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文化去中心化
㈠ 新媒體產業的基本特徵
新媒體產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第三產業的重要分支,也是國民經濟發展不可分割的有機成分。同所有「產業」一樣,新媒體產業具備各種產業化特徵和產業經濟屬性。根據產業經濟學的詮釋,「產業」這一概念屬於中觀經濟學的范疇,它指具有某些相同特徵或共同屬性的或生產同一類產品的企業、組織、系統或行業的組合。新媒體產業具備所有產業共有的經濟學屬性。
首先,新媒體產業具有集群性。單個企業不能構成產業,只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企業、組織、系統或行業按照某種規律組合在一起,才能稱其為產業。新媒體產業是由新媒體硬體製造商、內容提供商、服務提供商、運營商等不同環節組合而成的,每一個環節都與前後環節存在競合關系。集群性可以使新媒體產業降低成本,形成規模效應,促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其次,新媒體產業的價值鏈具有增值性和循環性。構成新媒體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組成部分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每一個價值鏈環節都由大量的同類企業構成,以內容生產、服務集成為主的上游產業鏈環節同以平台運營、產品營銷為主的下游產業鏈環節緊密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各環節交換物質、信息和資金,共同推進新媒體產業的價值遞增。
再次,新媒體產業具有生產性。新媒體產業的產品是無形的內容,它通過對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等的整合、加工和重構,不斷地生產無形的內容產品,為社會創造價值,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新媒體產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分支,除了具備所有產業的普遍屬性之外,還有其特殊性;也正是這些特殊性,將新媒體產業同物質生產部門及傳統媒體產業區分開來。
(一)新媒體產業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和文化屬性
新媒體產業不同於以物質生產為主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它屬於廣義的文化產業,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和文化屬性。眾所周知,媒體具有雙重屬性,即事業屬性和經濟屬性。媒介既是社會公共服務單位,也是經濟單位:既為統治階級和社會公眾服務,也為自身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和生存追求利益最大化。媒介產業化是媒介經濟屬性的延伸,但同時也不可能擺脫事業屬性的滲透和制約,媒介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和文化屬性正是其事業屬性的表徵。
任何媒介產業都處於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不可避免地被注入該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精神,新媒體產業也不例外。文化研究學派的領袖人物斯圖亞特·霍爾在《「意識形態」的再發現》一文中指出,現代文化領域是一個「意識形態戰場,不同文化形式在這里相互爭奪霸權,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就是在各種話語斗爭的事件中被製造出來的」,新媒體的互動性、草根性、個性化等特點為意識形態的互動提供了足夠的平台和運作空間,也就在客觀上將各種意識形態滲透進新媒體內容產品之中,使得新媒體產業相對於傳統媒體產業更加強調意識形態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主導意識形態的絕對控制。
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分支,新媒體產業是一種新型資源產業,文化、信息和教育等新型資源是產業的主導,並賦予新媒體產業以鮮明的文化屬性。新媒體產業所生產的內容產品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文化產品,具有文化產品的基本特徵。從這個角度來說,新媒體產業的產品既要包含社會基本價值觀和思想文化精神,又要滿足消費者對新媒體產品「使用價值」的功能性需求,而這種功能性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通過思想文化精神來滿足。
(二)產業融合是新媒體產業的特質和發展方式
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媒體產業最為典型地承載和反映了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
首先,新媒體產業本身就是「媒介融合」的產物。例如,在網路媒體的細分產業中,網路報紙是互聯網與傳統報紙融合的結果,網路廣播電視則是互聯網同傳統廣播電視融合的產物;類似的,在手機媒體的細分產業中,手機報紙是手機媒體與傳統報紙的融合,手機廣播電視則是手機與廣播電視的融合。新媒體技術是新媒體產業興起的先導力量,然而,僅僅依靠技術並不能推動新媒體產業的發展,「內容」才是這一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由於新媒體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內容積淀,因此,它只能藉助「媒介融合」的力量從傳統媒體和其他新媒體中獲得內容資源。另外,新媒體形式的創新也需要「媒介融合」的推動,無論是諸如數字電視、IPTV的硬體融合,還是諸如網路雜志、手機報紙的軟體融合,都是在媒介融合的思想指導下誕生和發展的。
其次,產業融合是新媒體產業的生存和發展方式,是新媒體產業存在、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融合」是新媒體產業與生俱來的特質,也是推動新媒體產業向前發展的中堅力量。新媒體技術、形態、內容不斷融合,推動新媒體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有機整合,為新媒體產業帶來新的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新媒體產業的融合式發展,「不但促進了新興信息傳播產業形態的形成,同時也促進了新的信息傳播產業生態環境及新的產業結構的形成」。
(三)新媒體產業是增強國家軟實力和硬實力的生力軍
從根本上說,一個國家的發展和成長在於綜合國力的提升,這不僅需要提高科技、經濟、軍事等「硬實力」,也需要增強思想文化精神以及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即「軟實力」。
一方面,新媒體產業以全新、互動、平民化的傳播載體為運營平台,以一種「去中心化」的傳播方式,將用戶或消費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提高了軟實力傳播的情感聯動力,增進了文化傳播及意識形態滲透的效率和效力。要提高國家的軟實力,就需要利用媒介進行思想文化精神和意識形態的傳播。新媒體的興起及產業化,大大改變了傳統的媒介生態環境,也改變了構建與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傳播環境和傳播手段。新媒體產業的崛起和迅速發展,為提升國家軟實力提供了關鍵平台和全新渠道,成為增強國家軟實力的生力軍。
另一方面,新媒體產業本身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或推動力量,能夠像物質生產部門一樣直接貢獻於國民經濟,從而通過提高經濟水平來增強國家的「硬實力」。另外,新媒體產業作為信息產業的重要分支和最新發展,能夠為國家的信息化戰略提供網路平台,推動軍事信息化和國防信息化建設,從側面提升國家「硬實力」。
(四)新媒體產業模式具有內在不穩定性
相對於傳統媒體產業,新媒體產業從發展之初就表現出明顯的融合性、競爭性和變動性。融合性是由新媒體產業所處的「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決定的,新媒體產業的發展壯大又反過來印證和重構了「媒介融合」的內涵;競爭性是每個產業形態的基本特徵之一,但在新媒體產業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原因之一便是新媒體產業的融合式發展使得上下游產業鏈環節之問不斷滲透、整合,加劇了產業鏈各環節的競合重組;融合性和競爭性相互激盪,塑造了新媒體產業與時俱進的變動性。目前,新媒體產業的這種變動性大多表現為一種良性的、積極的變動,即日新月異的增勢發展。
新媒體產業的融合性、競爭性和變動性,使新媒體產業模式也具有了內在不穩定性。產業模式只有不斷調整、完善,才能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媒體產業結構的要求,適應整合後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的要求,適應新媒體產業內外部市場競爭的要求。新媒體產業模式的內在不穩定性實際上是新媒體產業鏈尋求自身穩定的合理應答。由於新媒體產業具有融合性、競爭性和變動性,新媒體產業鏈也不斷整合、變化,這就造成新媒體產業鏈的不穩定,而產業鏈本身具有趨向穩定的內在要求和本質屬性,因此它必然要尋找能夠使產業鏈各環節趨向平衡的作用機制,唯一出路就是根據需要不斷調整產業模式。
㈡ 央廣新媒體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央廣新媒體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簡稱:央廣新媒體公司)是央廣傳媒發展總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媒體業務運營主體,是經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批準的國家級網路廣播電視運營機構。央廣新媒體全面負責中國廣播網、央廣廣播電視網路台的運行管理和開發經營。
法定代表人:王躍進
成立時間:2008-09-17
注冊資本:9985.71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201133556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外大街2號4號樓316室
㈢ 北京時間碎片新媒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北京市注冊資本:1000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董惠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登記狀態:在營登記機關:朝陽分局注冊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西里28號1號樓25層B2902
法定代表人:楊雲龍
成立時間:2010-12-13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501344302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西里28號1號樓25層B2902
㈣ 如何發揮新媒體平台優勢進行文化
藉助新媒體平台有效傳播傳統文化。許多新媒體平台自身既是具備通信功能的重要通訊技術平台,同時還是兼具跨媒體傳播功能性和可移動性的媒體平台。通過類似如手機、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渠道傳播傳統文化,是當前出現的一種文化趨勢。第一,數字報刊形式實現「點對點」。手機報作為新興的數字報紙,利用手機的彩信功能,將傳統報刊的權威性與移動媒體的便捷性有效結合,是傳統文化藉助新媒體傳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第二,碎片化的媒介體驗開辟獨特路徑。無論是近年來興起的微信,還是產生巨大影響力的微博,在發送信息的同時推送圖片、音頻、視頻等,都是具備碎片化的文本特質。毫無疑問,這種碎片化的文本已經被廣大受眾所接受,並且與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後,會產生一種獨特效果。比如,元宵、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前後,運營商和相關部門均會通過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內涵及蘊含的民族精神,並形成線上線下的廣泛互動。第三,娛樂化的手段實現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近年來,人們已經開始探索採用游戲、音樂等形式傳播傳統文化。有的游戲注重將傳統文化資源移植入游戲場景畫面和人物形象、道具裝飾等方面,有的游戲甚至直接套用中國古典經典文化中的盤古開天地、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神話故事資源。此外,具有濃郁傳統文化氣息的音樂鈴聲的推送,也為當今中國的城市文化中刮來一陣清新的傳統文化之風。
「微傳播」形式是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的力量之源。「微傳播」堪稱整個新媒體傳播的力量之源,其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微傳播」是指以網帖、博客、手機簡訊、彩信、飛信、QQ、MSN、戶外顯示屏以及後來興起的微博、微信等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狹義的「微傳播」則專指以微博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微傳播」之「微」,在於使社會上的每一個微小個體都可以自由地發出「微聲音」。這些「微聲音」可以是一段話,可以是一張圖片,也可以是一段音頻或視頻,甚至只是一個表情符號……它們通過手機等「微介質」傳播出去。人們通過按鍵操作、滑鼠點擊等簡單的「微動作」就能完成選擇、評價、投票等功能,從而獲得一種「微體驗」。這種「微體驗」既不同於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也不同於網路媒體的網狀傳播,而是一種裂變傳播。這種傳播形態的傳播速度之迅捷、傳播密度之深密、傳播方式之便利,遠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擬的。這種信息傳播形態所帶來的影響,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在傳統文化的傳播活動中顯現出強大的威力。
利用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要注意興利避害。對於新媒體的崛起,許多人懷有強烈的憂患感——擔憂對微博、微信的過度熱衷,反而造成個人與現實社會隔離;擔憂微閱讀的流行,造成深度閱讀的缺失;擔憂微電影良莠不齊,傳遞負面價值觀……在憂患者眼中,新媒體的表情上總傳遞著負面情緒。樂觀者每天活在天堂,悲觀者每天活在地獄,他們看待世界的角度迥然不同。如果負面情緒的蔓延,締造出無數的悲觀者,那無疑將是新媒體的最大憂患。於是,許多人開始唱衰新媒體——「微博末日」、「微電影走向末路」、「微閱讀失去青睞」等說法一度甚囂塵上,甚至有極端者將對新媒體的喜好定位為「惡習」,欲除之而後快。其實,如何興利除害,我們應該用一分為二的辯證眼光去看。2011年,大學生劉嘯宇用200元錢拍攝的一段片長僅為6分鍾的「微視頻」——《天堂午餐》,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竟達到了400萬次的網路點擊量。可見,新媒體可以成為傳遞「正能量」的主流渠道。為新媒體解除憂患,我們每個人都應從自身做起,積極傳播「正能量」。生活原本就是細微瑣碎的,新媒體卻可以在細微瑣碎中提煉出無限妙趣。當我們以積極的心態去引導,新媒體就可以傳遞出無限「正能量」,使人們得以「微笑著生活」。
正如狄更斯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新媒體的成熟期還遠沒有到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新媒體運用還將日益壯大,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與之親密接觸。如何在滿足個體自由的同時,規避新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仍是對這個時代的一大考驗。
㈤ 新媒體文化與傳統媒體文化有哪些區別和聯系
一、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NEW MEDIA)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對於傳統的報刊、廣播和電視而言產生的新的媒體形態,利用數字技術等通過Internet傳播,主要包括網路媒體,手機APP應用,數字電視等,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包括微博、博客,即時通訊工具微信、QQ,流媒體等。
網路的廣泛應用使人們拓寬了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於傳統媒體,新媒體占據著無法比擬的優勢,突破了傳統媒體媒介之間的傳播界限,它主要具有交互性、時效性、容量大、數字化、全球化等特徵。
二、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1.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改變了人際傳播和文化傳播方式,當今人們更多的是被數字化產品包圍,直接從手機、PAD等網路移動終端獲取信息,依靠報刊、書籍等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傳播受到了新媒體文化的直面沖擊。新媒體時代的年輕人,更多的是通過網路交流、閱覽電子書籍,生活中經常可見飯桌上的手機「低頭族」和公交車上瀏覽電子書的人。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而言,更多的應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交談中的言語激勵,更多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維系,而這種取代的背後隱藏的是傳統文化和新媒體的大眾文化之間的矛盾。
2.傳統文化本身與新媒體的沖突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華文明的歷史沉澱,也是實現中國夢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源,儒家正統的意識形態長期占據文化主流,影響人們的行為意識形態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新媒體應用Internet實現了信息全球化發展,拓寬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渠道,在成功輸出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受到新媒體環境帶來的外來文化的侵蝕。面對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沖擊,傳統文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周期。
3.新媒體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新媒體產業為了促進發展,以滿足受眾的需求為目標,因此傳統文化在通過新媒體技術傳播時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娛樂性因素,這對傳統文化的原有價值觀及文化精髓都是一種破壞,在傳播過程中,傳統文化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文化傳播效果。
三、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策略
當前面對新媒體傳播和新媒體技術的全球化發展,這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與推廣是難得的機遇,因此應抓住新媒體技術發展時機,積極拓展和創造新的傳統文化教育發展道路。
1.完善新媒體自身文化內涵
新媒體在發展過程中身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起著負面作用,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改善不足之處,以促進其在傳統文化傳播中充分發揮積極的作用。實現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文化企業相結合,進行數字化升級和改造,加快數字化產業融合,打破傳播界限壁壘,將新舊媒體進行相互整合,將傳統文化產品融入新媒體技術中,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作用和協同發展,努力提升傳統文化產品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2.有效管理新媒體發展平台
新媒體常用的網路教育平台有:慕課教育模式(MOOC),開放的大眾教育平台,一些高校已引進該平台完成公共課的教學,學生在網路端在線學習;流媒體網路教學是高校的重要教學平台,基於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對學生實行在線教育的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應用軟體APP是一種即時的交流平台,依託網路移動終端的社交應用軟體已成為現代年輕人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例如微信應用軟體,可建立傳統文化班級的交流群和課程討論群,能隨時向多人推送教學內容和實現即時互動。利用網路教育平台教學是新媒體時代發展教育的重要方式,該平台具有交互性,時效性,容量大等傳統課堂教學達不到的優勢。藉助移動網路終端設備,學生能輕松自由登錄網路教育平台學習,充分利用有效時間,將課堂教育延伸到教室之外,真正將傳統文化的學習變得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無處不在。
3.構建完善的傳統文化傳播渠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削弱了傳統媒體傳播的主導地位,凸顯了移動新媒體和個體傳播的優勢。傳統文化傳播應建立有效的傳播渠道,以新媒體為主,同時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做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機結合,為受眾進行文化傳播和人際傳播。
四、結語
在當前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大勢下,傳統文化傳播需藉助新媒體之力,不斷加強和創新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播方式,創作出基於傳統文化內涵的本土新媒體藝術作品。文化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概念,我們不僅僅要藉助新媒體平台推廣傳統文化教育,同樣要通過這個平台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㈥ 請問新媒體與新媒體文化是相同的概念嗎 謝謝
肯定是不同的,新媒體是一種傳播手段,是一種介質。
新媒體文化,是指新媒體這種傳播介質的生存發展之道,是一種發展理念。
㈦ 如何利用新媒體推進企業文化建設
新媒體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信息傳播載體為數字網路,完全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並且傳輸速度快,覆蓋面極廣,一條信息或新聞很快就可以傳遍整個世界。
新媒體這種強大的動能突破了傳統媒介的被動接受方式,建立了受眾和受眾之間溝通互動的橋梁,網民通過論壇/BBS、博客、QQ群、微博等強大的信息傳播工具實時發表觀點看法,實現單對單,單對群,單對大眾的交流互動,一些受眾只要願意,還可以主動參與到信息的提供和傳播中來,通過發送手機簡訊、撰寫博客(微博)、發起網路群聊等,實現「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對任何人」進行大眾傳播。
正是由於上述新媒體傳播的優勢和強大動能, 新媒體的出現迅速 改變了社會的傳播環境, 進而對處於這一環境中的政治、 經濟、 文化、 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新媒體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
新媒體對企業文化建設形成的挑戰新媒體時代的全面到來, 凸顯了新媒體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1、新媒體傳播的廣泛性是企業文化建設必須考慮的第一個問 題。 關於企業的每一則消息與新聞的發布都會直接接受公眾赤裸的監 視。 據調查顯示, 有超過 60%的現代人通過互聯網來獲取新聞和了解 信息。
2、新媒體「雙向互動」的傳播形式增加了企業文化建設的復 雜性。 我們知道新媒體能以互聯網和多媒體等多種技術手段來接收和 反饋員工心聲,在交流互動中勢必影響員工的價值判斷。一方面,企 業的方針、政策、舉措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到廣大企業員工中 去。但同時,許多失實信息、負面信息也會因新媒體而迅速地被企業 員工接觸到。由於「第一眼效應」使然,在「一手」錯誤信息的干擾 下,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旦「慢一拍、跟不上」 ,廣大企業員工就 容易「為傳言所困」「為謠言所擾」 、 。
3、新媒體具有極強鼓動性對企業文化建設形成挑戰。作為組 織力和滲透性強的現代傳媒, 新媒體可以在短時間內將整個社會動員 起來,把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參與性調動起來,這在一些突發事件中更 能得到顯著體現。 由於信息來源的廣泛性, 信息既有積極健康的內容, 也有消極反動的內容。企業員工既可以在網上了解國內的信息,也可 以得到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各種信息。 一些西方國家就利用這點對我們 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從而容易造成企業員工理想蛻變、信仰滑坡。
4、新媒體對負面新聞的偏好對企業文化建設形成挑戰。受殘 酷的市場競爭及外部利益誘惑等因素影響, 新媒體在信息的選擇和傳 播上存在很大誤區,專注負面新聞,熱衷渲染炒作,罔顧社會責任, 各種低俗、庸俗、媚俗現象粉墨登場,給公眾造成不良道德感受和普 遍道德焦慮。 「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值得每一家企業深思。
二、利用新媒體優勢促進金融企業文化建設思想陣地,正確的不去佔領,錯誤的就可能佔領。時代在發展, 社會在進步,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堅持與時俱進,才能不斷完善,推動 企業的經營與管理。新媒體逐步成為企業員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企業文化引導的前沿陣地。
1、利用新媒體 「雙向互動」 特性增強企業文化宣傳的力度與吸引力。
有效宣傳企業文化,增強宣傳效果,過濾消極、錯誤信息, 凸顯積極、正面信息一直是各企業文化建設工作者探索的重點。新媒體為此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與常規教育不同,新媒體具有良好的可視 性、互動性、包容性和便攜性,它主要是依賴可視媒體、電子讀物, 以數字化為載體,進行人機對話,互動交流。增強廉政教育效果必須 在堅持好常規教育的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這些特性,拓展具有新媒 體特色的教育手段。比如將企業文化宣傳片製作成 3GP 手機電影、 MP4 文件、網路流媒體、3D 動畫,將企業特色、發展歷程、取得成 果、 獲得的獎項製作成電子書及有聲讀物, 開辟企業文化論壇、 博客, 使企業文化聲色俱全、圖文並茂、暢所欲言,實現心與心的交流,避 免單純的說教,能夠有效增強企業文化建設的宣傳效果,使企業文化更易於被員工接受與領悟。 招商銀行建立的招銀 e 報網站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它充分利用了新媒體的優勢, 集企業高管動態、 市場信息、 員工博客、典型人物、服務之聲等欄目於一體,為招行員工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的交流平台, 同時該平台能讓招行員工了解招總行戰略措 施,了解同業、同行市場信息,有利於企業員工凝聚力的增強。
2、利用新媒體「廣泛性」特徵拓展企業文化宣傳陣地。
新媒體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徵是信息的受眾與參與者的廣泛性。 新浪網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網民已超過 5 億。 龐大的新媒體用戶是企業文化宣傳的絕不可忽視的對象群, 企業完全可以利用這塊宣傳陣地讓更 多的社會大眾認可該企業的文化,並成為企業文化的宣傳者。人們可以透過企業網站、手機報、微博等載體,了解企業的各方面信息,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管理者一起充實、完善、豐富企 業文化,一起擦亮展示企業品牌和形象的窗口。 目前,企業使用較多的新媒體平台主要有企業門戶網站、企業手機報、企業微博、企業貼吧等,門戶網站是新媒體平台的基礎,也是連接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平台,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對於企業文化建設來說,要在利用好傳統媒體形 成的讀者群、閱讀氣氛和認知度的基礎上,搭建好網路平台,通過網 絡平台的集納和鏈接功能,對上共享傳統媒體的資源,對下延伸新媒 體功能, 開發手機媒體、 企業微博等, 使之成為吸引職工, 交流信息, 聽取民意,引導輿論的新途徑。
3、利用新媒體「鼓動性」特徵樹立企業良好社會形象。
當國門敞開,外部商品涌來,市場經濟法則高懸,優勝劣汰已成 鐵的定律之時,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商品競爭已突破單一層面的 局部競爭,而表現為企業文化,營銷策略,人才與技術力量,服務與質量保證,公益與社會責任等全方面展開的企業整體實力的競爭,並 歸結為企業形象的競爭。企業形象是企業精神的外溢,良好的形象是贏得社會信賴,擴大企業知名度的重要內容。良好的金融形象,可以 廣泛吸引所需人才,爭取更多客戶,不斷拓展業務,也可以激發員工 集體榮譽感和奮發向上之心。 新媒體具有極強「鼓動性」 ,新媒體可以在短時間內將整個社會成員動員起來,把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參與性調動起來,特別是出現突發事件時。企業文化建設者可以在社會或者企業重大事項出現時,抓住機會,集中宣傳企業核心價值觀,擴大知名度,樹立正面的良好企 業文化形象。 如招商銀行2011 年 8 月在深圳第 26 屆大運會期間作為唯一大運會指定參與銀行的身份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集中輸出了該企 業核心價值理念,企業形象得到進一步提升,極大增強了招行員工凝 聚力。
4、利用新媒體加大對企業正面典型人物、事件的宣傳引導,弱化新媒體「負面新聞偏好」 。 不可否認新媒體對「負面新聞」有極濃的興趣。新媒體強大的功能恰如一把雙刃劍,它在積極宣導企業的光輝形象之時,也撕扯著大 片的「負面新聞」 。正因為如此,作為企業文化建設者更應該重視優秀典型,榜樣的宣傳。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盡管當前社會上的一些消極觀念對人們的思想腐蝕較為嚴重, 但金融員工隊伍從總體來講還 是好的,其中不乏各種英雄、標兵、現金典型。事跡以及蘊含其中的閃光思想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也是激勵企業員工最有效地內容 和方式,因此,企業文化建設者應該善於發現和挖掘身邊的先進事跡和人物, 要及時加以總結, 利用各種新媒體將其進行報道並宣揚出去, 充分發揮典型的引導作用,服務於金融企業文化建設。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文化建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企業要快速發展,做大做強,就必須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靈魂。要充分認識、深入挖掘、科學運用新媒體對於企業文化的影響力、推動力,搭好新媒體的「舞台」 ,唱好文 化建設的「大戲」 。
㈧ 網路與新媒體是去中心化還是再中心化
網路屬於新媒體。確定的。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傳統媒體是指
紙媒,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所以網路當然是新媒體了。
㈨ 新媒體有什麽文化意義
一、新媒體的概念
當前所提到的新媒體,主要是指網路媒體;
那麼,題主的問題就轉化為了——網路媒體有什麼文化意義呢?
先來了解一下網路文化界定吧:
人類在網路文化當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網路文化是人類社會文化發展到網路時代的產物,也是當前網路社會人類生活方式的一種集中體現。
若從文化的角度看網路:
網路文化相較於傳統文化,不僅內容發生了變遷,文化模式也發生了轉型。
由此可見,網路文化的特徵之一在於方式的一種虛擬性,主體關系的一種平等性,內容的豐富性和多元性,以及佔有的共享性和組織的無中心性等。
而反過來從網路的角度看文化:
網路文化強調由技術變革所形成的文化傳播方式對於傳統文化範式的一種改革,認為一種新的文化樣式從此誕生。
因此,網路文化的特徵之二在於技術實現的多媒體性,傳播速度的及時性,傳播空間的全球性和傳播的交互性等。
二、網路文化的意義
從不同方面對網路文化進行展開理解,網路文化又可以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要素。而它的意義也在這三方面有所體現。
物質文化:當人類以計算機、網路、虛擬現實等技術所構成的網路環境成為精神文化的新的物質基礎之後,必將推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精神文化:開放、平等、協作、分享既是互聯網技術的鮮明特徵,也是互聯網精神的突出體現。這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精神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將人類的精神財富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制度文化:與網路有關的各種法律規范、政策制度、組織方式等將越發完善,當人們對互聯網在社會當中的發展予以不斷地規范和形塑,也就代表著互聯網已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