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經濟體系的生產力水平怎麼算

經濟體系的生產力水平怎麼算

發布時間: 2021-05-02 04:29:50

Ⅰ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生產力高度發達和生產關系充分改善的必然結果對嗎,

經濟必然要依靠高度的生產力才能發展,生產力必然要科學技術,沒有先進科學技術,就不能帶動生產發展,沒有發展就會萎縮死亡,

Ⅱ 分配體系是根據生產力還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究竟怎樣認識「按勞分配」?在理論學術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可以說它還是一個相當不確定的「模糊概念」。目前比較統一的認識都是把「按勞分配」這種分配方式理解為具體的付酬尺度。我們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現階段,「按勞分配」不只是一種具體的付酬尺度,而只是社會主義社會分配方式的一種發展趨勢。它的最終完全實現是要通過我們無數代人艱辛努力才能完成的。第一,從「按勞分配」的思想來源看,它是19世紀後期馬克思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產品分配趨勢的一種「預見」。馬克思是這樣來預見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產品分配趨勢的:在《資本論》中,他提出:「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並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僅僅為了同商品生產進行對比,我們假定,每個生產者在生活資料中得到的份額是由他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勞動中所佔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產品的個人消費部分中所佔份額的尺度」。在《哥達綱領批判》中,他又進一步作了詳細論述:「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後,從社會方面正好領回他所給予社會的一切。他所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例如,社會勞動日是由所有的個人勞動小時構成的;每一個生產者的個人勞動時間就是社會勞動日中他所提供的部分,就是他在社會勞動日里的一分。他從社會方面領得一張證書,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扣除他為社會基金而進行的勞動),而他憑這張證書從社會儲存中領得和他所提供的勞動量相當的一分消費資料。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全部領回來」。馬克思對「按勞分配」表述最完整、對「按勞分配」思想表現最充分的就是這兩段話。從這兩段話里的「設想」、「假定」、「例如」等詞及其說明中我們可以看出,「按勞分配」還只是馬克思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產品分配趨勢的一種「預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集中了主要精力,而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情形的研究卻比較少。所以,他在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情形進行說明時,是非常謹慎的,總是再三聲明,只是作一些「預見」、「設想」。他從不對未來社會的具體細節做過多的描述,不對未來社會作出什麼結論。對於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產品分配問題,馬克思同樣也持這種態度,聲明自己只是對未來社會產品分配趨勢進行了一些「設想」或「預見」。當然,馬克思以社會主義所有制否定資本主義所有制、以按勞分配否定按資分配,這是符合規律的邏輯抽象。所以,馬克思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產品實行「按勞分配」的「預見」自然包含有一種必然的趨勢。隨著社會發展條件的成熟,這種「預見」必然在社會主義社會成為普遍現實。第二,從「按勞分配」的內涵看,它反映的是與生產者「領回他給予社會的一切」相適應的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水平。按照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里的「生產者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後,從社會方面正好領回他所給予社會的一切」的說法,我們應該把生產者「從社會方面正好領回他所給予社會的一切」作為「按勞分配」的內涵。列寧把它概括為「按勞分配」,這是非常恰當的。那麼,這個內涵如何理解呢?生產者在什麼條件下才能獲得這種內涵呢?我們知道,生產者(包括體力生產者和腦力生產者)所創造的產品價值中,一部分是生產過程中消耗掉的生產資料和原料等轉移過來的價值(C),一部分是生產者自身及其家庭在生產勞動中所耗費的社會必需品的價值(V)。這兩部分都是對生產中消耗掉的物力和人力的補償,生產者在其中並沒有給予社會任何東西。那麼,他們「給予社會」的是什麼呢?這當然要從這兩部分價值以外出尋找,那就只能是剩餘價值(M)(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我們過去把它叫「利潤」)。剩餘價值經過市場交換得到實現,並且作了社會必需的各項扣除之後,在生產者之間按照他們在生產勞動中所作的貢獻進行分配,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權利和所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意思。也就是說,生產者對剩餘價值的索取權和他們的勞動貢獻構成正比例關系。「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後,從社會方面正好領回他所給予社會的一切」所表述的含義,就是全部剩餘價值歸生產者所有,這才是「按勞分配」的真正內涵。生產者獲得「按勞分配」的這種內涵,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條件下,資本所有者和生產者才能合為一體,成為生產勞動過程的唯一主體,以致只需根據勞動貢獻便可以進行合理的分配,而根本不必要考慮資本、技術等等其他要素的貢獻。顯然,「按勞分配」反映的是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水平。換言之,生產者「從社會方面正好領回他給予社會的一切」的首決條件,是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根據目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全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家企業能夠實行這種分配方式。在我國,生產力發展的整體水平仍然很低,遠沒達到「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後,從社會方面正好領回他所給予社會的一切」的條件。因此,「按勞分配」還只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分配方式的一種發展趨勢。在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我們必須遵循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生產力,以「按勞分配」的要求和發展趨勢來實行和規范自己的行動。第三,從「按勞分配」的依據看,它依託的是生產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生產方式性質。「按勞分配」的實現,不僅要有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先決條件,而且還必須實現了生產者與生產資料所有權全面結合的社會生產方式性質。馬克思總是把生產資料的佔有狀況與分配方式相聯系,認為對生產資料的佔有是參與分配的前提和依據,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為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他在《資本論》和《哥達綱領批判》中設想的「按勞分配」,是在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中,按勞動量進行生活資料的分配。只有社會佔有一切生產資料,實現了生產者與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全面結合,生產者的勞動可以直接轉化為社會勞動,「按勞分配」才能實現。生產者直接「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生產者個人在生產資料的佔有上沒有差別,這對生產者個人而言,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就失去了作為分配尺度的意義。由這種生產條件分配結果所決定,就只能以「勞動」這一因素來作為分配的尺度了。目前全世界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家企業存在「按勞分配」所依託的這種社會生產方式性質。在我國,現階段實行的是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生產資料佔有方式。即使是公有制,也還是處在較低發展階段。所以,全體生產者直接「共同」佔有生產資料這一生產條件也就不存在,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生產者個人在生產資料的佔有上是有差別的。生產資料佔有狀況的這種差別對個人分配而言,是一種有意義的現存尺度,這就決定了我國的分配方式還必須考慮其他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實行「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原則。我們的這種「按勞分配」顯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它的內涵和依據與完整意義上的「按勞分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因為現實中生產者勞動後所得到的並不是「作了社會扣除後」的全部勞動成果,而是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是必要勞動。它體現的是生活資料與勞動力的交換關系,這與馬克思設想的「按勞分配」是有差別的。我們還沒法實現生產者「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全部領回來」的分配方式,因此,對「實現了生產者與生產資料所有權全面結合」的生產方式性質而言,「按勞分配」只是我們努力奮斗的目標,是我們社會主義社會分配方式的一種發展趨勢,是要通過我們多代人的艱辛努力才能最終完全實現的。綜上所述,目前階段我們無論是在「按勞分配」反映的內涵方面,還是在它依託的社會生產方式性質方面,都還達不到它的實現條件。因此,「按勞分配」現在不只是一種具體的付酬尺度,而只是社會主義社會分配方式的一種發展趨勢。堅持這種認識,在理論信仰上,它就如同「共產主義」目前不能實現但代表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一樣,可以繼續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大理想和信念,成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綱領,成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支柱;在實踐上,它就可以與現有生產資料佔有方式相適應,實行「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它就可以與市場機制相兼容,藉助市場機制逐步來實現。如果我們硬要把它理解為一種具體的付酬尺度,在每一具體場合,都要按勞動量付酬,那它就會很難具體操作,反而會顯露出過時與落伍的跡象,漸漸為人束之高閣,為人所淡忘。【參考文獻】

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生產力水平為什麼的

因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我們國家目前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決定了我們國家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道路、理論和制度關系,作深刻闡述。

這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成就。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是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入理解把握其科學內涵、掌握其發展規律。



(3)經濟體系的生產力水平怎麼算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和社會主義經濟的基礎。它對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起指導作用;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既是社會思想體系的實踐,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必由之路。這三種形態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

社會主義文化轉型是中國走向大國強國唯一的道路和思想意識,中國社會主義在21世紀初還屬於初級階段,通過資本主義的現行制度和意識,更加證明中國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之路的正確性。

Ⅳ 經濟發展水平就是生產力發展水平么

對比新加坡和美國你就明白了
都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
可是就生產力來說美國高於新加坡很多了!

Ⅳ GDP是衡量生產力大小的指標,具體是怎麼算的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它是對一國(地區)經濟在核算期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的最終產品總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顯示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

GDP的測算有三種方法:

生產法:GDP=∑各產業部門的總產出-∑各產業部門的中間消耗:

收入法:GDP=∑各產業部門勞動者報酬+∑各產業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各產業部門生產稅凈額+∑各產業部門營業利潤;

支出法:GDP=總消費+總投資+凈出口。

Ⅵ GDP如何計算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

Ⅶ 生產力怎麼計算

生產力是一個虛的概念,並沒有一個實體的數值與表現,並且,生產力是指社會整體的能力,而不是一個企業或者說工廠/,,,,另, 知道出勤人數和工作小時,這與生產力無關,因為不同的組織/結構,不同的勞動態度和勞動技能,以及不同的勞動工具和勞動環境衛生勞動保護/勞動工資/勞動強度和勞動紀律/勞動組合,其效果是不相同的,是不一樣的,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Ⅷ 政治經濟學中的生產力是什麼意思

生產力狹義指再生生產力,即人類創造新財富的能力。從橫向來看,生產力分為個人生產力、企業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從縱向來看,生產力分為短期生產力和長期生產力;從層次來看,生產力分為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生產力是生產力系統的功能,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社會文化制度體制環境——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就是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之間的關系。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快;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不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慢。生產力系統結構的對稱程度決定生產力的發展速度,所以生產力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資源再生的結果,是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生產力發展是增長向發展轉化的中間環節。
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是生產力要素構成的系統與其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環境構成的體系聚合匹配的結果。
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對象,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它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基礎。此外人類運用各類專業科學工程技術,製造和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品,滿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生產力中還包含著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能夠應用於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基本要素之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會引起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素質的深刻變革和巨大進步;科學應用於生產的組織管理,能夠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應用於生產過程的周期日趨縮短,對於生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日益成為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志,是第一生產力。
生產力不但具有縱向性,還要具有橫向性。
原始社會形態以來,勞動者和勞動對象幾乎沒有發生本質的變革(勞動者還沒有完全和動物脫離開來,勞動對象還是水、土地和植物),唯有勞動工具發生了石器、銅器、鐵器、機器、電器,五種「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石器、銅器、鐵器可以根據製造工具的材料進行判斷;機器是用機械能做功的裝置;電器是用電磁能做功的裝置。成熟的石器生產力決定原始社會形態;成熟的銅器生產力決定奴隸社會形態;成熟的鐵器生產力決定封建社會形態;成熟的機器生產力決定資本社會形態;成熟的電器生產力決定共產社會形態。

Ⅸ 生產力水平和經濟是什麼關系生產力水平是經濟的一部

經濟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說具有生產關系的形態,由生產力決定,並起到反作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是指政治形態。因此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決定政治形態,反過來是反作用,可能促進也可能阻礙。

Ⅹ 我國現階段生產力水平是什麼

黨的十八大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必須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實實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這兩個沒有變,說明我國的生產力仍然處於較低的水平,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特徵之一。
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即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整個歷史階段。
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的三個要素是人、產品、工具三個要素,即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其中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構成生產資料。生產力最重要的標志是工具。

熱點內容
收到假eth幣 發布:2025-10-20 08:58:16 瀏覽:973
暗黑破壞神2eth打孔 發布:2025-10-20 08:42:58 瀏覽:105
BTC和CBT是一樣的嗎 發布:2025-10-20 08:42:57 瀏覽:233
華碩trx40Pro供電 發布:2025-10-20 08:33:26 瀏覽:432
曬人民幣編號的朋友圈 發布:2025-10-20 08:25:32 瀏覽:687
doge格式 發布:2025-10-20 08:02:00 瀏覽:382
以太坊會爆發嗎 發布:2025-10-20 08:01:59 瀏覽:772
一台比特幣礦機的功率 發布:2025-10-20 07:39:24 瀏覽:925
trx輔助帶 發布:2025-10-20 07:35:29 瀏覽:48
比特幣哈希值有多少位 發布:2025-10-20 07:31:20 瀏覽: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