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中心三學一去是什麼
A. 中公做教育培訓都有什麼科目學習啊
我之前看他們官網上有
WEB大前端開發
JAVA開發
Python人工智慧
AR/VR游戲開發
Linux雲計算
軟體測試
網路營銷
新媒體運營
計算機證書考試
B. 教培機構轉型是在什麼方向呢
要說教培機構轉型,其實每個階段或每年都有不一樣的特點和方向,因為整個環境都是在不停變化,誰也說不準明天會怎麼樣。就像2020年對整個實體經濟的巨大打擊,讓許多教培機構也沒來得及反應,造成教培行業遭遇了前所未見的傷害,而因此也導致許多線下教培機構轉戰線上,反而線上教育卻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發展。但是在風波過去後,幼兒園轉型的好處開始影響到了線下教培機構,讓線下教培機構在現在又能夠重新煥發生機。那麼還是能夠從大方向看出來教培機構轉型的方向,一是教學質量會不斷地提高,這是教育行業一切手段和方法最終要達到的目的;二是產業融合,品牌合作,這些企業間的互動只會越來越多,為了最大化雙方資源的利用效果,形成雙贏的局面;三是科技化和數字化,即使是線下的教培機構,也會有許多科技手段和數字技術逐漸進入行業,為教培機構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四是集團化和品牌化,最終教培機構都會有著各自所屬的品牌集團,例如貝爾安親統一化的管理和培養體系,能夠以更少的資源培養更適合行業的人才,就幫助了很多教培機構。
C. 教育的三W教和學的「什麼」,「怎麼」和「為什麼」
中國的家長或教師,對子女或學生的要求,大致都認同如下的教育觀念:要學好知識,要學有用的知識,最終要成才。對這個多數人贊同的、聽上去理所當然的教育觀念,錢穎一有不同的思考和看法:理解「無用」知識的有用性;「好學」比「學好」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觀點
說到教育的問題,我想從多數人認可的教育觀念開始。中國的家長或教師,對子女或學生的要求,大致認同如下的教育觀念:子女或學生要學好知識,要學有用的知識,最終要成才。今天,我想對這個多數人贊同的、聽上去理所當然的教育觀念,提出一些不同的思考。
這個教育觀念中包含了教育的三個基本問題,即「學什麼」「怎樣學」「為什麼學」,也就是關於教育的「What」「How」「Why」的三個問題。我對這三個基本問題的不同思考,要從下面這三組詞說起,分別是:「有用」與「無用」、「學好」與「好學」、「人」與「才」。
我先說出我的觀點,之後再來詳細論說。首先,我要講學什麼,講知識的「有用」與「無用」,我要論說的是「無用」知識的有用性;第二,我要講怎樣學,講「學好」與「好學」的區別,我要論說的是「好學」比「學好」更重要;第三,我要講為什麼學,講「人」與「才」不完全是一回事,我要論說的是「育人」比「育才」更根本。我對中國教育中的這三個基本問題的不同思考,在當前中國的環境和語境中,有相當的現實針對性。
三個要點及其原因
01
「無用」知識的有用性
02
「好學」比「學好」更重要
03
「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詳細如下01
「無用」知識的有用性
這個命題並不是我最先想出來的。1939年,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長弗來克斯納(Abraham Flexner)在《哈潑斯雜志》(Harper』s Magazin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就是「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即「無用知識的有用性」。
在這篇文章中,弗來克斯納對柯達公司創始人柯達先生認為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發明的無線電收音機是最有用的發明提出質疑,認為麥克斯韋爾(Clark Maxwell)和赫茲(Heinrich Hertz)的理論貢獻更加有用。他寫道:雖然麥克斯韋爾在1873年發表的電磁理論完全是抽象的數學,赫茲在1887年對他做的電磁波實驗的實用價值也毫不關心,但是,這些看上去無用的研究卻為後來有用的發明奠定了基礎,沒有他們的工作根本就不可能有後來馬科尼的發明。弗來克斯納寫這篇文章是有原因的,因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使命,就是研究那些「無用」的知識。
舉一個經濟學的例子。我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導師馬斯金(Eric Maskin)教授因「機制設計」理論獲得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理論的起源,是研究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在利用信息上的效率問題,是抽象的理論問題,當時完全看不出在市場經濟中的有用性。但是後來,機制設計理論被應用於市場中的拍賣問題,由於拍賣不僅應用於傳統的藝術品,而且也應用於諸如無線頻譜等產權的拍賣,所以它可以解決移動通訊行業中的非常實際的問題。
再舉一個工程中的例子。這是喬布斯10年前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自己講的故事。他在當年大學一年級輟學後並沒有離開學校,而是聽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其中一門是美術字課。這在當時看來完全無用的課,在10年後他設計電腦上的可變字體時發揮了作用。喬布斯這樣說:「如果我當年沒有去上這門美術字課,蘋果電腦就不會發明這么漂亮的字體;又由於微軟視窗是照抄蘋果的,所以很可能所有個人電腦上就都沒有這樣的字體了。」
以上三個例子告訴我們,對知識有用性的認識不能過於短視。當然,短視在全球都是一個問題,不過在我們中國人中尤其突出。我們心目中的「有用」,往往是指立竿見影式的馬上有用。我把這種急功近利式的功利主義叫做「短期功利主義」。「短期功利主義」使得我們把知識的「有用性」局限在極其小的范圍內。
短期功利主義在教育中很嚴重。比如,大學中人文類的專業和課程不受青睞。又比如,學生在選課前總要先考慮這課對找實習或找工作有什麼用。可是另一方面,畢業10年、20年、30年的校友們,對他們在大學時期所上的課的評價,卻與在校生很不一樣:他們感到遺憾的是,當時學的所謂有用的課在後來變得如此無用;同時又後悔,當時沒有更多地去學那些看上去「無用」但日後很有用的課,比如一些人文、藝術、社會科學類的課。有趣的是,不少美國商界的成功人士,他們在大學本科讀的是「無用」的人文類專業,比如投資銀行高盛的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 Lloyd Blankfein)在哈佛的本科專業是歷史,私募基金黑石的CEO 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Schwarzman)在耶魯的本科專業是文化與行為,網上支付公司PayPal聯合創始人和前CEO、《從0到1》的作者彼得·蒂爾(Peter Thiel)在斯坦福的本科專業是哲學。
有許多原因,使得畢業時間較長的人對知識「有用」的看法會基於更加長遠的考量。首先,知識發展得快,過時得也快。許多在大學里學的知識雖然一時有用,但是沒有多長時間就變得過時了;第二,多數人在一生中要更換多次工作和專業,他們後來從事的工作與他們早年在大學選擇的專業不一樣,甚至相距甚遠;第三,人們對未來預測的能力很有限,只有在事後才能看清。喬布斯這樣反思:「在我念大學時,是不可能把未來的很多點連接起來的。只是在10年之後,當我回頭看時,是如此的清楚和顯然。」
因此,所謂「無用」與「有用」之分,大多是短期與長期之別。在學什麼知識這個問題上,我們要著眼於長期,不要急功近利。我們要理解,一些看似短期無用的知識可能是長期非常有用的知識。要知道,大學教育不僅是為畢業後找工作,更是為一生做准備。
以上用長期觀點來理解知識的有用性,仍然是把知識作為實現某種目的,諸如工作成效的一種工具。知識除了工具價值之外,還有內在價值。知識的有用性,不僅僅體現在能夠提高工作成效(不管是短期還是長期)的工具性方面,知識的有用性還體現在塑造人的價值、提高人的素養、提升人的品位等豐富人生的目的性方面。這就與下面要講的「育人」相關。
02
「好學」比「學好」更重要
在中學階段,「好學生」就是「學得好的學生」,而學得好就是學習成績好、考試成績好。中國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磨練出一套怎樣學好的方法,可以概括為:文科靠死記硬背,理科靠大量做題。
進入大學後,「好學生」就不應該是這種類型的「學得好」的學生,而應該是「好學的」學生。「學好」與「好學」有很大區別,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的境界:「學好」是學習中被動的接受,而「好學」則是學習中主動的探索;「學好」是今天學習的一個結果,而「好學」則是今後學習的一種習慣;「學好」只是對學習已有知識的一種度量,而「好學」則是對學習未來知識的一種態度;「學好」是為了掌握知識,而「好學」是為了探索問題;「學好」得到的是答案,而「好學」追求的是真理。「好學」遠比「學好」更重要。
「好學」是懂得怎樣學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中有若干要素,我特別要強調「好奇」「好問」「好思」這三點。
我把好奇放在首位。好奇是科技創新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始推動力。多年前,4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到清華理學院與學生座談。當被問到什麼是科學發明最重要的要素時,他們沒有選擇基礎扎實、數學好、勤奮、努力這些學生們提出來的選項,而是不約而同地說到了好奇心。連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都說:「我沒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有激情般地好奇。」
好奇是好學的第一要素,好學源於好奇。然而,我們發現,中國學生普遍缺乏「好奇心」。我進一步的猜測是,人生來都是有好奇心的,是後天的教育把原始的好奇心磨滅了。
好奇往往導致好問,而好問是質疑既有知識、探求未知的起點。但是,我們面臨的情況是,學生不好問,也不會問。我們不僅不鼓勵學生質疑老師,而且還往往對那些喜歡質疑的學生產生負面印象。我們的應試教育制度是不鼓勵提問的:獲得標准答案就能取得好成績,而提出問題不僅對獲得好成績沒有幫助,而且還有害,因為它讓你不相信標准答案。
中國學生回到家裡,家長會問:「你今天學到了什麼新知識?」據說,猶太學生回到家裡,家長問的是:「你今天提出了什麼好問題」,甚至還接著問,「你提出的問題有沒有老師回答不出來的」?以色列著名作家阿莫斯·奧茲(Amos Oz)說:「懷疑和爭辯是猶太文明的特徵。這是一種懷疑和爭辯的文化,一種解釋、反解釋、重新解釋、反對性解釋的開放式自由問答游戲。這是一種善辯的充滿爭論的文明。」全球猶太人總數只有一千多萬,還沒有北京市人口多,而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猶太人數以百計。這或許與他們的好問有關。
好思則是好學的核心。17世紀的數學家、哲學家笛卡爾——就是發明坐標系的那位法國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思故我在」,他把「思」作為人存在的根本價值。愛因斯坦把思考作為大學本科教育的根本,他說:「大學本科教育的價值,不是學習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去思考。」
如何思考?不是人雲亦雲,而是獨立思考。只有獨立思考,才會有創造性思考,才會有批判性思考,才會有「Think Different」,即不同的思考。蒂爾在《從0到1》這本書的一開頭,就舉出他在面試候選人時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哪些重要的真理,是很少有人同意你的?」(What important truth do very few people agree with you on?)他的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絕大多數真理是大家都同意的,而要說明那些與「共識」相反的、你的看法是真理,非獨立思考是不能回答的。
我希望在大學教育中能夠改變「好學生」的定義,並改變學習的方式。真正的好學生,是「好學」的學生,是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好問且能問出有意思問題的,並且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這種「好學」是一種可以伴隨學生一生的,有關「怎樣學」的能力。
03
「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在中文裡,「人才」是一個詞,而且我們經常都把「人才」簡單地落腳為「才」。所謂「拔尖創新人才」「傑出人才」,都是指「才」。但是,「人才」是由「人」與「才」兩個漢字組成的。「才」的英文是talent,而「人」的英文是person或human being。「才」關注的是「三力」:創造力、分析力、領導力。人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度量「才」的詞是成績、成功、成就,而形容「人」的詞則是自由、快樂、幸福。「育人」比「育才」更根本,是因為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
中華文化的傳統、中國教育的傳統,從來都是重視「人」的傳統。「四書」中《大學》開頭便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幾乎每一個中國教育者都常引述的一句話,講的是大學的目的是育人,是人的道德,是人的善。中國文化中的做人是非宗教的,這是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處。
梁啟超1914年到清華演講,題目是「君子」,對應的英文是gentlemen。梁啟超以「君子」寄語清華學子,強調的是做人:清華學子,首先要做君子,之後才是做才子。在演講中,他引用了《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說明的是做君子的條件。他還引用王陽明的話:「治山中賊易,治心中賊難」,說明「做人」比「做事」更難。正是由於此篇演講,「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才成為了清華的校訓。
但是,這個重「人」的傳統後來發生了變化,使得重「才」逐漸壓倒重「人」。直接原因是,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落後於西方了。落後就要挨打,因為西方有槍炮,西方有科學技術。所以我們要科學救國、技術救國、實業救國。因此,教育就轉向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專業知識的傳授,轉向對「才」的培養。不僅在中國,在所有落後國家實現追趕的過程中,都是一樣的。
不過,這種由「人」向「才」的轉向近年來在中國走向了極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經濟迅速崛起的同時,經濟增長似乎變成了唯一的價值和目標。即使當下討論的轉變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也仍然是把經濟發展作為目的。在這種思維中,人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人才就成為加速經濟發展的動力。「育才」也隨之變成了教育的最終目的。
在經濟學中,人有兩個作用:一是作為勞動力,其中包括「才」的貢獻。在這個意義上,人是經濟活動投入品,是工具;二是人是消費者,在這個意義上,人是經濟活動的目的。所以在經濟學中,人不僅是工具,也是目的。另一方面,在康德看來,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工具。康德的哲學使得「人是目的」這一價值更加清晰和突顯。無論如何,只要人是目的,不僅是工具,教育的目的中,「育人」就比「育才」更根本。
教育如何體現「育人」? 在我看來,作為目的的「人」包括「人文」「人格」「人生」三個方面,所以,關於人的教育,應該包括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養成的教育和人生發展的教育。
人文是相對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而言的。人類文明的進步從來都是科學進步與人文進步並舉的。如果說科學是為了做事,那麼人文是為了做人,做有品位的人。科學告訴你什麼是真理,人文告訴你說真話的價值。龍應台女士這樣解讀人文:文學使你看見原來看不見的東西,可以讓你看見水裡白楊樹的倒影;哲學使你從思想的迷宮里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思想迷宮的可能;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文學讓你看見,哲學讓你定位,歷史讓你連接,這些都是人文的價值。
以人文為基礎的人格是做人的准則。人格養成是人的教育的基礎,正直誠實是對人格的基本要求,而對人格的起碼要求就是人格底線。說話有底線,就是說話講真話;做事有底線,就是做事有原則;做人有底線,就是做人有良知。人格的底線就是文明人的底線。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曾經批評我們的一些精英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批評的不是一般的利己主義者,而是那些學過很多知識、善於利用制度的缺陷和傳統的弊端,同時又沒有人格底線的利己主義者。這從近期的「反腐」案例中可見一斑。
人生既有對人生發展的夢想,更有對人生意義的探索。蘇格拉底的這句名言:「未經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應該成為每一個學生用以經常提醒自己和檢討自己的格言。大學是反省人生的開始,思考人生的起步。反省人生是發現自己,認識世界的過程。
在我們當前的教育中,相對而言,我們更缺乏對人文精神、人格養成、人生發展的教育。理解人文價值,堅守人格底線,反省人生意義,應該成為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的必修課。
「三位一體」的教學
「無用」知識的有用性;「好學」比「學好」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根本——這是我對學什麼、怎樣學、為什麼學這三個教育基本問題的回答,是我這些年來,從教育改革實踐中悟出的教育理念。
學什麼、怎樣學、為什麼學,是從學生視角提出的問題。相對應的,從學校和教師視角的問題就是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教。過去這些年中,我們在清華經管學院各個教學項目,包括本科、博士、碩士、MBA、EMBA中都進行了深入的改革。
雖然各項目的學生群體不同,學習階段和學習目標不同,但是這些改革有一個一致的主線,就是把傳統的以知識為核心的教育方式,改變為「三位一體」的教學方式,即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獲取。在這個「三位一體」之中,我們首先強調價值塑造,之後是能力培養,最後才是知識獲取,並且在實施中更加側重長期有用,以及有助於「育人」的知識。這正是對應著上述教育理念的具體行動
D. 培訓和教育的區別是什麼
教育和培訓的本質區別導致兩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心點的區別
教師、學員和管理者都是教育和培訓活動的主體,但教育和培訓的中心點是不一樣的。教育強調的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獲取知識,課程和教學內容是學校規定好的,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因此,教育的中心是教師。
在培訓活動中參訓者都是成年人,他們都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他們之所以參加培訓不只是為了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能力和提升發展空間。對他們來說培訓活動強調的是參訓者需要什麼,參訓者能夠通過培訓真正學到什麼,培訓師就應該傳授什麼,而不是培訓師願意教什麼就教什麼,因此,培訓的中心是學員。
二、學習內容的區別
教育提供的教學內容強調的是培養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培訓強調的則是與企業工作密切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和運用。
三、過程的區別
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個人為導向的過程,個人在接受教育前對學什麼專業和畢業後做什麼會有很多選擇,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張揚自己的個性。
培訓的過程則是一個以企業工作和任務為導向的過程,你一旦進入特定的企業之後,企業會要求你在某個工作崗位上在一段時期內保持相對的穩定,並要求你與企業目標保持一致,與企業規范保持統一,認同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你不可再率性而為,你的個性可能會相對受到制約,你的特長也可能會在一段時期內得不到發揮,你需要去適應新的環境並很快地融入到企業生活中。
拓展資料
培訓就是培養+訓練。就是通過培養加訓練使受訓者掌握某種技能的方式。目前,國內培訓主要以技能培訓為主,側重於行為之前。 為了達到統一的科學技術規范、標准化作業,通過目標規劃設定、知識和信息傳遞、技能熟練演練、作業達成評測、結果交流公告等現代信息化的流程,讓受訓者通過一定的教育訓練技術手段,達到預期的水平提高目標,提升戰鬥力,個人能力,工作能力的訓練都稱之為培訓!
培訓是給有經驗或無經驗的受訓者傳授其完成某種行為必需的思維認知、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基於認知心理學理論可知,職場正確認知(內部心理過程的輸出)的傳遞效果才是決定培訓效果好壞的根本。
E. 駕照被扣12分參加滿分學習,其中集中培訓三天,具體是做些什麼培
太原市駕照滿分培訓流程(詳細)
1. 到扣證的交警大隊出具滿分學習證明。
2. 持滿分學習證明和本人身份證,到駕照核發地或違章所在地車管所辦理滿分培訓報名,領取駕駛人滿分教育記錄單(這里強調一下有的地方必須回駕照核發地報名,因為異地駕照清零系統有問題,看當地車管所具體情況,一定要問清楚,在太原報名必須是太原駕照)。
3. 等到報名時間(一般預約到2個月以後,參加培訓)去參加為期7天滿分培訓,3天現場教育(培訓內容為什麼滿分培訓,分的重要性,安全駕駛,酒駕的危害等等),2天網路教育,2天體驗教育(站崗,指揮交通之類的),會有老師在駕駛人滿分教育記錄單簽名記錄你的參加學習的情況(每個地區不一樣,按太原為例,實際是3天上午現場教育(太原在東山滿分培訓室),1天上午上路站崗(報名車管所所在區轄區內))。
4. 持身份證和駕駛人滿分教育記錄單,去當時滿分報名的車管所,報名科目一考試,60元,領取科一準考證和科一繳費發票(培訓免費,只收考試費用)。
5. 拿上准考證和科一繳費發票以及身份證,去參加科目一考試,分配機位,考試對號入座。
6. 考試合格以後,持有科目一考試成績單,本人確認簽字,去報名車管所歸檔,清零(當地駕照估計2天之內清零;異地駕照會一周,有的地方會更久),之後領取申請人信息反饋通知書。
7. 持信息反饋通知書,去扣證交警大隊領取駕照。
F. 佛法的三學是什麼
佛法的三學是:戒、定、慧
1、修戒: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
2、修定:擯除雜念,專心致志,觀悟四諦。
3、修慧:擯除一切慾望和煩惱,專思四諦、十二因緣,以窺見法,獲得智慧解脫。
戒定慧三學是次第的關系,即循序漸進的關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嘗試讓自己的心平靜;內心平靜了,應進一步提升智慧。
(6)教培中心三學一去是什麼擴展閱讀:
小乘五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小乘八戒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廣大床、花鬘瓔珞、歌舞戲樂。
小乘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項應戒的言行細目,合並為五項時,稱五篇門。
大乘三聚凈戒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
大乘十重禁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說過罪、自贊毀他、慳、瞋、謗三寶。
大乘四十八輕戒為:不敬師長、不舉教懺、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項具體戒條。
G. 教育中心是什麼機構
教育中心多指培訓機構。培訓機構,以學歷教育或成人繼續教育為目的的教育培訓機構需要有場地的要求及師資的要求,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給予認證並且取得社會力量辦學資格方可營業,其培訓課程價格需要核算並報教育部門批准,增加課程或改變收費需要向教育部門申請並獲得批准後才可改變。
一、培訓形式
技能培訓
教育培訓是勞工部門培養和考取上崗資格證為目的,所以登記機關是勞動部門,而且需要以不盈利或者少盈利為目的,主要是提供勞動部門的認證考試培訓,師資需要認證,收費需要認證。
商業培訓
區別於以上的教育形式是因為,商業培訓的登記機關是工商局,在設置課題和訂立價格等方面比以上兩種形式簡單,但不可提供教育部門相關的學歷教育也不可以提供勞動部門的上崗認證教育培訓。
課外輔導培訓
課外輔導是以中小學文化課輔導為主的培訓。
二、招生
培訓市場很大,也很有前景,已經非常細分化,並且在很多地區,計算機培訓,英語培訓,已經把很多市場做爛,很多傳統的招生方法已經不適用。
據國誠招生策劃市場人員統計,每年有30%的培訓機構新增,也有30%的培訓機構倒閉。找到合適有效的推廣橋梁,成為培訓機構發展壯大的根本! 俗稱生源!
如何解決生源,最根本的就是創造咨詢量。無論是媒體推廣,渠道合作等目的都是為了增加曝光率,增加咨詢量。用傳統的招生手段已經無法滿足招生需求
三、類型
從培訓行業競爭主體來說,由於其發展的歷史背景淵源和可把持、可利用的教育培訓資源、教育市場的不同,其市場開發和運作模式也不盡相同,下面作一簡略的分析。
(1)政府部門下屬的行政事業單位或培訓中心。
它們是國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下屬的行政事業單位,是培訓市場的新力量。
(2)各行業協會組織
國內的各行業協會組織最近幾年的發展速度迅猛,好比: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等都在全國具有很高的影響力。
(3)高校專業院系與培訓公司
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一直是培訓市場中的熱點人物,是決定培訓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高校各院系利用自身的專家優勢,開設各種專業的培訓,具有核心的競爭優勢。清華大學的清華大學領導力培訓中心、北大的光華管理學院。
(4)中國高層管理培訓機構類型劃分
海外商學院,其高層管理者培訓原汁原味;中國大型企業的大學、學院,如華潤集團的華潤大學以及海爾等都已經有自己的商學院,由企業的商學院做高管培訓;跨國公司的商學院,如惠普大學過去這些企業大學主要為公司內部培訓,向客戶開放;
(5)職業教育集團
在中國,有很多職業教育集團,也就是職業培訓機構,他們一般都是辦學時間長,擁有自身的一套教材以及教學理念,這其中又分中外合資以及本土企業,中外合資的一般都是引進國外成熟的教育培訓理念,比如源自北美加拿大的達內科技,在美國紐約上市的安博集團,而在國內的本土企業中,最著名的就是北大青鳥,新東方、、第一學國際教育等。這些培訓機構一般都辦學時間都在5年以上,而且其機構基本遍布全國,擁有雄厚的資源。
(6)國外的培訓機構在中國授權辦學考證
也就是所謂的「洋證書」,即國外一些著名的培訓機構在國內授權辦學招生,藉助國外的成熟技術和師資資源,體現西為中用的最佳組合,考「洋證書」逐漸也形成了一股熱潮,像AACTP、ACCA、CFA、CFP、雅思、托福、托業、BEC 等,種類繁多,且大多都被國內的外資公司高度認可,成為職場人士升職加薪的籌碼。
(7)各地一些當地小培訓機構
因為如今沒有一個標准出台,因此在各地,有很多的小職業培訓機構,有的甚至還沒有資格證書,就租幾間教室就開始招生授課,這個對培訓學員沒有一點保障。
因此參加職業培訓的學員應該認真選擇培訓機構,一個好的培訓機構,將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職業生涯。
H. 教育培訓機構是做什麼的
培訓機構,以學歷教育或成人繼續教育為目的的教育培訓機構需要有場地的要求及師資的要求,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給予認證並且取得社會力量辦學資格方可營業,其培訓課程價格需要核算並報教育部門批准,增加課程或改變收費需要向教育部門申請並獲得批准後才可改變。
裡面的銷售兩個方面,1是市場招生;二是咨詢教師。都需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
教育培訓是勞工部門培養和考取上崗資格證為目的,所以登記機關是勞動部門,而且需要以不盈利或者少盈利為目的,主要是提供勞動部門的認證考試培訓,師資需要認證,收費需要認證。
(8)教培中心三學一去是什麼擴展閱讀:
從培訓行業競爭主體來說,由於其發展的歷史背景淵源和可把持、可利用的教育培訓資源、教育市場的不同,其市場開發和運作模式也不盡相同,下面作一簡略的分析:
(1)政府部門下屬的行政事業單位或培訓中心
它們是國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下屬的行政事業單位,是培訓市場的新力量;
(2)各行業協會組織
國內的各行業協會組織最近幾年的發展速度迅猛,好比: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等都在全國具有很高的影響力;
(3)高校專業院系與培訓公司
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一直是培訓市場中的熱點人物,是決定培訓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高校各院系利用自身的專家優勢,開設各種專業的培訓,具有核心的競爭優勢。清華大學的清華大學領導力培訓中心、北大的光華管理學院;
(4)中國高層管理培訓機構類型劃分
海外商學院,其高層管理者培訓原汁原味;中國大型企業的大學、學院,如華潤集團的華潤大學以及海爾等都已經有自己的商學院,由企業的商學院做高管培訓;跨國公司的商學院,如惠普大學過去這些企業大學主要為公司內部培訓,向客戶開放。
I. 教培機構不再盈利後,孩子的學業發展在哪裡
讓教培界震動不已的雙減文件,帶來的結果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反正我家孩子的各種培訓班,最近都以各種理由在停課中了,至於什麼時候再開課,唯有等候另行通知,也許是遙遙無期了。
網課即將給許多家長帶來便利,終究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有才幹去教訓自己的孩子。並且網課在方便和投資金錢上,大部分家庭都是可以接受的。
看完以上的三種方式,真是應證了一句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不管怎樣,面對勢在必行的雙減文件,有人歡欣有人愁,終究當今的孩子,要面對中考分流,高考評分錄取。
這一切都沒有改動的情況下,想通過讀書改動命運的人,仍是很需求補課的。
也許看到這兒,有家長會說,不補課都不補,我們不就是站在同一起跑點上了嗎?說出這樣的話來的家長,我覺得你要麼是挺單純,要麼是你家孩子天賦異稟(學習才幹強壯),不然就是一個笑話。
最終,關於未來教培安排的打開,你還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