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區塊鏈知識 » 區塊鏈對政治學

區塊鏈對政治學

發布時間: 2023-02-07 02:19:33

⑴ 結合材料並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區塊鏈技術是如何賦能社會治理的

區塊鏈技術也就是目前所說的大數據,它能夠為決策機關正確決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數據和資源,推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有利於公民政治參與的渠道更加便捷暢通,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
有利於通過區塊鏈技術加強對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的監督。促使他們轉變職能,更好地維護人民的利益。
總結不易,望採納一下。

⑵ 什麼是區塊鏈的「去中心化」


2009年,中本聰創立比特幣,在此基礎上,區塊鏈的概念誕生了。


Gartner管理咨詢公司認為區塊鏈有五大要素:分布式、加密、不可篡改、通證化、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其中最重要的概念。

為什麼「去中心化」對區塊鏈如此重要呢?這要從比特幣的創世之前說起。


01,溯源


1993年,埃里克·休斯(Eric Hughes)和其他幾個人創建了「密碼朋克郵件名單」的加密電子郵件系統,簡稱「密碼朋克」,以對抗受到政府監控的互聯網電子郵件。埃里克·休斯在《密碼朋克宣言》里闡述了密碼朋克的使命與目標:

「密碼朋克致力於建立匿名系統……電子時代,隱私是開放的 社會 不可或缺的……我們不能期望政府、企業或其他大型的匿名組織保障我們的隱私……如果期望擁有隱私,那麼我們必須親自捍衛之。我們使用密碼學、匿名郵件轉發系統、數字簽名,以及電子貨幣保障我們的隱私。」


可見,密碼朋克是為了對保護隱私,對抗政府、企業或其它大型機構的審查。這些大型機構的共同特點是:高度中心化。


中本聰在比特幣的創世白皮書中說:

本文提出了一種完全通過點對點技術實現的電子現金系統。它使得在線支付能夠直接由一方發起並支付給另外一方,中間不需要通過任何的金融機構。

傳統貨幣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信任。中央銀行必須讓人信任它不會讓貨幣貶值,但 歷史 上這種可信度從來都不存在。銀行必須讓人信任它能管理好錢財,並讓這些財富以電子貨幣形式流通,但銀行卻用貨幣製造信貸泡沫,使私人財富縮水。


傳統金融機構、中央銀行都是中心化機構。在中本聰看來,這些中心化機構的存在,是私人財富無法得到保證的原因。也就是說,只有去中心化,才能更好地保護私有權益。


保護私有權益是區塊鏈的使命,「去中心化」則是最重要的手段。 對於那些把中本聰視為「比特神教」教主,把比特幣白皮書視為聖經的區塊鏈原教旨主義者來說,「去中心化」更是不可動搖的核心理念。


02,定義


Gartner管理咨詢公司對「去中心化」的定義是:維護網路信息和網路運行規則的是分布式網路中的多台計算機,或者稱為多個節點。在具體的實踐中,去中心化意味著不存在單個實體控制所有計算機和信息,或單個實體制定規則。每個節點維護相同的加密副本,並保存網路中的記錄。由所有完整節點運行的共識機制負責交易的驗證和審批。這種去中心化的、共識驅動的系統架構意味著,由中央權威機構進行組織治理已不再是必需的,同時還可以防止欺詐和惡意交易。


03,分類


從Gartner管理咨詢公司的定義來看,「去中心化」至少有兩類含義。


一是,物理的去中心化。區塊鏈系統由分布式的計算機網路組成,有多個節點,沒有任何節點對全網具有絕對的控制力。少量節點故障或作惡並不影響全網的安全運行。這是區塊鏈網路的去中心化。


二是,治理的去中心化。網路內的不同節點由不同利益主體控制,靠共識機制協調運營,而不需要中央權威機構。這是區塊鏈政治的去中心化。


其實,去中心化除了指降低中央權威機構的影響外還有另一種含義:去中介化。中介機構也是一種中心化機構,中介機構的主要特徵是信息中心化。在區塊鏈的世界中,除了需要隱私保護的信息外都是透明的,信息撮合的角色由代碼執行,中介機構不再必要。所以隨著區塊鏈的普及,中介機構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去中心化也意味著去中介化。


事實上,區塊鏈也不是任何方面都去中心化,它的代碼邏輯就是中心化的。區塊鏈的底層代碼是固定的,雖然開源,但不可篡改。這是區塊鏈邏輯的中心化。


04,共識


常見的用於去中心化治理的共識機制有POW、POS、DPOS。

POW:工作量證明機制,如:比特幣(BTC);

POS:權益證明機制,如:以太坊(ETH);

DPOS:授權權益證明機制,如:柚子幣(EOS)。


區塊鏈大佬長鋏在2014年提出了區塊鏈的不可能三角理論,被廣泛使用。該理論提出,任何一條區塊鏈不可能同時滿足安全、性能和去中心化三方面的要求。上述三種共識機制在解決區塊鏈不可能三角問題上也各有特點。POW的安全性最好,但算力上有中心化傾向,性能則很差。POS在三方面基本處於折衷狀態。DPOS的性能最好,安全性一般,去中心化最差。

上述三種共識機制都是用在公鏈上,公鏈的節點是開放的,節點無需得到授權,可自由決定加入和退出。去中心化是這種自由的基本保證。與公鏈對應的是聯盟鏈。聯盟鏈的節點必須得到中心化權力機構的授權才能加入,聯盟鏈適合應用於行業或大企業內部。所以,聯盟鏈的去中心程度較低。


聯盟鏈因為有中心化權力機構存在,在性能上能夠處理得更好。聯盟鏈一般採用拜占庭容錯共識機制,即BFT-POS機制。該機制又可分為實用拜占庭容錯機制(PBFT)和代理拜占庭容錯機制(DBFT)。這兩種共識機制各有特點,前者適用於節點數量眾多的聯盟鏈,後者則為節點數量較少的聯盟鏈採用。


05,治理


大部分人並不關心網路的去中心化,那是計算機專業人士的工作。治理的去中心化則跟每個人息息相關。


區塊鏈世界有個專有名詞「DAO」,指分布式自治組織,其管理模式就是去中心化治理。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不能說哪個更好,只能說各有特點 。一般來說中,中心化治理效率高,去中心化治理更加公平。


關於「去中心化」的治理有三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認為,公平優先。區塊鏈項目必需是徹底的去中心化(特別是公鏈項目),任何中心化的企圖都是對自由的剝奪。畢竟比特幣就是為自由和隱私而生的。希望區塊鏈能構建一個更加自由的烏托邦。堅持這種理想的人是區塊鏈原教旨主義者。


第二種態度認為,效率優先。傳統的公司治理把績效作為核心目標,績效包括效率和效果。公平則放在次要位置。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口號也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現在則把公平提到了跟效率同等重要的地位,這是國家治理的進步。對企業來說,如果認為企業是股東的(法律上就是這么認為),績效就還是比公平重要。而去中心化治理似乎效率不高。我把這類人稱為古典管理主義者。


第三種態度認為,要平衡效率和公平的關系。要辯證看待「去中心化」。在效率優先的同時兼顧公平。因為 效率關乎項目的生死,對一個活不下來的項目談公平沒有意義。


長鋏認為:

「去中心化」並不是一個描述結果的詞,而是一個描述過程的詞,結果的去中心化並不意味著過程的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的本意是指,每個人參與共識的自由度。他有參與的權力,也有退出的權力。在代碼開源、信息對稱的前提下,參與和決策的自由度,即意味著公平。可見,「去中心化」並不是什麼新詞,它其實就是亞當·斯密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市場的自由競爭。

去中心化既不是要消除中心,更不是自由主義者所理解的具有政治含義,它完全是一個中性的詞,核心理念是自由競爭。


我贊同第三種態度,我把這類人稱為實用管理主義者。


06,啟示


因為區塊鏈的出現,「去中心化治理」成為管理的重要課題,我認為DAO是管理創新的大方向。今天DAO的理論還很零碎,管理學需要圍繞DAO建立完整的理論體系。


自百年前泰勒提出科學管理以來,管理思想總在創新發展。那麼在這些變化的背後有沒有始終不變的東西呢?我認為有。如果用一個詞概括管理思想,我認為是「中庸」。即使「DAO」的出現,中庸思想依然有效。


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中庸之道就是在極端之間找到平衡,管理是中庸的智慧,也是平衡的智慧。對「DAO」來說,絕對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都有問題,都不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於DAO,主要有兩類含義:


一是多中心化。從過去的絕對單一的權威演變成多權分立共治,在保證效率的同時也能兼顧去中心化的民主和適度公平。

多中心化有點像美國的政體,橫向上三權分立,縱向上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也沒有隸屬關系,多個彼此獨立的權力體系協調運行。


二是弱中心化。中心機構的權力弱化,多個分布式機構擁有更多權力。這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中心機構因為權力過大造成的腐敗,也能避免權力過於集中可能造成的大惡。

弱中心化有點像歐盟的政體。表面上有個代表歐洲的中央政府,實際上各成員國依然擁有很大的主權。


多中心化和弱中心化既不同於獨裁體制的一言堂,也不是完全去中心的烏托邦。它們是去中心化治理的中庸之道。


我認為創業項目(哪怕是追求去中心化的公鏈)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堅持中心化啟動,積極擁抱去中心化,在過程中推行「漸進式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個漫長的過程中,切不可操之過急。


小結:

一,「去中心化」有優點,也有缺點;

二,「去中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

三,「去中心化」是過程,不是結果;

四,「去中心化」是未來,不是現在。

⑶ 區塊鏈是是什麼技術,對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有什麼影響

什麼是區塊鏈技術?

在討論如何在日常生活應用區塊鏈之前,讓我們先談談區塊鏈是什麼,它是如何工作的?

區塊鏈是一個開放的分布式資料庫,本質上是一個用於存儲信息(數據)的計算機文件。

區塊鏈的名稱來自其結構特徵:文件由數據塊組成,每個塊都鏈接到前一個塊,形成一個鏈,每個區塊均包含數據,如交易記錄以及該區塊何時被編輯或創建的記錄,信息(數據)都蓋有時間戳,這就是區塊鏈的由來。

至關重要的是,不同於公司或政府機構擁有的集中化資料庫,區塊鏈不受任何人或實體的控制,數據在多台計算機上完整地復制(分發)。

因為它是一種分散式存儲和訪問數據的方式,這使它變得異常安全。因為與集中式資料庫不同,攻擊者沒有一個單一的入口點,數據的安全性更有保障。

除了去中心化和安全這兩大特點,使區塊鏈成為一項區別於其它技術的領先技術的特點還有:

不可篡改性:一旦進入區塊鏈,任何信息都無法更改,甚至管理員也無法修改此信息。它使區塊鏈具有易於審核的優勢。

可訪問:網路中的所有節點都可以輕松訪問信息。

無第三方:區塊鏈可以幫助點對點交易,因此,無論您是在交易還是交換資金,都無需第三方的批准。區塊鏈本身就是一個平台。

區塊鏈技術的影響?

一、區塊鏈技術公開、不可篡改的屬性,為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提供了可能,具備改變金融基礎架構的潛力,各類金融資產,如股權、債券、票據、倉單、基金份額等均可以被整合進區塊鏈賬本中,成為鏈上的數字資產,在區塊鏈上進行存儲、轉移、交易。使其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例如,在跨境支付、保險理賠、證券交易、票據等方面有了典型的應用。

二、目前的物聯網生態體系,依賴中心化的網路管理架構,所有的設備都是通過雲伺服器連接。隨著網路規模的擴大,中心化雲伺服器、大型伺服器和網路設備的基礎設施和維護方面將佔用高昂成本。

在去中心化的物聯網中,區塊鏈是發生互動的設備間促進交易處理和協作的框架,網路上的每個設備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微型的商業主體運行。

三、公共服務是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因素,公共服務的供給對政治、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各類主體及制度、文化、態度、行為等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傳統的公證依賴政府,而有限的數據維度、未建立的歷史數據信息鏈常常導致政府、學校無法獲得完整有效的信息。利用區塊鏈可以建立不可篡改的數字化證明。在數字版權、知識產權、證書以及公益領域都可以建立全新的認證機制,改善公共服務領域的管理水平。

⑷ 區塊鏈在中國發展有前途嗎

行業主要企業:中國平安(601318)、東港股份(002117)、信息發展(300469)、遠光軟體(002063)、博思軟體(300525)、飛天誠信(300386)、四方精創(300468)、工商銀行(601398)、順豐控股(002352)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區塊鏈市場規模、中國區塊鏈招標數量、中國區塊鏈企業數量

行業概況

1、定義

狹義來講,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

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方式。

區塊鏈並不是一項單一的技術,而是一個新技術的組合。其中每項技術都各司其職,解決了不同難題,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區塊鏈。區塊作為區塊鏈的基本結構單元,由區塊頭和包含了交易數據的區塊主體兩部分組成。

2、產業鏈剖析:下遊行業涉及范圍廣

區塊鏈產業鏈的上游主要是底層的技術及基礎設施。底層技術包括核心基礎組件、協議和演算法。以比特幣、萊特幣、以太坊為代表,搭建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演算法、數字秘鑰、數據存儲、P2P網路協議、共識機制等網路環境、交易規則及礦工加入網路節點的獎勵機制,代表性企業有小蟻、量子鏈、萬象區塊鏈等;基礎設施則主要是礦機

中游則是平台層,主要是面向開發者提供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是在底層技術的基礎上提供智能合約、信息安全、數據服務等產品化服務,提高開發者在平台層開發應用的便捷性和可拓展性。

下游則是垂直行業應用層。表現為核心應用組件,包括智能合約、可編程資產、激勵機制、成員管理等。

行業發展歷程:正處於區塊鏈3.0時代

從全球區塊鏈的發展歷程來看,2008年,署名為「中本聰」的匿名人士發表論文《比特幣:對等網路電子現金系統》,最初期望是推出一種可以自由流通的點對點電子現金,比特幣的發行代表了區塊鏈技術的開端;之後在2013年以太坊的推出,直接推動區塊鏈進入到2.0時代;2017年底,穩定幣的流行以及及MakerDAO上線,推動區塊鏈進入3.0時代,到2019年6月,Facebook發布Libra白皮書,引起全球各界的關注與討論,各國監管部門先後發聲,顯示出區塊鏈技術在重塑全球金融基礎設施方面的巨大潛力。進入2021年後,基於NFT的標識技術興起,率先在藝術領域展開應用。

行業政策背景:推動區塊鏈全方位發展

2016年,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首次將區塊鏈列入新技術范疇並作前沿布局,標志著我國開始推動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此後國家個地方接連出台區塊鏈相關政策,為區塊鏈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2019年2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正式施行,規范了我國區塊鏈行業發展所發布的備案依據。出台《規定》旨在明確區塊鏈信息服務提供者的信息安全管理責任,規范和促進區塊鏈技術及相關服務健康發展,規避區塊鏈信息服務安全風險,為區塊鏈信息服務的提供、使用、管理等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據。本次「管理規定」的出台也意味著我國對於區塊鏈信息服務的「監管時代」正式來臨。

2019年10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了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央領導明確強調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這充分表明了區塊鏈技術已上升到了國家高度。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做講解的浙江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純,10月12日在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的2019CCF區塊鏈技術大會上表示,國內區塊鏈產業發展正迎來「春風」,中國區塊鏈技術的研究熱點將集中於聯盟區塊鏈的關鍵技術、區塊鏈監管技術兩個方面。

行業發展現狀

1、2020年市場規模增速超90%

2016-2018年,大型IT互聯網企業紛紛布局區塊鏈,初創企業進入井噴模式,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根據IDC的數據,中國區塊鏈行業經歷了從2017年的0.85億美元級別市場規模,到2020年的5.61億美元級別產業規模的改變。

2、相關企業數量快速增長

在企業數量方面,2020H1我國提供區塊鏈專業技術支持、產品、解決方案等服務,且有投入或產出的新增區塊鏈企業數量達303家,全國同比增長274.07%。截至2020年末,我國區塊鏈相關企業數量達到64062家,同比增長52.88%。

3、區塊鏈金融是最大下游應用市場

根據《中國區塊鏈發展白皮書(2020)》的披露,隨著區塊鏈應用落地加快推進,「區塊鏈+」業務已經成為互聯網骨幹企業進軍區塊鏈行業的發展重點,在金融業務之外,積極部署互聯網、溯源、供應鏈&物流、數字資產、政務及公共服務、知識產權、法律、醫療等多領域的應用。其中,金融是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中探索最多的領域,在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支付清算、資金管理等細分領域都有具體的項目落地。

4、區塊鏈招標數量逐年增多

從年份來看,2016-2020年,政府在區塊鏈相關項目上的招標數一直呈指數型增長,一方面得益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價值日益凸顯,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政府對於區塊鏈的需求和重視程度都有所增加。

行業競爭狀況

1、區域競爭:北京廣東區塊鏈技術研發相關企業分布最多

在公司分布方面,截至2021年上半年,企業分布階梯化明顯。其中北京、廣東分別以348家和341家區塊鏈開發相關企業位居第一梯隊,江蘇、上海、浙江企業數量分別達164、127、81家。

區塊鏈產業園區作為區塊鏈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載體,各地方政府正在加快推進建設。從產業園的位置分布來看,北京、上海、杭州、廣州、重慶、青島、長沙等城市區塊鏈產業園區數量較多,形成以北京、山東為主的環渤海聚集效應,以浙江、上海、江蘇為主的長江三角洲聚集效應,以廣東為主的珠江三角洲聚集效應和以重慶、湖南為主的湘黔渝聚集效應。結合產業園的定位發展,均是以為企業服務為前提,打造區塊鏈創新平台和產業高地,這樣的定位也為企業的聚集效應提供了基礎。

2、企業競爭:阿里巴巴區塊鏈實力最強

2021年3月,在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小組和中國區塊鏈企業百強榜組委會指導下,鏈塔智庫從數千個項目、企業名單中進行篩選、評估,最終發布2020中國區塊鏈企業百強榜。

在2020年疫情爆發的大背景下,2020年區塊鏈百強榜對企業考察的維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以突出2020年度優秀區塊鏈企業的表現。其中分為五大主要維度,分別是商業經營權重佔比25%,技術研發權重佔比20%,產品應用權重佔比30%,團隊組成權重佔比15%和市場推廣佔比10%。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目前仍舊處於導入期

目前,我國區塊鏈行業正處在導入期,行業呈現出兩個主要特點:一是大型行業企業積極應用區塊鏈技術來改進其自身的業務,但仍以嘗試為主,主要的應用場景也都為行業中的非核心業務。如中國平安、中國銀聯、螞蟻金服等企業在區塊鏈應用探索中僅限於非核心業務;二是以區塊鏈技術服務為主的企業的業務發展大多處在起步階段,產品技術體系和商業模式還不夠成熟,需求方對區塊鏈的認識還有待提高。區塊鏈在司法存證、政務管理、民生服務、食品溯源、供應鏈管理等場景中已經形成了一些應用案例,但還有待進一步優化和完善。

2、預計2026年市場容量超160億美元

區塊鏈技術是中國新一代信息技術自主創新突破的重點方向,蘊含著巨大的創新空間,在晶元、大數據、雲計算等領域,創新活動日趨活躍,創新要素不斷積聚。區塊鏈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不斷深化,將催生大量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新模式。

中國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更加註重經濟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採用包括區塊鏈技術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的發展質量和效益,提高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未來巨大的市場需求將為區塊鏈技術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研究員整理分析認為,中國區塊鏈市場將保持高速增長,2021-2026年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速達73%,2026年的市場規模將達163.68億美元,且在未來20年,中國區塊鏈行業市場規模有望達萬億級別。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區塊鏈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⑸ 區塊鏈帶來了哪些顛覆,為什麼能夠成為國家戰略

區塊鏈的顛覆性特徵在於以下四個方面:一、透明性。區塊鏈系統的數據記錄對全網節點是透明的,數據記錄的更新操作對全網節點也是透明的,這是區塊鏈系統值得信任的基礎。由於區塊鏈系統使用開源的程序、開放的規則和高參與度,區塊鏈數據記錄和運行規則可以被全網節點審查、追溯,具有很高的透明度。
二、開放性。區塊鏈系統是開放的,除了數據直接相關各方的私有信總被加密外區塊鏈的數據對所有人公開(具有特殊許可權要求的區塊鏈系統除外)。任何人或參與節點都可以通過公開的介面查詢區塊鏈數據記錄或者開發相關應用,因此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
三、信息不可篡改。區塊鏈系統的信息一旦經過驗證並添加至區塊鏈後,就會得到永久存儲,無法更改(具備特殊更改需求的私有區塊鏈等系統除外)。除非能夠同時控制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資料庫的修改是無效的,因此區塊鏈的數據穩定性和可靠性極高
四、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區塊鏈最基本的特徵,意味著區塊鏈不再依賴於中央處理節點,實現了數據的分布式記錄、存儲和更新。在傳統的中心化網路中,對一個中心節點實行攻擊即可破壞整個系統,而在一個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路中,攻擊單個節點無法控制或破壞整個網路掌握網內超過5%的節點只是獲得控制權的開始而已。2019年是區塊鏈技術商業應用的元年,而政策利好的刺激將讓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更加穩健。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逐漸滲透到數字金融、互聯網等眾多領域,大家對區塊鏈的價值認識更加清晰。
區塊鏈已經形成了全球競爭的態勢,各國都在搶占發展先機,中國更不能落後;因此,區塊鏈成為國家戰略亦無可厚非。

⑹ 區塊鏈專業考研科目

思想政治理論,英語二,數學二,程序綜合設計。
據了解,區塊鏈專業考研科目有思想政治理論,英語二,數學二,程序綜合設計這四項。
區塊鏈工程專業是2019年我國高校設置的本科專業,專業代碼為080917T,學位授予門類為工學,修業年限為四年。「區塊鏈工程」專業培旨在應對社會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面向區塊鏈產業區塊鏈技術人才的需求,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基礎知識、區塊鏈技術基本理論和區塊鏈項目開發方法,具有區塊鏈系統設計與實現能力、區塊鏈項目管理與實施能力和在企業和社會環境下構思、設計、實施、運行系統的能力,具備較強的團隊協作、溝通表達和信息搜索分析的職業素質,具備在未來成為區塊鏈行業骨幹,在區塊鏈項目系統設計開發、區塊鏈項目管理、區塊鏈系統服務等領域發揮創新紐帶作用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⑺ 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區塊鏈是如何賦能社會治理

區塊鏈技術可以讓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更為便捷通暢。從而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區塊鏈技術可以方便政府接受監督,打造陽光政府,維護人民利益。
可以使決策機關掌握充分的民意信息,從而進行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
區塊鏈技術可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總結不易,望採納一下。

⑻ 區塊鏈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和意義是什麼

2019年11月8日上午,2019可信區塊鏈峰會在北京開幕。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王新哲、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尚冰等出席峰會開幕式並致辭。

王新哲指出,以信息技術加速創新與融合滲透為突出特徵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區塊鏈技術對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8)區塊鏈對政治學擴展閱讀:

王新哲強調,工業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視區塊鏈技術產業發展工作,通過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引導地方加快探索步伐、支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促進行業應用落地、構建完善標准體系等多種方式,支持區塊鏈技術產業發展,夯實了中國區塊鏈領域發展基礎。

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加快推進區塊鏈技術產業創新發展,大力推動區塊鏈和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區塊鏈技術在帶動技術突破、驅動經濟發展、促進民生改善、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的戰略性作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積極貢獻。

⑼ 區塊鏈和NFT有可能實現非殖民化嗎

轉自:老雅痞

一組國際學者討論了目前的NFT進展障礙。

Luke Hespanhol: 隨著NFT的炒作在2021年達到頂峰,我們看到許多個人和社區利用這個機會來提高對其藝術和文化的認識。這包括一些原住民團體和那些所謂的全球南部地區。這里是否存在買入一個模糊的生態系統的風險,該系統在短期內提供快速收益,但最終加強了殖民結構?

Soraya Kouadri Mostéfaoui和Victoria Neumann: 正如Mustafa Ali所說,"計算機現象本身是固有的殖民主義,因為它建立在殖民主義的基礎上,並繼續體現著殖民主義的各個方面。NFTs也不例外,當然也加強了殖民結構( 社會 階層)的遺產。

邊緣化群體可能會尋求使用NFT,因為他們要麼被排除在傳統市場之外,要麼受到傳統市場的剝削。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想為自己爭取生活和收入。然而,區塊鏈和NFTs背後的經濟模式並不允許徹底改變資本主義的剝削性結構。相反,他們重新強化了這些結構。

Gustavo Romano: 我看到只有少數人可以快速獲利。NFTs,像社交網路一樣,幫助建立一個新的資本主義金字塔,在這個金字塔中,少數影響者依靠眾多的追隨者。就像任何金字塔的動態一樣,你越晚加入,就越不可能獲利,從而養活了金字塔並驗證了其動態。

Eardo Navas: NFTs是經濟交換非物質化的最新階段。區塊鏈的問題,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易貨經濟,是。誰能夠執行和監管其交易?區塊鏈技術目前可能是去中心化的,但開發它作為一種交換形式的人是統治階級的一部分,或是從統治階級中產生的,因此有適當的知識來破壞它。他們可能有看似顛覆性的方法,但最終,區塊鏈技術和NFTs將被既定系統吸收。

在這樣的時刻,當重大技術變革生效時,有希望的是,處於弱勢地位的人可以找到參與的方法。這有助於文化變革,為發展更穩定的生活、甚至財富提供機會。然而,如果那些能夠加入戰局的人允許先前存在的奴役範式繼續存在,這就毫無意義。無論哪種範式出現,都會有一組不同的群體在相互斗爭。當我們看人類 歷史 時,這就是 社會 網路的本質--斗爭仍然存在,但參與者將是不同的,更加多樣化。群體內將不會簡單地由種族和民族來定義,而會遵循更復雜的意識形態劃分。這已經在發生了。

LH: 區塊鏈技術的捍衛者認為它有潛在的好處:自主性、去中心化、民主決策和稀缺性驅動的價值產生。然而,它目前依賴於不受監管的加密貨幣交易、不透明的技術平台,以及對環境來說成本很高的計算能力。我們怎樣才能調和這些不同的方面?

EN: 這些方面是無法調和的。問題是,人類繼續基於對他們聲稱是財產的任何東西的單向提取而運作,包括自然資源。但單向提取依賴於增加個人財富的無限潛力這一抽象前提,這進一步推動了貪婪。人們需要超越貨幣經濟學,思考環境經濟學。

當各國決定參與全球經濟,同時試圖通過經濟交換來平衡自己群體的 社會 契約和其他群體的 社會 契約時,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間的緊張關系就產生了。區塊鏈不是破壞這種緊張關系的現實手段,因為它需要大量的碳足跡來證明電子交易。

GR: 雖然區塊鏈可以激勵我們建立促進去中心化和水平化的工具,但它的建立是為了以一種優雅的方式逃避國家監管,而不是為了追求平等主義的 社會 目標。

SKM & VN: 分布式賬本技術(DLT)的政治價值源於賽博朋克和密碼學,以及自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社區。以匿名和去中心化為例,這是逃避國家和金融機構干預和監視的方法。雖然Web3社區和DAO(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可能會採用民主決策和平等的言辭,但在實踐中,由於參與不平等,他們很難實施它。這不可避免地導致等級制度(階級)的重新引入,這有利於較小的活躍開發者群體或那些持有最多代幣的人,從而產生更多基於階級的精英主義。

LH: NFTs給無形的人工製品賦予了價值,否則它們可能被 "右鍵保存 "並自由分享。這是一個典型的殖民主義姿態,重申了種族資本主義最早的形成,我們怎樣才能解決數字財產關系的問題?

GR: 代幣化,這是一種新的形式,與佔有的行為或幻覺密切相關。雖然在數字領域談論 "佔有 "近乎荒謬,但它確實提出了關於物理世界的佔有問題。為什麼給紙幣賦予價值比給代幣賦予價值更重?今天,一切都可以被符號化,一切都可以作為符號獲得價值。一個世紀前,杜尚的現成品有助於批判藝術市場的拜物教和對收集和佔有的強迫性。很少有作品真正被託管在區塊鏈上,所以不管你是否購買了NFT,還是建議你 "右擊並保存"。

EN: 隨著物質財產變得稀缺,信息財產可以被創造出來,但必須變得稀缺,以便具有任何價值。NFTs通過聲稱只有某些數字文件是真實的,使這種稀缺性成為可能。那些購買這種文件的人希望這種非物質或信息商品的價值能夠保持,或者最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因此,這是關於財產和關於聲稱領土的問題。

然而,雖然這個問題可以按照殖民主義來框定,但它實際上是關於全球資本主義的,它是不同形式的領土化的組合。亞洲和中東也是這個過程的參與者,它們有自己的殖民 歷史 。因此,它們不能被本質化為一種單一類型的殖民主義意識形態。相反,今天的殖民主義意識形態是混合的。作為一種全球文化,我們現在處理的是一個領土化(要求一個對象)、去領土化(為一個新的目的准備一個對象)和再領土化(將一個去領土化的對象導向一個新的目的)的問題。

LH: 在我看來,NFTs和DeFi的結合是很有問題的。首先,並不是所有的文化資產都可以在財務上進行交易,如果它們可以交易的話。你認為有可能使NFTs與貿易脫鉤嗎?

SKM和VN: 把任何可以控制、交易和資本化的東西變成一種資產,是NFT的技術科學資本主義的基礎。資產化本身是一種殖民實踐,它將物體、實踐和經驗從其嵌入的環境中連根拔起,不僅賦予商品以使用價值,而且還將投資和回報作為關鍵目標,因此也是交換價值。

EN: 在一個人的在線活動值錢的時候,所有的文化資產都是可以在金融上交易的。當務之急應該是為人們提供必要的教育,讓他們在信息經濟中擁有代理權,在這種經濟中,他們的數據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收集和出售。

Guy Debord曾說過 :"奇觀是積累成為圖像的資本",藝術開始了非物質化的趨勢。然而,今天我們看到,資本乘著數字化的海嘯,已經在自身內部承擔了象徵性的數字圖像或NFT。對Debord來說,"情境 "是逃離奇觀邏輯的一種手段,而事件的無形性則是反對市場化對象的方式。但現在市場已經超越了對象,轉而提供可收藏的時刻來出售。

LH: 我們怎樣才能為創作者群體創造價值,為他們提供真正的而不僅僅是審美的自主權?我們可以使用哪些公平的、具有文化敏感性的機制?

GR: 今天的區塊鏈技術是制度化的不信任,建立在對受騙的恐懼和對他人的恐懼之上。問題是,我們是否可以想像並建立基於積極關系的系統;例如,基於確保在實現集體利益的情況下提高資產的機制--智能合約不僅可以防止詐騙,而且可以促進普遍福利。不幸的是,這與無限積累的資本主義邏輯相當不相容,在這種邏輯中,目標永遠是 "活得更好",而不是 "活得很好",這是一個深深紮根於安第斯文化的概念,它指的是個人、社區及其自然環境的利益之間的和諧平衡。

EN: 美學比人們意識到的更有意義,而且是全球經濟的真正驅動力。例如,當你看一下股票市場,大多數 "散戶 "股票經紀人所買賣的不是一家公司在資產負債表和增長潛力方面的實際價值,而是故事--使該公司成為普通大眾的神話。這使得全球的股票市場更加動盪。

我們傾向於考慮美學主要與視覺藝術,或一般的藝術有關,但美學意味著感官知覺。如果人們意識到財富生產的過程,審美自主權可以變成你所說的真正的自主權。因此,藝術家需要了解他們自己的品牌創造背後的確切過程,不僅是為了保持它--如果他們能夠實現經濟自主權--而且是為了確保他們在實現經濟穩定後不會損害他們的創造動力。

SKM & VN: 我們認為,像NFT這樣的機制應該與相關群體一起,為他們考慮,並從他們的角度考慮。事實上,這種機制應該放大邊緣化社區原本未被聽到的聲音,以便將他們的價值觀和需求納入發展中的技術,而不是通過繼續壓制未被聽到的聲音來擴大歐洲中心主義殖民主義的遺產。

一些區塊鏈社區現在正以更透明的方式向內容創作者支付報酬,例如3Speak--基於Hive區塊鏈協議--視頻內容創作者通過點擊和喜歡獲得報酬,但沒有底層廣告演算法。Hive已經開發了整個Web3生態系統的應用,包括 游戲 和NFT市場,以及社交媒體網站和視頻平台。

類似的區塊鏈倡議促進了Token化社區,它採用所有權和交易的自由主義原則作為數字空間中 社會 互動的基礎。喜歡和瀏覽,以及個人捐贈,然後貢獻出收入,所有人(包括觀眾)都可以看到,並以加密貨幣支付。根據共識模式,這可能會成為環境和礦工的問題,但它至少促進了關於收入模式和利潤分享的對話,以及對要求公平分享的內容創作者的信心提升,這些對話需要用非殖民主義的觀點來擴展。

LH: 一個真正的去中心化系統更傾向於達成共識而不是監管。因此,如果一個生態系統被剝削者殖民了,達成的共識實際上可能只有利於少數擁有巨大投票權的大玩家。同樣,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防止文化資產被盜,並在多個市場上被列為非金融資產,如何確保對文化濫用的問責?

EN: 即使是去中心化的系統也有殖民化的傾向,導致互聯網出現的誘因是冷戰。是美國的國家安全導致了ARPANET的建立。在其早期,互聯網是一個需要填充的空間。但一旦這樣做了,限制和新的合同就被引入。這個過程仍在進行,但它確實需要監管。監管並不等同於殖民主義意識形態。有可能進行包容性的監管,讓每個人都有公平的參與機會。然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真正改變我們對金錢以外的經濟的思考方式。

SKM & VN: 即使在區塊鏈之外,我們也沒有對文化濫用的責任。監管仍然是一個開放的問題,我們目前是在一個悖論中運作,因為監管和沒有監管都是為相同的利益集團服務的,邊緣化的聲音很少被監管者或政策制定者傾聽,這只會擴大殖民主義的做法。

LH: 殖民主義的 歷史 充滿了直接剝削和 "好意 "造成重大損害的例子。鑒於這種殖民背景,你如何評估諸如NFTs等新技術的風險?

GR: 如果我們繼續朝著token化的元宇宙漩渦前進--在這個超現實中,我們成為數字化身的危險將來自於不被token化,被排除在超現實之外就是不再存在於它的模擬物:現實。

SKM & VN: 壓迫和歧視是無處不在的,什麼變化是所涉及的利害關系。一個歐洲的年輕藝術家可能以同樣的動機使用NFTs,而來自全球南方的藝術家。對前者來說,賭注大,風險小,而對後者來說,賭注小,風險大。因此,壓迫和歧視的程度是不一致的,這就加強了殖民現象。每一項新技術如果不積極引導反對殖民主義做法,就會通過剝削那些依賴它的人而延長殖民主義時代。

EN: 殖民主義是一種權力的意識形態,也是部署權力的一個過濾器。NFTs和metaverse都是這種權力意識形態的延伸。為了擺脫它,我們必須理解殖民主義如何以新的形式重塑自己,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我們將永遠是在治標而不是治本。

LH: 對區塊鏈、NFTs和Web3進行非殖民化的嘗試,是否只是用一個新殖民主義架構取代另一個架構的行為?

SKM和VN: 雖然Web3仍在興起,但很難預見關於去中心化基礎設施的談判將如何啟用或拆除現有的權力結構。加密貨幣和NFTs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問題是,非殖民化能在多大程度上瓦解它們的壓迫性力量。這是一個挑戰!作為一種組織工具,區塊鏈可能是有趣的,而且正在進行(重新)分配和集體管理公地的實驗,特別是在DAO的空間。問題是,社區是否能以非殖民主義的動機參與區塊鏈,其內置的經濟和政治價值。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具體的東西。

EN: 如果不與殖民主義意識形態的來源和驅動原因接觸,非殖民化是徒勞的。在我看來,我們不應該專注於NFT或任何相關技術是否被殖民化或非殖民化,因為它們產生於殖民主義並帶有殖民主義的殘余。在我看來,最有益的方法是專注於挪用殖民主義的動力,並以對他人公平和平衡的方式重新部署它們。這顯然是一個理想的主張,但只要我們了解殖民主義背後的實際過程,它就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訪談者背景介紹

Soraya Kouadri Mostéfaoui是開放大學計算機和通信學院網路技術高級講師和研究生研究導師。她在弗里堡大學獲得了泛在計算的博士學位。她的研究興趣包括以人為本的數字系統的設計和吸收,重點是人與數字世界之間的關系,解決圍繞醫療保健、教育、平等、多樣性和包容性的問題。

愛德華多-納瓦斯是視覺藝術學院藝術和數字藝術與媒體設計的副研究教授,也是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藝術與建築學院藝術與設計研究孵化器(ADRI)的研究人員,他研究並教授文化分析和數字人文的原則。

維多利亞-諾伊曼(Victoria Neumann)是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博士生,擁有 科技 研究(STS)以及政治學和人類學的背景。她的研究重點是數據基礎設施的 社會 技術問題。她最近參加了EPSRC資助的項目 "公民數據身份夥伴關系",該項目探討了區塊鏈技術和DAO在醫療保健中的應用。她是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計算機和通信學院的非殖民化小組的一員。

Gustavo Romano自90年代初作為網路藝術的先驅者之一,發展了他作為藝術家、策展人和理論家的活動。他獲得了許多獎項,包括古根海姆獎學金和Telefonica基金會的Vida獎。

Luke Hespanhol是悉尼大學的設計學高級講師和交互設計和電子藝術碩士的主任,他也在那裡完成了他的博士學位。他的研究重點是人、技術、文化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涉及的領域包括數字藝術、人工智慧和機器人,以及智能城市、城市界面、媒體建築、數字場所製作、社區參與和數字包容。

熱點內容
doge什麼時候漲價 發布:2025-08-02 03:58:05 瀏覽:807
怎麼搬磚便宜的USDT 發布:2025-08-02 03:51:15 瀏覽:659
柚子幣是以太坊側鏈嗎 發布:2025-08-02 03:49:59 瀏覽:519
比特幣挖礦機產品供應 發布:2025-08-02 03:43:22 瀏覽:466
eth地址有啥用 發布:2025-08-02 03:43:13 瀏覽:845
合約套餐到期沒續約怎麼辦 發布:2025-08-02 03:40:27 瀏覽:67
比特幣最大受益人是誰 發布:2025-08-02 03:22:53 瀏覽:221
bxc礦幣 發布:2025-08-02 03:18:23 瀏覽:499
什麼軟體比特幣畫圖 發布:2025-08-02 02:29:26 瀏覽:945
八大主流數字貨幣是哪八大 發布:2025-08-02 02:27:14 瀏覽: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