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貨幣產生的背景
⑴ 貨幣去中心化有什麼問題嗎
在Token經濟學裡面,去中心化貨幣並不是唯一的價值流通和度量的客體,所以,一個固定總量的去中心化貨幣並不一定會導致被市場拒絕。
去中心化貨幣中的去中心化包含多層含義:貨幣發行去中心化、貨幣流通去中心化、貨幣回籠去中心化……
就我們現行的經濟系統而言,貨幣的發行是由央行或者其他類似機構進行的,由國家信用進行背書。因此,貨幣的發行顯然是一種中心化的,被政府或機構控制的一種貨幣發行方式。然而在現有的經濟系統中,貨幣的流通是去中心化的。
雖然在我們現在的金融體系中,絕大部分貨幣都已經通過銀行在進行流通,然而這種流通方式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貨幣所有者自行控制的,也就是說貨幣的流通並不受中心化機構的控制。除了因為金融中某些特定的要求,對某些流通進行了監管;或者由司法機關介入,強行對貨幣的流通進行管理。這些的中心化的操作從比例上來看,是極少的,因此,我們可以說現有的經濟系統中,貨幣的流通是去中心化的。
事實上,央行等金融管理機構,正是利用貨幣發行的權力,艱難的對整個市場進行調節,維護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貨幣的穩定性。
我們在經濟學中曾經學習過,貨幣的流通總量是要和當前貿易情況匹配的,換句話說,貨幣的流通總量,是和經濟情況緊密相連的。貨幣的流通需要通過調控,來影響市場;而市場也通過各種反饋,迫使管理機構對貨幣進行調控,以維持貨幣的穩定性。
⑵ 為什麼各國政府能允許去中心化的比特幣存在
「去中心化」的設計決定了「中心化」的政府無法觸摸到比特幣。
比特幣的產生、發展、修正、流轉、消亡,所有事情都不依託於政府,所以「政府是否允許」和「比特幣是否存在「毫無關系。
諸如太陽系的產生、發展、消亡也不需要政府允許。
比特幣如果和政府控制的「法定貨幣」(如美元)發生了兌換,政府可以通過控製法定貨幣來影響比特幣的表現。
如果2019年這類資產認同度達到%35的最後底線,世界格局會向更合理、更透明、更公開的方向發展。
我們目前又應該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風險?-趕緊買入比特幣,應對」沒有」比特幣的風險。
⑶ 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中心化貨幣
理論上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是要安全很多的。中心化只的是人民幣,美元,日元等 傳統法定貨幣。
⑷ 貨幣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
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
貨幣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起源於商朝的貝幣。隨著商品交換的擴大,貝幣的流通數量日益龐大。由於天然貝來源有限,不敷應用,於是便出現了仿製貝。最初的仿製貝是石貝、骨貝、陶貝,以後便發展到用銅來製造,這就是銅貝。
銅鑄幣的產生,使古代貨幣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發展及廣泛流通是早期貨幣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這一時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接著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措施,統一貨幣就是其中之一。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統一的貨幣分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按枚使用,幣面鑄有「半兩」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史稱半兩錢。禁止其他財物作為貨幣流通。
(4)去中心化貨幣產生的背景擴展閱讀:
貨幣的分類:
1、流通幣
這是原本意義上的硬幣,發行的目的是為了「流通」。
2、收藏幣
收藏幣發行的目的不是為「流通」服務,而是為硬幣「收藏」服務,通常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或遠高於面值的價格售出
3、投資幣
發行投資幣的目的既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流通」,也不是常規的「收藏」,而是為了保值和增值。投資幣是用高成色(一般99.9%以上)貴金屬(銀、金、鉑、鈀)製成的固定重量(如1/4盎司,1/2盎司,1盎司)的「幣」形金屬錠塊。
參考資料:
網路-貨幣
⑸ 中國貨幣政策的背景
主要有這樣幾方面:一是經過90年代初的房地產和開發區熱,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問題已相當突出,當時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面臨化解金融風險和防範出現新的更嚴重金融風險的重要任務;二是當時盡管社會總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經暴露,但是最突出的還是結構性問題,實際有效貸款需求不足;三是由於過去我們長期實行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制,企業高負債經營,自有資金比例很低,再繼續大幅度增加貸款,不良貸款問題會更加突出;四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對貨幣政策的運用,財政增發國債,銀行參與購買,其本身就包含了運用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增長的內容。
1998年以來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貨幣信貸總量平穩增長。1998~2001年,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間,與過去一些年代貨幣和信貸大起大落相比,近幾年我們終於把貨幣信貸的增長調控得比較平穩了。二是信貸結構有了大幅度的調整。在一系列信貸政策的推動下,個人住房貸款、基礎設施貸款和農業貸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當年貸款新增額中上述三項貸款大體佔七成,信貸結構的這種調整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三是保持了國內金融穩定和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開始出現支付問題,近幾年利用通貨緊縮時機增加再貸款,幫助地方政府關閉了部分中小金融機構,保持了金融穩定和社會穩定。人民幣匯率穩定不僅對亞洲經濟和世界經濟作出了貢獻,也符合我國國家利益,這幾年國際收支平衡,國家外匯儲備持續增加。四是基本實現了貨幣政策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轉變。1998年1月1日取消貸款限額控制後的這幾年,公開市場操作實際成為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幾年來,國民經濟成功實現了低通脹、高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基本保持在 7%~8%,物價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動。雖然我們還不能精確估計經濟的低通脹、高增長,貨幣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這幾年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物價的持續平穩,的確是與貨幣和信貸的持續平穩增長同時出現的。回顧建國以來(包括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我國經濟多次出現過較大幅度的波動,雖然每次原因都比較復雜,但每次經濟波動都同時伴隨著貨幣信貸的大幅度波動,貨幣信貸的大幅度波動無疑是經濟大幅度波動的重要條件。近幾年,貫徹穩健貨幣政策方針,我們堅定地將保持貨幣信貸平穩增長作為重要目標,在具體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第一部分貨幣信貸概況
2006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信貸總量增加較多,金融運行總體平穩。
一、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
2006年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32.3萬億元,同比增長1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個百分點,比上年末高0.9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餘額11.2萬億元,同比增長13.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個百分點,比上年末高2.2個百分點。流通中現金MO余額2.3萬億元,同比增長12.6%。上半年累計現金凈回籠563億元,同比少回籠57億元。2006年以來廣義貨幣供應量高位運行、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速加快,使2005年出現的廣義貨幣供應量與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速之間差距加大的趨勢有所改觀。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受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擴張的影響,企業對活期存款的需求有所上升。
二、金融機構存款穩定增長
6月末,全部金融機構(含外資金融機構,下同)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33.1萬億元,同比增長17.2%,比年初增加3.3萬億元,同比多增6041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31.8萬億元,同比增長18.4%,比年初增加3.2萬億元,同比多增6324億元;外匯存款余額1610億美元,同比下降2.6%,比年初增加88億美元,同比少增17億美元。
2006年以來,存款期限結構出現了活期存款增加較多、余額佔比上升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2005年出現的存款定期化趨勢。
6月末,人民幣企業存款余額10.4萬億元,同比增長15%,比年初增加8052億元,同比多增2564億元;其中,企業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820億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56億元。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15.5萬億元,同比增長17.1%,比年初增加1.4萬億元,同比多增1169億元;其中,活期儲蓄存款同比多增1502億元,定期儲蓄存款同比少增333億元。6月末,財政存款余額1.24萬億元,同比增長23.1%,比年初增加4375億元,同比多增558億元。
三、金融機構貸款增加較多
6月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22.8萬億元,同比增長14.3%,比年初增加2.2萬億元,同比多增6068.1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21.5萬億元,同比增長15.2%,比年初增加2.2萬億元,同比多增7233億元。外匯貸款余額1577億美元,同比增長5%,比年初增加75億美元,同比少增87億美元。
2006年以來貸款增加較多的主要原因,一是經濟增長較快,投資項目較多,對貸款的需求較為旺盛;二是國際收支不平衡矛盾持續積累、外匯大量流入導致流動性充裕,給銀行擴張信貸提供了資金條件;三是商業銀行在資本補充後更加註重提升資產收益和股東回報,通過擴張貸款增加盈利的動機增強。
從投向上看,上半年企業用於流動資金的人民幣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合計增加1.14萬億元,同比多增3403億元。票據融資增加3421億元,同比多增913.2億元,其中二季度票據融資增加316.1億元。
中長期貸款增加1.02萬億元,同比多增3835億元,其中,基建貸款同比多增1553.7億元。上半年主要金融機構(包括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人民幣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9372.1億元,佔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中長期貸款的93.1%。新增中長期貸款主要投向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行業,投向上述行業的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了6562億元。
分機構看,2006年上半年,除政策性銀行外,各類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均同比多增。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增加9185.3億元,同比多增4082.5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分別增加4918億元、1641億元和3504億元,同比分別多增1724億元、745億元和587億元;政策性銀行人民幣貸款增加1444億元,同比少增274億元。
四、基礎貨幣平穩增長
6月末,基礎貨幣余額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0%,比年初下降1247億元,同比少下降246.3億元。6月末,金融機構超額存款准備金率平均為3.1%,比上年同期低0.62個百分點。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2.5%,股份制商業銀行為4.2%,農村信用社為5.7%。
五、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略有上升
中國人民銀行對全國金融機構2006年第二季度貸款利率浮動情況的統計顯示,二季度金融機構發放的全部貸款中,實行下浮利率的貸款佔比較一季度上升1.71個百分點,實行基準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貸款佔比較一季度分別下降1.66和0.04個百分點。
表1:2006年二季度各利率浮動區間貸款佔比表
單位:%
註:城鄉信用社浮動區間為(2,2.3]
數據來源: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備案表
受上調貸款基準利率影響,商業銀行貸款利率略有上升。二季度,商業銀行人民幣1年期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05%,為基準利率的1.03倍,利率水平比上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固定利率貸款佔比為85.16%,加權平均利率為6.05%,比上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浮動利率貸款佔比為14.84%,加權平均利率為6.01%,比上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
上半年,單筆金額在3000萬元以上的人民幣協議存款利率有所上升。其中,二季度61個月期協議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64%,比上季度下降0.07個百分點,比年初上升0.39個百分點;37個月期協議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73%,比上季度上升0.27個百分點,比年初上升0.66個百分點。
受美聯儲連續加息、國際金融市場利率上升影響,境內外幣貸款、大額存款利率水平繼續上升。6月份,3個月以內美元大額存款(占金融機構美元大額存款全部發生額的73%)加權平均利率為4.39%,比年初上升1.11個百分點;1年期固定利率美元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35%,浮動利率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23%,分別比年初上升0.9和0.71個百分點。
表2:2006年上半年大額美元存款與美元貸款平均利率表
單位:%
數據來源:商業銀行外幣利率備案表
六、人民幣匯率彈性繼續增強
上半年,人民幣匯率彈性繼續增強,與國際主要貨幣之間匯率聯動關系明顯,市場供求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5、6月份受我國貿易順差數據和國際外匯市場主要貨幣走勢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在8元上下振盪。6月3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9956元,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0.94%。由於國際外匯市場歐元、日元對美元大幅升值,人民幣對歐元匯率有所貶值,對日元匯率升值幅度收窄,分別為貶值1.16%和升值5.17%。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高達7.9956元,最低為8.0705元;共有118個交易日,其中有66個交易日升值、52個交易日貶值,最大單日波動幅度為0.21%;人民幣匯率日均波幅為35個基點,在匯改至2005年底日均波幅17個基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彈性繼續增強。6月末銀行間人民幣遠期市場一年期合約報價為7.74元左右,貼水在2500點左右,基本穩定在按利率平價計算的遠期貼水附近。
⑹ 一出好戲中貨幣產生的背景是什麼
一出好戲中大家都在荒島,所以就算原來的億萬富翁都沒用武之地,因為大家都不承認原來的貨幣。但是,大家還是要進行物物交換。
物物交換怎麼辦?那就是用自己不要的東西來換大家需要的。可是,這個有點不方便,自己不要的不一定就是對方需要的。大家需要找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東西當中介,於是,貨幣應運而生。
⑺ 數字貨幣(如比特幣)是如何實現去中心化的
打個比方,一個村裡 我向你借錢,正常情況是如果我怕你借錢不還,可以找一個大家都認可的中間人比如村長作為擔保方並簽訂一張欠條,這樣如果你到時候你賴賬了,我可以找中間人證明你確實欠我錢來要錢,但是其中有2個問題 1.萬一村長發現對面是他失散多年的兒子 串通的就是來騙你錢咋辦,2.第二天中間人當場去世咋辦!這就涉及到信任和安全的問題。如果用區塊鏈的手段就是給你做證明人的是全村(分布式),這樣每個人都知道這件事,對方無法賴賬,第二就算有少部分人或者村長否認(部分節點作惡)丟了欠條或者篡改內容還是會有其他人做依據。
以上,解釋樓主的2個問題 1.去中心化因為賬本記錄在每個參與人的手裡沒有中心化 並且你儲存了記賬了自然會得到報酬 2.既然我儲存並記賬可以獲得獎勵,那我只記賬不想儲存可不可以?就有了礦池 你幫礦池一起記賬,礦池幫你儲存這樣你還是可以獲得很好的獎勵 礦池全球就那麼幾個,所以說又是中心化的
⑻ 貨幣一體化理論的產生背景
貨幣一體化理論是對貨幣一體化認識過程及實踐發展進程的反映與總結。在區域經濟聯系加強,貨幣跨越國界發揮作用的要求初見端倪時,人們開始討論滿足什麼樣條件的地理空間可以組建最佳貨幣區;而隨著歐洲貨幣一體化實踐的發展,人們似乎從事了相反的工作,更集中於討論在一個給定的地理空間如何創建一種新的貨幣,這正是歐洲貨幣一體化的主題。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各國貨幣主權的讓渡和超國家中央銀行的設立,為此,愛默生適時提出了「一個市場,一種貨幣」的思想理念,替代了把貨幣狹隘的理解為國家主權的思想觀念,為以後歐洲中央銀行的建立和歐元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20世紀90年代,隨著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的加強,貨幣一體化浪潮也蜂擁迭起,人們的視野不再停留在是否組建貨幣區的討論,而是認識到貨幣一體化已是世界區域經濟發展的潮流,此時單個國家如何判斷是否加入貨幣區,以及何時加入貨幣區成為各國更為關注的緊迫問題,於是加入貨幣區的國別判斷標准應運而生。總之,貨幣一體化理論與其實踐相伴而生,實踐的需求與發展推動了理論的誕生、完善和更新,而理論的發展則為貨幣一體化實踐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