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區塊鏈知識 » 俄羅斯區塊鏈支持

俄羅斯區塊鏈支持

發布時間: 2023-01-14 19:16:23

⑴ 哪些國家已經使用區塊鏈技術投入到城市建設中

美國各部門積極搶抓布局區塊鏈,司法部舉行了數字貨幣峰會,證券交易所已經批准在區塊鏈上進行公司股票交易,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監管區塊鏈,將比特幣作為大宗商品對待等;除此之外,英國發布了《分布式賬本技術:超越區塊鏈》;俄羅斯提出《區塊鏈技術發展線路圖》;澳大利亞央行欲發行數據貨幣;日本召開區塊鏈專研會議;韓國央行發布《分布式賬本技術和數字貨幣的現狀及啟示》。
而我國也在幾年前就開始研究區塊鏈技術,2016年1月20日,我國央行稱會盡快推出法定數字貨幣;同年7月,工信部發布了《關於組織開展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趨勢研究的函》;8月11日,工信部發布區塊鏈兩年規劃。

⑵ UEEX區塊鏈技術應用,開創數字資產新時代

交易作為數字資產的基本功能,在數字時代有著巨大的需求,數字資產交易平台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全球金融行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進入數字資產市場,虛擬資產的生態系統正穩步擴張。


各國數字貨幣發力,區塊鏈應用不斷涌現

數字美元項目發布白皮書,旨在為美國CBDC奠定基礎;

韓國監管機構計劃7月發布加密貨幣稅收的完整提案;

法國央行:已經建立「內部私人區塊鏈」以測試數字歐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重申反對馬紹爾群島國家數字貨幣;

巴西央行行長內托表示,現在經濟復甦的前景令人擔憂,最後一步將是數字貨幣;

俄羅斯國家杜馬官員:加密禁令實為確保公民主動申報加密交易已受法律保護,如果不申報加密貨幣財產,就意味著這些資產不受俄羅斯法律保護——不申報不會自動導致指控;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已牽頭制定司法區塊鏈技術要求及管理規范;

俄羅斯央行將推出區塊鏈數字抵押貸款平台。

技術和創新的力量能夠改變金融體系,同時維護消費者保護、數據隱私和安全、金融穩定和貨幣政策傳導,防範網路風險。UEEX基於區塊鏈技術,為全球用戶提供安全、專業、誠信、優質的數字資產金融服務。

UEASY EXCHANGE(UEEX)優易作為一家專業數字資產服務交易所,致力於創建一個自治、安全、合規的區塊鏈數字資產交易平台,讓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可以放心地進行任何規模任何頻次的交易,而無需擔心交易平台的公正性和安全性、用戶數據的隱私性、平台規則的透明性、交易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UEASY交易所具有顯著的國際背景,創始團隊來自Investopedia、美國銀行、美林證券等華爾街知名金融機構,整體研發力量雄厚,擁有多位金融產品專家和技術安全專家,同時配備國際水準的風控團隊。


UEEX區塊鏈平台特色

雙引擎驅動

首創雙擎驅動型的數字資產交易系統,實現去中心化、多中心化交易系統之間優勢互補,為用戶提供完美的交易體驗。UEASY交易所通過自身研發策略和全球化戰略,在全球范圍多線展開合規交易所市場布局,打造新一代數字資產交易商業版圖。


分布式架構

採用先進的分布式集群架構及微服務開發方式,在上線之初就集合了競價撮合系統、安全與風控系統、C2C金流系統、多鏈錢包系統、營銷系統與區塊鏈 游戲 、工單與客服系統等,未來還將推出OTC場外交易系統、期貨合約系統、去中心化交易系統等。


證券級演算法

支持證券級先進演算法,支持GTT、GTC、 FOK、IOC等多種專業交易指令,為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提供專業的量化支持,最高能夠處理500萬筆/秒的交易並發,上線之初的實測撮合速度已達13萬筆/秒,通過多重風控的系統服務,從而實現超越金融級別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⑶ 區塊鏈技術有望帶領人類進入機器信任時代嗎

近期,區塊鏈概念卷土重來。2月以來,美國眾議院接連召開兩次區塊鏈聽證會,將區塊鏈上升至「革命性技術」,並探討其未來的應用和對金融、商業和政府的影響。與此同時,俄羅斯總統普京也表示,俄羅斯將重點發展區塊鏈技術,以強化俄羅斯在國際前沿技術領域競爭中的話語權。在中國,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關注區塊鏈技術領域,這一概念在今年「兩會」期間也成為代表熱議的話題之一。

在科技興軍大潮洶涌澎湃的今天,區塊鏈這項新技術有待我們深入發掘的地方還有很多。特別是在別人制訂「規則」的高科技領域,我們更應放眼長遠、繼續創新,消化吸收區塊鏈技術的精髓,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競爭能力。同時,面對各種誘惑驅使,我們需要時刻小心謹慎,要看到風險、避免損失,切莫讓經濟利益的浮光,遮擋了對區塊鏈本質和深層價值的認識。

⑷ 區塊鏈12年:應用在了哪些領域

#「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

人們曾無數次地談起區塊鏈的適用場景和使用時機。但實際上,簡單粗暴地將區塊鏈和所有業務捆綁在一起的行為是非常愚蠢且荒謬的。

單純用「區塊鏈」這個詞(而不是它背後的技術)進行炒作的話,結果終將是一場空。但如果使用得當的話,區塊鏈也確實可以推動某些經濟領域的發展。

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一步步地慢慢來。Gartner的專家認為,區塊鏈目前正處於「擺脫幻想」階段邊緣。在這一階段,其技術弊端暴露無遺,各路媒體也大都持批判態度。

那麼,到底有沒有真正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好產品呢?如果有的話,又是在哪些領域呢?

首先,金融服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很多傳統中介機構都存在低透明度和高傭金的問題。目前,許多大銀行已經在研究並測試去中心化的解決方案了。那麼現在市場上可供選擇的方案有哪些呢?

凈額清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以Hyperledger Fabric為基礎,能夠抵消由兩個或多個交易方之間交易所導致的多個頭寸或支付費用。常被用來確定多方協議中應獲得酬金的一方。凈額作為一個普遍概念,在金融市場中(證券交易中)有許多更為具體的用途。

此外,大家對區塊鏈債券、抵押貸款和銀行擔保的討論也層出不窮。幾乎所有的大銀行,包括伊斯蘭銀行,都在嘗試這種做法。

Hyperledger Fabric和Corda區塊鏈技術也常被應用於其他用例,但前景究竟如何就需要我們通過之後的持續跟蹤觀察才能得出最終結論。

美國銀行、高盛、花旗銀行、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中國銀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在2019年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此外,在銀行業中,人們常會提到跨境金融交易,甚至有意圖要擺脫SWIFT。

有人認為,區塊鏈技術在版權保護和打擊數據造假方面大有推廣前景。例如,出於保護版權的目的,初創公司Sputnik DLT在Waves平台上開發了Depositor服務。

同樣,Emernotar是基於Emercoin的類似解決方案,使用的是SHA-512演算法。據開發者介紹,企業和律師可以藉助Emernotar服務來簽訂合同,使用在線服務來收集用戶許可,創意產業代表也可以以此來確認版權。

以Emercoin技術為基礎的democracynotary.org平台旨在保護與選舉相關的重要信息。雖然在選舉過程中,區塊鏈尚無法保證投票的匿名性,但至少可以保證投票的真實性。

最近,這一平台的效果在馬其頓的一項全民公投中得到了檢驗:公投內容關於是否批准一項與希臘的條約——要求更改馬其頓的國名為「北馬其頓」。該平台對全民投票過程中的公開報告進行公證,進而阻斷了虛假信息的傳播。

區塊鏈用例在房地產交易注冊方面極具發展前景。去年,曾有人試圖利用以太坊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在司法管轄區進行此類購買/銷售交易。雖然並不是所有地方的立法機構都能理解律師在做的事情,但過去和將來都有嘗試。

例如,最著名的例子是,曾通過加利福尼亞一個去中心化的Propy市場,達成了一項出售10英畝土地的交易,交易完全以比特幣進行,並使用區塊鏈進行注冊。此後,歐盟也完成了首個區塊鏈房地產銷售。

2018年12月,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批准了區塊鏈公司「Blockimmo房地產公司」的商業模式。目前,Blockimmo平台正處於測試階段,可供瑞士和列支敦斯登的居民使用。之後,該公司計劃將進入其他整個歐洲市場。

部分專家十分看好區塊鏈在批發和物流領域的應用前景;但同時,也有部分專家認為它在該領域毫無用武之地。然而,作為消費者,我們更應該肯定行業內已經取得的成功。

2018年晚秋,石油巨頭BP和殼牌(Shell)、大型銀行及公司推出了Vakt區塊鏈平台,旨在優化商品交易流程——包括將紙質文檔轉換為智能合約。

同時,阿聯酋也在領域內使用了區塊鏈技術——Maqta Gateway LLC在阿布扎比推出了首個區塊鏈物流解決方案。公司開發的Silsal區塊鏈技術可以提高物流和貨運效率。Maqta Gateway希望能夠通過DLT技術來減少文書工作量,促進實時狀態更新並加快信息共享速度。

去年秋天還啟動了IBM食品信託區塊鏈平台——平台以Hyperledger Fabric技術為基礎,旨在調節食品行業供應鏈。家樂福(Carrefour)、雀巢(Nestle)、都樂食品(Dole Food)、泰森食品(Tyson Foods)、克羅格(Kroger)、聯合利華(Unilever)、沃爾瑪(Walmart)等知名企業都是該平台成員。IBM區塊鏈服務每月費用從100美元到10,000美元不等,這也解釋了為何這些行業巨頭願意在這方面進行投資。

2017年秋天啟動了去中心化的Shelf.Network拍賣協議。 汽車 經銷商可以通過該平台進行 汽車 銷售和租賃交易。

一年後,該拍賣網路獲得了日本IT巨頭Broadleaf的投資。同時,Broadleaf也獲得了供應Shelf.Network技術的許可,為東南亞國家(包括日本、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寮國、澳大利亞、印度和新加坡)建立 汽車 和零部件銷售的貿易網路。

到2018年底,有6萬輛來自美國的 汽車 加入了該服務網路。Shelf.Network還實現了與Carfax web服務的交互,可以通過後者向個人和企業提供車輛 歷史 報告。例如,初創公司Auto1 Group GmbH在德國購買 汽車 時,通過區塊鏈對貸款和保險產品進行了記錄,這大大提高了交易速度(如果採用傳統文書工作的話,需要兩周時間才可完成)。

IBM商業價值研究所對大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到2021年,區塊鏈將在 汽車 行業發揮關鍵作用,同時,區塊鏈也將被應用於航空領域。例如,S7航空公司和阿爾法銀行(俄羅斯)已經通過在Hyperledger區塊鏈平台上應用智能合約,實現了實時支付飛機燃油費用。

行內各界都相信DLT技術能夠簡化並加快相互結算流程、消除各類財務風險、實現流程自動化。與批發物流領域相同,該技術在運輸領域也具有重要應用意義。

區塊鏈技術也正逐步滲透進公共部門,被廣泛用於文件認證流程。例如,Proofstack服務能夠將文件與所有者的個人簽名、日期和時間戳一起歸檔,然後將存檔哈希散列寫入區塊鏈。用戶還可以選擇影響時間戳類型的國家,以及生成存檔所需的存儲位置(計算機、雲端)。人們可以通過創建的存檔來確認文件在何時由何人進行歸檔。與此同時,區塊鏈在司法系統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普及。例如,ServeManager和Integra已經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跟蹤傳票交付的服務中了。

在中國,由政府支持的區塊鏈解決方案持續、迅速發展。其司法區塊鏈系統「天平鏈」在發布僅三個月後,就採集了約100萬份在線證據數據。平台上提交的所有資料均通過DLT認證,共計19萬份文件。平台電子證據系統由北京互聯網法院、中國工業控制系統應急響應小組(CICS-CERT)、工信部研究中心、網路互聯網集團和TrustDo區塊鏈初創公司共同開發。平台以互聯網巨頭網路的超鏈基礎設施為基礎,優化了證據收集和存儲過程,通過區塊鏈保證數據的真實性。此外,平台還通過降低與互聯網相關的訴訟成本,實現了節約時間和資源的目的。

作為全球集裝箱航運的領導者,Maersk於去年春天開始使用Insurwave區塊鏈解決方案。該海上保險平台由咨詢公司EY和Guardtime共同開發,以微軟Azure雲技術為基礎。在與Insurwave合作的第一年,Maersk計劃將為1000艘遠洋船舶投保,數字交易總量將超50萬筆。

目前,平台用戶有Willis Towers Watson、XL Catlin 和MS Amlin。開發商正試圖擴展Insurwave的功能,將保險業務拓展到航空和能源領域。

專門從事投資流管理的英國金融 科技 公司Calastone宣布將計算全部轉移到區塊鏈上完成。該公司預計,此項技術將有助於削減全球結算部門數十億美元的成本。Calastone為1700多家公司提供風險評估管理服務、IT基礎設施和支付解決方案,其客戶包括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施羅德(Schroders)和景順(Invesco)。

如果企業目標是爭取交易及DLT注冊表中輸入信息透明度的話,則會為區塊鏈創造絕佳的應用場景;但是,如果企業追求的是保持匿名性或「追蹤」金融交易的話,則沒有區塊鏈施展拳腳的機會。

新加坡電力集團(Singapore Power Group)推出了可再生能源(REC)證書區塊鏈交易市場。其公司代表表示,該「內部開發」平台旨在提高此類證書交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追蹤性。

REC證書是證明太陽能電池板釋放電量的憑證,由Cleantech Solar Asia和LYS Energy Solutions進行銷售。有意購買證書的City Developments Limited和DBS Bank都對該平台十分感興趣。Katoen Natie Singapore也已加入該平台,計劃很快啟動可再生電力生產能力。

韓國最大的電信公司KT 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區塊鏈網路,其分布式注冊技術涉及用戶認證和改善國際漫遊服務。KT公司可以藉此將客戶數據安全傳輸給合作夥伴。網路帶寬每秒可處理100,000個事務。

時間將會證明這些舉措是否會得到大眾市場的認可。同樣,區塊鏈在電力、數據、用戶標識的賬戶/記錄/交易方面的應用都是老生常談了。

在2017年底,麻省理工學院(MIT)使用Blockcerts錢包(可發行一種「可驗證、防篡改」的認證證書),通過比特幣區塊鏈為一百多名畢業生簽發了數字畢業證書。

該試驗項目得到了軟體公司Learning Machine的支持,該公司曾與Media Lab一起參與了Blockcerts的研發工作。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成為自己檔案真正的所有者。Learning Machine首席執行官克里斯•賈傑斯(Chris Jagers)表示,即便有一天該機構不復存在了,人們也可以提取其中存儲的重要官方信息。

第比利斯商業技術大學(Tbilisi University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也使用了同樣的方法:該大學通過與Emercoin合作,使用了類似的區塊鏈平台Trusted Diploma。該平台能夠藉助區塊鏈來修復注冊數據(所學科目、培訓質量和取得的分數)。以此來看,在將來,區塊鏈或許能在進一步推廣數字學習方法方面有用武之地。

⑸ 國家對區塊鏈的態度是什麼

15個國家的區塊鏈專家討論了未來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網路協議。

而俄羅斯之所以態度轉變,和近幾年經濟低迷以及受到西方制裁有很大關系。

俄羅斯的經濟結構不合理,過度依賴石油資源,已經成為國內外各界的共識。2013年底,俄羅斯與烏克蘭沖突,烏克蘭危機爆發,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進行了經濟制裁,全球原油價格暴跌。

俄羅斯在2014年11月國內生產總值開始負增長,2015與2016年期間分別下降3.7%和0.2%

⑹ 為什麼以太坊是最火的數字貨幣

實際上,以太幣是一種電子虛擬貨幣,被視為「比特幣2.0版」。採用與比特幣不同的區塊鏈技術「以太坊」,而區塊鏈「以太坊」才是贏得普京青睞的真正原因。

以太坊是一個開源的智能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台,主要通過其專用加密的貨幣以太幣提供去中心化的虛擬機來處理點對點的合約,產生貨幣速度快,並且數量不受限制。換句話來講,就是一種貨幣支付系統,但是他們的作用和目的不一樣!

如果比特幣被認為是安全地記錄了所有比特幣賬單的共享的全球賬簿。那麼以太坊則是維護一個共享的計算平台,這個平台可以靈活且安全地運行用戶想要的任何程序,正因為這樣,許多國家和企業都在研發如何將以太坊技術用於真實世界中。

比特幣交易網BtcTrade平台以太坊(ETH)最新價¥2430!漲幅驚人!

區塊鏈以太坊使用廣泛?

目前俄羅斯將以太坊技術應用還是比較積極的,例如,俄羅斯國有開發銀行VEB上周開始將以太坊技術應用到部分行政功能中,俄羅斯鋼鐵巨頭也正在測試將以太坊應用於國際信用證安全轉讓。因此,普京認為這種虛擬貨幣可幫助俄羅斯實現經濟多元化,支持由區塊鏈技術鋪路,建立新的業務。

不只是俄羅斯,摩根大通、微軟、英特爾等均看好以太坊技術,同時,以太坊也得到了一些金融機構、銀行財團,三星、IBM這樣大公司機構的密切關注,由此也產生了簡化和自動化金融交易、商戶忠誠指數追蹤、旨在實現電子交易去中心化的禮品卡等等區塊鏈應用。這也就是為什麼以太幣水漲船高的原因了!

以太幣的前景?

當然,與以太幣不同的是,世界上有670台比特幣ATM機,成千上萬的銷售點支持比特幣支付,但以太幣在電子支付領域目前尚未嶄露頭角。主要用於支撐起以太坊網路來運行程序。所以,未來比特幣能否被認可目前還是未知數,但是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做法又未必不是一個信號呢?

我們以前也說過:現在還很難界定比特幣就是貨幣,但是它肯定是資產,我想以太坊也一定是資產,雖然區塊鏈技術應用還未成熟,但某種意義上,運用是遲早的事情。畢竟未來的大數據時代,區塊鏈技術可以更好地保障我們的信息高效性、隱秘性。

這就是為什麼數字貨幣以太坊如此火爆的原因!

希望採納!

⑺ 目前的區塊鏈聯盟盤點有哪些代表呢

近兩年,區塊鏈聯盟涌現,都有哪些代表呢?
在區塊鏈行業發展早期階段,很多企業、機構等組成區塊鏈聯盟,共享區塊鏈技術研究成果,尋求區塊鏈技術更廣泛的應用。
近兩年,區塊鏈聯盟涌現,截止2017年7月,目前已有由約40多家國際銀行組成的R3、由Linux基金會發起的超級賬本(hyperledger)、位於中國互聯網核心腹地的中關村區塊鏈產業聯盟、由11家機構共同發起的China Ledger聯盟、由25家金融機構聯合成立的金鏈盟、被稱為「俄羅斯版R3」的俄羅斯區塊鏈聯盟、尋求與微金融結合點的區塊鏈微金融產業聯盟、由深圳前海管理局主導的前海國際區塊鏈生態圈聯盟、位於陸家嘴的陸家嘴區塊鏈金融發展聯盟。
眾人拾柴火焰高,眾多機構和人才加入推動區塊鏈的蓬勃發展。

⑻ 什麼是聯盟鏈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越來越的個人及企業也開始關注區塊鏈,而和區塊鏈聯系最為緊密的,恐怕就是金融行業了。

然而雖然比特幣區塊鏈大受熱捧,但畢竟比特幣區塊鏈是屬於公有區塊鏈,公有區塊鏈有著其不可編輯,不可篡改的特點,這就使得公有鏈並不適合企業使用了,畢竟如果某金融企業開發出一個區塊鏈,無法受其主觀控制,那對於他的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私有鏈就應運而生了,但私有鏈雖然能夠解決以上的問題,如果僅僅只是各個企業自己單獨建立,那麼還將是一個個孤島。

如果能夠聯合起來開發私有區塊鏈,最好不過了。

這就是今天要講的主題:聯盟鏈。

聯盟鏈本質上仍然屬於一種私有鏈

聯盟鏈本質上仍然是一種私有鏈,只不過它比單個小組織開發的私有鏈更大,卻又沒有公有鏈這么大的規模,可以理解為它是介於私有鏈和公有鏈之間的一種區塊鏈。

聯盟區塊鏈是指其共識過程受到預選節點控制的區塊鏈;例如,不妨想像一個有15個金融機構組成的共同體,每個機構都運行著一個節點,而且為了使每個區塊生效需要獲得其中10個機構的確認(2/3確認)。區塊鏈或許允許每個人都可讀取,或者只受限於參與者,或走混合型路線,例如區塊的根哈希及其API(應用程序介面)對外公開,API可允許外界用來作有限次數的查詢和獲取區塊鏈狀態的信息。這些區塊鏈可視為「部分去中心化」。

聯盟鏈的特點

1.部分去中心化

與公有鏈不一樣,聯盟鏈在某種程度上只屬於聯盟內部的成員所有,且很容易達成共識,因為畢竟聯盟鏈的節點數是非常有限的。

2.可控性較強

公有鏈是一旦區塊鏈形成,將不可篡改,這主要源於公有鏈的節點一般是海量的,比如比特幣節點太多,想要篡改區塊數據,幾乎不可能,而聯盟鏈,只要所有機構中的大部分達成共識,即可將區塊數據進行更改;

3.數據不會默認公開

不同於公有鏈,聯盟鏈的數據只限於聯盟里的機構及其用戶才有許可權進行訪問。

4.交易速度很快

跟私有鏈一樣,聯盟鏈本質上還是私有鏈,因此由於其節點不多的原因,達成共識容易,交易速度自然也就快很多。

聯盟鏈的應用

目前已經有了很多的聯盟鏈,比較知名的有:

1.R3區塊鏈聯盟

R3區塊鏈聯盟於2015年9月份成立,目前已經有大約40多家國際銀行組織加入,成員幾乎遍布全球。其主要致力於為銀行提供探索區塊鏈技術的渠道以及建立區塊鏈概念性產品。該聯盟成立之後,召開了一系列的研討會。R3表示,其允許銀行加入的「初始窗口」已經關閉,2016年,該聯盟將尋求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團體合作。R3使用以太坊和微軟Azure技術,將11家銀行連接至分布式賬本。R3公司對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非常肯定,它說,區塊鏈技術受到了世界各地銀行的歡迎,已經有一些銀行不僅在跟R3合作探索區塊鏈技術,還自己開展區塊鏈技術的調查研究。2016年4月,R3CEV與微軟正式建立合作關系,研究實驗區塊鏈應用。

R3CEV是一個知名的聯盟鏈

2.超級賬本(Hyperledger)

超級賬本(Hyperledger)是Linux基金會於2015年發起的推進區塊鏈數字技術和交易驗證的開源項目,加入成員包括:荷蘭銀行(ABN AMRO)、埃森哲(Accenture)等十幾個不同利益體,目標是讓成員共同合作,共建開放平台,滿足來自多個不同行業各種用戶案例,並簡化業務流程。由於點對點網路的特性,分布式賬本技術是完全共享、透明和去中心化的,故非常適合於在金融行業的應用,以及其他的例如製造、銀行、保險、物聯網等無數個其他行業。通過創建分布式賬本的公開標准,實現虛擬和數字形式的價值交換,例如資產合約、能源交易、結婚證書、能夠安全和高效低成本的進行追蹤和交易。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已經有北京AiYi數字金融技術公司、Belink(數貝荷包)、BitSE和Onchain共4家中國公司加入。

3.俄羅斯區塊鏈聯盟(俄羅斯版R3)

這個私鏈聯盟正式成立於2016年7月1日,其成員包括支付公司QIWI、B&N銀行、漢特-曼西斯克銀行(Khanty-Mansiysk Otkritie Bank)、盛寶銀行(Tinkoff Bank)、莫斯科商業世界銀行(MDM Bank)以及埃森哲咨詢公司(Accenture)。這個被稱為「俄羅斯版R3」的區塊鏈聯盟於第25屆俄羅斯國際金融會議上正式宣告成立,該次會議的主辦方為俄羅斯央行。這個區塊鏈聯盟的主要目標是發展區塊鏈概念驗證;進行合作研究和政策宣傳;創建區塊鏈技術的共同標准。同時,他們公開宣布將積極建立與國內監管部門和政府的合作。

⑼ 智能合約除魅:它能避免俄羅斯違約和「鎳逼空」嗎


· 《文理兩開花》主播 ·

肖小跑: 《羊群的共識》作者,金融行業從業者及連續創業者,播客《牆裂壇》主播,公眾號「肖小跑」主理人。

王瑋: 數學和計算機學霸,兼通技術與金融。若干年前「all-in」區塊鏈領域,成為區塊鏈行業知名意見領袖之一。


「智能合約」這四個字似乎也是個「模因」了:這是一個在金融 科技 業界、甚至所有和 科技 、數字化相關行業中都會聽到的概念——一個「聽起來很厲害但並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或者「不知道厲害在哪兒」的模因,反正這四個字代表了「 科技 進步」,都「智能」了還能不厲害么?

但它到底是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迫切需要智能合約專家用小白和文科生都能聽懂的語言來除魅。

正好最近在現實世界的金融市場上,也發生了幾件有趣的事:俄羅斯債券違約、還有金屬市場上的「鎳逼空事件」——所以我們乾脆做一個案例分析,現場來看看智能合約到底能不能解決這些現實世界中頭疼的問題。

· 本期提綱 ·

1、365度全景式「除魅」智能合約:它到底「智能」在哪兒?是一段代碼?一份合同?還是一個機器人?

2、它只能解決虛擬世界的問題,還是也能用於現實世界?

3、俄羅斯債券違約:如果用了智能合約,結果會不同嗎?

4、如果主權債放在智能合約上會不同嗎?智能合約能解決「信用」問題嗎?

5、鎳逼空事件和LME「硬分叉」:如果LME採用智能合約來自動執行,結果會不同嗎?

6、區塊鏈上的「硬分叉」和現實世界中的「硬分叉」(取消交易)有什麼不同?

7、「投票」+「冷靜期」的設定能避免「多數人的暴政」嗎?

· 文字稿 ·

小跑 02:48

「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這四個字好像已經變成一個「模因」了。 它是金融 科技 業界、甚至更廣泛的跟 科技 、數字化相關的行業,都會聽到的一個概念——反正這四個字就代表了 科技 進步、代表智能。

但它依然是一個「聽起來很厲害,但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或者「不知道到底厲害在哪兒」的概念。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內對它也是一知半解。所以今天請王瑋老師用小白和文科生都能聽懂的語言,給大家「除魅」一下智能合約。

另外,正好最近現實世界的金融市場上,發生了幾件很有意思的事——包括俄羅斯債券違約、鎳逼空事件。今天乾脆拿這兩件事來做一個案例分析, 來看看智能合約到底能不能解決這些現實世界中的頭疼問題。

先請王瑋老師給大家解釋一下: 智能合約它到底「智能」在哪兒?

王瑋 04:26

智能合約如今不管在區塊鏈、DeFi、還是未來的web3領域,都是最重要的核心。比特幣出來時,大家都說區塊鏈是「分布式賬本」;自從以太坊誕生,大家慢慢看到智能合約在web3.0甚至metaverse領域,作用越來越大,重要性也越來越高。

我先從發生在身邊的一個小故事說起。我有一位師妹,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去年問了一個問題:區塊鏈我都能理解,但有一個問題沒想明白——智能合約到底「智能」在哪兒呢?

之所以這么問,她一定是把「智能合約」理解為「智能代碼」了。因為是搞技術的,她一定是跟別的代碼比較,默認「智能合約」應該比別的代碼更「智能」,才配叫「智能合約」。

我的答案是: 不要把它跟計算機代碼相比,而是跟現實世界當中的「合同」相比——它是一段智能的「合同」,而不是智能的「代碼」, 就好理解了。把它跟代碼比較,有點侮辱「智能」這個詞。但跟日常經濟活動中簽的合同來比,邏輯就比較貼切了。

那跟合同來比,它智能在哪兒呢?

我們日常的合同有幾個特徵:第一,有簽署的雙方或多方;第二,它有合同的條款,什麼情況下執行什麼條件做什麼事情;第三,有合同標的物,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合同約定了提供什麼商品或者服務,付多少錢;第四,合同大概還有個編號,有個標識記錄這是哪份合同,哪年哪月哪日簽的,誰跟誰簽的等等;第五,要有一個管理手段,簽署多方要各持一份,防止某方把條款改掉。這五個特徵基本代表了日常執行合同的最基本條件。

從這個角度,智能合約就好理解了。

比如以太坊的智能合約: 第一,它的代碼和存儲的數據,其實相當於合同條款達到什麼條件、怎麼自動執行——大家可能都知道智能合約的這個特點。第二,它還能夠讓「簽署雙方各執一份」這件事在鏈上實現,簽署雙方都能訪問到區塊鏈的時候,其實就是都能看到合同副本,而副本不是自己能掌握或篡改的,而是鏈上存儲的。

這就很有意思了:中本聰發明區塊鏈,是為了防止「雙花」比特幣這種純數字資產的,結果到了智能合約時代,以太坊一下子賦予了它「幫助合同所有方存儲無數副本、保證不被篡改」的神奇能力。區塊鏈是全球化的分布式存儲,它能夠讓世界上任意多的人來共同簽署和執行一個合同,而不會讓有被篡改的危險——這件事在傳統領域做不到。因為技術的限制,你沒法讓任意無數人同時簽署一份合同。

第三,智能合約的每一段代碼都有一個對應的「地址」,執行這段代碼的入口,這個入口可以理解為合同的編號,唯一的標識。

第四,智能合約本身還能夠擁有「其他的財產」。 我們日常的合同只是一張紙,一個附屬品,財產仍然在人的掌控之中——合同就算約定了鎳的交割,紙怎麼能控制鎳的移動呢?而智能合約本身卻能掌控財產。合同一定要有「標的物」,有「錢」有「貨」,這個標的物是可以受到智能合約所控制的,相當於是被它「所擁有」的。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自動執行」才有保障,它擁有對資產的全部執行權。

小跑 11:30

相當於司法執法合二為一。

王瑋 11:33

對。所以有簽訂方、有無數可靠的備份、有自動執行能力、有可以找到的地址和入口、還有對於合同標的物的控制權——從這個角度,它確實比普通的合同要「智能」的多。

小跑 12:04

其實特別理解王老師師妹的想法,畢竟都是理科生,大家可能天然會從代碼角度來理解。但作為非技術背景的普通人,我反而沒有理解的這層障礙。

一看到「智能合約」這四個字,沒有代碼背景的人,天然就會先把它想像成一個合同,一個不用人來執行的「聰明的合同」。在現實世界中,比如我跟老闆簽了合同,但是他每個月不給我往賬戶里發工資,我也沒辦法。

另外,智能合約建在區塊鏈上,就是說跟我簽合同的人,我不用認識也行。我們之前沒有做過買賣,沒有建立過任何信任關系,其實也能簽——因為區塊鏈保證了「人手一份」且不能改。 這有點像我們討論過的SWIFT——它實現了「信息」和「賬戶」合二為一;而智能合約是實現了合同的「內容」和「執行」合二為一,一旦建立了,執行就不用太擔心了,智能合約會自動給我發工資,不用再信任老闆。

可是,仔細再想的話,好像又有點琢磨不透。如果它的執行是自動的,那出了問題該怎麼辦呢? 我們訂立傳統合同時,會有後續發展過程中修改條款的情況,或者出現特殊情況導致合同不能按照訂立時的條款來執行——如果出了差錯,智能合約還是會不管不顧的執行下去嗎?

如果真是這樣,大家在「簽」智能合約,按啟動鍵的一剎那可能就要再想想了——只要一按,後面就沒有改的餘地了,對嗎?

王瑋 15:00

先說第一個問題:智能合約最大的價值就是能讓世界上相互不認識、或者沒有過任何協作關系的人,能立刻簽署、執行這個合約,獲得結果——這跟區塊鏈的特徵是一脈相承的。

很早我們在介紹區塊鏈時,會強調它的一個特徵——能讓全世界本來沒有任何協作關系的人,開始轉賬交易。中本聰發明的防止「雙花」,就是為實現——我們雖然不認識,但我轉賬給你,你知道這筆轉賬一定是真實的,而不會出現任何問題。智能合約就繼承了這個特點,不會因為咱倆不認識、或者你耍賴而導致合約執行不了。

但如果是這樣,簽訂了合同一定能執行,就意味著它肯定不會變。那我又怎麼敢隨便簽?

這一點倒是要從技術角度看了—— 智能合約是可以「變」的,「變」從技術角度講,跟一個軟體系統的升級沒有太大區別。

如果你一定要改變某個條款,就相當於原來的作廢,新的合同重簽。智能合約也是一樣,相當於你把代碼升級, 現在是版本1.0,過兩天我來了個1.1版,換掉1.0版——我們從現在開始執行1.1版——這是沒問題的。但是問題又來了,誰有權利來做這件事呢?如果是合同簽訂雙方都有權利改合同,就沒任何意義了,完全實現不了。

智能合約其實相當於在一個「市場」上,合約由一個第三方來創建,然後大家分為甲方乙方丙方,在合約上去簽署和執行。

之所以敢簽署,是因為我作為甲方,相信乙方丙方丁方改不了這個合約,必須執行。第三方就是合約發布和創建方,它是有權利來升級合約代碼的。這樣一個機制,有點像建立一個「賣場」, 里邊的買賣雙方在賣場里簽合約,做買賣,但改變不了賣場的規則——只有賣場的構建者有權利來改。這也是一種必要性。

這種必要性會帶來什麼問題嗎?

肯定也有。比如,第三方有「監守自盜」的危險,如果他發現改動合約對自己有利,也可以去篡改合約,導致簽訂者的損失。就算他不是出於私利,而是想改進合約的執行效率,或者改善條款,但大家是否都同意?

我們常舉的例子:一個「借貸」智能合約可以規定一個利率演算法,比如說年化5%;如果調整成為年化30%——表面上看,利率是借貸雙方互相支付的成本,跟規則制定方的利益沒有直接的關系;但也不能因為是中立方,就可以隨便瞎改規則, 於是你需要給買賣雙方一個「緩沖期」或者「冷靜期」,或者一種投票的機制,可以讓參與者共同決定。如果接受,投票通過,就可以修改規則。

如果參與者不接受,你還要改的話,那麼你給我個冷卻期,我要退場。所以最終整個邏輯還是完備的,還是要引入第三方的制約機制。我覺得這一點跟現有金融市場的一些規則也很類似。

小跑 20:42

這就是為什麼需要專家解讀。如果只看這四個字,會覺得就是個冷冰冰自動執行的代碼;但實際上背後還有一系列規則,而且這些規則大部分是可以映射到現實世界的。比如剛才的例子就很像一個「仲裁機制」。

既然如此,我們就在現實世界中找幾個案例,分析一下在現實世界中出了問題的、讓人撓頭的情況,放在智能合約上,結果會不會不同?

我找了兩個:一個是俄羅斯違約,一個是鎳逼空。

先從俄羅斯開始。俄羅斯其實是個經常違約的國家,它主權債的違約次數是很頻繁的:1918年沙皇帝國債券違約,1998年俄羅斯布雷迪債券幾乎違約,最近俄烏戰爭,又把它帶進另一個違約危險時期。

3月16號這一天俄羅斯兩只美元債,要付1億多美元的利息;付息前一個禮拜大家就開始擔心,因為俄烏已經開打,它到底還有沒有能力支付?如果支付用什麼幣種?用盧布嗎?當時已經貶值20%。

結果是沒有違約,危機暫時解除了。3月18號俄羅斯財政部已經還了,雖然晚了一天,不過仍然在30天寬限期內。但事情還沒完,4月還有20多億美元的本金償還。所以到現在為止,會不會發生違約還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通常一個國家不願意違約自己的主權債,主要原因是如果違約,市場會以某種方式懲罰你,比如失去信用,被評級機構貶為垃圾債,導致投資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願意碰,你就很難在市場上找錢。

但是一個國家違約的可能性實在太多了。上個世紀大量主權債的發行,其實都是為了資助戰爭,一旦戰爭爆發,肯定是要違約——因為錢都要拿去打仗。俄羅斯現在就是這么個情況,而且更棘手——不管是被動制裁,還是大家主動制裁,顯然投資者已經不願意碰了。俄羅斯基本與世界隔絕,也不能再失去更多信用,因為它幾乎已經沒有信用了;外匯儲備被凍結,就算想還,去哪兒找美元、硬通貨呢?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違約」這兩個字究竟意味著什麼?

在現實世界中,作為政府的債主,你其實是很難凍結或者強制出售一個國家資產的。這是一個信心加耐心的 游戲 ,如果你有本事在一個足夠長的時間內,不停騷擾這個國家的政府,年復一年窮追猛打,就像當年保羅辛格為了追債,乾脆把阿根廷的船給劫了。俄羅斯這個戰斗民族不一樣, 歷史 經驗表明,即使是最堅決的債權人,俄羅斯人也有足夠的能力勝過,以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心態擋住所有追債。

這次還有個很有意思的地方: 這筆主權債中有一個條款,叫做「pari passu」——「一視同仁」原則。這是一個古老條款,一個多世紀前大家就用在債務合同中。它要求債務人對所有債權人要平等對待,不能厚此薄彼,只要跟其中任一個債主談妥了,也要給予所有其他債主相同的償還待遇。

自從保羅辛格利用了這個條款,向阿根廷政府討債成功,之後大部分國家在發行主權債務時便刪除了此條款——防止這些「釘子戶」追債時再利用這個條款。

但是俄羅斯這筆債中卻沒有刪除——要麼是戰斗民族太傲慢,覺得自己永遠不會被起訴;要麼就是忘了。 盡管如此,條款中關於「未來償還「的字眼卻神奇的消失了——是故意,也許是筆誤,反正結果變成了:發行時會遵守「一視同仁」原則,所有債主都一樣,但並不意味著「未來」還是一樣的。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債券市場是一個完全由「樣本文件」主導的「 & paste」交易,很少有人真的會看多達幾百頁的條款——但魔鬼也就在這里,人為的「調整」、「違約」空間太多了。

如果債發行在智能合約上,是不是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

王瑋 28:09

這個案例特別有意思。本來還有點擔心,因為區塊鏈也好、智能合約也好,其實最不適合迎來解決債的問題。不過聽了俄羅斯債務里的很多細節,又有好解決的地方了。

首先,「債務」這個東西,是一個典型的「信用」過程。從本質上,我把金融分為「信用過程」和「計算過程」兩個部分。區塊鏈、智能合約、DeFi等等,其實解決的是「計算性過程」的部分,而「債」是典型的「信用過程」。

實際上, 「債券違約」這件事是最不適合於用智能合約去解決的。或者說,智能合約、區塊鏈這些技術對於「債券違約」是最無能為力的——因為違約就是個信用喪失的過程, 就算用智能合約來寫債務合約,但還債的過程涉及到還債主體,你需要把資產放入智能合約才能執行;不放進來,就執行不了。

這就回到最關鍵的一點:智能合約能保證自動執行的前提,是合約本身對標的物有「控制權」。但如果我未來才要還的錢——本金甚至是利息都要放在智能合約里,被它所控制,那我現在「借」錢幹嘛呢?還得倒貼往裡面放點利息。

在DeFi領域里,我們也看到非常多的項目和創業者,試圖用智能合約來解決一個債務市場的問題,或者創建信用產品。其實沒問題, 因為智能合約背後還可以有一套其他的保障機制,比如投票等等;最終把「信用」部分轉化為其他的保障機制,還是有可能的。

信用的「執行部分」不可能轉化為代碼層面的保障機制,但這不代表智能合約不能對債務市場有所改進。

在俄羅斯債務例子中,它把「一視同仁」條款中的「未來」字眼去掉,這是它的權利,沒有辦法控制;買債的人一不留神,沒注意到改動就買了——這一點其實在智能合約層面可以有所改進。

首先, 智能合約作為代碼規則寫進來,天然就有「一視同仁」的條款,因為代碼是人人都可以執行的。只要有地址,有代碼固化在裡面,天下人都可以執行,所以默認一定是會「一視同仁」的,你要是想不「一視同仁」,反而要去做很多手腳。

關於「債券市場是一個以模板為基礎, & paste的市場」——讓我想起了過去幾年,很多DeFi智能合約領域的「微創新」,也是把某些智能合約的代碼全盤拷貝過來,然後改上兩三個字。

但是你會發現在這種情況下,智能合約反而有價值了。為什麼呢?

因為智能合約是精確的代碼。一個審計機構是可以輕而易舉找到改動之處的。幾行代碼的不同,意味著結果有什麼差別,是可以精確推導和判斷出來的。而在傳統市場,因為自然語言是不精確的,就算讓律師去審,我們也不知道這幾句話改動的背後,是不是還隱含其他含義?或者導致什麼意想不到的後果。

智能合約的審計機構是整個生態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這些機構往往是一些智能合約開發高手,或者白帽子黑客。他們的作用很像現實世界中的律師事務所,專門負責去審合同、審合約代碼。

所以總結一下:智能合約不能解決債務的所有問題,但是它在債務的執行、和條款分析層面,仍有很大的作用。

小跑 35:47

所以我現在覺得可能俄羅斯這個案例,甚至整個主權債放在智能合約上,可能不太現實。因為對於本來就有意「不執行」的一方,可能根本不會簽了。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案例:前些時候鬧得沸沸揚揚的鎳逼倉事件。

大概復盤一下:三八婦女節那天,市場上演了一個 歷史 性的事件,我們在LME(倫敦金屬交易所)市場上見證了史詩級的空頭擠壓。鎳價創了有史以來最極端的價格波動,3月7日暴漲76%,達到每噸5萬多美元;緊接著第二天突破一噸10萬美元的關口。

這是一個明顯的逼空。被逼倉的是青山——全球最大的鎳生產商,在俄烏戰爭之前押錯了方向。15萬噸的鎳空頭頭寸,其中5萬噸是和摩根大通的OTC(場外)頭寸;也就是說此刻青山已經欠JP大概10億美金的保證金。

對於OTC的場外交易,其實大家還是有商量餘地的,如果極端情況發生,各方會首先場外協商解決方法。這一次爆倉後,青山的經濟上先向交易所墊付了保證金,不然清算會出現巨大問題。談判的結果空頭頭寸先保留,之後LME「創造了 歷史 」,取消了交易,並且把鎳的交易一直停到3月中旬。

從那一刻起,從全球市場的角度,LME的「信用」和「中立性」就出現了巨大的問號——突如其來的停牌影響了幾千筆的交易,市場上其他參與方損失巨大。

這個案例,智能合約有可能在哪些環節會發生一些作用呢?

王瑋 42:10

其實剛才在介紹智能合約的時候也提到了:我們確實可以「干預」智能合約,它並不是真的100%不能變。

從這個角度講,LME的這種干預也可以算是「干預」的一種情況。但這里確實有一些問題:第一,智能合約的「干預」,必須要通過「有許可權的人」去升級代碼;或者直接去修改智能合約當中的參數來實現。這跟一個中心化的體系把交易「回滾」、「取消」還是有區別的。

智能合約的干預,不管是代碼升級還是參數調整,它也只能是「向後干預」,改未來的規則,不能倒退回過去的某個階段——區塊鏈是不支持這種干預方式的。

當然,並不是說「向後干預」完全不能出現。舉個例子,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以太坊的DAO攻擊事件, 為此以太坊發生了「硬分叉」——這確確實實是「回滾」,在以太坊的 歷史 上就發生過這么一次。但是這次「回滾」的結果,是同時產生了ETC和ETH這兩條鏈。

所以,在「計算性」的體系下,就算想要「回滾」,也不是100%的滾,因為仍然有人可以選擇去執行那些沒有被你「回滾」的合約。

但這在現實世界中沒辦法發生。 因為不可能有另一個平行世界的人,選擇繼續去成交被逼空的那些單,因為交易所只有一家,回滾就是回滾了,不會硬分叉出來兩個交易所。

現實世界無法分叉,無法分叉出兩個青山、兩個俄羅斯、一噸鎳變成二噸——兩個平行世界中各一噸。這是物理世界決定的。所以智能合約、區塊鏈這套體系,只能針對「純數字資產」才有所謂的「保障執行」能力。

那LME這種「停止交易」、「取消交易」的情況,在智能合約領域能不能做到?

客觀的說,也可以做到。一般可以通過兩個手段: 第一個是投票。相當於LME的股東集體來投票,投票結果決定是否允許回滾,投票不通過就不能改。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加密領域會推行「token economics」(通證經濟學)體系,這是一套類似於股權的模型,投票結果可以綁定智能合約,自動執行結果。

第二,投票意味著什麼?數字世界裡的投票,是個「剛性」的結果——51%的人同意就改,但這不會引起「多數人的暴政」嗎?49%的人不同意,也只能接受嗎?投票不能解決問題怎麼辦?

答案是設定 「冷靜期」或者「過渡期」——幾天、幾小時都可以。就算投票通過,也只能冷靜期之後才能執行。不想玩的,就在這段時間內從系統里退出。改規則沒有問題,但要給我離開的自由——這是最基本的自由了。

LME的做法,就是典型的「中心化」系統的弊端——就算要改規則,第一能不能讓大家投個票?受到規則影響的人,起碼要給一個發言的機會。第二,就算投票通過,也要給一些時間之後再改。

如果用智能合約來實現,並且遵守剛才的那套治理規則,它的信用程度肯定更高。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智能合約在維護一個公平高效、更高信任的市場規則,是會有比較大用途的。

小跑 50:51

是的。虛擬世界中的一些機制也可以用到現實世界。 但是這些投票、冷靜期等等規則有多大可實施性呢?

比如多數人的暴政。如果大家突然意識到有「多數人暴政」的可能性,比如我仇富,反正大家都是市場的韭菜,我們以數量取勝,聯合起來投票,把大戶賬戶里的錢全都轉到我們賬戶來——如果真的按投票結果來自動執行,不是相當於「合理搶劫」嗎?

但是如果設了冷靜期,15天之後再正式「執行打劫」,大戶肯定會離開,總不能等著被打劫。可是大戶都已經離開了,我15天之後還打劫誰呢?整個 游戲 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王瑋 52:17

這就是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你的行為要有經濟上的合理性。

如果小散這么做,就是損人不利己。不僅沒有得到錢,唯一的結果是毀滅了這個平台的價值、信用。在這種情況下,你會發現小散也沒有那麼傻,他們知道自己投這個票是沒有意義的。

這就回到中本聰寫比特幣白皮書中提到的,你可以51%的算力攻擊,把比特幣全拿到自己手裡,但是比特幣也因此歸零了——你買的那些機器成本也回不來了,這對你有什麼好處呢?

所以某種意義上, 「經濟模型」是區塊鏈領域最核心的「模因」。我們維護的這套經濟模型的合理性,導致攻擊是沒有意義、不合理的。

小跑 54:11

我現在覺得其實任何規則和機制,雖然看起來像是補救措施, 但實際上它發揮最大作用的時間——還是在事情發生之前。

大家的行為會在博弈影響下,自動找到一個最理性、「守規矩才能價值最大化」的結果來走。也就是說好的事前設計,會導致一個理性的結果。

王瑋 55:13

智能合約和區塊鏈最核心的價值,其實是「維護規則的有效性」。更適用於平台經濟、或者雙邊市場的邏輯。 區塊鏈和智能合約的創造者,是規則的制定者和維護者,本身並不一定是參與方。而參與方是世界上互不認識的人,共同參與 游戲 。

如果兩個人認識、簽一個合同、互換了合同文本、以及後續都有意願保障執行——那這個場景下,智能合約沒有太大意義。

小跑 56:55

非常同意。大家可能有各種通關升級辦法,但是整個 游戲 規則大框架是可以用智能合約改進的。

— End —

播客《文理兩開花》

熱點內容
比特幣的去中心化怎麼理解 發布:2025-05-07 22:59:55 瀏覽:789
國家數字貨幣和華為碰一碰 發布:2025-05-07 22:59:13 瀏覽:994
比特幣價值配置 發布:2025-05-07 22:53:49 瀏覽:901
比特幣交易怎麼進行身份驗證 發布:2025-05-07 22:53:48 瀏覽:421
usdt是數字貨幣 發布:2025-05-07 22:47:14 瀏覽:826
btc螞蟻礦機更新換代 發布:2025-05-07 22:42:16 瀏覽:406
去疾控中心檢查需要什麼嗎 發布:2025-05-07 22:25:01 瀏覽:859
區塊鏈在產品防偽 發布:2025-05-07 22:18:59 瀏覽:599
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拆線去哪個地方 發布:2025-05-07 22:12:38 瀏覽:914
銀屑病圖片去迎澤中心銀屑 發布:2025-05-07 21:57:29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