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是哪個心理咨詢學派
㈠ 什麼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一種現象或結構,但最能解釋這種現象的,就是區塊鏈概念,想要了解透徹,可以去鏈派社區app上了解看看
㈡ 心理咨詢理論有哪幾種
心理學流派眾多,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論。我說幾個有代表性的吧
以佛洛依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後演變為新精神分析,以人性慾望和無意識沖突的化解為出發點。
以榮格為代表的分析心理學,很深邃的學問,以精神的完善為最終目標,側重分析集體無意識情結的釋放。
行為主義學派,側重通過新的行為的學習矯正錯誤的行為方式
認知學派,強調人對不同境遇的合理認知,避免情緒化的錯誤認知
人本主義,一種哲學學派色彩,比較側重尊重,全身心建立咨訪關系,促其發展。
以阿德勒為代表的自我心理學,側重分析自卑與補償
就這些吧,
㈢ 心理咨詢風格都有哪些
我的風格有很多呀,比如說有一些風格是比較溫馨的,就是比較耐心去教導你,還有一種就是比較嚴肅
㈣ 去中心化是一種什麼的計算思想
去中心化計算,又稱分散式計算,是將硬體和軟體資源分配到每個單獨的工作站或辦公地點。相比之下,集中計算在大多數功能被執行時存在,或者從遠程集中位置獲得。分散式計算是現代商業環境中的一種趨勢。這與計算機早期流行的集中計算相反。分散式計算機系統比傳統的集中式網路有許多優點。台式電腦的發展如此迅速,以至於它們的潛在性能遠遠超過了大多數的要求商業應用。這導致大多數台式計算機保持閑置狀態(與其全部潛力相關)。分散的系統可以利用這些系統的潛力來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㈤ 你支持哪個心理咨詢流派,理由
不知你問這個問題,是什麼意思。如果你要是想學的話,最好不要拘泥於某一個流派。
因為,不管哪個流派,都是有局限的。
最好是把所學的融匯到一起來運用。
我很喜歡心理動力學流派的。我都是把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意向、家族系統排列,或沙盤等融在一起。
㈥ 認識學派的心理咨詢的主要觀點
一、精神分析療法精神分析療法主要是把來訪者所不知曉的症狀產生的真正原因和意義,通過挖掘潛意識的心理過程將其「召回」到意識范圍內,使來訪者了解症狀的真實意義,以便使症狀消失。通過挖掘來訪者潛意識中的心理矛盾和沖突,找到致病的症結,並把它們帶到意識領域中來,使來訪者對此有所領悟,在現實原則的指導下得以糾正和消除,從而建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結構,達到心理健康。其咨詢的基本目標是使潛意識意識化,使潛意識沖突表面化,從而幫助來訪者重新認識或重建人格,克服其潛意識沖突。咨詢過程中咨訪雙方要相互信任,又要保持一定距離,避免來訪者產生某種形式的抗拒。精神分析療法包括以下幾種方法。1.自由聯想自由聯想是精神分析治療的基本方法,是在了解來訪者基本情況以後,讓來訪者躺在一個安靜、光線適當的房間內或坐在舒適的沙發上,咨詢者站在或坐在其後而不是前面,然後讓來訪者打消顧慮,盡情傾訴他想要說的話。咨詢者不要隨意打斷來訪者的話,對他所講的內容不加評論,鼓勵其大膽地說,必要時可進行適當的引導。2.疏導宣洩疏導宣洩是通過痛快淋漓的傾訴,將心頭的郁悶和內心深處的隱私痛快地訴說出來,一吐為快,從而恢復心理平衡,防止發生身心疾病。要有效地引導患者傾訴心中的苦悶,以達到心理宣洩的目的。3.認知與領悟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當前心理疾病的根源在過去的經歷之中,甚至可以回溯到幼年時期。過去的焦慮經驗因種種原因被壓抑到潛意識層面而使患者「遺忘」。通過精神分析,引起來訪者的回憶、聯想,將潛意識層中的病因「召回」到意識領域,使之意識到這些心靈深處的「病根」與當前疾病之間的因果關系,在理智上、情感上真正達到認識和領悟,這時症狀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而自然消失。當然,這種領悟是通過醫生的分析、解釋和治療而實現的。4.暗示療法心理暗示是指通過語言或動作,以含蓄的方式,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情感、意志以及行為產生影響。受暗示者的心態改變是下意識的,其受影響的過程是不自覺的。暗示療法在癔病治療中經常使用,其療效非常明顯。暗示內容應當針對來訪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語言和方式,靈活機智地使用暗示性語言。精神分析療法在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咨詢的過程中要慎用,因為小學生的年齡尚小,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對自身的心理問題還無法作出正確的估計。對小學生使用精神分析療法要視具體情形而定,不能一概而論。二、行為療法行為療法也叫行為矯正法,它是建立在行為學習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心理咨詢方法。其基本認識是:異常行為和正常行為一樣,是通過學習、訓練後天培養而獲得的,自然也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來改變或消失。行為療法是所有心理咨詢方法中應用最廣的一種,其中包括了許多經典的具體方法。1.系統脫敏法系統脫敏法在行為治療中佔有重要地位。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來訪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症焦慮的情境,並通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神經症的目的。其基本原理是,人和動物的肌肉放鬆狀態與焦慮情緒狀態是一對抗過程,一種狀態的出現會對另一種狀態起抑製作用。系統脫敏法一般包括三個步驟。一是排列出焦慮的等級層次表,即找出使來訪者感到焦慮的事件,並用0~100表示出對每一事件感到焦慮的主觀程度。其中,。為心情平靜,25為輕度焦慮,50為中度焦慮,75為高度焦慮,100為極度焦慮。然後將標出的焦慮事件按等級程度由弱到強依次排列。二是進行放鬆訓練,以全身肌肉能迅速進入鬆弛狀態為合格,一般要6~10次練習,每次需時30分鍾,每天12次。三是進入系統脫敏過程,進行焦慮反應與肌肉放鬆技術的結合訓練。系統脫敏可分為想像系統脫敏和現實系統脫敏。想像系統脫敏的過程即讓來訪者處於全身肌肉放鬆狀態下,由咨詢者口頭描述,讓來訪者進行想像,從最低層開始,想像30秒,停止想像時報告此時感到主觀焦慮的等級分數,以不感到緊張害怕為止,再進入下一個層次,如此漸進直到通過最後一個層次。系統脫敏法可以治療學生考試焦慮和社交恐懼。2.滿灌療法滿灌療法也叫暴露療法、沖擊療法。同系統脫敏法類似之處都是鼓勵來訪者去接觸自己敏感的對象,在接觸中實現脫敏;不同之處是開始就讓來訪者進入自己最恐懼或焦慮的情境之中,給他一個強烈的沖擊,同時不允許其採取堵耳、閉眼、哭喊等逃避行為。其基本原理是,快速、充分地向來訪者呈現他害怕的刺激,實際體驗後他感到並不是那麼害怕,恐懼感就會慢慢消除。刺激的出現要堅持到來訪者對此刺激習以為常為止。採用滿灌療法應事先將治療方式與來訪者講清,徵得同意後方可進行。滿灌療法適合於對有焦慮和恐懼傾向的來訪者使用。具體運用時,要考慮來訪者的文化程度、受暗示程度、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和身體狀態等多種因素。對體質虛弱、有心臟病、承受能力差的來訪者,要慎用這種方法3.厭惡療法厭惡療法是將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通過直接作用或間接想像,與來訪者需改變的行為症狀聯系起來,使其最終因感到厭惡而放棄這種行為。其基本原理是,將來訪者的不良行為與某些不愉快的、令人厭惡的刺激相結合,形成一個新的條件反射,用來對抗原有的不良行為,進而最終消除這種不良行為。常用的厭惡性刺激有物理刺激(如電擊、橡皮圈彈痛等)、化學刺激(如嘔吐劑等)和想像中的厭惡性刺激(如口述某些厭惡情境,然後與想像中的刺激聯系在一起)。在進行心理咨詢時,厭惡性刺激應該達到足夠的強度,通過刺激能使來訪者產生痛苦或厭惡反應,直到不良行為消失為止。4.代幣法代幣法又稱獎勵強化法,是一種通過獎勵(即強化)而形成某種期望出現的適應性行為的方法,即當來訪者一出現某種預期的良好表現時,立即給予獎勵,使該行為得以強化。代幣實際上是一種可以在某一范圍內兌換為物品的券,可以是小紅旗、有分值的小卡片等。咨詢者用代幣作為獎勵,強化來訪者的期待行為,然後來訪者可以用獲得的代幣換取自己喜歡的東西。要注意將代幣與來訪者感興趣並想得到的東西聯系起來,並建立一定的代幣兌換規則。5.放鬆療法放鬆訓練的基本原理是,放鬆狀態下大腦皮層的喚醒水平下降,興奮性降低,全身肌肉放鬆,緊張情緒得到緩解,以增進身心健康。放鬆訓練的基本步驟是:(1)選擇一個安靜整潔、光線柔和的房間,讓來訪者舒服地躺在沙發上,閉上眼睛;(2)體驗緊張、放鬆的感覺,然後逐步進行主要肌肉的緊張和放鬆練習。每一部分肌肉群的訓練過程為集中注意一肌肉緊張一保持緊張一解除緊張一肌肉鬆弛。行為療法在小學生心理咨詢中經常使用。恰當地使用行為療法矯治小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兒童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三、人本主義療法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療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患者中心治療,一般用於有心理沖突或心理疾病的來訪者;二是通過交朋友小組進行小團體治療,主要解決交往障礙和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問題。患者中心療法指在人本主義治療思想指導下的個別談話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貫徹非指導性原則,討論問題的思路由來訪者主導,治療過程中的中心人物是來訪者而不是咨詢者。非指導性的患者中心療法的基本假設是:人的自身內部有理解自己並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導自己行為的廣闊能源;只要提供適宜的環境氣氛,這些能源就能開發出來。這種適宜的氣氛主要有三條:真誠、無條件關懷和移情的理解。在咨詢過程中要求咨詢者努力創造這種適宜的環境氣氛,使來訪者體會到自己在咨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積極主動地講述自己的心理問題,並在咨詢者的引導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交朋友小組的成員由背景或問題相似的人組成,如不善於與人交往、有一定社交恐懼心理的人,或不習慣與異性相處和交往的人等。參加人數在十人左右。參加者雖然有一定心理障礙,但病情不太嚴重,他可以坐下來參加小組的談話而不會因為有妄想或奇異行為而影響集體行動。交朋友小組一般由咨詢人員擔任主持人。主持人的作用在於促進組內成員之間的建設性關系,建立融洽而無拘束的氣氛,使參加小組活動的人逐漸消除防範心理,達到能相互吐露真情,建立較深的感情關系。通過交朋友小組的活動,消除心理障礙,增進心理健康。人本主義療法強調來訪者的主觀能動性,對人採取積極樂觀的看法,注重個人的內在價值和主觀體驗,強調咨詢關系的重要性,強調以咨詢者的態度為中心。這些觀點都強烈沖擊著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方法,有一定的積極價值,但不適合處理危機中需給予某些指導性策略的來訪者,不適合無法通過口語表達的來訪者四、認知療法認知療法是根據人認知過程會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來訪者的不良認知,從而減輕或消除其情緒問題和非適應性行為。認知療法的主要著眼點是來訪者的認知問題,企圖通過改變來訪者對自己、對他人或對事物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所表現的心理問題。它不僅重視異常行為的改變,還重視來訪者認知和態度的改變,促使其人格產生深刻的變化。認知療法有許多具體的技術,其中運用較多的如三欄目技術、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合理情緒想像技術、自我指導訓練等。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向其不合理信念提出挑戰和質疑,使其作出「不是」、「沒有」等否定性回答,通過一步步的挑戰和質疑,最終使學生的不合理信念發生動搖。在運用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時,首先要找到學生的不合理信念,可先從ABC模式人手,即先以某一典型事件人手,找出誘發性事件A;詢問對方對這一事件的感覺和對A的反應,找出C;詢問對方為什麼會體驗到不良情緒,即由不適當的情緒及行為反應找出其潛在的看法、信念等;分析學生對事件A持有的信念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將不合理信念作為B列出來。對於某一事件,學生可能有多種多樣的解釋、判斷和推論,在這些想法背後,會隱藏著學生某些根本性的不合理信念,這些信念常以對自己、他人和周圍世界的絕對化要求為特徵,這才是我們要找到的B。其次,通過辯論,以積極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主動思維。提問的方式有兩種,即質疑式和誇張式。質疑式提問是教師直截了當向學生的不合理信念發問;誇張式提問是教師針對學生所持信念的不合理之處,故意提一些誇張的問題,將問題放大了給學生看,使其認識到自己所持信念的不合理、不現實之處。合理情緒想像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莫茲比(Maultsby)發展起來的。有時在尋找不合理信念時,學生為情緒所困擾,事後描述一些不愉快經歷往往只反復強調當時的氣憤之情,無法准確說出當時的思想狀況。因此,幫助學生想像當時的情景,重新進人那種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進一步探求學生當時的想法,就有可能找出不合理信念。同時也能使學生真切感受到信念與情緒反應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到改變不合理信念的重要性。
㈦ 心理咨詢四大流派的理論和技術特點
1、精神分析理論與精神分析治療
X 創立年代:1896年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霍妮、埃里克森
理論基礎和主要觀點:無意識論(即意識、無意識、前意識理論)、性心理發展論(性本能理論)、人格結構論(本我、自我和超我 )、心理防禦機制論
貢獻:
1、第一個對人類的無意識心理現象作系統探討。
2、對成年人人格結構的分析有合理成分。
3、它是第一個正規的治療體系。精神分析是現代心理治療的奠基石
局限性:
1、單純強調人的生物性。忽視人的理性、社會性。
2、過分強調性本能的作用。
3、療程太長,花費太大,療效並不肯定。
方法和技術:
自由聯想(發掘無意識的途徑)、夢的解析、對阻抗的處理、對移情的處理;解釋(使無意識中的內容意識化)
註:由於精神分析療法需要主療者非常強的專業技術和知識,而且治療時間很長,花費巨大而效果不一定好。故一般心理輔導工作中很少用。
㈧ 第一次將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聯系在一起的是
1、精神分析學派,又稱「心理動力學派」。創始人為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其主要觀點認為一切的心理活動的動力並不在於意識表面,而在於被壓抑的潛意識層。造成潛意識動力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弗洛伊德和他的後人們也眾說紛紜,但歸根到底離不開內在的動力基礎,故稱「心理動力學」。而心理問題和障礙原因,是由於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創傷性事件形成情結進入到潛意識內未被患者覺察,導致以破壞性的方式爆發,由於形成心理沖突和障礙。同時,由於症狀本身滿足了患者潛意識里的一些心理需要而得以持續存在。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就在於挖掘這些被壓抑的潛意識,使其能夠被患者覺察認可,自然釋放了被壓抑的能量而得以治癒。由於潛意識分析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因此精神分析一個療程的持續時間較長(一般至少在一、兩年以上),故在現代追求快節奏生活的西方不太流行。2、行為治療學派。其理論基礎是以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JohnBroas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開創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該學派以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為基礎,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就是將外界刺激和個體原有的本能行為捆綁在一起的條件反射過程,比如將鈴聲的刺激和狗看到食物流口水捆綁在一起不斷強化,由此形成當狗聽到鈴聲以後也會流口水。早期的行為學派完全否定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也不願意鑽研在行為產生過程中的認知變化。之後,華生由於個人原因離開心理學界,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在華生的基礎了建立了新行為主義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即個體在無意識觸發某個行為以後,給予相應的獎勵/懲罰,就能增加/減少該行為,由此形成強調個體主動性的新行為主義觀點;再往後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Banra,1925—)又通過實驗提出了觀察學習理論,即不需要通過針對個體的直接強化,通過社會觀察也能形成相應的條件反射,由此行為主義開始進入關注認知研究的時代。基於這些理論基礎,行為治療認為一切的心理問題不過是不良的「刺激-反應」聯結在一起的過程。只要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條件反射就能減少並消除該行為。由此,以20年代開創的「生物反饋法」為開始,創立了行為治療的各種技術。包括放鬆治療、系統脫敏、洪水療法、厭惡療法、代幣法、去聯結法、行為示範法等多種技術。其主要特點就在於簡單、實用且效果顯著,但前提是必須找到一個需要改變的目標症狀(靶行為)才能進行條件反射的操作。只是缺點在於過於強調外在行為而忽視內在認知的變化,往往導致治標不治本。3、認知治療。在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的爭論中自然產生,本身沒有明確的創始人。其主要原因是應用了以皮亞傑、維果斯基、凱利等人開創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在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實踐中。該學派認為,個體一切的心理問題和障礙都源自於內在錯誤的認知系統,使其在錯誤觀念的支配下產生了錯誤的行為和症狀。因此,關鍵在於使患者能夠認識到自己觀念的錯誤,並且敢於和不良的觀念作斗爭、化解、消除它,這樣自然就能解決內在的心理問題。認知治療的代表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1913年9月27日–2007年7月24日),在心理學家人稱「老妖」。其發明的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技術(REBT)一直深受美國人的歡迎。簡單來說,也就是通過個體的心理問題症狀反應(C)找到引發的事件(A),再推出事件背後的不合理觀念(B),同時使個體認識到這一點以後積極與不合理觀念辯論(D),並且能夠使個體領悟到正確的觀念(E),同時在行為上能夠加以實踐並帶來新的體驗(F),所以REBT的理論稱為「ABCDEF」理論。與艾利斯同時代的認知治療專家還有亞倫.貝克(Aaron.T.Back,1921-),其理論與艾利斯的療法大同小異,只是針對認知偏誤(不合理觀念)的干預技術有不同,貝克所使用的是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所創的「產婆術」對話方式。由於認知治療到最後離不開行為上的更新,所以後期認知治療也與行為主義合作演變為「認知-行為治療」。其特點在於關注患者內在的觀念更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直接針對病灶本源,方便快捷。但缺點在於過份主觀,因為「是與非」的評判標准都在認知咨詢師自己的手中,往往有時缺乏對患者的足夠理解。4、人本主義學派。創始人為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和卡爾羅傑斯(C·R·Rogers,1902-1987),其所開創的該學派被稱為心理學界的「第三勢力」。當時所有的心理治療學派都建立在治療者本身給患者擬定的理論模式中,而羅傑斯認為這是錯誤的做法,認為精神分析不過是「傷殘心理學」,而強調環境干預本能的行為治療是「幼稚心理學」。人本主義學派相信,每一個人都有積極向上的動力,能夠通過自我的力量走出心理疾病的陰影。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是現實環境對其太多干涉和影響,以至於其失去了自我,而心理干預所要做的就是通過非指導性的談話幫助他認識到自己本身的寶貴,建立自信從而達到自我治療的目的。故人本主義積極倡導給予人們鼓勵、關愛和理解,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信心,並由此演變為對美國社會的一場變革,即「人本主義思潮」。包括現代意義上的「心理咨詢」概念也是由羅傑斯開創。人本主義心理咨詢沒有太多復雜的技術,只是簡單地通過表達理解與體貼的「同理心」(empathy)來干預對方。雖然簡單,卻因為深得人心而後成為所有心理咨詢學派的基礎。但是人本主義過於追求理想主義,往往缺乏太多務實的精神,其所認為「擁有完美自信的人」在現實中真正實現的極少,故一般很難單獨使用該派技巧。
㈨ 去流量化什麼意思去中心化又是什麼意思希望通俗易懂
去流量化就是可以將所有的社會化資源聚合起來,一鍵分發資源。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體系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能夠自由銜接,構成新的銜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構成非線性因果關系。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相等性的體系現象或結構,稱之為去中心化。
(9)去中心化是哪個心理咨詢學派擴展閱讀:
相對於前期的互聯網(Web 1.0)年代,今天的網路(Web 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發生,而是由整體網民一起參加、權級相等的一起創造的成果。任何人,都能夠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一起生產信息。
跟著網路服務形狀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2.0鼓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供給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加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一起進行內容協同創造或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