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去中心化
『壹』 如何推動教育資源服務的供給側改革
教育供給側改革本身就是降低准入門檻,以開放的姿態引入各方資源投入辦學,對於老師們有什麼影響呢?
盡管保障和發展義務教育是政府的責任,但是由政府提供義務教育經費,並不意味著必須由政府直接來辦學校。換句話說,政府主導的義務教育也可以由多種方式來實現。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學生和家長的需求是多樣化的,而主動對社會開放,允許不同類型的教育機構存在,也有利於形成良性競爭機制 。 如近年來,民辦教育有了較大發展,但仍有一些不盡合理的機制束縛著民辦教育的發展。
一是對現有民辦學校的限制,比如像公辦學校一樣對民辦學校的生源進行劃片,這對民辦學校而言,顯然是不合適的;二是對成立民辦教育機構的限制 , 與發起設立公司相比,社會資本發起設立一家民辦教育機構的難度還比較高 , 尤其是在用地等方面。
可以通過推行學券,促進公辦學校之間展開競爭。
學券制度的要害是學校撥款機制的改變。政府可以給每位適齡兒童頒發學券 , 學校憑借最終的入學人數 ——也就是學券的多少來向政府申請辦學經費。在這種制度下,各個學校就更有動力提高教學水平,獲得更多學生的認同。如果學生對學校不滿意,可以轉入其他學校。在這種機制下,學生有了選擇權,學校失去了壟斷地位。更為重要的是,學校之間對學券的競爭,會在整體上推動教育水平的提升。
此外,可以通過教育集團化推進基礎教育資源均等化。
在現有的體系中,優秀的教育機構很難跨區域提供服務——既無法跨區域招收學生,也很難跨區域開設分支機構。假如現在基礎教育領域可以像教育培訓機構那樣,通過「連鎖經營 」實現跨地域經營,那麼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盡管目前很多城市已經在推進教育集團化,但並不普遍。需要指出的是,集團化不是很多人說的優質教育資源的稀釋,而是通過優質校管理水平的提升,讓更多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 。
人民對市場經濟的滿意,來自於市場競爭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自由,相信教育供給側改革也將給受教育者更多、更好的選擇。如果能深入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相信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程度會有很大改善。
『貳』 你認為教育資源配置極不平衡這種狀況會帶來什麼後果
多年來,我國各地區的教育政策對所謂示範學校、重點學校的扶持,導致了教育資源配置校際間極不平衡。「人、財、物」等優質教育資源往所謂的示範、重點學校集中,導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二極分化」現象愈演愈烈。
同樣是當老師,在城市裡的重點學校、普通學校、或在農村鄉村當教師收入差距很大,有的甚至達到幾倍!這就導致優秀老師集中到城市的重點學校中去,促使重點學校越辦越好,而一般學校越辦越差。
表面上看來,這種教育政策導致高效率、高質量,倡導了競爭精神,與時代要求相符合,但卻違背了義務教育發展的根本目的。義務教育是公共產品,毎個公民有權享受平等的義務教育機會和質量。對於作為公共產品的義務教育,首先應該強調的不是教育的效率,而是教育的公平。要在公平的基礎上配置教育資源,讓毎個公民能平等的獲得受教育的機會。如果聽任這種現象繼續下去,必然加劇家長和學生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損害的是極大部分學生的利益,也不利於素質教育的提高。
『叄』 如何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第一: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和優秀老師到教育落後的地方任教。
第二:改善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改變其落後現狀。
第三:提高農民收入,讓每個孩子都能上的起學。
第四:取消地方教育壁壘,提倡教育公平公正。
第五:為吸引更多的優秀老師到偏遠山村,應為他們提供更優惠的條件。
盡管我國在不斷的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但就目前而言,教育資源不均衡分配仍然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尤其是農村教育資源與城市教育資源之間的不平衡尤為嚴重;然而均衡教育資源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最佳體現、重要保證和根本途徑之一, 我們需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資源均衡觀, 通過加快經濟發展,加大並完善教育經費投入等種種有效途徑,使農村和城市的教育資源分配差距縮小,從而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均衡教育資源。
有關數據顯示: 我國90%以上的重點學校在城市,而目前我國有70%的人口在農村(含縣鎮),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高達1.6億人,這與中國基礎教育在農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由於在教育資源分配上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城鄉分化,導致了一些農村中小學學生存在輟學、流失等現象,甚至還有新的「讀書無用論」苗頭萌生, 從而產生了所謂的「馬太效應」, 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繼續「薄弱」下去, 進一步加大了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差距,同時也給構建和諧社會帶來了一大障礙。
『肆』 造成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原因是什麼呢
1.地區和城鄉差距 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的明顯拉大,使得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雜志報道過20個地市的農民人均收入,上海浦東和江蘇崑山是12000元,甘肅定西是1800元,僅農民之間收入就差7倍以上。據了解,一些地市之間的人均財政收入差高達10-50倍左右,在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情況下,因縣財政困難,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難。
2.政府規定執行不力 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在市場經濟沖擊下,進入1990年代末,各方面都出現了亂收費。教育也不例外。本來亂收費是要進行整治的,但是由於教育的亂收費,某些主管部門有提成,再加上亂收費的優質學校收入高、受益大,很多權貴名流子孫多通過走後門在這些學校就讀,於是他們的話語權處於強勢。造成整治亂收費行為對這類學校進行妥協,使反對亂收費的做法退到「三限」標准,即限人數、限錢數、限分數,而且只適於高中。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政府規定的執行力仍然進一步被弱化,亂收費不僅限不了錢數、人數和分數,而且還把這種僅適於高中的規定,擴大延伸到優質的初中和小學。初中、小學、高中收取擇校費的情況此起彼伏,力度越來越大。這樣就造成有錢、有權的子女就讀優質學校,無錢、無權的子女則入優質學校無門。
3.制度設計偏頗 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學存在問題。義務教育應該就近入學,但是就近的學校是優質學校,如果不拿錢,即便學校守在家門口也不能入學。筆者鄰居家離中關村某小學不足50米,由於這所小學是優質學校,各方有錢人都盯著這個學校,願拿錢讓孩子入該校讀書,於是學校便把附近的孩子排斥在外。鄰居的孩子只好去離家約1.5公里,要過4個路口的小學就讀。為了孩子上小學,家長既不能出差,又不能有病,常年風雨無阻進行接送。
4.學生家庭收入過低 造成的受教育不公平
政府關於義務教育階段免費入學的政策,使得義務教育階段人人可以入學的目標基本實現。但是,由於一些學生家庭貧困,再加上高中、大學收費偏高,仍然造成一些貧困學生面臨上高中、大學的困難。特別是教學質量較好的學校,家庭收入低的孩子明顯減少。河南信陽高中是筆者母校,當年90%以上是農民的孩子,而今農村的孩子大為減少。我們在學生宿舍發現,多數學生床下從這頭到那頭擺滿了鞋子,而床下只有一雙鞋或只有一雙拖鞋的孩子,只有幾個。校長說,床下鞋少的都是家庭收入較低的、來自農村的學生。駐馬店市黃淮大學辦了一所與國外大學合辦的學院,這個學院因三年後可以出國續讀,收費較貴,在本地居民收入較低的情況下,造成大學雖然在本地,可能上學的多為外省發達地區的學生。又如,中山大學的農村學生所佔比例已經降到6%以下。北京某名牌大學報到薄顯示,農民的孩子也已降到13%。這同中小學中農民子女佔在校人數70%以上相比,呈現出過分懸殊。
『伍』 如何促進教育資源的公平化
管理,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教得好」新局面、補充。同時、農村教育弱的兩極分化問題,逐步建立教師「越往基層。客觀來說,是最具起點意義的公平。今年,促進師資配置公平,有效緩解城區教育強。從去年開始,就是貫徹落實共享發展理念、待遇等關鍵領域,全省貧困學生資助政策實現了教育過程全覆蓋。促進教育公平,緊扣鄉村教師培養,我省教育發展存在區域不平衡的現象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推動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開啟我省鄉村教師「下得去,我省全面啟動教育精準扶貧全覆蓋行動、培訓、越是艱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勵機制、留得住
『陸』 教育資源有限或沒有的原因是什麼
教育資源有限或沒有歸根到底還是經濟不發達導致的。
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同樣,教育對經濟的帶動也是很大的
『柒』 教育資源均衡應該拿什麼均衡
教育應該而且必須優質發展和均衡發展。也就是說,既要均衡發展,更要優質發展,優質均衡發展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訴求。因為,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基礎,教育公平又是社會公平的基石。
2006年《義務教育法》修訂之後,國務院對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我國的義務教育發展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教育資源不均衡,並由此引發的擇校問題,表面上看是教育資源配置一開始就沒有兼顧好均衡問題,其根源卻是我們教育評價中的問題。教育部很早以前就明確表示不能搞重點班、重點校,現在各地的特色學校、實驗學校、示範學校都是屬於改頭換面的重點學校。當擇校問題開始受到關注的時候,國內許多教育學者都一致呼籲,教育資源配置一定要向偏遠落後地區的學校、向相對薄弱的學校傾斜,而實際上均衡教育資源並沒有做到這種傾斜,所以才導致了義務教育學校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首先,均衡發展必須和優質發展結合起來,否則,均衡教育難以避免陷入教育「平庸」。
其次,均衡發展必須依靠優質發展而實現,教育集團化是優質與均衡的橋梁。均衡教育資源是政府辦教育的職責。教育集團化應該是當下中國教育均衡發展和優質發展的一座橋梁,但是,有了橋不一定能夠通車,還需要這座橋具備通車的條件。教育集團化需要大面積實驗和深層次研究,才能找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找到教育發展的規律。通過教育資源均衡,通過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學校資金投入、學校師資力量三個方面的均衡,最終實現《義務教育法》教育均衡的公平原則。
『捌』 如何看待當前教育資源集中化
中國教育資源集中化問題仍然無法改善
國家每年都在鼓勵各個省份將高校教育資源分配合理化,鼓勵各大高校向非省會城市建設,可是這幾十年來只能說是口號喊得響,真正做到的屈指可數。
曾經,四川某大學因為校本部在偏遠的川南城市而讓我這個本校學生深感自豪,很少有學校能夠把學校建設到相對落後的城市之中,而且一呆就是六十多年,這是一種何等的魄力。可是近些年來該學校也是頂不住了,所有相對好的資源開始前往省會校區,四個王牌專業搬走了,老師調走了,為了省會校區宿舍翻新了,食堂翻新了,並且還實行了很是民主化的「迴音壁」意見反饋網站,可謂是硬體軟體一應俱全。可是反觀本部校區,除了在把危樓翻新,操場返修,沒有任何其他的改變,學生宿舍沒有改變,學校食堂仍然讓人無語,也沒有所謂的意見反饋網站,學生的呼籲只能是妄想無人回應,更引起校本部學生憤怒的則是近期的搬書,搬樹的事件,屹立在校本部十多年的銀杏樹要被搬往省會校區,圖書館的一部分圖書也要前往它們的新家了。這一切引起了校本部學生的憤怒,網上微博紛紛聲討副校長,以至於副校長刪除了微博。說來真的汗顏,本來都是一個學校的學生,為什麼會搞成如此狀況。其實,筆者認為不僅僅是幾棵樹幾本書的問題,其實是沉積在心中的不滿在這一次事件中爆發出來而已。同一個學校的學生卻受著讓自己感覺不平等的待遇,對於現在很會保護自己的九零後來說是何等的奇恥大辱。這也反映出我們所謂的教育資源平均分配是何等的荒謬和可笑。連同一所學校的不同校區的教育資源都無法合理分配,談什麼整個中國的教育資源合理優化。中國的高校還是寄希望於能夠留在資源更加豐富的省會城市,這是不爭的事實。因為這里可以對外交流更方便,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和教師資源,可以更加直接的與省政府接觸溝通,許多的便利讓更多的高校擠破頭皮也要沖進省會,不管有沒有地方建設學校,只要有一畝三分地就足夠了,這就是我們中國高校的現狀。我們曾經想過許多辦法讓更多高校分散開來發展,政策優惠,資金補助等等方法可是依舊效果不明顯。因為小城市讓高校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利益。這其實從大角度看是我國現在城市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從而導致了高校分配不合理的一系列問題,這是需要我們一步步去改變,而且是必須去改變的,這是一個國家如何繼續發展下去避免城市過度飽和和不平衡發展的解決之道呀。
『玖』 幼兒園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幼兒園去中心化的意思就是說他們這個比較中心,教育資源也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