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去自我中心舉例
1. 引起幼兒自我中心的原因
幼兒自我中心一般都以自己為主,做事只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思維屬於前運算階段,喜歡從自我的角度去解釋世界,很難想像別人的觀點。
2. 兒童自我中心性的實例(寫詳細)
兒童自我中心論的實力,你可以通過你自己的觀察和數據的分析來寫。
3. 兒童認知的自我中心包括哪些
兒童認知的自我中心包括:"兒童自我中心主義"表現在兩個方面,即理智的自我中心和社會的自我中心.同時也表現在兒童心理發展的兩個不同階段,即感知-運動階段和前運算階段.
4. 幼兒自我中心語言的表現形式有哪幾種
兒童從三四歲起就常常會邊玩邊嘀咕, 一個人絮絮叨叨地不知在說些什麼。這種自言自語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 是幼兒心理發展和語言學習的必經之路。本文嘗試以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來闡釋幼兒自我中心言語產生的原因, 並從這一角度來思考幼兒教育的某些實踐問題。 一、什麼是幼兒自我中心言語 自我中心言語是心理語言學關注的話題之一, 且得到了廣泛的研究與探討。幼兒自我中心言語指幼兒在活動或游戲過程中發出的、似乎並不在意能否達到與別人溝通的目的的自言自語或公開說的話。 研究者以各自不同的專業角度對幼兒的自我中心言語作了不同的劃分。皮亞傑從幼兒言語的機能出發將其分為自我中心言語和社會化言語。其中, 自我中心言語包括重復、獨白和集體獨白三種表現形式。維果茨基則依據自我中心言語的功能和作用將其分為自我中心的溝通、幻想游戲和針對非人類物品的談話、感情的釋放和表達、形容自己的活動和自我引導、大聲讀出以及聽不見的喃喃自語幾種類型。 幼兒自我中心言語有特定的發展路徑。兒童在不同的發展時期, 自我中心言語出現的頻率是不同的。據皮亞傑統計, 3 歲以前, 自我中心言語佔全部言語的 1/2 至 3/4; 3 歲至 6 歲, 自我中心言語逐漸減少, 大約在 1/2 至 1/3 之間; 7 歲以後, 進一步減少到 1/4。而維果茨基則認為, 自我中心言語在學前階段增加, 在初小階段逐步減少,其出現頻率呈倒 U 型; 當自我中心言語被部分內化時, 公開的自我中心言語便減少; 當自我中心言語被簡化及內化時, 會產生結構和文法上的改變;隨著兒童的進一步發展, 他們自言自語的時間由跟隨在行為之後轉變為出現在行為之前, 具有計劃和規范的功能。 另有研究發現, 幼兒的自我中心言語與任務難度高度相關, 尤其是在中等難度的任務和困難任務中。父母在場對幼兒的自我中心言語出現頻率沒有影響。在學前階段, 幼兒自我中心言語不斷地發展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 幼兒的一部分自我中心言語被內化了。 二、幼兒自我中心言語產生的原因 自我中心言語是幼兒言語發展必經的階段,與幼兒認知發展相關聯。認知心理學關於前額葉發展、執行功能發展和幼兒思維發展特點等三方面的研究能解釋幼兒自我中心言語產生的原因。 1.幼兒前額葉的發展 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 是控制和整合各種復雜關系表徵的生理基礎。人的各種高級心理活動, 諸如意識、思維、想像、注意等都與前額葉皮層的功能相關。
5. 如何幫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兒童早期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大約到了三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在此階段,兒童以自我為中心觀察世界,認為周圍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關。他們往往從「自我」出發來進行行為選擇和活動設計,而不考慮他人。很多實驗證明了這一特點。 可以說「自我中心」人人都有,知識程度和發展速度上存在著個體差異。如果自我傾向過於嚴重或到了4-5歲,甚至6-7歲,還停滯在自我中心階段,這就成了問題。 兒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與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有關。幫助兒童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學習,採取科學的教養方式。 1、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 父母和祖輩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於孩子身上,這樣很容易溺愛孩子。溺愛會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使孩子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長輩們理所當然地圍著自己轉,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父母應有意識地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把孩子視為獨立的一個人,視為與其他家庭成員平等的一個人。這樣就會使孩子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也看到別人。 2、運用移情方法。 即引導孩子設身處地的想到別人。例如,一對父母帶著孩子去拜訪朋友,朋友家的孩子正在吃香蕉。朋友就叫自己的孩子拿一個香蕉給來玩的孩子吃,但孩子不肯。朋友就開導他說:「小朋友到我們家來玩,我們應好好地招待人家。如果你去別的小朋友家玩,人家只顧自己吃東西而不給你吃,你會高興嗎?」孩子說:「不高興」。朋友接著說:「對呀,所以我們要給小朋友吃,他才會高興呀。」通過一個比較,朋友家的孩子就拿出香蕉了。可見,孩子走出自我中心,需要父母引導。作為父母,應通過講故事、做游戲和比喻等手段引導孩子認識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進孩子從「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別人。 3、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過度保護、封閉孩子會使孩子失去與他人游戲的機會,也會使孩子失去認識他人價值的機會。在集體活動中,能使孩子品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體驗到與他人合作的意義,從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6. 如何有效克服幼兒自我中心傾向
幼兒的自我中心是十分明顯的。但是,幼兒期的「自我中心」主要是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點,並不涉及道德品質中的自私,它與成人的以「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和集體利益的自私自利不是一回事。在教育過程中,隨著幼兒認知水平的提高,他們逐漸理解別人的想法、觀點,就能克服認知上的「自我中心」。皮亞傑認為,讓幼兒參加集體活動是克服幼兒自我中心的最好辦法,而集體游戲效果更佳。在品德培養過程中,必須在克服自我中心的過程中讓兒童社會化,社會化的過程即是人成長為人類社會一員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由生理性、心理性水平的行為發展到社會水平的行為(如交往行為,對集體的態度、社會規范等),尤其要發展他們的親社會行為,如分享、幫助、合作等。
7.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8. 幼兒自我中心的特點(兒童發展心理學)
"兒童自我中心主義"表現在兩個方面,即理智的自我中心和社會的自我中心,同時也表現在兒童心理發展的兩個不同階段,即感知-運動階段和前運算階段。皮亞傑指出:活動缺乏協調、主客體沒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狀態的根源。幼兒時期也就是皮亞傑提出的「前運算思維階段」
9. 幫助幼兒去自我中心的游戲是什麼游戲
自我中心是兒童早期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大約到了三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在此階段,兒童以自我為中心觀察世界,認為周圍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關。他們往往從「自我」出發來進行行為選擇和活動設計,而不考慮他人。很多實驗證明了這一特點。 可以說「自我中心」人人都有,知識程度和發展速度上存在著個體差異。如果自我傾向過於嚴重或到了4-5歲,甚至6-7歲,還停滯在自我中心階段,這就成了問題。 兒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與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