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去自我中心化的重要動力是什麼
①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② 兒童自我認知的中心期是
心理學家大都認為兒童要到3歲的時候,自我意識中的生理自我才能形成,同時也開始更多地使用人稱代詞「我」字。這時候兒童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大都是以我為中心的,所以有些心理學家稱這一時期為「自我中心期」。
③ 什麼是心理發展的內部動力
相傳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點,回家還誇口說:「今天我幫助苗生長了!」他兒子聽說後,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一、內因是根本
為什麼拔苗不能助長呢?因為麥苗的生長不但需要陽光、水、肥、滅蟲害、除草等外部的條件,更重要的是它有自身內在生長發育的規律。正如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一書中指出:「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生物的生長發育是這樣,其他事物的發展也是這樣,必須遵循其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否則就會受到「拔苗助長」的懲罰。人的心理發展也要遵循它內在的發展規律。生物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和教育在人的心理發展中各自起著重要的作用,生物遺傳素質僅僅是物質基礎;社會環境和教育則是心理發展的外部條件,即外因;而人的主觀因素則是至關重要的,它是心理發展的內因。這個內因的水平如何,將對心理發展的速度和水平起決定性作用。
許多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政治家,憑借主觀努力,即內因的作用獲得事業的成功,他們一致認為,要獲得能力,增長才幹,沒有主觀的勤奮努力是不行的。他們中許多人留下了寶貴的座右銘。
李卜克內西:「天才就是勤奮。」「沒有非常的精力和非常的工作能力便不可能有天才。」
愛迪生:「天才的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托爾斯泰:「天才的十分之一是靈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愛因斯坦:「A(成功)=X(勞動)+Y(方法)+Z(少說廢話)。」
柴可夫斯基:「即使一個人天分再高,如果他不艱苦操勞,他不僅不會做出偉大的事業,就是平凡的成績也不可能做到。」
門捷列夫:「終生努力,便成天才。」
高爾基:「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滅,也可以燃燒起來,而迫使它燃燒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勞動,再勞動。」
這些精闢的論述闡明了主觀因素在人的心理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數學家華羅庚在回憶他的生平過程時講,他在讀小學時因成績不及格沒有拿到畢業證,只拿到一張修業證書,在初一時數學經過補考才及格。從初二開始發生了一個根本變化,他認識到既然天資差一些,就應多用一點時間來學習,別人只用1小時,他就用2小時,這樣數學成績有了不斷提高,經過自己幾十年的艱苦奮斗,終於成為一名世界聞名的數學家,這就是內因所起的作用。
二、內因與外因的矛盾
什麼是心理發展的內因或內部矛盾呢?朱智賢教授在他的著作《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指出,「一般認為:在兒童主體和客觀事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社會和教育向兒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兒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狀態之間的矛盾,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內因或內部矛盾。這個內因或內部矛盾也就是兒童心理不斷發展的動力。」簡言之,社會和教育向兒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他們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間的矛盾是心理發展的內因或內部矛盾。
1.新的需要
指兒童的學習生活中,由社會和教育向他提出的要求真正地被理解和接受了,他就會在主觀上產生一種新的追求和傾向。這種新的需要是以動機、目的、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例如,品德不良的學生,最初往往不能理解和接受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因此,社會和教育要求也就很難內化為他的需要,這時容易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甚至犯罪。經過反復耐心的教育,或在犯了嚴重的錯誤後受到了懲罰,認識到了發展下去的嚴重後果,才成為其改正錯誤的需要。這樣就會重新考慮自己的前途,「從頭做起」,加倍地努力學習,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形成學習的動機,其結果是「浪子回頭金不換」。
2.已有的心理水平
指過去認識外界事物的結果,它經常代表著心理活動中舊的、比較穩定的一面。例如,品德不良的學生,在他沒有理解並接受社會和教育要求,內化為自己的需要時的心理水平,就是已有的心理水平。
④ 什麼是兒童自我意識,自我評價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自我意識屬於個性的范疇。所謂個性,指個體的傾向性心理特徵。其中的自我意識,是指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調節。自我意識不是天生的,它受社會生活制約,在後天學習中形成。
小兒5個月前,自我意識尚未形成。他不知道自己身體的存在,所以吃手、吃腳,把自己的手腳當成和別的東西一樣來玩。此後,小兒開始認識到手和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說明自我意識出現。1歲後雙手不停地玩各種物品,用手將它們到處移動。這是因為他逐漸把自己和別人、別的東西分開;認識到球可以由自己踢,蘋果可以由自己一口一口吃掉,枕頭可以被自己從床上扔到地下,因此自己是有力量的。隨著言語的發展,小兒知道自己名字,能用「明明(自己)吃飯」的方式把自己和自己的動作區別開。2~3歲後,小兒逐步學會使用代詞「我」、「你」、「他」,自我意識發展真正進入實質階段。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提示,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只有具備明確的個性傾向,其他個性品質如需要、動機、理想和世界觀等才逐步形成。自我意識通常要到青春期發育完成後才真正建立。
⑤ 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很關鍵,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驅動力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你逼迫孩子去學他不喜歡的東西,即使這項技能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他的能力可能會提高,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會導致你和孩子關系緊張,他的關聯性(他與你的關系)和自主性也會降低。強烈的自主意識是形成自我激勵的關鍵,在形成自我激勵後,孩子青少年能富有激情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標並享受自己的成就。所以不要剝奪孩子對自我生活的控制感,自主性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如果對生活的自主感較低,便無法成為一個自我驅動的人。
盡可能成為孩子的顧問,而不是他的老闆或經理。如果孩子在家庭作業中面臨著困難,要告訴孩子自己願意提供幫助或者給出建議,但是自己的任務還是要自己完成。成為顧問就意味著彼此是合作的關系,為對方塑造安全感,培養主動性,而不是事無巨細地管控。如果是要培養智慧型的孩子,就少一些灌輸,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對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迴避,甚至孩子不問,你還要啟發他問。提早認識ABCD不如讓孩子多問一個為什麼。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如果能夠得到鼓勵,我們就更願意去完成。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小孩子要鼓勵,要給他成功的體驗,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有成就感才會有興趣。作為家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還有一點可以做,就是讓孩子做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⑥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 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 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⑦ 兒童的自我中心化是否會影響規則意識的形成
兒童的自我中心化
會影響規則意識的形成
⑧ 皮亞傑認為心理特點是自我中心化的兒童處於什麼階段
處於前運算階段(2~7歲)
關於認知發展問題,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從而表現出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有它主要的行為模式。其中,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皮亞傑提出了認知發展理論,並將個體的認知發展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⑨ 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動力是什麼
什麼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內因呢?對此,目前還有各種不同的理解。
一般認為,在青少年主體和客觀事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亦即在青少年不斷積極活動的過程中,社會和教育向他們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他們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間的矛盾,是青少年心理的內因或內部矛盾。這個內因或內部矛盾也就是心理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簡言之,青少年在活動中產生的新需要和原有心理水平構成的矛盾,是他們心理發展的動力。
這里,①動力產生於活動、實踐之中,統一於活動、實踐之中,並實現於活動、實踐之中;②新的需要是這個矛盾的活躍的方面;③新的需要能否獲得滿足,關鍵在於原有的心理水平。
活動、實踐在心理及其發展中的作用,在第一節已做過分析。這里,我們對矛盾的雙方再進一步作些分析。
一、「需要」在人的心理活動中代表著新的一面,它是心理發展的動機系統
所謂需要,也是一種反映形式。任何需要都是在一定生活條件下即在一定社會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產生的對於一定客觀現實的反映。需要這種反映和一般反映共同之處,是「能被人意識到的」反映形態;和一般反映不同之處,在於需要是心理活動的動機系統,由它引起主體的「行動」。
1.需要的5個等級
由於需要這種反映形式的重要性,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心理學家的重視。1938年摩萊(H.Murry)在所著《人格的探索》中列舉了20餘種人類需要。在這基礎上,麥斯洛(A.B.Maslow)在1943年出版的《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需要層系統」這一理論。需要層系統把人類的多種多樣的需要,按照它們的重要性和發生的先後次序分成5個等級:
(1)生理需要。這是人類最原始的基本需要,例如,衣、食、住、行,延續後代等,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
(2)安全需要。擺脫各種危險,獲得健康,希望解除嚴酷監督的威脅等,都屬於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或稱愛的需要)。希望夥伴之間、同事之間關系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
(4)尊敬需要。指自尊和受人尊敬,對名譽、地位的慾望,個人能力、成就要求被人們承認等。
(5)自我實現。實現個人理想抱負,這是需要層系統中最高的一種需要。滿足這種需要,要求最充分地發揮一個人的潛在能力。
麥斯洛認為,上述需要的5個層次是逐級上升的。當下一級的需要獲得相對滿足以後,追求上一級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但是,如果滿足了高級需要,卻沒有低級需要時,他可能犧牲高級需要,而去謀取低級需要,甚至於去「鋌而走險」。
我們認為,麥斯洛的需要層系統理論,盡管有值得借鑒的地方,但根本的一點是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在一定條件下通過思想教育改變需要主次關系的可能性。
2.需要的實質及其在心理發展上的作用
需要的分類盡管復雜,但不外乎是2種:需要從其產生上分類,可以分為個體的需要和社會的需要,前者系個體的要求而產生,後者系社會的要求而產生;需要從其性質上分類,可以分為物質方面的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要。這2種分類是交叉的。不管哪種分類方法,人的需要總是帶有社會性的,個體需要和社會需要,物質方面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其相互之間是制約著的,因此,人的需要又是帶有主觀能動性的。
需要可以表現為各種形態、動機、目的、興趣、愛好、理想、信念、世界觀等。在個性方面,這些形態就形成個體或個性意識傾向性。某種原始性需要的表現形式,可能是高級需要的表現形式的發展基礎,但反過來,高級需要的表現形式往往抑制了低級的表現形式。例如,人們為了實現理想、信念及共產主義的事業,等等,而往往犧牲某種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可見,需要的主次關系是可以變化的。
需要在人的心理發展中,經常代表著新的一面,比較活躍的一面。客觀事物總是在不斷地變化,主客觀的關系也在不斷地發展,於是人的需要也會跟著發展而變化,起著動機系統的作用。一種需要滿足了,又會產生另一種需要,由此推動人的心理及行為的發展變化。
二、原有的完整心理結構是過去反映活動的結果
1.完整的心理結構
完整的心理結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整體,它大致由下列成分組成,代表著當時的心理發展水平:
(1)心理過程,即認識、情感和意志過程的發展水平;(2)個性特徵,即能力、氣質和性格的發展水平及其表現;(3)知識、技能與經驗的水平;(4)年齡特徵(第四節作專門論述);(5)當時的心理狀態,即注意力、心境、態度等。
2.完整心理結構的統一
我們平時說,教育工作必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就是要從上述的完整的心理結構出發,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原有心理水平,即原有的完整心理結構是一個統一整體,它代表著人的心理活動中的原有的一面,比較穩定的一面。但是,不應該將原有心理水平看做是保守的。任何人原有的完整心理結構,都有它的積極的因素,同時也存在著不足或有待於發展的方面。
三、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的對立統一
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的對立統一,構成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形成其心理發展的動力。在青少年的實踐活動中,產生了各種新的需要,必然與原有心理結構構成新的矛盾。雙方互相依存,也互相轉化。
矛盾雙方是同一的,又是斗爭的。其結果不外乎2種,①新需要為原有的心理水平即完整結構所同化,且趨於一致性,則促使心理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發展;②新需要被原有心理水平即完整結構所否定、所排斥,則仍使心理保持原有的水平。是第一種狀況好還是第二種好,具體問題要作具體分析,要看其內容和心理發展的方向。
例如,新的求知慾需要形態,促使主體在原有水平上去學習、探索,獲得知識,發展智力,這有利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但是吃喝玩樂的需要,促使青少年的原有心理水平獲得「同化」,往往使他們走向歧途。又如,正確的思想教育的要求,激發起學生積極上進的新的需要,但原有心理水平中因有十年文革留下的傷痕,它可能否定新的需要。
這種對原有水平的保持,說明這個學生未能進步。但是與此相反,健康的原有心理水平抵制社會上不正之風的侵蝕所激起的各種需要,這種原有「本色」的保持則意味著進步。
總之,新的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所組成的矛盾是十分復雜的。在社會和教育的影響下,在青少年的活動中,他們所產生的新的需要同原有心理水平的斗爭確實是普遍存在的。而正是這個矛盾的運動,才推動著青少年的心理不斷變化、發展。因此,這個矛盾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動力。
內部矛盾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根據,環境和教育則是這發展的條件。其中教育是最主要的外因,是青少年心理發展中的最重要的條件。
如何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呢?這里,必然會提出這么一個問題: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是嚴一點好,還是寬一點好?這在教育界是有爭議的。
我們認為,過低的要求和過高的要求都是不適宜的。過低的要求(不管是學習要求還是品德要求)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沒有興趣,沒有求知慾,產生不了新的需要,就不能很好地構成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而過高的要求,遠遠脫離學生原有的水平,使他們「望而生畏」,不僅產生不了學習和上進的願望,即使激起新的需要,也不能為原有心理結構所「同化」,難以構成心理發展的動力。
只有那種高於學生原有水平,經過他們主觀努力後又能達到的要求,才是最適合的要求。中學階段任何教育與教學措施,都必須符合這個要求。教師和家長在工作中應該遵循這些規律,向中學生提出適當的要求,才能使學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使合理的要求變成其新需要,並以此為動力促使他們的心理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