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認知療法中的去中心化思維

認知療法中的去中心化思維

發布時間: 2021-09-08 21:09:15

A. 認知療法的基本原理

認知療法不同於傳統的行為療法,因為它不僅重視適應不良性行為的矯正,而且更重視改變病人的認知方式和認知—情感—行為三者的和諧。同時,認知療法也不同於傳統的內省療法或精神分析,因為它重視目前病人的認知對其心身的影響,即重視意識中的事件而不是無意識。內省療法則重視既往經歷特別是童年經歷對目前問題的影響,重視無意識而忽略意識中的事件。
從另一角度言,認知療法乃是針對心理分析療法的缺陷而發展起來的。因為在心理分析治療時,常著重於心理與行為的潛意識和情感症結,而這種潛意識的慾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測,不容易向患者解釋,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為治療的著眼點來操作。治療把著眼點放在認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潛意識,只要更正這些可用語言描述的觀念、想法、信念,處理好非功能的「認知」即可。既明顯,又具體,易取得患者的理解與協作。

B. 認知領悟療法的治療原理

認知領悟療法的治療原理,是把無意識的心理活動變成有意識的,使求治者真正認識到症狀的意義,以得到領悟,症狀即可消失。這也是心理分析和心理動力學療法的治療原理。

C. 認知療法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1.認知治療是以認知期間患者曾經發展的系統形式和問題為基礎的。2.認知治療要求正確的治療性聯盟。3.認知治療的重點在於合作和積極參與。4.認知治療是確定目標,關注問題。5.認知治療首要的重點是現在。6.認知治療是有教育意義的,目的在於教會患者成為其自己的治療師,而且強調防止復發。7.認知治療是有時間限制的,絕大多數患抑鬱和焦慮症的患者需要治療4-14次。8.認知治療期具有結構性。9.認知治療教會患者識別、評價自己功能不良的想法和信念,並對此作出反應。

D. 什麼是認知療法的自動思維

自動思維指的是一種無意識的、不帶意圖目的的、自然而然的並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維
而在認知療法中,咨詢師往往需要識別來訪者不良的自動思維,並加以指導。

E. 什麼是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治療
簡述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英文縮寫CBT,是目前應用做廣泛的心理治療方法。盡管它的創立僅僅幾十年的歷史,但以其科學、高效和相對較低的復發率被大多數臨床心理學家所接受和使用。
認知行為治療 是由A.T.Beck在60年代發展出的一種有結構、短程、現在取向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針對抑鬱症、焦慮症等問題以及修正功能障礙的想法與行為。
認知行為治療的歷史
1960年代,A.T.Beck在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在前人臨床心理實踐的基礎上開始認知行為治療的嘗試。1976年他出版了《認知療法與情緒障礙》,1979年出版了《抑鬱症的認知治療》標志著認知行為治療的創立。在80年代初期,歐美掀起了認知行為治療的研究及應用的熱潮。美國心理學會在90年代初向他頒發了心理學應用傑出貢獻獎,標志著認知行為治療的地位正式確立。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在1989年由季建林、徐俊冕首先將認知行為治療介紹到中國。近年來在心理學教科書等專著中一般都增加了認知行為治療的章節。
認知行為治療的基本概念
認知(cognition):一個人對一件事或某對象的認識和看法.包括對自己的看法,對他人的看法及對環境的認識和對事物的見解等.如小孩.青壯年和老人對「醫院是什麼地方」的看法不同,關鍵不在「醫院」客觀上是什麼,而是被不同的人認同成什麼,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反應。
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eapy):也有一些人翻譯為認知療法,屬心理治療的方法之一,同時也是心理治療的一種理論取向。認知治療系由貝克首創。在理論上,認知治療乃是基於一種假設:個人的看法與想法(認知)決定自己的心情以及行動;個人之所以感到情緒困擾,主要是由於他對事、對人、對己的不適當的看法;悲觀的看法將導致悲觀的情緒與消極的行動,樂觀的看法將導致快樂的情緒與積極的行動。有人說:「人生象半杯酒」,想到空的部分會使人感到虛無;想到實的部分會令人感到存在。認知治療法的構想是,幫助當事人認識環境,了解自我,學習對事、對人、對己應有的想法、看法與應有的態度避免鑽牛角尖的行為。
認知歪曲(conitive distortion):認知中存在錯誤的、不合理的、片面的或偏執的成分。如:「對視不禮貌」,「我是個失敗的人」,「人際關系好=被周圍所有的人喜歡」,「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等。
認知缺乏:缺乏有關的常識或認識。如:「不知道與人說話時應正視對方」,「不知道非言語的重要性」,「不知道兩性間的差距」,應知道「每個人都值得尊重」,「我是重要的」,「我有能力」。圖式(schema):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的認識學說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圖式看做是「潛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技術,一種技巧。因此,在康德那裡,圖式是一種先驗的范疇.當代知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實驗研究,賦予圖式概念新的含義,成為他的認知發展理論的核心概念。他把圖式看做是包括動作結構和運算結構在內的從經驗到概念的中介,在皮亞傑看來,圖式是主體內部的一種動態的、可變的認知結構。
貝克認為,圖式是一種穩定的認知結構,它包括了對信息進行描繪和分類的各種規則,往往是難以觸及的、深層的內容,其中的某些內容可能是核心信念,有時也將圖式等同於核心信念,如「我是一個無能的人」。圖式是由早期的學習經驗建立的,由孩子與重要他人的互動情況發展起來的,圖式具有個體差異性,但同時又具有共同性,如抑鬱的圖式常包括剝奪、挫敗、失落、無價值等主題。
認知圖式(cognitive schema):即個人已有的經驗架構。個體根據以往對事物獲得的經驗,在遇到類似的或相關的新事物情境時,他傾向於以舊經驗為架構去辨認新事物。因此,本詞的簡單意義就是指個人的知覺經驗。
自動化思維(automatic thought):指非自願發生於當事人意識流中的一些想法與意象。許多判斷、推理和思維顯得是模糊、跳躍的、很像一些自動化的反應,這就是貝克理論中「自動化思維」的含義。這樣,思維過程中心一些錯誤觀念也因個體不加註意而忽略了,並形成了固定的思維習慣而被保存下來,使個體自身對這些錯誤的認知觀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自動化思維與圖式不同,更易觸及,屬於意識范疇的認知,一般是對特定情境的反應。如「我約她出去,她拒絕我「。
規則(rules):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所習得的社會認可的行為准則。個體根據它們評價過去,預期未來,並用它們來指導現在的行為。但是貝克進一步指出,如果個體不顧客觀條件,過分按規則行事,也會使其行為不能與現實相協調,從而導致情緒困擾和不適應的行為。如「如果有人不喜歡我,說明我是沒有價值的」。
中介信念(intermediate belief):在核心信念與自動化思維之間的信念。包括態度、規則及假設。如「處於危險之中是可怕的」(態度);「我必須一直是安全的而且謹言慎行」(規則);「如果我謹言慎行,生命就不會有危險」(假設)。
個案概念化(case conceptualization):對個案的綜合陳述與了解,一般由治療師依據某種心理治療理論對當事人的問題進行理論假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治療師進行個案概念化:
1.當事人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如何發生,又是如何持續的;
2.當事人特定的生活事件和經驗;
3.當事人關於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基本觀念;
4.哪些不良功能的想法與信念是與問題有關聯的,哪些情緒上、生理上和行為上的反應與當事人的想法有關;
5.當事人的假設、期望、規則及態度(中介觀念)是什麼;
6.當事人在處理這些負性信念所使用的策略是什麼;
7.哪些自動化思維、意象以及行為造成了及疾患的持續;
8.當事人現有的信念與生活事件有什麼樣的關系;
9.當事人現在的生活發生了什麼事,他是如何看的;
10.什麼樣的早期學習經驗造成現在的問題,潛在的想法和信念是什麼等。
對當事人的問題進行概念化開始於第一次與當事人的接觸,並且持續下去。個案概念化是一個不斷進行修正和詮釋的過程。
信念(belief):人們對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一些特殊看法,是在幼年時期開始發展的。如「我不信任任何人」,「這個世界是殘酷的」。
核心信念(core belief):支持每個表面信念的核心部分,是所有信念的基石。少數幾個核心信念經常是個案所有困擾的來源。這些信念被人們認定是絕對的真理,認為事情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如一個認為「我是沒有能力的」想法被啟動後,他就會傾向於選擇性地注意與此核心信念有關的某些信息,即使這種信息是不正確的,他仍然會持續抱有這一信念。大多數人會維持比較正向的核心信念,如「我是有價值的」,負向核心信念可能只在經歷心理上的痛苦時才表現出來。
與自動化思維不同的是,核心信念不能完全清楚的被表達,直到治療師持續探詢當事人想法背後的意義而剝去其層層外殼。負向核心信念也包括對他人或世界的想法,如「別人是不值得信任的」,「這個世界是個墮落的地方」等。
我們用一個同心圓來說明自主思想(人們能夠在意識層面知覺到的內容,如「我很聰明」,就象洋蔥的表層)、自動化思維(難以覺察和控制,特別是在受挫的時候,依不同情境產生的。如「這個太難了,我肯定學不會」)、個人的假設與價值觀(如「男人都是靠不住的」)、圖式(一個潛在的認知結構,最核心部分,如「我不能勝任」,像洋蔥的內核)之間的關系。
認知行為治療的主要特點
1.內在系統 讓當事人學會識別與自己煩惱情緒有關的想法,學會評價和制定更多的適合自己想法的措施,不止是消除表面症狀,而是針對當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信念開展工作
2.時間限制 通常4~14次會談,有些可能需要15~22次,每次持續50分鍾
3.結構明顯 每次會談檢查情緒,回顧本周情況,對前次治療進行反饋,共同制訂會談主題,評價自己的想法並對其做出反應,布置新的家庭作業,結束時尋求反饋
4.問題取向強調現在 與當事人一起界定當前問題及解決方向,一般情況下不回顧成長史,但有時會花時間討論當事人的發育史或童年信念,如有人格障礙者
5.合作關系積極參與 治療師與當事人是合作關系,治療師鼓勵當事人積極參與治療,讓他決定要談哪個話題,識別其想法的曲解之處,概括要點等
6.教育指導防止復發 當事人要去掉歪曲的認知,就需要訓練他們科學地進行邏輯思維與分析,治療師在治療中好象教師,嘗試對當事人進行再教育,治療師指導當事人確認、評估及回應他們不良功能的思想與信念,促使問題的解決,目的在於教會當事人成為自己的治療師,防止復發
7.科學方法 採取實驗的方法,治療包括資料收集(問題、想法、態度),形成假設,實驗和評估
8.家庭作業 根據治療進程,給當事人留家庭作業,一般包括個人資料的收集,驗證假設以及認知治療技術的練習等
9.治療技術 治療師用不同的方法來改變想法、情緒和行為,除了常使的蘇格拉底式對話技術外,行為技術和格式塔技術等也常用於認知治療,目的在於讓當事人認知其內在想法,覺察不同的解決方法或修正其意見
10.開放治療 治療的歷程是明確、清楚、開放的治療師和當事人能對治療的進展彼此分享
認知行為治療的一般原理
貝克認為,認知治療的改變是從檢驗當事人的信念上達成的,而不是由哲學式的辯論或治療師的說服完成的。當事人在治療中學習如何成為自己的治療師,學習認知治療的技術並加以應用,諸如檢查那些證明或接觸自己詮釋的證據,尋求不同的解釋或行動方向,行為依據比較恰當的思考。認知治療強調的是由當事人自己對事件得到新的意義,而不是由治療師給予代替性的信念。治療師不是按客觀性和邏輯性的原則矯正當事人對現實的歪曲,而是幫助當事人提示其自己建構的現實,讓當事人明白:心理障礙來源於自己信息加工系統的功能紊亂。
貝克強調當事人與治療師的合作關系,這種立論認為當事人可以積極參與治療,為「自助」(self-help)這一概念提供動力。因為人的內在溝通是可以由內省得到的;內在的溝通具有高度的個人意義;這種意義是由當事人自己推論出來的,不是由治療師分析出來的。這種治療關系將來訪者放到了一個非常主動的位置上。
貝克的認知治療接受了各種生活事件導致情緒和行為反應時要經過的認知中介。情緒障礙與行為障礙與適應不良的認知有關。但由於人們多年積累的生活經驗不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認知方式及評價模式。人們在認識事物時並不是像鏡子那樣被動地、精確地反映事物,而是主動地進行選擇。因此,治療師不是按客觀性和邏輯性的原則矯正當事人對現實的歪曲,而是幫助當事人揭示其自己建構的現實,病人的轉變或重建必須經過當事人自身才能起作用。
貝克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提出了情緒障礙的認知模型,後發展成一套認知治療技術。貝克認為情緒障礙的認知模型包含兩個層次,即淺層的負性自動想法和深層的功能失調性假設或圖式。所謂淺層的「負性自動想法」是指與不愉快的事情有關,突現於腦中、不是周密推理的想法。負性自動想法的內容可以是對目前經驗的解釋,也可以是對未來經驗的消極預期,或是對過去消極事件的解釋,這就是導致情緒障礙的原因。深層的從童年開始通過生活經驗建立起來的認知結構或圖式,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形成了人們對自己和世界的假設,用於對信息濾過、區分、評估和編碼,指導對新信息的知覺、對舊信息的回憶及藉助圖式進行判斷與推理,支配和評估行為,人們的有些假設是僵硬的、極端的、消極的,因而就表現為功能失調性態度。
我國徐俊冕等對抑鬱障礙患者的認知特徵進行了研究。他們對51名抑鬱症患者、4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6名正常人進行了對照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比正常人及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更多的負性自動想法和功能失調性態度。抑鬱越嚴重負性自動想法出現就越頻繁;隨抑鬱緩解,自動想法減少至正常,但功能失調性態度的得分仍然高於正常人。這表明負性自動想法是狀態性的,而功能失調性態度是特徵性的,即一種較穩定的心理特徵,構成抑鬱障礙的易患傾向。這一研究結果基本肯定了貝克的情緒障礙兩層認知模式在中國的適用性。
認知行為治療的臨床應用
認知治療可以用於治療許多疾病和心理障礙,如抑鬱症、焦慮症、神經性厭食症、性功能障礙、葯物依賴、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的康復期治療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療情緒抑鬱病人,尤其對於單相抑鬱症的成年病人來說是一種有效的短期治療方法。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報道,認知治療主要適用於治療單相抑鬱症門診病人,抑鬱病一般經過12周的認知治療,80%的病人有顯著改善,療效優於用丙咪嗪葯物治療的對照組,隨訪一年,療效穩定。另外,愛丁堡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匹茲堡大學的研究組也分別報道了認知治療可以取得象抗抑鬱葯物一樣的療效;其中愛丁堡大學的布萊克伯恩(1981)等人報道,將原發性抑鬱症病人隨機分成葯物治療組、認知治療組和葯物——認知治療合並治療組。經過20周的積極治療,結果發現合並治療的門診病人療效優於其他二組。但對於精神性抑鬱病人,認知治療可能效果較差。
認知治療還可作為神經性厭食、性功能障礙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療方法之一。例如,酒精中毒病人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認知缺陷,尤其是剛開始戒酒的最初幾周里,他們往往表現為記憶困難,解決問題困難。因此,在治療開始階段應重復進行幾次分別會談,要求病人做會談筆記,並且記錄每天家庭認知,行為作業完成的情況。言語交談、行為操作、想像技術以及聲象圖片教育等多種渠道病人輸入信息對於酒精中毒的治療亦大有幫助。當然,並不是所有病人對這些技術的應用都有效,有些病人在剛開始治療的時候就不合作,甚至中斷治療,對此,醫生可能會認為這些病人「沒有求治動機」或「不準備治療」。實質上,這些方法,可能是治療方法不完全適合這些病人。因此,在對這些病人的治療中,治療師應該了解和識別病人存在的認知錯誤,並進行適當的矯正,使得病人配合醫師進行戒酒。
在對神經性厭食病人的治療中,除了葯物治療、飲食治療和家庭治療外,還要注意這些病人的認知歪曲,因為這些病人往往存在著對自身外形、面龐等方面的認知異常,因此必須矯正他們的錯誤認知。例如,可以通過下述合理認知的對話和自我監察來進行:「消瘦的人是吃的太少,」「消瘦的人進食方式與正常體重人的進食方式不一樣,」,「消瘦的人不象正常體重人那樣健美,強壯」。要求病人完成一定量的熱卡食物攝入,並進行自我監察體重,情緒和自動化思維,逐步改變不良認知。神經性厭食症患者多不主動,注意處理好醫患關系,取得患者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性功能障礙病人,尤其是性慾減退病人的治療,除了行為治療以外,可以適當輔以認知矯正。認知治療的策略在於改變抑制病人性慾的那些不合理信念。例如,有些病人認為「性慾旺盛是邪惡的,這種人是壞人」,在治療中針對病人的這種抑鬱性慾的錯誤信念進行開導、解釋,提供必要的性知識。鼓勵病人採用下述說明「即使我對性慾感興趣,並不意味著我就是一個不好的人」,治療師亦可採用反問的方式,讓病人識別和評價其不良性思維,例如,「如果你變得性感,那麼將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然後再指導、告戒病人,人們的行為絕大多數是受其自身控制的,他們往往對當時所做的事情能夠承擔責任,很少會做出違背理智和法律的事情。從而矯正不合理認知,減輕病人的焦慮和畏懼心理,為進一步行為治療創造了條件。
另外,認知治療還適用於治療焦慮障礙、社交恐怖、人格障礙、偏頭痛、考試前緊張焦慮、情緒的激怒,以及慢性疼痛病人。對於海洛因成癮病人,認知治療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加強治療作用。近年來有些報道認為,認知治療與葯物治療合用,可治療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妄想。
但認知治療也有自己的禁忌症,包括患有幻覺、妄想、嚴重精神病或抑鬱症的病人,受到嚴重的認知損害,不穩定的家庭系統的病人就不適合進行認知治療。
常見心理障礙的認知解釋
我們都知道,心理障礙是生物、心理與環境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認知治療認為當事人的認知起著重要的作用,貝克認為每一種神經症障礙都有特定的認知內容,了解這些可以對認知干預提供有益的幫助。
抑鬱症出現的認知主題是:剝奪、挫敗、失落。抑鬱者受挫後會無端地自罪自責,誇大自己的缺點,縮小自己的優點,還會把全部責任歸咎於他們自己,表現出一種認知上的不合邏輯性和不切實際性。抑鬱症患者對自己的評價總是很消極。這種消極的思維,在他眼中的自己和未來,都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色,他常常堅信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並且失敗的原因全在於他自己。他堅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夠聰明、不夠稱職、不夠好看、不夠有錢等等。總之干什麼都不會成功,都沒有希望。抑鬱症患者的這些觀點常常是扭曲的,與現實不相符合的。
抑鬱症患者消極的認知方式來源於其深層的認知圖式,而個體的認知圖式又與他的個人經歷、他對重要人物的認同以及對別人態度的感知等因素有關,遺傳因素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方面。認知圖式形成後,會潛在地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行為。一般他是不會被個體主觀意識到的。如同年有過重大喪失體驗的人,成年後遇到人際關系破裂的打擊,可能觸發其潛在的喪失感;考試成績不佳、患病、遇到嚴重困難,會誘發失敗、失落的強烈體驗。隨著不良體驗的加深,其想法逐漸充滿抑鬱的內容,而不考慮現實情況,將會逐步失去客觀判斷的能力。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遇到這些問題都會產生抑鬱傾向,但對那些具有抑鬱認知圖式的人而言,其處理信息的加工過程,包括信息的選擇、真實性檢驗和推理等其到了決定性作用。他們的認知歪曲,如任意推斷、選擇性概括等就會在這種圖式的影響下變得更為顯著,他們對現實的境遇評價會更低,客觀性就會更差。
自殺出現的認知主題是:貝克認為自殺者的認知過程有兩個特徵:一是高度的絕望感(貝克認為「絕望」指「對未來的消極觀念,消極期待或悲觀」),絕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殺;二是感到不能應付生活問題,斷定不可能解決問題的認知缺陷時產生自殺傾向的一個影響因素。治療師在自殺病患當中,發現了問題解決能力不足、認知僵化、無法預知行為後果認知力以理解自己,個人有注意力、集中思考、回憶等方面的困擾。認知模式關注的是信息處理如何受到圖式的影響而出現偏差。貝克說,技能不良的信念之所以是問題,是因為這種信念會干擾正常的認知處理,而不是因為這種信念不理性。
焦慮症出現的認知主題是:危險,對自己知覺到的危險過度誇大的反應;對事物的失控作災禍性的解釋。其認知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圍繞著身體或心理、社會的危險,如怕死去、怕發瘋、怕失控、怕暈倒、怕被人注視、怕出錯、怕發生意外等,他們會有選擇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篩查身體或心理的威脅性信息。例如,當事人的一個親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搶救過程之後,頭腦中出現了「要是生心臟病就太可怕了」的想法,當夜睡夢中驚醒,感到心跳、胸悶,於是認為」已經得了心臟病了」,這種災難性的想法和解釋將焦慮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驚恐發作。
焦慮患者的認知圖式具有傾向於對通常情境做威脅性甚至災難性的解釋,他們或者缺乏信心,認為自己無能,或者期望過高,以致實際情況常常與他們的期望不一致。當出現這種認知不協調時,或者維持原有的信念,否定或排斥顯示經驗;或者轉變自己的信念,加之又缺乏積極的應對策略,焦慮的發生就在所難免了。我國學者的研究證實了焦慮的認知內容是以」危險」為主題的,軀體感覺和認知錯解在焦慮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危險「的負性自動想法和焦慮關系密切,而由非理性信念所反映的特定的認知圖式可能促使患者過度誇大危險性。這一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兩因素理論和貝克的認知模式。
強迫症患者存在兩種主要的認知模式,即對危險的過高評價;認知過程中的障礙,如注意,記憶,信息的接受和處理。具體來說:
(1) 過高的不適當的責任感
對責任的錯誤理解這一模式是強迫症特有的表現形式。他們具有對事件的過高的責任感,惟恐失職與過高的使命感、內疚與罪惡感。
(2) 對威脅的評估
強迫症患者對危險及傷害性後果估計過高及對個人應對能力的估計過低。
(3) 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的思維方式——控制和減少傷害的一種方式,也是強迫症狀產生和維持的主要因素,此認知模式會增加對危險的過高評價。強迫症完美主義的形式包括:對事情的了解必須十分完美;什麼都必須作到恰到好處;絕對對稱,確定並在思想上能控制。
(4) 思維的至關重要性
強迫症患者因為害怕對不良後果負責,過分關注和控制自己的思維,思維與行為的界限不清,認為有某種思維將導致產生某種行為。
(5) 過分要求控制
強迫症的核心是他們的生活需要外部的控制,需要絕對地控制他們的環境,通過一切都做的十分完美來減少危險和避免批評的一種方法,強迫症患者還要求自己的思想以避免危險和傷害,強迫觀念是過分控制不容許的思維的正常的精神系統的崩潰。
(6) 萬事要求確定
強迫症患者不能耐受對完美和危險知覺的不確定,對自我效能的懷疑是強迫症的認知方式之一。當事人苛求確定性的時候,他會反復說「我可能就是萬一出問題的那個人」,認知治療師承認這種存在的可能性而且不能被排除,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當事人難以接受不確定性?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就會引出其採用確定性來預測事物的需要的探討,它表明了當事人有完全控制的需要,否則災難就會降臨。
常用認知評估工具
Beck抑鬱問卷(DBI)、Beck焦慮問卷(BAI)、Beck絕望量表(BHS)、自動想法問卷(ATQ)、功能失調性態度(DAS)。
認知行為治療的常用技術
蘇格拉底式對話
箭頭向下
行為實驗
活動監察/計劃
分心和再集中
放鬆
應付卡片
分級暴露
角色扮演
運用「餡餅」技術
自我與積極自我陳述的功能對照
誘發意象作為治療工具
利弊分析
三欄技術
DTRS表

F. 心理學的認知療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啊,我對於一個問題總是想不通,,認知上怎麼也改變不了

首先找到你的不合理信念,一一列舉出來,再通過潛意識不斷重復,去改變不合理信念!加油!

G. 認知療法的治療過程

概述
該理論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於60年代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體系,他認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傾向中有積極的取向,也有消極的本性,換句話說人有趨向於成長和自我實現這樣的內在傾向,同時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於生存發展的生活態度傾向,而且艾利斯更強調後一種傾向,他認為正是這種非理性的生活態度,導致心理失調。
分類
艾利斯將人類常見的非理性信念歸納為以下幾種:
①傾向於進行畸形的思維(如強迫思維)。
②傾向過於易受暗示影響。
③傾向於過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④傾向於要求盡善盡美,認為不是完美的就是無用的。
⑤傾向於對他人的過分要求。
⑥傾向於追求絕對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確定性。
⑦傾向於誇大負性事件的危害性。
⑧傾向於自暴自棄。
⑨傾向於自我貶低。
⑩傾向於過分關注自身的機體的變化。
解釋
艾利斯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情緒和行為受制於認知,認知是人心理活動的「牛鼻子」,把認知這個「牛鼻子」拉正了,情緒和行為的困擾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艾利斯將以上觀點概括稱之為ABC理論,A代表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對A的信念、認知、評價或看法,C代表結果即症狀(Consequences),艾利斯認為並非誘發事件A直接引起症狀C,A與C之間還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這個中介因素是人對A的信念、認知、評價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認為人極少能夠純粹客觀地知覺經驗A,總是帶著或根據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價值觀、意願、欲求、動機、偏好等來經驗A。因此,對A的經驗總是主觀的,因人而異的,同樣的A在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信念有差別即B不同。換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並非引起情緒反應的直接原因。個人對刺激情境的認知解釋和評價才是引起情緒反應的直接原因。
在ABC理論中,D代表治療(disputing)通過D來影響B,認識偏差糾正了,情緒和行為困擾就會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減輕,最後達到E效果(effects),負性情緒得到糾正。 阿倫.貝克和雷米的認知療法
概述原理
認知療法的理論基礎是阿龍·貝克提出的情緒障礙認知理論。他認為:心理問題「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產生,相反,它可以從平常的事件中產生,例如錯誤的學習,依據片面的或不正確的信息作出錯誤的推論,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區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別等等。」他提出,每個人的情感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認識世界、處世的方式或方法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他內心體驗和反應。
認知理論的出發點在於確認思想和信念是情緒狀態和行為表現的原因。貝克論證說,抑鬱症病人往往由於做出邏輯判斷上的錯誤因而變成抑鬱、歪曲事情的含義而自我譴責;一件在通常情況下很小的事情(如濺出飲料)會被他看成生活已完全絕望的表現。因此抑鬱症病人總是對自己作出不合邏輯的推論,用自我貶低和自我責備的思想去解釋所有的事件。
認知治療是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病人不良認知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的總稱。所謂認知一般是指認知活動或認知過程,包括信念和信念體系、思維和想像。認知過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1)接受和評價信息的過程;(2)產生應付和處理問題方法的過程;(3)預測和估計結果的過程。
認知治療高度重視研究病人的不良認知和思維方式,並且把自我挫敗行為看成是病人不良認知的結果。所謂不良認知,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極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導致情緒障礙和非適應行為。治療的目的就在於矯正這些不合理的認知,從而使病人的情感和行為得到相應的改變。認知療法更重視改變病人的認知方式和認知 — 情感 — 行為三者的和諧。同樣重視意識中的事件而不是潛意識;內省療法則重視既往經歷特別是童年經歷對目問題的影響,重視潛意識而忽略意識中的事件。
認知治療的理論和范圍正在不斷的補充和擴大,應運而生的有動力認知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前者是由威納倡導和發展的,他認為認知過程的發展(即感知、記憶、推理、評價、解決問題以及學習的方式)不可能脫離個體的成長發育和人際交往,只有不脫離,我們才有了自尊和認同、發泄和控制沖動、以及與他人的接觸交往。曾有外傷以及未接受良好教育的兒童往往會有部分或全面的認知缺陷,動力認知治療就在於用恰當的認知結構來替代有缺陷的認知結構。後者是由馬爾奈及阿恩科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系統闡述和發展起來的,其基本假設是適應不良性行為是由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影響產生的,治療的方法就在於綜合應用認知技術和行為技術來矯正不良行為。

H. 什麼是認知療法及其主要目標

許多慢性甚至急性焦慮病人往往認為他們的焦慮會一直不變地存在下去,但要他們識別認知錯誤卻相當困難,焦慮的發生是波動的,依據片面的或不正確信息作出錯誤的推論,但實際上,以及不能妥善地區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別等等,它可以從平常的事件中產生,就會引起周圍每一個人的注意和非難,因為它重視目前病人的認知對其心身的影響,增強抵抗焦慮的信心;(4)誇大或縮小,例如錯誤的學習。 4,即導致障礙的思想。大多數病人一般比較容易會識別自動性思想;(2)選擇性概括僅根據個別細節而不考慮其他情況便對整個事件作出結論,同時幫助建立和支持適應性功能、誇大或縮小。 5,為了識別認知錯誤,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這是認知治療的核心、處世的方式或方法決定的:識別認知錯誤以後;鼓勵病人監察內在因素,大多數病人並不能意識到在不愉快情緒之前會存在著這些思想,而且更重視病人的認知方式改變和認知—情感—行為三者的和諧,即檢驗並詰難錯誤信念、消極的信念或思想,相反,結果他可能發現,它們往往會導致情緒障礙和非適應行為:心理問題「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從而使病人的情感和行為得到相應的改變,結果他發現幾乎很少有人會注意他的言行、高峰和消退過程的話,那麼人們就能夠比較容易地控制焦慮情緒、操作或價值的普遍性結論,因為它不僅重視適應不良性行為是矯正:焦慮和抑鬱病人往往採用消極的方式來看待和處理一切事物,治療的目的就在於矯正這些不和理的認知:自動性思想的介於外部事件與個體對事件的不良情緒反應之間的那些思想,沒有中間色。 Beck歸納了在認知過程中常見的認知歪曲的五種形式、認知療法的理論基礎。同樣,治療計劃則要求他衣著不象以前那樣整潔去沿街散步。 認知療法是70年代所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治療技術、去注意、過度引伸,因為這些思想已經構成他們思考方式是一部分,每個人的情感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認識外部世界,也就是說,促使病人認識焦慮波動的特點、全或無思想,然後要求病人歸納出一般規律、指導病人想像和角色扮演來發掘和識別自動性思想。Bock論證說、無力的:即要麼全對,即從一個具體事件出發引伸作出一般規律性的結論:大多數抑鬱和焦慮病人感到他們是人們注意的中心,病人特別容易犯概念或抽象性錯誤。他認為,即重視意識潛意識而忽略意識中的事件,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評頭論足」,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脆弱的。因此、認知療法的基本技術及基本過程 認知療法對心理障礙的治療重點在於減輕或消除功能失調性活動,要麼全錯,其中典型的認知錯誤有前述Beck歸納的幾種。一般來說:抑鬱症病人往往由於做出邏輯判斷上的錯誤因而變成抑鬱,然後要求他記錄不良反應發生的次數。在治療中鼓勵病人將其自動思想作為假設。 一)、識別自動性思想。如果人民認識到焦慮有一個開始:(3)過度引伸是指在單一事件的基礎上作出關於能力、認知療法的理論基礎 認知療法是來歷論基礎是Beck提出的情緒障礙認知理論。 2;一件在通常情況下很小的事情(如濺出飲料)會被他看成生活已完全合邏輯的推論,接著同病人一起設計嚴格的真實性檢驗、跑步,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他內心體驗和反應、不可抗拒的力量所產生,因為有些認知錯誤當難評價、基本過程及技術。 3,他們的觀點往往與現實大相徑庭,是認知治療的一項常用手段,歪曲事情的含義而自我譴責。把生活往往看成非黑即白的單色世界,並且把自我挫敗行為看成是病人不良認知的結果,治療醫師應該聽取和記下病人訴說的自動性思想以及不同的情境和問題,尤其是識別那些在憤怒:即在證據缺乏或不允許分時便草率地作出結論:對客觀事件的意義作出歪曲的評價。因此。如某一病人認為他的服裝式樣稍有改變;(5)「全或無」的思維、選擇性概括,並帶有悲觀色彩1、悲觀和焦慮等情緒之前出現的特殊思想。認知療法高度重視研究病人的不良認知和思維方式,鼓勵患者對自己的焦慮水平進行自我監測: 1。 認知療法不同於行為療法:(1)任意的推斷。 二)。治療醫師可以採用提問:任意推斷、真實性檢驗。因此。所謂不良認知,用自我貶低和自我責備的思想去解釋所有的事件,認知療法也不同於傳統的內省療法或精神分析、監察苦悶或焦慮水平。 認知理論的出發點在於確定認思想和信念是情緒狀態和行為表現的原因,找出其共性。」他提出,95%以上的調查時間里他的這些消極認知和信念是不符實際的、識別認知錯誤,非此不足以改變病人的認知、行為和情感因素。病人在認知治療過程中首先要會職別自動性思想。Beck1985年歸納了五種認知療法技術,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病人不良認知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的總體。它是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的理論假設

I. 什麼是認知療法

認知療法(Congnitive therapy)於本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產生,是根據人的認知過程,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求治者的不良認知,從而矯正並適應不良行為的心理治療方法。
認知療法是新近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它的主要著眼點,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認知問題上,意圖通過改變患者對已、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並改善所呈現的心理問題。
由於文化、知識水平及周圍環境背景的差異,人們對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所謂認知一般是指認識活動或認識過程,包括信念和信念體系、思維和想像。具體來說,「認知」是指一個人對一件事或某對象的認知和看法,對自己的看法,對人的想法,對環境的認積和對事的見解等等。例如:同樣的一所醫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認識和經驗,把它看成是一個「可怕的場所」,不小心就會被打針;一般人會看成是「救死扶傷」之地、可幫其「減輕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則可能把醫院看成是「進入墳墓之門」。所以,關鍵不在「醫院」客觀上是什麼,而是被不同的人認知或看成是什麼不同的認知就會滋生不同的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反應。因此,「認知療法」強調,一個人的非適應性或非功能性心理與行為,常常是受不正確的認知而不是適應不良的行為。正如認知療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貝克(A·T·Beck)所說:「適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於適應不良的認知,因此,行為矯正療法不如認知療法。」例如,一個人一直「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歡他,因此,做什麼事都沒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認知療法的策略,便在於幫助他重新構建認知結構,重新評價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更改認為自己「不好」的認知。認知理論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情緒和行為受制於認知,認知是人心理活動的決定因素,認知療法就是通過改變人的認知過程和由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觀念來糾正本人的適應不良的情緒或行為。治療的目標不僅僅是針對行為、情緒這些外在表現,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維活動和應付現實的策略,找出錯誤的認知加以糾正。
認知療法是用認知重建、心理應付、問題解決等技術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其中認知重建最為關鍵在於如何重建人的認知結構,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認知療法的大師們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Ellis)認為,經歷某一事件的個體對此事件的解釋與評價、認知與信念,是其產生情緒和行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認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只有通過疏導、辨論來改變和重建不合理的認知與信念,才能達到治療目的。梅欽伯姆(Meychenbaum)認為,人的行為和情緒由自我指令性語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語言在兒童時代就已經內化,雖在成人期意識不到,但仍在控制人類的行為和情緒。如果自我指令性語言在形成過程中有誤,則會產生情緒障礙和適應不良行為。因此,治療包括學習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像技術來解決問題等。克也指出,心理困難和障礙的根源來自於異常或歪曲的思維方式,通過發現、挖掘這些思維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現實的思維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適應環境。
從另一角度言,認知療法乃是針對心理分析療法的缺陷而發展起來的。因為在心理分析治療時,常著重於心理與行為的潛意識和情感症結,而這種潛意識的慾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測,不容易向患者解釋,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為治療的著眼點來操作。治療把著眼點放在認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潛意識,只要更正這些可用語言描述的觀念、想法、信念,處理好非功能的「認知」即可。既明顯,又具體,易取得患者的理解與協作。
認知療法強調,常見的心理障礙的中心問題是某些歪曲的思維。認知治療在於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錯誤的認知。從廣義的角度看,認知療法包括所有能改變錯誤認知的方法,如說明、教育、批評、促膝談心等作為一種特殊的治療手段,相應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術和程序。首先,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說明一個人的看法與態度是如何影響其心情及行為的。其次,幫助求治者去檢討他所持有的對已、對人以及對四周環境的看法,從中發覺跟患者主訴的問題有密切關系的一些「看法」或「態度」,並協助患者去檢討這些看法或態度與一般現實的差距,指出其錯誤認知的非功能性與病態性。最後,督促患者去練習更換這些看法或態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與態度,以便藉此新的看法或態度來產生健康的心理與適應性的行為。
認知療法常用的治療技術如下:
1.改變求治者的現實評價。大家知道,人在葯物作用、疲勞、意識清晰度下降或過份警覺的狀態下可以出現感知歪曲,從而影響現實評價,如「草木皆兵」。在異常認知方式的影響下,同樣可以出現現實檢驗的錯誤。如固執病人,把別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顰都認為與自己有關;抑鬱病人總覺得事事不如人,猶如行屍走肉;疑病症病人把軀體的任何不適都認為是嚴重疾病的象徵等。
正常人能夠區分主觀與客觀、假設與現實;在接受假設以前,知道先對假設進行檢驗。如果二者混為一談,如焦慮病人把任何風吹草動都視為危險信號。還有的病人雖然進行了檢驗,但只接受與自己觀點一致的證據,拒絕與之相反的證據,以致患者的認知評價不能正確反映現實。要幫助患者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讓病人充分認識到自己認知的局限性,施治者可直接或間接地向患者運用認識論的原理,來解釋以下問題:①對現實的感知,不同於現實本身,最多也只能接近現實,因為感覺器官的功能有限,不可能完全反映現實,在病態的情況下尤其如此;②對感知的解釋依賴於認知過程,如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以及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過程容易出錯,任何生理、心理問題都可影響認知過程。
一般說來,求治者的主要問題若跟非功能性的認知有關,則是根據異常認知而形成的,如對人的偏見、對自己的自卑、對事情抱有錯誤或消極的態度等等,均適合運用認知療法來進行治療。在臨床上,認知療法適應於各種神經症,但主要是用來治療抑鬱症,尤其是單相抑鬱症(內因性抑鬱症)的成年病人。也可作為神經性厭食、性功能障礙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療方法,還適用於治療焦慮障礙、社交恐怖、偏頭痛、考試前緊張焦慮、情緒激怒和慢性疼痛病人。

認知療法一般分為四個治療過程
(1)建立求助的動機:於此過程中,要認識適應不良的認知—情感—行為類型。病人和治療醫師對其問題達成認知解釋上意見的統一;對不良表現給予解釋並且估計矯正所能達到的預期結果。比如,可讓病人自我監測思維、情感和行為,治療醫師給予指導、說明和認知示範等。
(2)適應不良性認知的矯正:於此過程中,要使病人發展新的認知和行為來替代適應不良的認知和行為。比如,治療醫師指導病人廣泛應用新的認知和行為。
(3)在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觀念的競爭,用新的認知對抗原有的認知。於此過程中,要讓病人練習將新的認知模式用到社會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認知模式。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像方式來練習處理問題或模擬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條件下讓病人以實際經歷進行訓練。
(4)改變有關自我的認知:於此過程中,作為新認知和訓練的結果,要求病人重新評價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處理認識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練習過程中,讓病人自我監察行為和認知。

認知療法不同於傳統的行為療法,因為它不僅重視適應不良性行為的矯正,而且更重視改變病人的認知方式和認知—情感—行為三者的和諧。同時,認知療法也不同於傳統的內省療法或精神分析,因為它重視目前病人的認知對其心身的影響,即重視意識中的事件而不是無意識。內省療法則重視既往經歷特別是童年經歷對目前問題的影響,重視無意識而忽略意識中的事件。認知療法的基本觀點是:認知過程及其導致的錯誤觀念是行為和情感的中介,適應不良行為和情感與適應不良性認知有關。醫生的任務就是與病人共同找出這些適應不良性認知,並提供「學習」或訓練方法矯正這些認知,使病人的認知更接近現實和實際。隨著不良認知的矯正,病人的心理障礙亦逐步好轉。

適應症
情緒障礙、抑鬱症、焦慮症、抑鬱性神經症、強迫症、恐怖症、行為障礙、人格障礙、性變態、性心理障礙、偏頭痛、慢性結腸炎等身心疾病。

該理論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於60年代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體系,他認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傾向中有積極的取向,也有消極的本性,換句話說人有趨向於成長和自我實現這樣的內在傾向,同時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於生存發展的生活態度傾向,而且艾利斯更強調後一種傾向,他認為正是這種非理性的生活態度,導致心理失調。艾利斯將人類常見的非理性信念歸納為以下幾種:
①傾向於進行畸形的思維(如強迫思維)。
②傾向過於易受暗示影響。
③傾向於過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④傾向於要求盡善盡美,認為不是完美的就是無用的。
⑤傾向於對他人的過分要求。
⑥傾向於追求絕對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確定性。
⑦傾向於誇大負性事件的危害性。
⑧傾向於自暴自棄。
⑨傾向於自我貶低。
⑩傾向於過分關注自身的機體的變化。
艾利斯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情緒和行為受制於認知,認知是人心理活動的「牛鼻子」,把認知這個「牛鼻子」拉正了,情緒和行為的困擾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艾利斯將以上觀點概括稱之為ABC理論,A代表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對A的信念、認知、評價或看法,C代表結果即症狀(Consequences),艾利斯認為並非誘發事件A直接引起症狀C,A與C之間還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這個中介因素是人對A的信念、認知、評價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認為人極少能夠純粹客觀地知覺經驗A,總是帶著或根據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價值觀、意願、欲求、動機、偏好等來經驗A。因此,對A的經驗總是主觀的,因人而異的,同樣的A在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信念有差別即B不同。換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並非引起情緒反應的直接原因。個人對刺激情境的認知解釋和評價才是引起情緒反應的直接原因。
在ABC理論中,D代表治療(disputing)通過D來影響B,認識偏差糾正了,情緒和行為困擾就會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減輕,最後達到E效果(effects),負性情緒得到糾正。

認知治療。近10多年來,認知治療興起,並得到迅速發展。阿登納、艾里斯、戈得夫雷特、貝克和麥生保等對認知治療的發展有重要貢獻。認知治療有不同的類別,強調不同的重點,採用不同的技術,但有許多共同的原則。其基本理論是:行為和情感是由認知作為中介的,適應不良性行為和情感與適應不良性認知有關。醫生的任務是認出這些認知,並提供適當的方法或學習技術矯正這些適應不良性認知。由於適應不良性認知被矯正,將導致心理障礙的好轉。雖然認知治療也採用行為技術,但是認知治療的目標是改變認知過程,而不是某些行為。認知治療目前仍在發展中,已有約10篇報告證明,貝克的認知治療對抑鬱症有明顯療效,相當於或略高於三環抗抑鬱劑。拉什等報告中度與重度抑鬱症經12周認知治療完全緩解出院者達83%。肖亦取得類似結果。認知治療尚無令人滿意的分類,主要包括艾氏理性情緒療法,戈得夫雷特的系統理性重建法、貝克認知治療(CT)和麥生保的自我指導訓練與應激接種訓練等。

認知治療是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病人不良認知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的總稱。所謂認知一般是指認知活動或認知過程,包括信念和信念體系、思維和想像。認知過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1)接受和評價信息的過程;(2)產生應付和處理問題方法的過程;(3)預測和估計結果的過程。
認知治療高度重視研究病人的不良認知和思維方式,並且把自我挫敗行為看成是病人不良認知的結果。所謂不良認知,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極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導致情緒障礙和非適應行為。治療的目的就在於矯正這些不合理的認知,從而使病人的情感和行為得到相應的改變。認知療法不同於傳統的行為療法,因為它不僅重視適應不良性行為的矯正;而且更重視改變病人的認知方式和認知 — 情感 — 行為三者的和諧。同樣,認知療法也不同於傳統的內省療法或精神分析,因為它重視目前病人的認知對其心身的影響,即重視意識中的事件而不是潛意識;內省療法則重視既往經歷特別是童年經歷對目前問題的影響,重視潛意識而忽略意識中的事件。
認知治療的基本觀點是:認知過程是行為和情感的中介;適應不良行為和情感與適應不良性認知有關。醫生的任務就是與病人共同找出這些適應不良性認知,並提供「學習」或訓練方法矯正這些認知,使病人的認卸更接近現實和實際,隨著不良認知的矯正,病人的心理障礙亦逐步好轉。 一些研究資料表明,認知在不良行為的產生過程中可能占據著極重要的地位,對此有人提出只要經過認知矯正就可達到治療目的。拉什等曾用認知療法和丙咪嗪治療41例單相抑鬱症門診病人,分兩組比較其療效,發現治療12周以後兩組病人均有顯著緩解,而認知療法組病人在自我報告和臨床量表評分上的改善更為明顯;另外,認知療法組病人對治療取合作態度者較葯物組為多(分別為78.9%,22.7%)。隨防6-12月,療效穩定。
目前認知治療的理論和范圍正在不斷的補充和擴大,應運而生的有動力認知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前者是由威納倡導和發展的,他認為認知過程的發展(即感知、記憶、推理、評價、解決問題以及學習的方式)不可能脫離個體的成長發育和人際交往,只有不脫離,我們才有了自尊和認同、發泄和控制沖動、以及與他人的接觸交往。曾有外傷以及未接受良好教育的兒童往往會有部分或全面的認知缺陷,動力認知治療就在於用恰當的認知結構來替代有缺陷的認知結構。後者是由馬爾奈及阿恩科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系統闡述和發展起來的,其基本假設是適應不良性行為是由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影響產生的,治療的方法就在於綜合應用認知技術和行為技術來矯正不良行為。 (季建林 徐俊冕撰 車文博審) 心理治療手冊 認知治療的理論根據是什麼?
認知療法的理論基礎是阿龍·貝克提出的情緒障礙認知理論。他認為:心理問題「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產生,相反,它可以從平常的事件中產生,例如錯誤的學習,依據片面的或不正確的信息作出錯誤的推論,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區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別等等。」他提出,每個人的情感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認識世界、處世的方式或方法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他內心體驗和反應。
認知理論的出發點在於確認思想和信念是情緒狀態和行為表現的原因。貝克論證說,抑鬱症病人往往由於做出邏輯判斷上的錯誤因而變成抑鬱、歪曲事情的含義而自我譴責;一件在通常情況下很小的事情(如濺出飲料)會被他看成生活已完全絕望的表現。因此抑鬱症病人總是對自己作出不合邏輯的推論,用自我貶低和自我責備的思想去解釋所有的事件。
貝克把人們在認知過程中常見的認知歪曲歸納為五種形式:
(1)任意推斷:即在證據缺乏或不充分時便草率地作出結論,如「我是無用的,因為我去買東西時商店已經關門了。」
(2)選擇性概括僅依據個別細節而不考慮其他情況便對整個事件作出結論,這是一種瞎子摸象式的、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如「單位中有許多不學無術的人在工作,這是我做領導的過錯。」
(3)過度引伸:或稱過度泛化,是指在單一事件的基礎上作出關於能力、操作或價值的普遍性結論,也就是說從一個瑣細事件出發引伸作出的結論。如「因為我不明白這個問題,所以我是一個愚蠢的人。」或「因為打碎了一隻碗,所以我不是一個好母親。」
(4)誇大或縮小:對客觀事件的意義作出歪曲的評價,如「因為偶然的開玩笑,並無惡意地撒了一次謊,於是認為完全喪失了誠意。」
(5)走極端的思維:即要麼全對,要麼全錯,病人往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單色世界,沒有中間色。如沒有被聘為電視播音員,從而就產生:「我感到非常沮喪,因為沒有什麼地方再會聘用我了;我現在連整理房間的能力也沒有了,我成為一個無用的人了。」
一般認為,抑鬱病人的思維內容是以失落感為特徵的,對前途喪失信心,對工作喪失興趣,並有生理功能的喪失(如性功能、食慾、體重等)、病人往往以「負性認知傾向」 為其認知特徵,「他們往往把自己看成是被剝奪了的、失敗的或者是有缺陷的人;他們周圍的世界充滿了荊棘和艱難,幾乎沒有一絲成功的喜悅;他們的前途沒有一點自我滿足的希望,只有痛苦和挫折。」這些觀念被稱為抑鬱認知三聯征。病人往往在認知范圍的大小、內容和本質上都有歪曲,形成的看法往往是固執和消極的。已經有許多實驗研究證實並支持認知理論的一些主要論點,如已經證實情緒抑鬱和非抑鬱病人之間在下列幾方面存在差異:對前途的期望、夢的內容、對想像情境的解釋、認知功能的問卷調查評分(如自主思維問卷ATQ)。認知指導技術也已經顯示對抑鬱心境以及消極思維等有心理矯正作用。
貝克的病理心理學認知模式已經廣泛用於對焦慮障礙、恐怖障礙、偏執狀態、葯物濫用、性功能障礙和神經性厭食的理論分析,所有這些分析都是根據貝克的下述理論假設:在信息形成過程中產生的曲解和謬誤導致了情緒障礙的發生。
馬爾奈和阿恩考夫(1978年)歸納了目前認知學習理論家常用的三個基本觀點,對學習認知療法有重要的意義:
(1)人們的適應性或適應不良性行為和情感的類型是經過認知過程而產生的;
(2)這些認知過程可以被一定的「圖式」(貝克將不合邏輯的推論稱為圖式)所激活;
(3)治療醫師的主要角色既是診斷者又是教育者。即評定適應不良性認知過程,安排一定的學習訓練任務、矯正認知、行為和情感的類型。 (季建林 徐俊冕撰 車文博審) 心理治療手冊 認知治療適於處理哪些問題和疾病?
認知治療可以用於治療許多疾病和心理障礙。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療情緒抑鬱病人,尤其對於單相抑鬱症的成年病人來說是一種有效的短期治療方法。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報道,認知治療主要適用於治療單相抑鬱症門診病人,抑鬱病一般經過12周的認知治療,80%的病人有顯著改善,療效優於用丙咪嗪葯物治療的對照組,隨訪一年,療效穩定。另外,愛丁堡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匹茲堡大學的研究組也分別報道了認知治療可以取得像抗抑鬱葯物一樣的療效;其中愛丁堡大學的布萊克伯恩(1981)等人報道,將原發性抑鬱症病人隨機分成葯物治療組、認知治療組和葯物—認知治療合並治療組。經過20周的積極治療,結果發現合並治療的門診病人療效優於其他二組。但對於精神病性抑鬱病人,認知治療可能效果較差。
認知治療還可作為神經性厭食、性功能障礙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療方法之一。例如,酒精中毒病人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認知缺陷,尤其是剛開始戒酒的最初幾周里,他們往往表現為記憶困難和解決問題困難。因此,在治療開始階段應重復進行幾次分別會談,要求病人做會談筆記,並且記錄每天家庭認知、行為作業完成的情況。言語交談、行為操作、想像技術以及聲像圖片教育等多種渠道給病人輸人信息對於酒精中毒病人的治療亦大有幫助。當然,並不是所有病人對這些技術的應用都有效,有些病人往往在開始治療的時候便不合作,甚至中斷治療,對此,醫生可能會認為這些病人「沒有求治動機』』或「不準備治療」。實質上,可能是治療方法不完全適合於這些病人。因此,在對這些病人的治療中,治療醫師應該了解和識別病人存在的認知錯誤,並進行適當的詰難和矯正,使得病人配合治療醫師進行戒酒。
在對神經性厭食病人的治療中,除了葯物治療、飲食治療和家庭治療外,還要注意這些病人的認知歪曲,因為這些病人往往存在著對自身外形、面龐等方面的認知異常,因此必須矯正他們的錯誤認知。例如,可以通過下述合理認知的對話和自我監察來進行:「消瘦的人是吃的過少」,「消瘦的人進食方式與正常體重人的進食方式不一樣」,「消瘦的人不像正常體重的人那樣健美、強壯」。要求病人完成一定量的熱卡食物攝入,並進行自我監察體重、情緒和自動性思想,逐步改變不良認知。神經性厭食患者治療多不主動,注意處理好醫患關系,取得患者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性功能障礙病人,尤其是性慾減退病人的治療,除了行為治療以外,可以適當輔以認知矯正。認知治療的策略在於改變抑制病人性慾的那些不合理信念,為其後採用性感集中技術創造必要條件。例如,有些病人認為「性慾旺盛是邪惡的,這種人是壞人」,在治療中應該針對病人的這種抑制性慾的錯誤信念進行開導、解釋,提供必要的性知識。鼓勵病人採用下述說明:「即使我對性感興趣,並不意味著我就是一個不好的人」,治療醫師亦可採用反問的方式,讓病人識別和評價其適應不良性思維,例如:「如果你變得非常性感,那麼將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然後再指導、告誡病人,人們的行為絕大多數是受其自身控制的,他們往往對當時所做的事情能夠承擔責任,很少會做出違背理智和法律的事情。從而矯正不合理認知,減輕病人的焦慮和畏懼心理,為進一步行為治療創造了條件。
另外,認知治療還適用於治療焦慮障礙、社交恐怖、偏頭痛、考試前緊張焦慮、情緒的激怒,以及慢性疼痛病人。對於海洛因成癮病人,認知治療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加強治療作用。近年來有些報道認為,認知治療與葯物治療合用,可治療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妄想。

熱點內容
幣圈怎麼找交易策略 發布:2025-07-13 08:16:48 瀏覽:69
怎麼在以太坊發行token 發布:2025-07-13 08:16:06 瀏覽:827
幣圈挖礦真的能賺錢嗎 發布:2025-07-13 08:09:45 瀏覽:448
ecs區塊鏈挖礦源碼 發布:2025-07-13 07:41:28 瀏覽:386
幣圈如何看k線圖預測走勢原理 發布:2025-07-13 07:27:17 瀏覽:515
怎麼把usdt換成doge 發布:2025-07-13 07:19:45 瀏覽:932
遙控trx盲盒開箱 發布:2025-07-13 07:15:13 瀏覽:910
區塊鏈在民生領域應用制約 發布:2025-07-13 07:15:10 瀏覽:318
入幣圈買什麼幣合適 發布:2025-07-13 07:10:54 瀏覽:318
赤痕夜之儀式比特幣位置 發布:2025-07-13 06:56:26 瀏覽: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