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課題小學數學算力演算法
① 如何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策略研究課題
【如何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
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那麼,作為低年級的數學教師,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呢?我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的:
一、激發學習計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趣的游計算能力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培養戲、生動的故事、都會使相對單一、枯燥的計算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起來,會讓學生學得興味盎然,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戲激趣。例如:教學數的分與合,可以採用「拍手」的數學游戲,以10的分與合為示範。教師邊拍手邊發問:廖小荷,我問你,我的4拍幾?學生邊拍手邊回答:鄧老師,告訴你,你的4拍6.這一游戲可根據學習內容的變化隨時調整互拍的結果,根據學生的熟練程度隨時調整節奏的舒緩;可隨時改變形式,如集體回答,小組回答,個別學生單獨回答、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問學生答等多種形式交叉進行。
故事激趣。以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或與課堂內容有關的小故事激發興趣。教學中,適時地列舉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比如,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不斷演算,草稿紙就演算了幾麻袋。通過這樣生動典型的事例能激發學生的意志,喚起他們對計算的興趣;或者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故事來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中,有意出現「小馬虎」做題時經常出現的錯誤,讓學生先指出錯誤,再看看自己所犯的錯誤,既引起學生的重視,又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集中精力進行計算,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果。
二、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良好的計算習慣是邁向成功的催化劑,使人終身受益。學生計算習慣的優劣直接影響著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書寫習慣、驗算習慣。
審題習慣。良好的審題習慣是提升計算能力的關鍵因素,而運算的准確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審題的正確與否。審題是計算過程中關鍵的第一步。審題可以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消除強信息集中產生的思維干擾。例如,計算18-7+3時,受「湊整」這一強信息的干擾,有好多學生算成18-7+3=18。學生一看到題目就做,沒有認真審題,沒有思考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結果這樣簡單的一道計算題就算錯了,因此,加強良好的審題習慣的培養已迫在眉睫。
書寫習慣。良好的書寫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減少不必要的失誤。書寫不規范也是計算出現錯誤的一個常見原因。學生在計算時,有時因為字跡潦草分辨不清而誤看,如:6和0、3和8;有的擦擦寫寫,寫寫擦擦,模糊不清;有的豎式書寫不規范,數位不對齊等等,都可能使計算出現錯誤。因此,在教學中,要要求學生書寫工整,格式規范,要督促學生把數字寫端正,寫清楚。
檢查驗算的習慣。檢查和驗算不僅是保障計算正確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種促進學生理解計算過程和計算技能的手段,學生可以通過驗算進一步理解加和減之間的逆運算關系。但小學生由於意志力薄弱,往往不能自覺地檢查和驗算。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注意教會學生驗算的方法,如:要求學生計算要做到「四查」:一查數字是否抄對了;二查符號是否准確;三查運算順序是否正確;四查結果是否算對和寫上。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地付諸努力。這是有益學生終身的好事情,我們必須切實抓好。
三、在動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優化演算法。
算理是運算正確的前提和依據。學生頭腦中算例理清楚,計算起來就有條不紊。探究20以內進位加法的算理是一個難點。在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時,可以讓學生動手擺一擺,體會「湊十」的過程,領悟「湊十」的方法。如:。上課的開始學生通過情境、問題,列出相應的算式:8+5。有學生馬上匯報出了答案:老師,8+5=13。我說:你真聰明!還有多少小朋友也知道結果?知道的小朋友想辦法驗證一下你的結果是否正確;不知道的小朋友可以藉助學具幫助我們進行計算。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用學具分別表示8和5,按照各自不同的思路進行操作,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感悟加法進位的算理。匯報時我盡量讓學生敘述 、補充,收集各種信息,展示多種演算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這些演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過湊10來達到口算的目的,使學生懂得這種題目通過「看大數,拆小數,先湊十,再加幾」的方法口算,及時對「多樣化」進行「優化」,尋求簡潔、快速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四、在計算教學中重視口算訓練。
在小學階段要使學生具有較高的計算能力,必須重視口算,加強口算訓練。因為口算是計算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筆算、珠算、估算的基礎,它在日常生活及學習中有著較廣泛的應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很重視對學生加強口算訓練,在每節數學課前,我都會利用3至5分鍾時間對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口算訓練。如:(1)口算比賽,讓學生在書上口算練習題的後面直接寫得數,比賽後組織校對、評價。並讓算得又對又快的學生說說自已的訣竅。(2)看口算卡片直接寫得數,可以將書上的口算題或一些重點口算式題寫在卡片上,學生依次寫出得數,最後出示口算題組織學生校對、評價。(3)看口算題直介面答,讓學生自已先口算一遍後再指名回答。(4)聽算,教師念口算題,讓學生直接寫出口算題,聽算結束後出示口算題,組織學生校對,評價聽算結果。(5)找朋友:讓學生拿著口算卡片找到得數等。這種緊張有序的訓練形式,既能關注每一個學生,又能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大大地提高了群體學生口算練習的質量。
五、精心設計計算練習。
練習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徑。設計練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突出方法重點練。可以設計一些能體現算理基礎和演算法形成的習題讓學生練,如9+5= □的湊十計算過程,這樣,學生既搞清了算理,又掌握了計算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2、用易混淆對比練。將用易混淆的題目放在一起,讓學生區分比較,以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和計算的准確率。3、經常出錯反復練。把學生利用新演算法計算時出現的一些典型錯例板書出來,讓學生找出錯誤之處,改正過來,可以為學生演算法掃清障礙。4練習要因人施教,分層提出練習目標。對於計算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提高要求;對於思維較慢的學生,要求就低些;對於差生,讓他們做最基本的習題,在練習中給予幫助和鼓勵,讓他們克服自卑,樹立信心,真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六、加強錯題的整理和分析。
要重視學生錯題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其錯誤的思想根源。在平時的批改作業中,我准備一本記錄本,將學生計算中的錯誤分類記錄下來,從中發現共性錯誤並找出典型錯例,便於教學中「對症下葯」,特別是找出算理不清、方法不對的典型錯例,組織學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後再有針對性地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有目的的進行「活療」。同時,也要求學生每人准備一本錯題本,要求學生進行「錯題整理」,把自己作業本、練習本、試卷里的錯誤及時記錄在錯題本里,找出錯誤原因,並及時訂正、歸類整理。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個長期而艱辛的過程,讓我們每個數學教師,攜起手來,堅持不懈,為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而共同努力吧﹗
② 怎樣提高小學生數學的計算能力課題論文
你好 這個我會寫 包通過
③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小課題研究
教師要要求學生做完題後認真檢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我檢查的學習習慣,確保計算技能的形成,真正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發展,讓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
④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課題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數與計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多的數學知識,它歷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是,一直以來,所謂的小學計算教學常常通過機械重復、大量題目的訓練,只重視計算的結果,而不重視計算過程,學生不喜歡上有關計算教學的課,對他們來說,計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習題;甚至連老師也不喜歡上計算教學,在公開課的教學中,很少看見計算教學的身影。 新課程實施以來,計算教學有了很大的改進,但在計算教學中存在一些教師過分強調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教師沒有起到很好的主導作用,課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麼想的」「還有其他不同的演算法嗎」「你喜歡怎麼算就怎麼算」。40分鍾的課堂教學經常都是你說我說,顯然我們發現學生們的思維雖然活躍起來了,場面也顯得熱熱鬧鬧,但是學生討論交流占據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課堂上缺乏必要的練習,之後,我們卻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下降了:有不少學生對算理並不理解,結果計算錯誤率偏高了,不少學生的計算速度也大大降低。對於每個人來說,在小學階段形成一定的計算能力,這是終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學習數與計算的過程是培養和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縱觀整個小學數學教學,其中計算教學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單看各冊的教材目錄就可以明了;並且在教學評價中,計算的比重也是顯而易見的,單是一張數學試卷,從簡單的分值來看,100分的試卷中計算就佔了40分,還不包括綜合運用中的計算。對此我們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實踐與研究」這個課題,我們想通過此課題的實踐研究,克服計算教學的一些弊端,使我們的計算教學充滿活力與生機,能明顯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喜歡上計算課,做計算題。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教育學告訴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起主導作用,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也明確指出:「教師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師的「教」和學生「學」共同的活動過程,教學效果的好壞,要看學生是否願意學。學生不主動地去學,單憑老師硬灌是不行的。所以「教學」必須把教師的認真講解與學生的積極投入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他們活潑好動,易於接受生動活潑,感染力強,富有情趣的事物。所以,任何教育只有真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取得最大的效益,讓興趣成為學生最好的老師。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根據我國《數學課程標准》要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像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其中,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是異常重要的,在新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越來越感覺到學生的計算能力有所下降,許多學校就這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提高學生興趣的情境教學法;呵護學生的心理分層次作業布置;讓學生充滿自信的競賽激勵法等等。 縱觀世界各國,在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上,大都有較高要求,如英國雖然不贊成煩瑣筆算,但十分重視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養;日本在新修訂的課程大綱中明確提出了增加數學教學時間進行「計算的反復訓練」。 本課題將充分利用國內外已有的計算教學的經驗與理論,在國內外已有的調查,研究,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充分結合當前我校學生計算能力的實際,進一步開展討論,力求構建符合我校教育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 四、研究的主要目標 1、總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在切實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努力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培養學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筆算能力,實現演算法的多樣化與優化的有機結合,促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慢慢喜歡數學,對計算產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2、學生目標 ①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努力目標,自覺的學習,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②學生學會自主分配時間,課內和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並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整體計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③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 3、教師目標 ①面對新課程改革中的困惑,教師要善於發現,勤於學習,勇於創新。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決新困惑的勇氣和本領。 ②努力尋求能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有效培養計算能力和創新能力,促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形成學校特色。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採用這樣的模式:基本訓練(鋪墊練習)——例題教學(總結法則)——反復操練(形成技能)。在這種 「純粹的計算」 課堂上,教學目標總是定位於牢記計演算法則,形成計算技能,於是計算教學的課堂成了單調、枯燥、乏味的代名詞。為深化教學改革,把切實有效的計算教學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我們將研究內容分為4大塊: 1、促進學生良好計算習慣養成的研究。 有的學生計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沒有真正理解算理、沒有熟練掌握演算法等原因,但沒有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審題習慣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動手去做;有的書寫不規范,數字、運算符號寫得潦草,抄錯數和符號;有的沒有驗算習慣,題目算完就草草了事。針對這些現象,我們認為,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從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著手,讓學生掌握一些計算方法。我們將研究如何在課堂教學、學生練習、學校活動中促進學生良好計算習慣的養成。 2、如何利用課堂教學提高計算能力的研究。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支配,許多教師奉行「熟能生巧」原則,實施計算教學中的「題海戰術」,致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惡計算、害怕計算。認真閱讀新課標,不難發現對計算的要求提到了「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把教學目標更多地定位於計算本身存在的思維歷程,定位於如何開展計算課教與學的活動,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參與計算,感悟計算的魅力,品嘗計算的樂趣,提高計算的能力。因此,我們將研究在計算教學的課堂中展開,運用怎樣的教學策略與方法讓學生真正喜愛計算、理解計算。 3、實現演算法多樣化與優化的研究。 「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演算法多樣化的本質是讓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出發學習新知識,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而探尋解題的方法,已得到廣大教師的極大關注和積極實踐。我們將研究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把握演算法多樣化的本質,處理好演算法多樣化與演算法優化的關系,追求演算法的合理與靈活。 4、加強口算和估算教學的研究。 口算也稱心算,它是一種不藉助計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維、記憶,直接算出得數的計算方式。《新課程標准》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從口算能力著手。 數學課程標准在發展學生的數感方面明確指出:能估計運算的結果,並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估算是發展學生數感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保證計算正確的重要環節,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很有益處。在計算前進行估算,可以估計出大致結果,為計算的准確性創設條件;在計算後進行估算,能判斷計算有無錯誤並找出錯誤的原因,及時糾正。在學生的日常口算和筆算過程中,無論是計算前估算或者是計算後估算,都有一定的價值, 通過研究,提高小學數學教材實施的質量,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幫助教師自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數學教學效益和質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初步形成一套有一定現代教育理論支撐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六、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一)研究過程 (1)前期探索階段(2013年11月—2014年1月) 加強理論學習,開展調查研究,進行初步探索,制定實施方案,開展課題論證及課題申報。主要圍繞新課程理念和數學計算教學的理論,組織開展學習,豐富實驗教師的知識貯備;培訓課題研究教師,掌握課題研究的方法和流程。調查學生計算能力的現狀,分析原因,研究對策,制定課題實施方案,為開展研究作好准備。 (2)研究階段(2014年2月—2014年4月)。 選擇合適的研究對象樣本,制定具體可行的分階段研究計劃,有序開展活動,深入研究。課題組教師依據實施方案進行教學,開展測試評價、競賽活動,探索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同時,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專題活動,研討課堂教學模式,並收集過程性資料,在此基礎上圍繞課題研究進行階段性經驗總結,撰寫專題論文。 (3)總結階段(2014年4月—2014年7月) 進行研究總結,成果展示階段。各負責教師進行課題研究總結,將實踐探索從理論上加以升華,課題組負責人對課題研究進行全面總結,整理研究資料,寫出結題報告,並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展示推廣課題研究的成果。 (二)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邊實驗,邊反思,邊完善。組織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積極實施本課題確立的研究內容。 2、調查研究法。通過平時觀察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了解學生在計算課堂中態度與思維方面的實際情況,了解學生計算正確率的狀況,分析原因,研究策略。 3、經驗總結法。實驗教師圍繞研究課題,結合研究實踐,積極進行經驗總結,及時將教學實踐上升為經驗理論,並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實用價值的經驗體系。
⑤ 如何提高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的小課題研究
計算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從一張試卷的分值來看,幾乎70℅的內容離不開計算。一直以來,計算課的枯燥乏味使學生望而生畏,對於計算是退避三尺,這就需要教師從教材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出發,聯系游戲活動,進行多媒體的整合,為學生創設一個充滿童趣、富有活力,讓學生處於樂學、愛學的學習環境,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興趣,使枯燥的計算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那麼,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呢?實踐證明,分層教學方能有效發展。下面結合三年級的教學實踐總結如下:
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巧學活用,會使相對枯燥的數學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起來,會讓學生學得興味盎然,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讓學生始終有新鮮感,在教學中,計算練習可設計成游戲、競賽、搶答、開火車、聽算、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撲克牌、同桌對問或小組比賽等形式來調學生的胃口。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多種形式的訓練,使得不同水平、不同基礎的學生都在自己的基礎上增強了積極性,為提高學生的口算水平起到了保障作用,寓教於樂,有助於活躍課堂氣氛。
二、掌握基礎知識,是形成計算能力的前提。
三年級的計算與一二年級的計算對比,跨度非常大,一二年級的計算都是一步計算,能口算甚至聽算,一次決定對錯,而進了三年級,隨著知識的深化,學生學習的知識明顯變「難」,例如,要計算56×86必須計算8次才能得到結果,而且這8次里還有兩次是乘加得結果,要想做對,不能有絲毫差錯,否則無效。因此,乘法口訣、20以內加減法等基本功顯得尤為重要。而且算理必須清楚。先乘,後合並,思路不能亂。
實踐發現,在教學中切不可急於求成,而應幫助學生從整理已學的基礎知識開始,運用遷移,不斷深入。
三、重視基本訓練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關鍵
1.重視口算訓練,打牢計算基礎。
口算是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的一項基本功,是數學學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口算關繫到以後能否順利學習和掌握多位數加減法、乘除法和小數、分數的四則計算等一系列內容的學習。《數學課程標准》在第一、第二學段都強調要重視口算。因此,小學計算教學要特別重視口算訓練。
例如,10以內數的分解、20以內數的加減法、表內乘除法等要達到脫口而出,這對提高計算準確性起關鍵作用。只有提高了口算技能,才能促使學生達到正確、迅速、靈活地計算。
2.加強估算訓練,開拓學生思維。
估算是對運算過程或結果進行近似或粗略估計的一種能力。估算有助於學生適時找出自己在解題中的偏差,進行重新思考和演算,從而提高計算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估算方法,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3.加強「天天練」,能促使學生不斷積累計算經驗。
天天口算、適量筆算、對比訓練,能有效促進學生不斷地積累計算的經驗,形成技能。
四、有效練習是提高計算能力的手段。
為了促使學生熟練掌握計算的技巧,形成計算能力,加強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練習分為基本練習和綜合練習,前者是幫助學生鞏固新知,形成技能;後者是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練習並不是要學生無休止的做一些重復、單調的題目。要想提高練習的效率,練習的內容要有針對性、有層次性、有一定的坡度。練習的形式要靈活多樣,有趣的數據、新奇的題型,都會激發學生做題的興趣。總之,多樣化的練習不僅豐富了練習的內容與形式,還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五、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是提高計算能力的保證
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我的做法是:在課外每天都布置一定數量的計算題,讓學生獨立完成,重視良好的計算習慣的培養。
1.讓學生養成認真校對的習慣。要求學生對於所抄寫下來的題目都進行認真校對,細到數字、符號,不錯不漏。
2.讓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要求學生看清題目中的每一個數據和運算符號,確定運算順序,選擇合理的運算方法。
3.讓學生養成規范書寫的習慣。規范的書寫格式可以表達學生的運算思路和計算方法、步驟,防止錯寫漏寫數字和運算符號。要求學生書寫工整、格式正確、字跡端正、做到不潦草,不塗改,保持作業整齊美觀。教師還要以身作則,作學生的表率。
4.讓學生養成估算驗算的習慣。教給他們驗算和估算的方法,並將驗算作為計算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進行嚴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進行檢驗答案的正確性。
5.讓學生養成相互檢查的習慣。要求學生在作業完成後,在做好自查的基礎上,對作業進行互查,然後上交學習小組長復查,對於出現的問題隨時指出,幫助分析錯誤原因,及時糾正,養成自覺檢查和有錯必改的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計算習慣時,教師要有耐心,有恆心,要統一辦法與要求,堅持不懈,一抓到底。
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確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經常化,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教學,因人而異。在時間上要講求速度,在數量上要講究密度,在形式上、內容上要注意靈活新穎。只有我們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恆,才有可能見到成效。
⑥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課題階段性小結
在我們小學,計算教學可以說是貫穿於數學教學的整個過程,由此可見計算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小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常受到學生的興趣、態度、意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在做計算題時,學生普遍有不重視的態度,一些計算題並不是不會做,而是由於注意力不夠集中、抄錯題、運算粗心、不進行驗算造成的。為了有效的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就要採取多種措施和方法。本次課題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訓練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注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興趣是學習的內動力,是學習的基礎。憑心而論,計算的確是枯燥乏味的,要培養學生計算方面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作為教師要想方設法吸引學生。1、開展計算競賽活動。對於枯燥無味的計算,學在掌握計算方法之後,往往會隨便應付,造成的計算錯誤。這時,適當開展一些計算競賽活動,往往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計算的興趣,達到提高計算準確率的目的。對於計算正確的學生實行獎勵小紅旗,小小的一面紅旗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2、熱情鼓勵學生,加強愉快學習的體驗。對於學生由於粗心出錯,我們要熱情鼓勵。首先要肯定其長處,增強自信,再提出殷切的希望,促其改正缺點。二、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實說明,缺乏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是學生計算上造成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本次研究我主要注重以下習慣的培養:1、認真審題的習慣對於應用題,大多數學生還能認真審題,但對於計算題,有的學生卻提筆就算。加上計算比較單調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勞,這時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數字、符號,往往出現運算順序錯誤,抄錯符號或抄錯數。因此,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看清題目中的每一個數和運算符號。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分三步走:一要審清數字和符號,並觀察它們之間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內在聯系;二要審清運算順序,明確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三要審清計算方法的合理、簡便,分析運算和數據的特點。然後才動手解題。2、培養驗算的良好習慣。一些學生認為驗算可有可無,其實不然。驗算不僅能保證計算正確無誤,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對學習一絲不苟的態度,例如,用估算可判斷運算結果的合理性;在加法運算中和應大於每一個加數;在減法中,差和減數應都小於被減數等等。作為教師,我們和學生一起編順口溜:抄題寫數立即查;計算時反復查;脫式時上下查;計算完畢整體查。當然,檢驗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嚴格的標准,做到每題必檢查,每步必驗算。一步一回頭,及時檢查驗算,及時糾正錯誤,保證計算的正確。我們學校每位都老師認真抓學生驗算的習慣,每一道計算題都要求學生提高口頭說計算過程的方式來驗算,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計算能力。3、養成規范書寫的好習慣。研究中我嚴格抓學生作業和練習的書寫要工整,格式要規范。要求學生列式畫線要用尺子。對題目中的數字、小數點、運算符號的書寫必須符合規范,清楚。教師還要以身作則,作學生的表率。如:解題教學,審題在前,分析在後;板書簡明,重點突出;板書豎式,要用尺子。三、注意培養學生口算能力,打好計算基礎,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運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強,才能加快筆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因此,每位同學都要打好口算基礎,加強口算訓練,提高口算能力。首先,我在教學時教給學生基本的口算方法。如:運用數的組成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用湊十法,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做減法,想加法;轉化為整十數加減一位數;轉化成20以內的加減法;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轉化成一位數減一位數;先把兩位數加減兩位數轉化成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然後再轉化成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用乘法口訣直接求積、求商;根據乘法分配律進行口算;在四則混合運算中,教給學生一些運算技能,不斷提高口算能力。其次,設定目標堂堂練。要求每節數學課前,安排3-5分鍾的口算練習,這樣長期進行,持之以恆,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最後,形式變換多種練。學生方面如:自算,自己找口算題(算),互算,同學互相出題算,反復算,通過反復的練習,口算能力自然會提高。教師方面如:視算訓練、聽算訓練、搶答口算、口算游戲、「對抗賽」、「接力賽」等等。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四、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本次研究中我主要抓學生口算能力培養,忽視了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的培養,這是今後我要做的主要工作。抓好估算,提高學生自我檢驗的能力,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當然,學生的計算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能養成的。作為教師,首先自身要對計演算法則、定律等運用自如,指導時才能得心應手,提高效果。同時訓練應持之以恆,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是難見成效的。在計算教學中,做到不斷思考,不斷探索,不要單純為了計算而計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課標所倡導的生活實際、情感態度等結合起來,避免計算的單一性、枯燥性。我們相信學生計算能力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