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課件主持稿
① 什麼是區域鏈
區塊鏈是一個信息技術領域的術語。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個共享資料庫,存儲於其中的數據或信息,具有「不可偽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開透明」「集體維護」等特徵。
基於這些特徵,區塊鏈技術奠定了堅實的「信任」基礎,創造了可靠的「合作」機制,具有廣闊的運用前景。
特徵
去中心化。區塊鏈技術不依賴額外的第三方管理機構或硬體設施,沒有中心管制,除了自成一體的區塊鏈本身,通過分布式核算和存儲,各個節點實現了信息自我驗證、傳遞和管理。去中心化是區塊鏈最突出最本質的特徵。
開放性。區塊鏈技術基礎是開源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的數據對所有人開放,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開的介面查詢區塊鏈數據和開發相關應用,因此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
獨立性。基於協商一致的規范和協議(類似比特幣採用的哈希演算法等各種數學演算法),整個區塊鏈系統不依賴其他第三方,所有節點能夠在系統內自動安全地驗證、交換數據,不需要任何人為的干預。
② 百家爭鳴 | 蔡棟:區塊鏈技術下潛藏的「楚門的世界」
關於區塊鏈運用的探討如今已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然而當技術本身已經足夠成熟時,如果有一天當區塊鏈真正運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會是怎樣的場景?試想有一天,人類從出生起的一生都要上鏈記錄。上鏈人生,會是一個如「桃源世界」般的美好信用 社會 還是如同電影「楚門的世界」那般不分對錯真實的記錄一生,讓人想逃離?
本期人民數字FINTECH百家爭鳴欄目邀請了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CIO蔡棟先生從區塊鏈技術成熟度和應用層面,談談我們是否會不可避免地成為電影里的楚門那樣,生活在無時無刻不被全世界「監視」的惴惴不安當中。
98年的一部電影《楚門的世界》講述了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製造成聞名的電視明星,卻在全世界每時每刻的注視中完全被剝奪了自由、隱私乃至尊嚴,成為大眾 娛樂 工業的犧牲品的故事。 在數字經濟時代,楚門的世界則潛藏在區塊鏈去中心化(觀者眾多)、公開透明(本相畢現)、不可篡改(無法隱藏)的技術特性里,不時顯露出令人不安的面貌。 這樣的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是否會對 社會 觀念和個人生活產生不可逆轉的巨大沖擊?我們是否終將不可避免地成為楚門?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後,下一代顛覆性的核心技術。由於區塊鏈技術具備去中心化、公開透明、全程追溯的特徵,可用於構建多方共享的、多地多活的、不可篡改的、時序嚴格的加密資料庫,很多業內人士看好其發展,認為它是對現有互聯網技術的升級與補充,有望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石。 然而,從實踐進展來看,區塊鏈技術在落地過程中的難度和對現行觀念、法規和 社會 制度的沖擊,使得它背後潛藏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
本人從2015年底年起回國在萬達集團開展了非常宏偉的實體商業數字轉型化的實踐,感慨非常多。首先我們認為區塊鏈技術本身還不成熟,所以我們參加了各種標准化組織和國際重要開源項目,進行了非常多的基礎生態培養和開源研發工作。例如我們在2016年和2018年在工信部帶領下,和其他龍頭企業編寫的區塊鏈技術產業發展區塊鏈白皮書可以比較完整的指導企業如何因地制宜採用區塊鏈技術,幫助政府機構研判和制定區塊鏈賦能優惠政策。
從技術層面上來講,區塊鏈雖然具備記錄數據,且不可篡改、復制和刪除的技術能力,但應用到真實生活場景,就必須要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如何將真實生活場景中的「原子」變為「比特」再上鏈?如果數據本身的真實性存疑,甚至是數據觀測者惡意造假,放到區塊鏈上不僅沒有意義,還因其不可刪除的特性產生了無意義的佔用,甚至消極的影響。就目前而言,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映射沒有普適的標准,雖然實體商業很早開始開始利用物聯網技術來數字化物理世界並取得了不少數字化轉型的好處,同時也有不少物聯網數據上鏈的例子,但這還遠遠不夠。區塊鏈技術無論是在數據本身上鏈、還是哈希值上鏈的前提,即數據完備性、系統海量處理性能等都是核心技術瓶頸,導致至今還沒有大規模落地應用。
從 社會 觀念層面上來講,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自我管理、集體維護的特性勢必會顛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淡化國家、監管概念,沖擊現行法律安排。對於這些,整個世界完全缺少理論准備和制度探討。即使是區塊鏈應用最成熟的比特幣,不同國家持有態度也不相同,不可避免阻礙了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再比如,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公開透明,在文娛市場中雖然能防止一些中間商賺差價,給文化產品消費者帶來益處,也可以使版權信息公開透明化、刺激全文娛行業積極創作、產生優質內容,但是用戶使用中心化的平台聽歌這種習慣很難在短時間內發生變化,這些領域的既得利益者也會被「動了蛋糕」,比如,傳統的票務市場會受到挑戰,也有可能招致大公司的強烈反噬。
此外,區塊鏈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可能帶來的對個人隱私數據的威脅也令人憂心。在數字經濟發展如火如荼、數據越來越被認可為一種經濟生產要素時,用戶數據所有權屢屢被侵犯、隱私被泄漏,巨型互聯網公司逐漸成為數據寡頭,全球范圍內關於數據所有權和隱私保護的沖突愈演愈烈。用戶訪問、消費等行為數據和用戶隱私數據的合理使用,是現代文明重要的挑戰,不僅僅是技術上,也是倫理、合規上的挑戰。比如,如果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生物大數據領域,對用戶的基因測序數據進行上鏈,那麼如何既能夠將眾多用戶的測序數據被合理合法地應用於科學研究領域,揭示疾病的機理,造福後世人類,又如何防止用戶的遺傳病、癌症發病風險信息被其他人泄露,對用戶個人的 情感 生活、 社會 評價產生致命的影響?未來區塊鏈技術的落地勢必要對所進入的領域進行選擇,也要對道德倫理層面的問題進行權衡。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事物和行為通過數據上鏈被數字化,之後再被資產化,但是數據原始所有權始終還是在數據產生也就是數據的所有人這里,在享受數字經濟的線上增值流轉的同時,給人們帶來實體經濟下的更多樣的經濟活動。但這樣的生活,掂量掂量,你是否想逃離呢?
下期主題是 「數字貨幣的世界大戰」
觀點一:數字貨幣是否會重建未來貨幣體系?
觀點二:大戰之前先「剿匪」, 圍剿幣圈迫在眉睫
下期將會邀請誰來爭鳴辯論?敬請期待!歡迎讀者們踴躍投稿參與討論,請留言至公眾號後台或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精選內容將於下期公布。
③ 區塊鏈技術是什麼.ppt
用通俗的話闡述:如果我們把資料庫假設成一本賬本,讀寫資料庫就可以看做一種記賬的行為,區塊鏈技術的原理就是在一段時間內找出記賬最快最好的人,由這個人來記賬,然後將賬本的這一頁信息發給整個系統里的其他所有人。這也就相當於改變資料庫所有的記錄,發給全網的其他每個節點,所以區塊鏈技術也稱為分布式賬本(distributed ledger)。
比特幣、萊特幣、智能合約平台以太坊、分布式內容發布平台DECENT都利用到了區塊鏈技術。
④ 區塊鏈入門(一)——大家一起來記賬
小時候,我對許多新奇的事物都很好奇,充滿渴望想去了解學習,那時自己的腦迴路里經常會出現無數的驚嘆號。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經歷的豐富,這種體驗越來越少,也對很多人雲亦雲的新東西見怪不驚。當「區塊鏈」第一次出現時候,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之後像小時候一樣,本能般地被驅動著去深入學習與了解,發現「區塊鏈」就是一個新世界,是即將到來的未來。
第一次聽到「區塊鏈(Blockchain)」三個字,是在李笑來老師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專欄上,之後多次在專欄文章里看到這個詞彙的出現。出於好奇,關注並閱讀了了老貓的公眾賬號《貓說》上的文章,逐漸對區塊鏈有了從0到1的認識。block-塊,chain-鏈,blockchain-把一個一個的塊連成鏈,想像一下DNA在面前無限延伸的樣子.....
這段是網路上面對區塊鏈的一個解釋,換個通俗點的說法,區塊鏈是一種公開、去中心化、去信任的,共同維護的賬務系統。
先來看看傳統的中心化的銀行商業模式。我們在做交易的時候,為什麼需要銀行、阿里巴巴、騰訊等第三方中心化公司?因為人與人之間是不信任的。A今天借給B100塊,明天B不承認這筆借款,A怎麼辦?銀行幫忙解決了這個問題,每個人在銀行里創建一個實名認證的戶頭,藉助這個中心化公司,A借給銀行100元(存),B從銀行拿出100元(取/借),那麼銀行負責對這筆交易進行記錄,A的賬戶就會多100元,而B則少100元。這樣的依靠第三方中心化公司記賬的方式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網購我們需要阿里巴巴的淘寶城和京東;貸款我們需要找靠譜的小貸公司;發行新書要通過某個出版社……歸根結底,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不信任,或者說要維持信任的風險太大,成本太高,所以我們需要這樣的中心化的強大的第三方公司來給交易進行信任背書,讓它們來承擔這些風險,當然,它們也賺足了我們的錢。可是倚靠第三方中心化的商業模式給我們帶來的卻是低效的服務、繁瑣的程序以及價值的分流,例如銀行排隊辦理業務,小貸公司的放貸流程,淘寶、京東對商家的收租,出版社對作家稿費的分羹等等。這就是目前我們所處的中心化的,第三方信任化的世界。
而區塊鏈世界,則是一種新的世界,這里不需要第三方,所有的交易信息都是公開的,並且所有人都參與記賬!比特幣作為世界上第一個被實證可行的區塊鏈應用,就是運用自動記賬且賬務公開,信息不可篡改,隨時可查詢的技術顛覆了傳統金融模式,繞開了第三方中心化,買賣方直接進行交易。這樣的交易模式一定是高效的,低成本的,並且公開化的。試想一下如果區塊鏈技術未來普及,當你要轉賬一筆大數額的金錢給國外的朋友,略過冗長的環節,瞬間到賬;如果你寫了一本書發表,不用擔心被人盜版,也不用被出版社賺取屬於你的稿費;人與人之間直接搭建點對點的互助保險平台,保險公司將變成咨詢公司等等。(事實上,比特幣與Press.one正在實現這樣的顛覆)
當下互聯網蓬勃發展,外勤我們有滴滴打車或共享單車,叫餐我們選擇餓了么,餐廳就餐有大眾點評,到處都是微信、支付寶的便捷支付。我們在互聯網上進行支付的時候,需要倚靠一個買賣雙方都信任的第三方平台公司來替我們完成這筆交易。這些第三方公司擁有大量的交易數據以及交易雙方的信息,那麼,如果發生黑客入侵造成信息丟失,我們將為我們的「信任風險」承擔後果;且不提在審核、清算交易數據帶來的拖延不便,以及管理這樣龐大的數據所要耗費的巨大成本。
那麼區塊鏈技術是怎麼實現的呢?打個比方,假如有一支軍隊要去搶占敵方的堡壘,而每一個士兵都帶有一個特殊的頭盔,頭盔有一個紅色按鈕,每佔領一個堡壘,本軍總部給予勛章獎勵。首先,有一位士兵A率先佔領了第一個堡壘1,他通過頭盔對其他戰友宣布自己已經佔領堡壘1,這時候頭盔就會把堡壘1的坐標信息記錄下來,連同A的喊話一起傳遞給其他所有士兵,其他人通過頭盔聽到A的喊話並按下後按下紅色按鈕表示已經同步記錄了這條信息。那麼所有人都知道堡壘1已經被A佔領,並且A獲得勛章獎勵。於是其他人就會立馬去攻佔其他的堡壘,並且按同樣的方式廣播自己的戰功。這樣,這場戰役中不同堡壘被不同士兵攻佔的信息就全部保存在每一個人的頭盔中。在這里,頭盔就是這個公共賬本(嚴格來說是頭盔的程序),所有人都參與記賬;每個攻佔信息都構成一個區塊,所有的信息按照一定順序排列就構成了一個區塊鏈;參與者除了記賬(按下紅色按鈕),還要爭先恐後去搶奪新數據的打包權(攻佔堡壘)。
那麼來看看這種共同記賬方式的優勢。1,去中心化。賬本是大家共同記錄維護的,到底是誰首先記錄無所謂,因為有激勵(勛章),就會有人去做,不需要第三方介入(不需要將軍或是作戰部的指揮,減少軍隊開支與指揮者犧牲的風險)。2,數據不可篡改。已經記賬的數據如果要修改,必須修改超過51%的節點信息才能成功。試想一下,這個軍隊如果有百萬人(實際上區塊鏈節點數量遠遠大於這個數),要修改超過一半軍隊的頭盔,這是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3,信息公開透明。所有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賬本中查詢到這條交易信息(所有堡壘攻佔信息都已記錄在所有人頭盔里)。
這是我開始邁向寫作的第一篇文章,上一次寫這么多字應該是在高考場上了。第一篇文章寫的是從來沒接觸過的新的領域,文字有點混亂平庸,也不知道自己做的類比正確與否,不過終究開始去做了。寫作確實是人人都應該具備的技能,並且是可刻意練習而提高的技能,督促自己維持下去。
⑤ 浴火重生,區塊鏈的春天仍未到來
文/孟永輝
區塊鏈正在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走近我們。這是我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的新判斷。同以往躲躲閃閃、欲蓋彌彰的方式不同,現在的區塊鏈顯得越來越自信。歸根到底,還是在於區塊鏈找到了它的價值與意義所在,所以,區塊鏈才會像現在這樣有條不紊,自信滿滿。
那麼,區塊鏈的價值與意義在哪呢?我認為,區塊鏈的最大的價值與意義就在於應用,並且是實實在在的應用上。那些僅僅只是簡單地將區塊鏈與發幣或者ICO深度綁定,而不去 探索 有關區塊鏈的更多具備真實價值應用的做法,只會把區塊鏈帶入到更加危險的境地里。
同早期一味地透支區塊鏈的技術不同,現在的落地和應用更多地講究技術與應用的協同,通過技術與應用的協同發展,尋找有關區塊鏈的更多的發展可能性。無論是專注於應用,還是專注於技術,其實都在告訴我們,區塊鏈正在回歸客觀和理性的發展軌道。如果我們將區塊鏈的發展做一個形象的比喻的話,現在的市場狀態更像是處於生機勃勃的早春時節。
歷經劫難,區塊鏈浴火重生
用歷經劫難來形容區塊鏈一點都不為過,但是,或許正是因為區塊鏈經歷了如此多的困難和挑戰,所以,才能更多地展現它的旺盛的生命力。當下,區塊鏈逐漸走向正軌,正在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區塊鏈並不是什麼轉瞬即逝的概念,而是真正可以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顛覆性改變的新物種。客觀、理性地看待它,才能讓區塊鏈的功能和作用發揮到最大。
最開始,人們對於區塊鏈的認識是簡單的、淺顯的、急功急利的,大家僅僅只是把區塊鏈看成是一個與互聯網相類似的存在,通過區塊鏈去融資、去圈錢,是很多玩家之所以會為區塊鏈搖旗吶喊的關鍵原因所在。盡管這一方式可以讓人們快速地認識區塊鏈,但是,僅僅只是站在營銷和概念的角度來看待區塊鏈,不去深究區塊鏈的本質,所謂的區塊鏈只不過是一個概念和噱頭而已。
可以肯定的是,僅僅只是以這樣一種急功急利的方式是無法真正促進區塊鏈的良性發展的,甚至還會將區塊鏈的發展帶入到死胡同。後來的發展也為我們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反過來想,是不是區塊鏈的發展不經過這樣一個曲折的過程,就不會更加成熟呢?這個階段是不是區塊鏈必然會經歷的一個階段呢?
其實,如果站在目前的情況來看待區塊鏈的話,我們就會發現,經歷早期那樣一個發展階段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時的。正是經歷了那樣一個發展階段之後,我們才能對區塊鏈有一個更加深度和全面的認識,才能讓區塊鏈真正回歸本質。現在,我們看到的區塊鏈市場的這樣一種理性、客觀的狀態,不正是最真實,最具體的體現嗎?
反過來,我們同樣需要通過這一現象看到區塊鏈的另外一面。即區塊鏈並不是什麼衍生於互聯網的概念,而是的確有著自身的內涵與意義的存在。正是因為它的獨特的內涵與意義,才讓它可以擺脫泥淖,真正開始走向大道。
很多人在看待區塊鏈的內涵與意義的時候,總是會將它和互聯網放到一起做比較,認為與互聯網相悖的發展邏輯,才是區塊鏈可以經歷了涅槃,實現重生的關鍵所在。於是,很多人將區塊鏈看成是互聯網的掘墓人,甚至站在反方向的角度來看待它。雖然這種看法些許有些道理,但是,如果僅僅只是以這樣一種表層的、淺顯的邏輯來看待區塊鏈的內涵與意義,未免有些太過簡單和武斷了。
筆者認為,區塊鏈的最大的內涵與意義,並不在於它與互聯網的模式相悖或者相反,而是在於它與互聯網的數據傳輸方式、傳輸能力以及底層邏輯的不同。這才是區塊鏈之所以經歷了諸多劫難,依然可以浴火重生的關鍵原因所在。
為什麼這么說呢?原因在於,現在從IT時代向DT時代的進化依然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如何對數據進行重構與再造,才是真正能夠為人們開啟新發展的關鍵所在。從商業模式上,我們的確是要顛覆互聯網式的商業模式,但是,從底層邏輯上,我們卻是要改變互聯網時代業已形成的數據傳輸方式、提升互聯網時代的數據傳輸能力,重構互聯網時代形成的約定俗成的商業邏輯。
區塊鏈之所以會一次次跌倒,一次次又爬起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可以從數據傳輸方式、傳輸能力和商業邏輯上帶來與互聯網完全不一樣的體驗,而不僅僅只是它的商業模式與互聯網不同。所以,這才是區塊鏈真正可以涅槃重生,真正可以不斷跌倒,不斷爬起的關鍵原因所在。
春寒料峭,區塊鏈負重前行
對於區塊鏈來講,最寒冷的季節依然過去,但是,這並不代表區塊鏈的春天已經到來。現在區塊鏈的發展之所以能夠回暖,僅僅只是因為玩家們不再將區塊鏈看成是發幣或者ICO的方式和手段而已,距離真正意義上的成熟,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區塊鏈的春天尚且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當前的區塊鏈市場的話,用「春寒料峭」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為什麼用「春寒料峭」呢?因為雖然人們對於區塊鏈的認識開始客觀和理性,區塊鏈回歸落地與應用的大方向已經確定,但是,區塊鏈技術的稚嫩、初級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當區塊鏈開始將落地和應用看成是發展的主攻方向,但是,我們卻無法為區塊鏈輸送源源不斷的能量時,所謂的發展,或許僅僅只是短暫的,難以為繼的曇花一現而已。因此,對於現在的區塊鏈行業來講,我們依然要負重前行,通過技術的積累與突破來實現它的發展與完善。
對於區塊鏈行業來講,找到實現區塊鏈技術的突破之道,找到區塊鏈落地和應用的創新之策,要比僅僅只是仰仗著區塊鏈行情好轉繼續走老路更加長久。如果我們一定要尋找到下一個階段區塊鏈的發展方向,以技術為突破口,不斷尋求破局之道,或許才是關鍵所在。
很顯然,如果僅僅只是將區塊鏈的發展停留在傳統的技術上,無法真正從創新的技術上來尋找突破口的話,那麼,區塊鏈距離正在的成熟,距離真正取代互聯網,成為DT時代的「基礎設施」,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慶幸的是,我們還是看到了一些區塊鏈行業的新氣象的。比如,NFT的出現;比如,開源社區的不斷增多;比如,演算法的不斷提升……這些新的氣象都在告訴我們,區塊鏈行業的發展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然而,這些還遠遠不夠。區塊鏈若想要真正取代互聯網成為DT時代的「基礎設施」,若想要真正建構其一個全新的商業世界,它還需要更多的技術能力,它還需要更多的創新能力。當我們真正找到了區塊鏈的正確發展姿勢,並且真正可以用新的方式來促進區塊鏈的發展時,所謂的區塊鏈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涅槃重生。
結語
區塊鏈用一次又一次的觸底反彈,用一次又一次的涅槃重生,為我們證明著它們旺盛的生命力。同樣地,區塊鏈用一次又一次的重塑,為我們詮釋著真正屬於它的時代並未真正來臨的現實。但是,我們同樣需要從這樣一種趨勢之下看到區塊鏈本身所具備的旺盛的生命力。
真正考驗區塊鏈的寒冬已經漸行漸遠,但是,真正屬於區塊鏈的春天並未真正來臨。我們需要的是以更加客觀、理性的角度來看待區塊鏈,我們需要的是以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思維來尋找區塊鏈的落地和應用之道。
當我們真正從底層技術上為區塊鏈的發展取得了突破,當我們真正以找到區塊鏈落地和應用的真正的商業模式,區塊鏈的發展才算是真正迎來了繁花似錦的春天。當這一刻來臨,我們所認識的區塊鏈,或許已經不再是現在所看到的這樣片面的、孤立的存在,而是變成了一個多維的、全面的存在。
這個時候,真正屬於區塊鏈的時代才算是真正來臨。區塊鏈,才能真正成為互聯網的替代者。
—完—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行業研究專家,戰略咨詢顧問。長期專注行業研究,累計發表 財經 科技 文章超400萬字。支持保留作者來源的分享,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⑥ 區塊鏈是什麼,怎麼用區塊鏈賺錢
區塊鏈是一個信息技術領域的術語。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個共享資料庫,存儲於其中的數據或信息,具有「不可偽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開透明」「集體維護」等特徵。基於這些特徵,區塊鏈技術奠定了堅實的「信任」基礎,創造了可靠的「合作」機制,具有廣闊的運用前景。
區塊鏈賺錢的方法如下:
1、炒幣,炒幣就像炒股,炒幣是區塊鏈賺錢門檻最低的一種方式;
2、商販,區塊鏈是全球性的市場,可以像小商販一樣,從價格低的平台搬到價格高的平台去賣,賺差價;
3、推廣賺傭金,區塊鏈的做法是,首先注冊交易所賬號,生成自己的邀請鏈接,然後推廣,有人通過你的鏈接注冊了交易所並產生交易的話,即可獲得傭金;
4、挖礦,比特幣中的「挖礦」就是記賬的過程;
5、技術支持,給一些團隊和企業提供區塊鏈技術支持;
6、開交易網站,收取手續費;
7、開發錢包,錢包是區塊鏈的基礎設施,就像區塊鏈的「支付寶」或「微信支付」;
8、做區塊鏈項目或基礎設備供應商。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您在做任何投資之前,應確保自己完全明白該產品的投資性質和所涉及的風險,詳細了解和謹慎評估產品後,再自身判斷是否參與交易。
應答時間:2020-12-0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⑦ 區塊鏈關鍵詞
所謂「區塊鏈」,顧名思義,就是「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產生的數據塊組成的鏈條。
————
1、底層技術
2、去中心(多中心)
3、去信任(自信任)
4、開放
5、安全
⑧ 詳解區塊頭
最近一直在看技術向的普及讀物,我覺得比看行情有意思。
在剛開始了解比特幣的時候,我就很想要知道一個區塊的數據大概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知道了這些構成對我的理解有著莫大的便利性,還好我找到了。
區塊大小和交易計數器很好理解,區塊頭和交易則稍顯復雜。
區塊頭包括三組數據:
第一、父區塊哈希值的數據。我認為可以理解為基因。
第二、挖礦難度值、區塊時間戳以及Nonce。這一組數據記錄與挖礦有關的內容。
第三、Merkle樹根。這是個神奇的東西,可以先理解為描述區塊中所有交易的數據。
區塊鏈之所以叫鏈,就是因為它的結構是一條從後向前有序連接起來的數據結構,就像是一條尾巴永遠在變長的鏈子。
那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條數據這樣井然有序的從後向前的連接呢?這就得靠父區塊哈希值了。
從字面意思理解,這是來自於父親的哈希值。在區塊鏈中,我們稱呼當前區塊的前一個區塊為父區塊,相應的後一個區塊為子區塊。唯獨有一個區塊是特殊的,它沒有父區塊,它是孫悟空~不對,它叫創世區塊!
所謂的父區塊哈希值,就是父區塊的區塊頭哈希值。從表格2中可以看到,區塊頭中包含了各種數據,大小是80位元組,而這80位元組的數據經過哈希運算,會得到一個32位元組的字元串,這個32位元組的字元串就是區塊頭哈希值。
舉個例子(例中數據全是隨機亂輸入的),第198808個區塊的區塊頭哈希值是ade12318fbce...12ade413(32位元組),那麼第198809個區塊的區塊頭數據就是這樣的:
把198809區塊頭中的所有數據經過哈希運算得到一個32位元組的數據:bcf45896aefcd...33cde409(32位元組),那麼第198810個區塊的區塊頭數據就是這樣的:
把兩張圖放到一起,就能得到一個簡單的由2個區塊構成的鏈。而區塊鏈就是以這種方式構成的一條可以隨著時間流逝無限延長的鏈。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一開始我有說,我認為父區塊哈希值可以理解為基因。如果我們的祖先有8條腿,我們人類可能就不是現在這個長相了,蜘蛛應該會非常可愛!
而父區塊哈希值如果出現變化,那麼把父區塊哈希值作為輸入條件的子區塊哈希值一定會出現變化,緊跟著孫區塊也一定會發生變化,如此這般,這個被改變的區塊之後所有的已有區塊都必須改變。
越是早創造的區塊,更改後需要的工作量越大,越不可能實現,而越新的區塊被改變的難度也就越低。這也是區塊鏈的交易一般需要有6個新區快建立以後才被確認交易完成的原因,因為這個時候,交易被更改的可能性已經基本沒有了。
憑著這個結構,區塊鏈實現了不可逆、不可篡改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