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中心室興奮去極
❶ 心電圖R峰時間為什麼是室壁激動時間
r前面還有p(心房沖動),從竇房結發出的沖動先經過心房再到心室。至於時間可以聯系下高中物理。
❷ 心電圖周期問題
沒有什麼影響 請你放心 心臟本身的生物電變化通過心臟周圍的導電組織和體液,反映到身體表面上來,使身體各部位在每一心動周期中也都發生有規律的電變化活動。將測量電極放置在人體表面的一定部位記錄出來的心臟電變化曲線,就是目前臨床上常規記錄的心電圖(用ECG表示)。正常心電圖上的每個心動周期中出現的波形曲線改變是有規律的,國際上規定把這些波形分別稱為P波、QRS波、T波,有時在T波後,還出現一個小的U波。此外,一個正常的心電圖還包括PR間期 (或PQ間期)、QT間期、PR段和ST段。P波代表心房的除極波,QRS波代表心室的除極波,T波代表心室的復極波。PR間期代表由竇房結產生的興奮經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達心室,並引起心室開始興奮所需的時間,QT間期反映心室除極與復極過程總的時間,也代表心臟的電收縮時間,ST段代表心室各部分已全部進入去極化狀態,心室各部分之間沒有電位差存在,曲線又恢復到基線水平。當心臟因缺血受損或壞死時,心電活動的變化能正確及時地反映在心電圖上,表現在各個波形的異常變化和進行性演變過程,為醫生提供診斷心律失常、心室肥厚、急性缺血、心肌梗塞等心臟疾病的可靠依據。
❸ 心電圖各種波形代表的意義
P波:心臟的興奮發源於竇房結,最先傳至心房,故心電圖各波中最先出現的是代表左右兩心房興奮過程的P波。興奮在向兩心房傳播過程中,其心電去極化的綜合向量先指向左下肢,然後逐漸轉向左上肢。如將各瞬間心房去極的綜合向量連結起來,便形成一個代表心房去極的空間向量環,簡稱P環。P環在各導聯軸上的投影即得出各導聯上不同的P波。P波形小而圓鈍,隨各導聯而稍有不同。P波的寬度一般不超過0.11秒,電壓(高度)不超過0.25毫伏。
P-R段:是從P波終點到QRS波起點之間的曲線,通常與基線同一水平。P-R段由電活動經房室交界傳向心室所產生的電位變化極弱,在體表難於記錄出。
P-R間期:是從P波起點到QRS波群起點的時間距離,代表心房開始興奮到心室開始興奮所需的時間,一般成人約為0.12~0.20秒,小兒稍短。超過0.21秒為房室傳導時間延長。
QRS波:代表兩個心室興奮傳播過程的電位變化。由竇房結發生的興奮波經傳導系統首先到達室間隔的左側面,以後按一定路線和方向,並由內層向外層依次傳播。隨著心室各部位先後去極化形成多個瞬間綜合心電向量,在額面的導聯軸上的投影,便是心電圖肢體導聯的QRS復合波。典型的QRS復合波包括三個相連的波動。第一個向下的波為Q波,繼Q波後一個狹高向上的波為R波,與R波相連接的又一個向下的波為S波。由於這三個波緊密相連且總時間不超過0.10秒,故合稱QRS復合波。QRS復合波所佔時間代表心室肌興奮傳播所需時間,正常人在0.06~0.10秒之間。
ST段:由QRS波群結束到T波開始的平線,反映心室各部均在興奮而各部處於去極化狀態,故無電位差。正常時接近於等電位線,向下偏移不應超過0.05毫伏,向上偏移在肢體導聯不超過0.1毫伏,在單極心前導程中V1,V2,V3中可達0.2~0.3毫伏;V4,V5導聯中很少高於0.1毫伏。任何正常心前導聯中,ST段下降不應低於0.05毫伏。偏高或降低超出上述范圍,便屬異常心電圖。
T波:是繼QRS波群後的一個波幅較低而波寬較長的電波,反映心室興奮後再極化過程。心室再極化的順序與去極化過程相反,它緩慢地從外層向內層進行,在外層已去極化部分的負電位首先恢復到靜息時的正電位,使外層為正,內層為負,因此與去極化時向量的方向基本相同。連接心室復極各瞬間向量所形成的軌跡,就是心室再極化心電向量環,簡稱T環。T環的投影即為T波。再極化過程同心肌代謝有關,因而較去極化過程緩慢,占時較長。T波與S-T段同樣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如果T波倒置說明心肌梗死
U波:在T波後0.02~0.04秒出現寬而低的波,波高多在0.05毫伏以下,波寬約0.20秒。一般認為可能由心舒張時各部產生的負後電位形成,也有人認為是浦肯野氏纖維再極化的結果。血鉀不足,甲狀腺功能亢進和強心葯洋地黃等都會使U波加大
❹ 心電圖中心室心房的除極、復極是個什麼樣的概念
心電圖里的 p波是兩心房去極化過程的電位變化
qrs波是兩心室去極化過程的電位變化
t波兩心室復極化過程的電位變化
❺ 心電圖和腦電圖的一上一下的線表示什麼意思呢
腦電圖是通過腦電圖描記儀將腦自身微弱的生物電放大記錄成為一種曲線圖,以幫助診斷疾病的一種現代輔助檢查方法.它對被檢查者沒有任何創傷。
健康人除個體差異外,在一生不同的年齡階段,腦電圖都各有其特點,但就正常成人腦電圖來講,其波形、波幅、頻率和位相等都具有一定的特點。臨床上根據其頻率的高低將波形分成以下四種:
β波:頻率在13C/S以上,波幅約為δ波的一半,額部及中央區最明顯。
α波:頻率在8~ 13C/S,波幅25~75μV,以頂枕部最明顯,雙側大致同步,重復節律地出現δ波稱θ節律。
Φ波:頻率為4~7C/S,波幅20~40μV,是兒童的正常腦電活動,兩側對稱,顳區多見。
δ波:頻率為4C/S以下,δ節律主要在額區,是正常兒童的主要波率,單個的和非局限性的小於20μV的δ波是正常的,局灶性的δ波則為異常。δ波和β波統稱為慢波。
❻ 看不懂心電圖,請知道的人答疑解惑 還有為什麼評語是大致正常
恕我直言,你看懂了,心電圖室工作的都去吃白飯么?
有經驗的醫生一眼就可以看出有沒有大的問題。(雖然我沒大有經驗...)
評語全國都這樣。現在醫患關系緊張,只要沒看出問題的,都寫大致正常,沒有敢寫正常的...(機器自動打出結論的除外...)
另外一個大致可能的問題在這兒...正常的QRS波群(就是最高的那個波)從開始到結束不該大於三個小格。但是在AVF那一行里你自己數數有幾個都卡在邊上。說三個小格吧好像又多出來點,沒有大的臨床意義。於是寫個大致正常心電圖...
❼ 心電圖中P波與心室的興奮有關系嗎還是與心房的興奮/收縮有關系
P波:
心臟的興奮發源於竇房結,最先傳至心房,故心電圖各波中最先出現的是代表左右兩心房興奮過程的P波。興奮在向兩心房傳播過程中,其心電去極化的綜合向量先指向左下肢,然後逐漸轉向左上肢。如將各瞬間心房去極的綜合向量連結起來,便形成一個代表心房去極的空間向量環,簡稱P環。P環在各導聯軸上的投影即得出各導聯上不同的P波。P波形小而圓鈍,隨各導聯而稍有不同。P波的寬度一般不超過0.11秒,電壓(高度)不超過0.25毫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