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頭下站去龍灣區文化中心
Ⅰ 龍灣區的歷史變遷
龍灣何以稱為「龍灣」
龍灣位於甌江下游,東海之濱,自古是溫州地區的魚米之鄉。龍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溫州市龍灣區瑤溪鎮上河濱村(現永勝村)「龍岡山遺址」出土的新石器遺物,說明甌越人祖先已在這里生活、生產,並開創悠久的歷史文化。
龍灣之名,緣於明代龍灣先賢王叔杲的《永昌堡地圖說》。
其文如下:「溫之龍自栝西駛,至海而盡,為永嘉場。其支分於北為郡城,分於南為瑞安,永嘉場雖僻在海隅,實中出之干也。北為甌江,南為飛雲江,兩江夾龍東匯於海,而島嶼環列,來龍疊嶂,從而南降,勢惡為石岡,散氣鋪陽而聚於二三都之間,又適當海之弓,故溫之顯士巨室多產茲土。先是,居者狃於南向。愚謂右山左海,上壓下空,雖稍近內水,非正局也。余既倡築堡之議,乃宅中向東,坐山面海,天馬在南,黃石在北,大海帶環,內河四繞,雖蕞爾之區,而一郡山水總攬殆盡。」
王叔杲的《永昌堡地圖說》把永嘉場地理形勢作了很好的概括。古代勘輿家認為:「溫之龍(山勢為龍),自括(括州,今麗水)西駛(來),至海而盡,為永嘉場。……來龍疊嶂(形容山似來龍,此指括蒼山連峰疊嶂,山勢險峻),從西南降勢,悉為石岡。散氣鋪陽,而聚之二、三都(原永嘉縣一二三四都設在永嘉場)之間,又適當海之弓(彎曲處,勘輿家強調地氣,特別是陽氣。這里是說,興旺的地氣至永嘉場鋪散開來,而聚集於二都、三都之間,同時正當海的彎曲處,即在四都,不易散失。這是帶有唯心主義的說法)。故溫之顯仕巨室多產茲土。」據此可知,龍灣之名,是由坐落於「溫之龍」盡處的「海之弓」地段而來,其含義便是「蟠龍般的海灣」。後來,在永嘉場這片土地上便有了一個叫「龍灣」的鄉村,因其地處於甌江下游南岸的北部岬角,突入甌江170米,「適當海之弓」故稱為龍灣,是舊時永嘉場海運咽喉之一。
1962年公社化時期,永新、水心兩管理區合並為龍灣人民公社,與狀元人民公社於1982年4月同時劃入溫州市近郊區管轄。1984年1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劃市近郊區的蒲州鄉、狀元鄉、龍灣鄉和甌海縣永中鎮的黃石、黃山兩村,建立龍灣區。而這個區名即來自轄區內的龍灣鄉,這是「龍灣」第一次作為區名出現,象徵龍灣的發展像巨龍一樣騰飛。
海禁內遷,永嘉場「荒蕪」廿余載
2001年8月21日,溫州市政府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浙江省調整溫州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批復》,將甌海區的永中鎮、天河鎮、沙城鎮、靈昆鎮,瑞安市塘下鎮的上塗、西一、中星、東門、埭頭、石坦、嶼門、邱宅、東溪、東成10個村和前岡、後岡2個居委會劃入龍灣區。龍灣區人民政府駐地由狀元鎮遷至永中鎮。
區劃調整後的龍灣區境,原永強片佔了較大的面積。永強之名是由永嘉場延續而來,永嘉場又因永嘉鹽場而名聞全國。永嘉場產鹽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朝廷在永嘉縣設立鹽場(產鹽地點設在永強境內),是當時全國十大鹽場之一,人們把永強鹽場一帶地方稱為永嘉場,因「場」和「強」在溫州方言中屬同音,故後來人們也習慣把永嘉場稱為永強。那麼,永嘉場包括哪些地方,其區域又有什麼變遷呢?永嘉場在明清時屬永嘉縣華蓋鄉的一都至四都。梅頭(今海城街道)在明代前期歸瑞安縣管轄,《乾隆溫州府志》和《光緒永嘉縣志》記載,清代的梅頭曾屬於永嘉縣華蓋鄉一都,民國6年(1917)屬永強區,至民國二十年(1931)屬瑞安縣第一區。靈昆島曾屬於當時玉環廳南鄉的二十都(清雍正六年(1728)設玉環廳),民國元年(1912)玉環廳改為縣,靈昆島於民國1936年劃歸永嘉縣永強區(當時稱第二區)管轄。
古時候,鹽業屬於政府掌控的經濟行業。長期以來,永嘉場鹽業的繁榮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永嘉場因此成為明代溫州文化中心之一。但是,在永嘉場幾百年的輝煌歷史中,曾出現長達二十多年田地荒蕪、人去樓空的時期。那麼,當時究竟發生什麼,使永嘉場遭遇「荒蕪時期」?
清順治十八年(1661),清廷為孤立鄭成功活動,下「遷海界令」,從山東省到廣東省,沿海所有居民內遷50里。溫州沿海居民被迫內遷,「樂清移治大荊,內徙三十里,棄玉環等島嶼,永嘉棄茅竹嶺以東永嘉場地,瑞安離海五里為界,平陽內遷十里……」永嘉場居民內遷,致使「鹽場棄之無存,鹽民不能生產食鹽,價昂數倍」。直至22年後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鄭成功去世,他的兒子鄭克爽率部屬降清。十月,清廷開了海禁,詔沿海遷民回歸故里。隨著居民的陸續遷回,永嘉場又開始繁盛起來。
從茅竹嶺西望,有一片美麗的水鄉
蒲州和狀元在清代都是膺符鄉,蒲州是五都至九都中的部分,狀元則是五都部分和六都。民國時期,蒲州、岠江、狀元、祥庄四鄉屬永嘉縣三區,後屬梧埏區管轄。
1956年3月,岠江鄉並入蒲州鄉,元庄鄉並入狀元鄉。1956年10月,經國務院批示,將永嘉縣梧埏區的狀元、蒲州兩鄉劃歸溫州近郊區管轄。1958年12月改稱蒲州、狀元管理區。1961年公社化時,兩管理區合並為狀元人民公社,1961年又劃歸梧埏區。龍灣、瑤溪在清代是華蓋鄉的五都和膺符鄉六都中的部分。1945年調整為金嶴、新河、環溪三鄉,均歸永嘉縣二區即永強區管轄,1948年三鄉合並為水心鄉。
自古以來,狀元、蒲州是永強一帶百姓到溫州城區的必經之路。特別是位於狀元與龍灣之間的茅竹嶺,成為這條通道的咽喉之地。由於山嶺的阻隔,人們翻越茅竹嶺,然後或坐船,或步行,去往溫州城區,乃至更遠的地方。狀元、蒲州一帶水網密布、阡陌縱橫,具有江南水鄉的風貌。每到春暖花開之際,油菜花開滿田野,一望無際。到了初夏,狀元一帶的大羅山山坡上,楊梅掛滿枝頭;秋高氣爽時,溫瑞塘河兩岸的甌柑林,結出金黃的「柑兒」(甌柑),塘河裡,人們忙著採摘菱角……
「海城」:曾經的抗倭前線
海城原名梅頭。在明代雖然抗倭的軍事聯系同永嘉場的華蓋鄉互相配合,但建置歸屬,從《弘治溫州府志》和《萬曆溫州府志》上記載,都是屬瑞安縣崇泰鄉的五都。清代的梅頭,從《乾隆溫州府志》和《光緒永嘉縣志》上記載,都是屬於永嘉縣華蓋鄉的一都部分。直至民國6年(1917)及以後仍屬永強區,至民國二十年(1931),才正式屬瑞安縣的第一區,分為前崗鄉、後崗鄉、埭頭鄉三個鄉。民國廿四年(1935)三鄉同海安所鄉合並稱海崗鄉;民國三十二年(1943)從海崗鄉中分出單獨成立埭崗鄉;民國三十五年(1946)又同海安鄉合並為海崗鄉至建國前夕。
1949年8月,從海崗鄉中析置梅頭鄉9個村;1950年8月從梅頭鄉中析出埭頭、東嶴兩村。另從海安鄉析出陳嶴、西嶴、後垟三村,埭頭村分為前岸、後岸兩村共6村組成埭頭鄉。1956年2月梅頭鄉、埭頭鄉同場橋等合並為場橋大鄉,同年夏復析置梅頭鄉;1958年稱梅頭管理區;1961年稱梅頭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村制稱梅頭鄉;1986年稱梅頭鎮,2000年8月並入塘下大鎮,改梅頭鎮為梅頭辦事處。2001年8月龍灣區擴區,改名為海城街道。區劃調整後,梅頭的地名改為「海城」,人們不禁要問,這兩地名背後有些什麼故事呢?據民間流傳的說法,梅頭地名的來歷和當地的「梅崗山」有關。過去,梅崗山上開滿梅花,梅頭先民覺得這是個風水寶地,就選擇梅崗山邊的盡頭,居住下來。因為溫州方言習慣把港口邊、河邊稱為「大港頭、埠頭」,所以人們就把梅崗山的盡頭稱為「梅頭」。
而海城的來歷和明代在此設立巡檢司有關。據史料記載,明朝時期,為抗擊倭寇侵擾,朝廷在梅頭建立巡檢司,並建造城堡。所以在龍灣區劃調整時,考慮當地特殊的歷史淵源,以及人們寄寓的美好願望,把梅頭改為海城。
永嘉場九個「甲」,為何獨缺「六甲」
保甲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他的變法改革中首先提出來的。王安石的變法雖未在全國普遍施行,但龍灣區域內永強片卻留存帶「甲」編號的地名,成為龍灣地名的一大特色。
據史料記載,北宋時在永強濱海地區從南至北設置九個「甲」,其地名至今仍沿用的有二甲、三甲、四甲、五甲、七甲、八甲等。一甲在現天河司南一帶,九甲在現下垟街,唯獨六甲消失了。那麼這個「六甲」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光緒八年版《永嘉縣志》第一卷中有《永嘉場圖》,在五甲與七甲間注有「此地舊是六甲」字樣,說明其村在清中後期已經不在。據永強一帶年長者的說法是:在某一時代,六甲有個不孝之孫,虐待其祖母,被人告發後,縣令即將該人判為忤逆,並勒令全村遷棄,以為不孝者戒。這個傳說雖無時間和當事人姓名,但因宋元時期人們十分崇尚孝道,對不孝者往往處以刑罰,故上述傳說似或可信(以上據《甌海地名志》)。沙城孫氏族譜中收錄了明代孫一秋(1544~1616年)的《鄉井沿革》一文稱:「沿海居民若麟次二十里,舊以甲名者九,蓋古時編兵防守列於海濡,故。至今尚稱之。惟一甲、六甲色目,則不復聞矣。」由此文可以推斷,六甲在明代前已不存在。
龍灣區區境變遷主要由三部分地區組成,即先期由溫州市近郊區劃析而來的蒲州、狀元和龍灣、瑤溪、龍水片,後來劃入的甌海區永強片,以及瑞安市梅頭片。龍灣區轄境在明清時分屬溫州府永嘉縣華蓋鄉的一都至四都,膺符鄉的五都至九都,瑞安縣崇泰鄉的五都,玉環廳南鄉的二十都。民國時,龍灣區境分別隸屬永嘉縣的永強區、梧埏區和瑞安縣的塘下區。
目前,龍灣區陸地面積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緯27°48′~28°1′、東經120°43′~120°55′,東臨東海,北瀕甌江,與洞頭縣、樂清市、永嘉縣隔海、隔江相望,西與鹿城、甌海相鄰,西南同瑞安市的場橋、海安等鄉鎮接壤。
解放初期,「分分合合」的區鄉調整
解放前夕的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在永嘉縣城區外圍大片農村建立縣政權,以甌江為界,置江北片為雙溪縣,江南片為永嘉縣。雙溪縣下轄:羅浮、永臨、沙頭、溪口、楓林、碧蓮等六個區(即現在永嘉縣的行政區域);永嘉縣下轄:永強、梧埏、澤西、澤臨四個區。解放初期,澤臨區更名為藤橋區;澤西區更名為三溪區,並成立藤橋、三溪、永強、梧埏區人民政府。
1949年7月,合並原天河十二保的西門村成立新的梅頭鄉,下轄埭頭、上塗、社門、石坦、邱宅、東門、中村、西門、東溪九村,鄉政府駐在西門村,至1950年11月未變。
為了搞好城市的經濟恢復與建設工作,1950年5月20日,溫州專署勘定界線,將江北雙溪縣和江南永嘉縣合並為永嘉縣,歸屬溫州專員公署管轄,同時建立溫州市近郊區。1950年11月,永嘉縣又將藤橋區劃分為藤橋、西岸兩個區。劃並後的江南片各區、鄉建制情況如下:
1、永強區、鄉建制:天河、天樂、聯甲、永康、永樂、七甲、濱江、共和、環山、沙前、寧村、靈南、靈北、永昌、聯山等十五個鄉和一個縣屬永中鎮,區駐地在永中鎮;區劃調整後,梅頭的地名改為「海城」,人們不禁要問,這兩地名背後有些什麼故事呢?據民間流傳的說法,梅頭地名的來歷和當地的「梅崗山」有關。過去,梅崗山上開滿梅花,梅頭先民覺得這是個風水寶地,就選擇梅崗山邊的盡頭,居住下來。因為溫州方言習慣把港口邊、河邊稱為「大港頭、埠頭」,所以人們就把梅崗山的盡頭稱為「梅頭」。
而海城的來歷和明代在此設立巡檢司有關。據史料記載,明朝時期,為抗擊倭寇侵擾,朝廷在梅頭建立巡檢司,並建造城堡。所以在龍灣區劃調整時,考慮當地特殊的歷史淵源,以及人們寄寓的美好願望,把梅頭改為海城。
永嘉場九個「甲」,為何獨缺「六甲」
保甲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他的變法改革中首先提出來的。王安石的變法雖未在全國普遍施行,但龍灣區域內永強片卻留存帶「甲」編號的地名,成為龍灣地名的一大特色。
據史料記載,北宋時在永強濱海地區從南至北設置九個「甲」,其地名至今仍沿用的有二甲、三甲、四甲、五甲、七甲、八甲等。一甲在現天河司南一帶,九甲在現下垟街,唯獨六甲消失了。那麼這個「六甲」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光緒八年版《永嘉縣志》第一卷中有《永嘉場圖》,在五甲與七甲間注有「此地舊是六甲」字樣,說明其村在清中後期已經不在。據永強一帶年長者的說法是:在某一時代,六甲有個不孝之孫,虐待其祖母,被人告發後,縣令即將該人判為忤逆,並勒令全村遷棄,以為不孝者戒。這個傳說雖無時間和當事人姓名,但因宋元時期人們十分崇尚孝道,對不孝者往往處以刑罰,故上述傳說似或可信(以上據《甌海地名志》)。沙城孫氏族譜中收錄了明代孫一秋(1544~1616年)的《鄉井沿革》一文稱:「沿海居民若麟次二十里,舊以甲名者九,蓋古時編兵防守列於海濡,故。至今尚稱之。惟一甲、六甲色目,則不復聞矣。」由此文可以推斷,六甲在明代前已不存在。
龍灣區區境變遷主要由三部分地區組成,即先期由溫州市近郊區劃析而來的蒲州、狀元和龍灣、瑤溪、龍水片,後來劃入的甌海區永強片,以及瑞安市梅頭片。龍灣區轄境在明清時分屬溫州府永嘉縣華蓋鄉的一都至四都,膺符鄉的五都至九都,瑞安縣崇泰鄉的五都,玉環廳南鄉的二十都。民國時,龍灣區境分別隸屬永嘉縣的永強區、梧埏區和瑞安縣的塘下區。
目前,龍灣區陸地面積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緯27°48′~28°1′、東經120°43′~120°55′,東臨東海,北瀕甌江,與洞頭縣、樂清市、永嘉縣隔海、隔江相望,西與鹿城、甌海相鄰,西南同瑞安市的場橋、海安等鄉鎮接壤。
解放初期,「分分合合」的區鄉調整
解放前夕的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在永嘉縣城區外圍大片農村建立縣政權,以甌江為界,置江北片為雙溪縣,江南片為永嘉縣。雙溪縣下轄:羅浮、永臨、沙頭、溪口、楓林、碧蓮等六個區(即現在永嘉縣的行政區域);永嘉縣下轄:永強、梧埏、澤西、澤臨四個區。解放初期,澤臨區更名為藤橋區;澤西區更名為三溪區,並成立藤橋、三溪、永強、梧埏區人民政府。
1949年7月,合並原天河十二保的西門村成立新的梅頭鄉,下轄埭頭、上塗、社門、石坦、邱宅、東門、中村、西門、東溪九村,鄉政府駐在西門村,至1950年11月未變。
為了搞好城市的經濟恢復與建設工作,1950年5月20日,溫州專署勘定界線,將江北雙溪縣和江南永嘉縣合並為永嘉縣,歸屬溫州專員公署管轄,同時建立溫州市近郊區。1950年11月,永嘉縣又將藤橋區劃分為藤橋、西岸兩個區。劃並後的江南片各區、鄉建制情況如下:
1、永強區、鄉建制:天河、天樂、聯甲、永康、永樂、七甲、濱江、共和、環山、沙前、寧村、靈南、靈北、永昌、聯山等十五個鄉和一個縣屬永中鎮,區駐地在永中鎮;2、梧埏區、鄉建制:南田、蒲州、羅北、茶山、白象、慈湖、狀元、元庄、三垟等九個鄉和一個縣屬梧埏鎮,區駐地在梧埏鎮;
3、三溪區、鄉建制:塘下、郭溪、潘橋、雄溪、馬橋、安下、南山、干嶼、老竹、大嶴等十個鄉和一個縣屬瞿溪鎮。區駐地在瞿溪鎮;
4、藤橋區、鄉建制:雙嶺、嶼頭、仰義、南雅、藤橋、支嶴、竹橋、外垟、湖埠、嶴底等十個鄉、區駐地在藤橋鄉;
5、西岸區、鄉建制:陳嶴、周嶴、小源、古聳、包嶴、黃坑、西岸、林垟、潘庄、澤雅等十個鄉,區駐地在西岸鄉。
1950年11月至1956年4月間,按照上級指示,將部分小鄉合並(瑞安縣梅頭鄉保持原狀)。永強區十五個鄉合並為六個鄉;梧埏區九個鄉合並為五個鄉;三溪區十個鄉合並為五個鄉;藤橋區十個鄉合並為六個鄉;西岸區十個鄉合並為五個鄉。
從「人民公社化」到「擴鎮並鄉」
為了促進農村合作化的鞏固和發展,中共永嘉縣委和縣人委研究決定,於1956年10月23日,將部分鄉進行調整。1956年10月間,經國務院批示,將永嘉縣的蒲州、狀元二鄉劃歸溫州市管轄,當時溫州市近郊區原有7個鄉,合並為3個鄉,劃入2個鄉,共有5個鄉。
1958年8月,永嘉縣管轄的江南片永強、梧埏、藤橋、三溪等四區均改為人民公社委員會。1961年10月又改為區公所,人民公社體制下放,管理區合並後的鄉稱為人民公社,村級稱大隊。這一年蒲州、狀元兩鄉合並為狀元人民公社,又劃回由梧埏區管轄;永強區公所下轄天河、海濱、白水、永中、龍灣、靈昆六個人民公社;瑞安縣的梅頭人民公社歸塘下區公所管轄。
1982年4月,將梧埏區的狀元公社,將永強區的龍灣公社劃歸溫州市近郊區管轄,溫州市近郊區下轄仰義、雙嶼、新橋、黎明、南郊、狀元、龍灣七個公社。1982年,原瑞安縣梅頭公社駐地,由西一村搬遷到上塗村新址所在地。
1984年3月,溫州市公社改鄉工作全面完成。除了永中、白水、靈昆,近郊區管轄的龍灣,瑞安縣塘下區管轄的梅頭等四個公社改鄉後范圍不變外(其中永中在1980年即由公社改為鎮),天河公社改建了三甲、庄泉、四甲、七甲四個鄉;海濱公社改建了永興、沙蟾、寧城三個鄉、近郊區管轄的狀元公社復分為狀元和蒲州兩鄉。1984年12月,龍灣區初建立,由溫州市近郊區劃入狀元、蒲州、龍灣三個鄉,由甌海縣永中鎮劃入黃山、黃石兩個村,狀元、蒲州兩鄉都改為建制鎮;龍灣鄉和黃山、黃石兩村建立龍灣鎮、瑤溪鄉、龍水鄉一鎮兩鄉。瑤溪鄉和龍水鄉1987年9月亦先後改為建制鎮。當時屬瑞安縣塘下區管轄的梅頭鄉在1986年亦改為建制鎮。歸甌海縣管轄的永興鄉在1986年6月改為建制鎮;沙蟾鄉、白水鄉、靈昆鄉在1987年9月改為建制鎮,沙蟾改名海濱鎮,白水鄉改名為永昌鎮;三甲鄉和七甲鄉在1989年8月改為建制鎮,三甲鄉改名天河鎮,七甲鄉改名沙城鎮。
1992年,開始施行撤區擴鎮並鄉。這一年非縣級區全部撤銷,如梧埏區、永強區、近郊區等非縣級區機構撤銷,分別由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原縣後稱區)等縣級直管鄉鎮級。當時屬甌海區管轄的庄泉鄉歸並入天河鎮,四甲鄉歸並入沙城鎮;寧城鄉歸並入海濱鎮。2001年1月,永興鎮、海濱鎮、永昌鎮三鎮並入永中鎮成為永中(大)鎮。當時屬瑞安市管轄的梅頭鎮在2000年8月歸並入塘下(大)鎮,改梅頭鎮為梅頭辦事處。
新世紀,龍灣的「嶄新亮相」
2001年8月21日,溫州市政府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浙江省調整溫州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01]84號)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溫州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通知》(浙政發[2001]51號)文件,發出《關於調整溫州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通知》,將瑞安市塘下鎮的上塗、西一、中星、東門、埭頭、石坦、嶼門、邱宅、東溪、東成10個村和前岡、後岡2個居委會,甌海區的永中鎮、天河鎮、沙城鎮、靈昆鎮劃入龍灣區。原龍灣區蒲州鎮蒲州、上蒲2個村劃鹿城區管轄。龍灣區人民政府駐地由狀元鎮遷至永中鎮。區劃調整後的龍灣區,陸地面積由原來的61平方公里增加到27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由原來的9.44萬增加到29.77萬。區劃調整後的龍灣區即進行建置內部調整,將永中鎮拆分為永中、海濱、永興三個街道辦事處。將龍灣鎮及龍水鎮朱宅村歸並入瑤溪鎮,將蒲州鎮(擴區時劃出蒲州上蒲兩村歸鹿城區管轄)改為蒲州街道辦事處,將梅頭辦事處改稱為海城街道辦事處。這樣全區共有永中、蒲州、海濱、永興、海城5個街道和狀元、瑤溪、沙城、天河、靈昆5個鎮。
區劃調整後的龍灣區區位優勢較為明顯。新龍灣區位於溫州城市東部,是溫州的東大門,東臨大海,通過溫州半島工程與洞頭聯成一片;北依甌江,經溫州大橋與樂清、永嘉相鄰;西靠鹿城,與新的市政府所在地隔路相望。龍灣區交通便捷,區內有溫州永強機場、溫州港萬噸級碼頭、金溫鐵路貨運終點站等,甬台溫高速公路和規劃中的沿海高速公路縱貫其中,日益凸顯浙南閩北的海陸空立體交通樞紐地位。龍灣依山傍海,河網縱橫,物產富饒,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全國著名的「中國文蛤之鄉」、「中國楊梅之鄉」。龍灣人文資源豐富,擁有省級風景名勝區——瑤溪,唐朝的國安寺、宋朝的千佛塔、清朝的古炮台等一批文物古跡,國家級文保單位——永昌堡也坐落在龍灣。
龍灣區劃調整後,資源整合和優勢重組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龍灣區作為溫州市「工業強區」和城市副城區的重要地位已日益顯現。全區現有溫州民科基地、溫州工業園區、溫州農業對外綜合開發區等省級綜合性工業園區和區中心工業區、濱海園區龍灣工業基地、藍田標准廠房基地、海城水暖潔具生產基地、沙城食品機械生產基地、天河民用電器生產基地等八大特色工業基地。特別是龍灣擁有豐富的可圍墾造地灘塗資源,給龍灣區帶來誘人的發展前景。
隨著城市向東拓展、甌江口區域整體開發步伐日益加快,龍灣將成為溫州大都市建設的主戰場、城市的副中心和未來城市的中心。不久的將來,在溫州大都市的東部,將崛起一座現代化的濱海新城,成為東海之濱的一顆靚麗的明珠。
Ⅱ 浙江省溫州市行政區有哪些
截至2018年12月溫州市行政區市轄有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洞頭區四個區;瑞安縣、樂清縣兩個市(縣級)和永嘉縣、平陽縣、蒼南縣、文成縣、泰順縣五個縣。
截至2018年12月溫州市有66個街道、93個鎮、26個鄉,5405個建制村,152個居委會、235個城市社區。溫州市人民政府駐地鹿城區。

(2)滄頭下站去龍灣區文化中心擴展閱讀
建制沿革: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
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
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並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區劃沿革:
1981年9月12日,析原溫州市郊區置甌海縣。
1984年1月,市郊區6個鄉劃歸城區,稱鹿城區。
1984月2日,劃市郊狀元鎮、龍灣鄉和甌海縣永中鎮的黃石、黃山二村建龍灣區。
1987年4月18日,改瑞安縣為瑞安市(縣級)。
1992年3月9日,改甌海縣為區。
1993年9月18日,改樂清縣為樂清市(縣級)。
2015年,國務院同意撤銷洞頭縣,設立溫州市洞頭區,將溫州市龍灣區靈昆街道劃歸洞頭區管轄,以原洞頭縣和龍灣區靈昆街道的行政區域為洞頭區的行政區域。洞頭區人民政府駐北嶴街道縣前路12號。
參考資料:網路-溫州市
Ⅲ 溫州龍灣區都有什麼鎮
截止2019年,溫州龍灣區沒有鎮,龍灣區轄10個街道:永中街道、永興街道、海濱街道、蒲州街道、海城街道、狀元街道、瑤溪街道、沙城街道、天河街道、星海街道。
1、永中街道
永中街道位於溫州市區東部甌江下游南岸,是龍灣區政府所在地,緊靠溫州龍灣國際機場機場和龍灣萬噸碼頭,機場大道、永強大道、甌海大道、溫州大道等貫穿全境。
2、沙城街道
沙城街道是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下轄街道。沙城街道位於龍灣區中部,背靠大羅山,東瀕東海。北連永興,南接天河,交通極為便利,地處溫州市城郊結合帶。辦事處駐駐永強大道。
3、天河街道
天河街道位於溫州市龍灣區的南部,北與沙城鎮接壤,南鄰海城街道,東連星海街道。天河街道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民用電器生產基地。

4、狀元街道
狀元街道是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下轄街道,位於龍灣區西部,甌江下游南岸。面積14.15平方千米,轄狀元、龍騰、龍澤3個居民區(社區),狀元橋、橫街、御史橋、山西嶴、三郎橋、西台、甘嶴、大嶴溪、響動岩、石坦10個行政村。
5、星海街道
星海街道成立於2011年4月,以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現有濱海園區邊界范圍和常住人口組建而成,東起濱海塘河中心線,南自緯十路南側經三支路西側、公園路南側路(天河段)起,西至濱海大道西側,北止濱海一路北側、濱海三道東側、濱海六路北側,總面積14.9平方公里。
Ⅳ 滄頭怎麼去深圳北站
公交線路:322路 → b30路 → 地鐵5號線 → 地鐵4號線 → 地鐵8號線 → 地鐵2號線,全程約49.0公里
1、從滄頭步行約190米,到達滄頭村總站
2、乘坐322路,經過13站, 到達南崗化工廠站
3、乘坐b30路,經過13站, 到達文沖市場站(也可乘坐b31路)
4、步行約70米,到達文沖站
5、乘坐地鐵5號線,經過6站, 到達車陂南站
6、乘坐地鐵4號線,經過1站, 到達萬勝圍站
7、乘坐地鐵8號線,經過9站, 到達昌崗站
8、乘坐地鐵2號線,經過8站, 到達廣州南站
9、廣州南站乘坐高鐵到達深圳北站
Ⅳ 溫州龍灣圖書館
原龍灣區圖書館成立於1998年12月,面積300平方米(借用龍灣文化娛樂中心三樓)。..現龍灣區圖書館地址:龍灣區永中街道龍祥路龍灣文化大樓(龍灣區府對面)
公交線路:9路快速公交車、21路快速公交車、71路快速公交車、302中巴,龍灣區府站、下灣站下。 ..龍灣還是沙城圖書館和靈昆圖書館的!.靈昆圖書館:地址:龍灣區靈昆鎮文化中心公交路線:66路靈昆站下.瑤溪鎮圖書館瑤溪鎮圖書館位於雄心村村委會辦公樓一樓..沙城圖書館新建的「遼西樂園」後院內
Ⅵ 在廣州市天河客運站去廣州市黃埔滄頭萬芬多超市要坐什麼車去
廣州交通還是很發達的,可以選擇公交線路,也可以乘坐地鐵,另外經濟實力還不錯的話,也可以打車前往。
具體方式可以登錄高德或者網路APP,搜索路線前往,下圖是我的搜索結果。

其中,打車最快需要半個小時,但是也是最貴的一種方式。地鐵稍快一些,建議優先選擇,當然乘坐公交換乘少,如果嫌麻煩,建議選擇這種方式。
Ⅶ 雙嶼車站去龍灣區怎麼坐車
在 雙嶼客運中心 坐 48路(約29站)/22路專線(約52站) 到 龍灣區府 下在 雙嶼客運中心 坐 2路 到 富春江路/嶼田/造船廠 換乘 甌龍06 到 龍灣交通中心在 雙嶼客運中心 坐 22路專線/48路 到 龍灣區府 換乘 67路 到 龍灣中學
Ⅷ 做125路公交車去龍灣行政審批中心到哪個站下車
最佳路線:
從鄰里中心到龍灣區府大概路程9.1公里,全程約需39分鍾,途經12個站點,共換乘1次,換乘車輛線路有99路→49路。
具體怎麼走:
從鄰里中心 約步行433.0米到造船廠, 乘坐99路經過6站,在雄心工業區下車; 約步行46.0米到雄心工業區, 乘坐49路經過6站,在龍灣區府下車; 約步行46.0米到龍灣區府, 便到達終點龍灣區府。
Ⅸ 從溫州火車站 坐車怎麼去 溫州龍灣區行政管理中心,謝謝!
起點: 溫州站
終點: 龍灣區行政中心(規劃)
共有10條結果符合查詢條件!
線路1: 從火車站出發,乘坐22路(甌海區府-龍水),在河頭龍換乘602路(教新村-茅竹嶺),抵達越秀中學. 約19.13公里
線路2: 從火車站出發,乘坐甌05路(扶貧開發區-傢具市場),在茅竹嶺換乘602路(教新村-茅竹嶺),抵達越秀中學. 約19.28公里
線路3: 從火車站廣場出發,乘坐21路(西站-大禪寺),在白樓下換乘602路(教新村-茅竹嶺),抵達越秀中學. 約18.75公里
線路4: 從火車站廣場出發,乘坐62路(21加)(黎明立交橋-上嶴),在白樓下換乘602路(教新村-茅竹嶺),抵達越秀中學. 約18.75公里
1 [2] [3] [下一頁]
線路5: 從火車站出發,乘坐31路(環線:中央塗始發站-龍灣交通總站),在狀元換乘9路(飛霞橋-永強),抵達上璜. 約21.37公里
線路6: 從火車站出發,乘坐61路(22加)(狀元-新嶼居民區),在狀元換乘9路(飛霞橋-永強),抵達上璜. 約21.37公里
線路7: 從火車站廣場出發,乘坐21路快速路(飛霞橋-大禪寺),在狀元換乘9路(飛霞橋-永強),抵達上璜. 約22.56公里
線路8: 從火車站出發,乘坐25路(火車站廣場-火車站廣場 ),在伯爵山莊換乘9路(飛霞橋-永強),抵達上璜. 約24.16公里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線路9: 從火車站出發,乘坐32路(環線:黃龍住宅區-蒲州),在廣電中心換乘9路(飛霞橋-永強),抵達上璜. 約25.51公里
線路10: 從火車站出發,乘坐27路(火車站廣場-火車站廣場),在伯爵山莊換乘9路(飛霞橋-永強),抵達上璜. 約23.91公里
[上一頁] [1] [2] 3
查看駕車路線
Ⅹ 溫州龍灣區龍水一小
名稱: 溫州市龍灣區龍水第一小學
電話: 86619259
地址: 永中街道王宅村
郵編: 325038
電話去問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