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與去自我中心化案例
『壹』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 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 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貳』 自我中心化現象發生在皮亞傑思維發展的哪個階段
自我的注意力要現象發展,在畢節和思維發展的一個初級階段。
『叄』 自我中心化思維與自私自利的區別
前者以自我為中心屬於大男子主義
但並不代表就不關心他人
只是希望別人能以自己的意識為主導而已
而後者是以損人利己主導
自私自利
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希望可以幫到您
『肆』 以自我為中心的作文例子
戰勝自己
「每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他自己」。要想戰勝一切,戰勝自己是必要的前提,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戰勝不了,又如何能去戰勝一切,超過別人呢?
記得我剛學輪滑時,是和一位朋友一起練的。她總是大膽嘗試,雖然摔了不少跟頭,但很快就學會了。而我卻不敢花太快,理由很簡單:怕挨摔,雖然我沒摔一個跟頭就學會了,但滑的比蝸牛還慢。我想:如果我向她一樣大膽嘗試幾次沒准就能學好了。於是我鼓起勇氣,挖地三尺去尋找我的信心,一鼓作氣地從操場的東側一直速滑到西側,一次嘗試是我嘗到了甜頭,也就是這次經歷使我的輪滑技術不斷進步。原來,戰勝自己就是戰勝膽怯。
美國偉大的「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做了無數次的實驗,也獲得了無數次的失敗。最後,他共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最後終於確定用鎢絲來做燈絲,提高了電燈的使用壽命。愛迪生的每件發明都是如此的艱難,都包含了他的心血。原來,戰勝自己就是跌倒了,要有爬起來的勇氣。
其實,戰勝自己並不困難,只有先相信自己有戰勝自己的能力,一切困難必將迎刃而解。
『伍』 兒童自我中心性的實例(寫詳細)
兒童自我中心論的實力,你可以通過你自己的觀察和數據的分析來寫。
『陸』 有關以自我為中心的古今故事
掉在井裡的狐狸和公山羊
一隻狐狸失足掉到了井裡,不論他如何掙扎仍沒法爬上去,只好獃在那裡。公山羊覺得
口渴極了,來到這井邊,看見狐狸在井下,便問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覺得機會來了,心中
暗喜,馬上鎮靜下來,極力贊美井水好喝,說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並勸山羊趕快
下來,與他痛飲。一心只想喝水信以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當他咕咚咕咚痛
飲完後,就不得不與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辦法。狐狸早有準備,他狡猾地說:「我倒有一個
方法。你用前腳扒在井牆上,再把角豎直了,我從你後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來,我們就都
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議,狐狸踩著他的後腳,跳到他背上,然後再從角上用力一
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後,准備獨自逃離。公山羊指責狐狸不信守諾言。狐狸回過頭
對公山羊說:「喂,朋友,你的頭腦如果像你的胡須那樣完美,你就不至於在沒看清出口之
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這故事說明,聰明的人應當事先考慮清楚事情的結果,然後才去做。
『柒』 太以自我為中心的例子,要可以當辯論賽論證的那種,就是不要神話和不知名的故事
1、面試強調少用「我」其目的在於避免對面試官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向導。
2、清王朝閉關自守盲目自大,以自我為中心而不與外界交流是導致其滅亡的重大原因之一。
3、佛教良言:人生中最大的悲哀是看不清自己,以自我為中心,過於執著,迷失於自我偏見。如果沒有隨緣的心態,要求事事都隨己願,那麼任何環境都不可能滿足你。只有端正身心,用智慧化解掉心裡的障礙,去除執著偏見、分別妄想,所有的煩惱才會雲開霧散。
4、寓言故事自私的巨人,強調自私(可以理解為太以自我為中心)會導致生活的悲劇。具體故事可以搜一下
5、你要知道,永遠要愉快的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裡拿取——高爾基
6、富二代的被冠以社會的蛀蟲,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富二代太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給予與幫助。
7、葯家鑫殺人不認錯,其父母溺愛,自己內心中沒有殺人償命這一觀念,說明其內心深處自我為中心程度極為嚴重,導致了道德觀的缺失,價值觀的喪失。
8、從許多心理學研究上我們也可以看出,過分地以"自我"為中心,會促使人們頻繁地拿自己與他人作比較,進而導致自己的幸福指數不斷下降
9、「自我中心」人格者易輕生。http://news.sina.com.cn/o/2006-09-11/07579987514s.shtml
『捌』 究竟有沒有可能擺脫自我中心的行為
1、心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
自我中心主義是兒童在智能發展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傾向。
自我中心主義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概念。
皮亞傑認為,年幼兒童和成年人的思維之間存在著質的差別。他們不能把自己和客觀事物區別開來,把自己的屬性投射到外物上,認為日、月、山、河都是有生命和意願的。他們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和別人的情況區別開來,如果覺得自己碗里的湯是熱的,就認為別人碗里的湯也是熱的。
兒童的成長過程就是「去中心化」的過程,逐漸認識到自我和外物的區別、自我和他人的區別。在人際交往中逐漸注意他人的感受和意願。
由於家庭和社會教育的缺失、個人自我感悟的不足,有些成年人的思維方式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心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與倫理學上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有著根本區別。
參見:《中國大網路全書》心理學卷「自我中心主義」詞條,盧濬編寫。
2、倫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
自我中心主義是成年人在人際關系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傾向。具體表現為:
①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既包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包括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②己之所欲,強加於人。既包括好心辦壞事的情況;也包括壞心干惡事的情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倡導的道德原則,具有合理性。「己之所欲,施加於人」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錯誤原則,具有危害性。
從中可以看出,自我中心主義並非都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但其中有些思維和行為方式屬於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
總之,心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在人生中往往能夠自然消解;倫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需要通過增強認識能力和提高道德水平才能努力克服。
『玖』 古今中外的以自我為中心人的及他們的事例
古今的名人是如何成名的。。。"百官去帽纓」相傳周王元年,楚莊王平定叛亂,取得全勝,為慶大捷宴請眾將、百官,並讓美麗的愛妾許姬為大家敬酒。正開懷暢飲,一陣狂風吹滅了所有的燈燭,黑暗中,有一個人拉住許姬的衣袖調情,許姬不從,順手扯了他的帽纓。許姬當即將此事告訴了庄王,要求庄王在掌燈後立即下令查出帽子上沒有纓的人。庄王聽了哈哈大笑,當即發話:請百官都把帽纓去掉,然後下令點燈。這樣,誰是行為不軌者,已無法分辨。許姬不明其意。庄王解釋說,酒後狂態,人常有之,倘若治罪,必傷國人之心,使百官不歡而散,所以不能那麼辦,許姬這才嘆服。後來在吳兵伐楚的戰爭中,有一個人奮勇殺敵,為保衛楚國立了大功。庄王問他為什麼如此勇敢,他回答說:「臣,乃殿上絕纓者也。」
2就是我們熟知的諸葛亮,為了對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的感激,而」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幾出祁山(可以看他的《出師表》),最後病死.
3」馮諼為孟嘗君買義」馮諼做孟嘗君的食客後,待遇不斷得到改善,而且孟嘗君對他也很好,為了感激孟嘗君,馮諼就主動承擔為孟嘗君去薛收債的任務,馮諼到薛地焚券市義為孟嘗君收債的經過,事實上是為孟嘗君買民心,最後孟嘗君被齊王罷免官職,回到薛地時,終於體會馮諼當日焚券市義的道理。
4」負荊請罪」這個熟知的故事也是由於感激恩德而流傳千古
『拾』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