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去中心化思維導圖
A. 如何理解互聯網+ 去中心化 去平台化
所謂互聯網平台化,就是要對互聯網的信息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利用,我個人理解的是把各行業集中在一起,一鍵式解決,省了中間的繁瑣步驟,16年最新發布的互聯網+峰會應該就是騰 訊在16月16日北京召開的吧,這也進一步推動「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互聯網+」與政務、民生、各行各業的融合,可以通過這個區了解一下
B. 為什麼說去中心化和開放是互聯網思維的中心
請重點參考加粗部分:
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最早提出互聯網思維的是網路公司創始人李彥宏。在網路的一個大型活動上,李彥宏與傳統產業的老闆、企業家探討發展問題時,李彥宏首次提到「互聯網思維」這個詞。他說,我們這些企業家們今後要有互聯網思維,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聯網,但你的思維方式要逐漸從互聯網的角度去想問題。現在幾年過去了,這種觀念已經逐步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甚至企業以外的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人所認可了。但「互聯網思維」這個詞也演變成多個不同的解釋。
互聯網時代的思考方式,不局限在互聯網產品、互聯網企業。這里指的互聯網,不單指桌面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是泛互聯網,因為未來的網路形態一定是跨越各種終端設備的,台式機、筆記本、平板、手機、手錶、眼鏡,等等。互聯網思維是降低維度,讓互聯網產業低姿態主動去融合實體產業。
互聯網思維是怎麼產生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互聯網技術特徵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其在商業層面的邏輯。工業社會的構成單元是有形的原子,而構成互聯網世界的基本介質則是無形的比特。這意味著,工業文明時代的經濟學是一種稀缺經濟學,而互聯網時代則是豐饒經濟學。根據摩爾定律等理論,互聯網的三大基礎要件——帶寬、存儲、伺服器都將無限指向免費。在互聯網經濟中,壟斷生產、銷售以及傳播將不再可能。
而且,一個網狀結構的互聯網,是沒有中心節點的,它不是一個層級結構。雖然不同的點有不同的權重,但沒有一個點是絕對的權威。所以互聯網的技術結構決定了它內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平等是互聯網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
在一個網狀社會,一個「個人」跟一個「企業」的價值,是由連接點的廣度跟厚度決定的。你的連接越廣、連接越厚,你的價值越大,這也是純信息社會的基本特徵,你的信息含量決定你的價值。所以開放變成一種生存的必須手段,你不開放,你就沒有辦法去獲得更多的連接。
所以,互聯網商業模式必然是建立在平等、開放基礎之上,互聯網思維也必然體現著平等、開放的特徵。平等、開放意味著民主,意味著人性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網經濟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的經濟。
農業文明時代,最重要的資產是土地跟農民,工業時代最重要的資產是資本、機器(機器是固化的資本)、流水線上被異化了的人。工業時代早期考慮最多的是異化的人,因為人也被當作機器在處理。人只是流水線當中的螺絲釘。
到了知識經濟的時代,最核心的資源,一個是數據,一個是知識工作者,就是德魯克在上個世紀末講的KnowledgeWorker。企業的管理也會從傳統的多層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網路、更加生態的方式。讓KnowledgeWorker真正能夠創造價值,變成任何一個組織和整個社會最重要、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C. 思維導圖到底是什麼
思維導圖是20世紀人類偉大的發明之一,它改變了3億人的思維習慣,因其在學習、生活、工作等各個領域的突出貢獻,被現代人譽為「瑞士軍刀般」的思維工具。對於渴望了解思維導圖的你,不妨靜下心來,花10分鍾時間系統性了解思維導圖的核心內容。
思維導圖,英文名:Mindmap,因翻譯不同,也被稱作心智圖或腦圖,它是一種有效的發散性思維工具。思維導圖實質是一種可視化的圖表,能夠還原大腦思考和產生想法的過程。通過捕捉和表達發散性思維,可以對大腦內部進程進行外部呈現。
思維導圖軟體: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思維導圖軟體諸如MindMaster,可以很輕松地繪制好看的圖。
D. 互聯網思維是一種什麼樣的思維
去中心化。這是目前互聯網行業變化的最大特點,也是讓很多傳統業者,乃至老一輩互聯網行業人士無所適從的特點,無論噱頭如何花哨,這個根源上的變化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噱頭才能忽悠住那麼多人。
2.快速精準
既然互聯網的碎片化信息傳播基本壓制住了傳統媒體的傳播路徑,那麼擔負起原有媒體的內容傳播責任也是順理成章,而且面臨新傳播節點對於時效和容量的限制,信息的快速更新迭代就成了唯一的解決辦法。
3.情感品牌
信息傳播的去中心化和快速化,帶來的副作用是公信力的缺失,既然人人都有發言權,大家都可以7×24模式的傳播自己的觀點,那誰說的更有道理,誰更具備說服力,對用戶來說就是個很麻煩的事情。微博時代的方韓大戰給了我們一個好的樣本,在這個事件中,雙方發言的對與錯,道理和邏輯都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情感上用戶更相信誰,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場沒有結果的信息對抗。
E. 初一朝花夕拾的思維導圖簡單
F. 為什麼說互聯網思維就是女性思維
這是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互聯網周刊》主編姜奇平老師在2012年就提出的觀點,到現在仍很超前,尤其在移動互聯到來時,品牌營銷界的「女性思維」更為明顯。舉個栗子,品牌很重要的功能已變為滿足人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在物質富足的今天,怎麼讓人們擺脫孤獨感是大家研究的問題;再比如說,體驗時代的到來,無論在產品還是做活動,體驗已成為不可迴避的問題。據說互聯網時代,女性獨有的情感特徵會在這個時代如魚得水,各位女神好好把握機遇吧。
我們可以重新溫習一下這個觀點,看看那些以往只被認為是女性特徵的東西,如何藉助互聯網,成為全人類的思想特質。
1) 當代思想的體驗化
隨著互聯網發展,體驗經濟正在興起。女性可能更適合體驗經濟。因為相較男性更擅長理性思維,女性更加感性,更長於體驗。當男性也加入體驗經濟時,人類的思想特質,就從理性化,轉向了感性化。
讀圖時代到來,是互聯網體現女性主義特徵的一個顯著標志。米歇爾在《圖像理論》中分析道,按工業化理論(他稱之為「一個古代傳統」),「語言是人的本質屬性」;而「形象是亞人類的媒介」,這些亞人類「包括野人、『不會說話的』動物、兒童、婦女和大眾」。但互聯網的多媒體技術,解放了形象,也使女性從「亞人類」變為了主流人類。
但是,這不僅意味著女權興起。讀圖時代把男性、女性一起捲入進來。讀圖最誇張的是,在日本,官方每年的白皮書一般都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文字版,一個是漫畫版。漫畫版的政府白皮書當然不光是給女性看的,日本的男性現在可以在最嚴肅而理性的政府報告上面,用女性主義的思想特質來進行本質直觀了。用不識字的六祖的話說,叫頓悟。就是不經過概念化(男性化)的左腦,用形象思維(女性化)的右腦,直接把握事物。
男性不要因為直覺是以往女性的專長而難為情,事實上,在信息不充分條件下利用直覺洞察進行快速決策,是像拿破崙這樣的卓越統帥才具有的思想特質。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即拿破崙戰爭藝術總結報告)講的就是用體驗這種女性主義思想特質來指揮戰爭的藝術。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克里斯蒂娃發明用「思想特質」這個詞來概括女性主義,比那些女權主義者的高明之處:思想特質也適用於男性。
2) 互聯網的情感化思維
情感化,又是女性公認的思想特質。在工業革命時代,人們陷入奧斯汀《理智與情感》那樣的矛盾,瑪麗安是理智不足而情感有餘;約翰·達什伍德夫婦則是理智有餘而情感不足。在生意場上,只有象葛朗台那樣的冷血動物才能笑到最後。互聯網又一次改變了人類的思想特質,女性主義的情感化思想特質,成為時代新女性和新男性的共同優點。
如今在互聯網上,情感不再是傳說。FACEBOOK就是以愛這種情感作為紐帶,而不是以自私這種理智作為紐帶,把大家聯系在一起的。FACEBOOK和MYSPACE一個上天堂,一個下地獄,區別無非一個是熟人網路,一個是生人網路,而生熟之間的主要區別,就在情感濃度的不同上。而在高情感濃度的地方,女性總是占上風。Aileen Lee在《為什麼婦女統治互聯網》中道出其中的數據:女性成為社交網站的主要用戶,她們比男性在上面多花了30%的時間,而移動社交網路的使用者55%是女性。女性佔領了互聯網上最主要的生意場。
這同工業時代形成對照。在巴爾扎克筆下,幾乎所有女性都是失意者,因為多愁善感的她們,總是處於生意場的邊緣,並因此成為社會的邊緣人物。生意場上的規則,是以自利為中心,排斥利他的規則。生意場是乾的世界,而非濕的世界。如今,互聯網的未來是濕的。技術上的互聯,激活了情感上的互聯。女性通過社交,把市場變成了情場。當以愛的力量賺錢,比靠自私賺的錢還多時,任鐵打的男人,最冷血的動物,心腸也會變軟,也要改變自己的思想特質,主動去尋找智商與情商的平衡。
FACEBOOK的扎克伯格就是向女性主義的思想特質靠攏的男性,他的商業靈感不是來自巴爾扎克筆下的父系社會,而是來自印第安人的母系社會。他說:「你知道饋贈型經濟嗎?在一些不太發達的地區,相較於市場經濟,這是種非常有趣的非主流經濟形式,我拿出一些成果分享給大家,出於感激和表達慷慨之情,人們會回饋給我一些東西。整個文化就建立在這種彼此的饋贈框架下。」他說的就是莫斯發現的母系社會的禮品經濟。而禮品經濟的要訣,就是中國人都知道,而經濟學中從來不講的一條:禮輕情意重。
3) 互聯網的去中心化思維
中心化思維,是男性思想特質的主要特徵之一。大到帝國主義的「中心-外圍」結構,小到家庭中的一家之主,傳統社會凡事都講圍著組織的中心轉。女性主義者依利加雷把這一傾向命名為「菲勒斯中心主義」(phallocentrism),它是指邏各斯中心主義的中心控制傾向。而女性和互聯網一樣,都具有天然的「分布式」特徵。依利加雷甚至用女性的性感覺是四周分布而非象男人那樣集中於一點這一事實,來說明女性特質中的非中心性、多元性、流動性、開放性、關聯性等。
如果我們不象依利加雷那樣女權主義的話,就會發現事實的真相在於:中心化是一切機械繫統的特徵,而去中心化是一切生命系統的特徵。女性與去中心化的真正聯系,在於她們長期被排斥在男性主導的機械繫統活動之外,而與生兒育女等生命系統活動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系。反過來說,互聯網的女性主義特徵,在去中心化這一方面,更內在的聯系在於,互聯網正向社會生態系統的方向發展,因此產生出更多的節點之間自組織、自協調的特性。
阿里巴巴的組織,不再象卓別林《摩登時代》中那種中央控制的機械繫統,而更象女性主義倡導的自組織、自協調、去中心、流動而開放的生態系統,盡管馬雲個人仍然是那樣男子漢氣概十足。
看到這里,我們就會發現,去中心化這一女性主義特質,並不是通過女性的身體,傳導到互聯網上,並對互聯網加以影響的。因此按女權主義邏輯闡釋的女性對互聯網的影響,並沒有說到點子上。相反,拉康和克里斯蒂娃的邏輯,更順理成章一些。在他們看來,這個世界由真實、想像和象徵三種結構組成。真實代表物理方面,想像代表心理方面,而象徵代表符號方面。去中心化對人們(不管是女人,還是男人)的思想特質的影響在於,透過想像與真實的心物二元,人們到底把什麼樣的自我,投射到符號構成的人生大屏幕上。他們正確地解讀出,笛卡爾時代那個因為物化而中心化的主體,正被互聯網時代因為生態化而去中心化的活的自我所取代。
女性在互聯網中一旦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活動方式,可能出於身體、心理的適應性,而比男人先一步如魚得男性也可能順應潮流,從船堅炮利的幻覺中醒悟過來,改變自己以往固有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思想特質。水,但這不等於說只有她們才能覺醒。女性通過自己本能的互聯網實踐推動了這一過程的出現,不是比僅僅改變自己,更大地改變了世界嗎?
女性只是改變自己,世界並不會發生質的變化;女性對互聯網的實質性影響在於,通過推動互聯網的女性主義特徵的形成,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從而改變了整個世界。
G. 互聯網中的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最近「區塊鏈」的熱度,一直高漲,可能大家都認為比特幣的瘋狂,會落到區塊鏈,有點像VR元年的時候,創業者都蜂擁而至,某種程度上,可能和那本書的名言有關:站在風口上 豬也能飛起來!但小米這「豬」,是一個非常精細的產品。
本文主要解讀一個創業者過渡解讀和放大的詞「去中心化」。
往往創業者或者某些執迷於創業的人,在公開場合中,說產品的時候會說,我們的產品是「去中心化」的。
對於事情,對於所謂的不明覺厲,人們是盲目的,那麼「去中心化」到底是什麼?要想了解「去中心」化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中心化」。
1、互聯網是信息傳遞的新的形式,中心化就是信息集中發布,參與者往往沒有話語權,這里的話語權就是引導輿論導向級別的話語權;
2、去中心化就是參與者可以有話語權,並且可以發聲,可以自由傳播信息;
中心化是如何形成的?
因為信息資源的匱乏導致中心化,在某種程度上,互聯網的用戶群也是中心化形成的原因;
去中心化是如何形成的?
因為信息資源的規范導致中心化,在某種程度上,互聯網用戶群的上升,具備了構建去中心化的條件,同時用戶對於信息需求擴大。
H. 有誰看過《互聯網時代》的嗎,求畫一張互聯網時代發思維導圖
給你參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