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分析可以去中心化嗎
Ⅰ 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的區別
一、原理不同
1、實證分析:是排除了主觀價值判斷,只對經濟現象、經濟行為或經濟活動及其發展趨勢做客觀分析,只考慮經濟事物間相互聯系的規律,並根據這些規律來分析和預測人們經濟行為的效果。
2、規范分析:是根據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提出某些分析處理經濟問題的標准,樹立經濟理論的前提,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並研究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標准。
二、分析對象不同
1、實證分析:實證分析則以數據為主對「規范」(法條)進行分析。
2、規范分析:規范分析以一定價值判斷為基礎對「規范」(法學中通俗來說就是法律條文)進行完善、解釋等。
三、側重點不同
1、實證分析:側重研究經濟體系如何運行,分析經濟活動的過程、後果及向什麼方向發展,而不考慮運行的結果是否可取。
2、規范分析:側重於經濟運行「應該是什麼」。規范分析涉及已有的事物現象,對事物運行狀態做出是非曲直的主觀價值判斷,力求回答「事物的本質應該是什麼」。
Ⅱ spss去中心化和中心化是一樣的嗎
對的, 各種翻譯會有偏差而已
Ⅲ 所有人都在說「去中心化」,但你真的懂嗎
在科技領域的文本詞庫里,「去中心化」是個高頻詞彙,大佬喜歡說,媒體喜歡用,似乎多少有些老生常談,也難窺其深層奧義。前段時間,去參加一場發布會,突然看到羅輯思維CEO脫不花PPT上的一句話,覺得這也許是在互聯網這個維度下對「去中心化」的最佳詮釋,那就是:「每一個人的宮廷正在拔地而起。」
事實上,「宮廷」這個詞無疑抓到了某種本質,今天來談談「去中心化」,以及在更為宏觀的維度上,它究竟是個啥。
直觀上看,互聯網誕生至今就是一個不斷將權力沉澱至個人的過程,一切只為「我」服務,移動時代更是如此,將每一個人擱置在世界中心,其最佳視覺案例無疑是手機地圖,就像作家尼克·比爾頓在《翻轉世界》中所言,「你朝街上任何一個方向前進,無論哪個方向,整個畫面都會隨你位置移動,這是個重大轉變,在紙張世界,地圖和位置是以地方或地標為根據,而不是你的所在地。從現在開始,你就是起點,數字世界跟著你走,而不是你跟在它後面。」
這種反轉豈止於此,如你所知,資本與技術的福祉正在惠及每一個人,用脫不花的話說:「當人成為世界中心,每一個人都變成了一位『君王』。我們這代創業者就是要為君王打造一座宏偉的宮廷。」當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普通人可以隨時調遣上百名司機,廚師,甚至說書人,委實用極低成本搭建了私人的馬廄,御膳房和翰林院——甚至有時連窘境都與君王頗為相似,譬如在資訊獲取上,當大數據編纂的私人閱讀代替了傳統編輯認為「合適的內容」,每個人都會多少掉入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中所言的信息繭房之中,從而少了幾分「逆耳」之言。
嗯,不難理解的是「所有行業都是服務業」,真正令人驚喜的是,資源配置和聚合方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從權威,國家意志,乃至資本等確定性方式上轉向每個具體的人。忘了誰說過,19世紀屬於帝國,20世紀屬於大公司,那麼21世紀無疑屬於個人——就像手機地圖上那個隨你而動的小藍點,你不必再以某個特定地標為中心,無論是被服務的諸位「君王」,還是氣宇軒揚的創業者,只需站在原地,喊一聲「我要」,若有人響應,那麼必將迎來資源的圍攏。
事實上,資源的反轉是人與人之間充分合作的一個必然結果。常識是,現代社會經濟繁榮和人類不斷推動協作細化息息相關,細化的結果自然是編織出一張日趨互為依存的網路,而這張網路也註定在演化過程中不斷放大單點價值,從而誕生脫不花所言的「君王」。
於是「去中心化」的意涵也就浮現開來:由於「中心」的分散化(最近一個好例子就是比特幣的回歸),任何領域都可以自下而上編織起一張巨網,其最終目的是——由近及遠地還原全貌。
就像比特幣將對權力的信任轉化成數學問題;在我看來,從任意節點的視角出發,以它為中心,由近及遠地拼接和還原成一個網狀世界,這是個迷人的結構,因為它發生在任何領域。看過TED上一個演講,大意是,很長一段時間,人類習慣以自上而下的樹狀結構描述不同認知系統:物種圖譜,知識體系,法律體系,組織結構等,作為一種強調對稱的視覺象徵,也許是自然地位所致,樹狀圖非常直觀地顯露出人類對秩序和可歸納性的迷戀。當然,這是一種「一切盡在掌握」的幻覺,不同中心還原成一張網狀結構也許更接近真相。
TED上這位講者就舉了幾個不同領域的例子:譬如,物種之間的密集細菌網路將看似無關的物種連接起來,交織成一張生物網路;現代神經學認為,大腦內部沒有那麼嚴格的分區,不過是一張互相關聯的神經網路;互聯網時代企業轉型也正在向恐怖組織學習,權力分散,個體獨立,編織成一張價值之網。
我個人認為,最好的例子是宇宙。
盡管宇宙有太多未解之謎,但通常認為,宇宙沒有空間上的中心概念(五道口除外),星球之間通過引力等作用互相連接成一張網路,任何一點都可宣告自己是宇宙中心(從這個角度,所謂「地心說」和「日心說」更多是數學問題),就像《大爆炸:宇宙通史》中所言:「大爆炸發生在每一個地方,這里沒有『爆心』……每一個星系群看起來都在遠離我們而去。如果有一個觀測者在這些遙遠的星星上回望我們,他也會看到同樣景象,也可能同樣地以為自己位於擴張的中心。」
嗯,無論微觀尺度上每一個「正在拔地而起的宮廷」,還是宏觀尺度上每一個星球,所謂「去中心化」也許只是一種可被嵌套的模型,也許真有可能是萬物規律,誰知道呢,但可以確定的是,只有將認知升級到這一層,才能對「去中心化」有更好的理解。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為您提供文字優雅的原創科技文章;微信公號:李北辰)
Ⅳ 數據,交互變數一定要去中心化嗎
不一定,中心化處理只不過是為了方便解釋而已,並不影響各項回歸系數。(南心網 調節效應中心化處理)
Ⅳ 我構建了一個模型,但是實證分析的時候,每一個變數的P值都特別大,求解答!
在回歸分析中,P值很大,通常說明因變數與這個變數可能不相關。但由於R^2很高,且F值很小,這更有可能是多重共線性造成的。如果其中兩個(或多個)變數有相關性,可以逐個試驗去掉變數後回歸結果是否改善。
Ⅵ 什麼是"實證研究"與"案例研究"區別是什麼
實證研究指研究者親自收集觀察資料,為提出理論假設或檢驗理論假設而展開的研究。實證研究具有鮮明的直接經驗特徵。實證研究方法包括數理實證研究和案例實證研究。
實證研究與案例研究區別有以下幾點。
1、定義的角度不同。實證研究是相對於規范研究而言,是指利用已有數據對過去經驗狀態的一種研究方法。而案例研究,是以解釋某一案例的方式來獲取我們自身所需要的信息。例研究可以用到實證研究這一方法工具。
2、研究方法不同。實證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為通過對研究對象大量的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材料,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是實地研究的一種。研究者選擇一個或幾個場景為對象,系統地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深入地研究,用以探討某一現象在實際生活環境下的狀況。
3、起源不同。
案例研究乃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創始。1870年,蘭德爾出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時,法律教育正面臨巨大的壓力。
其一是傳統的教學法受到全面反對;其二是法律文獻急劇增長,這種增長首先是因為法律本身具有發展性,其次是在承認判例為法律的淵源之一的美國表現尤為明顯。
蘭德爾認為,「法律條文的意義在幾個世紀以來的案例中得以擴展。這種發展大體上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案例來追尋。」由此揭開了案例法的序幕
實證研究的產生:作為一種研究範式,產生於培根的經驗哲學和牛頓——伽利略的自然科學研究。法國哲學家孔多塞(1743-1794)、聖西門(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導將自然科學實證的精神貫徹於社會現象研究之中。
他們主張從經驗入手,採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會現象的研究達到精細化和准確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實證哲學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開了實證主義運動的序幕,在西方哲學史上形成實證主義思潮。
Ⅶ 什麼是實證分析
實證分析是指排除了主觀價值判斷,只對經濟現象、經濟行為或經濟活動及其發展趨勢做客觀分析,只考慮經濟事物間相互聯系的規律,並根據這些規律來分析和預測人們經濟行為的效果。1、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偏重於數量分析,非均衡分析則認為經濟現象及其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不能單純用有關變數之間的均衡與不均衡來加以解釋,而主張以歷史的、制度的、社會的因素作為分析的基本方法,即使是數量的分析,非均衡分析也不是強調各種力量相等時的均衡狀態,而是強調各種力量不相等時的非均衡狀態。
2、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
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的區別在於:前者不考慮時間因素,而後者考慮時間因素。
3、靜態均衡分析、比較靜態均衡分析、動態均衡分析
把均衡分析與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三種分析工具:靜態均衡分析、比較靜態均衡分析與動態分析。
靜態均衡分析是要說明各種經濟變數達到均衡的條件;
比較靜態均衡分析是要說明從一種均衡狀態變動到另一種均衡狀態的過程,即原有的條件變動時均衡狀態發生了什麼相應的變化,並把新舊均衡狀態進行比較;
動態均衡分析則是要在引進時間因素的基礎上說明均衡的實際變化過程,說明在某一時點上經濟變數的變動如何影響下一時點上該經濟變數的變動,以及這種變動對整個均衡狀態變動的影響。
4、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說明經濟現象的性質及其內在規定性與規律性
定量分析則是分析經濟現象之間量的關系。
與規范分析的比較編輯
實證分析簡言之就是分析經濟問題「是什麼」的研究方法.。側重研究經濟體系如何運行,分析經濟活動的過程、後果及向什麼方向發展,而不考慮運行的結果是否可取。實證分析法在一定的假定及考慮有關經濟變數之間因果關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釋或說明已觀察到的事實,對有關現象將會出現的情況做出預測。客觀事實是檢驗由實證分析法得出結論的標准。樊剛指出實證研究作為一種經濟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徵是:「從經濟現象的分析、歸納中,概括出一些基本的理論前提假設作為邏輯分析的起點,然後在這些基於現實得出的假設基礎上進行邏輯演繹,推導出一系列結論,並逐步放鬆一些假設,使理論結論更加接近具體事實。」規范分析法是研究經濟運行「應該是什麼」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主要依據一定的價值判斷和社會目標,來探討達到這種價值判斷和社會目標的步驟。
現代西方經濟學認為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具體的經濟分析都不可能離開人的行為。在實證分析法中,關於人的行為的社會認識是其分析的基礎,完全的客觀主義是不存在的。從經濟理論發展的歷史來看,「除少數經濟學家主張經濟學像自然科學一樣的純實證分析以外,基本一致認為經濟學既是實證的科學,又是規范的科學,因為提出什麼問題來進行研究,採用什麼方法來研究,突出強調那些因素,實際上涉及到個人的價值判斷問題」。
馬克思所處的時代還沒有實證分析這個方法論術語,在一些學者看來,馬克思經濟學在方法論上強調的只是規范分析。其實,馬克思主張的歷史與邏輯統一的分析方法,就是規范與實證有機結合的方法。馬克思的歷史分析方法可以說就是一種實證分析方法,是「動態實證」。馬克思十分重視對事實的分析。在《資本論》第一卷的序言中他說:「物理學家是在自然過程表現得最確實,最少受干擾的地方考察自然過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證過程以其純粹形態進行的條件下從事實驗的。我要在本書中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馬克思很重視實證分析,如,馬克思對分工、生產、交換、市場、利潤、利息等范疇的考察和研究都是實證分析,他的經濟研究實踐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例如:
1、「70年代世界油價暴漲主要是由壟斷力量達成的。」 這句話就是比較客觀的,是一個人通過經濟模型得出來的結果,你無可辯駁,這就是實證分析。
2、「效率比平等更重要」。世界上沒有一個經濟定理這樣說,有的人會認為效率重要,而平均主義者會認為平等更重要。這就帶有主觀評價,這就是規范分析。
Ⅷ 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的區別和聯系
區別
實證分析法和規范分析法是現代經濟學兩個重要分支, 如果解決的是「是 什麼」問題,則是實證經濟學,反之,如果解決的是「應該是什麼」 ,則為規范 經濟學。
聯系
規范分析摻揉著一定的價值判斷,提出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標准,研究經濟活動如何達到或者符合這些標准,並以此作為經濟決策的前提和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規范分析力求回答經濟活動「應該是什麼」,而不僅僅「是什麼」,「應該怎樣和不應該怎樣」等問題。這里的價值判斷是指經濟事物的社會價值,即某一經濟事物是好還是壞,該做還是不該做,如何去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