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在長春站去二道月府師任堂月子中心

在長春站去二道月府師任堂月子中心

發布時間: 2021-09-03 00:53:33

❶ 長春月子中心在哪

德悅閣月子中心

地址:崑山路121號(崑山路與臨河街交匯東行20米路北)

比耐恩月子護理中心

地址:長春市南關區松竹梅胡同27號511

長春惠安閣月子中心

地址:前進大街868號郵局3層

長春師任堂月子中心

地址: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圳街12號

長春師任堂月子中心-停車場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深圳街86號附近

長春師任堂月子中心-停車場

地址:深圳街12號附近

❷ 想知道: 松原市 扶余北高鐵車站 在哪 去三井子怎麼坐車

南崗公交站6:30扶余縣扶餘11:00南港巴士站扶餘12:00南崗公交車站,我告訴你,哈爾濱火車站的出口處,步行至您的右手邊,長途LWB

❸ 長春的由來,要具體的故事

長春來自距今約7000年前古老的肅慎語「茶啊沖」,是古代肅慎祭天時候的祈福之語。因為祈福之地在喜都,後世漸用「茶啊沖」取代喜都(漢譯轉音為「長春」),成為地名。然茶啊沖歷史早於喜都數千載,實則後人混為一談。茶啊沖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稱謂。
長春始建於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肅慎王國之第二個王都。時為肅慎南支(滿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稱為喜(三個七字讀音Xi,為紀念肅慎擊敗外族報喜之義而得名),肅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稱為喜都。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所以「喜」也應該是長春的簡稱。
公元前約1800年,肅慎南支的惠(穢)、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融合成為惠漠(穢貊)部族(滿族前身一支),為了紀念兩大部族融入肅慎王國,肅慎王遂改國號為德惠(得穢),改「喜都」為「合龍(合隆)城」。西漢時期建立扶余國,漸與中原東漢文化交流。道教傳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滿語「關口二郎」當為灌口二郎轉音,實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內有許多二郎神廟。改國都合龍城為「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過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質建築。在此後漫長歲月里,這座古都雖改過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東北古代王國的王都。
唐朝開元時期,長春地區成為唐『安北都護府』的一部分,時被中原人士稱為「書山府」,是唐朝發配文字獄犯人的地方,當時書山城被冤枉發配的文人很多,也使之成為文化之城,是許多中原學子嚮往的學習之地,所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廣為流傳至今。此時長春已人口近十萬的大城市,城牆面積擴大了數十倍。也因為這一時期中原文化廣泛傳入東北亞地區,此後千年一直影響東北民族文化發展方向。
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領袖大祚榮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國,改「書山府」為「隆州府」,定為國都。後遷都「敖東城」,但隆州府仍為渤海國文化經濟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萬。
公元916年,契丹建國,逐漸強大。長春地區成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於契丹的一個王子在此地出生,遂將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為「耶律德光城」。
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國,將長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龍府,遷都中都(北京)之後,改稱隆 人民廣場夜景州「寬城府」(寬城子),為北方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國,國富民強,從西方傳來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金三大國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寬城子成為東北亞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眾有數十萬,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已具備規模,城牆高大分為內外兩城,宮殿隨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華,百姓安居樂業,有專門傳道的牧師在教堂講道,大多數信徒為富有的地主階級,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辦的最大的教堂聽道。
此後蒙古日益強大,攻佔寬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蒙元由於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認為這里是景教的不詳之地,才會久攻不下,遂下令將寬城子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將廢墟挖地三尺,夷為平地,所以今天幾乎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任何痕跡,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點留下一點殘存的遺跡。
明朝後期女真再次勃興,建立大清帝國,長白山成為滿洲族(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祭祖的聖地,在原來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驛站成為去長白山的必經之路,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千載古喜州,春光無限在寬城」的詩句,後來嘉慶登基後去長白山祭祖,來到這個驛站時也發現這里氣候很涼爽,又聽說先帝說過的話,便在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近現代時期
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1865年建築城垣,佔地5平方公里。
1883年,人口達9萬餘人。這是新長春的開始,也是現代長春的起源。
清政府嘉慶5年(1800年)於新生城地方設「長春廳」。設理事通判、巡檢各一,掌管民政和司法事務,隸屬於吉林將軍;從此使這座千年古都又重新建制。
清道光五年(1825年)長春廳治所由新生城遷至北面的寬城子(原寬城遺址南),仍名長春廳; 光緒七年(1881年)政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
光緒十五年(1889年)撫民通判升為知府,長春廳升為長春府,仍隸屬吉林將軍;
1896年沙俄侵入東北,攫取中長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城建起俄國人居住區。
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沙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將軍為行省,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1908年日本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其後又開辟商埠,當時城市面積為21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民國二年(1912年)三月廢府,改為長春縣;
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長春縣劃屬吉林省吉長道所轄; 民國十四年(1925年)分設長春市政公所;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稱長春市政籌備處;同年廢道制,此時仍保留長春縣制,隸屬吉林省,為一等縣。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整個東北地區,長春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洲帝國」,將長春定為「國都」,改名「新京」,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1944年市區面積為80平方公里,人口達121.7萬人,超過東京(都市區人口),號稱亞洲第一大都市。是北方唯一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城市 ,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當時城內的滿、漢、蒙古、回和朝鮮等民族分別居住在長春不同的城區,今天的寬城區-鐵北一帶主要是朝鮮族的聚居區、今天的南關區一帶主要是滿族的聚居區、今天的綠園區一帶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區、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區、漢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關區、朝陽區。由於長春獨特的多民族聚居,當時被稱為「東方小瑞士」。
1946年4月14日抗日戰爭勝利後,解放軍曾一度解放長春。
1946年5月23日國民黨接收長春。東北光復後,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正式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廢除新京特別市,正式批准析長春縣置長春市,為吉林省省轄市,同長春縣均隸屬於吉林省。
1948年解放軍圍困長春,使得長春的經濟和各項事業遭到了嚴重破壞,城市生產和人民生活瀕臨絕境,1948年圍困長春使得市區人口最後減至17萬人。
1948年10月18日,長春重新獲得解放,被確定為特別市。
1949年長春市為吉林省轄市。
1952年原由省直轄的長春縣撤銷,並入長春市。
1953年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管。 1954年長春市劃歸吉林省,為吉林省人民政府駐地。
1955年定為全國10個省轄大市之一。長春市設10個區,即長春、頭道溝、南關、朝陽、二道河子、寬城子、興隆山、大屯、范家店、凈月,其中後4個區是農村區,市內6個區有52條街,農村區有1個鎮、43個鄉、164個村。 1957年6月,調整城內為5個區,即朝陽、寬城、南關、二道河子、郊區,全市改劃為19個街、6個鎮人民公社、97個農村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將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長春市管轄;是年,長春市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4個區面積146.76平方千米,郊區和5個縣面積20222.24平方千米。長春市有3572496人。
1958年原公主嶺專區所屬農安、九台、德惠、雙陽、榆樹等5縣交由長春市領導。
1966年1月,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新成立的德惠專區領轄。
1969年德惠專區所屬農安、德惠、九台、雙陽、榆樹5縣劃歸長春市。
1979年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榆樹縣,設立榆樹市。
1994年被國家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97號)撤銷德惠縣,設立德惠市。
1994年長春市行政區域內,設59個街道、73個鎮、73個鄉、4個民族鄉。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區積544平方千米,郊區和五市縣面積19825平方千米。長春市人口有1700389戶、6574999人,其中市區內有630679戶、2237074人。各市縣人口有1069713戶、4377925人。
1995年8月,正式撤銷雙陽縣建制,設立雙陽區,屬於長春市。撤銷長春市郊區建制,重組綠園區。長春二道河子區改名二道區。長春市5個區的各行政區域做了相應的調整。市區面積由1116平方千米增加到357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由136平方千米增加到137。35平方千米。
2005年,將九台市的卡倫湖鎮、龍嘉鎮(原龍家堡鎮)、東湖鎮3個鎮劃歸二道區管轄,將德惠市米沙子鎮、萬寶鎮、農安縣合隆鎮3個鎮劃歸寬城區管轄。經過此次調整,長春市城區面積由3616平方千米擴大到4756平方千米,擴大了31。5%。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政府決定將公主嶺市范家屯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個村(范家屯經濟開發區)整建制劃歸長春市管轄,建立長春(一汽)汽車工業開發區。長春市區面積490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68平方千米(6鎮入長1140平方公里,長春汽車開發區規劃100平方公里,長春玉米開發區新增50平方公里),城區總面積居東北第一位。
截至2010年12月,長春六大主城區、四大開發區總人口487.6萬(四環路以內)其中三環以內戶籍人口368萬。長春戶籍總人口758.8萬(2010年)。包括外來和流動人口長春總人口近千萬。四環內實際居住人口超過500萬,其中外來和流動人口約為270萬。

地名演變
上古——茶啊沖(肅慎語長春發音) 鳴放宮
夏朝——喜(三個七字)都
商朝——合龍城
兩漢——天罡城、扶余王城
唐朝——書山府
渤海——隆州府
遼(契丹)——耶律德光城
金朝——隆州白龍府、寬城府(寬城子)
清朝——長春廳、長春府、長春縣
民國——長春 、寬城子
偽滿洲國——新京、しんきょう、Hsinking
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春

❹ 東北林業大學868汽車理論是哪本書

古典歷史時期
長春來自距今約7000年前古老的肅慎語「茶啊沖」,是古代肅慎祭天時候的祈福之語。因為祈福之地 偽滿洲國國務院(舊址)
在喜都,後世漸用「茶啊沖」取代喜都(漢譯轉音為「長春」),成為地名。然茶啊沖歷史早於喜都數千載,實則後人混為一談。茶啊沖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稱謂。 長春始建於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肅慎王國之第二個王都。時為肅慎南支(滿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稱為喜(三個七字讀音Xi,為紀念肅慎擊敗外族報喜之義而得名),肅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稱為喜都。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所以「喜」也應該是長春的簡稱。 公元前約1800年,肅慎南支的惠(穢)、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融合成為惠漠(穢貊)部族(滿族前身一支),為了紀念兩大部族融入肅慎王國,肅慎王遂改國號為德惠(得穢),改「喜都」為「合龍(合隆)城」。西漢時期建立扶余國,漸與中原東漢文化交流。道教傳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滿語「關口二郎」當為灌口二郎轉音,實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內有許多二郎神廟。改國都合龍城為「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過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質建築。在此後漫長歲月里,這座古都雖改過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東北古代王國的王都。 唐朝開元時期,長春地區成為唐『安北都護府』的一部分,時被中原人士稱為「書山府」,是唐朝發配文字獄犯人的地方,當時書山城被冤枉發配的文人很多,也使之成為文化之城,是許多中原學子嚮往的學習之地,所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廣為流傳至今。此時長春已人口近十萬的大城市,城牆面積擴大了數十倍。也因為這一時期中原文化廣泛傳入東北亞地區,此後千年一直影響東北民族文化發展方向。 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領袖大祚榮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國,改「書山府」為「隆州府」,定為國都。後遷都「敖東城」,但隆州府仍為渤海國文化經濟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萬。 公元916年,契丹建國,逐漸強大。長春地區成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於契丹的一個王子在此地出生,遂將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為「耶律德光城」。 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國,將長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龍府,遷都中都(北京)之後,改稱隆州「寬城府」(寬城子),為北方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國,國富民強,從西方傳來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金三大國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寬城子成為東北亞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眾有數十萬,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已具備規模,城牆高大分為內外兩城,宮殿隨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華,百姓安居樂業,有專門傳道的牧師在教堂講道,大多數信徒為富有的地主階級,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辦的最大的教堂聽道。 此後蒙古日益強大,攻佔寬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蒙元由於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認為這里是景教的不詳之地,才會久攻不下,遂下令將寬城子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將廢墟挖地三尺,夷為平地,所以今天幾乎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任何痕跡,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點留下一點殘存的遺跡。 明朝後期女真再次勃興,建立大清帝國,長白山成為滿洲族(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祭祖的聖地,在原來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驛站成為去長白山的必經之路,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千載古喜州,春光無限在寬城」的詩句,後來嘉慶登基後去長白山祭祖,來到這個驛站時也發現這里氣候很涼爽,又聽說先帝說過的話,便在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近現代時期
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1865年建築城垣,佔地5平方公里。 1883年,人口達9萬餘人。這是新長春的開始,也是現代長春的起源。 清政府嘉慶5年(1800年)於新生城地方設「長春廳」。設理事通判、巡檢各一,掌管民政和司法事務,隸屬於吉林將軍;從此使這座千年古都又重新建制。 清道光五年(1825年)長春廳治所由新生城遷至北面的寬城子(原寬城遺址南),仍名長春廳; 光緒七年(1881年)政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 光緒十五年(1889年)撫民通判升為知府,長春廳升為長春府,仍隸屬吉林將軍; 1896年沙俄侵入東北,攫取中長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城建起俄國人居住區。 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沙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將軍為行省,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1908年日本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其後又開辟商埠,當時城市面積為21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民國二年(1912年)三月廢府,改為長春縣; 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長春縣劃屬吉林省吉長道所轄; 民國十四年(1925年)分設長春市政公所;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稱長春市政籌備處;同年廢道制,此時仍保留長春縣制,隸屬吉林省,為一等縣。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整個東北地區,長春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洲帝國」,將長春定為「國都」,改名「新京」,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1944年市區面積為80平方公里,人口達121.7萬人,超過東京(都市區人口),號稱亞洲第一大都市。是北方唯一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城市 ,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當時城內的滿、漢、蒙古、回和朝鮮等民族分別居住在長春不同的城區,今天的寬城區-鐵北一帶主要是朝鮮族的聚居區、今天的南關區一帶主要是滿族的聚居區、今天的綠園區一帶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區、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區、漢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關區、朝陽區。由於長春獨特的多民族聚居,當時被稱為「東方小瑞士」。 1946年4月14日抗日戰爭勝利後,解放軍曾一度解放長春。 1946年5月23日國民黨接收長春。東北光復後,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正式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廢除新京特別市,正式批准析長春縣置長春市,為吉林省省轄市,同長春縣均隸屬於吉林省。 1948年解放軍圍困長春,使得長春的經濟和各項事業遭到了嚴重破壞,城市生產和人民生活瀕臨絕境,1948年圍困長春使得市區人口最後減至17萬人。 1948年10月18日,長春重新獲得解放,被確定為特別市。 1949年長春市為吉林省轄市。 1952年原由省直轄的長春縣撤銷,並入長春市。 1953年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管。 1954年長春市劃歸吉林省,為吉林省人民政府駐地。 1955年定為全國10個省轄大市之一。長春市設10個區,即長春、頭道溝、南關、朝陽、二道河子、寬城子、興隆山、大屯、范家店、凈月,其中後4個區是農村區,市內6個區有52條街,農村區有1個鎮、43個鄉、164個村。 1957年6月,調整城內為5個區,即朝陽、寬城、南關、二道河子、郊區,全市改劃為19個街、6個鎮人民公社、97個農村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將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長春市管轄;是年,長春市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4個區面積146。76平方千米,郊區和5個縣面積20222。24平方千米。長春市有3572496人。 1958年原公主嶺專區所屬農安、九台、德惠、雙陽、榆樹等5縣交由長春市領導。 1966年1月,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新成立的德惠專區領轄。 1969年德惠專區所屬農安、德惠、九台、雙陽、榆樹5縣劃歸長春市。 1979年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榆樹縣,設立榆樹市。 1994年被國家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97號)撤銷德惠縣,設立德惠市。 1994年長春市行政區域內,設59個街道、73個鎮、73個鄉、4個民族鄉。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區積544平方千米,郊區和五市縣面積19825平方千米。長春市人口有1700389戶、6574999人,其中市區內有630679戶、2237074人。各市縣人口有1069713戶、4377925人。 1995年8月,正式撤銷雙陽縣建制,設立雙陽區,屬於長春市。撤銷長春市郊區建制,重組綠園區。長春二道河子區改名二道區。長春市5個區的各行政區域做了相應的調整。市區面積由1116平方千米增加到357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由136平方千米增加到137。35平方千米。 2005年,將九台市的卡倫湖鎮、龍嘉鎮(原龍家堡鎮)、東湖鎮3個鎮劃歸二道區管轄,將德惠市米沙子鎮、萬寶鎮、農安縣合隆鎮3個鎮劃歸寬城區管轄。經過此次調整,長春市城區面積由3616平方千米擴大到4756平方千米,擴大了31。5%。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政府決定將公主嶺市范家屯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個村(范家屯經濟開發區)整建制劃歸長春市管轄,建立長春(一汽)汽車工業開發區。長春市區面積490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68平方千米(6鎮入長1140平方公里,長春汽車開發區規劃100平方公里,長春玉米開發區新增50平方公里),城區總面積居東北第一位。 2008年5月,長春六大主城區、四大開發區總人口487.6萬(四環以內),長春地區總人口868.72萬,其中流動人口約為120萬。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值得擁有。

❺ 請問誰知道長春站的網址或者誰能給些長春站的簡要介紹啊

長春火車站
日俄戰爭以俄國戰敗而結束,經美國調停於1905年9月簽訂《朴茨茅斯條的》,俄國同意將東清鐵路支線,以長春為界,長春以南段稱南滿鐵路讓給日本,長春以北段稱北滿鐵路仍歸俄國所有。但是設在長春的寬城子火車站及附屬地歸誰所有,兩國爭論不休。1906年8月俄國正式將孟家屯火車站以南的南滿段交給了日本。日本為了急於解決孟家屯站與寬城子火車站之間的聯運問題,1907年6月,在俄國寬城子火車站之間1里地方(今長春客車廠附近),修建一座簡易的火車站,名叫西寬城子臨時火車站,做為南滿鐵路的起端站。日本還不甘心這種結局,它趁長春開辟商埠地機會,以鐵路用地為借口,不經中國政府同意,秘密地用高價向中國居民購買土地。後來經過中日交涉,長春府同意日本購買修建火車站所需的土地,並具體規定頭道溝及其偏東地段,可以由日本南滿鐵道株式會社1906年11月成立,簡稱「滿鐵」)承買。到1907年8月統計,日本購買了大約49O萬平方米土地。在這個地域日本修建火車站,1907年12月落成,這就是頭道溝火車站,又叫日本站,頭道溝火車站即今長春火車站舊址。長春火車站1907年12月1曰開始辦理客運業務後,西寬城子臨時火車站關閉。由於北滿線是寬(1524毫米),南滿線是窄軌(1067毫米),都必須在長春換乘、換載。1907年6月,日俄兩國就寬城子火車站歸屬問題開始談判,經過付價還價之後達成協議,俄國寬城火車站和俄國附屬地歸兩國共管,作價112.0786萬盧布,雙方各佔有二分之一所有權。俄國為了保持獨有權,於6月13日用56.0393萬盧布贖買了日本二分之一的所有權。俄國保持了長春寬城子火車站和附屬地,仍然將寬城子火車站作為北滿鐵路終端站。</P>
<P> 日本以頭道溝火車站為中心,著手規則和建設鐵路附屬地。1925年乘東北發生張作與郭松齡之間的戰爭機會擴大鐵路附屬地面積100萬平方米,1931年「九·一八」事後,又擴大面積72.8萬平方米,到1937年時,長春日本南滿鐵路附屬地總面積676.335萬平方米。在這個范圍內,以站前廣場為基點修建了南直街中央通(今火車站沿人民大街向南至勝利公園東門),東斜街日本橋通(今勝利大街,西斜街敷島通(今漢口大街)等3條大街。以央通為中心,縱向以東修建東一至東街,縱向以西西一至西四條街,都冠以日本名稱。街路的橫向叫「町」(共24個),縱叫「通」(共18個),其中吉野町(今長路)、日本橋通(今勝利大街)是繁華的商區。附屬地區設立了4個廣場,按方位叫東、西、南和站前廣場,還開辟了一個公園,大同公園(今勝利公園)。這個廣大地域全稱「日本長春南滿鐵路屬地」,由日本滿鐵經管。日本在附屬地內享有駐兵權(歸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管)、駐警權(歸日本關東局管)、行政權(歸日本滿鐵長春地方事務所管)。圈佔鐵路附屬地是日本侵略和佔領東北地區的重大驟之一,日本人曾經說過,在長春建立附屬地是「打進中國版圖的楔子」,是「日本國力伸向大陸的象徵」。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時,日本關東軍就是從附屬地集結,對中國駐軍發動偷襲的。南滿鐵路附屬地在長春府行政區域之外又形成了一個新街區,是長春歷史上被外國侵略者攫奪去主權的第二個特定區域。

❻ 沈陽月府母嬰保健護理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皇家月府月子中心是一家高端產褥期母嬰保健護理的專業機構,是國家母嬰保健服務標準的制定單位之一,是中國葯膳研究會營養月子餐研發中心,也是中國保健服務國家標准研發及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公司總部是成立於2006年的長春師任堂產後護理院。長春師任堂是東北地區首家月子中心,是韓國最大的產後護理院師任堂在中國的首家合資加盟機構,9年來成功接待了4000多名產母及寶寶。通過借鑒韓國五十年的經驗和自身不斷的實踐創新,把護理學、營養學、烹飪學、臨床醫學、教育學、心理學、中醫葯膳學、美容按摩、產後瑜伽等九大學科應用於產後調理,創造出適合中國女性的產褥期母嬰養教理念和護理模式;形成了完整的母嬰護理、營養月子餐、新生兒素質訓練、產後修復的系統流程、規范和標准,在全國產後護理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是中國高端母嬰保健專護服務的領先品牌。

皇家月府月子中心坐落在北陵公園西側,是曾有數十位國內外首腦下榻的遼寧友誼賓館院內的獨棟建築。整棟樓面積5000餘平方米,其中公共面積2000餘平,可以充分滿足月媽身體修復、營養月子餐製作、月媽月寶用品消毒等功能需求。屋外與友誼賓館共享院內環境,湖水清澈、古松參天,空氣清新,是沈陽市內不可多得的休養環境。

2006年,加盟韓國最大的產後護理院——師任堂,成立東北地區首家月子中心——長春師任堂產後護理院,是韓國師任堂在中國的首家合資機構。

2007年,通過了KSA9001:2001/ISO9001:2000國際質量認證。

2008年,成為中國葯膳研究會和吉林省營養學會的會員單位。並被授權成立中國葯膳研究會營養月子餐研發中心。

2009年,2010年,中心營養配餐部主管王岩、韓曉峰分別獲得青年葯膳大師與名師號。

2012年,在中國葯膳研究會舉辦的第七屆中國葯膳養生技術製作烹飪大賽上獲團體金獎。

2013年,成為全國保健服務標准化技術委員會「母嬰保健服務國家標准工作組」成員單位。參與國家母嬰保健服務標準的制定。

2014年,沈陽分店——皇家月府月子中心開業。

2015年,成為中國保健服務國家標准研發及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實習單位。

最新職位推薦 今日相似推薦
法定代表人:李海龍
成立日期:2014-04-30
注冊資本:15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遼寧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2101050987200560
經營狀態: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所屬行業:衛生和社會工作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外商投資企業法人獨資)
人員規模: 100-499人
企業地址:沈陽市皇姑區黃河北大街1號
經營范圍:母嬰保健護理、保健管理咨詢;日用百貨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❼ 長春名字的由來

長春名稱的由來:

長春的地名來自於距今約七千年前古老的原始部落肅慎族的語言「茶啊沖」,這句話是當時肅慎人在祭天的時候說的祈福語言,就相當於現代人祈福時說「上天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等。

因為當時肅慎人祈福的地方在「喜都」,也就是現在的長春,後來當地的部落氏族在歷史長河中逐漸與漢族融合,慢慢開始說漢語了,「茶啊沖」與漢語的「長春」發音很近似,就將「茶啊沖」音譯為漢語的「長春」了,並取代了原來的地名「喜都」,成為這里的地名了。

「茶啊沖」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名稱。「茶啊沖」的歷史早於「喜都」這個地名數千年。

長春始建於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肅慎王國的第二個國王的都城,當時為肅慎部落南支(滿族的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稱這里為喜,肅慎的第二代國王在此修地修建了土坯城牆和宮殿,稱此地為「喜都」。當時已有人口近千戶,這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所以「喜」也應該是長春的簡稱。

(7)在長春站去二道月府師任堂月子中心擴展閱讀:

長春還有個老名就叫寬城子。清嘉慶五年五月,清王朝應吉林將軍秀林的請求,決定在蒙地上「借地設治」成立長春廳,設理事通判衙門。

這是清代開國以來在蒙地上設立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它標志著開發蒙地的開始,也標志著清政府封禁政策發生動搖。長春廳之名來源於長春堡,長春設治之前,清政府的各種文書都提到長春堡。長春廳最初在長春堡的伊通河東岸修建起一座小城,取名新立城。

設治以後,人口猛增,考慮當時政治與經濟形勢的需要,道光五年長春廳治從新立城遷到寬城子。

在今南關四道街修建廳衙。1865年,馬振龍起義軍攻城之後,開始修建木板城垣,並築崇德、全安、聚寶、永興、永安、乾佑六座城門。當時的寬城子,南北長約3.5里,東西寬約7里,東西廣於南北約一倍,所以有了寬城子之名。

因為南北線為子午線,東西線為卯酉線,子午為長,卯酉為寬,當然就是寬城子了。所以長春廳治所自新立城北遷後,長春的俗名又被稱為「寬城子」。

❽ 長春有什麼歷史

長春來自距今約7000年前古老的肅慎語「茶啊沖」,是古代肅慎祭天時候的祈福之語。因為祈福之地
長春始建於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肅慎王國之第二個王都。時為肅慎南支(滿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稱為喜(三個七字讀音Xi,為紀念肅慎擊敗外族報喜之義而得名),肅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稱為喜都。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所以「喜」也應該是長春的簡稱。
公元前約1800年,肅慎南支的惠(穢)、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融合成為惠漠(穢貊)部族(滿族前身一支),為了紀念兩大部族融入肅慎王國,肅慎王遂改國號為德惠(得穢),改「喜都」為「合龍(合隆)城」。西漢時期建立扶余國,漸與中原東漢文化交流。道教傳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滿語「關口二郎」當為灌口二郎轉音,實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內有許多二郎神廟。改國都合龍城為「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過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質建築。在此後漫長歲月里,這座古都雖改過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東北古代王國的王都。 唐朝開元時期,長春地區成為唐『安北都護府』的一部分,時被中原人士稱為「書山府」,是唐朝發配文字獄犯人的地方,當時書山城被冤枉發配的文人很多,也使之成為文化之城,是許多中原學子嚮往的學習之地,所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廣為流傳至今。此時長春已人口近十萬的大城市,城牆面積擴大了數十倍。也因為這一時期中原文化廣泛傳入東北亞地區,此後千年一直影響東北民族文化發展方向。 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領袖大祚榮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國,改「書山府」為「隆州府」,定為國都。後遷都「敖東城」,但隆州府仍為渤海國文化經濟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萬。 公元916年,契丹建國,逐漸強大。長春地區成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於契丹的一個王子在此地出生,遂將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為「耶律德光城」。 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國,將長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龍府,遷都中都(北京)之後,改稱隆州「寬城府」(寬城子),為北方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國,國富民強,從西方傳來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金三大國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寬城子成為東北亞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眾有數十萬,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已具備規模,城牆高大分為內外兩城,宮殿隨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華,百姓安居樂業,有專門傳道的牧師在教堂講道,大多數信徒為富有的地主階級,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辦的最大的教堂聽道。 此後蒙古日益強大,攻佔寬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蒙元由於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認為這里是景教的不詳之地,才會久攻不下,遂下令將寬城子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將廢墟挖地三尺,夷為平地,所以今天幾乎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任何痕跡,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點留下一點殘存的遺跡。 明朝後期女真再次勃興,建立大清帝國,長白山成為滿洲族(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祭祖的聖地,在原來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驛站成為去長白山的必經之路,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千載古喜州,春光無限在寬城」的詩句,後來嘉慶登基後去長白山祭祖,來到這個驛站時也發現這里氣候很涼爽,又聽說先帝說過的話,便在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❾ 有關與長春的歷史(發展,工業,等等)

古典歷史時期
長春來自距今約7000年前古老的肅慎語「茶啊沖」,是古代肅慎祭天時候的祈福之語。因為祈福之地 偽滿洲國國務院(舊址)
在喜都,後世漸用「茶啊沖」取代喜都(漢譯轉音為「長春」),成為地名。然茶啊沖歷史早於喜都數千載,實則後人混為一談。茶啊沖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稱謂。 長春始建於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肅慎王國之第二個王都。時為肅慎南支(滿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稱為喜(三個七字讀音Xi,為紀念肅慎擊敗外族報喜之義而得名),肅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稱為喜都。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所以「喜」也應該是長春的簡稱。 公元前約1800年,肅慎南支的惠(穢)、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融合成為惠漠(穢貊)部族(滿族前身一支),為了紀念兩大部族融入肅慎王國,肅慎王遂改國號為德惠(得穢),改「喜都」為「合龍(合隆)城」。西漢時期建立扶余國,漸與中原東漢文化交流。道教傳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滿語「關口二郎」當為灌口二郎轉音,實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內有許多二郎神廟。改國都合龍城為「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過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質建築。在此後漫長歲月里,這座古都雖改過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東北古代王國的王都。 唐朝開元時期,長春地區成為唐『安北都護府』的一部分,時被中原人士稱為「書山府」,是唐朝發配文字獄犯人的地方,當時書山城被冤枉發配的文人很多,也使之成為文化之城,是許多中原學子嚮往的學習之地,所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廣為流傳至今。此時長春已人口近十萬的大城市,城牆面積擴大了數十倍。也因為這一時期中原文化廣泛傳入東北亞地區,此後千年一直影響東北民族文化發展方向。 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領袖大祚榮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國,改「書山府」為「隆州府」,定為國都。後遷都「敖東城」,但隆州府仍為渤海國文化經濟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萬。 公元916年,契丹建國,逐漸強大。長春地區成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於契丹的一個王子在此地出生,遂將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為「耶律德光城」。 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國,將長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龍府,遷都中都(北京)之後,改稱隆州「寬城府」(寬城子),為北方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國,國富民強,從西方傳來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金三大國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寬城子成為東北亞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眾有數十萬,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已具備規模,城牆高大分為內外兩城,宮殿隨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華,百姓安居樂業,有專門傳道的牧師在教堂講道,大多數信徒為富有的地主階級,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辦的最大的教堂聽道。 此後蒙古日益強大,攻佔寬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蒙元由於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認為這里是景教的不詳之地,才會久攻不下,遂下令將寬城子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將廢墟挖地三尺,夷為平地,所以今天幾乎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任何痕跡,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點留下一點殘存的遺跡。 明朝後期女真再次勃興,建立大清帝國,長白山成為滿洲族(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祭祖的聖地,在原來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驛站成為去長白山的必經之路,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千載古喜州,春光無限在寬城」的詩句,後來嘉慶登基後去長白山祭祖,來到這個驛站時也發現這里氣候很涼爽,又聽說先帝說過的話,便在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近現代時期
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1865年建築城垣,佔地5平方公里。 1883年,人口達9萬餘人。這是新長春的開始,也是現代長春的起源。 清政府嘉慶5年(1800年)於新生城地方設「長春廳」。設理事通判、巡檢各一,掌管民政和司法事務,隸屬於吉林將軍;從此使這座千年古都又重新建制。 清道光五年(1825年)長春廳治所由新生城遷至北面的寬城子(原寬城遺址南),仍名長春廳; 光緒七年(1881年)政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 光緒十五年(1889年)撫民通判升為知府,長春廳升為長春府,仍隸屬吉林將軍; 1896年沙俄侵入東北,攫取中長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城建起俄國人居住區。 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沙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將軍為行省,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1908年日本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其後又開辟商埠,當時城市面積為21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民國二年(1912年)三月廢府,改為長春縣; 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長春縣劃屬吉林省吉長道所轄; 民國十四年(1925年)分設長春市政公所;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稱長春市政籌備處;同年廢道制,此時仍保留長春縣制,隸屬吉林省,為一等縣。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整個東北地區,長春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洲帝國」,將長春定為「國都」,改名「新京」,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1944年市區面積為80平方公里,人口達121.7萬人,超過東京(都市區人口),號稱亞洲第一大都市。是北方唯一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城市 ,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當時城內的滿、漢、蒙古、回和朝鮮等民族分別居住在長春不同的城區,今天的寬城區-鐵北一帶主要是朝鮮族的聚居區、今天的南關區一帶主要是滿族的聚居區、今天的綠園區一帶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區、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區、漢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關區、朝陽區。由於長春獨特的多民族聚居,當時被稱為「東方小瑞士」。 1946年4月14日抗日戰爭勝利後,解放軍曾一度解放長春。 1946年5月23日國民黨接收長春。東北光復後,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正式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廢除新京特別市,正式批准析長春縣置長春市,為吉林省省轄市,同長春縣均隸屬於吉林省。 1948年解放軍圍困長春,使得長春的經濟和各項事業遭到了嚴重破壞,城市生產和人民生活瀕臨絕境,1948年圍困長春使得市區人口最後減至17萬人。 1948年10月18日,長春重新獲得解放,被確定為特別市。 1949年長春市為吉林省轄市。 1952年原由省直轄的長春縣撤銷,並入長春市。 1953年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管。 1954年長春市劃歸吉林省,為吉林省人民政府駐地。 1955年定為全國10個省轄大市之一。長春市設10個區,即長春、頭道溝、南關、朝陽、二道河子、寬城子、興隆山、大屯、范家店、凈月,其中後4個區是農村區,市內6個區有52條街,農村區有1個鎮、43個鄉、164個村。 1957年6月,調整城內為5個區,即朝陽、寬城、南關、二道河子、郊區,全市改劃為19個街、6個鎮人民公社、97個農村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將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長春市管轄;是年,長春市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4個區面積146.76平方千米,郊區和5個縣面積20222.24平方千米。長春市有3572496人。 1958年原公主嶺專區所屬農安、九台、德惠、雙陽、榆樹等5縣交由長春市領導。 1966年1月,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新成立的德惠專區領轄。 1969年德惠專區所屬農安、德惠、九台、雙陽、榆樹5縣劃歸長春市。 1979年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榆樹縣,設立榆樹市。 1994年被國家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97號)撤銷德惠縣,設立德惠市。 1994年長春市行政區域內,設59個街道、73個鎮、73個鄉、4個民族鄉。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區積544平方千米,郊區和五市縣面積19825平方千米。長春市人口有1700389戶、6574999人,其中市區內有630679戶、2237074人。各市縣人口有1069713戶、4377925人。 1995年8月,正式撤銷雙陽縣建制,設立雙陽區,屬於長春市。撤銷長春市郊區建制,重組綠園區。長春二道河子區改名二道區。長春市5個區的各行政區域做了相應的調整。市區面積由1116平方千米增加到357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由136平方千米增加到137。35平方千米。 2005年,將九台市的卡倫湖鎮、龍嘉鎮(原龍家堡鎮)、東湖鎮3個鎮劃歸二道區管轄,將德惠市米沙子鎮、萬寶鎮、農安縣合隆鎮3個鎮劃歸寬城區管轄。經過此次調整,長春市城區面積由3616平方千米擴大到4756平方千米,擴大了31。5%。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政府決定將公主嶺市范家屯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個村(范家屯經濟開發區)整建制劃歸長春市管轄,建立長春(一汽)汽車工業開發區。長春市區面積490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68平方千米(6鎮入長1140平方公里,長春汽車開發區規劃100平方公里,長春玉米開發區新增50平方公里),城區總面積居東北第一位。 2008年5月,長春六大主城區、四大開發區總人口487.6萬(四環以內),長春地區總人口868.72萬,其中流動人口約為120萬。
編輯本段今日長春
長春素有「汽車城」、「電影城」、「光電之城」「科技文化城」、「大學之城」、「森林城」、「雕塑城」的美譽,是中國汽車、電影、光學、生物制葯、軌道客車等行業的發源地。坐落在長春的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汽車工業科研生產基地,汽車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五分之一。長春客車廠,始建於1954年,是國家「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大型國有鐵路客車製造企業,是鐵道部工業總公司所屬從事機車車輛製造的大型骨幹企業,是中國最大的鐵路客車及地鐵電動客車的生產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年生產客車數量最大的製造工廠。長春現已形成了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長春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糧食總產量、商品量、商品率均居全國大城市之首;長春科技教育基礎雄厚,擁有普通高等院校三十二所,獨立科研與技術開發機構一百多個,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十五位,在光學電子、激光技術、高分子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居全國領先地位,有的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坐落在長春西南城區的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為弘揚電影文化,長春市政府自九二年以來,每兩年舉辦一屆長春電影節,邀請國內外電影界知名人士和電影廠商匯聚長春,共創電影輝煌;長春的綠化居於亞洲大城市之冠,市區綠化覆蓋率達接近80%,夏季綠樹成蔭,氣候涼爽,是理想的避暑勝地,冬季銀裝素裹,玉樹瓊枝,一派北國風光。著名的凈月潭森林旅遊區總面積478.7平方公里,有亞洲最大的人工森林。市內旅遊景點星羅棋布,開辟有十多條旅遊熱線。長春是沿邊開放城市,享受國家沿海開放城市有關優惠政策。 新的長春,宛若一顆鑲嵌在中國東北平原腹地的明珠,在二百餘年近代城市歷史的發展變化中,以其年輕而美麗躋身於國內特大城市之列!而已經湮沒的長春古代歷史又相似飽經風霜的老者,講述這里曾經的跌跌撞撞、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從古都到新城,悠遠和年輕這兩種不同的力量,都註定了長春必定輝煌!

長春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 新中國第一輛汽車在長春誕生。 新中國第一輛轎車在長春誕生。 第一汽車是中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長春是新中國電影工業的搖籃。 新中國第一部電影在長春誕生。 新中國第一部動畫在長春誕生。 長春擁有東北亞最大的國家級動漫產業和動漫教學研究機構—吉林動畫學院(全國一千所本科大學 唯 一單獨設置的動畫學院,規模屬全球最大單體獨立的動漫專業高等學府) 目前大多數中國成年人都是看長影的電影長大的。 長春目前還擁有中國唯一的世界級電影主題公園,長影世紀城。 長春是中國軌道車輛的搖籃。 新中國第一輛軌道客車在長春誕生。 新中國第一輛有軌電車在長春誕生。 中國第一列地鐵列車在長春誕生。 中國第一輛磁懸浮列車在長春誕生。(實驗) 長春客車廠是世界規模最大軌道車輛製造商。(產品有北京地鐵、北京輕軌、武漢輕軌、重慶單軌輕軌、廣州地鐵、平壤地鐵、德黑蘭地鐵等,以及中國絕大多數鐵路客車) 長春是中國光學事業的搖籃。 中國第一台激光器在長春誕生。 中國第一台電子顯微鏡在長春誕生。 長春光機所是中國最早和最負盛名的光學研究機構。 長春是中國基因生化事業的搖籃。 中國第一支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在長春誕生。 中國第一支基因工程干擾素在長春誕生。 中國第一批單克隆抗體在長春誕生。 中國的愛滋病疫苗也在長春研製。 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是中國最早和最大的疫苗研究生產單位 長春也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貢獻。 神舟六號的有效載荷(主要部件)以及玻璃窗由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製。 神舟六號的耐火材料由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製。 長春是中國航天員的搖籃 楊立偉,費俊龍,聶海勝等中國所有航天員均畢業於長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 據悉,這里還將走出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 長春還是中國第一個森林城市 街道兩旁綠樹成蔭,城南就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森林,面積478.7平方公里的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 長春還是中國糧食第一大市 長春平原周圍土地肥沃,全國十大產糧縣,長春佔了三個。商品糧產量和人均擁有量中國第一。 長春皓月集團是世界最大的牛肉加工和出口企業,年加工能力居世界第一位。 長春的吉林德大是世界農牧企業、全國工業企業、全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全國工業企業進出口4個500強。亞洲最大的肉雞屠宰加工企業。 長春大成集團是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加工能力已經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 長春於2008年12月25日榮獲「國家衛生城」 長春的人民大街是亞洲最長的街道,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是長春城市中軸線,可與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媲美

熱點內容
pca為啥要進行去中心化 發布:2025-07-20 20:52:15 瀏覽:282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地址如何去 發布:2025-07-20 20:52:11 瀏覽:405
nat區塊鏈 發布:2025-07-20 20:50:35 瀏覽:815
對元宇宙的期待 發布:2025-07-20 20:41:48 瀏覽:938
國產區塊鏈項目one 發布:2025-07-20 20:23:40 瀏覽:277
手機免費挖比特幣 發布:2025-07-20 20:19:49 瀏覽:347
比特幣合約是不是真的 發布:2025-07-20 20:19:47 瀏覽:251
區塊鏈組織機制 發布:2025-07-20 20:18:25 瀏覽:358
1050ti算力是多少 發布:2025-07-20 20:12:16 瀏覽:336
房山礦機小區有物業嗎 發布:2025-07-20 20:07:38 瀏覽: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