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康復中心家屬需要做什麼
⑴ 殘疾人康復中心需要家屬陪同么
送去以後就沒必要陪同了,當然有人陪的效果會更好一點
⑵ 開康復中心需要辦理哪些證件到什麼地方辦理
帶好房產證,戶口本,法人代表證明,身份證,個人照片到當地工商局和衛生局咨詢與辦理。
如果沒有醫師證,是不能開醫療機構的,你只能開健康沙龍、健康中心等。但是在這樣的機構里恐怕針灸和敷葯都不可以。如果不是醫療機構,那隻要有場地,有注冊資金(各地要求不一),從業人員健康證,基本上就可以開了。
殘疾人康復中心是公益性事業單位,是為殘疾人提供康復醫療、教育、職業、社會等康復服務的綜合性康復機構和技術資源中心,承擔著康復訓練與服務、康復技術人才培養、社區康復服務指導、康復信息咨詢服務、康復知識宣傳普及、康復研究和殘疾預防等工作。
(2)去康復中心家屬需要做什麼擴展閱讀
康復中心的職能與任務
1.在同級殘聯的領導下,協助殘聯康復部制定本地區殘疾人康復工作計劃,做好殘疾人康復業務的技術指導工作。
2.配合同級殘聯完成康復任務和其它業務,對殘疾人進行康復醫療、教育、職業、社會等綜合康復服務,成為本地區殘疾人康復服務的示範窗口。
3.培訓康復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宣傳普及康復和殘疾預防知識。
4.協助建立社會化康復服務網路,指導區、縣(市)康復服務機構業務建設,提供有針對性的技術服務,推廣實用技術,組織上門服務。
5.開展康復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利用,為制定康復相關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分級標准殘疾人康復中心按照建設規模、人員配置、業務部門設置、技術水平分為一級、二級、三級。
一級殘疾人康復中心:
(一)建築面積不少於2000平方米。
(二)康復床位不少於20張(養護床位)。
(三)人員配置職工總數與床位比為1:1.2,財政補貼事業編制職工不少於24人,業務人員不低於職工總數的80%。至少配備1名康復醫師、2名康復治療人員(指從事運動治療、作業治療人員)和2名特教教師。
(四)業務部門設置
1.康復門診部:設有兒童康復門診、功能測評室、康復咨詢室。(須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
2.肢體殘疾兒童康復科:設有康復訓練室(PT、OT)、引導式教育訓練室。
3.智力殘疾兒童康復科:設有感統訓練室、游戲活動室、生活輔導室、個訓室。
4.社區康復指導部:設有培訓教室。
5.有條件的可設孤獨症兒童康復科室。
(五)技術水平
1.功能測評和能力評估:腦癱兒童功能測評:運動發育、肌張力、姿勢異常、智力評價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檢查。智殘兒童能力評估:運動、感知、認知、語言交往、生活自理、社會適應能力評估。
2.康復訓練:腦癱兒童康復訓練:運動功能、姿式矯正、日常生活活動、語言交往訓練和引導式教育。開展智殘兒童六個能力領域康復訓練。
3.配合同級殘聯康復部完成有關康復工作任務,指導社區康復訓練服務,宣傳普及康復和殘疾預防知識。
二級殘疾人康復中心:
(一)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
(二)康復床位不少於50張(包括養護和治療床位,其中治療床位須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批)。
(三)人員配置職工總數與床位比為1:1.2,財政補貼事業編制職工不少於60人,業務人員不低於職工總數的75%,專業技術職務設置符合國家及行業要求。
每10~15張訓練床位配1名康復醫師,每10張訓練床位配備1名康復治療人員(指從事運動治療、作業治療、語言治療和傳統康復治療人員)、3名康復護理人員。配眼科技術人員、假肢與矯形器技師各1名,特教教師不少於2名。
(四)業務部門設置在一級基礎上設:
1.康復門診部:設有各科康復門診、功能評定室、化驗室、放射科、心電圖室、腦電圖室、理療室、葯房等。
2.肢體康復科:設有運動療法、作業療法室。
3.低視力康復科。
4.康復工程部:可利用各級輔助器具中心資源,協作開展輔助器具服務。
(五)技術水平在一級基礎上,開展以下康復業務:
1.康復訓練:肌力、耐力、關節活動度、平衡、步行等訓練和牽引療法。
2、電療、透熱治療、光療技術。
3.針灸、按摩等傳統療法。
4.低視力康復:提供低視力檢查、助視器驗配、視功能訓練及助視器供應等服務。
5.社區指導:配合同級殘聯康復部完成康復工作任務;指導社區殘疾人康復訓練,宣傳普及康復知識;對基層康復服務機構進行技術指導。
6.康復工程:家庭康復的環境改造指導,簡易運動治療和作業治療器具、矯形器、助行器、自助具的製作和訓練指導。
⑶ 老人住了康復醫還要不要家人陪護還是醫院有人照顧
老人住康復科要家人陪護,醫院沒有專人去陪護老人。
⑷ 偏癱的病人在家應該怎麼做康復
1
良肢位擺放
研究表明,早期應用良肢位擺放優於病情穩定後再進行良肢位擺放,盡早實施良肢位擺放可以有效預防肌肉痙攣、足內翻和肩關節半脫位等並發症的發生,從而更好的恢復患者肢體功能,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其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
正確的良肢位擺放應該貫穿在偏癱後的各個時期,要注意每隔2小時轉換1次體位。鼓勵患側卧位、適當健側卧位、避免半卧位、少採用仰卧位,這樣既可以增加患肢的感覺刺激,減少痙攣,又可以避免不良體位帶來的壓瘡等並發症。
2
關節活動度訓練
關節活動度訓練可以維持關節正常的活動范圍,有效防止肌肉廢用性萎縮的發生,促進全身功能恢復。
關節活動度訓練應該遵循被動→輔助→主動的過渡模式進行。訓練時要以患側為主,對於長期卧床的患者也要兼顧健側肢體,活動的關節不僅是肢體關節,還有軀乾的脊柱關節,活動的頻率一般為每天2-3次。
3
步行能力訓練
約有21%的腦卒中患者遺留步行功能障礙,其主要表現為偏癱步態。糾正偏癱患者的錯誤運動模式,改善步行功能,是偏癱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的基礎,有助於改善生活質量和功能全面康復。
減重步行訓練,利用懸吊裝置不同程度減少患者上身體重對下肢的負荷,並配合電動跑步機帶動患者下肢進行重復而有節律的步行活動。主要針對下肢力量不足以支撐全部體重的患者進行步行訓練。
隨著科技的發展,下肢康復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革新不僅可以彌補懸吊裝置的弊端,還可以實時檢測患者與機器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根據患者主動能力的改變提供相應的輔助,模擬正常的步行生理周期。在下肢康復機器人減重狀態下進行步行訓練能夠改善中樞神經功能,緩解痙攣,促進上運動神經元損傷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復。
4
肌力訓練
對偏癱患者進行肌力訓練不僅不會加重患者的痙攣,反而會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恢復具有積極作用,對增強膝關節穩定性、改善平衡能力非常重要。
通過讓腦卒中患者進行高強度漸進式抗阻訓練,提高患者患側和健側的下肢髖膝力量、提高運動功能。通過對患者進行核心力量訓練,提高人體軀干與骨盆的控制能力,調節平衡、站立、行走等功能,從而維持姿勢穩定與協調。通過肌電生物反饋治療,促進患者肌力及運動功能的恢復,改善足下垂,增強踝背屈及外翻能力。
5
心理康復
大多數偏癱患者因內心承受不了疾病帶來的各種不便,加上康復治療的漫長過程極易造成患者情緒波動大、焦慮、抑鬱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有心理障礙的患者一般不能積極主動地配合康復治療,直接影響到康復效果。康復治療師與患者家屬應該細致觀察患者的情緒狀態,及時給與寬慰與疏導,與患者進行無障礙溝通,從精神上鼓勵和幫助患者,減輕不良情緒對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
⑸ 病人住到重症監護室家屬應該做什麼
一般住到ICU的裡面的重症患者都是比較重的,家屬也是挺著急,自己的親人住到ICU裡面,病情很重,需要想了解很多東西,包括病情到底重到什麼程度,能不能出來ICU,有沒有救。其次是經濟上的問題,包括需要多少錢,什麼時候能治好,這些都是家屬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ICU是比較密閉的治療環境,不是普通病房能隨時可以接觸到病人,ICU需要這樣的環境來對病人更好的治療。一般ICU的醫生會每天都跟家屬溝通有什麼情況,家屬心裡要有底,到ICU裡面證明病情很重,需要那麼多監護,那麼多人力,包括設備去支持。家屬也需要一個理解,大家共同來面對病人病重的情況,至於什麼時候能出ICU,很多家屬想知道,醫生也沒辦法一次能回答,都是要經過觀察病人的好轉程度或是惡化程度,整個病情的過程,每天觀察以後才能做出判斷,病人到底什麼時候可以有好轉或是能出來ICU。經濟問題醫生會給家屬交代一個大概的數,因為不知道病人什麼時候突然間需要用什麼設備,要用什麼葯。醫生也是在一邊治療的過程中,一邊去觀察,去了解,每天會跟家屬去溝通,家屬也會大概能知道患者的情況,加上每天有探視的時間可以看到,作為家屬里也有個數。
⑹ 病人家屬應該要做些什麼
甲亢病人經常有這樣或那樣的想法,或是把病情看得過重,背上思想包袱,出現時顯的情緒波動;或是把病情看得過輕,不按醫生的囑咐治療。由於病態,病人往往不能像常人一樣很好地安排生活。對於這些問題,和病人朝夕處的親屬可以起到醫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病人親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病人給予幫助和勸導:
(1)協助醫生做思想工作,讓病人正確認識甲亢這種病。
(2)對病人給予以多一些理解和謙讓,盡量避免使病人出現情緒波動。
(3)讓病人及時就醫,活動和娛樂都要有限度。
(4)督促病人及時就醫,提醒病人按時服葯。
(5)飲食要保證足夠的營養,對影響治療的東西盡量不吃。
(6)勸導病人盡量不喝酒、不吸煙。
還是要及時治療,北京武警總隊第三醫院治療甲亢還是比較好的
⑺ 康復科要家人陪著嗎
醫院康復科就醫嚴重者需要家人陪護,但也要根據就醫者的實際情況而定,如果自己能夠自理的話,家人也可以不必陪護。
⑻ 醫院的康復中心都做什麼治療
包括理療(電療、磁療、超聲),和功能鍛煉(主要是顱腦損傷患者康復鍛煉)
⑼ 去康復醫院上班需要什麼手續
新加坡
最起碼英語要過關不是雅思就是托福要達到你去的醫院的標准
至於護理是要去考cgfns
這個證件很重要對於你要去國外當護士
⑽ 怎樣安慰康復病人家屬
首先要心裡安慰樹立病人家屬和病人治療信心堅實訓練按著康復訓練的基本原理和一些康復程序進行康復訓練保證一步一個腳印康復走爭取達到病人和家屬預想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