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區塊鏈知識 » ost區塊鏈

ost區塊鏈

發布時間: 2023-01-26 12:19:19

㈠ 那些軟體可以下載

一般的游戲下載一個手機樂園客戶端就可以了,軟體還是游戲都更新挺快的,大型游戲還是在電腦上下比較好,因為還有數據包,不過v880也玩不了什麼大型游戲,到安卓論壇v880專區去下載比較豐富些。

2.手機下載游戲用應用寶就可以的,裡面的游戲是全面的。裡面下載的都是官網的游戲,是安全無毒的,畢竟保護手機的安全才是最主要的,所以下載游戲當然要選擇安全的市場了。它還有很多的功能,例如游戲升級的時候會提示你升級,有了新游戲,會提示你什麼時候開服之類的等等。

游戲手機,指結合了普通手機功能並專門為運行游戲設計製造出來的手機,一般擁有自己的操作系統與專屬游戲,並集成或配備有游戲按鈕或手柄,其軟硬體都為運行游戲而經過優化,類似掌上游戲機,但分類為手機。

㈡ 關於影視動漫的專業術語和動畫流程!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動畫製作技術」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10&zdhhr-11y04r-101235093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cgwang.com/course/ysdhaaa/?zdhhr-11y04r-101235093

在「動畫製作技術」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㈢ 日本漫畫、動畫中有哪些常用的專業術語它們有些什麼意思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動漫設計」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4&zdhhr-11y17r-71243826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cgwang.com/course/animecoursemobilecheck/?zdhhr-11y17r-71243826

在「動漫設計」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㈣ 求教動漫專業術語的解釋,越全越好

*日本動畫的版式:

TV版:就是在電視上放的動畫版本

OVA:Original Video Anime(原創影象動畫),和TV相對,不在電視上放映,要看的話只能通過購買的方式。具體內容以後會作介紹。

劇場版:動畫的電影版本。

*音樂:

OST:Original Sound Track(原創音樂專集)。收錄與某動畫有關的音樂。[OST:Original Sound Track(原聲音樂專輯)]

OP:片頭曲/主題曲

ED:片尾曲

*片頭和片尾的部分字幕解釋:

監督:等於中國人說的「導演」

腳本:寫劇本的人,也叫故事構成

原作:這個要區別於「腳本」。日本的TV動畫通常是由漫畫,小說或者游戲……等改編的,漫畫作者和動畫的製作者通常是不同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宮崎駿的一些作品,GAINAX也經常是自己的原作自己製作成動畫),因此有「原作」這一詞。它指的就是原漫畫/小說的作者。比如COWBOY BEBOP,原作是「矢立肇」。(關於矢立肇,看過夢總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個典故了,但目前看來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日後我會再作介紹)

CAST:聲優,配音演員

STAFF:參與製作改動畫的全體成員(一般的小蝦小米都會包括進去)

製作:通常是指負責畫該動畫的公司,因為日本要製作一部動畫通常是要N個部門/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分工明確,有點像流水線操作。這個詞也是需要大家關注的,一部動畫的製作水準往往會受到製作單位的影響。有時甚至看看動畫公司的名字也能知道這部片子值不值得收藏。

*圈內術語:(這個沒有做仔細調查,似乎是只有國內發燒友中通用的詞語)

OTAKU:日語,原意為「御宅」。目前國內公認的意義是:容易沉浸在幻想世界中,欠缺正常社交生活經驗的次文化族群,說的通俗點就是對動漫有著瘋狂熱情的一群人,舉個例子(只能簡單地提一下):

比如EVA的OTAKU能背得出每個使徒的中文,日文,英文名字,詳細研究過《新約》《舊約》,熟悉猶太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區別。關注GAINAX的一切活動……精通佛羅依得的理論……是邪教組織的成員……

王道:最近非常流行的一個詞語。意思是「權威」,「真理」,「本尊」,「最重要的東西」。有套漫畫就叫「王道之狗」。講的似乎是和孫中山有關的事情~。恩……現在的社會,什麼才是王道呢……?對於本站來說,也許目前的王道是……金錢。(實在是需要啊~~)

暴走:狂飆。GO MAD。症狀通常是眼睛變色,行走呈爬行狀。有時口冒白色氣體……這要視情況而定。

典型角色……EVA初號機……(眾人:不要偏袒某人啊~ )對了,如果遇上類似狀況請迅速離開現場或者准備200個滅火器以防不測……

BT:變態的縮寫

BL:BOY』S LOVE,男同性戀

GL:GIRL』S LOVE

SM:……這個本來不想說的,但有人問了也沒辦法。性質跟上面兩項差不多,相關詞語是「女王」「鞭子」之類,不能再具體了。

LOLI(羅麗):日語「幼女」的意思,指12歲以下的小女孩。LOLI也可以作為形容詞使用,LOLI的標准在個人眼裡可以有所不同,如果看上去覺得很小很可愛的就可以稱她為LOLI,最典型的就是小嘰了。

正太:和羅麗相同屬性的詞,專指12歲以下的小弟弟。

PK:原為「撲街」,看字面也知道什麼意思了吧。本來指一種黑社會的儀式(撲倒在街上?),現在多為打架的意思。

殘念:可惜的意思。引申詞語有「碎碎念」……類似的自己也可以造。

收聲:閉嘴。

XD:這個很需要大家的想像力哦~第一種解釋:X代表M。下面不用我說了吧。第二種解釋:一個表情符號。個人理解是「倒」或「暈」的意思。

口胡:語氣詞。相當於「靠!」之類的泄憤詞語。也可以寫成「口古月」(擴大化)

KUSO:惡搞的意思。但是也可以用來發表感嘆,在動畫中常常能聽到男主角說這個詞,翻譯常常是「可惡~!」「***!」

874:動詞……論壇上瘋狂批判的行為,一般如果你會被874的話肯定是觸犯了某位OTAKU高手或者精神病患者,建議先和這種論壇保持距離,提高自己的實力以後再去或者乾脆不要去了。

素人/幼齒:就是看動漫有些年頭(2-3年)自己有點開竅了但其實還懂的很少的人。不算貶義詞。

達人:看動漫不惜一切代價,總之實力很強的那種。

*動漫體裁:

SF=SCIENCE FICTION科幻機械類的作品,如EVA

*動漫作品的縮寫:

動漫發燒友之間常常用縮寫代表自己熟悉的作品,縮寫通常是能理解的,但也有些對於新人來說不是很熟悉,在此略舉一二,以後逐漸補充。

FF: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FF(FINAL FANTASY)系列了,FF系列本來是SQUARE公司的一個著名游戲,因為非常受歡迎所以有很多周邊,比如游戲動畫,OVA,電影等。但是

最近使用FF的縮寫則需要辨別一下了,因為《黑客帝國》系列也出品了一部動畫短片名叫FINAL FLIGHT OF THE OSIRIS(歐西里司最後的飛翔),縮寫同樣是FF。該片導演和《FINAL FANTASY》的電影版是同一個人(安迪*瓊斯),怪不得連名字都一樣了。

M0=MACROSS ZERO(ZERO是零的意思,所以用「0」表示)

ROD系列:目前出品的有兩個作品,一個是READ OR DIE(OVA),中文名為「死亡的思考」;另一個是正在製作放映中的READ OR DREAM(TV),目前過內還沒有D版。它們的縮寫均為ROD

*OVA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OVA

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ON=原創動畫錄映帶

OVA在日本動畫歷史里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各種動畫資訊志讓經常會看見她的蹤影。能夠作為OVA的作品在首次推出時必定是未曾在電視或戲院上映過,才能稱作為OVA。當哪些在電視或戲院上映過的作品再推出的錄映帶/LD/VCD等等就不能稱作OVA了。而OVA中的"V"亦泛指所有映帶/LD/VCD/DVD媒體,並不是單單當作錄映帶。

*劇場版

什麼是劇場版(動畫)

初公開是為了在電影院播放而製作的動畫稱之。這類作品的製作成本與投資、人力都高於OVA與電視版動畫,畫工也極盡可能的豪華,不論在動作的流暢度、使用的分色數等,可以明顯地看出與前兩者的差別。通常一部劇場版動畫是90分鍾,不過沒有一定,歧異度很大。

現今,只要的受歡迎的TV動畫,通常都會推出相應的劇場版,但劇場版無論是故事還是人物,通常都會和原TV版有所差異。例如《少女革命》和《超時空要塞》都的劇場版都只保留了原作故事和人物的主線。

*原畫

原畫是把畫面中人物的動作之起始與終點畫面或是靜畫等,以線條稿的模式畫在紙上。陰影與分色的層次線也在此步驟時畫進去。因此有人譯作"Key-Animetor"或"Illustrator"(較少用)。

*動畫

將原畫中的每個動作,依照分鏡表指定的時間間隔,將中間連貫的每張畫面畫在紙上的工作。最後將這些線條稿影印到賽璐珞片上,就可以進行上色的作業。也有人譯成"Assistant

Animetor", "Inbetweener"。

*作畫監督

作畫監督(Animetion Director, Key Animetion Supervisor)的工作是什麼

修正原畫、動畫之成品,看看人物的臉型是否符合人物設定,動作是否流暢等等。必要的時候必須能重新作畫,因此必須是資深的原畫家及動畫家才能勝任。

*色指定

指定用色的工作稱之,名稱不一,有時也叫"色彩設定",英文則有Color Setting, Color Styling, Color Designer, Color Coordinator, Color Key...。除了指定"衣服要紅色、褲子要黑色"這種事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定賽璐珞畫上色時所需的陰影、層次色,是用XXX號的顏料。

*仕上

在日文的原意是完成、完稿的意思,中文就是上色,英文為Painting, Finishing。根據每一個區塊標記的顏料號碼,在賽璐珞片的反面進行塗色的工作。

*音響監督

音響監督(Audio Director)的工作是什麼

負責插入配樂的安排、效果音的准備、配音錄制、混音工程的監督等等。

*製作人

製作人(Procer)的工作

製作人的工作,主要是規劃製作進度表,安排每日每天的製作進度,尋找製作群/製作公司,對外爭取出資者,同時必須和執行製作共同作業,以確保企劃的每個元件都能按時並正確無誤地組合在一塊兒。

*GK模型

"GK"的全文是Garage Kit,原意是"車庫組件",因為西方人慣將車庫作為工作房,而GK模型就是在這種地方誕生了。

最初的GK模型只是一些玩家們自行創作的作品,造型細致度是因人而異,通常都是ONLY ONE,全世界只此一個。製作的素材(也就是原料)沒有一定,黏土、石膏、木板、金屬都可以拿來做,因此自製或自己少量生產的模型才叫GK。之後因為某些特殊成品很討人喜歡,也就有了把它當成商品來出售的念頭。賣著賣著,突然有天有兩個傢伙,他們同時看上了一件作品,有人就開始動腦筋復制GK模型,用翻模的方式!當時可能是使用石膏之類的材料來當作模版來復制,但是石膏不易耐久,可能翻制個一兩次之後就面目全非啦。現在則是使用矽膠(SILICONE)來作為翻模用的模版材料,不但具有極佳的彈性,在耐用度上也比石膏強多了,不過還是有其翻制數量上的限制。基本上,只要不是射出成形而可大量生產的塑膠模型都被叫GK,大致有實心樹脂,空心軟膠,white metal (低熔點,軟軟的鉛錫合金)數種,題材則多為動漫畫或電影人物,在HGA陳列的GK以實心樹脂(最早的來源竟然是工業廢料)的動漫畫人物為主。(HB、Bastet (薊)、THEO)

*監督

"監督"其實是日文的寫法,英文是Director,即中文常見的導演。日本ANIME製作的導演是決定整部作品氣氛風格的關鍵,掌管故事進行的步調、氣氛轉折等等。即使是相同的人物設定、相同的畫風與製作群,也會因導演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風格。

*角色設定

負責設計登場角色的人物造型、衣裝樣式的叫"人物設定",其工作不但是要讓後續的作畫者知道要畫的人長得什麼模樣,還必須告訴他們這個角色的臉部特徵,眼神,表情等等,而且也要設計出由數個不同角度觀看同一位角色的臉,以及不同於一般漫畫、線條封閉的瀏海。而負責登場的機械人、車輛、武器之設計的就是"機械設定",除了畫出機械的造型以外,可能出現的細部結構、運動方式、可開啟處等等也必須標明。設計稿除了特別指明以外,一般都是不上陰影的清潔線條稿。

*SINARIO

即英文的scenario,腳本的意思。把故事劇情以純文字寫出,包括場景、地點、背景音效、人物對白、人物動作等。

*分鏡表

英文是Continuty Script,中文則是叫做"分鏡表"的東西。這步作業是實際將紙上的東西轉換成將來呈現畫面的第一步,畫分鏡表的依照腳本的指示,在腦中轉成畫面然後畫在紙上。畫分鏡表的目的就是把動畫中的連續動作用分解成以1個Cut(1個分鏡)單位,旁邊標上本畫面的運鏡方式、對白、特效等等。最重要的每個Cut所經過的時間、張數等,也都會寫在分鏡表的最右邊。

*Layout

"Layout"算是比較少見的工作,在工作性質上接近中文的"構圖",只有在一些劇場版作品可能採用,例如設計多層次背景,令每層背景移動速度不同,就能表現出逼真寫實的遠近距離感。而畫Layout的人必須在腦海里意識到攝影機的存在,從攝影機的觀點去看場景里的一草一木,然後將這些畫面詳細地畫下來。

會有這個工作,主要是彌補不大會畫圖的導演所畫的分鏡表,將雜亂簡略的畫面仔細的呈現出來,作為日後原畫、動畫、背景、色指定等等的依據。在押井守的作品,例如機動警察劇場版、機動警察劇場版2、攻殼機動隊等等,都是運用大量Layout的實例,而特色就是"用2D的作畫也能精確表現3D的視覺效果"。

*演出

日文"演出"一職,是在日本動畫製作中特有的職稱。簡單說,他是輔佐導演的人,在TV系列和在OVA版、MOVIE版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大相同。

在TV系列中,因為導演太忙,不大可能全程兼顧每一集,所以各集的"演出"就相當於該集的"專屬導演",順著(總)導演的意圖,全程掌控該集的製作。而在OVA、Movie中,"演出"這個職位就比較像"助監督"(副導演),了解導演的意圖,協助處理演出工作的細節("演出工作"就是"把劇本文字轉化為鏡頭畫面"的過程,有點像西方電影或舞台劇所謂的"場面調度")。他的工作相當近似於監督,一定要相當熟悉動畫語言的人來擔任,但不一定要很會畫圖(正如導演也不一定要很會畫圖一樣.....)所以,有人譯為"Co-director".也有人譯為"Assistant Director"或"Executive Director"。

PV--promotion video

DRAMA--DRAMA Music廣播劇。

CV--Character Voice聲優,動畫角色的配音員。

㈤ 10年後,到天上采礦去 | 甲子光年

據說是未來最有錢途的職業,就像從前的煤老闆一樣。


作者 | 劉景豐 李智穎

編輯 | 楊楊


1903 年,俄國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一個在當時震驚世人的想法—— 探索 小行星。這位後來成為蘇聯火箭之父的科學家,第一次激發了人們對太空資源的嚮往。


但真正挖到第一鏟太空資源的卻是美國人——1969年7月21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代表人類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當時,站在月球上的阿姆斯特朗,除了踩下一個大腳印,說了一句「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外,還收集了月球土壤和岩石帶回地球。


這是人類第一次從外太空採集礦產。


阿波羅11號登月後宇航員走出艙外取土


阿姆斯特朗不會想到,這些從月球帶回來的土壤,除了一部分被用於科研外,還有一些日後被拍出了天價——一克月壤420多萬美元,堪比世界上最稀有的緬甸紅寶石的價格。


這比在地球上苦苦挖礦尋寶要誘人得多——紅寶石數量稀少,極難獲取,而外太空的礦產則取之無盡,前提是能把采礦設備送到太空並安全帶回礦產。


難怪有人說,未來最有錢途的職業將是太空采礦——就像幾十年前的「煤老闆」。


巨大的誘惑吸引著數量眾多的商業冒險家。從2012年行星資源公司 (Planetary Resources) 公開其太空采礦計劃後,一群群超級富豪、天文學家爭先恐後地撲向太空采礦。


盡管2019年的一波行業低潮讓部分太空采礦公司夢想破滅,但挺過低潮的「倖存者」又加快了步伐。今年3月,日本初創公司Astroscale在哈薩克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首顆用磁鐵清理太空垃圾的衛星ELSA-d;今年4月底,中國商業航天初創公司起源太空也將發射一顆名為NEO-01的太空采礦機器人原型機,並計劃在2025年實現首次小行星商業開採行為;而歐洲ClearSpace公司則計劃2025年承接ESA (歐空局) 的一項太空垃圾清理項目。


從名字上看,清理太空垃圾和太空采礦並非一回事,但實際上這是一種技術的兩種應用,太空采礦技術的初級應用便是清理太空垃圾。


在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 探索 小行星近百年之後,太空采礦正在由想像變成現實,而且已經走到了商業化的邊緣。


不過在投身這場新造富運動前,有必要了解下太空挖礦的以下現實:





太空采礦熱幾年前就在上演。


2012年4月24日,一家名為行星資源的公司,在西雅圖飛行博物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以幾顆小行星為目標,對其水資源和貴重金屬進行勘探和開采。公司宣稱,這項開發將為地球創造「數以億計的GDP」。


行星資源公司成立於2009年,這時候它已經隱身運作了三年。


盡管如此,行星資源的太空采礦消息一出,還是讓眾人驚訝。第一次聽這樣的計劃,相信很多人會以為這簡直天方夜譚,甚至還會把它當作「騙子項目」。


但公司背後的股東名單可能會讓人更震驚:既有谷歌首席執行官拉里·佩奇與董事會主席埃里克·施密特,Word之父、微軟前首席軟體架構師查爾斯·西蒙尼,Sherpalo創建者、谷歌董事局成員西姆亞姆,佩羅集團董事局主席羅斯·佩洛特等身家億萬的企業名流,也有科幻片《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阿凡達》上映時行星資源公司剛成立), 還有一群前NASA科學家……


這群富可敵國、頭腦精明的精英領袖們,會為了行騙而編出這樣的故事嗎?答案可能是另外一種—— 太空挖礦是一場更大的造富運動


現代工業對資源消耗量越來越大,一些資源已日趨枯竭。BBC曾做過一份報告,地球上的銦是ITO靶材、半導體材料的重要元素,但地殼剩餘開采年限只剩十幾年;鉑是重要的催化劑,但地殼中極為稀少,剩餘開采年限也不到20年;就連人們常見的銀剩餘開采年限也只有20餘年。


從更宏大的視角看,過去百年的工業革命依靠的是煤、鐵等地表資源,而新一代 科技 發展依賴的稀有重金屬則主要沉澱到地心,開采難度極大。但天上就不同了,那裡資源極其豐富:小行星富含大量的金屬資源,甚至有預測某些星球幾乎遍布黃金、鑽石……完美解決地球資源稀缺的問題。地球上目前開採的鉑金屬就是在億萬年的地球演化史中被小行星「砸」下來的。


換句話說,如果能夠大量獲取太空資源,很可能會顛覆地球現有的工業體系,重塑 科技 實力。這或許說明了,為什麼越是 科技 富豪越對外太空感興趣。


在行星資源後,陸續有十餘家新興公司加入到「太空采礦天團」中。其中包括開發出3D列印機的3DSystems公司、深空工業公司,日本的Astroscale在中國成立的起源太空。


公司一擁而入,資本也跟著進來了。行星資源獲得了接近5000萬美元的融資,日本月球 探索 初創公司ispace先後融資超過1.2億美金,Astroscale共融資超過1.9億美金,中國的起源太空也在成立後不久獲得5000萬元天使輪融資。


第一波太空挖礦熱,就這樣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即使是這波熱潮,距離阿姆斯特朗踏足月球也已經過去了40多年。在人類取回月壤和岩石後,為什麼沒有將目光從月球轉向更多的小行星?


所謂太空挖礦,主要是在月球和小行星上開采礦產資源。完成太空資源採集,要分成五個階段:找礦-探礦-落礦-采礦-用礦。每個階段都有對應的航空航天技術。


太空采礦,首先需要的是可對小行星地質材料進行分析的望遠鏡;其次需要有能夠捕捉、控制天體的能力。比如外太空沒有引力,當一個機器人去捕捉一個天體時,很可能自己先被彈開;且高速飛行的星體如同一顆炮彈,如何使采礦機器人既能不被天體擊中又能改變其運行軌跡,這需要很多工程化的開發和驗證。而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技術發展需要一個進程,也導致了很長一段時間內,航天活動的成本極高。


1969年阿波羅11號搭載三名宇航員完成登月計劃,光鮮的背後,是這項太空活動准備了近8年、總耗資為400多億美元。僅為這次載人登月准備的測試活動就有數十次 (其中包括阿波羅1~10號的10次測試) 。


即使後來的太空梭,平均每次的發射成本也高達15億美元。而且太空采礦還有對礦產價值的鑒定等問題,這可不是一個普通公司和富豪會輕易去做的嘗試。因為哪怕一次失敗,就有可能使其陷入破產的境地。


2010年之後,隨著美國商業航天進入黃金時期,這一狀況已大幅度改變。NASA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開始與波音、SpaceX、藍色起源、內華達山脈等商業航天公司合作,並通過輸送訂單扶持創業公司。


商業航天的最大優勢,就是大大降低了往返太空的成本。以SpaceX的可重復使用的重型火箭獵鷹9號為例,其單次 (首次) 發射的價格為6200萬美元,多次復用的發射價甚至低至3500萬美元/次,這比同樣可重復使用的太空梭的發射成本低了95%。


這為日後商業開發太空資源奠定了基礎。 太空采礦熱之所以不是40年前發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40年前這個夢想並沒有市場。 實際上人們對地球資源環境的擔憂也是最近二十年多的事,在資源環境尚不短缺的時候,太空挖礦是一個十足的瘋子想法。





但太空采礦,真的很容易嗎?


要知道,這項誘人的計劃,目前尚沒有一家商業航天創業公司完成了太空采礦的技術和商業驗證。


會有公司撞牆,這是預料中的事情。只是沒想到,太空采礦公司的失敗會來得如此迅速,其中最吸引人的案例,就是股東背景華麗的行星資源。


2016年,行星資源公司為其Arkyd太空望遠鏡發起的眾籌項目未能成功。該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Chris Lewicki當時表示,他們非常不幸地發現,Arkyd項目並沒有像預期中那樣得到更多企業及政府部門後續的資金支持。


「不幸」還不止這些。2018年該公司在發射第三顆衛星時因融資失敗陷入資金困境,最終導致其被一家區塊鏈公司收購。


兩個月後,曾和NASA簽署兩份小行星采礦商業化和工業性 探索 合同的深空工業公司,被Bradford Space收購。第一代小行星采礦公司大多數止步於此。


如果回到故事原點,宇宙中有無窮盡的資源,只要搶先一步就能免費占為己有,相比地球上資源正在枯竭,這的確是個好主意。但為什麼有的公司就講不下去了呢?行星資源和深空工業未能堅持下來的很大原因,是「他們鋪的攤子太大了」。


「太空采礦的技術是可行的,行星資源和NASA都論證過,技術原理不是障礙。」起源太空副總裁楊成文告訴「甲子光年」。太空挖礦聽起來炫酷,但其背後還是基於現有的航空航天技術。


問題是商業化開采不僅要求有技術,還要求能獲利。


盡管這兩家企業背後有NASA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但由於長期燒錢做基礎性研發,缺乏里程碑性的進展,最終耗光了投資人的耐心。


太空 探索 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燒錢活動。業內人士說,僅僅是建一座航天器測試實驗室,光基礎設施投入就要數千萬元人民幣。


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技術要求,且需要大量持續的資金投入。


2012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曾做過一項研究,2025年左右將一顆500噸重的小行星拖到月球軌道,成本需要26億美元。


但從繞月軌道到地球,仍有不小地難度。


因為周期漫長、投入巨大,短期難以商業化落地,過去的太空采礦公司活下去並不是個容易的事。即使曾一度引領太空采礦產業的行星資源也在2015年承認,小行星開采仍需20年左右的時間進行前期 探索 和實踐。





前人踩過的坑,成為後人的經驗。


為了活下去,太空采礦公司首先要學會的就是如何節流。在吸取了前行者的教訓和經驗後,為了控製成本,後來的太空采礦公司開始嘗試輕資產運營。起源太空副總裁楊成文對「甲子光年」說,前期起源太空不自建航天器測試實驗室,而是以合作的方式使用基礎設施,盡量把資金用到項目上。


其次還在嘗試開源。這就需要太空采礦公司在不同的階段有對應的商業模式,形成規模化收入。


在「找礦-探礦」階段,需要通過發射多譜段的空間探測衛星,形成小行星資源資料庫。這一步起源太空已經慢慢在實現了。2020年7月25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將包括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在內的三顆衛星成功送入軌道。


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配備了自主研發的龍蝦眼聚焦X射線探測器與高精度小型載荷平台,將完成若乾重要的空間X射線探測實驗。該項目由起源太空公司和南京大學合作發起。


起源太空新的望遠鏡「仰望一號空間光學/紫外望遠鏡」也將在今年上半年發射。楊成文稱,這將是我國首個可見光與紫外波段的太空望遠鏡,預計實現百米級近地小行星觀測及資源探測,「不光能發現新的小行星,還能夠分析小行星風化及成分。」


而在此之前,依靠之前多個探測衛星的相關數據等服務,2020年起源太空已實現數百萬的收入。但這一商業模式仍有待考驗。


下一步是「落礦」。目前這一環節已進入技術驗證階段。比如起源太空將在今年4月底發射一枚代號為「NEO-01」的太空采礦機器人原型機,為開展小行星采礦做技術驗證。與此前日本發射的用磁鐵清理太空垃圾的衛星ELSA-d不同,「NEO-01」通過自帶的一個網狀捕手,在太空模擬小天體捕獲控制、智能飛行器識別與控制。完成該步驟後,機器人通過自帶電推進系統,帶著捕獲的模擬小天體目標在大氣層中一起燒毀。


總裝前後的起源太空NEO-01太空采礦機器人


簡單來說,「NEO-01」要在太空完成相關技術的驗證,為後續真實采礦做准備。


太空采礦模擬圖


這項能力在當下可用於太空垃圾清理。聽上去清理垃圾一點也不炫酷,但這卻是一項回報豐厚的任務。此前2018年,歐空局曾出資1520萬歐元支持英國薩里大學一項對空間碎片主動清理技術的項目;2020年底,歐空局又豪擲8600萬歐元 (約合 6.8億人民幣) ,購買了瑞士初創公司 ClearSpace (清潔太空) 的一項特殊服務——從軌道上清理一塊太空垃圾。


太空中的垃圾如果擋在正在運行衛星的軌道上,一旦兩者相撞不僅會損毀該衛星使其無法繼續工作,還會影響地面各種應用甚至國家安全。因此這些衛星運營主體在碰到類似情況時,一般都會斥巨資清理太空垃圾保護衛星正常運行。


隨著商業航天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衛星被送入太空,這些衛星的安全運行和達到使用壽命或損毀後的處理,給太空垃圾清理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對太空采礦公司來說,清理太空垃圾只是目前為了活下去的「副業」,更大的夢想還是誘人的太空采礦。





一個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太空采礦或許是未來,但現階段的日子顯然沒那麼好過,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公司、機構爭前恐後地踏上冒險之旅?


在商業化機構的競爭背後,是一股濃濃的焦慮:誰能在未來更多佔有太空資源?


一場太空資源的爭奪戰,已經先行打響。


少有人知道的是,人們針對太空有一部「空間憲法」——1966年,美蘇兩國分別向聯合國大會提出訂立《外層空間條約》 (OST) 的建議,於次年10月生效並開放簽字。



但這部條約僅僅約束了主權國家的行為,對商業公司開采、開發天體的行為卻並未約束。也因為國際法規存在漏洞,有些國家在內部已經用法律鼓勵商業公司開發利用太空資源。


2015年,美國實施《商業航天發射競爭力法》,確認美國公民擁有從小行星上獲取資源的所有權,並鼓勵小行星資源的商業開發與利用。美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明確認可私人擁有月球及其他天體上礦產權的國家。


2017年,盧森堡通過了《 探索 與利用空間資源法》,明確太空資源可以為盧森堡注冊實體所擁有。



所以,NASA早早就開始將目光瞄準太空資源 探索 ,如2014年NASA與深空工業和行星資源公司的合作,並已在2020年10月實現登陸小行星「貝努 (Bennu) 」的計劃,探測器按計劃成功採集塵土樣本後,預定在2023年9月24日返抵地球。


此外很多成立不久的商業太空挖礦公司紛紛推出了太空資源採集計劃——行星資源公司提出2020年前,在近地軌道上建立推進劑倉庫,從地球附近的小行星提取水冰資源;深空工業提出在2015年發射一隊小行星攔截飛船,用來在附近的小行星上尋找資源。由於此後這兩家公司被收購,項目無疾而終。


而作為歐洲第一個籌備「太空礦業」相關法律和監管條例的國家,盧森堡則針對境內合法注冊的十家太空采礦公司,給與2.23億美元的資金扶持。


盡管中國目前還沒有針對太空資源的相關法案,但也已經有商業公司行動起來了。比如起源太空,其計劃在2025年實現首次小行星商業開採行為。


然而,過去數百年的地球資源開采經驗告訴人們:人類每一次資源的開采,必然伴隨著利益的再分配、產業和話語權的重構。太空采礦顯示出,人類的資源爭奪已經從地球延伸到太空。


科幻劇《蒼穹浩瀚》 (The Expanse) 的大背景,是200年後,地球、火星和小行星帶爭奪著水、空氣等,它們是比黃金更貴的資源。對比之下,太空采礦就像這個場景的預兆,未來比想像來得更快。

㈥ 這是什麼動畫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動畫製作技術」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10&zdhhr-11y13r-219184504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cgwang.com/course/ysdhaaa/?zdhhr-11y13r-219184504

在「動畫製作技術」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㈦ 關於動漫展的動漫術語及常識

COSPLAY----簡稱COS,Cosplay=Costume+play的合成詞,一般解釋為「真人模仿秀」,類似於角色扮演。表演者們穿著和漫畫,游戲,或者日本視覺系搖滾樂隊人物一模一樣的衣服,化一模一樣的妝,拿一模一樣的道具,演一些自編自演的節目。
把COSPLAY粗略來分類一下,最常見的是扮演ACG(anime、comic、game)中的角色;其次是扮演一些日本視覺系樂隊的成員,目前人氣較旺被cos的樂隊是中世紀貴族風格的MM(悲劇與惡意)樂隊;另外還有電影中的某些人物,比如哈里波特;最特別的要算一些另類COSPLAY了,從cos機器人,到汽車都有,一些名人cos也被視為另類,因為明顯有惡搞的痕跡。從這里可以看出在定位上COSPLAY包含了相當廣闊的發揮空間,甚至可以說只要是有COSPLAYER在的地方,這一領域便絕對就是當今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主流。
說起來,COSPLAY可是歷史悠久了。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舞台扮演者。他們穿上特製的衣服,扮演神話中的人物,這點與現代的COSPLAY精神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COSPLAY的場合和人物。現代動畫COSPLAY發源地應屬米老鼠的故鄉——美國。50年代,在迪斯尼樂園里"米老鼠"裝扮者才是現時代全世界COSPLAYER們的真正始祖。可以說正是將COSPLAY作為一種商業上的促銷手段,COSPLAY其本身才可能得到長足的發展與認識。
COSPLAY伴隨著日本ACG業中GAME業的急速成熟以及視覺系樂團的層出不窮而開始步入正軌,成為一個極具規模的ACG業界的附屬文化。日本ACG業界每每舉辦動漫畫展游戲展,各個展位的漫畫商或游戲產商都會僱傭一些展台小姐COSPLAY成自己公司的ACG角色,以吸引觀眾。以東京游戲展為例,漫展小姐總是會上必不可少一道風景線,甚至每年都會有雜志評選各種展會小姐獎。
COS界中基本無性別觀念,看見別人管美女叫哥哥可千萬別奇怪哦~
Cosplayer----Cosplay表演者,或者Coser
BT-----變態
BL-----Boy love 男生同性戀的婉轉叫法。
GL----Girl love當然是女同性戀啦~~
SM----Sado-masochism的縮寫,暴力或者施虐受虐狂。
惡搞(kuso)---COSPLAY經常玩的游戲,就是把原來的漫畫改的面目全非,比如出現八神和浪客劍心對打的場面。
聲優-----日本卡通片里的配音演員。
美形----漂亮的意思。
偶------「我」的意思。
視覺系-----日本靚及男人組成的樂隊,其中不乏BL者。

㈧ 動漫里的OVA版是指的什麼版本啊

我認為是那是對動畫tv版或游戲中的情節的補充或延伸,啊呀!上網上查了一下動漫術語名詞解釋大全
*日本動畫的版式:

TV版:就是在電視上放的動畫版本

OVA:Original Video Anime(原創影象動畫),和TV相對,不在電視上放映,要看的話只能通過購買的方式。具體內容以後會作介紹。

劇場版:動畫的電影版本。

*音樂:

OST:Original Sound Track(原創音樂專集)。收錄與某動畫有關的音樂。[OST:Original Sound Track(原聲音樂專輯)]

OP:片頭曲/主題曲

ED:片尾曲

*片頭和片尾的部分字幕解釋:

監督:等於中國人說的「導演」

腳本:寫劇本的人,也叫故事構成

原作:這個要區別於「腳本」。日本的TV動畫通常是由漫畫,小說或者游戲……等改編的,漫畫作者和動畫的製作者通常是不同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宮崎駿的一些作品,GAINAX也經常是自己的原作自己製作成動畫),因此有「原作」這一詞。它指的就是原漫畫/小說的作者。比如COWBOY BEBOP,原作是「矢立肇」。(關於矢立肇,看過夢總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個典故了,但目前看來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日後我會再作介紹)

CAST:聲優,配音演員

STAFF:參與製作改動畫的全體成員(一般的小蝦小米都會包括進去)

製作:通常是指負責畫該動畫的公司,因為日本要製作一部動畫通常是要N個部門/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分工明確,有點像流水線操作。這個詞也是需要大家關注的,一部動畫的製作水準往往會受到製作單位的影響。有時甚至看看動畫公司的名字也能知道這部片子值不值得收藏。

*圈內術語:(這個沒有做仔細調查,似乎是只有國內發燒友中通用的詞語)

OTAKU:日語,原意為「御宅」。目前國內公認的意義是:容易沉浸在幻想世界中,欠缺正常社交生活經驗的次文化族群,說的通俗點就是對動漫有著瘋狂熱情的一群人,舉個例子(只能簡單地提一下):

比如EVA的OTAKU能背得出每個使徒的中文,日文,英文名字,詳細研究過《新約》《舊約》,熟悉猶太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區別。關注GAINAX的一切活動……精通佛羅依得的理論……是邪教組織的成員……

王道:最近非常流行的一個詞語。意思是「權威」,「真理」,「本尊」,「最重要的東西」。有套漫畫就叫「王道之狗」。講的似乎是和孫中山有關的事情~。恩……現在的社會,什麼才是王道呢……?對於本站來說,也許目前的王道是……金錢。(實在是需要啊~~)

暴走:狂飆。GO MAD。症狀通常是眼睛變色,行走呈爬行狀。有時口冒白色氣體……這要視情況而定。

典型角色……EVA初號機……(眾人:不要偏袒某人啊~ )對了,如果遇上類似狀況請迅速離開現場或者准備200個滅火器以防不測……

BT:變態的縮寫

BL:BOY』S LOVE,男同性戀

GL:GIRL』S LOVE

SM:……這個本來不想說的,但有人問了也沒辦法。性質跟上面兩項差不多,相關詞語是「女王」「鞭子」之類,不能再具體了。

LOLI(羅麗):日語「幼女」的意思,指12歲以下的小女孩。LOLI也可以作為形容詞使用,LOLI的標准在個人眼裡可以有所不同,如果看上去覺得很小很可愛的就可以稱她為LOLI,最典型的就是小嘰了。

正太:和羅麗相同屬性的詞,專指12歲以下的小弟弟。

PK:原為「撲街」,看字面也知道什麼意思了吧。本來指一種黑社會的儀式(撲倒在街上?),現在多為打架的意思。

殘念:可惜的意思。引申詞語有「碎碎念」……類似的自己也可以造。

收聲:閉嘴。

XD:這個很需要大家的想像力哦~第一種解釋:X代表M。下面不用我說了吧。第二種解釋:一個表情符號。個人理解是「倒」或「暈」的意思。

口胡:語氣詞。相當於「靠!」之類的泄憤詞語。也可以寫成「口古月」(擴大化)

KUSO:惡搞的意思。但是也可以用來發表感嘆,在動畫中常常能聽到男主角說這個詞,翻譯常常是「可惡~!」「***!」

874:動詞……論壇上瘋狂批判的行為,一般如果你會被874的話肯定是觸犯了某位OTAKU高手或者精神病患者,建議先和這種論壇保持距離,提高自己的實力以後再去或者乾脆不要去了。

素人/幼齒:就是看動漫有些年頭(2-3年)自己有點開竅了但其實還懂的很少的人。不算貶義詞。

達人:看動漫不惜一切代價,總之實力很強的那種。

*動漫體裁:

SF=SCIENCE FICTION科幻機械類的作品,如EVA

*動漫作品的縮寫:

動漫發燒友之間常常用縮寫代表自己熟悉的作品,縮寫通常是能理解的,但也有些對於新人來說不是很熟悉,在此略舉一二,以後逐漸補充。

FF: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FF(FINAL FANTASY)系列了,FF系列本來是SQUARE公司的一個著名游戲,因為非常受歡迎所以有很多周邊,比如游戲動畫,OVA,電影等。但是

最近使用FF的縮寫則需要辨別一下了,因為《黑客帝國》系列也出品了一部動畫短片名叫FINAL FLIGHT OF THE OSIRIS(歐西里司最後的飛翔),縮寫同樣是FF。該片導演和《FINAL FANTASY》的電影版是同一個人(安迪*瓊斯),怪不得連名字都一樣了。

M0=MACROSS ZERO(ZERO是零的意思,所以用「0」表示)

ROD系列:目前出品的有兩個作品,一個是READ OR DIE(OVA),中文名為「死亡的思考」;另一個是正在製作放映中的READ OR DREAM(TV),目前過內還沒有D版。它們的縮寫均為ROD

*OVA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OVA

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ON=原創動畫錄映帶

OVA在日本動畫歷史里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各種動畫資訊志讓經常會看見她的蹤影。能夠作為OVA的作品在首次推出時必定是未曾在電視或戲院上映過,才能稱作為OVA。當哪些在電視或戲院上映過的作品再推出的錄映帶/LD/VCD等等就不能稱作OVA了。而OVA中的"V"亦泛指所有映帶/LD/VCD/DVD媒體,並不是單單當作錄映帶。

*劇場版

什麼是劇場版(動畫)

初公開是為了在電影院播放而製作的動畫稱之。這類作品的製作成本與投資、人力都高於OVA與電視版動畫,畫工也極盡可能的豪華,不論在動作的流暢度、使用的分色數等,可以明顯地看出與前兩者的差別。通常一部劇場版動畫是90分鍾,不過沒有一定,歧異度很大。

現今,只要的受歡迎的TV動畫,通常都會推出相應的劇場版,但劇場版無論是故事還是人物,通常都會和原TV版有所差異。例如《少女革命》和《超時空要塞》都的劇場版都只保留了原作故事和人物的主線。

*原畫

原畫是把畫面中人物的動作之起始與終點畫面或是靜畫等,以線條稿的模式畫在紙上。陰影與分色的層次線也在此步驟時畫進去。因此有人譯作"Key-Animetor"或"Illustrator"(較少用)。

*動畫

將原畫中的每個動作,依照分鏡表指定的時間間隔,將中間連貫的每張畫面畫在紙上的工作。最後將這些線條稿影印到賽璐珞片上,就可以進行上色的作業。也有人譯成"Assistant

Animetor", "Inbetweener"。

*作畫監督

作畫監督(Animetion Director, Key Animetion Supervisor)的工作是什麼

修正原畫、動畫之成品,看看人物的臉型是否符合人物設定,動作是否流暢等等。必要的時候必須能重新作畫,因此必須是資深的原畫家及動畫家才能勝任。

*色指定

指定用色的工作稱之,名稱不一,有時也叫"色彩設定",英文則有Color Setting, Color Styling, Color Designer, Color Coordinator, Color Key...。除了指定"衣服要紅色、褲子要黑色"這種事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定賽璐珞畫上色時所需的陰影、層次色,是用XXX號的顏料。

*仕上

在日文的原意是完成、完稿的意思,中文就是上色,英文為Painting, Finishing。根據每一個區塊標記的顏料號碼,在賽璐珞片的反面進行塗色的工作。

*音響監督

音響監督(Audio Director)的工作是什麼

負責插入配樂的安排、效果音的准備、配音錄制、混音工程的監督等等。

*製作人

製作人(Procer)的工作

製作人的工作,主要是規劃製作進度表,安排每日每天的製作進度,尋找製作群/製作公司,對外爭取出資者,同時必須和執行製作共同作業,以確保企劃的每個元件都能按時並正確無誤地組合在一塊兒。

*GK模型

"GK"的全文是Garage Kit,原意是"車庫組件",因為西方人慣將車庫作為工作房,而GK模型就是在這種地方誕生了。

最初的GK模型只是一些玩家們自行創作的作品,造型細致度是因人而異,通常都是ONLY ONE,全世界只此一個。製作的素材(也就是原料)沒有一定,黏土、石膏、木板、金屬都可以拿來做,因此自製或自己少量生產的模型才叫GK。之後因為某些特殊成品很討人喜歡,也就有了把它當成商品來出售的念頭。賣著賣著,突然有天有兩個傢伙,他們同時看上了一件作品,有人就開始動腦筋復制GK模型,用翻模的方式!當時可能是使用石膏之類的材料來當作模版來復制,但是石膏不易耐久,可能翻制個一兩次之後就面目全非啦。現在則是使用矽膠(SILICONE)來作為翻模用的模版材料,不但具有極佳的彈性,在耐用度上也比石膏強多了,不過還是有其翻制數量上的限制。基本上,只要不是射出成形而可大量生產的塑膠模型都被叫GK,大致有實心樹脂,空心軟膠,white metal (低熔點,軟軟的鉛錫合金)數種,題材則多為動漫畫或電影人物,在HGA陳列的GK以實心樹脂(最早的來源竟然是工業廢料)的動漫畫人物為主。(HB、Bastet (薊)、THEO)

*監督

"監督"其實是日文的寫法,英文是Director,即中文常見的導演。日本ANIME製作的導演是決定整部作品氣氛風格的關鍵,掌管故事進行的步調、氣氛轉折等等。即使是相同的人物設定、相同的畫風與製作群,也會因導演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風格。

*角色設定

負責設計登場角色的人物造型、衣裝樣式的叫"人物設定",其工作不但是要讓後續的作畫者知道要畫的人長得什麼模樣,還必須告訴他們這個角色的臉部特徵,眼神,表情等等,而且也要設計出由數個不同角度觀看同一位角色的臉,以及不同於一般漫畫、線條封閉的瀏海。而負責登場的機械人、車輛、武器之設計的就是"機械設定",除了畫出機械的造型以外,可能出現的細部結構、運動方式、可開啟處等等也必須標明。設計稿除了特別指明以外,一般都是不上陰影的清潔線條稿。

*SINARIO

即英文的scenario,腳本的意思。把故事劇情以純文字寫出,包括場景、地點、背景音效、人物對白、人物動作等。

*分鏡表

英文是Continuty Script,中文則是叫做"分鏡表"的東西。這步作業是實際將紙上的東西轉換成將來呈現畫面的第一步,畫分鏡表的依照腳本的指示,在腦中轉成畫面然後畫在紙上。畫分鏡表的目的就是把動畫中的連續動作用分解成以1個Cut(1個分鏡)單位,旁邊標上本畫面的運鏡方式、對白、特效等等。最重要的每個Cut所經過的時間、張數等,也都會寫在分鏡表的最右邊。

*Layout

"Layout"算是比較少見的工作,在工作性質上接近中文的"構圖",只有在一些劇場版作品可能採用,例如設計多層次背景,令每層背景移動速度不同,就能表現出逼真寫實的遠近距離感。而畫Layout的人必須在腦海里意識到攝影機的存在,從攝影機的觀點去看場景里的一草一木,然後將這些畫面詳細地畫下來。

會有這個工作,主要是彌補不大會畫圖的導演所畫的分鏡表,將雜亂簡略的畫面仔細的呈現出來,作為日後原畫、動畫、背景、色指定等等的依據。在押井守的作品,例如機動警察劇場版、機動警察劇場版2、攻殼機動隊等等,都是運用大量Layout的實例,而特色就是"用2D的作畫也能精確表現3D的視覺效果"。

*演出

日文"演出"一職,是在日本動畫製作中特有的職稱。簡單說,他是輔佐導演的人,在TV系列和在OVA版、MOVIE版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大相同。

在TV系列中,因為導演太忙,不大可能全程兼顧每一集,所以各集的"演出"就相當於該集的"專屬導演",順著(總)導演的意圖,全程掌控該集的製作。而在OVA、Movie中,"演出"這個職位就比較像"助監督"(副導演),了解導演的意圖,協助處理演出工作的細節("演出工作"就是"把劇本文字轉化為鏡頭畫面"的過程,有點像西方電影或舞台劇所謂的"場面調度")。他的工作相當近似於監督,一定要相當熟悉動畫語言的人來擔任,但不一定要很會畫圖(正如導演也不一定要很會畫圖一樣.....)所以,有人譯為"Co-director".也有人譯為"Assistant Director"或"Executive Director"。

PV--promotion video

DRAMA--DRAMA Music廣播劇。

CV--Character Voice聲優,動畫角色的配音員。
呵呵,你慢慢看吧,^_^b~~!!

熱點內容
目前主流數字貨幣 發布:2025-05-15 06:23:22 瀏覽:606
數字貨幣太多如何投資 發布:2025-05-15 06:21:11 瀏覽:880
羅湖口岸怎麼去屯門中心 發布:2025-05-15 06:18:06 瀏覽:203
哪幾個區塊鏈是靠譜的 發布:2025-05-15 06:03:02 瀏覽:994
比特幣合約是怎麼漲怎麼跌的 發布:2025-05-15 05:41:17 瀏覽:392
世聯資產數字貨幣總量 發布:2025-05-15 05:40:26 瀏覽:141
數字貨幣的經營模式 發布:2025-05-15 05:38:57 瀏覽:96
體檢去公立好還是體檢中心好 發布:2025-05-15 05:32:07 瀏覽:974
區塊鏈屬於科技金融裡面的內容嗎 發布:2025-05-15 05:29:59 瀏覽:858
比特幣1一個月未確認 發布:2025-05-15 05:18:27 瀏覽: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