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國際恐怖主義去中心化

國際恐怖主義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 2021-08-28 01:17:38

⑴ 《形勢與政策》國際恐怖主義"新生態"是如何形成的

這是復制過來的,希望對你有些幫助。
國際恐怖主義的跌宕起伏與經濟貧困、政局動亂、政治腐敗等因素密切相關,也與所處時代大背景和國際戰略格局的變遷息息相關。當前,國際恐怖主義肆虐泛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西亞北非多國社會轉型前景不明,滋生恐怖主義的根源性問題持續惡化。恐怖主義是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條件下衍生的一種犯罪現象,是某些社會團伙及個人對這種變革不適應、不理解、不能正確應對的極端表現。國際恐怖主義首先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安全現象。任何一場社會轉型都不是短期可以輕易實現的,其中的極端現象也不是經歷安全戰略調整後就可在短期內消失的。在劇烈復雜的社會變革之中,國家疲於應對緊迫的經濟與安全問題,疏於對社會問題的重視與管理,特別是對文化與素質教育的關注,結果造成暴力文化與極端思潮的泛濫。社會管理的普遍疏失加劇了轉型中社會矛盾的對抗性,一些原本可以通過合法手段解決自身問題的社會青年在暴力文化的蠱惑下更易走向極端道路。 當前,西亞北非地區「阿拉伯之春」大變局所誘發的後遺症仍在發酵和擴散,敘利亞、伊拉克、埃及、突尼西亞、葉門、利比亞等國大多面臨著國家失序、政局不穩、教派矛盾激化、經濟衰退、失業率高企、腐敗嚴重等問題,這些問題都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各國政府軍力、物力、財力衰微,管轄全境困難重重,邊界管控更趨薄弱,為恐怖勢力的滋生蔓延創造了土壤。例如,在葉門,2014年9月以來,屬於什葉派的胡塞武裝控制了首都薩那,並逐漸向西部擴張,沖突不斷。葉門舊有的權力結構被打破,政府虛弱,胡塞武裝的崛起給「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的擴張提供了機會,一些部落勢力開始與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聯手保護部落利益免遭胡塞武裝侵犯,而這種

「形勢與政策」專題講稿 聯合可能最終導致葉門的分裂。在利比亞,該國仍處於政治和安全真空,首都的黎波里逐步落入極端組織之手,其他地區則大多數處於各股部落勢力和民間武裝的控制之下。 其次,政治伊斯蘭與激進伊斯蘭勢力之間的「蹺蹺板效應」凸顯。伊斯蘭世界的世俗派、政治伊斯蘭(也稱溫和伊斯蘭,接受世俗政治框架,主張通過合法途徑參與國家政治)和激進伊斯蘭三股力量間長期博弈,此消彼長。政治伊斯蘭勢力曾借「阿拉伯之春」迅速崛起,而激進勢力當時則面臨被邊緣化的境地。但是曇花一現,以埃及穆爾西政權遭軍事政變推翻為標志,政治伊斯蘭勢力在埃及、突尼西亞、摩洛哥等國的參政努力受挫,通過議會選舉掌權的溫和變革之路變窄。世俗勢力與政治伊斯蘭勢力之間的斗爭加劇,埃及穆斯林兄弟會政權倒台後,該組織亦被埃及軍政府列為恐怖組織,遭到取締和打擊。這個源於埃及、影響力遍布中東乃至全球的穆斯林組織迅速由執政黨淪為恐怖組織,目前已有一萬多名成員被逮捕,這導致部分溫和勢力開始選擇暴力。而激進勢力和「聖戰」思潮則獲得良機,在該地區大行其道,新興極端組織不斷涌現,強調用伊斯蘭教法管理和改造社會,用「聖戰」消除「異教徒」,用武裝斗爭奪取政權,暴恐思想的市場不斷擴大。 再次,西方和中東地區國家合謀推翻敘利亞巴沙爾政權,為恐怖勢力坐大創造了有利環境。2011年敘利亞爆發內亂後,美國宣布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喪失執政合法性,隨後歐盟、土耳其以及沙特、阿聯酋、卡達等地區國家也都支持美國,於是形成了推翻巴沙爾的合謀運動。 為了實現推翻巴沙爾政權的目標,西方和地區國家硬是把敘國內外諸多反對派撮合在一起,形成敘利亞「全國聯盟」。但在聯盟之外,還有一批極端組織,比如「伊斯蘭陣線」「聖戰軍」「勝利陣線」等,這些組織獲得了沙特、卡達等海灣國家的支持和西方國家的縱容。他們打著推翻巴沙爾的旗號,籠絡人心,很快發展起來。「伊斯蘭國」此前一直在伊拉克西部活動,敘利亞政府軍對邊界失控後,該組織發展到敘利亞境內,並在敘境內壯大起來;而後又越過邊境,返回伊拉克境內,最終控制了敘伊交界的大片土地,其實力及危害性更甚以往。 最後,美國全面收縮反恐戰線,減輕了國際恐怖主義面臨的外部壓力。

美國在「9·11」事件後主導塑造的國際反恐體系日趨鬆散。美國出於應對新興大國崛起的需要以及對恐怖主義的周期性發展認識不足,致使其安全戰略調整與國際反恐需求漸行漸遠。在美國亂作為和不作為的大背景下,國際恐怖活動在中東、南亞、非洲等多個地區愈發猖獗。尤其是奧巴馬上台以來,強調美國不再獨立承擔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任務,要求地區國家承擔主要反恐責任,美國則轉而扮演幕後角色,極力避免沖在反恐最前線。 在南亞,美國自2011年擊斃本·拉登之後,開始加快撤軍進程,但美國的撤軍政策並非是基於恐怖勢力已經遭到有效控制和削弱,而是藉此向外界宣布它已完成反恐使命,實質上是不負責任地撂挑子。在中東,在美軍和伊拉克政府軍的聯合打擊下,2011年伊拉克恐怖勢力殘餘力量曾不足千人。然而,2011年12月,美國自伊拉克完全撤軍後,恐怖勢力迅速死灰復燃,並蛻變出威脅更大的「伊斯蘭國」。在非洲,面對對美國構成直接威脅的個人或組織,美國通過出動無人機或派出特種部隊進行獵殺或抓捕。對於對美國不構成直接威脅的恐怖勢力,美國則通過向相關國家提供援助等方式擴大自身利益范圍,而不會真正重拳打擊。

⑵ 中國應該如何面對國際恐怖主義

在反恐的問題上,中國的基本立場是一貫的和明確的,主要包括以下五點:

第一,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中國主張,不論恐怖活動發生在何時何地、針對何人、由誰組織、以何種方式出現,國際社會都應採取一致立場,同仇敵愾,堅決打擊,絕不能用雙重標准對待恐怖主義。

第二,反恐不能搞擴大化。打擊恐怖主義應證據確鑿、目標明確,避免傷及無辜,不能借反恐推行霸權主義。反恐應成為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和借鑒的新契機,對話與融合的新起點,共同進步和繁榮的新動力。

第三,反恐要標本兼治。中國有句古話叫「薪不盡則火不止」。沖突和動盪是恐怖主義滋生的溫床,貧窮和落後是恐怖主義產生的土壤,只有根本解決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推動世界各種文明的共同發展,促進全人類的共同進步,推動社會公平與公正,才是徹底鏟除國際恐怖主義滋生和蔓延土壤的治本之策。

第四,反恐應充分發揮聯合國和安理會的重要作用。中國主張應盡快建立安理會主導的,公正、合理、有效的國際反恐合作機制,充分發揮聯合國和安理會在打擊恐怖主義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五,反恐需要加強國際合作。中國願意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防範和打擊恐怖主義,特別是在反恐情報信息交流,截斷恐怖活動的資金來源,引渡和遣送恐怖犯罪嫌疑人等方面加強合作,以維護世界的和平與安全。

中國是一個熱愛和平、珍惜和平、維護和平的負責任國家,中國和世界各國在打擊恐怖主義問題上有著共同和長遠的利益。中國堅定地支持並積極地參與了國際反恐斗爭,加入了絕大部分反恐公約,在「平等合作,雙向互利」的基礎上,與有關國家開展了富有成效的雙邊反恐合作,努力消除恐怖主義的根源。近年來,中國積極倡導區域反恐合作,加強了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東盟地區論壇的反恐斗爭,聯合了其它國家、以及單獨舉行了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各種「反恐」演習,表明了中國反對恐怖主義的立場和態度,向世界宣示了中國制止一切恐怖主義活動,打擊恐怖主義的決心和信心。

⑶ 國際恐怖主義的特點

國際恐怖主義的新特徵:
目前,國際恐怖活動熱點仍呈擴散態勢。其一,組織結構日益分散化、網路化,形成形態各異、遍及全球的「恐怖運動」。「9·11」後,以「基地」為核心的國際恐怖主義勢力原有組織、指揮體系被打散,或失去作用,或受到極大限制,進而從傳統組織形態蛻變為非傳統的「恐怖運動」。「恐怖運動」分散化既表現為恐怖主義組織之間的鬆散聯盟,也顯示出相互間的聯系與呼應。「恐怖運動」由單中心(巴阿邊境部落區「基地「總部),向多中心(各個恐怖組織自主確定何時以何種形式襲擊「共同的敵人」)轉變。與此同時,分散化也表現為恐怖組織 「金字塔」結構變為多個平行團伙。「恐怖運動」網路化主要由實體與虛擬兩個層面構成。實體方面,具有相同恐怖意識形態、共同打擊目標、相同政治目的分散的恐怖組織雖不相互隸屬,但卻互相支持、互有勾聯,形成威脅全球的恐怖網。虛擬方面,藉助網際網路興建網站、論壇,發表威脅、恐嚇文章、言論;開辦網上恐怖培訓學校,教授從事恐怖襲擊的方式與技巧。從而,通過虛擬世界把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與極端連接起來,形成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真實存在的恐怖活動網。
其二,網際網路成為恐怖主義宣傳與訓練的「新天地」。「9·11」後最初一段時間,本·拉登、扎瓦希里的講話大多通過半島電視台播出,節奏與頻率相對較慢,提及的國際事件相隔較遠。轉到網際網路上後,整個節奏與頻率大幅加快和提高。中東「巴以沖突」,美與北約軍隊在伊拉克與阿富汗傷及無辜,等等,都是本·拉登等號召針對美等西方國家發動襲擊的「理由」。網際網路同時也逐漸成為恐怖組織招募人員、策劃襲擊的場所。恐怖分子往往使用加密的聊天室,特殊的語言形式,討論如何進行恐怖襲擊。
其三,襲擊方式手段多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格局難以改變。「9·11」開創了恐怖襲擊新方式的先河,此後各種新形態的襲擊方式與手段就不斷涌現,持續挑戰國際社會現有的反恐措施。單一恐怖襲擊向多種恐怖手段並用發展。

⑷ 恐怖主義對全球的影響有哪些

恐怖主義威脅著全人類的安全,但最感頭痛的還要數向來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人,他們四處忙著「反恐怖」,而自己也屢屢成為恐怖分子襲擊的目標。僅本·拉登一人,就讓美國人寢食難安。其實,當今恐怖分子,還是美國人自己種下的苦果,本·拉登就是明證。


跟黑社會相比,恐怖主義對國家、社會的危害要大得多,它不僅有組織、有制度,更因帶有政治目的導致了極端與瘋狂。再加上恐怖主義的存在與民族、宗教矛盾以及復雜的國際形勢密不可分,這也註定了反恐怖斗爭的復雜與艱巨。

主要的危害有:影響周邊國家的安全;嚴重破壞了各國的民族和睦,引發社會動盪;極大地阻礙了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影響一些國家世俗政府形象,造成政局動盪、社會不安;破壞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⑸ 當前國際恐怖主義新生態的特點和成因是什麼

成因:
1、民族主義,抵禦和反抗外來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獨立
2、宗教因素和文明沖突
特點:具有政治性和暴力性
恐怖主義是時代的一股逆流,已具全球性.它不擇手段,慘無人道,傷害無辜,破壞社會穩定,鬧得世界不安寧.恐怖主義在一定意義上是派生出來的,包括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以及一些原教旨主義的驅動,某種條件下還是對霸權主義的報復行動.當前恐怖主義日益網路化、國際化甚至全球化,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獨自應付,任何一項孤立的反恐行為都難以收到實效.國際社會只有聯合起來,才可能有效地對付恐怖主義的威脅.

⑹ 國際恐怖主義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

現代恐怖主義的特點如下:1.跨國的恐怖主義組織及其活動日益增多。2.恐怖主義造成的破壞性和殺傷性明顯增大。3.恐怖主義襲擊對象具有更大的突發性和不確定性。4.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來分析,經濟的全球化也是以威脅和暴力手段達到政治目的的恐怖主義蔓延並走向國際化的根本原因。從南北關繫上看,經濟全球化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經濟交往的不平等所造成的財富的嚴重不平衡是恐怖主義滋生蔓延的土壤。不公正、不合理、不平等的國際秩序下,民族、地域和宗教紛爭以及極端恐怖主義行為必然愈演愈烈。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如下:1.國際恐怖主義襲擊事件的破壞性和殺傷性規模的增大給遭受恐怖襲擊的國家直接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2.國際恐怖主義襲擊的主要目標針對美國從而極易引起世界經濟的波動,從而影響世界經濟的增長。3.國際恐怖主義襲擊事件的突發性和任意性對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帶來不利的影響。4.國際恐怖襲擊事件的頻發還使政府安全保障支出增加,造成非生產性支出增加,生產性支出相對減少。5.從微觀層面上分析,國際恐怖主義事件頻發,不確定性以及反恐斗爭的長期化所產生的心理因素將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⑺ 淺談國際恐怖主義的現狀

盡管「9·11」事件已經過去十多年之久,本本拉登也已被擊斃,但恐怖主義威脅依然嚴重,全球反恐任務依舊任重道遠。金融危機爆發後,失業危及凸顯,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加劇了世界局勢的動盪不安。這使恐怖主義活動呈現出新的動向,人們對其產生的根源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恐怖主義活動的新動向
宗教極端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類型的恐怖事件增多。從近年來的活躍程度以及對國際社會的危害程度看,這兩類恐怖主義活動肆虐尤為嚴重。前者以「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為代表,後者的代表如科西嘉分離組織、東突恐怖組織等。宗教極端恐怖主義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漸上升為恐怖主義活動的主要類型。9·11事件以來,宗教極端恐怖主義更是成為國際恐怖主義的頭號殺手。近年來,中東和南亞地區的恐怖活動站全球恐怖活動的 75%左右,其中絕大部分都與宗教極端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有關。
意識形態型恐怖主義勢力呈上升趨勢。金融危機以來,隨著各國經濟停滯、失業率上升、移民沖突等問題出現,右翼和左翼都對現狀產生不滿,意識形態恐怖主義呈上升趨勢。2010年,印度有1174人死於極左恐怖活動,占當年印度恐怖活動死亡人數的62.1%,創歷史新高。歐洲的西班牙、希臘、義大利三國2009年發生了40起左右的極左和無政府主義暴力活動,比2008年上升了43%,是2007年的兩倍。2011年7月22日,挪威發生一起槍擊案,一個名叫安德斯粸貝林?布雷維克的極右翼分子偽裝成警察向青年營地內的集會者肆意開槍射擊,造成93人死亡,100多人受傷。事後表明,這是布雷維克長期精心准備,蓄意策劃而實施的,意在驅逐歐洲的穆斯林,實現歐洲獨立。
恐怖主義襲擊對象和范圍不斷擴大。傳統恐怖主義活動是「要更多的人看,而不是要更多的人死」,通過威懾作用達到其目的。現在恐怖活動是「既要更多的人死,也要更多的人看」,政府官員、宗教人士,甚至遊客、普通民眾都不能倖免於難。隨著恐怖襲擊多樣化,個人極端事件頻發,這種趨勢愈演愈烈。2012年12月14日,美國康涅狄格州發生一起校園槍擊案,造成28人死亡,其中包括20名小學生。2013年4月15日,在美國波士頓馬拉松比賽過程中,有兩枚炸彈分別於終點線附近觀眾區及一家體育用品店先後引爆,共造成 3人死亡,183人受傷。
恐怖主義襲擊手段高科技化。隨著網路技術的普及,恐怖組織越來越多地通過網路傳播恐怖活動信息,利用電腦「黑客」闖入儲存絕密信息的網址進行破壞活動。同時,恐怖分子抓住現代信息傳播的快速性、廣泛性、滲透性的特點,利用現代媒體,散布恐怖信息,製造恐怖氛圍,進行恐嚇和威脅。面對此種情況,一方面,恐怖信息謠言四起,擾亂民心,干擾政府正常運轉;另一方面,政府不發布恐怖警告,又擔心萬一發生恐怖襲擊無法向民眾交代。
恐怖主義產生根源的再認識
經濟分化。這包括國內經濟因素和國際經濟因素兩方面。從國內經濟因素講,主要與本國的貧困問題、失業問題、貧富差距問題有關。金融危機以來,失業率的不斷攀升和社會福利水平的下降,造成極左和極右勢力的不滿。挪威槍擊案的發生,除了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的原因外,還與金融危機帶來的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造成本土居民安全感下降有關。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只要國內存在這些經濟問題,就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恐怖主義危害。
國際經濟因素主要指持續擴大的南北差距問題。南北差距表現在多方面,主要是經濟差距。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影響的不僅是全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將使國際社會動盪不安,恐怖主義逐漸泛濫。究其原因,主要是國際經濟秩序的不合理性。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這一缺陷。在金融危機面前,歐美發達國家自顧不暇,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經濟也急劇衰退,失業大軍激增。這些失業大軍有的成為難民、移民遷入歐美,成為歐美恐怖勢力的一大來源;有的就地變為恐怖分子,比如索馬裏海盜。2008年以來索馬裏海盜猖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失業大軍加入海盜組織,力量壯大加上經濟持續惡化使海盜日漸猖獗。
宗教信仰。宗教既是人們的一種信仰,也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紐帶,在促進社會發展進步、文明傳承繁榮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是,不同宗教信徒極易把社會沖突上升到永恆真理上,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文明代表真善美,而對方則代表邪惡。由此導致宗教徒們為維護信仰和教義而不惜採取一切手段去消滅「異教徒」,伊斯蘭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之間的沖突尤為突出。亨廷頓對此做了解釋:「這兩種宗教都是一神教,與多神教不同,它們不容易接受其他的神;它們都用二元的、非我即彼的眼光看待世界;它們又都是普世主義的,聲稱自己是全人類都應追隨的唯一真正信仰;它們都是負有使命感的宗教,認為其教徒有義務說服非教徒皈依這一唯一的真正信仰。」
民族標識。強化民族標識,就是把一定的地域、權利、宗教、政策等作為某一個民族固有的資源,把民族問題政治化。這往往是產生恐怖主義的一個重要源頭。因為,隨著民族標識的強化,會不斷強化民族差異和民族意識,把造成與其他民族的不平等。社會個體之間的矛盾往往容易歸於民族矛盾。國家一旦發生動盪,就會產生分裂活動和恐怖主義。現代國家通常要淡化民族標識,要求各民族、各宗教走融合式道路——通過國籍法、移民法等法律和公共政策,著力構建一個不分來源、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的統一的國民,不以種族身份為由在政治任命、選舉、教育、工作機會、地域居住、歷史文化等方面給任何人以優待或者歧視。強調的是國民身份的建構、統一與平等,避免把國民的財富、地位、權力、名譽、職業、教育等個人差距與族群身份、族群集體、族群區域聯系起來。這樣,既可以保障國家的統一,又有利於激發國民個人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促進國家繁榮,同時也有利於防止個體之間的矛盾演化為族群矛盾和沖突。
社會積怨。社會積怨,產生的根源是社會矛盾沒有及時得到疏導和化解。社會積怨會隨著時間不斷積累沉澱,轉化為現實仇恨,從而製造出恐怖主義事件。例如,車臣人和俄羅斯人歷史積怨由來已久。18世紀初,沙俄開始向高加索地區擴張。沙俄經過多年血腥戰爭,從波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手中奪得車臣。19世紀中期,俄羅斯為消滅和趕走包括車臣人在內的山民,兼並北高加索。沙俄政府一方面大量地驅逐當地土著居民,一方面向該地區移民,使車臣和北高加索其他各民族很快成為少數民族。車臣人與俄羅斯人因此結下深仇大恨。進入本世紀以來,車臣分裂武裝分子先後製造了「莫斯科人質事件」「莫斯科圖什諾機場音樂會爆炸案」「莫斯科地鐵爆炸案」「卡德羅夫總統被炸案」等一系列惡性恐怖事件。這些恐怖主義事件又加重了車臣與俄羅斯的社會積怨。

⑻ 國際恐怖主義發展的多元化趨勢包括哪些

1、目前,「基地」組織仍是最大「一極」。

盡管自2010年以來,穆斯塔法·耶齊德、本·拉登、伊利亞斯·卡什米里等數十名高級頭目被擊斃,「基地」總部實力日趨削弱,但是「基地」組織各分支卻因美國反恐戰線收縮而日益坐大,成為全球新的威脅源。

「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被美列為「最大恐怖威脅」,「伊斯蘭馬格裡布基地」向撒哈拉東、南、西不斷擴展,「基地在伊拉克」借美撤軍之機實力反彈,興風作浪。可以說,如今的「基地」組織已非往昔,已演變為新型跨國恐怖聯合體。

2、南亞、中東等地激進化在加劇,地區極端勢力成為國際恐怖威脅「新的一極」。

「虔誠軍」在全球廣設分支,擁有超越「基地」組織的全球網路;「伊斯蘭聖戰運動」在南亞、歐美加速擴張,「實力僅次於『虔誠軍』,非常危險」。

「巴基斯坦塔利班」襲擊西方意願明顯增強,「已成為國際反美聖戰網路的重要力量」;「索馬里青年黨」宣布效忠「基地」組織,活動范圍擴展至東非諸國,並向歐美滲透。

(8)國際恐怖主義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強化反恐工作措施的落實:

1、要充分發揮我們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著力打好反恐怖斗爭主動仗、整體仗、持久仗。

要進一步深化嚴打暴恐活動專項行動,深入開展對網路傳播暴恐音視頻、涉恐人員非法出入境等突出問題的打擊整治,堅決打掉暴恐分子的囂張氣焰。

2、要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建立多部門參與的綜合治理機制,強化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加強對宗教場所的依法管理,深入推進「去極端化」工作,努力從根本上鏟除暴恐活動滋生土壤。

要健全完善涉恐線索舉報獎勵制度,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反恐怖工作的積極性,不斷增強群眾反恐防恐意識,積極構建全民參與、群防群治的反恐格局,堅決打好反恐怖人民戰爭。

⑼ 國際恐怖主義新常態是怎樣形成的

當代國際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 危害及應對之策
恐怖主義作為當今國際社會中的一大難題,從根本上說是國際和國內各種矛盾和沖突激化後的產物.但因為他產生的根源和背景非常復雜,國際社會對其概念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看法.「恐怖」一詞本身並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它經常被當作實施恐嚇性對外政策的一種手段,是人類歷史上有效的政治工具,也是強勢團體和弱勢團體都可能選擇使用的方法.因此,恐怖主義即為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甚至為改變某種政治進程現狀而對個人,組織或國家採取的極端和暴力行為.它具有政治性和暴力性兩大特徵.
恐怖主義作為人類沖突的一種表現形式並非近現代才出現,古已有之.中國古代的荊軻刺秦王以及古羅馬的凱撒大帝的遇刺都是非常典型的恐怖事件,它們都具有明顯的政治性.「恐怖主義」一詞最早可追溯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為保衛新生政權,執政的雅各賓派決定用紅色恐怖主義對付反革命分子.國民公會通過決議,「對一切陰謀分子採取恐怖行動」.因此,它常常與革命聯系在一起.「恐怖主義隨之產生,它要麼是廣泛的革命戰爭的伴生物,要麼是以內部對抗的形式出現」.在1848年革命失敗後,卡爾?海因茨在《刺殺》一書中總結到:對民眾起義來說,統治當局太強大、太殘忍了,不會有任何成功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革命者必須接受刺殺作為歷史進步的主要工具,這也是「為實現歷史目的而需要的不可避免的工具.」這一工具很明顯可以看到恐怖活動的蹤跡.有時「恐怖主義」也可以看做是革命者虛弱的表現.革命者在沒有群眾運動支持的情況下,企圖用孤立的暴力行為來實現巨大的變革.恐怖主義事件經常在群眾運動失敗後革命者想實現變革時產生.如義大利的紅色旅便是群眾運動失敗後的產物.另外,在上世紀50年代,拉美有些國家內部的革命派就公開主張以此為武器「呼籲使用革命暴力和恐怖主義的手段推翻殖民主義勢力在第三世界的統治」.
民族主義,那些抵禦和反抗外來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獨立已成為產生恐怖主義的另一個重要根源.特別是在二十世紀,許多民族主義分子通過恐怖主義的形式爭取民族獨立和自治,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如1954年阿爾及利亞擺脫法國殖民統治而獲得獨立.而二戰後,特別是二十世紀晚期,發生了一系列少數民族試圖與主體民族分離的行動,如英國的「北愛爾蘭共和軍(Irish Republican Army」,俄羅斯的「車臣」問題.當然,在民族主義中我們也不應落下那些宣揚種族至上,崇尚法西斯,暴力的極端殘忍的種族「恐怖主義」,如德國境內如今尚存的「光頭黨」及美國的「3K黨」.總體說來,由民族主義引發的恐怖主義繁多而復雜,據統計,目前世界恐怖主義組織中有三分之一是這種類型的恐怖主義.恐怖主義也是國內外矛盾激化的產物.隨著南北關系惡化,發展中國家貧窮狀態的加劇和全球化的日趨發展,弱勢國家和民族不但在經濟和技術上無法與發達國家和大國分庭抗禮,在文化和意識形態上也日益被邊緣化;在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層面上,部分人享受到全球化所帶來的便利,而同時相當多的人卻愈益缺乏改善自身狀況的手段.社會制度的缺憾,不公平現象,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失業,疾病,飢荒等一系列問題都成為了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和背景.此時的恐怖主義便成為了弱者反抗強者的手段.反對資本主義全球化,反對新殖民主義,霸權主義成為了他們的動機.當美國「9.11事件」發生後,全世界人民在齊聲譴責恐怖主義的同時也指出了這次恐怖主義襲擊的實質根源,冷戰後,世界格局體現為美國的一極獨霸,美國依靠強權,不顧及他國安危與尊嚴,堅決採取干預他國政策,在全球撒開信息大網干涉中東事務,支持以色列,粗暴干涉別國內政,使得美國成為國際恐怖主義的眾矢之的.
宗教因素和文明沖突也是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在當今的很多恐怖主義組織中,宗教性已成為其重要的特徵之一,極端狂熱的宗教信徒成為一次次恐怖事件的主角.有人認為「宗教極端型恐怖主義」已成為當代世界最為普遍與最為嚴重的恐怖主義活動類型.西方國家有些學者曾提出過「文明沖突論」的問題,他們傾向於將伊斯蘭教與西方文明對立起來,認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是反西方的恐怖主義,因此也是國家恐怖主義的根源.
總之,恐怖主義的根源多種多樣並已成為了各種勢力都可以利用的工具.
根據恐怖主義行為主體的劃分,可將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政府恐怖活動,另一類是非政府恐怖活動.一國政府用恐怖主義手段來對付另一個國家的人民屬於政府恐怖主義.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利比亞、伊朗等國就常常受到這樣的指責.非政府行為的恐怖主義是國際恐怖主義活動的一個大類,其表現形式較為復雜
*恐怖主義是時代的一股逆流,已具全球性.它不擇手段,慘無人道,傷害無辜,破壞社會穩定,鬧得世界不安寧.恐怖主義在一定意義上是派生出來的,包括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以及一些原教旨主義的驅動,某種條件下還是對霸權主義的報復行動.當前恐怖主義日益網路化、國際化甚至全球化,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獨自應付,任何一項孤立的反恐行為都難以收到實效.國際社會只有聯合起來,才可能有效地對付恐怖主義的威脅.
反對恐怖主義必須治本.應在緩和地區及國際緊張局勢、消除貧困和加強反恐合作三方面同時開展工作,從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多方面採取措施,以徹底鏟除恐怖主義.
面對恐怖主義的新挑戰,世界各國顯然予以了高度重視,並積極尋求新的應對之策.美國開始重新評估其反恐戰略,並制定了「反恐B計劃」,將「重點轉向打擊恐怖組織的中下層」.俗話說,擒賊先擒王.這些年來,美國動用了渾身解數布下天羅地網,力圖把拉登等恐怖頭目捉拿歸案.國際社會的反恐決心和勇氣無疑給了恐怖主義沉重的打擊和震撼,使得他們不敢拋頭露面.從這一層面上說,反恐斗爭還是頗有成效的.但從最近發生的恐怖活動,特別是這次倫敦爆炸事件來看,恐怖分子開始採取不同的破壞策略和方式.同時,參加自殺性襲擊活動以及各種破壞的人已經不再是恐怖網路頭目,而是「清一色的中下層人員」.美國出台的「反恐B計劃」就是為了打擊恐怖組織的生力軍,破壞其後備力量.在國外的軍事研究方面,有這樣一句老話:外行研究戰術,內行研究後勤.「反恐B計劃」還將採取新舉措破壞和打擊恐怖組織賴以運轉的後勤基地,摧毀其進行聯絡、獲取經費、解決交通和供應等諸多能力.
應當說,「反恐B計劃」無疑會給恐怖組織以更為沉重和精確的打擊,但是,從恐怖主義的根源和發展歷史來看,只靠簡單的戰術轉變是不太可能徹底消除恐怖主義的.人所共知,貧困是恐怖主義得以滋生和賴以生存的溫床,而恐怖活動又會造成更多的貧困和絕望.正如日前舉行的八國峰會發表的聲明所說,反恐斗爭不僅需要遏止恐怖活動,同樣重要的是防止更多極度貧困的人投入恐怖主義懷抱.
恐怖主義問題由來已久,世界局勢錯綜復雜,恐怖主義作為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體,人們對其認識也因時間、空間、利益取向等方面的差異而產生很大的變化,當前,特別是911事件以來,恐怖主義所帶來的災難性震撼人心,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恐怖主義對當今世界的威脅越來越大.
恐怖主義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現象,究竟何為「恐怖主義」?「恐怖主義」一詞最早是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作為一種革命手段出現的,當時執政的雅各賓派為了保衛政權,決定用「紅色恐怖」對付反革命、不法投機商的反攻倒算,於是,國民公會通過決議,對「一切陰謀分子採取恐怖」手段,處決了一大批封建王公,因而被稱為「恐怖主義」.①恐怖主義發展到現在,無論從自身特點還是外界環境來說,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以說任何國家和個人都有可能會深受其害,國際上針對恐怖主義也加強了全球范圍內的合作,但是收效甚微,恐怖主義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勢.為什麼恐怖主義被普遍國家和個人認為是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巨大威脅?但打擊恐怖主義的效果卻不明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國對於恐怖主義的定義界定問題沒有統一的標准.這樣就導致了在全球合作反恐的形勢下,各國基本上都從本國的國家利益出發來定義恐怖主義,並在這一定義的指導下採取行動,各國協調合作反恐的可能性和實踐性就被大大的削弱了.

⑽ 什麼是國際恐怖主義

什麼是「國際」恐怖?對其他國家製造恐怖就是國際恐怖。所有的國際戰爭也都是以他國為目標的。只要以本國人民為對象就不屬於「國際」恐怖,而是「家務事」。日本的恐怖製造者最邪門,往世界上人流最密集的東京地鐵里灌沙林毒氣。美國恐怖分子也炸毀過本國俄克拉何馬市的聯邦大樓。這兩個例子都不是「國際」恐怖主義。以他國為目標的恐怖才是國際恐怖主義。分離主義分子對本國採取的恐怖行動則屬於灰色地帶。分離主義者恆定有國際支持背景。不靠外國政府的力量,恐怖分子很難贏得對本國政府的戰爭。何況,分離主義分子並不認同「自己的」國家。因此,就分離恐怖而言,幾乎不可能區分國際和國內恐怖。

什麼是「主義」?「主義」指的是明確的政治目標。沒有政治目標的暴力行動是恐怖,但沒有「主義」。如神經病人採取的暴力行動,或者為報復親友實施的「石家莊爆炸案」。那些在別國製造普遍社會恐懼的人有明確的「政治」目的,即挫折受害國政府採取某種(對外)行為的意志。國際戰爭也是一樣的,「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所有的國際戰爭都是國際政治的繼續,都有國際政治目的。世界上沒有為戰爭而進行的戰爭。「恐怖主義」一詞看上去像是為製造恐怖而製造恐怖的「主義」。然而,恐怖主義是為某種「主義」而製造恐怖,與國際戰爭一樣,為某種國際政治目標而製造恐怖。

熱點內容
比特幣老貓微博 發布:2025-07-28 02:07:57 瀏覽:682
嘉興客運中心怎麼去嘉興武警醫院 發布:2025-07-28 02:06:38 瀏覽:36
幣圈微信犯法嗎 發布:2025-07-28 02:05:49 瀏覽:821
貨幣區塊鏈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28 02:02:07 瀏覽:425
幣圈的k線圖怎麼看 發布:2025-07-28 01:07:23 瀏覽:620
比特幣可以半個交易嗎 發布:2025-07-28 01:07:15 瀏覽:173
幣圈項目一手信息 發布:2025-07-28 00:55:44 瀏覽:771
區塊鏈票有哪些 發布:2025-07-28 00:52:54 瀏覽:669
USDT提幣地址轉錯了怎麼辦 發布:2025-07-28 00:51:23 瀏覽:467
平台usdt承兌商 發布:2025-07-28 00:50:40 瀏覽: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