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法國美國等國都有去極端化中心

法國美國等國都有去極端化中心

發布時間: 2021-04-16 00:15:04

A. 白宮是美國的政治中心.那麽現今世界重要國家的分別都叫什麽呢

地拉那

阿爾巴尼亞首都,第一大城市,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位於國土中西部的伊什米河畔,西距亞得里亞海岸40千米 。人口約23萬。地處山間盆地,冬季溫濕,夏季乾熱。15世紀成為居民點。1614年形成城鎮。1920年被定為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意、德法西斯佔領。1944年解放後,經濟和人口成倍增長,成為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工業產值佔全國的1/5,主要有機械、紡織、化工、木材加工、食品和印刷等部門 。市郊有水電站和煤礦 。市區的西部為新建工業區。全國交通樞紐,有公路通往全國各主要城市,鐵路通外港都拉斯和愛爾巴桑 、費里 、拉奇等城鎮 ,市郊有國際航空站。有地拉那大學等高等院校和國家科學院 、圖書館 、文化宮、電視台、博物館、劇院和音樂廳等。城市東部和北部的主要部分為舊城區,多傳統建築。斯坎德培廣場位於市中心,附近有清真寺。
堪培拉
Canberra
澳大利亞首都。位於新南威爾士州東南部。人口約25萬。城市建於山間盆地,平均海拔600米。東、西、南3面為岩漿岩和砂岩低山環繞,有安斯利山、普萊森特山、布萊克山、雷德山等,遠處即為澳大利亞阿爾卑斯山脈群峰。馬蘭比吉河支流莫朗格洛河流貫市區,在市中心攔河築壩而成美麗的伯利·格里芬湖。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 12.9℃,最熱月(2月 )平均氣溫19.8℃,最冷月(7月)平均氣溫5.4℃,夜有霜凍而白天日照充足。年降水量629毫米,全年分配較均勻。堪培拉所在的首都直轄區面積2360平方千米,原為新南威爾士州的一部分。自1820年始,才有歐洲人來定居,並闢作牧羊場地。1911年移交聯邦政府直接管轄。直轄區還包括位於傑維斯灣的72.5平方千米灣岸地區。城市主要發揮國家首都的政治職能,聯邦政府工作人員佔全市職工人數的一半以上。主要社會經濟活動,是為政府雇員及其家庭人口的日常生活服務,並有少量輕工業和日益發展的旅遊業。城市以伯利·格里芬湖為中心,分南北兩區,自湖南岸的「國會山」向外輻射出幾條公路干線,其中最筆直寬廣的兩條東北向公路跨越湖區,連接許多環形公路,組成幾處道路網線。商業中心在湖北岸,有南歐式拱廊商場和自50年代始建的高層建築。位於湖北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是全國人材培養中心。此外還有藏書豐富的國立圖書館以及許多科研機構,使堪培拉成為重要的文化科技城市。市區及其周圍有許多開闊的林地和公園,被稱為花園城市。黑山國家植物園為澳大利亞植物種植場。林地往外是作為住宅區的郊區衛星城鎮。西南56千米處有宇宙衛星跟蹤站。
都柏林

Dublin

愛爾蘭共和國首都,最大城市和港口,經濟文化中心 。位於愛爾蘭島東岸 ,臨愛爾蘭海 的都柏林灣 ,跨利菲河口。面積37平方千米 。人口約102萬。其中市區面積16平方千米,人口約50萬 。早在8世紀 ,劫掠歐洲西海岸的北海海盜常出沒於此。9世紀時,丹麥人建起城堡。1170 ~1922年為英屬愛爾蘭的殖民地首府。愛爾蘭共和國獨立後,定為首都。工業以農產品加工業(亞麻紡織、肉乳加工、釀酒、麵粉等)為主,近幾十年來金屬加工、機械製造、化工、電器等有較快發展,為全國最大的製造業城市。都柏林港為全國第一大港,與英國有海上輪渡相通。在市北10千米的科林斯敦建有國際航空港 。著名古建築有福爾宮 、都柏林堡 、倫斯特宮、愛爾蘭銀行大樓(前議會大廈)等。建有國家博物館。國家美術館收藏代表歐洲各畫派的名畫。著名的鳳凰公園位於市區西北部,是歐洲最大的動物園之一。市郊西北部的丹辛克天文台是世界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著名作家蕭伯納的故里。有著名的都柏林大學、愛爾蘭教會大學、愛爾蘭科學院等。
維也納
Vienna
奧地利首都,全國第一大城市 ,全國經濟 、文化中心。位於奧地利東北角,阿爾卑斯山脈北麓的多瑙河平原。多瑙河從市區蜿蜒穿過。面積414.5平方千米。人口約148萬。市區海拔172米。氣候溫和,年降水量660毫米,年平均降雪61天。
當地從新石器時代便有人居住。曾為克爾特人的布防城鎮。公元前 1 世紀被羅馬人吞並 。881 年以維尼亞首見記載。1137年設市 。1558~1806 年為神聖羅馬帝國都城 。作為奧匈帝國都城至 1918 年 。日爾曼 、斯拉夫民族文化在此融合,有歐洲及世界文化都會之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地利領土縮小 ,維也納隨之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由英 、美、法 、蘇4國分區佔領 。1955 年恢復獨立後 ,宣布「永久中立」,維也納重又成為歐洲及世界名城。設有許多國際性組織,某些雙邊或多邊會議常在此舉行。
利馬
Lima
秘魯首都,全國第一大城市。位於里馬克河岸,東倚安第斯山脈,西距太平洋岸13千米。人口(包括郊區和衛星城鎮)約640萬。受秘魯寒流的影響 ,氣候終年溫和 。1535年始建,1544年成為西班牙秘魯總督轄區首府。19世紀末,隨著鐵路的修建、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沿海灌溉農業的興起,城市向外擴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發展,城區向里馬克河北岸發展。為全國最大工業中心,工業產值佔全國70%,製造業人數佔全國2/3以上。工業主要有食品、紡織、製革、服裝、葯品、化工、汽車輪胎、合成纖維、煉油等部門,為全國交通樞紐,鐵路 、公路東北連塞羅-德帕斯科 、拉奧羅亞等礦業中心,西接全國最大海港卡亞俄;泛美公路連接南、北主要沿海城市。有國際航空港。市區分舊城、新城兩部分。舊城位於北部,街區呈格狀分布

B. 德國法西斯迫害猶太人五大表現

德國法西斯迫害猶太人五大表現如下:

1、猶太人被剝奪了德國公民身份,不得經商;

2、不許擔任公職,不能從事教師職業,限制從事自由職業,不得參軍,嚴禁與雅利安人通婚等;

3、商店拒絕向猶太人出售商品;

4、法西斯分子還對猶太人屐襲擊;

5、搗毀他們的住宅和商店,強迫他們清掃街道,大量猶太人被迫拋棄財產,逃離德國。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正式燃起。隨之而來的是: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其殘酷程度令人發指。

德國在閃電般佔領波蘭之後,又把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據為己有,這些國家的猶太人也自然生活在法西斯鐵蹄的蹂躪之下。德國國防軍的全部機關、納粹黨和德國政府採取一致行動迫害猶太人。德國各駐外使館均有一名特使負責處理所在國的猶太人問題。


(2)法國美國等國都有去極端化中心擴展閱讀

最開始的時候,秘密警察使用汽車的廢氣來毒殺猶太人。但是從1942年起,黨衛軍採用了氫氰酸,以及它的鹽類等更有效途徑來滅絕猶太人。

在這一系列的大屠殺中,總共有600萬猶太人被屠殺。「Holocaust」是猶太人大屠殺在英語和德語中的叫法,此字是來自希臘語,意思是用火犧牲。猶太人則稱其為「Shoah」,來自希伯來語,帶有「浩劫」的意思。

自1933年起,德國納粹黨開始獨裁執政,隨後,一個大規模的反猶行動逐漸發展起來。在同一年,納粹德國政府褫奪了所有猶太裔公務員的職務,並從軍隊、警察和司法機關中剔除那些被認為是劣等人的猶太成員。

1935年通過的《紐倫堡法案》對「猶太人」作出了定義——凡有一個猶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國人都會被視為「猶太人」。這項法案還剝奪了猶太人作為德國國民的基本權利。

緊接著,其他法案相繼出台,比如「一個猶太人與一個非猶太人發生性關系被視作是犯罪」等直接針對猶太人的法律條款層出不窮。到了1938年,納粹德國已經禁止猶太人從事絕大多數的職業。

1938年11月9日,由納粹黨策劃的一個反猶事件(稱為「水晶之夜」)爆發了,大量猶太人的商店和會堂被破壞,許多猶太人被毆打,猶太人的社會地位更加低落。

德國在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並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納粹黨的反猶太政策更加極端化,並隨著德軍的佔領,逐步蔓延到歐洲的其它地區。

C. 2019美國的涉疆法案有什麼影響

這份涉疆法案,不僅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更暴露了美國政客們的無知和虛偽,從誕生之刻起就應立刻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涉疆法案謊言連篇,美國在新疆反恐問題上大搞雙重標准,充分暴露出一些政客們的虛偽與醜陋。

網友「廖魯班很強」說:「謊言永遠不能蒙蔽中華兒女的雙眼,只會讓我們看清楚美國政客們醜陋的嘴臉。」中國國際電視台出品的《中國新疆 反恐前沿》和《幕後黑手——「東伊運」與新疆暴恐》兩部紀錄片,揭示了恐怖組織在新疆的暴行,呈現了中國政府在新疆打擊恐怖組織和維護人民安全的真實情況,引發網友關注。

(3)法國美國等國都有去極端化中心擴展閱讀

美國所謂新疆「大規模關押少數民族」完全是一派胡言,新疆依法開展反恐、去極端化斗爭是得到國際社會公認的正義之舉。面對過去一段時期暴恐活動多發頻發的嚴峻復雜形勢,新疆在借鑒吸收國際社會反恐、去極端化經驗基礎上,堅持「一手抓打擊、一手抓預防」。

既依法嚴厲打擊暴力恐怖犯罪,又重視開展源頭治理,通過依法設立教培中心開展去極端化工作,最大限度挽救了感染宗教極端主義、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人員,最大限度消除了滋生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土壤,最大限度保障了公民基本權利免遭侵害。

這和美國推行的「社區矯正」、英國設立的DDP(「轉化和脫離」項目)、法國設立的去極端化中心本質上沒有區別。當前,新疆已連續3年多未發生暴力恐怖案(事)件,極端主義滲透得到有效遏制,社會治安狀況明顯好轉,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2018年12月底以來,聯合國官員、外國駐華使節、有關國家常駐日內瓦代表、媒體記者和宗教團體等70多批團組、90多個國家的1000多人來疆參訪。

他們普遍表示,親眼看到的與美國所說的不一樣,新疆反恐、去極端化做法,符合聯合國打擊恐怖主義、維護基本人權的宗旨和原則,值得充分肯定和學習借鑒。美國一些人所謂教培中心是「集中營」的謬論,完全違背客觀事實,完全就是信口雌黃、賊喊捉賊。這些謠言只會拉低造謠者的道德水平,只會讓他們在歷史上留下更多污點。

D. 英國,美國,法國大革命的不同點與相同點

不同點:

1、時間不一樣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從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新議會的事件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88年議會反對派發動宮廷政變(又稱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美國革命,革命大約起源於法國印第安人戰爭(1754年—1763年),然後結束於1789年喬治·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

法國大革命,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1794年7月27日,法國大革命中的市民革命宣告結束。

2、背景不一樣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國,一方面王室生活極度腐化,揮霍無度,國家處在無序之中;另一方面國王徵收各種苛捐雜稅,壓榨人民,大量工人失業,反對壓迫的農民要求取消地租,獲得土地,革命運動隨之逐漸蓬勃興起,越演越烈。

美國革命,在英法戰爭(1754年至1763年)與朋提阿克暴動之後,新即位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決定全面檢討北美洲這塊地方。為了讓大英帝國更加穩固以及帶來更多利益,英國頒布了新的經濟與土地分配政策。殖民地人對這些政策的不滿在接下來的十年中與日俱增,對美國革命的發生有很重大的影響。

法國大革命,經濟方面,18世紀是法國經濟由於通貨膨脹而日益惡化的時代,通貨膨脹使得社會購買力下降,18世紀80年代地主因欠收加租進一步削弱農民的收入。國內最大的地主羅馬天主教會教廷對穀物徵收什一稅。什一稅表面上減輕了國王稅項對民眾的壓力,實際上對每天都餓著肚子的窮人而言是一座大山。

相同點:

1、都是資產階級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勢力,宣傳了資本主義民主自由思想。

2、影響上,都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對世界歷史發展進程有著重大影響。

(4)法國美國等國都有去極端化中心擴展閱讀: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原因:

1、英國經濟的發展,富裕階層、新貴族的成長,使他們要求政治上當權,經濟上發展市場經濟。

2、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發展,激化了一些新生的社會矛盾。

3、英國民族國家發展期間出現的國教與新教之間、君主專制與議會傳統之間的矛盾沒有得到解決並且日益尖銳。

客觀原因

1、專制統治阻礙發展。

2、新貴族和富裕階層勢力的壯大。

3、文藝復興的思想解放動搖了專制統治的精神支柱。

4、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

E. 關於歷史的一些問題,急!急!急!

郡縣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國土空前廣袤,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來,隨著邊境的開發和郡治調整,增至四十餘郡。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
縣,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政財、司法、獄訟和兵役。郡守通過每年的考核和平時的檢查,對縣令、縣長的工作進行考察。

律令:律、「令」,基本上可說是現行的刑法。律是就單行法規的「令」加以整理而成的。至於「令」,則將單行法規的詔令,按其重要程度先後,編成「令甲」、「令乙」、「令丙」等類;相當於詔敕集,而簡稱為「令」。所以就成文法而言,「令」可視為律的追加法,或謂副法,違「令」與違律一樣須受處罰。因此,戰國、秦及兩漢時代可視為律、「令」不分時期。

三司使:官名。唐代中期以後,設戶部、度支、鹽鐵等使,分管租賦、財政收支及鹽鐵專賣,合稱三司。公元926年唐明宗委宰相統領三司。930年正式設三司使。北宋沿襲。1082年職掌歸入戶部尚書。 三司 : 各代所指不同。①東漢稱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司。 ②唐代稱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 ③唐代後期至宋代稱鹽鐵、戶部、度支為三司,統管國家財政,後廢。 ④金代稱勸農、鹽鐵、度支戶部三科為三司,後廢。 ⑤明代以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稱三司。 ⑥清末以各省的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學使司合稱三司。

四級三審制:至漢代,分為縣、郡、廷尉、皇帝四個審級,實行四級四審制,從理論上講,可以一直上訴至皇帝。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體上是縣、郡、州、廷尉(或大理)、皇帝五級五審制。隋唐時期大體實行四級四審制。宋明時期則是五級五審制。清朝前期實行六級六審制。

廷議:「廷議」即廷臣會議,是明代朝廷的議事制度。明代廷議之事均為「事關大利害」的政事,須下廷臣集議。廷議的具體方式多為按部門以商討問題的形式進行。明制,廷議的結果須上奏皇帝,廷議意見不一致時,應摘要奏聞皇帝作裁決。有明一代,廷議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位號、祭祀、官制、人事、財政、軍事等方面。參加廷議的人數因所議內容而異,少則三十餘人,多則百餘人。

總理衙門 :總理衙門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務事宜。它下設英國、法國、俄國、美國、海防五股,同文館和海關總稅務司署是其附屬機構。它的設立加強了清朝同外國的聯系,但更有利於列強控制清朝的內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

三省六部: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
唐朝的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長官中書令二人,門下省掌封駁審議,長官侍中二人,中書、門下通過的詔敕,經皇帝裁定交尚書省貫徹。尚書省職責為執行,長官尚書令一人,副長官左、右僕射各一人。
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長官尚書,六部分理各種征政事務,每部又領四司,計24司。
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執宰相之職,他們議政的場所叫政事堂。尚書令位高權大,自隋以來,基本不設(煬帝曾封楊素為尚書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職,故此後,唐朝不再授人以尚書令之職。左、右僕射代領尚書省事,亦職為宰相。

三衙:宋代掌管禁軍的機構。有殿前司、侍衛東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合稱三衙。唐後期,習慣稱藩鎮的親兵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鎮而奪得帝位,故相沿稱為三衙。三衙的長官分別稱為殿帥,馬帥,步帥,合稱三帥。

廷推:明任官方式。高級官員經大臣推薦皇帝任用,稱廷推。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廷推或皇帝特旨任命,侍郎以下及祭酒,吏部尚書會同三品以上官廷推,外官則總督、巡撫廷推。清康熙年間廢。

1.漢代的檢察制度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它實行了自上而下垂直監察。地方監察官直接由中央監察機構統領,由中央任免,作為「天子耳目」的監督郡守,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據勢力的進一步發展與擴大,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

第二,漢代的監察制度由於實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監察,使得監督權與行政權實現了逐步的相分離,這可以說是歷史的一大進步。正因為這樣,地方官與刺史相互勾結的情況很少出現,達到了很好的監督效果,中央也減少了郡守與刺史相互勾結來對抗中央的危機。因此漢朝在中央與地方的較量中,中央處於相對的優勢這與刺史一職的設計有著很大的關系

2.「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

4. 劉邦在秦的廢墟上建立起西漢王朝後,首要的任務就是恢復官僚制度,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他在中央繼續實行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核心的三公(三者合稱「三公」)官僚體制。其中御史大夫為副丞相,並兼負監察全責,是監察機構御史府的最高長官。同時沿用秦制,丞相職位出現空缺時,可由御史大夫遞補。有人作過統計,西漢43位丞相中,由御史大夫遞補的就有25位。御史大夫的地位很高,尤其是他們中的德才超群者。

5.歷朝歷代的農村因為他停不了剩餘,每個農民就維持一點經濟,所以歷來中國穩態結構之所以能穩得住,在於政權用了一個最小成本的管制方式,就叫皇權不下縣,政權只設到縣一級。「皇權不下縣,縣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於倫理」

6.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標志著封建社會的發展階段,即封建地主制社會的開始。秦始皇以原有的制度為基礎,建立起了以地主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制度有以下幾個特點:

(1)皇帝制。確定最高統治者的名號為皇帝,嬴政自稱始皇帝,總攬國家大權。

(2)三公九卿制。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稱為「三公」,分別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監察百官和管理軍事。「三公」之下還設有「九卿」,分別掌管各部門的政務。

(3)郡縣制。郡設守、尉、監御史,郡下設縣,縣以下是鄉、里,基層治安機構叫「亭」。郡縣主要官員均由皇帝任免,必須絕對服從和執行皇帝的命令。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漢高祖劉邦建漢之初,中央機構繼承秦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則實行「郡國並行制」,即一方面設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為五,建立諸侯國。諸侯國後來逐漸成為割據五方的地方勢力。文帝、景帝時,為消除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採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把齊國分成六個小王國,把淮南國分為三個小王國,以削弱其力量;景帝採納晁錯「削藩」的建議,削減了幾個諸侯王的封區,導致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下令取消了諸侯王的治民權,又減縮諸侯王的統治機構,降低王國官職的等級,使之成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基本上解決了劉邦實行諸侯王制度的弊病,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漢武帝時,又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有:

(1)改革中樞體制。A.建立中朝。為削減丞相權力,由皇帝身邊的較低級的親信官吏和侍從人員組成「中朝」,形成一個宮內決策機構,也稱為「內朝」。依靠內朝,削弱相權。B.設置刺史與司隸校尉。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把全國劃為13個州,各州設刺史一人,定期巡視所部郡國,監察各郡官吏和地方豪強的行為,保證中央政令的貫徹。在首都所在地設司隸校尉,糾察京師百官。C.《推恩令》與《附益法》。將諸侯國越分越小,不許諸侯王招結賓客,削減諸侯國的力量。D.加強法制。增補《漢律》,重用「酷吏」。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

(2)建立侍從軍和禁衛軍。西漢前期實行徵兵制,中央沒有長期駐守的軍隊。漢開帝著手組建職業兵為侍從軍和禁衛軍。侍從軍主要有三支,就是期門、羽林和羽林孤兒。禁衛軍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約七百人,由八個校尉率領,因稱「八校尉」。

(3)改革財政。漢武帝對財政進行大規模的改革,以增加財政收入。改革有四個方面的措施:A.改革幣制。禁止私人鑄錢,由國家統一鑄造五銖錢。B.鹽鐵專賣。收鹽、鐵、酒歸官營。C.均輸、平準。均輸法就是國家在各地統一征購、運輸貸物,以謀取利益的政策。平準法就是由國家平抑物價的政策。D.算緡、告緡。算緡就是徵收財產稅。還下令「告緡」,鼓勵告發隱瞞財產不報者。

(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統治。還在長安興辦太學,培養人才,以選拔官吏。

這樣,西漢的中央集權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鞏固。

劉秀建立東漢後,以「中興」漢家相標榜,恢復和發展了西漢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劉秀加強中央集權是西漢武加強中央集權的繼續和發展。

(1)退功臣,進文吏。劉秀給跟隨他打天下的功臣以尊崇的地位,卻解除了他們的實權。選用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國家的人為官吏。

(2)雖置三公,事歸台閣。削弱司徒、司空、太尉三公的權力,加強尚書台的權力。

(3)加強監察制度。恢復和加強御史台、司隸校尉、州刺史三套監察機構。

(4)集軍權於中央。削弱地方軍權,加強中央的軍權。中央的軍隊有四支,在首都有兩支,就是南軍和北軍;在地方上有兩支,即黎陽營和雍營。

漢光武帝劉秀(前6年-57年)

由於士族門閥勢力的膨脹,出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局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中央集權制的失敗。但在各割據區內,統治者也都實行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完善

隋的統一,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統一。隋文帝即位後著手改革,維新朝政。

(1)三省六部制。在中央機構方面,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內史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草擬政令、審核政令和執行政令;六部是吏部、民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別管理官吏考核任免、戶籍財政、禮儀科舉、軍政、刑法、工程營造等事務。六部長官都叫尚書,歸尚書省管轄。

(2)州縣制。地方的行政機構,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兩級。還加強對地方官的考核,規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由中央任免。

(3)改革府兵制。將軍戶編為民戶,戶籍改屬州縣管理,和一般民戶一樣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從事生產。從此,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起來,由原來的兵民分離制度成為兵農全一,寓兵於農的制度。

(4)創立了科舉制。隋文帝廢除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地方州、縣學每年推選優秀生到朝廷進行考試,根據成績錄用。隋煬帝時,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的產生。科舉即分科取士,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影響:防止豪強地主把持政治大權,為庶族地主參政開辟了途徑,擴大了地主階級政權的政治基礎。

(5)編制《開皇律》。

唐朝沿用隋制而有所改進,使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完善。

(1)中央與地方官制。在中央,主要機構為三省、六部、一台、五監、九寺。地方上仍實行州縣兩級制。唐太宗時,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把全國分為十個監察區,稱為道,唐玄宗時分為十五個道 。

(2)府兵制。唐朝的府兵制是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制度。府兵的基本單位叫折沖府(又稱軍府),軍府分別隸屬於十二衛和六率。十二衛直接聽命於皇帝,六率隸屬於太子。軍府所領的府兵叫衛士。衛士平時從事農業生產,農閑時操練,不納租調,不服徭役,但要輪流到京城宿衛,或到邊境戍守。遇到戰爭要自備衣糧器械,應召出征。領兵將領都是臨時委派,戰爭結束,「兵散於府,將歸於朝」。作用:有利於防止將帥專兵跋扈,40%的折沖府集中在關中一帶,使朝廷擁有雄厚的軍事力量,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

(3)科舉制。創始於隋的科舉制,至唐朝進一步發展完善,成為選拔官吏的主要方法。唐朝的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常舉每年舉行考試,科目主要是明經、進士、明法、明書等。常舉的應考者有兩個來源,一為生徒,即由各級和類學校保送者;二為鄉貢,即經過州縣考試選拔的自學者。應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義,比較容易;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政論,難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徑,因之最受重視。常舉初由吏部主持,後改為禮部主持,常舉考中以後,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必須再經吏部考試(釋褐試)合格,方能授官。制舉是為了搜羅非常人才而臨時設置的考試,不常舉行。所設科目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等一百多種。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應考,錄取者優予官職或提升。科舉制有利於庶族地主參政,進一步擴大了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

(4)法律。唐代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種。《唐律疏義》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

四)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

北宋的統一

(1)政治制度:在中央,由宰相掌管政事,正職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副職叫「參加政事」。另設樞密院掌管軍事,設三司掌管財政,這樣相權縮小了,標志皇權進一步提高。 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將擔任地方行政長官的制度;縣官原由地方任命,改由朝廷委派;州官之下,另設通判,名為副職,實為互相牽制。

(2)軍事制度: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解除了禁軍將領石守信等人的兵權。把地方精兵編入禁軍,地方只留些戰鬥力低弱的廂軍。禁軍由中央直接控制,屯駐京師,輪流戍守邊地。又創禁軍「更戍法」,使兵將互不熟悉,將不專兵,便於朝廷控制。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

(3)財政與法律:北宋把地方的財政權劃規朝廷設置的轉運使管轄。在各路設提點刑獄掌司法,凡死刑必須報中央復審核准,司法權收歸中央。

元朝結束了五代以來的政權分立局面,實現了全國大統一。但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維護其大一統局面,也採取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中央制度。中央設中書省掌行政、樞密院掌兵權、御史台掌監察。中書省和樞密院的長官後來都由皇太子兼領。另外還設宣政院掌管佛教及吐蕃事務,設通政院掌管驛站,將作院掌管式匠等。

(2)行省制度。元朝地方政府,主要設有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今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稱為「腹里」,直屬於中書省管。此外,則設有十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各行省的組織均仿中書省,設丞相(但例不常設)、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參知政事等,處理一省的政務,舉凡民政、軍政無不統領。

元朝的行省制,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得到了保證,對後世影響很大。元朝以後,行省的名稱一直沿用了下來。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極端化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使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獲得高度發展。

(1)行政方面,在中央,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撤銷中書省和丞相,把相權分給六部,還設殿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在地方,明太祖為加強對地方控制,廢行省,設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軍政。三司長官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影響:丞相的廢除意味著皇權的進一步加強。從體制上保證了君主的絕對權威;明成祖時,形成內閣制度,中央和地方的政權完全由皇帝控制。

(2)軍事方面,在中央,明太祖設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管兵權,相互牽制。明太祖又創立了衛所制度,各衛、所分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統由中央五軍都督府管轄。影響:使兵部、都督府和衛所總兵將官都不能專軍權,軍權集中在皇帝手裡。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

(3)監察方面,明太祖改御史台為都察院,作為中央監察機關。都察院與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合稱「三法司」。「三法司」不能決斷的案件,由皇帝裁決。為了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反抗,明太祖設立錦衣衛,明成祖時設立「東廠」,明朝中期又設立「西廠」,錦衣衛、東廠、西廠都是特務機構,合稱「廠衛」,明朝還有一種叫「廷杖」的刑罰,即皇帝在殿廷杖責官員。影響:使國家司法權集中在皇帝手裡,廠衛機構的設立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表現。

(4)學校和科舉,明代學校用以培育人才,秒舉用以登進人才。學校在中央稱為國子監,又名國學、太學。在地方上的為府、州、縣學。在科舉考試方面,考試分為兩級,低一級的是鄉試,高一級的是會試和殿試。考試的內容是儒學的四書、五經,應考者不許發揮獨立見解,文體為「八股文」。影響:八股取士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加強了封建君主專制。

(5)《大明律》和《大誥》。修訂法律,嚴刑峻法。

清朝沿襲明朝政治制度又有所改革,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1)中央制度。清初仍以內閣作為政府的中央機構,但權力愈來愈小。內閣之外又設有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軍國大事。康熙時設南書房分內閣之權。雍正時推行奏摺制度,內閣之權更為削弱。雍正七年成立軍機處,此後,一切機密大政均歸軍機處辦理,成為執政的最高權力機關。但軍機處無定員,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軍機大臣的職務也沒的制度上的規定,只是奉旨辦事,更有利於皇帝集權。中央機構有六部分管政事,刑部和都察院、大理寺全稱「三法司」,審理重大案件。另設理藩院管理少數民族事務。設內務府管理皇家事務,以大臣統領,排除了宦官對皇權的干擾。

清聖祖玄燁(1662-1722在位)

(2)地方制度。在地方上分省、道、府、縣四級。省的最高官員為總督和巡撫,合稱督撫大致兩三省設一總督,每省設一巡撫。督撫以下各省設承宣布政使管民政、財政,設提刑按察使管司法刑獄。省下為道,道下為府,府下為縣。

(3)邊疆制度。在東北地區,盛京為陪都,設戶、禮、兵、刑、工五部,另設奉天府,掌盛京地方之事。在盛京、吉林、黑龍江各設將軍一人掌軍政。在外蒙古地區,實行扎薩克制,即盟旗制度。在青海、新疆、西藏,設辦事大臣。

(4)兵制。清朝的軍隊主要有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是清入關前原有的部隊,定都北京兵,把八旗兵分成京營和駐防兩大部分,各有十餘萬人。京營保護皇帝和拱衛京師,駐防坐鎮地方。綠營兵是清兵入關後改編和新招的漢人部隊。配合八旗兵駐扎北京和各省,約有六十萬人。二者交叉分布,在全國構成軍事控制網,既便於防禦和鎮壓人民的反抗,又便於八旗兵監督和控制綠營兵。

(5)思想統治。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加強思想統治。

簡答題
1.督撫建制緣起明代的監軍制度。由於地方上三權分立,遇到民變、災荒等需要統一協調行動的特殊情況,互相推諉,則就等於無人負責,督師、經畧、總督、巡撫便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它打破地方限制,實現了「全國一盤棋」的有利局面。清兵入關以後,繼承了明朝的督撫制度,一般總督管轄兩省或數省,而巡撫僅僅只治理單獨的一省,他們「上馬管軍,下馬官民」,號稱「封疆大吏」。將軍則類似於明朝的都司,邊疆和內地都有設置,但內地的將軍乏有實權,無關緊要。然而邊疆的將軍卻權勢極大,不但負責守土,而且有治民理事的職權。

3.九品中正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篡漢前夕即延康元年(220)由魏吏部尚書陳群制定。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以魏晉之制為例,其主要內容為:

① 先在各郡設置中正,稍後又在各州設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當,且多由現任中央官員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長官推選,晉時改由州中正薦舉,中正的任命權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設有屬員,稱為「訪問」。一般人物可由屬員評議,重要人物則由中正親自評議。

② 中正的職權主要是評議人物,其標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稱「簿閥」、「簿世」,指被評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對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評語,稱為「狀」。如曹魏時中正王嘉「狀」吉茂為「德優能少」。西晉時,中正王濟「狀」孫楚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中正根據家世、才德的評論,對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稱為「品」。品共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類別卻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無人能得,形同虛設,故二品實為最高品。三品西晉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後降為卑品(下品)。

③中正評議結果上交司徒府復核批准,然後送吏部作為選官的根據。中正評定的品第又稱「鄉品」,和被評者的仕途密切相關。任官者其官品必須與其鄉品相適應,鄉品高者做官的起點(又稱「起家官」)往往為「清官」,升遷也較快,受人尊重;鄉品卑者做官的起點往往為「濁官」,升遷也慢,受人輕視。

④中正評議人物照例三年調整一次,但中正對所評議人物也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一個人的鄉品升降後,官品及居官之清濁也往往隨之變動。由於中正品第皆用黃紙寫定並藏於司徒府,稱「黃籍」,故降品或復品都須去司徒府改正黃紙。為了提高中正的權威,政府還禁止被評者訴訟枉曲。但中正如定品違法,政府要追查其責任。

九品中正制度是繼承東漢官吏選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結果。東漢選拔官吏,主要是依據儒家的道德行為標准,宗族鄉黨的評定成為政府選拔官吏(具體途徑是察舉、徵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據。漢末大亂造成人士流移,給鄉閭評議帶來困難,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鄉閭。曹操當政的二十多年中,用人「決於胸臆」、「各引其類」的情況大量存在。然鄉閭評議並未完全廢棄,史稱曹操平定荊州時,托當地大名士韓嵩「條品州人優劣,皆擢而用之」;又稱替曹操主持選舉的崔琰、毛■「總齊清議,十有餘年」,所謂「總齊清議」就是掌握和平衡各地的清議。曹操對鄉閭評議並未籠統否定,反對的只是漢末鄉閭評議中產生的弊病。他糾正的辦法一是提倡「唯才是舉」,以反對虛偽道德和名實不符;二是壓制朋黨浮華和私人操縱選舉,力圖將選舉之權控制在政府手中。如韓嵩之條品荊州人士,就不同於漢末名士私人操縱的鄉閭評議,而與後來中正由政府任命並向政府負責的情況更為近似。九品中正制的許多特點在曹操當政時期已有萌芽,曹丕、陳群進一步加以制度化(見魏武帝曹操)。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梁朝史學家沈約甚至說它是「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胄高卑」。但由於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於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准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准,到西晉時終於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到南朝時期,在中正的評議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無關重要,所重視的只是魏晉間遠祖的名位,而辨別血統和姓族只須查譜牒,中正的品第反成無足輕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國和北朝時期,由於各政權具有少數民族統治的性質,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與兩晉南朝相提並論。後趙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復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權,但似乎並未設中正之職。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復分別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殺。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陰之變後,此制亦流於形式。到了隋代,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此制終被廢除

F. 德國 法國 英國 他們三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誰最強 為什麼

這個問題基本是比較德法,英國90年代後大幅度衰退,現在已經不可與德法同日而語。比較綜合實力是個很籠統不嚴謹的話題,但也能大致討論一下:
①人口:德國人口比法國多出將近一兩千萬,不過德國老齡化是出了名的嚴重
②領土:兩國都不是以領土縱深為基石的國家,法國國土面積更大
③政治地位:法國是五常之一,德國在國際事務特別是地緣政治上沒有過多參與,法國則從薩科齊時代起就頻繁參與國際地緣政治活動,這是法國發揮國際影響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不過參與地緣政治頻繁並不能說明國力更強,這是兩國政策方向的差異。
④金融經濟:法德是歐盟的主心骨,也是歐盟的兩個核心支柱,不過在歐盟經濟體系裡德國一直是首席,法國雖然從奧朗德開始一直試圖提升自己在歐盟經濟體系的地位與德國享有同等話語權,但兩國經濟實力差距還是很明顯,法國的失業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經濟上德國顯然領先法國。
⑤工業與製造業:前面有人說德國比法國工業體系完整,那純粹是扯淡,法國現在是世界上除中國外少有的工業體系齊全完整的工業大國,但與中國有些相似,法國全而不精,在高新產業和重工領域都不比德國出色甚至略落後於德國,德國工業發展和日本有共同點,都是揚長抑短。不過近幾年法國軍工逐漸趕超了德國,在軍售領域法國產品逐漸顯露頭角。法德在此領域可以說平分秋色各有千秋。
⑥軍事:法國有核,但有無核武器已經不似冷戰時期那麼舉足輕重,現在的地緣沖突和局部戰爭很難發展到需要動核武的地步,因為現在的戰爭主題是代理人戰爭或掠奪戰爭而非滅國戰爭。常規力量方面,兩國都已經奉行小而精的建軍思路,兩國武裝力量規模都很小,陸軍水平兩國差不多,德軍略強,但法軍在空軍和海軍上強出德軍太多,主要是因為德國奉行守土思路,德軍只是用於防衛德國本身基本不參與北約軍事行動,法軍則是外向型外交的產物,有較頻繁的國際軍事行動要參與,法國需要藉助法軍來發揮國際影響力。
⑦科技產業:兩國在歐盟框架內廣泛進行科技領域的合作,在科技產業方面兩國基本同等水平。
綜合來說,在和平年代經濟和科技還是評論國力的核心要素,也因為經濟上的地位,德國才成為歐盟內的領袖,雖然在歐盟框架內和法國構成雙核,但諸多事務上德國話語權更有分量,法國也因為經濟的疲軟,在處理德法關系和歐盟內事務時相對被動,兩國綜合國力相差無幾,在不考慮德法軍事沖突的情況下(在歐盟徹底擺脫美國控制和影響之前德法絕對會一心一意合作不可能有大規模軍事沖突),德國略占優勢,如果考慮對於第三國的影響力和實力,法國則略占優勢,實際上,兩國在國際上基本可視作一個整體,兩國廣泛合作使兩國在諸多國際事務上保持高度一致,若要強分優劣無異於把異性相吸的磁鐵強行拉開異性兩極。

G. 歐美國家都有哪些 法國,美國嗎

歐美國家有美國和法國。歐美國家還包括:

丹麥、挪威、瑞典、芬蘭、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等等。

「歐美」是世界上的一塊地域,其文化屬於西方文化,是歐洲和北美的統稱。主要是指歐洲全境、北美,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統治血統為白人;有時也包括巴西、阿根廷、土耳其和以色列,因為這些國家由於歷史原因,文化與歐洲淵源較深。

西方世界主要特徵為:國家的人民普遍享有宗教自由和言論自由,並得到法律保障,有民主選舉,強調人權和法治。語言系統多使用拼音文字,拉丁字母或西里爾字母書寫;文化上多承傳歷史悠久的古希臘與古羅馬文化。

(7)法國美國等國都有去極端化中心擴展閱讀:

歐美本是一個方向的概念。歐美是太陽落下的方位,與東方相對,在西式地圖上通常用左側來表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歐美的守護神是白虎。中國古代用八卦兌代表歐美,也常用右表示歐美,中國的傳統地圖常以右為西。

由此導出的歐美泛指歐美國家,或稱歐美國家、歐美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主要指歐美基督教國家,二戰後更加狹義地指歐美的資本主義國家和已發展國家。在這個意義下歐美成為一個文化圈的代寫。

與歐美文化圈(拉丁文化圈)相對的有東亞文化圈和中東的伊斯蘭文化圈(兩者有時都被稱為東方文化圈)。俄羅斯地區的文化有時也會被稱作東方。在冷戰時期歐美和東方也是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代意詞。

在這個意義中歐美是否包括日本和拉丁美洲國家不是非常明確。雖然大多數拉丁美洲國家使用資本主義制度,而且是基督教國家,但它們往往被視為第三世界國家,因此是與歐美國家「對立」的。從制度上日本一般被算做歐美世界(而且日本屬已發展國家),從文化圈上日本一般被算做東亞漢文化圈。

位處東方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因制度、宗教、語言、文化和種族基本上源自英國和歐洲大陸,又屬於已發展國家,所以也被視為歐美。

H. 現代西方哲學可分為兩股思潮分別是

現代西方哲學從思想傾向上可分為兩大思潮,它們分別是:人本主義、科學主義。人本主義的理論與人性理論的觀點不同,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我們有時會對環境中的刺激自動地作出反應,有時會受制於本能,但我們有自由意志,有能力決定自己的目的和行動方向。

科學主義是一種認為科學是惟一的知識、科學方法是獲取知識的正確方法。每一件事都應該用科學理論來解釋。其他研究領域,包括哲學藝術、歷史、宗教、道德和社會科學,要麼被同化為科學,要麼就作為知識的來源被排除在外。

(8)法國美國等國都有去極端化中心擴展閱讀:

西方近代哲學是伴隨著人類的自我覺醒而形成的。這個時期,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塵世,從而發現了自然,也發現了人自身,開始追求知識,渴望個人自由。

人們已經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那種把自然科學推向極致的做法行不通。科學主義是主張在科學領域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而且應當在非科學領域普遍使用。我們對於把自然科學方法運用於社會領域的做法必須保持警惕:科學主義的社會理論充分運用的地方有可能是一個極權社會。

I.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去極端化條例》規定,極端化的主要表現有幾種

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去極端化條例》第九條,受極端主義影響,下列言論和行為屬於極端化,予以禁止:

1、宣揚、散布極端化思想的

2、干涉他人宗教信仰自由,強迫他人參加宗教活動,強迫他人向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提供財物或者勞務的;

3、干涉他人婚喪嫁娶、遺產繼承等活動的

4、干涉他人與其他民族或者有其他信仰的人員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生活,驅趕其他民族或者有其他信仰的人員離開居住地的

5、干預文化娛樂活動,排斥、拒絕廣播、電視等公共產品和服務的

6、泛化清真概念,將清真概念擴大到清真食品領域之外的其他領域,借不清真之名排斥、干預他人世俗生活的

7、自己或強迫他人穿戴蒙面罩袍、佩戴極端化標志的

8、以非正常蓄須、起名渲染宗教狂熱的

9、不履行法律手續以宗教方式結婚或者離婚的

10、不允許子女接受國民教育,妨礙國家教育制度實施的

11、恐嚇、誘導他人抵制享受國家政策,故意損毀居民身份證、戶口簿等國家法定證件以及污損人民幣的

12、故意損毀、破壞公私財物的

13、出版、印刷、發行、銷售、製作、下載、存儲、復制、查閱、摘抄、持有含極端化內容的文章、出版物、音視頻的

14、蓄意干涉或破壞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

15、其他極端化言論和行為


(9)法國美國等國都有去極端化中心擴展閱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去極端化條例》中列舉出的上述言論和行為具有不可小覷的破壞性影響,它挑撥民族情感、渲染民族情緒、激發民族矛盾、離間民族關系,掀起宗教狂熱、擾亂宗教和諧、破壞宗教政策,對社會秩序的破壞作用極大,嚴重背離了民族宗教發展的歷史趨勢和客觀規律,嚴重違背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和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大趨勢背道而馳,必須予以預防、遏制和消除。

1、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

1)堅決貫徹執行自治區黨委關於民族宗教工作、反恐維穩工作、意識形態工作、去極端化工作的綜合舉措和一整套「組合拳」,從源頭上鏟除宗教極端主義的思想根源和現實根源

2)堅持全面推進依法治疆、建設法治新疆,以事實為依據、法律為准繩,依法做好打擊違法犯罪和對重點人員的教育轉化工作,依法維護人民權益,不斷推進新疆治理的法治化進程

2、要堅持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

1)不斷鞏固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2)不斷鞏固和發展「三個離不開」的政治局面

3)不斷鞏固和發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可喜成果

4)不斷構建和發展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

5)不斷鞏固和發展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共享共建成果,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珍惜民族團結,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讓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3、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發揮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1)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禦滲透,打擊犯罪

2)堅持政教分離,宗教不得干預行政、司法、教育等國家職能實施

3)堅持政府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

4)堅持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動權,不斷推進宗教法治化進程

5)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切實做好宗教領域的去極端化工作,防止外毒入侵、排出「體內毒素」,預防、遏制和消除極端化言行

熱點內容
大數據區塊鏈關系 發布:2025-07-05 03:38:52 瀏覽:285
eth預設總量是多少 發布:2025-07-05 03:30:18 瀏覽:106
19萬億美元對幣圈影響 發布:2025-07-05 03:14:14 瀏覽:695
元宇宙第一龍頭股 發布:2025-07-05 03:07:12 瀏覽:277
比特幣2017年分析圖 發布:2025-07-05 02:56:31 瀏覽:557
比特幣挖礦機與內存漲價 發布:2025-07-05 01:57:10 瀏覽:228
玩客網btc 發布:2025-07-05 01:55:27 瀏覽:881
比特幣的分叉有多少種 發布:2025-07-05 01:39:26 瀏覽:134
ETH常被詬病的問題 發布:2025-07-05 01:20:59 瀏覽:87
自然雜志區塊鏈原文 發布:2025-07-05 01:20:03 瀏覽: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