追逐,不應該完全用世俗的價值觀去衡量成功與否,而是實現自己的價值,關愛自己身邊的人,給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的影響力,用自己的力量去感染周圍的磁場。當你某一天逝去的時候,你的墓誌銘上應該撰寫的是對你最公平的評價。成功的定義應該是多元化的。在這個下午,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用平實而不失幽默的語言,講述了自己成長中的很多故事。和許多人的成長經歷相似,他的成長中也有兒時的淘氣頑皮,學生時代的疑問與困惑,有獲得成功時的淚水與喜悅,也有經歷困難與挫折時的蹉跎與彷徨。甚至有經歷人生最低潮時期的痛苦與煎熬。但是與眾不同的是,李開復在成功中收獲了經驗,在失敗中得到了成長。他把富有傳奇的人生經歷濃縮成為十句具有啟發性的箴言,在如同與你交談般的娓娓道來中,將這種寶貴的人生經驗像冬日暖陽一樣,灑滿了整個房間。 ●成功箴言之一:
自信不失謙虛 謙虛不失自信
李開復1961年出生於台灣,母親在43歲高齡時生下他前,被醫生數次勸阻。因為醫生透露,如此高齡的產婦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母親不顧一切勸阻生下了這個幺兒。這個幺兒在母親的極度寵愛下自由自在地成長著,喜歡做很多惡作劇。把家裡所有的鍾表調慢一小時以便晚上床睡覺。把鄰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證實鄰居池塘里並沒有100條魚。這一切母親都只是報以寬容的一笑。但是母親不允許孩子傲慢和目中無人。
當5歲的李開復得意洋洋地對鄰居阿姨表示「上小學以後就沒有見過99分」後。母親不允許這樣的狂放存在於孩子身上,有史以來第一次打了開復。母親告訴他,「不只要好好學習,還要改掉驕傲的毛病。自誇是要不得的。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母親總是不失時機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訴開復。這一次強烈的記憶,使得開復懂得如何在謙虛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會在自卑或自負中跌倒。
●成功箴言之二:
天賦就是興趣 興趣就是天賦
李開復11歲留學美國之後,一直在美國成長。1979年,他進入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科學」專業。然而兩年的學習讓他知道自己的興趣並非在政治方面。學習的枯燥經常讓他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學習成績也不盡如人意。但是,他發現他在選修的計算機課上,有著驚人的天賦。往往是別人還在苦思冥想如何寫出程序時,他早就把程序寫完而無所事事。後來,他發現他像發瘋一樣愛上了這門學科。因此,在大學二年級時,他自己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轉系!」這意味著他將從一個全美排名第3的專業轉到一個毫無名氣可言的專業。但是,他聽從了內心的選擇,還是選擇了計算機專業。而這個決定,改寫了他一生的軌跡。
●成功箴言之三:
思考比傳道重要 觀點比解惑重要
李開復以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專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以後,順利進入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就讀計算機專業的博士。在讀博士之前,他的系主任Haberman就告訴他,讀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論文。至少在本領域是世界頂尖的。這句話讓李開復十分震撼。然而,下面一句話,讓他受益更深,Haberman說,「做出一流的博士論文,也不是讀博士的最終目的。而是你在讀博士的過程中,獲得一種思考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將使你在任何一個領域,都獲得頂尖的成功!」而李開復的努力證實了這種說法。李開復關於統計學方法做出的語音識別博士論文至今還是語音識別產品的理論基礎。而李開復也在博士生涯中,學會了解決問題,擁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
●成功箴言之四:
我不同意你 但我支持你
李開復在讀博士期間選擇的研究方向是「語音識別」。師從博士生導致羅迪。羅迪教授鼓勵李開復用專家統計的方法來研究語音識別,而李開復在這個領域經過了一番研究後,發現語音識別用這個方法可以獲得特定語者95%的語音識別率。李開復把整個研究過程寫了一篇論文。一經發表,得到了很正面的回饋。但是他最終發現,專家系統是有嚴重局限性的,無法延伸到做不特定語者的語音識別。他認為有數據的支持的統計模式是唯一的希望。當他把想法告訴導師,羅迪告訴他,「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這樣的說法讓李開復備受感動,成就了李開復博士論文的成功。他的論文當年被評為《商業周刊》最傑出創新。
●成功箴言之五:
挫折不是懲罰 而是學習的機會
李開復在博士生生涯里,成績依然優秀。他用統計學做出的語音識別率大大地提高了,而博士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上,讓全美的科技界震驚。這樣一個明星學生可以說在卡內基·梅隆里沒有什麼憂愁可言。然而,一次暑期課程讓他經歷了不小的挫折。1983年暑假,李開復得到了暑期工的工作。其任務就是教賓夕法尼亞州60個最聰明的高中生計算機課程。李開復自己對那段時光非常享受,每天忙碌地備課,還想出各種教學方法。但是,他領取薪水的那一瞬間看到學生的評語,才知道學生認為,「李老師的教學就像催眠曲!」這樣的評價無疑使得李開復備受打擊。
然而,李開復並沒有氣餒。他把失敗當成了學習的機會,因此獲得了成功。他在此後的生涯里,尤其是回到中國以後,做了上千場的演講。這無疑得益於學生時代的練習。
●成功箴言之六:
創新不重要 有用的創新才重要
在蘋果和SGI李開復度過了八年科學家到產品副總裁的路程。在這段路程上,他有許多成功,例如蘋果的QuickTime,但是在SGI他碰到了巨大的挫折。他的團隊發明的三維瀏覽器,在市場上失敗,整個團隊和產品被公司廉價賣掉。這時,他又發揮了「從挫折中學習」的反省。他理解了,僅僅有科學家的「新」、「酷」的創新是不夠的。創新必須是針對用戶的,必須是有用的。做產品的管理,必須把用戶放在第一位。李開復1998年夏天回到中國,在中國開創微軟中國研究院。這時,他把這個教訓帶入中國團隊。
●成功箴言之七:
完美的工作 成長興趣 影響力
2000年,李開復被調回微軟總部成為微軟全球副總裁。幾年工作後,他深深地體會了一個完美工作的標准,那就是自己有濃厚的興趣,能有成長的空間,並具備一定的影響力。他懷念著在中國研究院的興趣,還有在剛調回美國的學習,但是他期望著有更大的影響力。當他發現谷歌將開始在中國創建時,他主動找到了谷歌CEO施密特,並表示願意加入谷歌。而施密特十分高興,在一個月之後就給了李開復OFFER。李開復說,當你遇到喜歡的工作機會,不需要任何的遲疑,而需要積極主動來爭取。因為這樣的機會往往炙手可熱,一秒鍾的猶豫你就可能與之失之交臂。
●成功箴言之八:
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
2005年,是李開復的轉折年。他沒有想到,一次普通換工作的經歷引發了一次地震。微軟的訴訟使他陷入了人生最低的低谷。對他的虛假負面報道鋪天蓋地而來。但是,他想到了他一生的座右銘: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用胸懷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用智慧分辨兩者的不同。
於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了這場戰斗,不再理會那些不能改變的謠言。將從微軟提取的30萬份郵件資料中找尋有利的證據以證明自己的清白。經過兩個月的努力,法庭同意李開復到谷歌工作。最後,當李開復回到媒體面前開始工作時,他發現,沒有一個記者還提問與訴訟有關的問題,因為作為官司的勝利者,媒體不再相信那些謠言。
●成功箴言之九:
做最好的領導 讓員工做有興趣的事
谷歌公司聚集著世界上最天才的工程師們。如何管理這些「天才」,是擺在李開復面前的另一個課題。李開復非常推崇「放權」式的管理, 他深知在以創意為主要生產力的公司里,不能嚴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規定。他可以讓員工自己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討論決定。也可以讓員工用20%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項目。他甚至可以讓員工對公司提出建議。如果合理就採納。谷歌里自由的環境非常有名。作為管理者,他主要是在公司戰略、每年的目標、合作夥伴、總部溝通上努力,其他的時間,他更是一個企業文化的維護者、公司的發言人、員工的教練。
●成功箴言之十:
價值不是你擁有多少 而是你留下多少
什麼是成功?是否擁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對此,李開復回答,你的價值不是你擁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當他的一個同事賺夠了錢而發現失去人生目標時,才意識到,人生的價值在於貢獻,和對他人的影響。
李開復曾經有過一個獨特的夢想,就是在中國創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響力的私立大學。他甚至身體力行地為此多方奔走。但是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但是他並沒有氣餒,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實踐夢想。他說:「我不能改變教育,但是我可以幫助學生。」他給中國的大學生寫信,寫書,辦了「我學網」,每年面對十萬學生做演講。在幫助學生的過程中,李開復看到中國大學生的成長。他說,他曾經想過自己的墓誌銘應該有科學家或者企業家的注腳。但是,他說他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想法,如果他的墓誌銘上有熱心教育者的字樣,他會感覺到內心的溫暖。
『柒』 比特大陸兩位聯合創始人和解,之前因何緣故發生矛盾
比特大陸這兩位創始人的矛盾根源來自公司發展路線之爭,核心是對是否發展AI晶元業務存在強烈分歧。有消息說,吳忌寒與詹克團兩人本來已經於上半年和平分家,吳忌寒已經遠離比特大陸的經營管理。吳忌寒攜帶部分核心技術人員創立了一家致力於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公司,業務包括數字貨幣交易所、礦池等。據悉,比特大陸還投資了吳忌寒的新公司,同時吳忌寒繼續持有比特大陸股份。
吳忌寒與詹克團二人目前徹底翻臉,以詹克團的強勢性格與第一大股東地位,這場內訌短時間內估計很難平息,保不住還有什麼之前不為人知甚至涉及違規的內幕爆出來;其次,與嘉楠耘智不同,比特大陸不僅生產礦機,而且還發行過虛擬幣,成為其在美國上市的最大障礙。
『捌』 人工智慧入門書籍推薦
1.《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領御奠基性的經典暢銷書,長期位居亞馬遜AI和機器學習類圖書榜首。
2.《人工智慧》
智能革命時代先行者李開復解讀AI如何重塑個人、商業與社會的未來圖譜。
3.《人工智慧簡史》
全方位解讀人工智慧的起源、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知識,深度點評AI歷史趨勢。
4.《人工智慧的未來》
揭秘人類思維的奧秘,奇點大學校長、谷歌工程總監、《奇點臨近》作者雷·庫茲韋爾全面解析「人工智慧」創建原理的顛覆力作。
5.《人工智慧:國家人工智慧戰略行動抓手》
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扎克伯格、李彥宏、馬化騰、李開復、雷軍、劉慶峰等跨界大咖都在關注的科技新革命,騰訊攜手工信部打造國家人工智慧戰略行動抓手。
6.《極簡人工智慧:你一定愛讀的AI通識書》
全方位呈現「AI」全景藍圖:群體智能、神經網路、智能代理、情感機器、智能計算、智能機器人等。
7.《區塊鏈 人工智慧 數字貨幣:黑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紐約時報》暢銷書,跟進未來趨勢,用技術重構世界,解密正在全面爆發的區塊鏈、人工智慧和數字貨幣等黑科技。
8.《高級人工智慧(第三版)》
9.《終極演算法: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如何重塑世界》
比爾·蓋茨年度推薦書籍,沃爾特·艾薩克森、車品覺、曹歡歡聯袂推薦!
10.《人工智慧新時代:全球人工智慧應用真實落地50例》
『玖』 周小平十問李開復,李開復有回應嗎
作為旁觀者,給你個回復吧。第一,言論自、由不等於支持騷。擾。有害很主觀,你可以看看為什麼網易新浪天天刪、帖,而且留下的都是形勢一片大好,昨天網易評論還支持李,幾天都是說文章好的;第二,銀行卡被、盜和谷歌有什麼責任?網路怎麼辦?棱鏡項目,國家機、密李開復能知道?中國在網上匿名發個帖第二天查水表怎麼回事?第三,李開復失敗人士。。。作為曾經的微軟,蘋果谷歌高管竟然是失敗人士。。。還是周小平成功,當然這可能是我太沒見識了;第四,美化他的先人,這個周小平有資料?當然我也沒有資料,當年的三、青團和今天共、青團一個性質,國民黨的確腐敗,但把別人描繪的十惡不赦則證明自己的心虛,還有民國比現在腐,敗,但不清楚有沒有那麼多裸、官;第五,創新工場是個創業孵化項目,類似於風險投資,錢不是李一個人的,曾投資過豌豆莢(用智能機的大概都知道)、知乎網等(風投很賺錢的)第六,作業本是個憤青(暫且這樣算),李開復贊同作業本的幾句話並不能代表就要為他所有的話負責。而且仇。恨zf和仇、恨、國家不要混為一談,毛也曾說過他不愛蔣的國。第七,李是民、國和美國雙重國籍,當然2011年放棄美國籍了,再說李不是gy不是ld,國籍問題本身就不該有什麼爭議。反倒是現在你可以看看那些哈佛耶魯上學的人的父母(其中的一部分)是干什麼的;第八,李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而且周不也是在這樣嗎?反倒是那些用納稅人的錢欺騙納稅人的騙子,此處自己聯想,李可沒說過畝產十萬斤,更沒有找最有名的科學家進行論證;還有人說周給科普了一下過去的真相,對此不做解釋。第九,幽默都不懂?還有波士頓壹基金和壹基金完全沒有關系,人家是為波士頓受害者成立的,中國不知道有沒有為受害者專門成立的基金?紅會的問題,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你對紅會的看法來源於李還是來源於媒體?紅會這么清白竟然不質疑抹黑,這就是包容啊!!!第十,李是台人,被稱為和某些勢力來往,馬英九曾拜訪李,不知道為什麼。總結一下,警惕總是好的,但要是患上迫害妄想症就該去醫院看看了。對於這種選擇性批判和選擇性忽視,不做評價,畢竟只要能證明自己的觀點就行,但如果拿網上傳的和自己的猜測而不顧事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知道周是不是高級黑?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多讀書(科學性相對較強的),不被洗腦(包括所謂的五毛和公知),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還有就是當一個中立者也是很困難的,因為雙方都罵你,但話又說回來了,哪個人罵你越多,那個人越心虛,因為有文明的人不會採取這樣的方式。還有一個故事,
一個白人天主教徒來到天堂門口想要進去,他跟守門人列舉了自己的種種善行,但守門人說:「可以,不過你還必須能夠正確拼寫一個單詞才能進。」「哪個單詞?」「上帝。」「GOD。」「你進去吧。」
一個猶太人來到天堂門口,他同樣被要求正確拼寫一個單詞才能進。守門人考他的單詞仍然是「上帝」。這個單詞非常簡單,所以他同樣拼寫正確,於是也進去了。
故事最後,一個黑人來到天堂門口,他面臨同樣的規則。但是守門人讓他拼寫的單詞是「捷克斯洛伐克」。什麼意思?也就是說有些人在反駁你時會極力挑錯,然後各種數據各種論文刁難你(這也算是對你的科普,同時公、知一般喜歡理性分析各種方式反駁你,雖然有些為難,但這種方式個人認為不錯,至少不是一棍子把你打死,或者直接說怎麼有你這種敗類)。自己參考吧,我覺得李完全沒有回復的必要,就像別人罵你s、b,你真沒有必要證明你不是。可以參考李和方舟子的辯論。給個回復這么難,可能是因為林妙可說的有 害言、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