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宜豐行政中心開始導航
1. 宜豐的行政區劃代碼是什麼
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的行政區劃代碼為:360924,原江西省宜春地區宜豐縣的行政區劃代碼為:362229,都曾為有效行政區劃代碼。
2. 導航軟體為何不能顯示具體的行政區劃
谷歌、騰訊
3. 宜豐縣行政中心路口在哪裡
宜豐縣行政中心路在新昌公園對面,就是沿豐新昌中大道一直往東走,走到宜豐大酒店那裡有個紅綠燈,過了紅綠燈就是行政中心了。
4. 從新余開車去宜豐走省道怎麼走
1小時52分鍾82.7公里11個紅綠燈 途經:S223、工業大道
新余市
進入仙來中大道,行駛130米
右轉,進入竹山路,行駛510米
右轉,進入北湖中路,行駛710米
左轉,進入長青北路,行駛1.3公里
右轉,進入毓秀西大道,行駛480米
左轉,進入勞動北路,行駛1.3公里
請直行,進入鍾靈大道,行駛430米
靠右前方行駛,進入陽光大道,行駛1.6公里
左轉,進入新欣北大道,行駛530米
進入環島,進入石鎮線,行駛760米
請直行,進入S223,行駛49.6公里
請直行,進入鏡山大道,行駛510米
左轉,進入沿江東路,行駛370米
右轉,進入建設南路,行駛1.3公里
請直行,進入建設中路,行駛570米
請直行,進入建設北路,行駛650米
左轉,進入學園路,行駛270米
右轉,進入S223,行駛11.7公里
請直行,進入工業大道,行駛7.7公里
請直行,進入淵明南大道,行駛1.7公里
右轉,進入新昌東大道,行駛190米
左轉,從新昌東大道到宜豐縣政府,行駛360米
宜豐縣政府
5. 宜豐縣的行政區劃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建立新昌縣時,宜豐縣分為7鄉。即泰和、天寶、廣賢、天德、太平、義鈞、宣風。其中天德、太平和義鈞、宣風分別從高安、上高劃入。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新昌縣轄8鄉:天德、泰和、義鈞、天寶、宣風、廣賢、新安、太平。鄉以下設社,分宜豐縣為578社,又分縣城為東北和西南兩隅。明改社為圖,分宜豐縣為123圖。
清仍明制,分宜豐縣為8鄉、41都、123圖、縣城兩隅。
民國19年(1930年),分宜豐縣為7區、214鄉鎮、7054閭、35274鄰。
民國21年(1932)3月,以老八鄉為基礎,劃宜豐縣為8區、271保、2710甲。
民國24年(1935)8月,宜豐縣分為4區、30保聯、223保、2356甲。
民國28年(1939)2月,保聯改稱鄉鎮。民國30年(1941)12月,裁撤各區署,鄉鎮直屬縣管。
民國36年(1947)2月,宜豐縣劃為13鄉、1鎮、160保、1504甲。各鄉鎮名稱如下:鹽步鎮、續良鄉、荷塘鄉、新民鄉、棠浦鄉、天德鄉、太平鄉、辛會鄉、慶凱鄉、雙庫鄉、黃崗鄉、芳溪鄉、宣化鄉、風德鄉。這種設置直到解放。
1949年7月15日,宜豐全境解放,至12月,宜豐縣為分5區,34個行政村。1951年7月,宜豐縣分為城關區、新荷區、棠浦區、潭山區、芳溪區、宣風區6區、72鄉、2街,鄉以下設選區。1956年撤區並鄉,分為橋西、雷神、良田、敖橋、澄塘、英塘、江洲、棠浦、新莊、花橋、同安、天寶、潭山、石橋、雙峰、芳溪、三村、港口、黃崗、花田、蓼市、浪源、星溪23鄉和新昌鎮,172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翌年,宜豐縣有高級社393個。
1957年1月,恢復棠浦、芳溪、潭山3個區的建制:棠浦區轄棠浦、江洲、新莊、花橋、同安、澄塘6鄉;芳溪區轄芳溪、三村、花田、黃崗、港口5鄉;潭山區轄天寶、潭山、石橋、雙峰4鄉;其餘各鄉劃為直屬片,歸縣直轄。同年12月7日,撤銷上述3個區,鄉直屬縣管。
1958年9月1日,國營黃崗山墾殖場與宜豐縣合並,實行縣場合一。9月9日,古陽寨墾殖場與石橋鄉合並為黃崗山墾殖場古陽寨分場。隨後,敖橋、花橋、同安、天寶、潭山、雙峰、黃崗、港口、雷神、芳溪等鄉也成為黃崗山墾殖場的分場,實行鄉、分場、人民公社三合一。其餘棠浦、新昌(橋西並入,翌年析出)、良田、英塘、江洲、新莊、先鋒等鄉鎮皆成立人民公社,實行鄉社合一。公社以下設生產大隊(高級農業生產社改名)、生產隊。1959年3月,增設院前分場。12月,因雷神分場地處北門水庫水淹區,決定撤銷雷神分場。
1960年4月1日,宜豐縣擴社並隊,將新昌、良田、橋西等3個公社合並為新昌公社;敖橋、澄塘、英塘等3個公社合並為澄塘公社;棠浦、江州、新莊等3個公社合並為棠浦公社;花橋、同安2個分場合並為花橋分場;天寶、潭山、雙峰、古陽寨等4個分場合並為潭山分場;黃崗、港口2個分場合並為黃崗分場;芳溪改稱公社,與墾殖場脫鉤;先鋒、院前不變。年末,宜豐縣有生產大隊271個,生產隊1436個。
1961年6月,黃崗山墾殖場收歸省管。9月,成立黃崗山、石花尖兩個區,分別與黃崗山墾殖場、石花尖墾殖場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同時,調整社隊規模:潭山分場分為藍溪、天寶、潭山、石橋、雙峰等5個分場,仍為黃崗山墾殖場分場,歸屬黃崗山區管轄;黃崗分場分為黃崗、港口2個分場,同為石花尖墾殖場分場,屬石花尖區管轄;花橋分場分為花橋、同安2個公社,與黃崗山墾殖場脫鉤;先鋒公社分為蓼市、石市2個公社;新昌公社分為良田、新昌、橋西、北門4個公社;棠浦公社分為棠浦、江洲、新莊3個公社;澄塘公社分為澄塘、敖橋、英塘3個公社;芳溪公社未變動。
1963年2月,析新昌公社為新昌鎮和桂豐公社。
1965年8月,撤銷黃崗山、石花尖兩個區的建制,兩區所轄各分場仍與墾殖場掛鉤。
1968年12月,黃崗山墾殖場下放縣管,所有墾殖場集體分場一律與墾殖場脫鉤。同時宜豐縣擴社並隊:英塘、澄塘兩公社合並為澄塘公社;橋西、北門兩公社合並為橋西公社;棠浦、江洲兩公社合並為棠浦公社;花橋、同安兩公社合並為花橋公社;潭山、石橋兩分場和院前分場的集體部分合並為潭山公社;天寶、蘭溪兩分場合並為天寶公社;敖橋、良田、桂豐3公社合並為敖橋公社;黃崗、港口兩分場合並為黃崗公社;芳溪、新莊、蓼市、石市4公社和新昌鎮規模未變。宜豐縣生產大隊級單位由409個並為134個,生產隊由2303個並為822個。1969年10月,撤銷蓼市公社,其所屬花田、楊木、禾埠、石陂4大隊劃歸芳溪公社管轄;其餘新華、潭下、浪源、禹溪4大隊劃歸石市公社管轄。1972年11月,將花橋公社分為花橋、同安兩公社;又將黃崗公社析為黃崗、港口兩公社。1973年1月,黃崗山墾殖場再次收歸省管。
1983年9月,港口公社改名車上公社。年底,公社復名鄉,生產大隊改名村,生產隊更名村民小組。
1985年,潭山撤鄉設鎮。石花尖墾殖場轄地設置石花尖鄉,實行場鄉合一。
1988年12月,天寶鄉辛會村分為辛會、辛聯、洋沙、上嶺、邢家、東港6個村。
1993年,宜豐縣為14鄉、2鎮、212個村級單位,其中:村委會205個,居委會3個,分場2個,林場2個,村民小組1831個。
1994年,芳溪、棠浦兩個鄉分別撤鄉建鎮。1996年,石市鄉、新莊鄉分別撤鄉建鎮,1999年12月,澄塘鄉撤鄉建鎮。
1995年1月,撤銷天寶鄉洋沙、上嶺、邢家、東港4個村,同時設天寶鄉農場,上述撤銷的4個村分別為其4個農業隊。當年宜豐縣各鄉鎮轄村、村民小組數如下:新昌鎮2村、21村民小組、3居委會、1菜科所;敖橋鄉14村、121村民小組;澄塘鄉22村、218村民小組;棠浦鎮20村、178村民小組;新莊鎮16村、123村民小組;花橋鄉8村、97村民小組;同安鄉7村、67村民小組;天寶鄉17村、121村民小組;潭山鎮15村、131村民小組;雙峰鄉13村、53村民小組;黃崗鄉9村、90村民小組;石花尖鄉5村(分場)、42村民小組;車上鄉8村、77村民小組;芳溪鎮19村、185村民小組;石市鎮17村、193村民小組;橋西鄉16村、117村民小組;省屬鑫龍集團有6分場、1林場、2村。
2000年8月2日,省屬鑫龍集團(前身為黃崗山墾殖場)成建制(企業)移交宜豐縣管理。
2003年9月3日,宜豐縣撤銷4個鄉鎮建制,其中:撤銷敖橋鄉建制,並入新昌鎮;撤銷雙峰鄉、車上鄉建制,分別成立縣屬雙峰林場、車上林場,各轄2~3個分場;撤銷石花尖鄉建制,保留石花尖墾殖場,繼續保留所屬分場、行政村。 2005年末,宜豐縣有5鄉、7鎮、2墾殖場、2林場、207個村委會、1797個村民小組。 鄉鎮(場)
名 稱 村 委 會 村委會個 數 村民小組個數 名 稱 新昌鎮 16 142 窯前、桂花、荷舍、敖橋、大橋、流源、楠樹、兩路口、良田鋪、良頭、樟陂、良崗、陂下、茶頭、楓源、大塘 澄塘鎮 22 218 澄塘、茜港、黃坪、名山、高坪、大廈、毛家、柏樹、秀溪、彭源、水東、黃梅、沙灣、櫪下、故村、牌樓、鉤下、橋下、英村、高梘、茜坑、新安 棠浦鎮 20 174 高家、塘嶺、姚家、楓林、南坪、沐溪、陳家、袁謝、灄田、澄溪、東劉、棠浦、西劉、車田、沙塘、稻香、講堂、嶺下、駱家、北坑 新莊鎮 16 123 萬坑、芳里、新莊、荷溪、宋家、筠山、灣溪、口溪、張家、龍溪、湖城、虎溪、上塘、鄧家、南垣、嶺背 花橋鄉 8 96 花橋、社溪、白市、山田、山口、仁義、義源、池源 同安鄉 7 58 洞山、黨田、羅家、宅里、同安、鵝頸、東槽 天寶鄉 17 111 辛會、辛聯、芳源、石井、橫嶺、鴉溪、藤橋、河思、長橋、草坪、上梅、山背、藍家店、黃沙、松溪、床源、平溪 潭山鎮 15 130 潭山、洑溪、院前、坪上、上山田、茜槽、中興、龍崗、店上、逍遙、石橋、漢塘、找橋、羊源、碓下 雙峰林場 13 53 雙峰、庫前、院南、駱家槽、夏家坊、小槽、東村、水嶺、龍袍、嚴湖、李家、斜港、雙木 黃崗鄉 9 90 潮溪、將侯、黃崗、坪田、大門洞、坳溪、汪家槽、黃陂、黃檗 車上林場 8 76 湖溪、港口、車上、東岸、小水、小洞、洞上、直源 石花尖墾殖場 2 18 官山、洪源槽、石花尖、塔下 芳溪鎮 19 187 香源、廟前、上屋、下屋、塘頭、簡家、花田、楊木、石陂、禾埠、城溪、新村、南田、芳溪、刁櫪、蕉溪、芭蕉、萬豐、溪滸 石市鎮 17 185 潭下、土橋、夏講、石崖灘、何家、車溪、庫里、竹源、凌江、石涌、楓橋、浪源、樓下、梨樹、黃花、星溪、七都 橋西鄉 16 115 傅家坪、曹家嶺、潭埠塅、大畲、柴源、灣里、潭港、橋西、刁豐、石塘、東源、黃陂前、前頭、龔家坪、石埠、城西 黃崗山墾殖場 2 21 五里村、炎嶺村、五里分場、院前、古陽寨、肖家、獅子崗、山背 合計 207 1797 說明:居委會設置:新昌鎮6個(城南、耶溪、花門樓、桂花、窯前、流源),雙峰、車上和其餘鄉鎮各1個。黃崗山墾殖場、石花尖墾殖場不設居委會。
6. 江西省的歷史行政區域地圖。
江西省政區略圖http://www.jxmzw.gov.cn/manage/db_temp/upload/upload_image/2005629103331.JPG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17:29
歷史沿革
中國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 733 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
江西開發的歷史,從出土文物考證,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而江西作為明確
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 202 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 下轄 18 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汗、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南壄、安平、海昏、歷陵、梟陽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 13 個監察區,稱 13 部州, 此時的江西屬楊州部。
公元 291 年,即西晉元康元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 7 郡 24 縣。至唐時增加到 8 州 37 縣,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 10 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 15 道,洪、饒、虔、吉、江、袁、撫、信 8 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後轄於南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軍。南唐時分 6 州、4 軍、55 縣。交泰元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 9 州、4 軍、68 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 13 路和南豐、鉛山 2 直隸州以及 48 個縣、16 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 13 府,下轄 78 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 3 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 81縣。至 1926 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 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 年劃回安徽,1949 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 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 3 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 21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黎川、寧都、興國、於都、會昌、尋烏等 11 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江西省的行政區劃曾經有過多次調整和變動。截至 2002 年4月,全省共設11個省轄市、10 個縣級市、70 個縣、19個市轄區和1個地方管理局。南昌市為江西省會。現全省行政區域分別為:
(1) 南昌市,轄 4 縣 5 區:
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安義縣,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灣里區、郊區。
(2) 九江市,轄 1 市 9 縣 2 區 1 局:
瑞昌市,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潯陽區、廬山區,廬山管理局。
(3) 景德鎮市,轄 1 市 1 縣 2 區:
樂平市,浮梁縣,昌江區、珠山區。
(4) 萍鄉市,轄 3 縣 2 區:
上栗縣、蘆溪縣、蓮戶花縣,安源區、湘東區。
(5) 新余市,轄 1 縣 1 區:
分宜縣,渝水區。
(6) 鷹潭市,轄 1 市 1 縣 1 區:
貴溪市,余江縣,月湖區。
(7) 贛州市,轄 2 市 15 縣1區:
南康市、瑞金市,贛縣、信豐縣、大余縣、上猶縣、崇義縣、安遠縣、龍南縣、定南縣、全南縣、興國縣、寧都縣、於都縣、會昌縣、尋烏縣、石城縣,章貢區。
(8) 宜春市,轄 3 市 6 縣1區:
樟樹市、豐城市、高安市,靖安縣、奉新縣、上高縣、宜豐縣、銅鼓縣、萬載縣,袁州區。
(9) 上饒市,轄 1 市 10 縣1區:
德興市,上饒縣、廣豐縣、玉山縣、婺源縣、波陽縣、余干縣、萬年縣、弋陽縣、橫峰縣、鉛山縣。
(10)吉安市,轄 1 市 10 縣2區:
井岡山市,吉安縣、新干縣、永豐縣、峽江縣、吉水縣、泰和縣、萬安縣、遂川縣、安福縣、永新縣,吉州區、青原區。
(11)撫州市,轄10 縣1區:
南城縣、黎川縣、南豐縣、崇仁縣、樂安縣、宜黃縣、金溪縣、資溪縣、廣昌縣、東鄉縣,臨川區。
7. 宜豐公務員小區是什麼路
公務員,全稱為國家公務員,是各國負責統籌管理經濟社會秩序和國家公共資源,維護國家法律規定貫徹執行的公職人員。在中國,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
8. 從金州到鑽石灣行政服務中心怎麼走
開發區15路 → 地鐵3號線 → 812路26.8公里
步行約510米,到達安盛廣場站乘坐開發區15路,經過1站, 到達五彩城北門站
也可乘坐:開發區12路
步行約170米,到達開發區站乘坐地鐵3號線,經過5站, 到達金家街站
步行約140米,到達金家街快軌站乘坐812路,經過4站, 到達八十中分校站
步行約320米,到達鑽石灣鑽石灣
2
開發區7路 → 地鐵3號線 → 812路27.1公里
3
開發區4路 → 地鐵3號線 → 812路27.1公里
4
2001路 → 905路28.6公里
5
2001路 → 25路28.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