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去中心化是不可能實現的嗎
1. 真正的去中心項目具備哪些條件
真正的去中心項目具備,這篇是「成為更好區塊鏈的關鍵要素」系列文章的第二部分。盡管去中心化本身並不是目的,但它是達到許多目的的一種手段,包括抵抗審查,腐敗和串通。多方參與的包容性機構; 以及財富,權力和影響力的公平分配。 去中心化由於效率低下和成本較高而不適用於大多數應用程序,但是對於那些需要去中心化的應用程序,底層平台比口頭上的去中心化服務靠譜的多。 我們去中心了嗎? 我想提醒我們,去中心化是多維的,遠非二進制。 另一個關聯緊密的主題是無許可授權,這部分也將在此進行討論:允許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為項目,平台或社區做出貢獻是去中心化精神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是否有多個客戶端應用?這里有兩種思想流派。一個假設是,單一的規范客戶端應用可以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一個項目上,並且一個開發團隊可以更輕松地進行交流,這將最大程度地提高相對於其他平台的成功率和競爭力。此外,單個客戶端應用可防止由於不同節點本地賬本不一致導致的共識失敗(至少只要每個節點都在硬分叉後升級其軟體就可以解決)。另一派則認為,存在多種客戶端會使網路更有可能倖免於攻擊(一個客戶端可能完全停止區塊產出)或共識失敗(一個或多個客戶端無法正確運行協議,這可能導致產生錯誤區塊或全停止區塊產出)。事實上,兩者在以太坊中都發生了。但還有更微妙的原因。首先,多個客戶端應用並行的降低了單個核心開發團隊對網路的主導影響,這是比特幣治理的最大問題之一(Zcash基金也會決定構建第二個Zcash客戶端,以平衡 Electric Coin 公司的權力)。而且,不同的客戶端可能會做出不同的架構決策並具有不同的優勢(例如,挖礦,數據查找),並且使用不同的語言編寫客戶端可以使更多的開發人員可以參與核心開發。雖然並行應用,Beta應用等很不錯,但真正可行主流的還是主網客戶端:例如,比特幣至少有15種客戶端應用,但是97%的節點運行一個程序,即比特幣核心。
采礦算力是由多少個組織控制的?參與采礦的各方越多,就越難相互勾結,進行自私的采礦,或進行雙花攻擊(通常稱為51%攻擊,實際上的數學原理更為復雜)。這不是一個假設的風險,因為它已經發生在以太坊經典和比特幣黃金等網路中。另外,更多的礦工意味著更公平地分配采礦獎勵。盡管許多個體礦工可能會參與挖礦,但因為激勵他們會聚集到少數幾個礦池中,甚至看似去中心化的網路也可能依賴於少數幾個實體進行挖礦:三個最大的以太坊礦池共同控制總算力的60%,而比特幣礦池的前四名約佔56%。
2. GTB是真正實現了去中心化交易嗎
GTB屬於公有鏈區塊鏈,GTB誕生之初就是奔著去中心化的目標
3. 所有人都在說「去中心化」,但你真的懂嗎
在科技領域的文本詞庫里,「去中心化」是個高頻詞彙,大佬喜歡說,媒體喜歡用,似乎多少有些老生常談,也難窺其深層奧義。前段時間,去參加一場發布會,突然看到羅輯思維CEO脫不花PPT上的一句話,覺得這也許是在互聯網這個維度下對「去中心化」的最佳詮釋,那就是:「每一個人的宮廷正在拔地而起。」
事實上,「宮廷」這個詞無疑抓到了某種本質,今天來談談「去中心化」,以及在更為宏觀的維度上,它究竟是個啥。
直觀上看,互聯網誕生至今就是一個不斷將權力沉澱至個人的過程,一切只為「我」服務,移動時代更是如此,將每一個人擱置在世界中心,其最佳視覺案例無疑是手機地圖,就像作家尼克·比爾頓在《翻轉世界》中所言,「你朝街上任何一個方向前進,無論哪個方向,整個畫面都會隨你位置移動,這是個重大轉變,在紙張世界,地圖和位置是以地方或地標為根據,而不是你的所在地。從現在開始,你就是起點,數字世界跟著你走,而不是你跟在它後面。」
這種反轉豈止於此,如你所知,資本與技術的福祉正在惠及每一個人,用脫不花的話說:「當人成為世界中心,每一個人都變成了一位『君王』。我們這代創業者就是要為君王打造一座宏偉的宮廷。」當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普通人可以隨時調遣上百名司機,廚師,甚至說書人,委實用極低成本搭建了私人的馬廄,御膳房和翰林院——甚至有時連窘境都與君王頗為相似,譬如在資訊獲取上,當大數據編纂的私人閱讀代替了傳統編輯認為「合適的內容」,每個人都會多少掉入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中所言的信息繭房之中,從而少了幾分「逆耳」之言。
嗯,不難理解的是「所有行業都是服務業」,真正令人驚喜的是,資源配置和聚合方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從權威,國家意志,乃至資本等確定性方式上轉向每個具體的人。忘了誰說過,19世紀屬於帝國,20世紀屬於大公司,那麼21世紀無疑屬於個人——就像手機地圖上那個隨你而動的小藍點,你不必再以某個特定地標為中心,無論是被服務的諸位「君王」,還是氣宇軒揚的創業者,只需站在原地,喊一聲「我要」,若有人響應,那麼必將迎來資源的圍攏。
事實上,資源的反轉是人與人之間充分合作的一個必然結果。常識是,現代社會經濟繁榮和人類不斷推動協作細化息息相關,細化的結果自然是編織出一張日趨互為依存的網路,而這張網路也註定在演化過程中不斷放大單點價值,從而誕生脫不花所言的「君王」。
於是「去中心化」的意涵也就浮現開來:由於「中心」的分散化(最近一個好例子就是比特幣的回歸),任何領域都可以自下而上編織起一張巨網,其最終目的是——由近及遠地還原全貌。
就像比特幣將對權力的信任轉化成數學問題;在我看來,從任意節點的視角出發,以它為中心,由近及遠地拼接和還原成一個網狀世界,這是個迷人的結構,因為它發生在任何領域。看過TED上一個演講,大意是,很長一段時間,人類習慣以自上而下的樹狀結構描述不同認知系統:物種圖譜,知識體系,法律體系,組織結構等,作為一種強調對稱的視覺象徵,也許是自然地位所致,樹狀圖非常直觀地顯露出人類對秩序和可歸納性的迷戀。當然,這是一種「一切盡在掌握」的幻覺,不同中心還原成一張網狀結構也許更接近真相。
TED上這位講者就舉了幾個不同領域的例子:譬如,物種之間的密集細菌網路將看似無關的物種連接起來,交織成一張生物網路;現代神經學認為,大腦內部沒有那麼嚴格的分區,不過是一張互相關聯的神經網路;互聯網時代企業轉型也正在向恐怖組織學習,權力分散,個體獨立,編織成一張價值之網。
我個人認為,最好的例子是宇宙。
盡管宇宙有太多未解之謎,但通常認為,宇宙沒有空間上的中心概念(五道口除外),星球之間通過引力等作用互相連接成一張網路,任何一點都可宣告自己是宇宙中心(從這個角度,所謂「地心說」和「日心說」更多是數學問題),就像《大爆炸:宇宙通史》中所言:「大爆炸發生在每一個地方,這里沒有『爆心』……每一個星系群看起來都在遠離我們而去。如果有一個觀測者在這些遙遠的星星上回望我們,他也會看到同樣景象,也可能同樣地以為自己位於擴張的中心。」
嗯,無論微觀尺度上每一個「正在拔地而起的宮廷」,還是宏觀尺度上每一個星球,所謂「去中心化」也許只是一種可被嵌套的模型,也許真有可能是萬物規律,誰知道呢,但可以確定的是,只有將認知升級到這一層,才能對「去中心化」有更好的理解。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為您提供文字優雅的原創科技文章;微信公號:李北辰)
4. 去中心化有幾種實現方式
三種:
1、中心化的在線支付;
2、中心化的計算機點數或互聯網積分;
3、去中心化的電子現金。
「去中心化」是一種現象或結構,其只能出現在擁有眾多用戶或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用戶都可連接並影響其他節點。通俗地講,就是每個人都是中心,每個人都可以連接並影響其他節點,這種扁平化、開源化、平等化的現象或結構,稱之為「去中心化」。

基本性質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去中心化
5. 真正的區塊鏈操作系統有可能實現嗎
今年最火熱的事物莫過於「比特幣」、「以太坊」以及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加密數字貨幣了,火熱到了連大叔大媽們都快要開始談論的程度。毫不誇張地說,2017年是加密數字貨幣發展的元年,同樣也是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元年。
作為比特幣背後的底層技術,區塊鏈這個概念被人們提及也只是在近兩三年來才發生的事情,雖然早在2009年,「中本聰」就發布了比特幣。經過這一波數字貨幣熱潮,區塊鏈技術的概念才算真正走入了社會各行各業的眼簾。現在提及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應用,恐怕還為時甚早,這項技術還處於發展的非常早期。不過因為熱潮的到來,已經有很多技術人員和團隊貢獻了他們的力量,打造了一些區塊鏈概念的項目。「中本聰」的比特幣(Bitcoin)自不必說,作為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應用,實現了分布式賬本的功能,可以實現人類首次去中心化的價值傳輸,可以說是「區塊鏈1.0」。而後的以太坊(Ethereum)發明了智能合約,延展了區塊鏈技術搭建應用的功能,定義為「區塊鏈2.0」也是實至名歸。而後面出來的那些區塊鏈概念項目,並沒有實現這種跨越式的推進作用,更多隻是在應用層面做的一定程度的改良,因此稱不上是「區塊鏈3.0」。
那麼什麼才算得上是「區塊鏈3.0」呢?也許Bitcoin OS是答案:一個真正完全基於區塊鏈技術開發,遵循區塊鏈技術理念的操作系統(Operation System)。這就如上世紀80年代,微軟發布Windows操作系統發布前,個人電腦和互聯網技術還處於非系統性狀態,無法普及,而發布之後,才讓個人電腦進入尋常百姓家,使PC和互聯網成為普惠性應用產品。近日,Bitcoin OS團隊宣布在聖誕節之際執行對比特幣和以太坊的分叉行動,以此正式把開發區塊鏈OS的計劃公諸於世。
稍微了解區塊鏈技術的人都知道,比特幣解決的是賬本賬戶的問題,而以太坊是智能合約,實現應用擴展,後面也有團隊推出分布式存儲的項目。但這些只有單一功能模塊的系統,都稱不上是操作系統」。傳統定義的操作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管理控製程序,大致包括5個方面的管理功能:進程與處理機管理、作業管理、存儲管理、設備管理、文件管理。而基於區塊鏈的OS其實無需把這五個方面的功能板塊都變為分布式,只要涉及價值和信息對外傳輸的部分能夠實現去中心化和分布式即可。因此區塊鏈操作系統至少需要具備「賬戶體系管理、計算資源管理、存儲資源管理這三大塊功能,能夠實現分布式賬本、邊緣計算以及邊緣存儲。雖然說這樣定義行業標准還為時尚早,但Bitcoin OS團隊致力於先實現這三大功能板塊都具備的區塊鏈OS,再通過迭代改良。
據Bitcoin OS團隊所言,把名字取為「Bitcoin OS」,實則「Blockchain OS」,用了」Bitcoin」一詞命名,也是對發明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致敬。目前從Bitcoin OS團隊對外給出的技術細節來看,也許能窺見這個「區塊鏈3.0」項目的一二。
首先是賬戶賬本體系管理功能版塊支持根據賬戶id定位到資源的所有權,比如私鑰;計算資源管理能根據需求獲取相應的計算資源,支持邊緣計算,進行分布式算力共享。另外,存儲資源管理能根據需求使用存儲資源,支持邊緣存儲。與Bitcoin OS對比,以太坊只支持賬戶體系和智能合約,並無法滿足分布式計算任務的分配,只支持合約代碼的公正執行,更沒法支持存儲資源的管理。所以以太坊只能算個定製版的計算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Bitcoin OS自主定製開發的增強型智能合約。其支持的兩種模式,更加靈活高效。
一.中心計算模式:出塊節點負責執行智能合約,傳入參數和輸出結果都支持SIPFS存儲到存儲節點。
二.分布式計算模式:普通節點可以認領計算任務,傳入參數和輸出結果支持SIPFS存儲到存儲節點。
最後,還需提及的是Bitcoin OS內置的SIPFS超級星際文件系統。SIPFS可實現技術輸入參數和輸出參數去中心化存儲,同時文件具有生命周期,在區塊鏈上記錄文件描述符的DNA描述, SIPFS的文件描述符本所不存在區塊鏈上,但會存儲到單獨的文件描述符數據文件中,在文件生命周期結束後,區塊鏈自動刪除文件描述符,實現區塊鏈智能瘦身。
「區塊鏈3.0」的到來值得期待,Bitcoin OS團隊作為排頭兵,值得關注和鼓勵。我們一起期待真正的區塊鏈操作系統的面世。
6. 部落經濟為什麼是去中心化
一個具有穩定的、生生不息的、可復制的組織體系生成,就是搭建一套無為而治的組織體系。在《易經》乾卦「群龍無首吉」就是無為而治的體系,而無為而治的形成需要去中心化。
但是真正的去中心化,首先需要符合一個條件,這個條件就是需要具有中心思想,一個沒有中心思想的組織體系,是不能具有粘性當然是去不了中心化的。
在一個穩定的組織體系中,唯有去中心化才能夠實現不以某個人為核心,這個由多人組成的核心團隊,還需要具有中正思維,來平衡彼此間的關系。
在這個組織體系中,所有人的唯一方向,如果能夠使這個組織體系存活夠久,是所有人具備的共同價值觀。
所以在部落經濟整體的能量場境的打造,唯有去中心化,才能夠實現無為而治的體系,真正的落實在現實生活中,去中心化不是一種概念,而是在搭建組織團隊中唯有去中心化才能夠實現無為而治的體系的呈現。
當然這里還會涉及到一套無為而治自然機制在導入,如果展開太細的話,需要很長的篇幅在說明,在去中心化實現無為而治的體系中,真正的能夠實現每個人都可以實現物質與精神的雙豐收,在這里就不一一的展開。
7. 微信真的能去中心化嗎
微信官方對於去中心化也做了長期不懈的努力,限制通訊錄好友數量、封殺引導加好友的微信賬號、封殺第三方微信平台、限制html5頁面的形式……但我們還是看到一個中心倒下一個中心又堅強的站了起來。微信在去中心化道路所做基本屬於徒勞,一個個微商還是在朋友圈的小中心裏面膜做賣的火熱。
8. 你認為什麼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
可以以周邊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要以中心意見為要求。不斷做出改變,實現更長遠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