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力算gdp
1. GDP按購買力計算是什麼意思
假設:在中國買1打(每打算10個)肉包子,單價為5元人民幣,摺合美元為0.64美元;在日本買一打肉包子,單價為1100日元,摺合美元為9.17美元;在美國買一打肉包子,單價為5美元。
為了容易比較世界上各國的購買力,目前普遍都採用美元的建制。
如果:
美國1天銷出了400萬打個肉包子,其產出的購買力肉包子GDP為2000萬美元。
日本1天銷出了100萬打個肉包子,所實際產出的時價肉包子GDP為917萬美元,但比照美國,實際消費的肉包子數量僅為美國25%,所以換算為購買力肉包子GDP時僅為500萬美元。
中國1天銷出了3000萬打個肉包子,所實際產出的時價肉包子GDP為1920萬美元,但比照美國,實際消費的肉包子數量是美國的7.5倍,所以換算為購買力肉包子GDP時應為1億5000萬美元。
根據IMF在2006年9月發表,2005年世界前四位的購買力GDP總量:
1. 美國 122,776億美元,世界第一;
2. 中國 94,124億美元,世界第二;
3. 日本 39,107億美元,世界第三;
4. 印度 36,334億美元,世界第四;
從以上的數據來看,在購買力GDP總量上,中國已經將日本與印度甩的遠遠的,是印度的2.59倍,是日本的2.41倍。而與美國相比,正在開快速地接近,是美國的76.66%。
2006年的數據盡管還沒有出來,但根據中國統計局的初步統計,實際增長10.7%,而名義增長達15%。所以,可以預測,2006年中國的購買力GDP總量將超過105,000億美元,將達到美國的82%以上,更加拉大與日本以及印度的差距。
進一步預測,2010年中國的購買力GDP總量,將會超過美國。
在這里,對比一下日本與印度的購買力GDP總量。
2005年日本的購買力GDP總量僅比印度多了7.6%,而印度2006年的經濟實際增長超過9%,而日本僅為2%。所以,2006年的GDP總量,印度可能超過日本,名列世界第三
2. 「購買力平價」怎麼換算GDP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由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提出。購買力平價是指兩種貨幣之間的匯率決定於它們單位貨幣購買力之間的比例。
價格數據與GDP支出數據的一致性原則
購買力平價作為GDP國際比較的同度量因素,價格必須與GDP各個支出構成的估價保持一致,特別是應與房租、醫療衛生、教育等一些非市場服務支出項目的估價相一致。這樣通過價格比較而取得的購買力平價,能完全消除價格因素的影響,真正反映其實際物量。否則,通過購買力平價轉換後的國內生產總值數量比較仍受部分價格因素的影響,會高估或低估實際GDP的規模和水平。
其具體方法可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計算對比國之間每一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比率。
第二步,計算對比國之間每一基本支出分類下的價格比率,即基本平價。它是基本分類下各個商品或服務價格比率的幾何平均數。在多邊比較中,主要採用EKS法和CPD法。
第三步,計算對比國之間基本支出分類以上的綜合購買力平價。它是以GDP基本支出分類的比重為權數,運用拉氏、帕氏、費暄指數公式,對基本平價進行加權平均而取得。
3. 購買力計算GDP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用購買力算印度GDP即將超日本
購買力平價即是PPP.如果比較兩國GDP,需換成同一種貨幣單位,但是匯率對其影響就比較大,而用購買力計算的,就較為真實的反應了一國的GDP水平。
以下來自網路:購買力平價(英語: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又稱相對購買力指標,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使我們能夠在經濟學上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這種理論匯率與實際匯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該理論指出,在對外貿易平衡的情況下,兩國之間的匯率將會趨向於靠攏購買力平價。一般來講,這個指標要根據相對於經濟的重要性考察許多貨物價格才能得出。
購買力平價匯率對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較精準。現行的貨幣匯率對於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會產生誤導。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對於美元美元貶值一半,那麼以美元為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將減半。可是,這並不表明墨西哥人變窮了。如果以比索為單位的收入和價格水平保持不變,而且進口貨物在對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並不重要(因為這樣進口貨物的價格將會翻倍),那麼貨幣貶值並不會帶來墨西哥人的生活品質的惡化。如果採用購買力平價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一個測量購買力平價的簡單例子就是由《經濟學人》雜志所創的巨無霸指數。該指標將各國的麥當勞分店的巨無霸漢堡(巨無霸)銷售價格進行了比較:如果一個巨無霸在美國的價格是4美元,而在英國是3英鎊,那麼美元與英鎊的購買力平價匯率就是3英鎊=4美元。假如在這個例子中美元和英鎊的匯率是1:1,那麼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以後的真實匯率將會向購買力平價匯率靠攏。
購買力平價學說(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 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匯率決定理論,它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16世紀,對之進行系統闡述則是瑞典學者卡塞爾於1992年完成,其基本思想是:貨幣的價值在於其具有的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取決於他們各自具有的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它們具有的購買力的對比,也就是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
4. GDP和以購買力為計算的GDP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體現在哪裡
假設:在中國買1打(每打算10個)肉包子,單價為5元人民幣,摺合美元為0.64美元;在日本買一打肉包子,單價為1100日元,摺合美元為9.17美元;在美國買一打肉包子,單價為5美元。
為了容易比較世界上各國的購買力,目前普遍都採用美元的建制。
如果:
美國1天銷出了400萬打個肉包子,其產出的購買力肉包子GDP為2000萬美元。
日本1天銷出了100萬打個肉包子,所實際產出的時價肉包子GDP為917萬美元,但比照美國,實際消費的肉包子數量僅為美國25%,所以換算為購買力肉包子GDP時僅為500萬美元。
中國1天銷出了3000萬打個肉包子,所實際產出的時價肉包子GDP為1920萬美元,但比照美國,實際消費的肉包子數量是美國的7.5倍,所以換算為購買力肉包子GDP時應為1億5000萬美元。
根據IMF在2006年9月發表,2005年世界前四位的購買力GDP總量:
1. 美國 122,776億美元,世界第一;
2. 中國 94,124億美元,世界第二;
3. 日本 39,107億美元,世界第三;
4. 印度 36,334億美元,世界第四;
從以上的數據來看,在購買力GDP總量上,中國已經將日本與印度甩的遠遠的,是印度的2.59倍,是日本的2.41倍。而與美國相比,正在開快速地接近,是美國的76.66%。
2006年的數據盡管還沒有出來,但根據中國統計局的初步統計,實際增長10.7%,而名義增長達15%。所以,可以預測,2006年中國的購買力GDP總量將超過105,000億美元,將達到美國的82%以上,更加拉大與日本以及印度的差距。
進一步預測,2010年中國的購買力GDP總量,將會超過美國。
在這里,對比一下日本與印度的購買力GDP總量。
2005年日本的購買力GDP總量僅比印度多了7.6%,而印度2006年的經濟實際增長超過9%,而日本僅為2%。所以,2006年的GDP總量,印度可能超過日本,名列世界第三
另外,虛機團上產品團購,超級便宜
5. 匯率與購買力平價在計算人均GDP中的差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逐年計算以美元統一表示的世界各國的人均GDP。各國的GDP是以各國的本幣統計的,因而有個換算為美元的問題。換算採用兩種方法:一是按匯率折算是按購買力折算。兩者的差異極大。圖2-3(a)、圖2-3(b)是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2014年的統計所繪制的兩張圖
從圖2-3(a)可以看出,對於低收入國家,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明顯高於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而對於高收入國家,這兩種計算方法的結果差異不大,甚至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在有些國家還偏低。圖2-3(b)是以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
基準看兩者的差異。其走勢也十分明顯:收入越低,差異越大。其中,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與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之比是:
US$13 224.002:US$7 571.543=1.7465:1
即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是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的1.7465倍。
假設我們以人民幣為統一計量標准,那就會是相反的情景:對於高收入國家,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明顯低於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而對於低收人國家,這兩種計算方法的結果則較為接近。至於以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基準看兩者的差異,必然是收入越高,兩種計算方法的差異越大這樣的統計顯示,當國與國的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以及價格體系大體相仿時,用購買力平價可以較為接近地說明匯率的狀況;而當國與國的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以及價格體系差異較大時,要用購買力平價來說明匯率的走勢則較為困難。
【來自黃達『金融學』,供mindmaster調用】
6.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是多少
按購買力計算GDP,雖說有一定合理性,但其弊病也很明顯,就是有利於低工資的發展中國家,掩蓋了技術發達國家所積累的巨大無形資產與技術價值,導致按購買力計算時中國的GDP已經完全與美國相當甚至超過美國,那怎麼可能?實事求是地說,美國還是老大,我們還要奮起追趕好多年。
7. 以購買力計算GDP具體是怎麼算的
計算方法與匯率計算的GDP相同,只不過貨幣需要重新估值,要以實際平價購買力重新衡量貨幣。例如美元與人民幣匯率是6:1,計算得出中國2013年GDP大約9萬億,但人民幣實際購買力比較高,按實際購買力是4:1,那麼中國GDP大約是12萬億。
8. 中國購買力和GDP為什麼有很大差別
我估計你問的是中國(貨幣)購買力和(名義)GDP為什麼有很大差別,加上了形容詞之後就很容易明白了,分析如下:
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一般公布的GDP都是名義GDP,就是以當年價格核算的GDP。比如08年南方大風雪,蔬菜產量劇降,價格飛漲,假設一個農民生產一棵白菜07年賣5元,08年賣10元。其實本年那個農民還是只生產了一棵白菜,但是GDP就從07年的5元上升到了10元。
貨幣購買力可以用一個簡單指標來衡量,就是價格的倒數(1/P),這個P通常是用來核算社會商品和勞務價格的一籃子商品的價格。這里我們簡化點,假設還是白菜的價格。在此假設下,07年購買力是1/5=0.2,含義是一塊錢可以買0.2個白菜;同理08年變成了一塊錢可以買0.1個白菜,貨幣購買力下降了。
現在來說說兩者的關系,因為GDP除了取決物價P,還取決產出量Q,如果物價上升較少或維持,產出量增加,則GDP仍然會增長。這就是很多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經濟快速發展,物價上升較慢。總的來說,GDP和購買了的關系可以是負相關(GDP因價格上升而上升,反之亦然),也可以是正相關(GDP因產出上升而上升,反之亦然)。
9. 在計算人均GDP時候,按「購買力平價」和「國際匯率」表示,分別意指什麼
國內生產總值GDP,除以全國人口,就等於人均GDP。
目前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都是已國際匯率計算的,即真實的統計數據!例如2013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是568845億元人民幣,人均6767美元。
國際上還有一種評估一個國家總體經濟規模的評估方法,就是按照購買力平價評估的!關於什麼是購買力平價:
例如:中國一斤大米2元人民幣,美國一斤大米假設是1美元。那麼購買力就是1美元=2人民幣!
按照此種演算法,568845億元人民幣=284422.5億美元;而美國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6.8萬億美元。那麼我國人均GDP按購買力計算=(284422.5億/13.6億)美元=20913美元。
當然,上邊例子只是一個舉例!人民幣的購買力還沒那麼誇張能達到美元的一半。國際評估2013年中國按購買力計算的人均GDP為接近1萬美元
綜上所述:我國2013年人均GDP為:
上述的6767美元就是國際匯率的人均GDP
上述的10000美元就是按照購買力平價估算的人均GDP
10. 購買力計算GDP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用購買力算印度GDP即將超日本
我估計你問的是中國(貨幣)購買力和(名義)GDP為什麼有很大差別,加上了形容詞之後就很容易明白了,分析如下:
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一般公布的GDP都是名義GDP,就是以當年價格核算的GDP。比如08年南方大風雪,蔬菜產量劇降,價格飛漲,假設一個農民生產一棵白菜07年賣5元,08年賣10元。其實本年那個農民還是只生產了一棵白菜,但是GDP就從07年的5元上升到了10元。
貨幣購買力可以用一個簡單指標來衡量,就是價格的倒數(1/P),這個P通常是用來核算社會商品和勞務價格的一籃子商品的價格。這里我們簡化點,假設還是白菜的價格。在此假設下,07年購買力是1/5=0.2,含義是一塊錢可以買0.2個白菜;同理08年變成了一塊錢可以買0.1個白菜,貨幣購買力下降了。
現在來說說兩者的關系,因為GDP除了取決物價P,還取決產出量Q,如果物價上升較少或維持,產出量增加,則GDP仍然會增長。這就是很多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經濟快速發展,物價上升較慢。總的來說,GDP和購買了的關系可以是負相關(GDP因價格上升而上升,反之亦然),也可以是正相關(GDP因產出上升而上升,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