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我中心化的教育建議
『壹』 如何改變自我為中心
排除「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障礙,減少「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出來的不良品行,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呢?
(一)去除環境刺激
「以自我為中心」性格的形成與環境刺激有很大關系。性格的可塑性告訴我們,一個人性格是後天養成的,是可以改變可以塑造的。周圍環境的刺激,直接影響著性格的發展。要讓孩子的性格朝著好的標准來發展就必須去除不良的環境刺激。
(二)正確認識自我
造成「以自我為中心」性格障礙的重要原因是自我評價出現偏差,因而全面正確認識自我,是消除「以自我為中心」性格障礙的根本。那麼採取哪些措施能幫助孩子,逐步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呢?
感知「以自我為中心」造成不良品行的害處;知道怎樣客觀品價自己,通過討論與交流逐步認識自己的優點、缺點。
2、樹立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那些自我評價適當的自己積極、富有朝氣、機智,能與人和睦交往,受人歡迎。一個好的集體中,這樣的榜樣很多,比如:做勞動時總會有些人挺身而出,不怕臟、不怕累,搶著干;愛心捐款時,也會有孩子捐出所有的零花錢;樹立一些身邊的榜樣,讓他們在平時的交往、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步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能力,克服自身的一些習慣。
(三)營造良好氛。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有利於積極地進行交往,在交往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有利於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能力和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認識別人不小心不只是發生在別人身上,也隨時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原諒他人就是原諒自己;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有了這樣的認識,不和諧的音符就少了很多。還經常參加一些心中有他人,我為他人,我為集體作貢獻的行為競賽活動,形成你爭我趕的好氛圍,自己的思想將不斷升華。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我評價水平不斷提高,「以自我為中心」性格障礙將消除。在關系融洽的集體中,使自己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鍛煉自我、表現自我、施展才華的舞台;樂觀向上、積極健康地成長。
總之性格的發展和塑造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
『貳』 想法極端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要怎樣教育
家長如何與自我中心的孩子溝通呢?家長要走出自我,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了解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了解孩子的抱負和理想,了解孩子的痛苦和煩惱。這些都有利於孩子看到與人交往的良好的示範和樣本,有利於孩子逐漸克服自我中心,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逐步走向社會化。
相反,家長的自我中心和自以為是,家長的高高在上和權威與驕傲,家長情緒化的應對和不考慮教育效果,很難使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有些孩子甚至會封閉在自我中心的狀態形成習慣,不但自己孤獨、壓抑和苦悶,也使家長失去了了解他們內心想法的途徑。
因此,作為父母,一定不要用強硬的態度教育孩子,試著從孩子的角度考慮,這樣家長也許就會發現,孩子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沒那麼嚴重,更重要的是他們走出自己封閉的世界,願意與你們溝通。
『叄』 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怎麼教育
1、教孩子學會分享
父母給寶寶樹立榜樣,在生活中多做分享行為。講很多,不如做一件,寶寶還不能通過教導,理解分享的含義。 創造分享機會,可以讓寶寶分發東西,給寶寶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營造分享後的愉快感,讓寶寶體會到分享的快樂,這是鼓勵寶寶學會分享的重要環節。 樹立分享行為的規則,讓寶寶知道分享需要順序、等待、輪流、平等、合作等規則挑戰自我是寶寶最大的能力。
2 給孩子劃定行為的界限
但不要太復雜太具體,否則孩子很容易感覺限制過多而抵觸,也不利於孩子發展內在的判斷力。建議只給孩子的行為提三個「簡單」的要求:沒危險;不妨礙他人自由;有可行性。這三個原則之下,允許孩子自由言行,但一旦觸犯了這三個原則之一,家長就要果斷制止,不因為孩子堅持要做就允許他行動,讓他知道行為是有界限的,即使哭鬧也不能妥協。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很多時候孩子過於任性,都是家長對原則執行不到位的緣故,比如,跟孩子約定好到超市只能買一樣東西,結果孩子一鬧,就給孩子買了不止一樣,這樣的例外行為重復多了,其實等於強化孩子的一種意識:原則是可以打破的。孩子一鬧就允許例外無異於等於跟孩子宣告原則可有可無。
3 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
父母和祖輩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於孩子身上,這樣很容易溺愛孩子。溺愛會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使孩子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長輩們理所當然地圍著自己轉,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父母應有意識地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把孩子視為獨立的一個人,視為與其他家庭成員平等的一個人。這樣就會使孩子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也看到別人。
4 給孩子一個獨立、平等的家庭環境
努力改變家庭生活中以孩子為「中心」的現象,為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獨立、平等交往的環境。不要讓孩子成為只是被別人關照的對象,也要創設情景和途徑讓他們學會關心別人、理解別人。比如,給孩子過生日時,讓他知道別人的生日,讓他參加別人的生日。再比如,寒假期間讓孩子給父母製作新年禮物,給老師贈新年祝福,對他們來說都是難忘的體驗和有益的啟示。
5 多創造與他人交往的條件,鼓勵孩子與他人交往 主動邀請孩子的同學或朋友到家裡作客,或鼓勵孩子在其父母許可的情況下去同學家,通過接觸交流,加強互相的理解和彼此的感情;鼓勵孩子參加學校和班級組織的社團小組和課外活動,讓他了解社會和他人;在同學之間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交往能力,學會善待自我,也善待別人。只有在與人交往中,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存在、利益和感受,體會到別人的存在、利益和感受。如果孩子缺少朋友,在現實中不能發展人際交往技巧,人際交往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在網路世界裡尋求交往的滿足。
6 培養孩子健康的生活情趣 幫助孩子拓展興趣和愛好,讓孩子多方面地體驗成功的樂趣。興趣廣泛的孩子,會從興趣中得到快樂,從生活中體驗到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相反,興趣貧乏的孩子,無所事事之時,容易到虛幻的網路世界中尋求趣味。因此,家長和老師要善於發現孩子的愛好興趣並加以引導,這不僅對於預防網癮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中,孩子通過交往認識到別人的存在,關注和尊重別人的利益、別人的感受、別人觀察問題的視角。孩子會逐漸會認識到,不同的人只有互相理解、尊重,才能走出狹隘的自我,才能很好地交往合作,才能成功。
7 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 幫助孩子跳出自己的經驗與體驗,主動從他人的角度出發,做出行為反應。可以通過陪孩子做些有助於發展孩子移情能力的親子游戲,或者閱讀相關的主題繪本進行。
8 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過度保護、封閉孩子會使孩子失去與他人游戲的機會,也會使孩子失去認識他人價值的機會。在集體活動中,能使孩子品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體驗到與他人合作的意義,從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肆』 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想和建議怎麼寫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
健康包括心理的健康和身體的健康,但是心理的健康經常被我們忽視。要提高廣大青年學生的素質,需要將兩個健康結合起來,需要我們更加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需要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課程。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
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優良的心理素質在大學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21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作為大學生,首先應該具備這種優良健康的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像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我認為,心理健康是對生活和學習有樂觀的心態。有正確的自我主觀意識,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妥善處理同學、師生間關系,積極融入集體,熱愛並勤奮學習,更好的適應新環境。
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有著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學中仍需要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職慾望。學習是大學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拚命地汲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同時也應該積極參加各種創新大賽,這樣及開發思維的多向性又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更值得重視的是英語方面,現代社會中英語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也可以說是每個人必備的素養之一,這樣看來口語更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積極加入學生會、分團委等,如此既豐富了大學生活又鍛煉了自己能力。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一個自我展示的平台,讓自己成為一個閃光點。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然而,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時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的表達和控制情緒。
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該不斷加強對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訓練,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使我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上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心得體會,使大家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心得體會,對大家的學習非常有幫助。
『伍』 孩子有些自私以自我為中心怎樣教育
1、教孩子學會分享
父母給寶寶樹立榜樣,在生活中多做分享行為。講很多,不如做一件,寶寶還不能通過教導,理解分享的含義。 創造分享機會,可以讓寶寶分發東西,給寶寶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營造分享後的愉快感,讓寶寶體會到分享的快樂,這是鼓勵寶寶學會分享的重要環節。 樹立分享行為的規則,讓寶寶知道分享需要順序、等待、輪流、平等、合作等規則挑戰自我是寶寶最大的能力。
2 給孩子劃定行為的界限
但不要太復雜太具體,否則孩子很容易感覺限制過多而抵觸,也不利於孩子發展內在的判斷力。建議只給孩子的行為提三個「簡單」的要求:沒危險;不妨礙他人自由;有可行性。這三個原則之下,允許孩子自由言行,但一旦觸犯了這三個原則之一,家長就要果斷制止,不因為孩子堅持要做就允許他行動,讓他知道行為是有界限的,即使哭鬧也不能妥協。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很多時候孩子過於任性,都是家長對原則執行不到位的緣故,比如,跟孩子約定好到超市只能買一樣東西,結果孩子一鬧,就給孩子買了不止一樣,這樣的例外行為重復多了,其實等於強化孩子的一種意識:原則是可以打破的。孩子一鬧就允許例外無異於等於跟孩子宣告原則可有可無。
3 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
父母和祖輩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於孩子身上,這樣很容易溺愛孩子。溺愛會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使孩子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長輩們理所當然地圍著自己轉,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父母應有意識地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把孩子視為獨立的一個人,視為與其他家庭成員平等的一個人。這樣就會使孩子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也看到別人。
4 給孩子一個獨立、平等的家庭環境
努力改變家庭生活中以孩子為「中心」的現象,為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獨立、平等交往的環境。不要讓孩子成為只是被別人關照的對象,也要創設情景和途徑讓他們學會關心別人、理解別人。比如,給孩子過生日時,讓他知道別人的生日,讓他參加別人的生日。再比如,寒假期間讓孩子給父母製作新年禮物,給老師贈新年祝福,對他們來說都是難忘的體驗和有益的啟示。
5 多創造與他人交往的條件,鼓勵孩子與他人交往 主動邀請孩子的同學或朋友到家裡作客,或鼓勵孩子在其父母許可的情況下去同學家,通過接觸交流,加強互相的理解和彼此的感情;鼓勵孩子參加學校和班級組織的社團小組和課外活動,讓他了解社會和他人;在同學之間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交往能力,學會善待自我,也善待別人。只有在與人交往中,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存在、利益和感受,體會到別人的存在、利益和感受。如果孩子缺少朋友,在現實中不能發展人際交往技巧,人際交往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在網路世界裡尋求交往的滿足。
6 培養孩子健康的生活情趣 幫助孩子拓展興趣和愛好,讓孩子多方面地體驗成功的樂趣。興趣廣泛的孩子,會從興趣中得到快樂,從生活中體驗到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相反,興趣貧乏的孩子,無所事事之時,容易到虛幻的網路世界中尋求趣味。因此,家長和老師要善於發現孩子的愛好興趣並加以引導,這不僅對於預防網癮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中,孩子通過交往認識到別人的存在,關注和尊重別人的利益、別人的感受、別人觀察問題的視角。孩子會逐漸會認識到,不同的人只有互相理解、尊重,才能走出狹隘的自我,才能很好地交往合作,才能成功。
7 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 幫助孩子跳出自己的經驗與體驗,主動從他人的角度出發,做出行為反應。可以通過陪孩子做些有助於發展孩子移情能力的親子游戲,或者閱讀相關的主題繪本進行。
8 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過度保護、封閉孩子會使孩子失去與他人游戲的機會,也會使孩子失去認識他人價值的機會。在集體活動中,能使孩子品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體驗到與他人合作的意義,從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陸』 青少年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怎麼教育
給父母的建議一:引導男孩想到別人。父母首先要注意在教育男孩自理、勞動、自製時,講完整的道理,突出一個「人」字。男孩的很多活動有多重意義,既跟自己有關,也跟他人有關。只對男孩講「自己"或只講一為他人」都是不完整的道理;二者都講,才是完整的。例如,男孩外出遊玩,父母叮囑「不要調皮,走在路上注意汽車(這是教男孩注意『自己』),媽媽在家惦記著你(這是教男孩想到媽媽,想到『自己』的安全跟媽媽也有聯系)」。經常這樣引導男孩想到「人」,「人」就會在男孩心目中留下深深的印記。男孩的自理性勞動既可以整潔自己、鍛煉自己,也可為家長減輕負擔;勞動的成果既給自己帶來愉悅,又給家長帶來愉悅。要讓男孩經常體驗這種愉悅的情緒。打掃房間,爸爸誇獎「打掃得真干凈啊!什這種誇獎只是引導男孩注意勞動的一方面成果;「房間打掃得真干凈,坐在裡面多愜意啊!」男孩透過這種誇獎,能感受到勞動的物質成果,還能感受到勞動導致的不僅有自己的精神成果,還有他人的精神成果。後一種強化,更確利於延續男孩的正確行為。
給父母的建議二:引導男孩「心理置換」十分重要。所謂心理置換,就是從他人的心理角度去認識、去體驗。男孩時殘疾人不尊重,會拿殘疾人取笑口要引導男孩思考:別少,取笑你,你心裡會怎樣?假如你是殘疾人,如何不方便,如何痛苦?男孩幫媽媽拿東西,拿不動,媽媽在幫助他的同時,不妨讓男孩回味需要別人幫一把的人的焦急心理,以及獲得幫助後的輕松情緒。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地教育引導,留心各種教育引導的機會,男孩在做事時就會想到「人」,男孩的_利他行為」就會增多。客觀上為他人,主觀上為自己、也為他人的高尚品行必將蔚然成風
『柒』 應該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識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必須家庭、學校共同配合,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家庭方面
首先家庭中各成員要統一觀念,提高認識。現在社會是一個合作競爭的社會,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要想在競爭中立於立於不敗之地, 就得與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學會交往,學會合作。
另外,孩子遲早得接觸社會,融入社會,接受挫折的挑戰。要認識到從小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家庭教育要掌握原則,不能無休止地滿足孩子的願望。在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的前提下,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第三、家庭教育要掌握方法。對孩子既不能百依百順,也不能命令呵斥。要為孩子創設一個民主寬松的家庭環境,家庭成員要成為孩子的朋友。比如,和孩子輪流當家,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勞;有好吃的和孩子共同分享,而不是讓孩子一個人吃;孩子和同伴發生了矛盾,不能解決時,家長既不能指責別的孩子不對,也不能簡單粗暴地埋怨自己的孩子,要引導孩子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的途徑。
二、學校方面
首先,教師要對孩子充滿愛心。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寶貝,如果在學校感覺同學不關心他,老師也漠視他,那他的脾氣不但不會減,反而會有所滋長。
其次,教師處理這類孩子的問題時,宜用冷處理的方法。如果教師平時比較關心他,遇到問題他就會相信教師一定會處理好他的事情。在他告狀的時候,教師可以推辭說:「老師這會很忙,呆會幫助你,好嗎?」待他稍微冷靜後,你再給他分析原因,講明道理,我想他是能接受的。
第三,給孩子創設合作、分享的環境。設計一些活動,使孩子在活動中體驗到合作的重要和分享的快樂。
第四,教會孩子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在生活中引導孩子關注他人,和他人心理換位,從他人的感受出發去思考問題。一是多給學生講關愛他人的故事。二是多讓孩子做一些幫助他人的實事。
總之,家庭和學校共同配合,不溺愛孩子,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讓孩子多為他人著想,就能使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誤區,走向健康的人生。
『捌』 對專制型父母的教育建議
專制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很嚴厲,過分嚴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順心或孩子的行為不符合父母的願望,就對孩子進行打罵,這種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條,對孩子的行為控制很嚴,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極情緒,產生恐懼或焦慮、敵意或殘忍的心理,容易發生不能剋制的逆反、倔強、攻擊和沖動行為:棍棒打沒了孩子的歡樂、棍棒打沒了孩子的個性、棍棒打沒了孩子的創造性、棍棒打造了一個唯唯諾諾一事無成害怕闖盪斯守父母身邊沒有真正快樂與笑容的「孝子」。
另一種專制是父母對孩子提供過度的保護環境,什麼事情全由父母包辦、代替,孩子的自主權受到限制,使孩子養成過分依賴父母,一旦離開父母,則易產生分離焦慮,拒絕入園,拒絕上小學,形成兒童退縮行為。過度保護還會養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難適應集體生活,易造成挫折感,產生對立、自卑、仇視、嫉恨乃至採取攻擊報復行為,人際關系緊張造成情緒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要成才,必須先成人,父母即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家庭則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學校。家庭教育是孩子的成長基礎,是人成長的根本。然而現如今很多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有一定的盲目性,他們盲目地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強加到家庭教育的根據之中,通過大量的行為干預以及要求孩子絕對服從,來對孩子進行保護和監督。殊不知這種專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是缺乏科學性的,有著明顯的不足之處。古語有雲:嚴師出高徒。但嚴厲並不等同於專制,所以為了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家長們必須把握好其中的分寸,選擇正確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關鍵詞:家庭教育;專制型;不足
隨著和諧社會建設的推進,文明程度的提高,典型的專制型家庭教育模式有所減少。但是,由於歷史的、社會的原因,專制型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卻還是普遍存在的。「一家之長,至高無上」,孩子只能唯命是從,這是其歷史的根源。古訓雲:「玉不琢,不成器」,所以如今還是有許多家長奉行「黃金棍下出好人」的教育哲理。
一、專制型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
所謂的專制型家庭教育只是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物品,而並沒有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平等對待。一切由家長說了算,用自己的標准和意願去塑造和設計孩子的一切。漠視孩子的意見,要求其一切遵照父母的意志,稍有違背便會遭到訓斥或懲罰。
(一)專制型家庭教育對於孩子心理品質的影響
可以說,在專制型家庭里,家長是絕對的權威,是獨裁的統治者,孩子要絕對服從。他們常以權威的口吻規范孩子的行為舉止、限制孩子的自由、否定孩子的想法。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大多數只有兩種結果——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一些生性懦弱的孩子,會變得更加膽小怕事,唯唯諾諾,成天提心吊膽,心理極其脆弱,如同走鋼絲一般稍有不慎便會摔下來,繼而他們把自己封閉起來,患上「自閉症」。還有一部分生性倔強的孩子,則會變得更加頑劣,不怕罵,不懼打,長期的壓抑使得他們的逆反心理增強,性情也變得更加冷漠。在家中與父母對著干,與父母頂嘴或消極抵抗,故意惹父母生氣。在外面,對其他人則更具有攻擊性、性格暴躁。研究發現,專制家庭長大的孩子大多對父母不滿,對成年人有偏見,有些甚至還有反社會的傾向,難以和別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根據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對父母的教養方式的研究,父母的教養方式大致可分成三種,即專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心理與社會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專制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很嚴厲,過分嚴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順心或孩子的行為不符合父母的願望,就對孩子進行打罵,這種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條,對孩子的行為控制很嚴,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極情緒,產生恐懼或焦慮、敵意或殘忍的心理,容易發生不能剋制的逆反、倔強、攻擊和沖動行為:棍棒打沒了孩子的歡樂、棍棒打沒了孩子的個性、棍棒打沒了孩子的創造性、棍棒打造了一個唯唯諾諾一事無成害怕闖盪斯守父母身邊沒有真正快樂與笑容的「孝子」。
另一種專制是父母對孩子提供過度的保護環境,什麼事情全由父母包辦、代替,孩子的自主權受到限制,使孩子養成過分依賴父母,一旦離開父母,則易產生分離焦慮,拒絕入園,拒絕上小學,形成兒童退縮行為。過度保護還會養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難適應集體生活,易造成挫折感,產生對立、自卑、仇視、嫉恨乃至採取攻擊報復行為,人際關系緊張造成情緒問題等。
放任型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與學習不感興趣,也不關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時候交給保姆或祖父母,上學了交給老師,長大了交給社會。」這類父母存在著典型的角色問題,他們或性格內向或缺乏權威意識和責任感或社交能力差。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對事情沒有責任心,行為放縱,一些不良的個性與態度會影響學業。根據研究,行為越軌兒童的大多數與這類父母有關:母親對男孩管教放鬆或過嚴或前後不一致、父母對孩子缺乏感情、聽任自由活動而不予指導和約束、家庭缺乏親密性等。實際上親子間正常接觸和交流是緩解青少年恐懼焦慮、不安的精神良葯,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信賴感、溫馨感,對子女的心理健康發育、健全性格形成具有極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生活競爭的劇烈化和家庭生活電視化,父母對孩子的放任會越來越多,而這與科學的兒童教育是相背的。
另一種放任是對子女過分的溺愛和寬容,使子女容易養成放縱驕橫、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對自己的社會責任模糊不清,不能學會在慾望不能滿足時應有的忍耐,結果,不合理的需求、慾望不斷增加,無法適應社會生活,以自我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觀念薄弱,缺乏行為准則和規范,事事依賴成人,與人交往產生挫折後,易產生對立、仇視情緒,從而發生侵犯行為。
當前學校教育中老師遇到最頭疼的問題是:家長「管」的孩子一般不怎麼需要老師「管」,老師「管」的都是那些家長一般不怎麼「管」的孩子,而這類孩子的教育由於缺乏有力的家庭教育配合,其教育效果一般也比較糟糕。據統計,「放任」型學生一般來自於不和睦家庭、單親離異家庭和問題家庭等。這類家庭父母缺乏責任感、義務感和榮譽感,親子關系多不正常,孩子情感上被忽略或對立,父母不和,視兒童為出氣筒進行辱罵或毆打,教養方式簡單粗暴經常體罰、對子女缺乏適當監督和養護,這類孩子孩子從小就缺少溫暖和愛,心情處於緊張、焦慮、恐懼的情景中,惶惶不可終日,他們不但可能患有與飲食、睡眠、呼吸、排泄等方面的疾病,還可能對自己失去調節控制的能力,患有精神疾病或人格上的缺陷,他們一般情緒波動大,常有莫名其妙的焦慮和恐懼,容易產生敵意,缺乏同情心,嫉妒、殘忍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他們不願接受倫理道德的約束,富於攻擊性。
問題家庭是指父母有不良行為、越軌行為甚至違法犯罪行為的家庭,這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絕對的:據對某工讀學校的調查,其女生中30 %的家庭成員中被判過刑,25%有壞作風;母親酗酒行為,子女行為越軌率為23%;父親有酗酒行為的子女行為越軌率為32.8%;父母有性犯罪,子女行為越軌率為44%和62%;60%的少年犯來自破裂家庭。
民主型父母不打罵孩子,對孩子的行為更多的是欣賞協助和引導,對於孩子在成長或學習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更多的是採取幫助與鼓勵的方法,並合理地擔當起監護人的責任,使孩子從父母的行為與教育中獲得知識,明白事理。調查發現,學業不良兒童的父母中更多的是使用專制及放任的教養方式,而正常兒童,特別是優秀學生的父母,更多的是用民主型的教養方式。
『玖』 教育職責的建議有哪些
1、改變成者為王、工具主義的教育邏輯。在只追求成功率,而不考慮制度、規則、道德和邏輯的經濟模式中,教育本身也已經被徹底工具化了;教育已經成為考試、升學、就業、滿足家長虛榮心、以及個人名利追求的代名詞。
2、克服「三中心」教育模式,激活學生的自驅動效應。教師中心、書本中心和考試中心,是當前中國教育的基本特徵,其結果是學生僅僅成為書本知識,或者是工具知識接受的載體,人格被徹底工具化了;而作為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創新性和程序性卻沒有了。
現代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探索事物興趣的能力,實現自我學習的熱情和能力,即實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驅動效應,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
教育職責的介紹:
教育職責是隨著教育的發展和教育的規定性功能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在學校產生以前,教育職責主要由社會組織和家庭承擔;學校產生以後,有的教育職責以學校為主承擔,有的教育職責則由社會組織或機構和家庭為主承擔。
在社會分工日益發展、夫妻普遍雙雙就業和家庭結構、家庭觀念發生變化的條件下,社會組織、機構和家庭的教育職責被不同程度地忽略。要實現教育的規定性功能,必須在強化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職責的同時,重視促使社會組織、機構和家庭履行其教育職責。
教育的規定性功能有所發展,並出現了越來越被突出的新的功能如教育的經濟功能時,約定性教育職責也就拓展到要訓練受教育者的各種勞動技術和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拾』 怎樣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
去接觸更多的人和事,去接觸比自己厲害的人。去看一看,社會上的精英是如何的生活的,因為你自己本身要比他們差一個層次,所以你在跟他們相處的過程中,必定不會以自己為中心的,然而你將這個性格養成之後,那麼以後將面對比自己不厲害的人將不再會以自己為中心,將會將事情把握的很有分寸。並且這個方法將還會有助於你積累自己的人脈,將自己的其他性格也變得非常的溫和,今後再遇到今後的問題也將會被你處理妥當。
去一些寺廟感受一下和尚們的靜靜的生活,看他們每天如何在無聊的事情中讓自己的行為變得有意義。這相比於讓以自己為中心,這種浮躁的心態能更好的參悟到佛界的一些理論,讓自己變得更加的明白,自己的行為是多麼的不重要多麼的浮誇。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某些行為浮誇的時候那麼能改掉這個壞習慣,就變得觸手可及,變得非常的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