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王建區塊鏈
① 歷史上唯一在地上的皇陵是什麼永陵是誰的陵墓
陵墓一般都是修建在地下的,我國古代的帝王陵墓,基本上都是在地底下、山裡,外面有山林的保護,而裡面就是一個巨大的地下宮殿。但是在歷史上,卻有一個皇帝選擇了與別的皇帝都不一樣的道路,那就是他在地上修建了自己的陵墓,永陵。永陵也是唯一一個地上皇陵,它到底是誰的陵墓?為什麼要建在地上?
永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二級博物館。
永陵博物館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907─967年)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2006年前叫做王建墓,後期改名永陵博物館),坐落於四川省成都市城區的金牛區主幹道永陵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公布)。
成都永陵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史稱「永陵」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發現於1940年,發掘於1942年,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正式對外開放,1990年成立博物館。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座地上皇陵。
墓內石刻精美絕倫,出土玉器、銀器巧奪天工、堪稱文物精品。前後蜀燦爛歷史文化在承唐啟宋進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成都永陵也成為反映中華文明盛世輝煌的重要代表遺存之一。
永陵博物館是國家專題性博物館,園林環境優雅、鳥語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覽每日對中外遊人開放。博物館內設有茶園,是成都最負盛名的品茶勝地。還特設有蜀宮器樂演奏表演,以滿足中外遊人的需要。
王建是唐末五代時期封建統治者中的傑出代表。他勤政、謀勇兼備、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容納直言、廉恭儉素、仁愛士卒、勸課農桑發展生產,政績綽著。在王建勵精圖治之下,前蜀國成為當時社會最穩定,國力最強的國家。都城成都也成為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
永陵,是中國五代十國前蜀(公元907-925年)皇帝王建的陵墓。
王建(公元847-918年)字光圖,河南舞陽人,平民出身,青年從軍,智勇兼備,曾任宮廷禁軍將領。在唐末軍閥的混戰中,逐步據有四川大部及重慶、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一帶地區。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稱帝,建都成都。前蜀的建立,使蜀地社會相對穩定,經濟與文化在唐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公元918年,王建病逝。其幼子王衍繼位後,荒霪失政。公元925年,前蜀為後唐所滅。
永陵陵冢呈半球形,直徑約80米,高約15米。陵冢*緣有9層保頂(地下4層,地上5層)永陵地宮為縱列式券拱頂磚石結構(內石外磚),平面布局分前、中、後三室,全長23.4米,最寬處6.1米,最高處6.4米,三室之間以木門作間隔,中室設棺床,上置棺槨,後室安放王建石刻真容像。地宮前面一段券拱建築,系20世紀50年代為保護地宮而增修。永陵文物有三大特點:永陵是迄今所知唯一的陵墓室修築在地表之上的地上陵,歷時千年完好無損,堪稱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例典範。
地宮中室棺床四周雕刻的「二十四伎樂」,神形兼備,精美絕倫,生動地再現了唐五代時期的宮廷樂舞場面,是我國五代石刻的經典之作和研究古代樂舞的極寶貴資料。永陵隨葬品中,如「玉大帶」、「謚寶」、「哀冊」等,皆為稀世之寶。
永陵及其文物具有崇高的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是國務院1961年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② 求五代十國中前蜀的詳細資料
前蜀(907年——925年),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由王建建立的封建割據政權,十國之一。前蜀疆域遼闊,東控荊襄,南通南詔,西達維州(今四川理縣),北過秦州(今甘肅天水),佔領了今天四川、湖北、陝西以及甘肅大部,貴州全部以及雲南部分地區,方圓數千里。
前蜀是唐朝的「蜀王」、西川節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早在891年,王建就開始統轄全川。
王建原為唐忠武軍將領, 後入為禁軍, 光啟二年 (886),出為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大順二年(891) 攻佔成都,據西川。乾寧四年(897),佔有東川梓(今四川三台)、渝(今重慶)諸州,遂有全蜀之地。天復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今陝西漢中)。
903年,唐昭宗封王建為蜀王。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王建不服後梁統治,建國號「蜀」,史稱「前蜀」,定都成都。917年,行劉備在成都稱漢故事,改國號為漢,次年又恢復國號蜀。
前蜀初年,王建勵精圖治,開拓疆土,興修水利,注重農桑,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在擁有沃地千里、豐饒五穀的成都平原的情況下,前蜀的經濟、文化、軍事大大的發展,成為了當時的一個強國。
唐末大亂,不少世族、文人投奔蜀土,王建多加錄用,有的被任為宰相,但實權常由宦官和王建養子掌握,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有時互相廝殺。永平三年,太子元膺便在一場斗爭中被殺。光天元年 (918),王建死,子王衍(899~926)繼位。
可是繼承人王衍奢 侈無度,殘暴昏庸,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太後、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 賂成風,政 治十分腐朽。
同光三年 (925),後唐庄宗李存勖發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後來,王衍被送赴洛陽中途被殺。
王氏父子共統治兩川35年。
③ 前蜀高祖王建是不是皇帝閩太祖王審知是不是皇帝
王建和王審知都是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地方割據政權的統治者,正因為他們不像朱元璋那樣建立大統一的王朝,所以才有討論他們是不是皇帝的問題。另一方面,前蜀高祖王建和閩王王審知雖然都是地方割據政權的統治者,但是他們兩人在唐朝滅亡後對待朱溫建立的後梁政權的立場上又有所不同,所以他們兩人又是同中有異的。
雖然王建和王審知兩人在對待後梁政權的立場有所不同,但他們兩人都是很有作為的統治者,在任期間勵精圖治、與民休息,為屬地的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所以,此二人雖非大統一王朝的皇帝,但在各自轄區他們勝似皇帝。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認同請點贊、關注,如有錯漏歡迎指正。
④ 王建的簡介
王建(?~~~313年),十六國時期巴西(今重慶西部)人。
⑤ 迪肯區塊鏈科技(重慶)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迪肯區塊鏈科技是一個全球性區塊鏈技術提供商,主營區塊鏈技術研發、應用落地等業務,包括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建設、全球化的加密權益通證交易平台、無網路依賴的數據基站建設等區塊鏈的全產業鏈生態系統,同時成立了迪肯區塊鏈商學院,致力於在區塊鏈領域提供教學培養、人才輸出服務。
法定代表人:王建
成立時間:2018-03-14
注冊資本:1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0010301036567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重慶市渝中區經緯大道789號16層
⑥ 王建是哪個朝代的人吶
王建
五代十國人
從開明到昏庸的王建
少年無賴
王建,許州(今河南舞陽)人,字光圖。年輕時是個無賴之徒,殺牛、偷驢、販賣私鹽,在百姓眼裡是個不務正業的人,大家都很討厭他,正巧他姓王,又排行第八,所以鄉里人給他起了一個不好聽的外號:賊王八。
雖然名聲極壞,但王建的相貌卻很出眾,人也很強壯,在戰亂時期,他也和其他人一樣投軍去了,他先參加了本地的忠武軍,等秦宗權重金招募勇士的時候他又投奔了秦宗權,不久就升為隊長。
護駕立功
黃巢攻佔長安後,唐僖宗被迫出逃,到了蜀地。秦宗權開始讓監軍楊復光率領鹿晏弘等將領一起鎮壓黃巢起義軍,擊潰黃巢後,楊復光將所率八千軍隊分成八都,每都一千人,王建和鹿晏弘都被任命為都將。楊復光死後,鹿晏弘就率領八都人馬到成都護駕。後來,王建和鹿晏弘發生了矛盾,鹿晏弘就領一部分軍隊向東發展去了,王建比他有點遠見,他和晉暉、韓建等人領兵直接去投靠唐僖宗。正愁無人救駕的皇帝大喜過望,先重賞了他們,然後又將他們率領的軍隊分為五都,賜號「隨軍五都」,讓他們歸最高統帥觀軍容使田令孜指揮,田令孜是個掌握重權的宦官,他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就將王建他們五人全部收為養子。
等長安收復後,唐僖宗又回到了故都,王建等人因為護駕有功,被任命為禁軍的將領,負責宮廷的護衛。當初投奔唐僖宗這一步算是走對了,王建在皇帝身邊積累了很豐富的軍事和政治經驗。
安定的日子並沒有太長,田令孜因為和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爭奪鹽利,王重榮便聯合河東兵進攻長安,唐僖宗只得再次出逃,先到了鳳翔(今陝西鳳翔),後又轉到興元(今陝西漢中),王建被任命為清道使,擔負起保護玉璽和唐僖宗的重任。逃亡途中,山中的棧道被火燒得幾乎要斷了,濃煙中路也看不清了,王建就奮不顧身地沖在前面,為唐僖宗開路。休息的時候,唐僖宗累得枕著王建的腿就睡著了,唐僖宗醒來後,見王建為保護他自己也沒有休息,感動得流下了熱淚,當即脫下御衣賜給了他。
占據西川
到了興元,田令孜心裡害怕唐僖宗懲罰他,因為他覺得這次皇帝的出逃和他有很大的關系,於是就主動提出來去他弟弟西川節度使陳敬宣軍中去任監軍。田令孜走後,宦官楊復恭接任了觀軍榮使的職務,王建被他視為和田令孜一夥的人,於是把他調出京城,到外地去當了一個小刺史。王建的刺史任地是蜀地的壁州(今四川通江),當地是個民族雜居的地方,有個溪洞部落驍勇善戰,王建便將他們收歸自己屬下,擴建成了一支八千人的部隊,王建以此為資本,又攻下了附近的兩個州:閬州(今四川閬中)和利州(今四川廣元),這樣他的地盤就逼近了西川的地界。
當時的川蜀分為兩部分,即東川和西川,東川被顧彥朗控制,西川就是王建養父田令孜的弟弟陳敬宣的領地。王建想向四處發展,就勢必和他們發生磨擦。但他和顧彥朗早在長安一帶作戰時就有了一些交情,所以王建暫時無法用兵,只好靜觀事態發展,等待時機。
沒等王建行動,陳敬宣就坐不住了,他非常擔心王建對西川構成的威脅,就和田令孜商量對策,田令孜不慌不忙地說:「王八,是我的兒子,沒什麼可擔心的,他現在做賊也是被迫不得已。只要我寫封書信派人送去,他便自會過來投奔在你手下。」正愁沒機會發展的王建看見養父的書信,非常高興,立刻派人去告訴顧彥朗:「監軍阿父來信招我去,我很想去成都看望阿父,只要能在陳敬宣手下得到一個大郡我就很滿足了。」王建將自己的家屬委託顧彥朗照顧,就領兵三千出發了。
還沒等他到成都,陳敬宣就反悔了,西川的參謀李義提醒陳敬宣:「王建乃是一個有虎狼之心的奸雄,一心想奪取他人的土地,等他來了,公打算怎樣任用?他來了也不會長期安居在公的手下,假如讓他做名將校,恐怕對您極為不利!」陳敬宣聽信了李義的話,下令前方阻擋王建。遠道而來疲憊不堪的王建聽說後,勃然大怒,領兵就攻陷了漢州(今四川廣漢),然後揮師直指成都。到了城下,田令孜上城牆勸慰王建,王建在城下跪下大聲說:「現在已經沒有歸路了,我今天辭別阿父去做賊啦!」
王建又派人請顧彥朗來援助他,東川軍隊到了之後,王建指揮大舉攻城,但成都城牆堅固難攻,苦戰三日也沒能攻進城內,王建沒有戀戰,下令撤兵,以漢州為根據地,向四處發展。後來,王建又一次兵臨成都,但這時的顧彥朗怕王建佔領成都後對自己也構成了威脅,就出了個主意,他對王建說:「我在軍中時,看見用兵的人如果不用天子的名義,大家就不容易團結。現在我們不如向皇帝奏報陳敬宣的罪行,讓朝廷另派大臣來統帥,我們一同輔佐他,那樣或許能有所收獲。」
等宰相韋昭度奉命到達後,陳敬宣又拒絕交出兵權,韋昭度指揮王建和顧彥朗攻成都也沒能成功。王建見韋昭度來也沒能如願,他不願受他管制,於是勸他回去輔佐皇帝辦大事,陳敬宣只是個小問題,由他自己處理就足夠了。韋昭度猶豫不決,王建就使出流氓式的手段:暗中命人將韋昭度的親信屬吏抓住殺死,然後割碎吃了。王建卻對韋昭度說軍士飢餓,要以此為食,嚇得韋昭度把印信交給了王建就啟程回去了。王建又親自送行,還和韋昭度灑淚而別,戲演得很像,五代時期許多稱帝的人都演過哭戲,比如朱溫派人殺死唐皇帝後大哭,以示自己無過。
有了節度使的印信,王建出兵四處征討,打得理直氣壯,在解決了周圍的地區之後,王建又率兵來攻已經是一座孤城的成都。在田令孜的說合下,陳敬宣只得出城投降。王建終於如願進入成都,他沒有饒恕陳敬宣,給他扣上一個謀反的罪名殺死了,就連他的養父田令孜他也沒有放過,先是告發他私通鳳翔的李茂貞,然後關進牢房將他餓死。
西川已經到手,王建不知足地又打起了東川的主意。但顧彥朗畢竟對自己有恩,況且又幫助他攻打成都,還有,他和顧彥朗有姻親關系,更讓他難以發兵。但不久顧彥朗病故,他的弟弟顧彥暉繼承了他的職位。割據鳳翔的李茂貞這時和顧彥暉結盟,共同對付王建,這給王建提供了出兵的機會,於是他發兵進攻東川,但顧彥暉有李茂貞的支援,王建一時無法取勝,雙方對峙起來。
稱霸兩川
王建一方面發展生產,一方面尋找時機吞並東川,幾年後,時機果然來了。李茂貞和顧彥暉有了隔閡,顧彥暉竟然慌不擇路地向王建求救來了,王建忙不迭地派兵出征,在打敗李茂貞的軍隊後,順便將東川的統治中心梓州(今四川三台)也佔領了,顧彥暉被俘後自殺。
西川和東川都到手了,王建的目的終於達到了。王建的軍隊戰鬥力很強,紀律嚴明,所向無敵,有意思的是他的軍中還有很多隱語,比如劍叫做奪命龍,槍叫做肩二,弩叫百步王,箭叫飛郎,鼓叫聖牛兒,鑼叫響八。
這時的中原地區正是朱溫和李茂貞爭奪控制唐昭宗的時候,朱溫發兵圍困鳳翔,李茂貞挾持唐昭宗在鳳翔城內抵抗。王建也趁機大撈好處,對朱溫他痛斥李茂貞,對李茂貞他又鼓勵他堅守,必要時他王建會出兵相助。事實上他卻趁李茂貞無力他顧的有利時機把李茂貞的許多領地都佔去了。等朱溫撤退後,李茂貞也沒法再收回了。
王建向北得了些好處後,又趁人之危佔領了東面荊南的四州。這年荊南節度使死後內部發生戰亂,王建便趁機出兵攻佔了和東川相臨的夔州(今重慶奉節東)、施州(今湖北恩施)、忠州(今重慶忠縣)和萬州(今重慶萬縣),又大大擴充了領土。第二年,唐朝廷封王建為蜀王,等於承認了他在兩川的地位。
朱溫稱帝的時候,派使者去見王建,想讓他歸附,王建沒有答應,反而四處散發檄文討伐朱溫,其實也是做做樣子,根本沒有出兵。幾個月後,在當年的九月,王建也學著朱溫的樣子在成都稱帝,建國號蜀,後來曾改為漢。為和以後孟知祥建立的後蜀區別,史稱前蜀。
為民做好事
王建在稱帝之後,也做了一些好事,他在蜀地下詔勸農桑,發展生產,命令官吏不得侵擾百姓,以使他們能安居樂業。政治上的成就來自於王建對文臣的重視和重用。他對於唐朝大臣的後代都予以重用,而且禮遇很重,屬下有人提出這樣有點過分,但王建卻說:「你們這些人見過什麼,當初我在禁軍時,負責宮門守衛,見皇帝對待翰林學士的態度比一般人的朋友關系還要親密,現在我對待文臣只是當初皇帝的百分之一,又怎麼說過分呢!」因為禮遇文臣,所以對於他們的意見王建也經常聽從。對於鳳翔的態度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屬將們見李茂貞的力量削弱了許多,就極力主張趁機奪取,王建問節度判官馮涓,馮涓說:「用兵要慎重,不能任意地消耗國力,使民遭難。現在梁晉爭雄,假如兩家以後合為一處,發兵攻蜀,即使諸葛亮再生也不能阻擋。而鳳翔是蜀地的屏障,不如與之和親通婚,無事就務農練兵,堅守疆界,有事則靜觀其變,待機而動,這樣可保萬無一失。」王建聽從了馮涓的意見,實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後來馮涓還勸諫王建,罷去了一些重賦。當時其他人不敢說,馮涓就趁一次給王建祝壽的機會獻頌表,表中先頌功德,然後再說百姓疾苦。王建看後贊嘆道:「像君這樣忠諫,功業就沒什麼可擔憂的了!」接著王建便下令減輕了賦稅。
還有一次,王建登上興義樓,有個和尚挖出一隻眼珠獻給王建,王建感動得下令供一萬名僧人飯食相報。翰林學士張格阻止說:「小人無故自殘,赦免他的罪過已經是寬恕了,不應該再這樣重賞飯食,導致不良風俗泛濫。」王建聽了醒悟過來,就收回了成命。
憑借著內部安定,以及地勢易守難攻,王建才能和後梁對峙,毫不示弱。後梁派使臣到前蜀,官文落款是「大梁入蜀之印」,將前蜀當夷狄等落後的少數民族對待,王建很生氣,後來朱溫被殺,王建派使臣去弔唁,在後梁辦喪事的時候也不忘報當初的一箭之仇,王建的落款是「大蜀入梁之印」。
兒子荒淫 前蜀滅亡
王建死時七十二歲,廟號高祖。他的兒子王宗衍繼位,即前蜀後主。後主不如王建,既奢侈又荒淫,每天和太後、太妃到大臣家裡遊玩,吃喝作樂,太後和太妃又經常賣官取財。後主喜歡艷體詞,還搜集二百首編成《煙花集》。有一次他見一個民女貌美,也不管人家就要出嫁強奪過來霸佔,然後賜給夫家帛一百匹,被奪走心上人的未婚夫氣得慟哭而死。
後唐李嚴出使前蜀,見蜀國衰敗,王宗衍荒淫無度,就回去建議攻打前蜀。結果郭崇韜只用了七十天就滅了前蜀,王宗衍獻城投降,後來也被殺於長安。
⑦ 鋒刃王建中是什麼身份
國民黨。
沈西林是國民黨,沈西林的身份是公開的,而王建中幫沈西林,因此他也是國民黨。
《鋒刃》是由中央電視台、國安影視中心、貴州廣播電視台、重慶廣播電視集團、東陽華海時代影業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⑧ 張強曾經和王建、李彬去過重慶和成都。」對這句話中兩個「和」分別做什麼
一個是兩個人。一個是兩個城市。這就是人名和城市之間的區別。
⑨ 求五代十國中前蜀的詳細資料
前蜀,五代時十國之一,907——925年,王建所建,都成都(今屬四川)。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三十五年。
王建原為唐忠武軍將領,後入為禁軍,光啟二年(886),出為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大順二年(891)攻佔成都,據西川。乾寧四年(897),佔有東川梓(今四川三台)、渝(今重慶)諸州,遂有全蜀之地。天復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今陝西漢中)。三年,唐封王建為蜀王。後梁開平元年(蜀仍稱天復七年,907)王建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前蜀永平五年(915),王建又取秦(今甘肅秦安北)、鳳(今陝西鳳縣東)、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康縣)四州,擴境至大散關。天漢元年(917),王建改國號為漢。次年,復號為蜀(見前蜀高祖王建)。
唐末大亂,不少世族、文人投奔蜀土,王建多加錄用,有的被任為宰相,但實權常由宦官和王建養子掌握,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有時互相廝殺。永平三年,太子元膺便在一場斗爭中被殺。光天元年(918),王建死,子王衍(899~926)繼位。
前蜀建立後,很少有大規模戰爭,社會生產基本上能正常進行,但王建統治時賦稅已很繁重。王衍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太後、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925),後唐庄宗李存勖發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後來,王衍被送赴洛陽中途被殺。
歷代君主
1、太祖明惠帝(王建)
907—918
【天復】901—907(唐朝年號)
【武成】908—910
【永平】911—915
【通正】916
【天漢】917(改國號為「漢」)
【光天】918(復「蜀」國號)
2、後主(王衍)
918—925王衍
【乾德】919—924
【咸康】925*用唐天復年號。
⑩ 請教王建高麗的具體歷史
麗太祖 - 高麗太祖
(877年-943年;在位期間:918年-943年),姓王諱建、字若天(약천),是中世紀時東亞朝鮮半島國家高麗的開國君主。有關他的生平不詳,現存有多種說法。不過,已知他應該是開城出生。他原是後高句麗建國者弓裔的將領,家族是朝鮮半島西南岸專門作貿易和商業活動的豪族,死後廟號太祖,謚號應運元明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神聖太皇帝,後改應運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仁勇神聖大王,葬於顯陵。
編輯本段 回目錄
高麗太祖 - 生平
朝鮮半島的首個統一王朝新羅在經歷近千年國祚之後開始國力衰退,全國各地都有叛亂興起。王建是當時其中一支由弓裔領導的叛軍的副將。王建智勇雙全,在軍中活躍非常。可是,由於弓裔對部下非常傲慢及粗暴,使他的部下拒絕再由弓裔領導,轉而擁立王建。918年,王建推翻弓裔,自立為王,並定都於開京(今朝鮮開城),改國號為高麗。935年,高麗終於降伏新羅。不過,對後百濟的戰爭卻打得很辛苦,雙方經常爭持不下。但是,後百濟很快陷入內亂,936年,王建巧妙利用其內亂滅後百濟,統一朝鮮半島。
之後王建致力於鞏固國家的內部統一,抑制新羅時代地方豪強的勢力,結束了國內的混亂局面,確立了府、州、郡、縣的行政區劃體系。對外,王建接收了部分被遼滅亡的渤海國的遺民,與中國五代時期的諸王朝都保持了良好的關系,接受他們的冊封。他還兩度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要求建立友好通商關系,但是為日本方面拒絕。
943年,王建去世,享年67歲。他開創了長達400多年的統一的王氏高麗,在歷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高麗〔918-1392〕,簡稱麗,是亞洲中世紀時一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的王國(西元918年-1392年),由王建所建立。1287年起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屬國,1356年恭愍王回復獨立。 13世紀至14世紀時曾向元朝稱臣,被元朝劃為行省之一,全稱為「征東行中書省」,直到元朝滅亡為止。為免與高句麗混淆,在中國大陸又稱之為王氏高麗。
9世紀末,同北方的渤海(698—926)並存的後期新羅(670—935),由於農民反對封建殘酷剝削的斗爭,逐漸衰落下去。在此過程中,西南地區的甄萱和北部地區的弓裔,分別成立了後百濟國(900—936)和泰封國,從而朝鮮半島被分裂成了「後三國」。
後三國各自擴張領土,展開角逐,空前加強封建剝削和壓迫。
在這種情況下,松岳(開城)地方的大封建勢力、原弓裔的泰封國臣下王建(高麗始祖王)趁弓裔因殘酷暴政喪失民心的機會,918年6月夥同洪儒、裴玄慶、申崇謙、卜智謙等人發動政變,推翻泰封國,建立了新王朝。國號定名為高麗,定都於開京。 還有當歐洲進入黑暗時代後,高麗人被分為了三個對立的王國:北部的Koguryo,西南部的Paekche和東南部的Shilla。在中國的幫助下,Shilla於公元七世紀征服了其它兩個王國,後來又消除了以前與中國人的關聯。然而在當地領主的壓迫下,Shilla的中心政權在公元8、9世紀被分裂。公元十世紀,高麗族人又一次聯合起來,組成了Koryo,之後,在公元993年,恢復之後的領土,以Amnok河與中國接壤。公元1170年,一場軍事政變將平民貴族趕下了台,這一軍事統治長達60年之久。
公元1231年,蒙古入侵,引發了一場30年之久的戰爭。蒙古族經常被他們在中國的戰爭所干擾,但最終還是積聚了足夠的權力以承擔Koryo與入侵者在1258年達成的和平協議。在蒙古族的領導下,Koryo保留了他們特有的文化,並以一場旋風式的藝術成就向征服者們展示了自己的優越性。
土地改革,新官僚機構的形成,佛教的衰弱,以及儒教的形成,這些發生在15世紀初的事件都是新王國誕生的一部分。Choson將統治高麗一直到20世紀。公元1234年,高麗已成為學習和木版印刷技術的重要中心。
歷史
918年後高句麗國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推翻弓裔,定都於遷都至自己的家鄉松岳,並改稱為開京(即今朝鮮開城),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高麗王朝成立後,採用了中土國家的皇室制度,直到1275年向元朝稱臣為止。這與後來朝鮮王朝採用比中國低一級的名稱的諸侯制度區別很大。例如: 首都被稱為「皇都」;
首都的皇宮被稱為「皇城」;
國王的命令稱為「詔」;
國王的繼任人被稱為「太子」,而不是「王世子」或「元子」;
國王的母親被稱為「太後」,而不是朝鮮王朝的「大妃」。
官制與中原相同,尚書省、中書省、六部、樞密院等。
993年,高麗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北宋的關系,向遼國稱臣。此後為防入侵,高麗在北方修築了千里長城。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1135年西京平壤發生「妙清之亂」,引發全國范圍內的農民暴動。 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國王和王室貴族遷都江華島,高麗三別抄義軍抵抗蒙古和元朝軍隊至1273年。 1275年,元朝命令高麗更改官職爵號,尚書省和中書省改為僉議府,樞密院改為密直司,御史台改為檢察司,吏部和禮部改為典理司,刑部改為典法司,侍中改為中贊,平章事改為贊成事,朕改為孤,奏改為呈等等。同時廢止了高麗的廟號制度。之後的李氏朝鮮亦繼承了高麗向中原稱臣之後的官職及習慣。 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沈陽設置征東行省,干涉高麗國政。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再設征東行省,這以後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屬國,1356年恭愍王時回復獨立。 1359年紅巾軍侵入高麗。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復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余勢力北元,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在開城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高麗滅亡。
高麗 (314 至 1598)
當歐洲進入黑暗時代後,高麗人被分為了三個對立的王國:北部的Koguryo,西南部的Paekche和東南部的Shilla。在中國的幫助下,Shilla於公元七世紀征服了其它兩個王國,後來又消除了以前與中國人的關聯。然而在當地領主的壓迫下,Shilla的中心政權在公元8、9世紀被分裂。公元十世紀,高麗族人又一次聯合起來,組成了Koryo,之後,在公元993年,恢復之後的領土,以Amnok河與中國接壤。公元1170年,一場軍事政變將平民貴族趕下了台,這一軍事統治長達60年之久。
公元1231年,蒙古入侵,引發了一場30年之久的戰爭。蒙古族經常被他們在中國的戰爭所干擾,但最終還是積聚了足夠的權力以承擔Koryo與入侵者在1258年達成的和平協議。在蒙古族的領導下,Koryo保留了他們特有的文化,並以一場旋風式的藝術成就向征服者們展示了自己的優越性。
土地改革,新官僚機構的形成,佛教的衰弱,以及儒教的形成,這些發生在15世紀初的事件都是新王國誕生的一部分。Choson將統治高麗一直到20世紀。公元1234年,高麗已成為學習和木版印刷技術的重要中心。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6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