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30時代去中心化
⑴ 北京故宮博物館的資料30字左右
北京故宮博物館的資料:
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一座中國綜合性博物館,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收藏品包括但不限於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佔地面積723600餘平方米,周圍環以10米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南名午門,北稱神武門,左右為東華門、西華門,其中午門為參觀入口,神武門為參觀出口。
城內古建築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布局與形制均嚴格按照封建禮制和陰陽五行學說設計與營造,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1)博物館30時代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2019年07月故宮博物院利用各時期先進的方式採集和豐富文物信息,留下了寶貴的數字資源。如何藉助更先進的技術手段,激活數字文物新價值,讓數字資源更多、更好、更多元地展示在觀眾面前,是「數字故宮」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數字故宮」,正是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手段將文化遺產轉化為數字資源,通過科學的信息化理念和系統工具對數字資源進行管理。
並圍繞這些數字資源展開保護、研究和利用,它既與實體中的故宮及其收藏的文物緊密關聯,又能夠脫離實體,在任何時間、空間被公眾感知,成為超越時空的博物館。
⑵ 參觀歷史博物館的意義
參觀歷史博物館可以深刻感悟歷史,了解各民族文化,加深對民族團結的認識,讓大家牢記中國的歷史,繼承民族團結精神,從自身做起,維護、傳承華夏文明,做民族團結的踐行者。
生活在今天,人們疲於奔走,游盪在眼花繚亂的物質世界,憧憬著應接不暇的繁華,這讓大家忘記了在城市中還有一處存儲記憶的地方,或許人們很少注意過它,但它一直在靜靜地守候著過去,守候著一份亘古未變的革命情懷。
餐館歷史博物館,可以讓人們見識了生活在中華這塊大地上勤勞的人民,風俗文化多彩的不同民族,各式各樣的民族服飾,熱血奉獻的守國大將,奮斗不息的中華民族,從古代到今天,民族團結代代相傳,愛家愛國的精神傳播心間。
(2)博物館30時代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歷史文物存在的意義
所謂文物真正的存在價值不是用金錢衡量的數字,也不是多麼精美的雕花與材料。他們真正的寶貴之處在於它們本身的文化底蘊,他們不動,不說話,就作為一個旁觀者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朝代的變遷。
千百年來,法老的輝煌已經落幕,天子皇朝的統治已消亡,古希臘城邦戰爭的戰火硝煙已落定,角鬥士的廝殺吶喊已遠去,可金字塔、紫禁城、雅典衛城、羅馬角斗場、依然巍然屹立於世人面前,他們無聲地向世界證明,古建築遺址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記錄了古往今來那些時間軸上的興衰榮辱。
青銅鼎、唐三彩、山水畫、青花瓷……他們身上的痕跡、花紋代表了一個個朝代的審美,反映當代人的思想和價值觀。文物,就是我們和古人溝通的橋梁,是古人存在過的證明,是一種歷史印記。
網路-歷史博物館
⑶ 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館的觀後感
良渚文明被稱為中華文明的黎明時代,其文明起源和發展的諸多之謎等待考古學家去破解。近日,在桐鄉屠甸一個名叫姚家山的地方,一個高規格大墓被發現,遺址出土200多件文物也讓考古人員驚嘆不已。昨天,省文物考古所王寧遠對外宣布,這是良渚一個高等級貴族的大墓,可能是良渚王國地方首領的墳墓,其規格僅次於餘杭反山王陵大墓。 考問良渚有幾個中心 上世紀三十年代,良渚文化被發現,上世紀八十年代,餘杭反山大墓群的發掘同樣石破天驚。反山大墓被認為是良渚文化最高等級的「王陵」。反山出土的數千件文物,再次證明了餘杭良渚遺址已被認為是良渚文化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宛如「一國之都」。 統治中心被確認了,但良渚王國的次中心在哪裡?據王寧遠介紹,考古人員曾在江蘇江陰高城墩遺址、上海福泉山遺址發現過一批良渚大墓,那些遺址已被確認為次中心。但良渚文化還有多少次中心,還有待考古人員進一步發掘和研究。 王寧遠說,姚家山遺址可以說是一個次中心,填補了這一地區次中心的空白。從墓的大小和出土文物來看,墓主人應是浙北地區這一良渚文化次中心的首領。但其具體統治范圍現在還不能確定。王寧遠介紹,這個大墓長4.3米、寬2米。在墓中同時發現玉鉞、三叉形器、玉琮。從以往的發掘看,這三者同時出土,代表了良渚貴族中的較高等級,表明墓主人是一個顯赫的貴族。 首次出土玉耘田器 在姚家山遺址中,出土了包括玉耘田器、玉三叉形器、玉梳背、玉琮、玉鐲、玉鉞、玉柱形器、玉珠串等200多件文物,考古人員表示,通過研究,將破解多個良渚文化之謎。 一個小型的玉耘田器首次被發掘出來。此前,也有一個玉耘田器,被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館,但一直未被考古證實,成了一個不解之謎。王寧遠說,此次發現,可以證明那個玉耘田器是真的。王寧遠說,在良渚時期,農業是社會生產的一個重要方面。玉耘田器,再加上發掘出的玉鐮,都是禮器,不能從事實際生產。考古人員認為,這表明當時生產工具已禮制化,也表明墓主人已脫離了最直接的農業生產。姚家山遺址距今約4000多年,屬良渚時期晚期。其規模和出土文物比不上反山,但仍十分難得。此次考古人員一共發掘了六個大墓,四個貴族大墓都朝南,而二個較低等級的墓面北,為何會這樣安放,還有待研究。每個墓還有多個小型祭坑,墓和祭坑的關系如何,王寧遠說以前從未研究過,這次希望能夠得到答案。 據了解,餘杭反山、瑤山因處於良渚遺址,已被嚴格保護起來,不再進行考古發掘。此次姚家山遺址的發現更顯得珍貴。姚家山遺址考古發掘還未結束,相信會有更多驚喜等著我們。
⑷ 陝西歷史博物館各展廳特色
1、第一展廳
第一單元——《人猿揖別》,以距今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先民遺存,再現了中華民族生機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
第二單元——《鳳鳴岐山》,以陝西作為西周王都擁有的豐富遺跡、遺物,展示了中國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形態尤其是倫理精神以及青銅鑄造技術。
第三單元——《東方帝國》,重點展示以兵馬俑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氣勢和鮮明的軍事特徵,表現了秦帝國垂範後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積極進取、一統河山的時代精神。
2、第二展館
第四單元——《大漢雄風》,以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如漢金餅、西漢「皇後之璽」玉印、西漢鎏金銀竹節銅熏爐、西漢彩繪雁魚銅燈、西漢彩繪陶鍾、漢醬釉綠彩雲紋陶奩、西漢彩繪騎兵俑、西漢上林銅鑒等,展示了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漢代繁榮的經濟、文化、對外開放與交往,彰顯其開放進取、開拓強盛的時代風貌。
第五單元——《沖突融合》,以陝西豐富精美的農業民族與草原民族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如漢金怪獸、晉「晉歸義羌王」金印、西魏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十六國靈華紫閣服乘金錯泥筩、北魏彩繪騎馬吹號角俑、南北朝彩繪持盾胡人武士俑、北魏鎏金佛菩薩三尊銅像等,表現了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以及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特徵。
3、第三展館
第六單元——《盛唐氣象》,通過隋唐時代典型遺存,展示了中國古代最鼎盛時期的文化風貌,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國際大都會長安,和溝通東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並蓄、創新發展而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了唐以後,作為西部重鎮和西北區域中心的陝西,依然獨具魅力的文化創造和精神傳承。
4、唐代壁畫珍品館
唐墓壁畫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獨具特色的珍貴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畫精品近600幅,達1000多平方米。
其中5件(組)18幅被國家定為國寶級,69件(組)82幅被定為一級品。
5、大唐遺寶展
何家村出土玉器、寶石等器物30餘件組,包括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獸首瑪瑙杯。
6、馬文化展
陝西歷史博物館每年還推出6—7個大型臨時展覽,如《驍騰萬里——中國古代馬文化展》。
展覽由陝西歷史博物館主辦,新疆博物館和甘肅博物館、山西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館等全國14家文博單位共同協辦,挑選了最具各地特色關於馬的文物精品。
7、文保修復展
《巧手良醫——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展》,是以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為主題的專題性展覽,主要展示多年來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方面的舉措,展示文物保護修復的理念、方法和技術。
(4)博物館30時代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部分館藏文物:
1、青銅器
已登錄注冊3900多件。藏品時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漢。種類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其中最為典型的商周青銅器,許多器物(如多友鼎、師獻鼎等)上鑄有史料價值很高的銘文。造型較為典型的有先周鳳柱斝、西周牛尊、它盉、戰國鳥蓋瓠壺和漢彩繪雁魚燈等。
2、唐代壁畫
收藏400多幅,畫面面積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後從陝西關中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畫面內容有四神、儀衛、建築、狩獵、生活及唐與四鄰的友好來往等。
3、歷代陶俑
已注冊2000多件。藏品時代包括秦、漢、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質地有陶、彩繪陶、釉陶和三彩。藝術形象有文武官員、甲士侍衛、男僕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鎮墓獸和馬、駱駝等各種動物。
由於得天獨厚的優勢,陝西歷史博物館所藏古代陶俑種類多、數量大、等級高,而且產生演變的序列完整,在中國博物館極為少見,尤其是天真古拙的漢代陶俑和雍容大度的唐代陶俑最為著名。
⑸ 數字博物館受追捧,實體博物館會被取代嗎
僅僅在20多年前,數字博物館似乎還是歐美發達國家大型藝術機構的「專利」。不少發展中國家也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數字博物館。
經過3年多的籌備,上海中國畫院數字博物館近日正式上線。在數字化的今天,博物館、美術館的虛擬數字化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上海中國畫院數字博物館不僅以特殊的高科技手段通過高清圖片展示自成系列、數目龐大的院藏藏品,而且用戶可以通過「注冊」的功能,然後上傳自己的作品,請上海中國畫院的專家進行點評,實行互動交流,著實讓人們眼前一亮。
數字博物館的發展,從最初僅僅是將收藏品數字化,到現在增加互動交流功能,其對於人類社會的意義也在發生明顯的變化。
數字展館在全世界遍地開花
僅僅在20多年前,數字博物館似乎還是歐美發達國家大型藝術機構的「專利」。如今,數字博物館在全世界遍地開花。不少發展中國家也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數字博物館。
美國的數字博物館建設領先於全球。有關資料顯示,199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啟動「美國記憶」(American Memory)計劃,將圖書館內的文獻、手稿、照片、錄音、影像等藏品進行系統的數字化處理和存儲,並編輯製作成系列的專題。1995年美國正式建成博物館互聯網系統,將美國國內諸多博物館的館藏信息資料庫納入網路傳播系統,使得博物館藏品的信息突破了時空的限制。
歐洲的數字博物館技術基本上也是在同一時間開始發源。從已披露的公開信息中得知,早在1994年,大英博物館就已經著手建立多媒體館藏資料庫,到了1997年,推出一個多媒體藏品查閱系統,從2000年6月開始,觀眾可由大英博物館網站的訪問,獲取館藏5000件重要藏品的相關信息。而歐洲的另外一大博物館盧浮宮則在1995年,著手准備開放官方網站。到了2004年,觀眾已能看到3.5萬件館內公開展示的藏品以及13萬件庫藏繪畫作品。而亞洲的日本、印度、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數字博物館的水平也十分高。
從中國內地的情況來看,1998年8月,河南博物院網站第一次出現在互聯網上。1999年5月,國家文物局在河南博物院專門召開了博物館文物信息標准化研討會。從那以後,中國數字博物館的建設開始加快步伐,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成都博物院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通了網上博物館,觀眾可以通過網路參觀博物館。
博物館數字化是一回事,數字化博物館又是另一回事
博物館數字化是一回事,數字化博物館又是另外一回事。隨著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擁有自己的網站,究竟如何使數字博物館的吸引力更大?讓更多的人通過網站了解博物館的藏品,並進而能夠踏入實體博物館,已經成為了各大博物館所關注的重心之一。
數字博物館的發展腳步,實際上與數字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特別是虛擬3D技術的出現,已經能夠讓博物館的參觀方式,從傳統的實地觀賞進入虛擬用戶體驗階段。線上結合線下的瀏覽方式,高科技的交互應用,讓人們參觀博物館更加便捷。二維碼微信導覽功能,讓觀眾只要通過手機,就能擁有一個經驗豐富的「導覽者」。如國家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平台於2012年12月21日開通,之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國家博物館官方微信訂閱人數已突破1.3萬,微信語音導覽信息查詢數量超過16.3萬。目前,國家博物館還開通了「微網站」,廣大觀眾還可藉此獲取參觀、展覽和各種活動的信息。
從上海的發展來看,中華藝術宮數字博物館是我國國內首次實現並提供全場景虛擬瀏覽的博物館官方網站。據中華藝術宮相關人士介紹,在拍攝取景過程中,有關機構對數據採集的精度和品質作了深入研究,在遇到較低照度區的圖像採集模糊、無法展現展品細節這一技術難題時,展覽場景數據採集特別按照區域內不同照度分別採集後進行拼合,將高反差的圖像進行優化,盡可能保證圖像的清晰細膩。此外,館方還按照館內參觀路線,將參觀范圍內的所有空間勾連起來,幾乎把實體中華藝術宮全部搬到了網上,觀眾可以循著參觀路線模擬在中華藝術宮的現場觀摩。中華藝術宮將高精度的圖像、全場景虛擬瀏覽以及大數據容量三大觀眾體驗層面納入藝術史框架內,具備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博物館」的基本要素。
從國外的技術來看,英國倫敦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館在創建藏品的3D影像和開發互動式3D技術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館有約8萬件藏品,是世界上陳列埃及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為吸引遊客、增強遊客的體驗度,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館與倫敦大學學院合作,藉助3D激光掃描技術,製作出高品質的3D藏品影像。博物館還將3D影像帶來的立體視覺效果與動作識別技術相結合,力圖讓遊客實現「不僅看得到,更能摸得到」的雙重體驗。觀眾只要在手上佩戴特殊的裝備,既可以通過頭戴裝備看到3D影像,同時手上又可以感覺到這件物體的質感。
多元交互信息借網路實現博物館服務的智能化
許多互聯網巨頭雖然並不是藝術機構,但是依託強大的技術資源以及資金實力,通過合作的方式,讓數字博物館也成為了自身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谷歌於2012年4月宣布公布了一系列數據,展現了谷歌「藝術計劃」的發展進程。參與到這個計劃的藝術機構遍布40多個國家和地區;藝術門類由單一的繪畫作品拓展至紡織品、玻璃製品和陶瓷製品等多種門類。據谷歌透露,在這里,你可以細致入微地欣賞到世界級藝術作品,揣摩梵高在《向日葵》中的運筆,研究司母戊方鼎上歲月的痕跡,探究台北故宮博物館中的翠玉白菜的紋路,甚至進入白宮,欣賞華盛頓和林肯的肖像……互聯網時代虛擬博物館讓更多熱愛藝術的人不再受時空的限制欣賞藝術作品。
實際上,谷歌的「藝術計劃」的核心並不在於廣泛呈現藝術品,而是通過對於訪問的數據的分析,產生有價值的大數據資源。舉個例子來說,當統計了用戶花在「藝術計劃」頁面觀賞某一博物館收藏的油畫的平均時間,就可以與其他數據進行比較,發現當前環境下,觀眾對於哪類藝術品更加有興趣,這對於博物館策展或者引進相關展覽,會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雖然在傳統意義上來說,博物館只是持有展品,但其本身也存儲了大量的與這些物品相關的用以吸引公眾的信息和數據。
根據國內有關博物館在加入谷歌「藝術計劃」之後的數據監測,其境外觀眾的訪問量大幅上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得博物館的藏品能為更多的人所了解,吸引更多的觀眾前來實地訪問參觀。這對於博物館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比如湖南省博物館加入谷歌「藝術計劃」之後,網站訪問量提升了175%,平均每次訪問的瀏覽量和持續訪問時間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非中文訪問者數量更是得到顯著的提升,英文用戶是此前的4倍,日文用戶是以前的6倍,有將近半數的訪問者來自海外。
目前,我國已有博物館4165家,館藏文物約3505萬件,每年舉辦展覽約2萬多項,接待觀眾人數達6億人次。如果從國內的博物館現狀來看,這已經是非常可觀了。但是如果置身於全球來看,這個數字還是有相當的發展潛力。當數字化引領世界各國的博物館能夠互聯互通,了解不同博物館的同類藝術品,將使得觀眾的參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而對於博物館來說,則會使得其經營以及布展發生劃時代的變革。
這種變革其實在海外的一些博物館中已經開始出現。如在數字化手段的幫助下,威爾士國家博物館已經開始嘗試「游擊展覽」,來證明他們並不需要花這么長時間來准備一次專題陳列。數字化提供了「物、人、數據」三者之間的雙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藉助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實現以人為中心的信息傳遞模式,從而實現博物館服務、保護和管理的智能化自動控制與優化。
實體博物館是數字博物館無法替代的
對於數字博物館的發展,很多人都擔心這是否會導致實體博物館被取代?對此,國內一家博物館的館長表示,實體博物館是數字博物館無法替代的。首先,實體博物館蘊含著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其次,實體博物館為人們對未知事物探究提供了創造的源泉和動力。從記憶這個層面來說,博物館就是一種「物證」,包含了很多人文的體驗、感受及人類與大自然親近的渴望。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博物館有著創造性的功能,以博物館為載體的一些科研機構及教育機構就承擔了這種功能。這些都是數字博物館所無法取代的。
應該說,公眾通過數字博物館了解藏品,從而被進一步吸引去體驗實體博物館,二者互動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從這個角度來說,數字博物館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實物「拷貝」到虛擬世界,更應該是能夠引起觀眾共鳴、激發觀眾靈感和推動創新的重要來源。通過數字博物館,人們不僅可以了解到豐富的館藏品,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對於自己的日常生活、興趣愛好有更深的認識。從這個角度來說,上海中國畫院數字博物館所設計的觀眾上傳自己的作品,請上海中國畫院的專家進行點評這個互動交流功能,頗具創意。
由此,我們可以大膽想像,今後的數字博物館會否有一個虛擬的主持人,其可以對於觀眾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充分應答交流。一個無法向觀眾提供多方位、多層次信息的數字博物館,是無法做到令觀眾滿意的。如果數字博物館能夠提供給觀眾「視覺的、感官的、娛樂的、社交的、學習的」等各種體驗,其所要表達的信息將會在各種各樣的教育方式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傳遞。
隨著移動化時代的到來,數字博物館正從原先的電腦屏,開始走向「口袋」中。各類APP的出現,使得原先基於瀏覽器的應用,逐漸走向了手掌。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APP,除了附帶各種語言的語音服務,還能分享藏品並編輯相關感想發送到社交網路,這無疑是這款APP的最大亮點。因為在社交網路上,很容易就一個話題形成熱點,並可以通過交互的方式來形成意見領袖。
在互聯網上,人們將不再關注這些藝術品來自哪個機構
現在,越來越多的海外機構和學者關注數字化博物館的生存,越來越多的專著也開始出現。像美國史密森博物學院秘書長G·懷恩·克勞夫出版了名為《兩個世界的精華:數字時代的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的電子著作,為史密森博物學院在藏品數字化、研究眾包化以及如何廣泛吸納公眾對藏品的闡釋等方面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有個觀點非常有意思:在雲存儲中,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史密森博物學院的藝術品又有何區別呢?人們將不再關注這些藝術品來自哪個機構。
這個觀點無疑提醒現在越來越多進行數字化的機構,如果僅僅是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其結果就是當你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將自己的收藏放到網上,你也許將你的潛在觀眾拒之在了門外。數字博物館之間的競爭,一定是軟實力的競爭,這就是與觀眾的互動以及對於觀眾的引導,這肯定不是機器能夠做到的,需要相互之間的交流。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的數字博物館的發展,肯定要重新回到「人」的角度,特別是依託人類特有的思維方式進行溝通,以此贏得更多人的關注。
「數字化」微笑
想欣賞盧浮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達芬奇創作的油畫《蒙娜麗莎》,不必隔著層層人群和厚厚的防彈玻璃踮腳張望,只需要瀏覽盧浮宮官方網站,就可以以數字高清格式查看這幅名作的各個局部,乃至畫面表面的紋路也纖毫畢現。
近年來,數字博物館在全球蔚然成風。通過特殊的高科技手段,無數的觀眾能夠通過互聯網看到藝術品的高清畫面。(來源:網路)
⑹ 博物館業的發展,未來會對旅遊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具體如何理解
科教旅遊作為一種迅速崛起的產業日益受到業界關注。12月2日,本報舉行小型座談會,圍繞科教旅遊的發展意義、探索實踐、經驗體會、未來前景等做了交流發言。
對話嘉賓有北京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王粵,海淀區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黃亦紅、副主任馮軍,中國社會科學旅遊研究中心學術顧問劉德謙,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王忠君。本報社長高舜禮主持了座談會。
話題1:
破繭成蝶
高舜禮:請各位談談為什麼會有科教旅遊這種提法看發展科教旅遊有什麼意義看
王忠君:科教旅遊是指以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學術教育、科技展覽、科普游樂等場所和活動以及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和科學價值較大的自然環境為依託,以普及科學知識、宣傳科學精神和體驗科技魅力為目的而開展的集知識性、教育性、趣味性、娛樂性於一體的一種專項旅遊活動。旅遊者通過對科教旅遊接待單位的獨特知識與文化和教學、科研、生產方式的參與、觀察和體驗,獲得對場所特殊的專業背景下當代活化的科學文化形態的認知和了解,來實現其審美與求知需求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其本質體現為一種學習的交流或文化的觀察與體驗。
海淀區的科教旅遊從自身的這些資源出發:從學校、科研院所、科普場館發起,制定標准,再到地方政府的認同。從現在投入的成果和社會反響來看,科教旅遊已經被大眾所關注,特別是從2012年以後,全國的各個媒體把中關村科教旅遊變成了中國十大節慶旅遊品牌之一。民眾對科教旅遊已經有一定的認知度。而海淀中關村科教旅遊節的連續舉辦,也提高了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通過旅遊的形式向人們傳遞科技知識、科學理念和探索精神,成為推動科技發展的新動力。尤其是到2015年,中關村科教旅遊充分體現出海淀區多產業業態融合發展的特徵。旅遊業與科技、教育、文化等產業緊密聯系、融合,不同行業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產生了新的市場化發展動力。
高舜禮:我認為國家發展科教旅遊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第一,科普。對於學生來說,科教旅遊是一種生動、活潑、直觀、親切的科普。一旦你參與了科教旅遊這個過程中,對人的一生的成長會有很積極的影響,就像在大家的心中,播下了一顆科教的種子,對一個人的學習、職業的選擇甚至人生道路的選擇可能都會有很大影響。
第二,愛國,也可以說自尊。在我們參觀的這些科教旅遊項目中,有很多是民族工業、民族科技,這些項目在中國是一流的,有的在世界也是領先的。參觀這些地方,看到中國很多科技項目在世界領先,本身就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前兩天,我在鹽城參觀了悅達起亞的汽車生產線,他們車間一分鍾就可以生產一台整車,一個小時就能生產68輛車,一年有40億的利潤,創造70億稅收。參觀這種地方,你就會覺得我國製造業國力的強盛。
第三,研學。科教旅遊可以說是古代先賢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地理念的現代實踐。它讓人不要死讀書、讀死書,應該去廣博見聞,科技旅遊對自己的學習、學問是一種很好的延伸。在這個過程當中也能夠培養人的學習興趣。
第四,宣傳。對企業、院校來講,面向對公眾開放,就等於開放了一個口碑宣傳的渠道。這種讓人實地去觀看、實地聽講解的宣傳方式,能給參觀者留下難以磨滅的深刻的印象。
第五,拓展。科教旅遊對於傳統旅遊來講是一種拓展,是旅遊資源、旅遊產品的拓展,也是旅遊產品結構的一種完善。
第六,共享。大家通過參觀,能夠去理解對方,而這些東西對融合發展是非常重要。
話題2:
豐富業態
高舜禮:一直以來,全國各地,尤其是北京地區依託豐富的科教旅遊資源著力推動科教旅遊的發展。各位認為科教旅遊其具體形式和產品業態有哪些看海淀區作為全國發展科教旅遊的代表有哪些優勢呢看
劉德謙:科教旅遊中最為凸顯的核心要素,應該有五個,即理念的開拓性、知識的科學性、體驗的參與性、內容的趣味性、前沿的創新性。
如果把科教旅遊比做一個人,那麼它的開拓性理念,就是現代科教旅遊生命的由來;它的科學性知識,就是它賴以存在的靈魂;它的參與性體驗,就是它與人真切熱情的交往;它的趣味性內容,就是它的活潑幽默可愛的表情;它的前沿性創新,就是它永葆青春的壽命。
如果再把逗科教旅遊地比作一片果林,那麼逗開拓性的理念地就是生長這片果林的土地;逗知識的科學性地就是千株萬株果樹結出的果實;逗趣味性的內容地就是眾花開放的繽紛色彩和各種花香;逗參與性的體驗地就是大自然愛好者進行耕耘實驗的趣味探索;而其逗前沿性的創新地就是保留優良品種時對新品種的不斷培育。
王粵:海淀區發展科教旅遊有幾個有利條件:
第一,環境有利。海淀區科教旅遊的發展在環境上有基礎、有特色、有創新。首先,海淀區的科教資源類別特別多,門類齊全。海淀區人才隊伍也非常雄厚。大單位、大品牌的機構能起很好的引領作用。其次,有特色,海淀區的科教游是從大學游開始,發展到科技游,再深入到科教游。這三步跳躍可以把更多的大學資源、更多的文化資源用旅遊體驗整合起來。再次,有創新,科技、教育跟旅遊結合才叫創新。科教只有搭上旅遊這趟車才可以快速的產業化,或者真正意義上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
第二,資源有利。北京的高等院校大多數都在海淀區,任何一個學校都可以開展校園游學。
第三,代理商有利。這些代理商不完全是旅行社,它也包括教育培訓機構,例如新東方。在新東方,老師可以24小時隨時給學生答疑,老師投入的是服務,這個服務應該得到社會的承認,應該是有價格、有價值的。如果你認為這個課外購買的服務是有價值的,那麼它就是個產業,而這個產業應該鼓勵它健康發展。
話題3:
政府擔當
高舜禮:近年來,以修學游、親子游為代表的出入境游發展較快,體現出巨大的市場需求,請各位提些建議,政府部門應該如何推動科教旅遊的發展看
王粵:我認為,目前科教旅遊在政策上、機制上、培訓上都還有缺失,需要政府更多的主導。
第一,從政策上我們缺乏對游學這一類活動的法定界定。在日韓,孩子游學是有學分,在政策上有支持,甚至政府部門有資金補貼。但是我們國家在游學上缺乏國家層面的政策。未來可以考慮將游學計入到課程體系中去。另外,教委、外事辦、旅遊委各級部門還可聯合出台一些文件,優化游學規范。例如,游學的代理商需要有一定的資質,既能保證其良性的競爭又能對游學產品進行監控。
第二,機制上缺少搭建。在科教旅遊產品當中蘊含著大量的腦力勞動、大量的人才培養和大量的品牌價值,有很大的產業帶動性。如果將科教旅遊體系搭建完善,至少能夠帶動教育、帶動文化、帶動科技、帶動旅遊。
第三,建立穩定的培訓機制。在這個產業向前推進的過程當中,還要有穩定的培訓機制。首先代理商要培養責任意識、風險意識和完整的產品意識。所謂完整產品意識就是要考慮產品的設計、產品的保險,產品的後續評價,這樣一套完整的產品體系。而政府作為主管部門,必須有培訓的意識,才能把有積極性的代理商聚集在一起。旅遊部門可以拿一些產業支持獎勵資金作為旅行社的獎勵,而且要從事後獎勵變成事前引導。
馮軍:2010年,是海淀科教旅遊逗再起航地的重要節點。這一年,海淀區旅遊局打造了促進科教旅遊品牌建設的平台——逗中關村科教旅遊節地並取得成功,受到社會各界以及廣大參與者的關注和好評。但同時也暴露出節慶效應明顯,節後產品線路接待難以常態化等突出問題。
探求原因,主要與舉辦中關村科教旅遊節的運作模式有關,節慶活動側重於宣傳推介,由政府主導,政府與接待單位聯合承辦,政府部門與接待單位之間的利益訴求並不完全一致、發展思路和意願也並不完全吻合,導致許多單位參與旅遊節的積極性並不高、市場化程度較低、接待單位協調難度大、市場動力不足。
從2012年起,海淀區旅遊委著力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採取多項舉措以市場化推動常態化,以常態化保證市場化:一方面通過出台相關政策措施,包括設立專項促進資金、擴大宣傳、加強促銷等方法給予支持,鼓勵和引導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科教旅遊;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培育和扶持科教旅遊接待和組織機構中具有比較優勢的科技公司、游學機構、旅行社成為科教旅遊的帶頭企業,提高專業化水平,豐富科教旅遊產品,提升標准化服務,滿足科教旅遊的社會需求,吸引社會資本、技術、人才與服務進入科教旅遊。至此,市場開始細分化,企業看到了廣闊的市場前景,也擁有了開發市場的強大動力,同時,引導企業按照市場化、常態化、規范化、智慧化的標准良性發展。
話題4:
資源開放
高舜禮:科教旅遊的發展必然涉及逗社會資源開放地,各位認為,對涉及相關領域的文化場館、研究機構、高科技企業等應如何利用自身優勢發展科教旅遊看
馮軍:我舉幾個海淀區非常好的科教旅遊產品做案例。案例一:中海智旅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推出了科技創游的科教旅遊產品。科創游的逗景點地是各種科技企業與科技成就。科技創游有著不同的產品體系,以創業主題為例,就有十大主題模塊——包括創業大街參觀、創業分享會、創客製作、創業總結等內容。創業要的是看清市場方向,了解熱門產品。為此,行程會帶大學生、青年創業者參觀大數據、無人駕駛汽車等炫酷科技;參觀3W咖啡、西少爺等創業企業聚集的創業聖地,感受創業緊迫感;他們邀請當下真正的名企創業大咖為青年創業者面對面答疑解惑,在頭腦風暴的游戲中碰撞出創業靈感、挖掘潛藏在身體之內的其他能力。參與者通過分享、參觀了解創業的要素、學習成功案例、分享成功經驗了解創業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科技和互聯網企業成為逗景點地,與企業家和創業者的交流成為逗體驗地,參加主題真人秀活動成為逗參與地,同時加入創業方面各種層次的訓練,科技創游的深度和體驗性也就更加完善,行程完成後又提升了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從教育的角度講,更是完成了逗教學+實踐地的閉環。
案例二: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將逗認識+實踐+思考地的深度體驗模式更好的應用在圓明園這座消逝的逗萬園之園地當中,打造了面向中小學生的逗圓明園也可以很有Fun兒(好玩,有趣)地的科教旅遊產品。把中小學合作校本課程、歷史文化研究以及數字化建模技術濃縮在這套逗歷史其實也有Fun兒地的APP之中,設立很多有趣的題目讓孩子和家長們去探索。我相信未來也將會有更豐富的活動形式和內容來吸引更多的公眾參與其中。
黃亦紅:作為傳統景區的頤和園也有很成功的案例,一是突出皇家文化體驗主題,設計推出四項科普體驗活動。二是突出頤和園世界文化遺產古建、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題,推動特色科普教育活動。比如,逗我與古建零距離地系列活動基於古建維護和維修類,木建築結構開發的認識古建構造及古建彩畫藝術表現形式的互動等。
王忠君:我國的科教旅遊資源異常豐富,但仍然存在開發處於淺層次和開發面臨巨大困難的問題。主要的問題有四類:
第一,科技企業普遍參與性不足。最主要的問題是多數接待單位無專門人員從事旅遊接待工作;另外,專門的展示場所不足也是影響常態開放的主要原因。
第二,科普場館的科教體驗性不足。科普場館是開展科教旅遊的重要力量,其現存問題主要體現在以逗體制缺陷地為主的外部發展制約因素以及逗體驗力不足地等內部發展制約因素。由於體制的原因,大部分科技館都是國家投資的事業單位,在維護、宣傳、更新上缺乏連續性。只有少數接待人數多、效益好的場館才可能得到良性發展。此外,科普場館展示或活動的類型與內容更新速度較慢,展示項目更新不夠、APP等動態性的展示內容較少,也是影響遊客多次光顧的主要原因,雖然大部分都已經逗常態化地開放,但很難吸引更多的遊客。
第三,教育機構的游學矛盾突出。教育機構一直是科教旅遊的主力軍,是發展科教旅遊的重要平台。如高校游這幾年來愈演愈烈,廣受全國學生家長的歡迎,特別是北大、清華每年接待量都在百萬以上。但除了北大、清華、北體、地質等高校外,其它學校的科教旅遊開展的規模普遍偏小,亮點不多,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教育機構參與科教旅遊活動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
第四,科研院所的展示空間受限。對於科研機構來說,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大部分科研院所十分樂意加入到科教旅遊逗常態化地發展中來。但由於單位性質所限,大部分科研單位無法實行常年對外開放,只有科普日、開放日和假期部分時間可以接待科教旅遊活動。體制限制、人員缺乏、游覽服務設施嚴重缺乏等,是其所面臨的主要發展瓶頸。
所以,當各方力量都主動參與到科教旅遊中來時,才是科教旅遊最繁榮、最輝煌的時代。
話題5:
海淀前景
高舜禮:科教旅遊在全國方興未艾,未來發展前景很好,對海淀科教旅遊發展今後有什麼期待看
王忠軍:目前,中關村科教文化游已被確定為國家級服務業標准化試點,海淀區科教旅遊正在壯大發展。因此,我們要用國家級的標准去考慮資源整合及品牌建立,完善激勵制度及人員培訓,提升宣傳質量與營銷手段,推動北京乃至全國科教旅遊事業盡快走上科學、規范、健康的發展道路。科教旅遊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是滿足人們求新、求樂、求真、求美的願望,不斷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更多地關注遊客的多樣化、個性化、體驗化需求。
黃亦紅:未來,海淀旅遊委還將加大科教旅遊的宣傳力度。同時,豐富產品,擴大游學對象,吸引更多的外籍孩子來參加中國的夏令營,海淀區旅遊委將為更多的科技、教育以及旅遊企業做好服務。
高舜禮:北京海淀區在科教旅遊方面應該有非常豐富而獨特的資源,近些年更是有開發、有產品、有亮點、有體會,在這個領域里,海淀區走在全國的前列。將這些經驗分享到其他地方,對推動科教旅遊在全國的興起很到重要的作用。
對於科教旅遊今後的發展,我還有一些思考:
第一,科教旅遊是一個融合發展的新常態。是非傳統旅遊資源,這就意味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封閉不了獨立不了的,必然要犬牙交錯。
第二,要做好充分協調。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服務社會的公益性,今後會越來越突出。人民群眾有這種呼籲,政府也會對他們提這種要求。通過倡導社會服務意識,開放合作意識會逐步增強,趨勢總體環境會越來越好。
第三,抓好宣傳引領,不斷的去探索創新。
創新發展是一個永恆的課題。科教旅遊不是比較淺顯、簡單的觀光游覽,更多的是一種深度體驗。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想辦法去深化它,讓大家更多一些理解、更多一些收獲。如此,科教旅遊的生命力才會長盛不衰
⑺ 如何發揮博物館在城市文明中的作用
一、 博物館要發揮好城市文明坐標的作用
一個城市需要一張名片,博物館作為城市文明的坐標,象徵著這個城市的人文底蘊和歷史內涵。誠然博物館自身就是城市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作為對外交流的平台、文化輸出的場所,在文明城市的構建中發揮著無可比擬的作用。我們無法想像一個一線城市沒有一個博物館,將是怎樣的情景。
在蘇州,蘇州博物館它寓含著蘇州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由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建築典雅大方,與蘇州城市崇文、融合、創新、致遠的理念完美的結合。許多中外遊客來蘇州,都必須去蘇州博物館走一走,即使是在閉館的周一,能在門口留張影像,臉上便笑開了花。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人們對於蘇州的記憶,離不開博物館給予記憶留下的念想。
蘇博是蘇州對外的形象,是衡量蘇州城市文明開化程度的標志,是蘇州城市歷史記憶的基地。除了博物館,蘇州有甲天下的園林,有江南的詩意,有慢悠悠的生活方式,這些都足以成為記憶中的一幅畫卷,何以蘇州博物館卻能深入人心,讓人們久久難以忘懷。那便是
文明的力量,蘇博的展品中有吳文化的見證,他們靜靜地躺在歷史里,穿越時空,卻成了後人憑吊的物件,文化是那麼潛移默化地刻上了遊客的心。文物所帶來的是一個地區的積淀,一個國家的縮影,一個民族的自信,這樣濃郁的文化折射是深刻雋永的,永不褪色的。博物館是一個城市文明的坐標,蘇博代表著蘇州的文明,是蘇州文明走向其他區域文明的窗口,這是文明交融的起點與源動力。每個地方的文明都是中華文明燦爛瑰寶的一部分,蘇州作為文明中的一部分,積極地發揮著自身的作用。
二、 博物館要發揮好信息資源中心的作用
博物館是一個徵集、收藏、展示的平台,它是一個信息資源的集散地。首先體現在博物館工作的信息性,博物館的業務工作是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這要求館內工作人員不斷積極進取,學習業務知識。沒有信息資源的攝入就不可能以完美的形式輸送,不管是在講解中,還是在陳列展覽中,這是一個互相傳送信息的過程。
在這個信息鏈條中,博物館工作人員的信息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口子,必須要有含金量,客觀科學的再現文物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必須深刻地認識文物的內涵。只有建立科學的信息,才能將藏品和歷史知識更好的反饋給大眾。同時文物收藏保護中也離不開信息,藏品需要建立標准規
范的信息檔案工作,在進行交流活動中,信息不斷在更新和傳遞。如今是信息化的時代,互聯網和新型產業的快速繁榮,博物館工作將面對的是構建數字化信息資源中心。
當然整個博物館工作的運行就是一個信息資源中心,以藏品為基礎,需要對藏品有專業的認識,並形成理論,在對外展示中,信息是在不斷運轉,在館際間的互動中,信息不斷在調試修正,最後要總結歸納信息,不斷推陳出新,銳意進取,更好地向社會大眾傳輸,為人民服務。
三、 博物館要發揮好社會教育的功能
教育職能作為博物館職能之一,在社會教育中發展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僅是針對學生,作為課堂教育的實踐場所,而且覆蓋面廣,它面對是社會大眾。「博物館不是一個只來一次的地方,而是我們終身學習的場所。因為這里收集了人類的記憶,珍藏著民族的靈魂,抵禦著歲月的剝蝕,我們要帶著對歷史文化的尊重感走進博物館。」
博物館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主要以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教育等為主,以蘇州東吳博物館為例,我們館是蘇州市的愛國主義示範基地,每年要接待大量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有學校組織的,有社區組織的,有各類社團、公益、社會組織的等等。東吳博物館是一個專題性館,主要有銅鏡、青瓷、石雕三大系列,這是我們館的優勢特色藏品。2014年我館舉辦了銅鏡系列活動,主要有銅鏡知識小講堂、紙質銅鏡製作兩個模塊,這是與學校建立對接的活動,主要面向的群體是小學生。銅鏡本來展示在我們展櫃里,學生們只能隔著玻璃進行觀摩,這種距離感不利於藏品深入人心。
教育離不開生動的模式,教育離不開孩子的創造力。經過銅鏡知識的小講座,孩子對銅鏡有了基礎的認識,圖片文字的形象展示,有了概念模式。人人動手畫銅鏡、做銅鏡,有利於發揮學生天性和想像力,「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智慧的火花產生在瞬間,孩子欣喜地做出自己的代表作,這是獨一無二的體驗。
博物館如何發揮好社會教育職能,作為一個新館,我們一直在探索中實踐和進步。於2015年3月29日本館和社區聯合舉辦社會核心價值觀實踐活動,趣味性參觀和藏品知識相結合,展開了互動競猜環節。通過實踐活動強化未成年人對於核心價值觀的滲透,讓他們初步懂得誠信、友善,如何與他人合作,建立有效溝通,在互動中共同取得進步。
四、 博物館要發揮好公共服務的職能
2015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協會將本年度的主題定位「博物館致力於一個可持續發展社會。2015年3月20日《博物館條例》的施行,為博物館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方向和准則。博物館是留住文化根脈,傳承文明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它是面向社會的,面向大眾的。
堅守公益特性,強化社會服務。根據東吳博物館的實際情況,我館的公共服務水平相對薄弱。《博物館條例》確立了博物館「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兩個服務」標准以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方法,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們神聖的職責。
目前本館的免費對外開放,這本身就是公共服務中的一部分。針對特殊群體,我館設臵了殘疾人設臵無障礙通道、休息做椅。休息室里有
專門提供的輪椅、嬰兒車等設備,針對參觀群體有標識引導圖示。在石雕藝術長廊的展示中,分別樹立了標識語,「保護文物,嚴禁觸碰」。當然下一步我館下一步我館將不段完善,精心設計、齊全醒目的標識系統,更好地為群眾服務。在我們服務大廳已經設臵了意見箱,以及雨傘,便於遊客在急需時所用。
在講解方面,將針對不同類型的觀眾准備不同的接待方案;將成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專職講解員和志願者服務隊伍。目前我們的展覽以在展廳為主,每年都會與兄弟博物館建立合作關系,聯合舉辦展覽。我館也在逐步利用網路媒介如官網、看展覽等現代化網路社交公共平台構築大眾與博物館陳列展覽之間溝通的橋梁。不管是業務工作的展開還是保衛工作,都要向群眾提供最優質的服務,並且進行雙向的對接,實現互動式服務。
博物館是城市文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進程中的有效推力;博物館文化所衍生出的文創產業也不斷在拉動經濟的發展。如何做好城市文明工作,如何把博物館帶回家,這是一個深刻的課題。博物館致力於一個可持續社會,是博物館努力的方向,作為博物館人,我們將用實際行動來踐行,為城市的文明和諧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⑻ 蘇州博物館的展廳分布
博物館在形式上分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西部為展區;東部為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水服務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該部分還將成為與忠王府連接的實際通道。
常設展廳:新石器時代和吳文化文物的展廳,影視廳、多功能廳都安排在院落地下室。
特展廳、現代藝術展廳:現代藝術展廳位於東路的首層,特展廳位於負一樓,特展廳和現代藝術展廳不定期地舉辦海內外現代藝術品展覽,以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8)博物館30時代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蘇州博物館著重考慮到遊人空間感受。貝聿銘設計了一個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布局精巧。
其中,最為獨到的是中軸線上的北部庭院,不僅使遊客透過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牆直接銜接拙政園之補園,新舊園景融為一體。
⑼ 找一些關於博物館的資料
博物館目錄
【歷史的發展】
【博物館類型】
【國際博物館日】
【博物館之最】
【中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館相關書籍】
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從小里說,這是源遠流長的地方歷史的重要見證;從大里說,這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博物館不單純是一個市民文化補習的地方,更重要的,它應該成為市民休閑的主要場所之一,獲得多少知識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難得的靜謐、幽雅氣氛,並在這個氣氛中放鬆在工作、學習中綳緊的心弦成為來博物館的主要目的。博物館的文物是靠陳列、展出、宣傳、服務等,達到歷史與現在人的對話,它已成為城市文化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對人類文化遺存、自然遺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編輯本段]【歷史的發展】
博物館現象最初萌發於人們的收藏意識。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就注意尋找保藏珍品奇物。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歐亞非大帝國的軍事行動中,把搜集和掠奪來的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稀有古物交給他的教師亞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亞里士多德曾利用這些文化遺產進行教學,傳播知識。亞歷山大去世後,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繼續南征北戰,收集來更多的藝術品。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創建了一座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這座「繆斯神廟」,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博物館一詞,也就由希臘文的「繆斯」演變而來。
與我們今天見到的博物館不同,繆斯神廟其實是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裡面設大廳研究室,陳列天文、醫學和文化藝術藏品,學者們聚集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傳說在洗澡時發現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數學家歐幾里德都是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的。
繆斯神廟這座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在公元5世紀時被毀於戰亂。
現代意義的博物館在17世紀後期出現。在18世紀,英國有一位內科醫生漢斯·斯隆,是個興趣廣泛的收藏家。為了讓自己的收藏品能夠永遠「維持其整體性、不可分散」,他決定把自己將近八萬件的藏品捐獻給英國王室。王室由此決定成立一座國家博物館。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協會對博物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公益性成為它的首要職責。
從1977年開始,國際博物館協會把每年的5月18日確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並且每年都會確定一個主題。今年是第22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
無論以前人們曾有過多麼的輝煌的文明,都無一例外地將被歷史的煙塵所湮沒,人類在不斷地創造著文明,文明卻無法永生——這是永恆的法則。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某個途徑去尋找這些文明的蹤跡,這個途徑就是博物館。
還有一種說法:「博物」作為一個詞,最早在《山海經》就出現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贊》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到了19世紀的後半葉,我國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詞開始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博物」的內容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知識。
「博物」與「館」連成一個詞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的稱呼在我國出現得比較晚,僅有一百來年的時間。日語中的「博物」一詞來源於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詞,而這一來源於拉丁文的詞又是出於希臘文meusion一詞,它的意思是一個專門為供奉希臘神話中掌司詩歌、舞蹈、音樂、美術、科學等活動的九個女神meusin的場所。
在古代希臘,另外有一種與現代博物館性質比較接近的專為保藏寶物的機構,它是一種專門保存版畫、珠寶、王室的旗幟和權杖以及其它珍貴飾物的收藏機構。這種寶物庫在歐洲其它的國家也有發現。一直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隨著收藏內容的擴大,原來一些寶物庫逐漸使用了當時流行的拉丁文museum。在德國慕尼黑,兩種不同名稱的博物館同時存在了很長的時間。隨著時代的轉移和社會教育發展的需要,改了名稱並擴大了規模的博物館逐漸取代了原來的寶物庫,終於成為今天流行的為廣大群眾開放的博物館。
[編輯本段]【博物館類型】
隨著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博物館的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劃分博物館類型的主要依據,是博物館藏品、展出、教育活動的性質和特點。其次,是它的經費來源和服務對象。
■外國博物館
外國博物館,主要是西方博物館,一般劃分為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和特殊博物館四類。
▲藝術博物館,包括繪畫、雕刻、裝飾藝術、實用藝術和工業藝術博物館。也有把古物、民俗和原始藝術的博物館包括進去的。有些藝術館,還展示現代藝術,如電影、戲劇和音樂等。世界著名的藝術博物館有盧浮宮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等。
▲歷史博物館,包括國家歷史、文化歷史的博物館,在考古遺址、歷史名勝或古戰場上修建起來的博物館也屬於這一類。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秘魯國立人類考古學博物館是著名的歷史類博物館。
▲科學博物館,包括自然歷史博物館。內容涉及天體、植物、動物、礦物、自然科學,實用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博物館也屬於這一類。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巴黎發現宮等都屬此類。
▲ 特殊博物館,包括露天博物館、兒童博物館、鄉土博物館,後者的內容涉及這個地區的自然、歷史和藝術。著名的有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斯坎森露天博物館等。
▲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自然保護區、科學中心和天文館以及圖書館、檔案館內長期設置的保管機構和展覽廳都劃入博物館的范疇。
■中國博物館
山海關長城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在1988年前都是被劃分為專門性博物館、紀念性博物館和綜合性博物館三類,國家統計局也是按照這三類博物館來分別統計公布發展數字的。
中國博物館事業的主管部門和專家們認為,在現階段,參照國際上一般使用的分類法,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將中國博物館劃分為歷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綜合類這四種類型是適合的:
▲歷史類博物館以歷史的觀點來展示藏品,如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等。
▲藝術類博物館主要展示藏品的藝術和美學價值,如故宮博物院、南陽漢畫館、廣東民間工藝館、北京大鍾寺古鍾博物館、徐悲鴻紀念館、天津戲劇博物館等。
▲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以分類、發展或生態的方法展示自然界,以立體的方法從宏觀或微觀方面展示科學成果,如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台灣昆蟲科學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等。
▲綜合類博物館綜合展示地方自然、歷史、革命史、藝術方面的藏品,如南通博物苑、山東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等。
[編輯本段]【國際博物館日】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一詞,源於希臘文「繆斯庵」,原意為「祭祀繆斯的地方」。繆斯是希臘神話中掌管科學與藝術的九位神女的通稱,她們分別掌管著歷史、天文、史詩、情詩、抒情詩、悲劇、喜劇、聖歌和舞蹈,代表著當時希臘人文活動的全部。
1971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召開大會,針對當今世界的發展,探討了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功能與人類未來的關系。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國際博物館協會從1977年開始,將每年的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
歷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
1992年主題是:「博物館與環境」(Museums and Environment)。
1993年主題是:「博物館與土著人」(Museum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1994年主題是: Behind the Scenes in Museums。
1995年主題是:「反應與責任」(Response and responsibility)。
1996年主題是: Collecting today for tomorrow。
1997年主題是:「與文物的非法販運和交易行為進行斗爭」(The fight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of cultural property)。
1998年主題是:「與文物的非法販運和交易行為作斗爭」。
1999年主題是:「發現的快樂」(Pleasures of discoverty)。
2000年主題是:「致力於社會和平與和睦的博物館」(Museums for Peace and Harmony in Society)。
2001年主題是:「博物館與建設社區」(Museums: building community)。
2002年主題是:「博物館與全球化」(Museums and Friends)。
2004年主題是:「博物館與無形遺產」。
2005年主題是:「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 」。
2006年主題是:「博物館與青少年(Museums and Young)」
2007年主題是:「博物館和普遍遺產」
2008年主題是:「博物館:促進社會變化的力量(Museums as agents of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編輯本段]【博物館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美國華盛頓特區斯密斯紹年恩研究院。包含16個博物館和1個國家動物公園,號稱世界之最。擁有1.4億件展品,有6000多個雇員。
▲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倫敦的英國自然博物館和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都被國際上公認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列。雖然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建館時間比美國自然博物館的時間要早116年,但是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基地面積、陳列內容、觀眾人數等方面來說,已經超過了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擁有極其豐富的動物標本和其他珍藏,這是該館開展科學研究和科學宣傳的雄厚基礎。例如,該館收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鳥類標本就有80多萬件,在恐龍整理室里就安放著數百幅恐龍骨架標本。
▲最美的博物館之一:1997年,一座石破天驚的建築傑作在西班牙中等城市畢爾巴鄂橫空出世,它以奇美的造型、特異的結構和嶄新的材料立刻博得舉世矚目,被報界驚呼為「一個奇跡」,稱它是「世界上最有意義、最美麗的博物館。」它就是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
▲博物館最多的國家:哪個國家也比不上英國的博物館數量,尤其是倫敦。英國是博物館迷的最愛,也是最早發展出現代博物館學並擁有全世界最高博物館密度的國家。 博物館迷在倫敦,若不在家,就肯定在往圖書館的路上,單是倫敦就有200多家博物館,而且其中不少是免費的。大英博物館從建立伊始就堅持對公眾免費開放。 在城市中麻痹了感覺的自己,能在博物館中慢慢找回細膩的觀察力以及感受藝術和生活的本能。你會受益無窮的。
▲世界五大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英國的大不列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館(冬宮)、中國的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館。其中前四個是世界公認的具有世界性文物收藏的博物館。
△盧浮宮:這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宮殿始建於12世紀末,是當時法國王室的城堡,被充當為國庫及檔案館。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擴建和修繕逐漸成為一個具有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金碧輝煌的王宮。從16世紀起,弗朗索瓦一世開始大規模的收藏各種藝術品,以後各代皇帝延續了這個傳統,充實了盧浮宮的收藏。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如今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已達40萬件,其中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1981年,法國政府這座精美的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從此盧浮宮成了專業博物館。其藝術藏品種類之豐富,檔次之高堪稱世界一流。其中最重要的鎮宮三寶是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維納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迄今為止,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盧浮宮正門入口處有一個透明金字塔建築,它的設計者就是著名的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
△大不列顛博物館 :大不列顛博物館,即大英博物館始建於 1823年。她的展覽館里保存著最能代表英國藝術和文學的珍品,有很多極珍貴的文件與手稿,如英國大憲章的原稿、莎士比亞手稿真跡等等;有埃及、西亞、東方、希臘、羅馬和英國的歷史文物;有英國歷代的「戰利品」,如小巧的埃及獅身人面像、從雅典女神殿取來的愛爾琴大理石等等;此外還收集了中國、印度等歷史悠久國家的民俗資料、美術品及出土文物。在中國展室可看到許多中國古玩字畫,這些器物多是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掠奪的。其東方藝術館的藏品絕大多數是中國文物,達兩萬多件。其中有六千多年前的半坡村紅陶碗,新石器時代的玉刀、玉斧,商周的青銅器,秦漢以降直至明清各個時期的瓷器、玉器、漆器、繪畫、雕塑等等,乃至博物館後門的兩座大石獅,都是中國藝術品。這里還藏有斯坦因從敦煌藏經洞掠奪的大量佛畫。其館藏最著名的中國名畫是傳為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所作《女史箴圖》。這是一卷流傳有緒的著名巨跡,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極高的地位。此件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劫往英國的。 其圖書館以豐富的館藏聞名於世,英國的每種書在此都有保存,事實上,國家所有的出版發行物你都能在此找到。此外不乏各國珍貴的版本和極具價值的文獻手稿。這個圖書館是最佳學問天地,馬克思的《資本論》即在此完成。大英圖書館的藏書中,中國古籍達六萬多種,內有中國波羅蜜佛經的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中國歷代宮廷檔案、竹簡、刻本等,還有敦煌寫本一萬余件。
△大都會博物館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建於1870年,整個博物館是一幢大廈,佔地8公頃,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兩倍。大都會博物館號稱是西半球最大的博物館,僅畫廊就有200多個,藏有300多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內容卻豐富多彩,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 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的完整的公元前15年的埃及神殿,它的總重量為800噸,據說拆的時候為了確保原貌,還給每塊磚上都打了標號,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館之寶。服飾館也堪稱世界之最,收集了4個世紀以來五大洲的各民族服裝1.5萬件。我國的蘇州園林,1981年9月才由我國蘇州能工巧匠建成的明軒也被仿建在博物館的主樓二層的北廳之中,這可能真是典型的「文化移植」了,十分吸引觀眾,為了避免擁擠,規定了專門路線入園,由定時電梯控制人數。園中飛檐、雕梁、魚池、涼亭,室內對聯、撣瓶、八仙桌、太師椅一應俱全。除明軒外,還按時間和國別布置了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從14至18世紀的室內陳設。盡管都是一樣的富麗堂皇,但法國式的畫頂、英國式的壁爐和西班牙式的傢具還是刻上了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烙印。博物館內還收藏了大量來自中國的文物和藝術品,特別是一些佛像和壁畫,遊客在館內還可以欣賞到一些珍貴的中國古代繪畫,例如唐代韓乾的《照夜白圖》。
△埃米塔什博物館
埃米塔什博物館即冬宮,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該宮由著名的建築師拉斯特雷利設計。最早是葉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館。1764年,葉卡特琳娜二世從柏林購進倫勃朗、魯本斯等人的250幅繪畫存放在冬宮的埃米塔什(法語,意為「隱宮」),該館由此而得名。 冬宮初建於1754至1762年間,1837年被大火焚毀,1838至1839年間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遭到破壞,戰後被精心修復。宮殿共有三層,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成封閉式長方形,佔地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冬宮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內部設計和裝飾風格則嚴格統一。四角形的建築宮殿裡面有內院,三個方向分別朝向皇宮廣場、海軍指揮部、涅瓦河,第四面連接小埃爾米塔日宮殿。面向冬宮廣場的一面,中央稍突出,有三道拱形鐵門,入口處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冬宮四周有兩排柱廊,雄偉壯觀。宮殿裝飾華麗,許多大廳用俄國寶石——孔雀石,碧玉,瑪瑙製品裝飾,如孔雀大廳就用了2噸孔雀石,拼花地板用了9重貴重木材。埃米塔什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最有特色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物。其完整性與華麗程度都令人印象深刻,裝潢豐富,窗上飾框及浮雕裝飾給人以力量,圓柱有規律的排列,牆表面由白色、綠色相間配合,使長長的外觀形形色色,生動起來。1917年2月前,冬宮一直是沙皇的宮邸,後來被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佔據。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起義群眾攻下了冬宮。十月革命後,將原來宮廷房舍和整個冬宮撥給艾爾米塔什,1922年正式建立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1946年冬宮表面塗成起初的藍寶石顏色。博物館現包括五座建築物:冬宮、埃米塔什、舊埃米塔什、埃米塔什劇院、新埃米塔什。目前,博物館共分八個部分:原始文化部、古希臘、羅馬部、東方民族文化部、俄羅斯文化史部、古錢幣部、西歐藝術部、從事導游工作的科學教育部和作品修復部。8個部共有藏品270餘萬件,包括史前文化和埃及藝術收藏品以及大量義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俄國、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的油畫及雕刻。其中有1.5萬幅繪畫,1.2萬件雕塑,60萬幅線條畫作品,100萬塊硬幣和證章,22.4萬件古代傢具、瓷器、金銀製品、寶石與象牙工藝品等。這些工藝品分別陳列在350多個展廳中,如畢加索立體畫展廳,意、法畫家展廳,俄國歷代服裝展廳等。所有展廳各具特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彼得大帝展廳,這里陳列有大量的彼得大帝生前用品,其中許多是他親手製造的。展廳中的一個玻璃櫃中有一尊彼得大帝的臘坐像,頭發是彼得大帝本人的真發。肖像旁立有一木桿,木桿上端兩米多的地方刻有一道線,以示彼得大帝身高超過兩米。同中國故宮一樣,該館藏品異常豐富,因此參觀者如果想要走遍所有全部展廳,恐怕花上一個月的時間都不夠。
△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紫禁城,四面環有高10m的城牆和寬52m的護城河,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佔地面積達780,000㎡。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城內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 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經初步清點,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據1925年公開出版的二十八冊《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報告》一書所載,計有一百一十七萬余件,可謂金翠珠玉,奇珍異寶,天下財富,盡聚於此。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圖書典籍、文獻檔案。為此故宮博物院下設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分別組織人力繼續對文物進行整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夕,為了保護故宮文物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故宮博物院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從1933年2月至5月,宮內重要文物被裝成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遂於南京建立文物庫房,並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1937年,南遷文物又沿三路輾轉遷徙至四川,分 別存於四川省的巴縣、峨嵋和樂山。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三處文物復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南京。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台灣,後於台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餘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後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一萬余箱,但至今還有2,221箱仍封存於南京庫房。近十幾年來,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眾600-800萬人次,而且,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觀眾的人數有增無減,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
[編輯本段]【中國博物館學會】
中國博物館界群眾性的學術團體。
1979年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倡議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經有關單位協商,確定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革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作為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的發起單位。1980年 7月,8個發起單位的負責人在北京開會,決定先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10月,在四川成都召開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成立會,會上討論並原則通過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章程(草案)》,選舉產生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委員。
籌備委員會成立後,發展團體會員 155個,編輯出版《中國博協通訊》15期,徵集博物館學論文98篇,完成了中國博物館學會成立的准備工作。1982年 3月23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博物館學會成立大會,正式通過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章程》,選舉產生了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
中國博物館學會至1989年已有165個團體會員,1170名個人會員。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博物館學的研究和學術活動,提高博物館的業務和學術水平,開展國際間博物館學術交流活動,增進同國外博物館工作者的聯系,編輯會刊、通訊,編譯博物館學專著、資料。
中國博物館學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中國博物館學會下設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地質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保管專業委員會、社會教育專業委員會,按照博物館學各分支學科的內容分別組織學術活動。會刊編委會負責學會會刊的編輯、出版、發行工作。
至1989年,中國博物館學會已召開代表大會兩屆,各種學術討論會16次,共收到博物館學論文近千篇,還組織了多次學術報告會和學術座談會,活躍了博物館界的學術空氣,促進了博物館學理論與實際工作水平的提高。
[編輯本段]【博物館相關書籍】
《博物館》中國有關博物館知識的通俗著作。曾昭燏、李濟編寫。1943年7月重慶正中書局出版。全書共10章,約4萬余字。第一章除說明中外博物館沿革外,著重闡述了博物館的性質與職能,強調博物館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服務,其最大「功用」是保存有價值的物品、輔助研究工作、實施實物教育和精神教育。該書的重點是闡釋博物館的具體工作。作者通過對歐美博物館的深入考察,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用大部分章節,對博物館的組織、管理、建築設備及收藏、陳列、研究、教育等工作的基本原則和要求,作了系統、扼要的說明。對中小型博物館建設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指導作用。
《博物館學》作者包遵彭,曾任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該書是以作者在大學講授博物館學的講稿為基礎編寫的。1970年1月作為 「大專教材第二種」由台北正中書局出版。全書共15章,主要論述中外博物館歷史與博物館的各項實際工作,資料大多采自歐美博物館學文獻。 第一章「緒論」闡明了全書的指導思想。作者認為,研究博物館的目的,最重要的方法應該從其「性能」與「構成要素」兩方面著手。前者由博物館的產生與發展過程,研討其各種性能的構成;後者就博物館的現狀,分析其要素。該書正是依照這種設想展開論述的。第二章介紹了世界博物館的演進;第三章探究中國博物館的淵源及發展,對台灣省博物館的狀況亦有平實的論述;第四章討論博物館的分類。其餘各章著重論述了構成博物館要素的各個方面,具體說明了博物館實際工作的內容與要求。其中關於文物藏品的介紹,主要闡釋了文物收藏、防盜、國際考古發掘原則以及名勝古跡和戰時文物的維護等內容,論述詳盡。
《中國博物館旅遊指南》,此書是一本目前比較精彩和實用的博物館參觀指引手冊,它從中國1800多所博物館中,精選出341所,按地區分類,方便出行查閱。此書還以「中國博物館名錄」欄目收集了這1800間博物館的詳細地址,一覽無余。而每所博物館的建館歷史、展覽特色、場館布局、詳細地址、開放時間也一一羅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