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戲去自我中心案例
① 幫助幼兒去自我中心的游戲是什麼游戲
自我中心是兒童早期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大約到了三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在此階段,兒童以自我為中心觀察世界,認為周圍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關。他們往往從「自我」出發來進行行為選擇和活動設計,而不考慮他人。很多實驗證明了這一特點。 可以說「自我中心」人人都有,知識程度和發展速度上存在著個體差異。如果自我傾向過於嚴重或到了4-5歲,甚至6-7歲,還停滯在自我中心階段,這就成了問題。 兒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與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有關。
② 舉一個角色游戲的實例,並分析此游戲的教育價值,討論如何在游戲進行指導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角色游戲是3—6歲幼兒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戲。對於這一時期孩子的生活、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小班幼兒具有強烈的模仿性,在角色游戲過程中,他們不斷模仿成人的行為,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生活。
③ 如何激發中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應為幼兒提供人際間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並加以指導。社會交往能力是現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之一,然而今天的獨生子女恰恰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他們身上或多或少有著不合群、自私等影響自身社會化進程的表現。 在兒童的小社會里,在與小夥伴的交往中,幼兒逐漸認識自己,了解他人,逐漸擺脫「自我中心」,實現個體社會化;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幼兒相互間交流知識、經驗、學習掌握社會技能和社會行為准則;他們在兒童小社會中體驗歡樂和苦惱,在交往活動中培養起團結友愛、開朗大方、分享、合作等積極的社會情感和個性品質。利用4-5歲幼兒人際關系變化的重要時期,加強對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無疑對幼兒同伴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培養措施 : 1、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學活動培養幼兒交往能力 。 (1)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通過主題教學活動,利用集體教育形式,教給幼兒一定的交往技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們發現有許多教材的教育功能,並不鎖定與其特定領域的作用,還綜合著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功能。如主題活動《我們都是好朋友》,使幼兒願意與周圍的同伴一起玩,友好相處,共同分享,並學習一些簡單的交往技巧,如輪流、等待、謙讓等,學習自己解決游戲中的 糾紛與沖突;《綠色家園》使幼兒了解並學習人們共同生活所必須遵守的公共規則;《大家在一起》讓幼兒感受大家在一起的快樂,還應遵守集體規則……這些教材提供的知識准確、圖文並茂、淺顯易懂,孩子也非常喜歡。我們還通過情景表演、互換角色、看圖講述等生動有趣的活動,教給幼兒一些交往的常用語言,大大豐富了幼兒語言交往的形式和內容,提高了幼兒的交往策略,不知不覺中幼兒的交往技能得到了發展。 (2)充分利用學習中心活動,幫助幼兒加深體驗,進行交往語言的遷移,鞏固交往技能。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幼兒在游戲中不受任何拘束,積極主動地與同伴交往,特別是角色游戲區的創設為幼兒提供了一個濃縮了的「小社會」。在這里,幼兒通過扮演各種角色如:爸爸、媽媽、醫生、售貨員等等進行廣泛的交往。在交往中,幼兒學習執行角色的行為規則,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判斷行事,體驗各種角色對人對事的態度,從而學習了醫生對病人、售貨員對顧客、孩子對長輩的不同交往方式,學習各種人際關系。在活動區,幼兒通過扮演不同角色,增加對不同人物、不同交往方式的了解,不斷豐富交往經驗。活動區活動,為幼兒營造了寬松的交往環境和親密和諧的交往氛圍。在這里,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識欲得到了滿足,技能獲得了發展,同時,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3)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教育,培養和鍛煉幼兒交往能力。 幼兒的一日生活,包含了十分豐富的社會教育內容,它們不僅給幼兒表現、發展技能的機會,還能使幼兒獲得有價值的新知識。請幼兒輪流做小老師,讓他們在為大家服務的同時,產生光榮感,得到交往的樂趣;請內向孤僻的幼兒做信息使者,迫使他們逐步與老師、同伴交往;利用戶外活動和散步活動這兩個全園集中性的開放活動時間,開展跨年齡段的相互交往活動;鼓勵幼兒同園內其他人員接觸等,以此來拓寬幼兒的交往范圍,引導幼兒使用合適的交往行為方式,進一步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4)適時指導,放手讓幼兒進行交往活動。 幼兒在進行活動區活動時,一方面,老師以角色的身份參加到幼兒的活動中去,這樣有助於教師及時掌握幼兒在活動中的各種交往動向,有利於教師利用活動區規則和內容引導活動進程,適時指導幼兒交往;另一方面,當幼兒之間發生沖突或在交往中遇到困難向老師求助時,老師應適當採取冷處理方式,不要急於介入,過多包攬,而是要啟發幼兒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讓他們用公平、合理的辦法去解決問題,盡可能地減少對成人的依賴。只要幼兒之間的矛盾、爭執不存在危險,便可讓幼兒自己處理,教師不要去「裁判」,、 2、家園配合,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家長與幼兒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家庭教育對提高幼兒交往能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應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讓家長參與到教育中。我利用家訪、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家庭教育對幼兒交往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性,和他們共同探討教育方法,讓家長認識到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必要性。我認為家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首先作為家長要給孩子們做好榜樣,調節好家庭的氣氛,處理好家庭、鄰里關系,盡量做到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鄰里之間要真誠相待、尊敬老人,讓幼兒在這個友好、充滿親情的環境中感受到交往的快樂。 其次,要加強親子交往,作為父母要改變傳統的、權威的地位和優越感,與幼兒平等相處,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如和孩子一起唱歌、一起講故事、一起做手工、一起去郊遊,經常徵求孩子們的意見,和孩子共同討論某個問題等等。在平等交往中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第三,家長要鼓勵孩子大膽交往。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掌上明珠,拿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幾代人的寵愛讓孩子們像溫室里的花朵,根本體會不到與同伴交往的樂趣,在長輩們的"呵護"下越發嬌弱、霸道、自私。其實,家長的放手和鼓勵對孩子們的成長是極其重要的。如:逛商場時,你可以試著讓孩子去挑選自己需要的東西;餐廳吃飯時,你可以讓孩子自己向服務員提要求;做客時,你讓孩子主動和主人打招呼,和小主人分享玩具、圖書等,懂得謙讓、分享;散步時,你可以鼓勵孩子與陌生人交流等等。大人對孩子的這些好的行為予以肯定,孩子就會體驗到交往的喜悅。這不僅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更鍛煉了他們的交往能力。 通過交往技能的學習、為幼兒創造交往的機會及家園的密切配合,我班幼兒的交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班裡幼兒的爭執少了、個別膽小內向的幼兒願意與同伴交往、大部分幼兒學會了協商、能自主友好的解決矛盾等現象的出現,歸根結底都歸功於同伴間能友好、快樂的交往,為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幼兒交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和家長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時機,與孩子產生互動,使孩子在生活活動中體驗交往的樂趣,從而激發幼兒交往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