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幼兒去自我中心
㈠ 如何糾正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
一般來說,兒童在三歲左右有自我意識的萌芽, 自我傾向過於嚴重或到了4-5歲,甚至6-7歲,還停滯在自我中心階段 ,這就成了問題。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希望得出以下的結論: 1、孩子自我意識在三歲左右萌芽,這時候是對其引導的最關鍵時期; 3、一但發現孩子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或因這個問題與其他小夥伴的交往障礙那就要及早糾正,越早越好,而糾正孩子首先要是改變大人的思想觀念。 第一:轉移家長注意的焦點:孩子為什麼會以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因為在家裡全家人都以他為中心,我們原來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敗家子」的寫照,但現在我們想想家裡的小孩子,有多少個不是這樣呢?家庭將孩子當成家裡的小皇帝,以孩子小為借口什麼都哄著、寵著,使他從小養成了「這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圍著我轉,都是為我服務的」這樣一個思維習慣,那這樣的孩子到社會怎麼會不碰璧!其實孩子就是家庭一個普通的成員,只不過由於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還比較差,還是未成年人,需要大人的照顧,這是人的本性,但和孩子交往中決不能讓孩子感覺自己在家裡的「地位」是高人一等的,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接觸的兩個案例都是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由保姆帶大的,父母唯恐孩子生活受苦,對保姆千叮嚀萬囑咐,錢也由著花,有這樣生活服務型的「大臣」,難免就會培養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皇帝」。 第二:同理心教育:我們古代聖賢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也常說:「吃虧是福」,家長總怕孩子未來走上社會吃虧,所以就會不自覺地將社會上一些陰暗的東西說給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靈形成對社會的戒備心理,加之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那這個孩子和別人的交往問題就會非常嚴重。所以,要想讓孩子克服這個心理問題,最好的法寶就是「同理心」,遇事多讓孩子想一想:「假如別的小朋友也對你這樣,你會怎麼想?」,讓孩子學會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逐步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 第三: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不要想著孩子事事都不吃虧,其實讓孩子經受些挫折會更加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生活中的挫折會讓孩子更加成熟與堅強,沒有經過挫折的孩子永遠長不大。孩子與人交往有問題,在與人交往中受了委屈倒未必是壞事,家長以「同理心」進行引志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那種擔心孩子與人交往存在問題就更怕孩子與人交往的作法只能使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㈡ 如何有效克服幼兒自我中心傾向
幼兒的自我中心是十分明顯的。但是,幼兒期的「自我中心」主要是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點,並不涉及道德品質中的自私,它與成人的以「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和集體利益的自私自利不是一回事。在教育過程中,隨著幼兒認知水平的提高,他們逐漸理解別人的想法、觀點,就能克服認知上的「自我中心」。皮亞傑認為,讓幼兒參加集體活動是克服幼兒自我中心的最好辦法,而集體游戲效果更佳。在品德培養過程中,必須在克服自我中心的過程中讓兒童社會化,社會化的過程即是人成長為人類社會一員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由生理性、心理性水平的行為發展到社會水平的行為(如交往行為,對集體的態度、社會規范等),尤其要發展他們的親社會行為,如分享、幫助、合作等。
㈢ 如何幫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兒童早期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大約到了三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在此階段,兒童以自我為中心觀察世界,認為周圍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關。他們往往從「自我」出發來進行行為選擇和活動設計,而不考慮他人。很多實驗證明了這一特點。 可以說「自我中心」人人都有,知識程度和發展速度上存在著個體差異。如果自我傾向過於嚴重或到了4-5歲,甚至6-7歲,還停滯在自我中心階段,這就成了問題。 兒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與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有關。幫助兒童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學習,採取科學的教養方式。 1、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 父母和祖輩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於孩子身上,這樣很容易溺愛孩子。溺愛會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使孩子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長輩們理所當然地圍著自己轉,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父母應有意識地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把孩子視為獨立的一個人,視為與其他家庭成員平等的一個人。這樣就會使孩子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也看到別人。 2、運用移情方法。 即引導孩子設身處地的想到別人。例如,一對父母帶著孩子去拜訪朋友,朋友家的孩子正在吃香蕉。朋友就叫自己的孩子拿一個香蕉給來玩的孩子吃,但孩子不肯。朋友就開導他說:「小朋友到我們家來玩,我們應好好地招待人家。如果你去別的小朋友家玩,人家只顧自己吃東西而不給你吃,你會高興嗎?」孩子說:「不高興」。朋友接著說:「對呀,所以我們要給小朋友吃,他才會高興呀。」通過一個比較,朋友家的孩子就拿出香蕉了。可見,孩子走出自我中心,需要父母引導。作為父母,應通過講故事、做游戲和比喻等手段引導孩子認識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進孩子從「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別人。 3、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過度保護、封閉孩子會使孩子失去與他人游戲的機會,也會使孩子失去認識他人價值的機會。在集體活動中,能使孩子品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體驗到與他人合作的意義,從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㈣ 如何引導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一般來說,父母常年不在身邊,且由祖輩帶的孩子,會比父母帶的孩子更加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這是隔代撫養的 特點。孩子就生活在以他為中心的家庭環境中,即使是對堂兄弟姐妹很友善,也只是說明他在家庭那個自我中心中有更大的安全感而已。但離開這個環境之後,在顯 然不是以他為中心的社會環境中,他的安全感就會不足,難以處理好和同學的關系
那麼,處理方法得從他的自我中心環境出發進行,用點點滴 滴的行為養成來逐步改變自我中心。比如,更多的讓兒子分擔照顧爺爺奶奶的工作,做家務,帶爺爺奶奶去喝茶購物,把更多的家裡的事務交給兒子去做決定,使他 可以從這些具體的事中學會體察他人感受,照顧他人,逐漸改善和同學的關系
同時,父母也可以利用經常出國的機會,讓兒子也多出國,把感受分享出來,這個對感受的表達是他自我所需要的,哪怕表現得自我,但表達本身可以使同學們和他有更多的互動和交流,創造出互相了解的機會。彼此熟悉,這樣才有改善關系的基礎
而父母也要注意更多地和兒子交流,把自己在外的感受更多地告訴兒子,傾聽他的反應,但不要忙於對反應做對或錯的判斷。父母們都要知道,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兒子建立和改善同學關系的基礎和前提
㈤ 教師如何幫助幼兒糾正過度自我中心現象
教師幫助幼兒糾正過度自我中心思想,只有一球,又要在挖,有意的時候一定要會和小朋友分享,共同的完成某一項任務或者游戲,這樣慢慢的就能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了。
㈥ 如何幫助學前兒童克服自我中心意識
克服自我中心意識—任性教學目標:1、通過活動,幫助學生認清任性的壞處。2、通過活動,引導學生自覺改掉任性的壞毛病。重點:認清任性的壞處。難點:改掉任性的壞毛病。一、課前准備小品——任性的「小皇帝」教師要事先挑選好六名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時指導學生進行排練(強調台詞的語調和神態,注意形體動作以及道具的設計)。1、教師課堂點題:同學們,任性是我們生活中常常會見到的,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任性的問題,先請大家觀看一個小品。2、用小黑板出示思考題:(1)誰是任性的「小皇帝」。(2)「小皇帝」有那些壞毛病。(3)任性又有那些壞處。3、提出觀看要求:認真觀看、積極思考,告訴學生這就是對同學的尊重。二、討論1、討論方法指導:討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也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討論的過程中,要各抒己見,求同存異,要心平氣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虛心、仔細地聽取別人的見解。2、就以上問題分四人一組相互討論。3、根據小品內容,結合自身情況,討論任性有那些壞毛病和壞處。三、展開1、自我測試,完成調查卷(要求認真、如實的填寫,告訴學生誠實是一個人的美德)2、找出克服任性的方法3、針對調查卷所出現的任性問題全班進行討論交流。四、小結1、自我評價:這堂課我們主要討論了一個什麼問題?你認清了任性的壞處了嗎?在你身上是否存在任性的問題,找到改正的辦法了嗎?你學會討論的方法了嗎?你有收獲嗎?2、教師小結:今天我們討論了「任性」,大家都很認真,也在克服任性方面動了不少腦筋,相信同學們一定不願做任性的孩子,對嗎?六、摘抄:任性是一個大壞蛋,千萬別和它做朋友。教後一得:小品表演給學生帶去了歡樂,也使學生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辨別是非,認清了任性的壞處,找到了解決任性的方法。同時掌握了討論的學習方法,學會懂的尊重別人
㈦ 幼兒以自我為中心怎麼辦
引導幼兒關注其他人,關心其他人,做一些幫助幼兒和他人交往的活動,讓幼兒學會分享關心他人,體驗到幫助、分享、關心他人的快樂,獲得成功體驗和得到快樂後,幼兒會逐漸減少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了。
㈧ 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如何教育
對於教育孩子而言,孩子的父母應該是最重要的。是其他家庭成員的教育和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教育孩子時貴在:原則——哪些是必需的,那是對的要給孩子一個明確的答案,不要隨便妥協,否則教育將會很失敗。祝您育子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