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疾病中心做血液常規檢查
A. 血液常規檢查有哪些項目
你說的應該是由血液傳染的疾病,真正的血液病是不會傳染的,像白血病,淋巴瘤這些。
查血常規的話,主要是看有沒有感染,可以看看中性粒,淋巴,單核這些炎性細胞,如果說沒有意義,也不完全,但意義不是特別大
建議查一下乙肝五項(如果條件好可以查肝炎序列),另外可以查一下HIV,別的病原體感染的可能性較小
B. 檢查血常規可以檢查到血液的幾種病
問題分析:
你好,你的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外行,「血液的幾種病」這是一個非常空的概念,血常規的檢查是臨床中最普通的一項檢查,在臨床中最常用的目的就是作為各種感染性疾病的輔助檢查,但是檢查的結果不能確定患者到底是那種感染造成的,具體的感染要進行細菌培養才能知道,所以只是輔助性的檢查!
意見建議:
對於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血常規也只有輔助作用,因為血常規的檢查只是疾病的表現結果,而通過結果反推病因的話,只能大概推測,而血液系統的疾病種類太多了,最多也只能推斷到一類的疾病的范疇,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最終要依靠骨髓檢查才能確診!
C. 做體檢查血液可以檢測出哪些病,可以自己帶去檢查嗎
你好, 根據你的描述,普通的血液常規可以看看白細胞是否升高, 要是升高的話代表著有感染的可能, 還看血色素, 是否有貧血, 還有血小板是否異常, 有沒有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有時候沒有辦法找病因的話,就要逐步排查了。建議你聽從醫生的安排,配合檢查吧
D. 血液常規檢查能檢查出什麼疾病
血液常規檢查可以用傳統的顯微鏡以及電子細胞計數儀的檢查,後者可以檢測18-21個參數,除了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以及血紅蛋白意外,還可以測定血細胞的比容、紅細胞的平均容積、血細胞平均分布濃度等多個體檢指標。 血液常規檢查可以通過對血液成分的變化,初步判斷是有相關的以下疾病:免疫缺陷、外傷感染、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肝硬化、結核病活動期等。血液常規檢查作為最基本的檢查,不能作為確診任何疾病的依據,如果想要確診具體的疾病,則必須要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檢查。血液常規檢查時為什麼要空腹? 1、每一項化驗所採用的檢驗方法不同,正常值也會存在差異。正常的數據是經過對大量的正常空腹時的血液測定所得的。因為空腹的時候機體相對處於基礎代謝狀態,可排出食物等因素的影響,並且性質也比較穩定,可以從根本上反應出人體血液的真實情況,將眾多的檢驗結果經過統計分析處理後,便可以得到這一檢測的正常值。 因此女性朋友進行血液常規檢查時,需要抽取空腹血進行檢查,這一才檢查才可靠,才能真正地反映女性的實際情況,才能對針對疾病提供可靠有價值的依據。》》》血液常規檢查要多少錢? 2、進食後,食物會經過口腔的咀嚼,從胃腸道消化吸收進入血液中,然後從血液運送到全身各器官組織。因此食物中的某些營養成分就會進入血液,使得血液中某些成分的濃度升高,這樣檢測的結果就可能不準確了。 3、如果早上驗血的女性月經進食了,那麼食物消化後產生的大量乳糜微粒會很快被吸收進血液,這時候的血液就會變得混濁,這種現象在醫學上叫做「脂肪血」。由於有不少血液生化檢查需要通過顏色的變化來判斷,如果血液中因為乳糜顆粒而變得混濁,檢測人員就很難看清楚,最終就會影響到檢測的結果。因此空腹抽血可不受外來食物的影響,並且能反應女性體內真實的生理狀況。 此外,在進行血液常規檢查的當天,最好是穿袖子比較寬松的衣服,這樣方便靜脈抽血的能快速抽取。當然衣袖一定要干凈,以防止發生感染等。
E. 血液系統疾病常用檢查項目有哪些
1、血常規:
主要包括血液中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計數、網織紅細胞計數、白細胞分類、血細胞大小分布。這是血液病的必查項目,也是血液病診治過程中需要經常追蹤的項目。
2、白細胞分類:
由技術人員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對白細胞分類。機器檢測時,白細胞形態在基本正常范圍時,結果才有參考價值,當血液中出現異常的細胞時,如原始細胞、異性淋巴細胞等,機器很難正確分類。因此當我們懷疑白細胞疾病時,要目測白細胞分類。
3、骨髓檢查:
抽取骨髓細胞或組織可進行形態學分析、細胞化學染色、染色體核型檢查、免疫學檢查、基因分析、幹細胞培養、電子顯微鏡檢查、病理組織檢查等。骨髓檢查是血液病的最重要檢驗方法之一。
(5)去疾病中心做血液常規檢查擴展閱讀
血液系統功能:
運輸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氣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營養物質,都依靠血液運輸才能到達全身各組織。
同時組織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與其他廢物也賴血液運輸到肺、腎等處排泄,從而保證身體正常代謝的進行。血液的運輸功能主要是靠紅細胞來完成的。
貧血時,紅細胞的數量減少或質量下降,從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血液這一運輸功能,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變化。
F. 做血常規檢查有什麼內容
你知道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做血常規檢查都有哪些內容: 血常規檢驗雖不是什麼特異性的實驗,也不是多麼復雜的實驗,但由於血液不斷的在全身循環,流經身體各個重要器官,滲透到各組織中,參與人體的新陳代謝,調節和維護人體各處機能活動和內外環境的平衡,人體各部位稍有異常改變,都會由血液攜帶其各種信息傳達出來,故檢查血液中各種細胞成分的量和質的變化即可協助判斷肌體各種組織器官的病變情況。 紅細胞方面檢查:紅細胞在身體里主要具有運輸和交換氧,組織身體新陳代謝的功能。血紅蛋白是紅細胞的成分之一。如果紅細胞及血紅蛋白過高,可能是原發性紅細胞增多,此時的患者也許會患有血液病、骨髓增生等疾病。 白細胞及淋巴細胞方面檢查:白細胞在人體內主要是殺菌的作用,對抗禦病原的入侵和對疾病的免疫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很多人發燒感冒去醫院的時候,大夫都會檢查白細胞計數,看看身體是否有炎症。 血小板方面檢查:血小板主要負責人體的凝血功能。人體的血小板計數過多,可能會患有血小板增多症,增加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血小板也不能過低,過低容易導致重症感染甚至患白血病。 體檢抽血前注意事項 禁食:在抽血前一天最好不要吃高蛋白和太油膩的食物,不要飲酒,因為這些食物和酒精會直接影響血液成分含量比例,進而影響到檢查結果。專家要求體檢者在頭天晚上進食後到次日上午,空腹時間要求超過10小時,這時人體血液內各種化學物質就能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確保檢驗結果的准確性。 放鬆:如果人太過緊張,就會導致血管收縮,造成抽血困難,所以在體檢抽血時要讓心情放鬆。 對於做血常規檢查有什麼內容,通過民眾體檢中心專家的介紹,大家應該有了詳細的了解。如果你想知道其他相關的體檢常識,可以咨詢在線專家,他將為你進行詳細的解答。 做血常規檢查有什麼內容:通過上述內容介紹了解了做血常規檢查都有哪些內容,以及體檢抽血前要注意那些事項,希望以上介紹的這些內容能給您帶來幫助。
G. 去醫院做血常規檢查流程是什麼
首先,你到掛號處掛號,你掛什麼號交多少錢之後會有相應的單子,然後到相應的科室找相應的大夫,大夫了解後,下醫囑決定你是可以回家了還是進一步做檢查,如果檢查(比如血常規),大夫給你開血常規單子,你拿著單子到繳費處交費,交完費用拿著單子和發票到檢驗科門診室或采血室采血,采完血等結果,一般半小時,拿到結果,拿到大夫那裡會給你解釋,如果開葯,那就給你開出葯單,你拿著葯單去收費處繳費,交完錢拿著單子和發票到發葯窗口取葯,然後就結束了
H. 去醫院抽血檢查,常規是檢查什麼
血常規,俗稱「血象」,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項血液檢查。血常規中的許多指標都是病理改變常用的敏感指標,其中以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最具診斷參考價值。
白細胞:人體防禦的衛士,白細胞是人體重要的防禦細胞,對人體具有保護和防禦功能。白細胞的正常參考值(4.0-10.0)×10^9個/L。白細胞根據形態可以分為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
白細胞數量和功能異常多見於白細胞疾病:
病理性增多:常見於急性感染、中毒或嚴重組織損傷、白血病等。
病理性減少:常見於細菌或病毒感染、血液系統疾病(如低增生性白血病)以及免疫系統疾病等。
中性粒細胞:在白細胞中所佔百分率最高,達到(50%——70%),它能夠吞噬和殺死細菌,防止細菌和有害物質侵入機體,是影響白細胞總數的關鍵。
淋巴細胞:與免疫有關,它是機體保護自己不受病原體侵襲的主要細胞,主要是通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來發揮作用的。
單核細胞:具有很強的吞噬功能,能夠從血液中清除死亡和不健康的細胞、廢物和碎片以及殺死入侵的細菌。
紅細胞:貧血的一個診斷標准,血紅蛋白是紅細胞的主要成分,負責氧氣的輸送。它將氧氣輸送到各個組織,再將組織中的二氧化碳輸送到肺臟後呼出體外,血液的顏色是紅色的,也與血紅蛋白有關,故俗稱為「血色素」。
血紅蛋白的正常參考值是: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兒170---200g/L。
臨床上常用血紅蛋白的指標作為貧血的一個診斷標准。常見的貧血包括缺鐵性貧血、維生素B12葉酸缺乏的營養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以及溶血性貧血等。不同的貧血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因此要進一步明確診斷對症施治。
血小板:能乾的修補工,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修補破損血管。血小板的正常參考值(100-300)*10^9/L。
血小板若低於正常值:必須加以重視,因為它可能提示很多疾病,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等。
血小板若高於正常值:可能預示了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也可見於各種慢性感染或腫瘤等疾病。
對指標偏離正常值的解讀
應該注意的是,所有的這些指標與正常值稍有偏離屬於正常現象,如受情緒、環境的影響;劇烈運動、飽餐,或服用某些葯物後細胞都會有輕度的變化。只要復查後指標恢復正常即可,但也不能掉以輕心
I. 血液常規檢查
血常規只能判斷有沒有貧血,有沒有感染,還有判斷有沒有部分出血傾向,不是所有不治之症都能反映出來的,甚至說它只能反映極少數的不治之症.血液中心的化驗結果只是初步的,你所獻的血中心還要進一步化驗,如果沒問題才能使用的
J. 什麼是血液常規檢查
當人們去醫院看病時,一般醫生都會讓病人先去做血液常規檢查。檢驗師用針輕輕地刺破病人手指的前端,將一滴血液吸入細管後,藉助顯微鏡,病人血液中的最基本變化就會呈現在醫生眼前。醫生通過病人的血液常規檢驗,就可對一些疾病的性質和嚴重程度做出大致的判斷。如是否貧血、是否存在感染、是否能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等。所謂血液常規檢查,主要就是觀察血液中各種細胞成分的狀況,它一般包括血紅蛋白的含量、紅細胞數目、白細胞數目、不同類型白細胞的分類情況以及血小板的數目。
19世紀下半葉,隨著復式顯微鏡製造技術的改進,醫學家在血液細胞成分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多成果,例如對單位容積中的血細胞進行計數,對各種白細胞進行分類。這些成果極大地推動了疾病診斷學的進步。20世紀初,加拿大醫生溫特羅伯發明了血球容積計,使得對紅細胞的形態學的實際觀察成為可能,他還是著名的引臨床血液學》前六版(1942~1968)的作者,加拿大和美國都將他視為20世紀血液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