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的去自我中心化理論
1. 皮亞傑思維階段
幼兒的思維發展表現出三種不同的方式: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幼兒早期的思維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幼兒中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幼兒末期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
1.直覺行動思維
0~2歲幼兒的思維主要是直覺行動思維。直覺行動思維是指主要利用直觀的行動和動作解決問題的思維。例如,幼兒通過拖動桌上的布來獲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覺行動思維離不開幼兒對客體的感知和動作,是幼兒早期出現的萌芽狀態的思維。皮亞傑認為這個階段幼兒思維的發展有兩個明顯的標志:一是幼兒有時不用明顯的外部嘗試動作就能解決問題;二是產生了延遲性模仿能力。所謂延遲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對象或動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時間後對行為或動作的模仿。
總體上說,幼兒大致獲得了以下能力:幼兒通過伸手和抓握等動作,開始注意到物體的空間關系,這使幼兒逐漸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運動,開始理解周圍的世界;幼兒突破了直接經驗的限制,發展起了具有先後的時間維度的概念,出現了對因果關系的初步理解;幼兒開始逐步理解目標和手段的關系;幼兒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為並表現出明顯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亞傑看來,這一階段的幼兒思維發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獲得了「客體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兒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體仍將繼續存在。皮亞傑認為,幼兒在沒有直接感知物體時卻相信物體仍然存在是一個逐步學習的過程,貫穿整個感知運動階段,其典型的表現就是嬰兒出現藏貓貓的游戲行為。直覺行動思維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思維方式。幼兒的直覺行動思維離不開幼兒對實際物體的感知和動作,因而缺乏行動的計劃性和對行為結果的預見性,思維具有明顯的狹隘性。
(圖:守恆實驗)
3. 抽象思維的萌芽
抽象思維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詞,根據事物本身的邏輯關系解決問題的思維。在幼兒末期即幼兒6~8歲這一時期,幼兒開始出現抽象思維的萌芽。
第一,幼兒開始獲得可逆性思維。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減去幾個,然後增加相同數目的珠子,這堆珠子的總數將保持不變。
第二,幼兒的思維開始能夠去自我中心化。所謂去中心化是指幼兒認識到他人的觀點可能與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兒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例如,幼兒開始能夠解決「三山問題」。
第三,幼兒開始能夠同時將注意集中於某一物體的幾個屬性,並開始認識到這些屬性之間的關系。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一個物體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幾個屬性,並且認識到這些屬性是可分離的。
第四,幼兒開始使用邏輯原則。幼兒獲得的重要邏輯原則是不變性原則,即一個客體的基本屬性不變。另一個原則是等價原則,即如果A的某種屬性等於B,B等於C,則A必然等於C。
2.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分為哪幾個原則階段
j.皮亞傑關於認知發展的理論。他把認知發展分為4個大的階段,在每一大階段下又再劃分出若干小的階段。
第一階段為感覺運動階段。從出生到約2歲。這一階段的兒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動作和感覺應付外界事物。這一階段又再分為6個小階段:①從出生到1個月。此時,嬰兒尚不能覺察周圍的東西,甚至不能覺察自己的存在,分不清物與我,缺乏自我意識。②1~4個月。這時,嬰兒的動作變得較協調了,但還不能擺弄外物。③4~10個月。此時,嬰兒視覺與抓握動作協調起來。開始會擺弄身旁的東西。9~10個月的嬰兒知道東西離開了自己的視野仍然存在。④10~12個月。此時,行為已有目的,開始能預料行為的效果。⑤12~18個月。嬰兒對不同的物體,會作略為不同的動作,看會出現什麼結果。⑥18~24個月。嬰兒在行動之前,能在頭腦中思考動作,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第二階段為前運算階段。約2~7歲。這一時期的幼兒只能以表象進行思維,他們的思維是表面的、原始的和混亂的。前運算階段又可分為兩個時期:①前概念期,約2~4歲。此期以出現符號功能和模仿為特點。②直覺思維期,約4~7歲。幼兒主要對事物的表面現象作出反映,只會從一特殊情況推到另一特殊情況,並將無關的事情說成有因果關系。自我中心思想是這一階段的突出特點。
第三階段為具體運算階段。約7~11歲,在這一階段,兒童形成了初步的運算結構,出現了邏輯思維。但思維還直接與具體事物相聯系,離不開具體經驗,還缺乏概括的能力,抽象推理尚未發展,不能進行命題運算。這一階段兒童發展了「去中心化」,即只站在自己角度看問題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漸消失。此時兒童不僅能集中注意情況或問題的一個方面,還能注意幾個方面;不僅能注意事物的靜止狀態,還能看到動態的轉變;還能逆轉思維的方向。
第四階段為形式運算階段。約自11、12歲開始,到這一階段,個體形成了完整的認知結構系統,能進行形式命題思維,智力發展趨於成熟。皮亞傑起初認為形式運算的智力發展約在15歲完成。後來,1972年修正了原來的看法,認為正常的人不遲於15~20歲達到形式運算階段。
3.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4.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泛靈論","自我中心主義"是哪個階段的特徵
幼兒期是3-6、7歲, 屬於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的 前運算階段,成就 1、泛靈論,認為一切有生命 2、思維具有不可逆性 3、以自我為中心 4、思維具有刻板性 缺陷:兒童尚未獲得物質守恆的概念。
5. 評述皮亞傑的心理發展理論
1、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對教育心理學的貢獻 首先,皮亞傑在他的認知發展理論中,通過一些經典的概念,描述了兒童發展的整個過程,不僅揭示了個體心理發展的某些規律,同時也證實了兒童心智發展的主動性和內發性。
其次,皮亞傑關於認知發展階段的劃分不是按照個體的實際年齡,而是按照其認知發展的差異,因此,在實際教學應用中具有了一般性。
第三,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不同認知發展階段的兒童年齡差異較大,即使處於同一認知發展階段內的兒童年齡差異也很大,這位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因材施教原則提供了理論依據。
最後,皮亞傑提出「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適應和建構士認知發展的兩種機制」的建構主義發展觀,使建構注意理論的開創者。
2、對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的批評——新皮亞傑主義的觀點
⑴生物化傾向以及忽視社會文化的影響。皮亞傑的理論重視個體對周圍事物的建構以及發展階段本身的探討,沒有對人類認知過程如何受到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和實踐活動進行深入的探討。
⑵缺少積極的教育意義。「發展先於學習」,皮亞傑主要研究給予兒童在自然情境中的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進行的認知活動過程,不主張通過學習加速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 ⑶低估了兒童的綜合能力。
3、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對於教學的啟示
皮亞傑理論關於教育目標的解釋(Kamii,1981):通過互動情境,發展兒童的自主性;兒童能去中心化、協調各種觀點;在學習中發展機敏性、好奇心、主動性和自信。這些目標可以納入學校課程中,而不是取代學校課程的目標。皮亞傑的理論強調「適應發展的教育」觀點,即在環境、課程、材料和教學等方面都與學生的生理和認知能力以及社會和情感的需要相適應的一種教育。 ⑴教育不應該只關注兒童思維的結果,還應關注兒童思維的過程。
⑵認識到兒童的自主性、積極參與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皮亞傑的理論,不主張給學生呈現現成的知識,而是鼓勵兒童通過自發地與環境進行相互作用,取自主地發現知識。因此,教師不進行說教式的教學,而是提供大量各種各樣的活動,使兒童在活動中與現實世界直接互動。
⑶不強調對兒童進行成人化的思維訓練。皮亞傑把「我們怎樣才能加速發展」這個問題稱為「美國人的問題。」皮亞傑曾訪問過許多國家,他認為美國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似乎對「運用什麼技術才能加速兒童個個階段的發展」這一問題最感興趣。以皮亞傑理論為指導原則的教育方案也接受了皮亞傑的信條:與其過早地讓兒童接受教學,還不如不教;因為這容易導致對成人規則的膚淺接受,而不能達到真正的認知理解。
⑷承認發展進程的個體差異。皮亞傑理論認為,所有兒童按照相同的發展順序 經過各個階段,但發展速度不同。因此,教師必須盡力為每個兒童和各個小組安排教學活動,而不是安排全班的活動。在評價上,也應如此。 綜合以上觀點,在實踐教學工作中,應該努力做到:第一,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環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親自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促進他們建構知識;第二,要重視學校的課程設計,依據學生之間的差異體現不同的難度水平,製造認知矛盾,促進學生的同化和順應過程;第三,教師還應該為學生設計一些社會互動的活動,提供概念的實例,為認知發展過程提供環境資源。
6. 自我中心化現象發生在皮亞傑思維發展的哪個階段
自我的注意力要現象發展,在畢節和思維發展的一個初級階段。
7. 根據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劃分,具有「自我中心化」特徵的是
前運算階段的兒童,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8. 按照皮亞傑的理論,兒童出現視野自我中心是在什麼階段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兒童思維是「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別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世界一樣,以為世界是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圍繞著他轉。
9.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 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 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