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蒸汽機
⑴ 如何通俗解釋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後,下一代顛覆性的核心技術。 如果說蒸汽機釋放了人們的生產力,電力解決了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互聯網徹底改變了信息傳遞的方式,那麼區塊鏈作為構造信任的機器,將可能徹底改變整個人類社會價值傳遞的方式。”
剛剛接觸區塊鏈,有太多太多需要了解和知道的基礎知識,大家先不要著急,今天給大家科普這些知識。今天咱們一起先來看看公鏈、私鏈、聯盟鏈以及側鏈到底是什麼吧。
⑵ 區塊鏈應該脫實向虛
區塊鏈技術發源於2009年比特幣,並在比特幣的基礎上衍生出一套技術體系。從2009年到2014年之間是區塊鏈發展比較懵懂的階段,這個時候是比特幣以及它的山寨幣發展的時候。當時,大家並不是對區塊鏈的應用非常的明確。這個時候的行業應該叫比特幣行業,該行業大部分人從事的都是和比特幣相關的產業,包括礦機、挖礦、交易、錢包以及山寨比特幣等。
區塊鏈到目前的落地路徑是有問題的。人們把區塊鏈等技術拔高到了第四代工業革命上,把區塊鏈技術類比於蒸汽機、電力等技術。這有對的一方面,也有不對的一方面。對的一方面是,區塊鏈確實的可以類比於此類技術,大家都了解區塊鏈改變了人們的分配方式,改變了 社會 經濟的組織形式,或者所謂的改變了生產關系。不對的一面是,人們寄希望區塊鏈來提高生產力,寄希望區塊鏈類似蒸汽機、電力等像過去一樣提高水車、馬車等的生產能力。但是,現實是區塊鏈的提供的生產力並不快,有時候還不如現有的技術生產力塊。比特幣速度只有每秒6、7筆左右,以太坊是十來筆左右,性能比較好的、靠譜的聯盟鏈也就每秒大幾千筆的速度。
按照過去技術發展的路徑,區塊鏈行業的研發者開始著力提高區塊鏈的性能,包括現在做的很多的多鏈技術、分層技術、類區塊結構技術等等的。人們的著眼點在提高生產力上。但是,大家都知道區塊鏈最基本的要素是共識,無論這個共識是競爭性的共識或者是協同性的共識,總歸是要共識才能形成區塊、才能交易生效。共識比不共識慢,這個應該是無疑義的。所以,本源上區塊鏈在生產力上並不會有太大的提高,最多無限接近無共識的系統。但是,接近無共識的系統,也接近了中心化,遠離了去中心化、遠離了分布式協同,遠離了區塊鏈的本義。
從2009年發展到現在,如果區塊鏈技術可以賦能實體經濟或者能比較好的賦能實體經濟,我們認為它不應該等了整整10年,或者說它不應該是現在一下子就可以賦能上,而是已經有一些或者有比較多的賦能實體經濟的案例。但是,我們都知道案例並不多。我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區塊鏈世界無法完整的映射實體世界,或者說是區塊鏈世界無法數字孿生現實世界,或者也可以說現實是接無無法數字孿生的。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可以把現實世界的信息搬到互聯網上來,這個大家叫上網。上網的過程中,如果部分信息錯誤、失真,這個是不影響互聯網的運行的。但是,在區塊鏈網路上如果搬上來的信息,或者大家說上鏈的信息失真、造假,那麼區塊鏈本身承載的也是失真的信息,後面傳遞和記賬的意義就會出現問題。現實世界的真實並不容易對應到區塊鏈世界的真實,包括現在很多區塊鏈防偽、溯源、可信、數據上鏈、資產上鏈等應用,均存在這些問題。所以,我們認為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是有疑問的,區塊鏈向實是比較難的。
那區塊鏈的意義在哪裡呢?我們認為區塊鏈的意義就在區塊鏈本身。區塊鏈本身具有金融屬性、本身具有虛擬經濟的特徵。虛擬經濟也是經濟的有效組織部分,應該發揮區塊鏈本身的虛擬的優勢,讓區塊鏈脫實向虛,這里的虛不是虛無、不是虛空,而是虛擬空間、虛擬應用,與其扭扭捏捏的和實體經濟結合,不如大大方方的做虛擬經濟的應用。如果從實體經濟的角度,把區塊鏈融合進去、把區塊鏈作為一個工具,一個類比於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工具,它不是非常契合,它有時候還礙事;但是,如果從區塊鏈本身衍生出虛擬經濟的應用,那這些應用它本身是自洽的,是沒有失真問題的,因為所有的信息都在這個鏈上運行,而且基於區塊鏈本身的信任傳遞能力,這個信息真實是可以廣播給所有鏈上的主體的。
2017年區塊鏈行業自己本身在初期形成了從代幣生成、代幣一級市場融資、代幣二級市場交易、以及代幣的所謂應用場景的時候是自循環的,並沒有對實體經濟有多大的幫助,而且還有負面作用,很多項目還假借能夠推動實體經濟賦能進行虛假宣傳。雖然這個自循環是混亂的、無監管的、充滿欺詐的,但是它確實是自成一套,它只是缺乏監管、缺乏管理、缺乏規則。紐交所已經開始提議允許直接上市的公司通過公開募股籌集資金,Slack和Spotify這樣的 科技 公司此前均採用了直接上市的方式掛牌交易。這個是區塊鏈虛擬經濟的一個例子。同時,將傳統虛擬經濟在區塊鏈網路上鏈,這個過程應該是直接的、方便的,通過區塊鏈解決傳統虛擬經濟的不可信、不可協同,這里正式利用到了區塊鏈的優勢特徵,另一方面是區塊鏈本身可以低成本的構建虛擬經濟的基礎設施的。
區塊鏈應用可以由外而內,但更重要的是由內而外。由外而內,要求區塊鏈作為一個工具、作為一個服務,能夠滿足某些應用的需求,區塊鏈是從屬的、非必須的。現在許多這樣的應用,就是這樣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的例子。由內而外正是基於區塊鏈本身的特性,構建基於區塊鏈的應用。
由內而外時,區塊鏈是主要因素,由區塊鏈裡面的應用提出對外部的需求,比如對外部實體的要求、對外面數據的需求等,全部是按照區塊鏈上面應用的格式要求,而不是按照現在實體應用裡面有啥數據。同時,應用的主體大部分在區塊鏈內部,基於此方向的監管和邊界監控會更簡單。由內而外時,區塊鏈金融應用和區塊鏈 游戲 等虛擬應用應該是首先推崇的和落地的,這也是區塊鏈能夠比較契合走出來的兩個點。同時,基於區塊鏈的虛擬實體應用也是可行的方向,即在區塊鏈上全新構建實體裡面的應用,而不是從實體裡面去上鏈、搬數據、做映射等,完全基於區塊鏈本身特性來做應用。
本文無意於任何政治正確的辯論,只在於找到行業的發展方向。
⑶ 百家爭鳴 | 蔡棟:區塊鏈技術下潛藏的「楚門的世界」
關於區塊鏈運用的探討如今已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然而當技術本身已經足夠成熟時,如果有一天當區塊鏈真正運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會是怎樣的場景?試想有一天,人類從出生起的一生都要上鏈記錄。上鏈人生,會是一個如「桃源世界」般的美好信用 社會 還是如同電影「楚門的世界」那般不分對錯真實的記錄一生,讓人想逃離?
本期人民數字FINTECH百家爭鳴欄目邀請了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CIO蔡棟先生從區塊鏈技術成熟度和應用層面,談談我們是否會不可避免地成為電影里的楚門那樣,生活在無時無刻不被全世界「監視」的惴惴不安當中。
98年的一部電影《楚門的世界》講述了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製造成聞名的電視明星,卻在全世界每時每刻的注視中完全被剝奪了自由、隱私乃至尊嚴,成為大眾 娛樂 工業的犧牲品的故事。 在數字經濟時代,楚門的世界則潛藏在區塊鏈去中心化(觀者眾多)、公開透明(本相畢現)、不可篡改(無法隱藏)的技術特性里,不時顯露出令人不安的面貌。 這樣的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是否會對 社會 觀念和個人生活產生不可逆轉的巨大沖擊?我們是否終將不可避免地成為楚門?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後,下一代顛覆性的核心技術。由於區塊鏈技術具備去中心化、公開透明、全程追溯的特徵,可用於構建多方共享的、多地多活的、不可篡改的、時序嚴格的加密資料庫,很多業內人士看好其發展,認為它是對現有互聯網技術的升級與補充,有望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石。 然而,從實踐進展來看,區塊鏈技術在落地過程中的難度和對現行觀念、法規和 社會 制度的沖擊,使得它背後潛藏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
本人從2015年底年起回國在萬達集團開展了非常宏偉的實體商業數字轉型化的實踐,感慨非常多。首先我們認為區塊鏈技術本身還不成熟,所以我們參加了各種標准化組織和國際重要開源項目,進行了非常多的基礎生態培養和開源研發工作。例如我們在2016年和2018年在工信部帶領下,和其他龍頭企業編寫的區塊鏈技術產業發展區塊鏈白皮書可以比較完整的指導企業如何因地制宜採用區塊鏈技術,幫助政府機構研判和制定區塊鏈賦能優惠政策。
從技術層面上來講,區塊鏈雖然具備記錄數據,且不可篡改、復制和刪除的技術能力,但應用到真實生活場景,就必須要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如何將真實生活場景中的「原子」變為「比特」再上鏈?如果數據本身的真實性存疑,甚至是數據觀測者惡意造假,放到區塊鏈上不僅沒有意義,還因其不可刪除的特性產生了無意義的佔用,甚至消極的影響。就目前而言,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映射沒有普適的標准,雖然實體商業很早開始開始利用物聯網技術來數字化物理世界並取得了不少數字化轉型的好處,同時也有不少物聯網數據上鏈的例子,但這還遠遠不夠。區塊鏈技術無論是在數據本身上鏈、還是哈希值上鏈的前提,即數據完備性、系統海量處理性能等都是核心技術瓶頸,導致至今還沒有大規模落地應用。
從 社會 觀念層面上來講,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自我管理、集體維護的特性勢必會顛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淡化國家、監管概念,沖擊現行法律安排。對於這些,整個世界完全缺少理論准備和制度探討。即使是區塊鏈應用最成熟的比特幣,不同國家持有態度也不相同,不可避免阻礙了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再比如,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公開透明,在文娛市場中雖然能防止一些中間商賺差價,給文化產品消費者帶來益處,也可以使版權信息公開透明化、刺激全文娛行業積極創作、產生優質內容,但是用戶使用中心化的平台聽歌這種習慣很難在短時間內發生變化,這些領域的既得利益者也會被「動了蛋糕」,比如,傳統的票務市場會受到挑戰,也有可能招致大公司的強烈反噬。
此外,區塊鏈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可能帶來的對個人隱私數據的威脅也令人憂心。在數字經濟發展如火如荼、數據越來越被認可為一種經濟生產要素時,用戶數據所有權屢屢被侵犯、隱私被泄漏,巨型互聯網公司逐漸成為數據寡頭,全球范圍內關於數據所有權和隱私保護的沖突愈演愈烈。用戶訪問、消費等行為數據和用戶隱私數據的合理使用,是現代文明重要的挑戰,不僅僅是技術上,也是倫理、合規上的挑戰。比如,如果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生物大數據領域,對用戶的基因測序數據進行上鏈,那麼如何既能夠將眾多用戶的測序數據被合理合法地應用於科學研究領域,揭示疾病的機理,造福後世人類,又如何防止用戶的遺傳病、癌症發病風險信息被其他人泄露,對用戶個人的 情感 生活、 社會 評價產生致命的影響?未來區塊鏈技術的落地勢必要對所進入的領域進行選擇,也要對道德倫理層面的問題進行權衡。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事物和行為通過數據上鏈被數字化,之後再被資產化,但是數據原始所有權始終還是在數據產生也就是數據的所有人這里,在享受數字經濟的線上增值流轉的同時,給人們帶來實體經濟下的更多樣的經濟活動。但這樣的生活,掂量掂量,你是否想逃離呢?
下期主題是 「數字貨幣的世界大戰」
觀點一:數字貨幣是否會重建未來貨幣體系?
觀點二:大戰之前先「剿匪」, 圍剿幣圈迫在眉睫
下期將會邀請誰來爭鳴辯論?敬請期待!歡迎讀者們踴躍投稿參與討論,請留言至公眾號後台或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精選內容將於下期公布。
⑷ 重回2008:區塊鏈起源,夢想開始的地方
— — 本文閱讀約8分鍾 — —
我的豐功偉績值得澆鑄於青銅之上,銘刻於大理石上,鐫於木板上永世長存;等我的這些事跡在世上流傳之時,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時亦即到來。 ——塞萬提斯 《堂吉訶德》
借比特幣誕生十周年之際,把這句話也送給中本聰,致敬這個偉大的時代。
ONE
01
時鍾撥回到2008年,全世界正在與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衰退鏖戰正酣,這次非同尋常的沖擊造成嚴重的貿易癱瘓、導致多個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由於全球一體化、各種設計精巧的金融產品的發展,世界金融體系膨脹成一個相互依存、疊屋架床的鐵索連環生態,危機發展有如火燒連營,各國央行和政策制定者顯得一籌莫展。
危機正是由政策制定者一手造成的,為了刺激經濟,各國政府施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赤字財政,刺激居民加杠桿進行過度消費,金融機構同樣無視風險高杠桿運營,造成了資產價格泡沫。決策者和監管當局漠視風險,主觀上造成了金融監管的缺失和鬆懈;金融機構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擇手段,加劇和放大了風險。
派拉蒙影業發行的傳記劇情片《大空頭》取材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諷刺又無奈的事情是,之後,全球政策制定者試圖快速啟動金融危機後的經濟復甦,各國都進入了貨幣寬松時代,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發行的貨幣,遠超歷史上的平均水平,在這輪史無前例的印鈔運動中,全球資產價格隨之開始新一輪暴漲,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產能過剩,至今未出清,成為摘不掉的枷鎖綁架著經濟政策。
沒人對這樣強盜式的政策滿意,錢得存在銀行忍受實際上的負利率剝削,有誰願意看到自己辛苦打拚掙來的血汗錢被通貨膨脹稀釋掉?是時候改變一下游戲規則,做點新的嘗試了。
TWO
02
計算機技術與現代通信技術的普及應用,是書本上定義的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它將人類社會推進到了數字化的信息時代,使我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我們受益於此,在互聯網上聊天、閱讀、游戲、購物、社交,完成工作和生活,打發無聊寂寞的時光,一些優秀而偉大的公司由此誕生,也有一些投機取巧的鼠輩暗自生長。
習慣網路的我們,在嚴厲的內容審查和言論管制環境中,對404頁面再熟悉不過,這是權威制度下的特色日常。HTTP 404錯誤是客戶端在瀏覽網頁時,伺服器無法正常提供信息,或是伺服器無法回應,且不知道原因所返回的頁面。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互聯網上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網路協議,所有的WWW文件都必須遵守這個標准。盡管TCP/IP協議是互聯網上最流行的應用,HTTP協議並沒有規定必須使用它和基於它支持的層。事實上,HTTP可以在任何其他互聯網協議上,或者在其他網路上實現。
仔細學習一下HTTP狀態碼,與404 Not Found相隔不遠,我們能找到很少見到的402 Payment Required,對它的描述是「留作以後使用」,並且被標注為「需要支付」才能訪問。其實在網路設計之初,創造者們就希望能夠提供一種傳輸價值的方式。只是不同於信息的自由分享,在網路上自由交換價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價值不是可以隨意「復制和粘貼」的數據。這個夢想只能被無限期擱置,落寞地被標注成「留作以後使用」,難題留給有足夠智慧解決問題的人。
THREE
03
加密貨幣的種子,其實早早就已種下。20世紀80年代,密碼朋克就有了加密貨幣的最初設想。有人夢想建立一個充滿政府秘密的市場,爆料者可以獲得不可追蹤的電子加密貨幣獎勵。設計獎勵的難點在於如何建立大家都認可的共識,也就是萊士利·蘭伯特(Leslie Lamport)等人1985年提出的拜占庭將軍問題(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讓各地軍隊彼此取得共識、決定是否出兵的過程,延伸至計算領域,建立有容錯性的分布式系統,即使部分節點失效仍可確保系統正常運行,可以讓多個基於零信任基礎的節點達成共識,並確保信息傳遞的一致性。
不得不承認,驚天動地的大歷史有時候就是由少部分人造就的。1993年,艾瑞克·休斯(Eric Hughes)和一幫密碼學愛好者,創建了一個「密碼朋克郵件名單」加密電子郵件系統,簡稱「密碼朋克」,目的是對抗受到政府監控的互聯網電子郵件,秘密討論群「密碼學郵件組」在宣言中寫道「我們使用密碼學,匿名郵件轉發系統,數字簽名,以及電子貨幣來保障我們的隱私」。
1998年,另一名密碼朋克戴偉(Wei Dai)提出了匿名的、分布式的電子加密貨幣系統B-money。分布式思想靈光乍現,成為新一代加密貨幣的精神先導。思想碰撞、歲月激盪,密碼朋克們孜孜以求,非對稱加密技術、點對點網路技術、哈希現金(Hashcash)演算法機制直至可復用的工作量驗證(Reusable Proofs of Work),技術日臻成熟。
2008年11月1日,「密碼學郵件組」里出現了一個新帖子:「我正在開發一種新的電子貨幣系統,採用完全點對點的形式,而且無需第三方信託機構。」該帖的署名,是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
「本文提出了一種完全通過點對點技術實現的電子現金系統,它使得在線支付能夠直接由一方發起並支付給另外一方,中間不需要通過任何的金融機構。」「傳統貨幣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信任。中央銀行必須讓人信任它不會讓貨幣貶值,但歷史上這種可信度從來都不存在。銀行必須讓人信任它能管理好錢財,並讓這些財富以電子貨幣形式流通,但銀行卻用貨幣來製造信貸泡沫,使得私人財富縮水」,他在比特幣白皮書中這樣寫道。
2009年1月3日, 中本聰發布了開源的第一版比特幣客戶端,宣告了比特幣的誕生。他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型伺服器上通過「挖礦」得到了50枚比特幣,產生第一批比特幣的區塊叫「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中本聰將當天的《泰晤士報》頭版標題——「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brink of second lout for banks」( 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站在第二輪救助銀行業的邊緣)刻在了創世區塊上,對貨幣當局不動聲色的來了一次永載史冊的嘲諷挖苦。
FOUR
04
2009年出現的比特幣,使得一切關於貨幣、互聯網和價值傳遞的問題得以改變,所謂「此物一出天下反」,原來困擾網路創造者的棘手問題似乎迎來解決方案,巧妙融合P2P網路、密碼學、共識演算法等已有技術的比特幣優雅的解決了在互聯網上產生、存儲和傳遞交換價值的問題。在這個系統中,數據以區塊(block)為單位產生和存儲,按時間順序連成鏈式結構(chain),彼此獨立的節點共同參與數據的驗證、存儲、維護,具有不可篡改、公開透明的特點。Blockchain被翻譯成區塊鏈技術,它建立了在不可信網路中進行信息和價值傳遞交換的可信機制。
中本聰預言,20年內比特幣要麼歸零要麼無比強大。經過極客、技術佈道者、加密貨幣愛好者乃至敏銳資本的推廣和發展,比特幣從籍籍無名到譽滿天下,由其衍生的區塊鏈技術開枝散葉,也必將帶人類邁入新紀元。而針對區塊鏈技術,各國政府、大資本、技術先驅甚至普羅大眾,已慢慢建立共識——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後,區塊鏈或許是下一代顛覆性的核心技術,互聯網從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邁進。
網路的發展雖然日新月異,但是信息傳播和價值傳遞的突破性進展,都不是偶然事件,從研究者和愛好者夜以繼日的嘗試探索,到普通用戶的應用反饋,都要經歷漫長而艱苦的演變過程。隨著技術和需求的趨於穩定成熟,每個新階段都可以在前一個階段的基礎上建設出新的東西。穿過歷史重重迷霧,回看信息互聯網的發展歷程,我們應當對建設和使用價值互聯網有充足的心理准備,雖然技術是現成的,但大規模的普及應用並不能一蹴而就。如果歷史具有借鑒意義的話,我們再樂觀的期待都不為過,價值互聯網的應用和普及,將迸發出遠遠超過我們預期的能量。
- End -
更多資訊在區塊鏈怪人公眾號等你哦
聲明:數字資產投資存在風險,區塊鏈怪人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
⑸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即通過去中心化和消除信任的途徑共同維護可靠資料庫的技術。四個關鍵詞可以用來描述區塊鏈技術:,減少信任、去中心化、集體維護和可靠的資料庫。
當我們談及「區塊鏈」這一概念時,比特幣必然是個不會忽略的話題。近年來比特幣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尤其2017年幾乎是持續全年的瘋漲,讓很多人都知道了這一新興事物。
區塊鏈實際上是一種比特幣的基層技術。比特幣能夠存在的原因在於,互聯網上彼此不認識的人可以通過比特幣網路轉移和交易數字貨幣。 而這正是靠區塊鏈技術驅動的。 所有的比特幣交易都在區塊鏈的賬本上記錄著。某種程度上,在比特幣的運用中,區塊鏈扮演者銀行交易系統的底層資料庫的角色。 兩者都是為了「記賬」。 盡管將區塊鏈直接稱為「資料庫」並不是非常謹慎,但為了便於理解,暫時稱之為去中心化、共享且加密的資料庫。如果用專業術語來描述,區塊鏈就是一種分布式賬本技術。
區塊鏈通常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公開區塊鏈。任何人都可以訪問公開區塊鏈上的數據,人人都能發出交易等待被寫入區塊鏈。共識過程的參與者(對應的時間比特幣中的礦工)通過密碼學技術以及內建的經濟激勵維護資料庫的安全。
2、協作區塊鏈。參與區塊鏈的節點是預先選擇好的,節點間很可能是有很好的網路連接。這樣的區塊鏈上可以採用非工作量證明的其他共識演算法,比如有一百家金融機構之間建立了某個區塊鏈,規定必須達到三分之二以上的機構同意才算達成共識。這樣的區塊鏈上的數據既可以是公開的也可以是這些節點參與者內部共享。
3、私有區塊鏈。參與的節點只有用戶個人,數據的訪問和使用有嚴格的許可權管理。近期部分金融機構公布的內部使用的區塊鏈技術大都語焉不詳,很可能屬於這個范圍。
區塊鏈是一個公開賬本,不存在中心化的硬體或管理機構,任何人均可自動驗證賬本的真假並輕易發現賬本是否被他人篡改。
一句話, 區塊鏈是一個可供人人驗證的公開賬本。
人人均可驗證這一概念對區塊鏈至關重要。
比特幣就是使用區塊鏈來記錄所有的交易,所以任何人都知道每個賬戶上的比特幣數量。
那麼,作為一個可公開驗證的賬本,區塊鏈有哪些使用實例?
其實可以想到的使用實例有很多,區塊鏈適用於任何可以記錄在公開賬本上的數據。下面舉4個例子:
1、去中心化的域名伺服器,即域幣。域名伺服器實際是一個專門記錄域名的賬本。
2、去信任化的公鑰加密,如拋開那些不靠譜的認證授權機構的https。
3、所有權記錄,如實記錄物品與其對應的所有人。
4、合同與履約保證,賬本如實記錄合同各方並保存合同文本。
但不要忘了,區塊鏈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使用區塊鏈技術記錄的賬本會一直更新。新的數據如交易、域名輸入、記錄和合同等,會被哈希演算法換算成同等長度的哈希值加以保存。然而哈希演算法不但不免費反而還很昂貴。
因此,賬本本身需要有一個認可體系,對輸入區塊哈希值的人予以認可。
在比特幣中這一體系被稱作挖礦,根植於比特幣的協議中。比特幣礦工將等待驗證的交易運用哈希演算法換算成散列的哈希值,並收取一定的比特幣作為服務費。
因此,對於非貨幣類的使用實例,區塊鏈需要找到一個方式來承擔哈希演算法的高昂費用。
提醒大家注意一點,我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區塊鏈技術可能運用在哪些使用實例中,並沒有涵蓋區塊鏈的方方面面,如哈希演算法為什麼這么貴。我相信網上肯定能找到很多關於比特幣和其他區塊鏈應用的詳細資料。
補充
雖然區塊鏈技術有諸多優點,但還是有一些不那麼稱心如意的使用實例。比方說,比特幣沒有辦法換算成任何一國貨幣;一個有著數十億條數據輸入的賬本既占空間又不實用。
比特幣已經向世人展示區塊鏈技術在原則上是可行的,而且人們也在嘗試解決這些越來越突出的問題,如對比特幣進行技術改造或引入一種完全不同的區塊鏈技術。我認為以下兩種方法倒是值得一試:一是根據一定標准如付款方地址對賬本進行拆分,二是引入一個主區塊鏈對子區塊鏈進行驗證。區塊鏈技術變化多端,讓人眼花繚亂,說不定已經有人在進行這樣的嘗試也未為可知。但比特幣仍是世界上第一個出現的貨幣類區塊鏈,即是其他人口中所說的加密貨幣。
無論在 科技 圈還是金融圈,區塊鏈儼然成了最熱的詞彙,沒有之一。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去信任等核心優點,可以完美地解決共享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陌生人信任等難題,使得「個體經濟」成為可能。基於此,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信息和互聯網 科技 之後,目前最有潛力觸發第五輪顛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術。
在此背景下, 社會 中誕生了一股區塊鏈熱,大家一邊倒地對其大唱贊歌。 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缺陷,看到事物的正反兩面才能理性決策。 所以本文中,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洪言微語)就重點給區塊鏈潑點冷水。
|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英文Blockchain,名字帶有相當神秘的 科技 氣息,可簡單分解為「數據塊」和「鏈接」。每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定時間內的系統全部信息交流數據,並用密碼學的方法予以了加密;鏈接是指每一個區塊與下一個區塊存在鏈接關系,從而構成了區塊鏈。
一般認為,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和去信任兩大特徵,簡要介紹如下:
由於每個區塊都含有特定時間內系統全部信息交流數據,因而每個區塊都是平等的,且單一區塊的損害不影響系統整體的安全性,所以區塊鏈具有 去中心特徵 。
同樣,由於每個區塊含有系統所有信息,使得信息的真實性是可以交叉驗證的,只有攻破超過51%的節點才能篡改信息,在一個足夠大的區塊鏈系統中,成本極高,可以認為區塊鏈中的信息都是真實的,所以區塊鏈具有 去信任特徵 。
大多數人對區塊鏈的認識始於比特幣,二者的關系是,區塊鏈是底層技術和理念,比特幣僅是區塊鏈目前最火的一個應用而已。
也許上面說的還不夠通俗,最後再總結一下,你認為區塊鏈是什麼?是一項顛覆式的新技術嗎?NO!在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洪言微語)看來, 與其說區塊鏈是一項新技術,不如說是一種新的思想理念 。區塊鏈中包含的信息加密等技術早已有之,更多地還是理念上的革新,這也是區塊鏈之所以影響巨大的原因所在。新技術遲早會被超越,少則一兩年,多則四五年;而革新性的理念才有足夠的能量影響到經濟 社會 的方方面面。
| 區塊鏈有望改變金融系統底層規則
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中,區塊鏈將改變交易流程和記錄保存的方式,從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顯著提升效率,被認為在 數字貨幣、跨境支付與清算、票據交易、證券發行與交易、產權交易、客戶徵信與反欺詐、反洗錢 等方面擁有廣闊的市場環境。
這么好的技術,自然是人人追捧。和很多傳統金融人士一樣,洪言微語一開始也是抗拒的,認為這東西哪有那麼神,並沒有專門去做研究。後來隨著對金融 科技 研究的逐步深入,發現區塊鏈是繞不過去的坎,因為無論是智能投顧、大數據風控還是在線借貸,都只是金融業務層面和風控層面的技術創新,並未深入金融體系的底層。 金融系統的底層是什麼?自然是支付清算、交易規則和系統交互,區塊鏈改變的恰恰是底層規則。
所以,縱觀國際國內,金融機構對區塊鏈的研究最為積極,沒別的,是真的怕了。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特徵充分發揮後,還要金融機構的中介做什麼呢?估計這也是很多對區塊鏈有了初步了解的人的第一感覺。
本篇文章中,洪言微語就重點對這種觀點潑潑冷水。
| 顛覆金融體系,區塊鏈仍面臨兩座大山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凡事都有兩面,優點越突出,缺陷也就越明顯,只是角度不同罷了。區塊鏈顛覆金融體系的 兩大難題恰恰出在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兩大優點上 。
首先講講去中心化。 先要明確一個道理,中心化必然代表著低效率嗎?自然不是的。在特定的范圍內,中心化帶來的資源集中是可以大大提升效率的,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從個體到村落到部落再到國家的原因。就以銀聯為例,銀聯是國內銀行業清結算的中心,銀聯成立後,每家銀行只需要和銀聯對接即可實現和所有銀行的交易,若去中心化呢,沒有銀聯,每家銀行需要和所有的交易對手去對接,效率孰高孰低?所以,沒有必要對中心化一棍子打死,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徵,註定只能在特定領域(即不適合中心化的領域)發揮作用,怎麼可能顛覆一切呢?
再者,就是去信任問題 。去信任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其背後的技術邏輯有很大的缺陷。區塊鏈實現去信任靠的是全民記賬,即在每個區塊上保留所有的交易信息,以供系統交叉驗證,辨真偽。問題來了,每個區塊保留所有交易信息,在小的區塊鏈上是沒有問題的,但隨著越來越多信息的加入,必然導致交易信息的爆發式增長,也會帶來信息存儲成本的急劇上升。同時,信息量越大,交叉驗證所需的時間越長,效率也會越低下。 所以,區塊鏈解決了信任問題,但帶來了成本的上升和效率的下降 。
世上原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區塊鏈也是如此。
作為結語,洪言微語想要闡明的是,區塊鏈作為一種理念的創新,的確有很大的價值,在特定領域也可以產生顛覆式的影響。但當前對區塊鏈一邊倒的思維是有問題的,東方智慧告訴我們,「極高明而道中庸」,面對任何事物,保持中庸之道才是最明智的。
(文/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微信公眾號:洪言微語)
早在幾年前,「挖礦」這個詞就隨著比特幣的大火而廣為人知,很多人是先知道比特幣而後才知道的區塊鏈,甚至至今不知道區塊鏈。從定義來說,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我不是計算機技術專家,以下對區塊鏈的介紹來自閱讀和專家朋友的評論,僅供參考。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解釋區塊鏈,那就是:分布式記賬。
要理解一下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就需要先理解,傳統的記賬都是有一個中心的。比如銀行,你從銀行存款取款,通過銀行借錢給別人,都是以銀行為中心,所有這些交易都建立在銀行的信用之上。那如果銀行耍賴呢?或者更嚴重,國家耍賴呢?國民黨在統治中國大陸的末期濫發金圓券,以及魏瑪德國和辛巴威的惡性通貨膨脹,搞得貨幣沒有衛生紙值錢,都是非常著名的例子。
金圓券
區塊鏈針對的,就是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去中心化的記賬才是不可修改,不可抵賴的。怎麼實現去中心化記賬?基本的思想是,所有的用戶都存儲下所有的交易記錄,通過數學方法,讓非法修改賬本變得非常困難。這樣一來,就保證了賬本的可靠性。
具體而言,所有用戶通過窮舉隨機數變數,第一個得到特定要求哈希函數值(Hash)的用戶將有權記賬該輪交易,並獲得對應的比特幣獎勵。以數據塊(block)的形式進行傳輸,並以末端追加的方式將數據塊連成鏈狀(chain),因而叫做區塊鏈(block chain)。
聽了介紹,你也許會感到這種思想很有意思,但並不像宣傳得那樣激動人心,那樣有革命性。你的感覺是對的。實際上,區塊鏈的基本邏輯就有些繞不過去的問題。
例如,目前完整的比特幣公共賬本大小已經超過150 G,並以每年數十G的速度快速遞增——僅僅為了支持500萬用戶每年3000萬筆交易。如果有朝一日其處理量與目前的支付寶比肩,那每年比特幣賬本的大小將增加超過500 T。這相當於把支付寶伺服器的存儲數據在所有用戶的個人電腦上進行備份,——你會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嗎?
又如,在傳統的銀行體系中,如果你把密碼丟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向系統及時申報就是了,你的財富不會消失。但在區塊鏈體系中,如果你把密碼丟了,那麼這就是個巨大的麻煩,你的貨幣就找不回來了。開不開心?意不意外?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演算法
通俗點將,就是打麻將,四個人都可以輪流當庄,彼此放炮自摸四個人都有各自賬本記錄,但如果你想修改賬本必須掌握50%以上的修改許可權,所以你在賬本上作弊的成本非常大。
將來區塊鏈更多的將用於金融方面可以打擊洗錢,詐騙,因為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追溯,文化方面可以用於版權保護等等
我看了很多人對區塊鏈的解釋都是官方話術,有些可能連解釋的人自己都不清楚,我下面用白話文來解釋區塊鏈,保證讓大家都能看得懂。
區塊鏈是什麼?我打個比方,在50年後,你可以從超市中買一台電風扇,這台電風扇在扇風的時候會幫你自動挖幣,你一邊用電風扇可以一邊自動化挖幣,當你這台電風扇壞了的時候,你可以用挖來的幣進行電風扇的維修,當然也可以用挖來的幣購買一台新的電風扇。很多人一想不對啊!那這樣商家的盈利不就少了嗎?我給大家說某個品牌,這個品牌的商品賣給你的時候,本身商品甚至可能是虧錢賣給你的,但是一旦用戶數量大了,用戶粘性大了,可以通過會員費或者服務費之類的小額費用或者其它方式來盈利。如同這個道理,挖來的幣可以購買和維修,這樣雖然商家的盈利可能減少了,但是商家獲得了更多的用戶和更大的用戶粘性,到這個時候商家想賺錢就是分分鍾的事情。
並且你買來的這台電風扇相當於給你上鏈了,什麼叫上鏈呢?假如現在把你家裡的電風扇放到大街上,有10個人來搶這台電風扇,你是沒有辦法證明這台電風扇的所有權就是你的,而你一旦上鏈了以後,相當於就和你綁定了,你就可以證明了。
所以說,區塊鏈的本質就是在幫助把人們的生活變得更方便了,相當於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變得更加安全更加便捷,這就是區塊鏈!就是這么簡單。
區塊鏈的安全體現在它的不可逆性,不可以篡改數據。我們都知道在現在的 社會 中,任何數據都是可以通過黑客進行修改攻克的,但是區塊鏈中的數據是不可能更改的,一旦生成就不可以修改,除非區塊鏈中所有的用戶一起同意修改數據,但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目前區塊鏈還是非常不成熟的,就如同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一樣,等泡沫破了就會孵化出真正有價值的區塊鏈互聯網公司。
歷史 的車輪是不會倒退的,很多人不願意接受區塊鏈,就像在20年前告訴你網上可以進行購物,這都是一樣荒唐的事情,時間終將證明。
1. 區塊鏈的主要作用是儲存信息。任何需要保存的信息,都可以寫入區塊鏈,也可以從裡面讀取,所以它是資料庫。
2. 任何人都可以架設伺服器,加入區塊鏈網路,成為一個節點。區塊鏈的世界裡面,沒有中心節點,每個節點都是平等的,都保存著整個資料庫。你可以向任何一個節點,寫入/讀取數據,因為所有節點最後都會同步,保證區塊鏈一致。
3. 每個人都在同一條區塊鏈上工作,每個人都公開分享區塊鏈的當前狀態,每個人都同意新數據提交的規則並且篡改區塊鏈的行為在算力上是難以操作的。
如果我們把資料庫假設成一本賬本,讀寫資料庫就是一種記賬行為:
任何人都可以對這個公共賬本進行核查,但不存在一個單一的用戶可以對它進行控制。在區塊鏈系統中的參與者們,會共同維持賬本的更新:它只能按照嚴格的規則和共識來進行修改,這背後有非常精妙的設計。
(1)記賬,系統在一段時間內找出記賬最快最好的人、由這個人來記賬,然後將賬本的這一頁信息廣播給全網其他每個節點,這也就相當於改變資料庫記錄;(共識機制,密碼學)
(2)核對,全網其他有效節點核對該區塊記賬的正確性,並且蓋上時間戳,確認區塊合法;(時間戳,數學)
(3)形成單鏈,即在上一合法區塊之後競爭下一個區塊;(智能合約,加密技術)
(4)存儲,賬簿是分區塊存儲的,隨著交易的增加,新的數據塊會附加到已存在的鏈上,形成鏈狀結構;(分布式結構,信息技術)
(5)備份,每一個參與交易者都是區塊網路的節點,每個節點都有一份完整的公共賬簿備份,也就是分布式賬本。
特點
1. 區塊鏈沒有管理員,它是徹底無中心的。正是因為無法管理,區塊鏈才能做到無法被控制。沒有了管理員,人人都可以往裡面寫入數據,為了保證數據可信:區塊鏈的技術使得其數據一旦寫入,就無法被篡改。
2. 接近於零的信任成本。
互聯網企業構建其信用需要的周期時間極長,比如淘寶建立信用往往需要數年時間。在區塊鏈里,大家信任的是代碼、演算法和規則,所以信任成本降到極低。
3. 構造和交易資產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
傳統的資產想用於交易,需要大量依賴第三方,要投行、銀行、證券所等來包裝、背書等,而且費用和門檻極高。有了區塊鏈,這些都不會是問題,而且成本極低。
區塊鏈的價值傳遞屬性還天然解決了支付的問題,而且有支持全球支付的基因。
區塊鏈,簡單來說,就是支持ICO(虛擬貨幣)的底層技術。而爆紅的比特幣則是ICO的一種應用。也就是說,區塊鏈的內涵更加豐富,主要特點為:
1、區塊鏈相當於數字信託,交易雙方可以自主訂立數字合約,提供區塊鏈服務的公司相當於數字信託公司;
2、區塊鏈的存在目的和特點是「3去」——去中介、去貨幣、去主權; 可以
3、比特幣是區塊鏈的一種應用,比特幣是一種加密貨幣,所有區塊鏈都應用數字加密技術;
4、「3去」特徵針對於金融業,只有在需要高頻交易的金融領域才需要區塊鏈;
5、有用戶基礎的大平台更適合應用區塊鏈,小公司參與的價值不大,所以扎克伯格的2018新年願望就包含了研究數字加密貨幣。柯達公司也推出了數字貨幣,並促使其股價暴漲。
此外,談及比特幣,其可以用來兌現,可以兌換成大多數國家的貨幣。使用者可以用比特幣購買一些虛擬物品,也可以使用比特幣購買現實生活當中的物品。在此種意義上,比特幣類似於世界貨幣,趨近於黃金。
PayPal聯合創始人,同時也是Facebook早期投資人彼得·蒂爾(Peter Thiel)認為,比特幣被人們「低估」了,並將其比做黃金。他說:「如果哪天比特幣成了黃金的線上等價物,那麼它還將有升值空間。」
但1月3日,《人民日報》發文稱,「無論是從漲幅還是從幣值本身看,比特幣價格存在泡沫,這已是一個無需討論的問題。」資料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比特幣暴漲暴跌:一年之內價格暴漲約20倍,一日之內深跌逾40%。
的確,比特幣存在風險。但是,內涵更加豐富的區塊鏈顯然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昨晚,網上爆出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在內部群鼓勵擁抱區塊鏈革命的截圖。在他看來,區塊鏈革命確確實實已經到來。「我在內部強烈鼓勵大家擁抱區塊鏈革命、學習區塊鏈技術,是我經過長期觀察和思考得出的認知,我感到有責任告訴我們的創業者。我不希望我對區塊鏈的看法被人誤解為是對ICO的觀點。」
不過,在互聯網公司和投資機構集體進場的背景下,政府必將有所舉措。
近期,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此表現出了擔憂,擱置了兩家美國公司推出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提議。
其實,這也算是遲早之事。因為區塊鏈的「3去」特徵本來就與政府集權相矛盾。
⑹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後下一代顛覆性的核心技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後下一代顛覆性的核心技是正確的。區塊鏈技術的興起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後的一場新技術革命。區塊鏈能融合實物流、數據流、信息流、資金流,簡化驗證、對賬、審批、清算等交易流程,可以對農產品、工業品等商品的生產、加工、運輸、流通、零售等環節進行追蹤記錄。區塊鏈與實體經濟相融合有利於區塊鏈與實體經濟相融合與消費結構升級無必然聯系。區塊鏈與實體經濟相融合,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加速相關產業的資源整合,對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也會帶來變革,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錯誤,商品價值量是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與個別勞動時間無關。
⑺ 區塊鏈+供應鏈化身需求鏈,開創供應鏈發展新模式!
2018年,一場具有顛覆性意義的技術革命,正在瘋狂來襲,主角就是—— 區塊鏈 。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後,下一代顛覆性的核心技術,如果說蒸汽機釋放了人們的生產力,電力解決了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互聯網徹底改變了信息傳遞的方式,那麼區塊鏈作為構造信任的機器,將可能徹底改變整個人類社會價值傳遞的方式。
「區塊鏈+」的革命已在醫療、金融、智能製造等行業拉開帷幕,無疑也會對供應鏈產生重要影響。供應鏈管理和供應鏈金融,由於市場規模足夠大,滿足多信任主體、多方協作、中低頻交易、商業邏輯完備等特點,是天然的區塊鏈的用武之地。
一、傳統供應鏈存在的問題
供應鏈管理跨度較大,信息不對稱
當前供應鏈上下游跨度大,所涉企業眾多,核心企業對整個供應鏈的管理能力和影響范圍有限,管理效率大幅下跌且管理成本上升。
產品生產周期和供應周期出現復雜化、零碎化以及地理的分散化,傳統的技術和概念已不能再適應如今的商品生產和供應。
一般企業最多可以管理1到2級的供應商,隨著全球分工的不斷細化,供應商的數量成倍增長、不斷延長、遍布全球。核心企業不能對上下游的供應企業流通貨物做到實時掌控。
在大數據時代,信息不對稱現象會使各企業處於不利地位,甚至會降低整個供應鏈生態系統的價值。
信息追根溯源能力弱
由於供應鏈中各企業缺少透明度,所以買家和賣家之間缺少一種有效可靠的方法去驗證所買賣的產品的真正價值。
這也就意味著買方支付的價格不能真實地反映產品的成本,無形之中增加了供應鏈的整體成本。
目前供應鏈仍無法去追蹤供應鏈各環節中的假冒偽劣商品、違法勞動、洗錢等非法活動的源頭。
供應鏈全鏈條數據獲取難度大
供應鏈所涉企業的信息系統分散在不同的供應商手裡,采購、生產、流轉、銷售、物流等信息完全割裂,沒有一個信息平台來存儲、處理、 共享 和分析這些信息,限制了豐富數據和信息的潛在價值,大量信息處於無法收集或無法訪問的狀態。
同時也導致這些信息核對審核困難煩瑣,信息交互不暢,需要人工重復對賬,這樣也增加了交易支付和賬期的審計成本。
二、區塊鏈+供應鏈能解決很多問題
信息實時更新,消除第三方
區塊鏈可以搭建一個包含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物流等所有供應鏈環節的一個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所有企業結成聯盟,將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都記錄在鏈條上,實時跟蹤監管供應鏈所有動態,並實現協同化工作。
使得整個供應鏈達到透明化、可視化,每一筆交易多個參與者,無需第三方中介機構,便能夠查看相同的交易記錄,驗證身份並確認交易。
便於溯源
轉變為所有參與者共享交易的整個生命周期的賬本信息。它是基於信息的狀態而不是信息的傳遞通信。過去模糊的信息現在都清晰可見。
同時,區塊鏈是分類賬公開發行,分類賬是分散式的結構特點,任何一方都不擁有分類賬的所有權,也不能按自己的意願來隨意操控數據。區塊鏈就可以對商品生產的全過程進行溯源。
三、供應鏈金融新模式
由於區塊鏈打破了各家企業的數據孤島,所以給予供應鏈的大數據將有有更多的數據源,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數據的存量和質量,使得大數據可以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同時,區塊鏈數據的不可篡改性也提升了數據的可信性,使得企業以數據 徵信 成為可能,由此推動大數據交易市場的建立和繁榮。
在供應鏈金融中,用區塊鏈技術所搭建的票據平台可以與供應鏈金融業務結合,實現票據融資、簽發、支付票據拆分、統計報表、清算結算等功能。實現數字票據在多方見證的情況下,公開透明地進行快速支付和快速拆分,讓核心企業的信用向供應鏈的上下游傳遞,開創了供應鏈金融新模式。
區塊鏈可以讓供應鏈上的每個環節都能受益,並且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率。基於區塊鏈的產品供應鏈協作模式區塊鏈加入後,數據在供應鏈參與方中共享,整個供應鏈上可以形成一個完整且流暢的信息流,來確保參與方及時發現供應鏈系統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性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提升供應鏈管理的整體效率。
從這方面來說,區塊鏈技術極大地加快了產品溯源和產品召回的速度,降低了產品的質量風險。它們將使製造業更加靈敏,實現可定製客戶訂單——實際上,就是將供應鏈轉變為需求鏈。隨著供應鏈的運作方式更趨近這種情境下的需求鏈,類似這樣的信任困境可能會迫使製造商關注區塊鏈解決方案。
未來供應鏈將會比現在更具動態性、靈活性和顧客導向性,地理位置和長期合作關系將不再那麼重要。
⑻ 區塊鏈領域的創新最重要的是什麼
技術是所有區塊鏈項目長期良性發展的第 一指標,所以在區塊鏈領域做價值投資,EVOLAB 的入口是技術,了解項目技術的重要性,才能解決價值投資核心環節,找到好的項目。
⑼ 區塊鏈的本質是什麼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後,下一代顛覆性的核心技術。 如果說蒸汽機釋放了人們的生產力,電力解決了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互聯網徹底改變了信息傳遞的方式,那麼區塊鏈作為構造信任的機器,將可能徹底改變整個人類社會價值傳遞的方式。別看區塊鏈好像看起來很簡單,但區塊鏈可能會給人類社會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區塊鏈
第一:機器信任
第二:價值傳遞
第三:智能合約
鏈喬教育在線旗下學碩創新區塊鏈技術工作站是中國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開展的「智慧學習工場2020-學碩創新工作站 」唯一獲準的「區塊鏈技術專業」試點工作站。專業站立足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研結合培養模式改革,構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⑽ 如何理解區塊鏈與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用數學方法實現分布式記賬,並解決信任問題,從而完成了去中心化,將在通信、金融、物聯網、政府管理等眾多領域帶來深遠的影響。
區塊鏈(Blockchain)是指通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體維護一個可靠資料庫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全民參與記賬的技術方式。而此前的記賬方式都是中心化的,需要中心化的中介,無論這個中介是傳統的政府、金融機構、公證機構還是新興的電商平台、網路支付平台。
經濟學假設中,信息是充分的。實際上,正是因為信息不充分,才存在非常龐大的中介機構。而中介機構的存在,增加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門檻。區塊鏈技術本質上來說是一個大規模協作工具,它首次使用純技術方式讓直接的價值轉移成為可能,並延續了互聯網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的趨勢。去中介的區塊鏈技術將極大地顛覆信息中介行業。
區塊鏈技術是構建比特幣數據結構與交易信息加密傳輸的基礎技術,該技術實現了比特幣的發行與交易。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是所有當前參與的節點共同維護交易及資料庫,使交易基於密碼學原理而不基於信任,使得任何達成一致的雙方,能夠直接進行支付交易,不需第三方的參與。
從技術上來講,區塊是一種記錄交易的數據結構,反映了一筆交易的資金流向。系統中已經達成交易的區塊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條主鏈,所有參與計算的節點都記錄了主鏈或主鏈的一部分。
一個區塊包含以下三部分:交易信息、前一個區塊形成的哈希散列和隨機數。交易信息是區塊所承載的任務數據,具體包括交易雙方的私鑰、交易的數量、電子貨幣的數字簽名等;前一個區塊形成的哈希散列用來將區塊連接起來,實現過往交易的順序排列;隨機數是交易達成的核心,所有節點競爭計算隨機數的答案,最快得到答案的節點生成一個新的區塊,並廣播到所有節點進行更新,如此完成一筆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