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齡算力
『壹』 LBTC和Pow系礦幣的區別是什麼
第一:POS和POW的算力來源不同
首先,在 PoW 挖礦中,決定誰更能挖到礦的是礦機(CPU、顯卡、ASIC等)的運算速度,而到了 POS 中就有了不同。POS挖礦並不需要你去購買額外的挖礦設備,也不會佔用大量的運算資源。
第二:POS和POW的出幣數量不同
原來在POW中,一個區塊產出的比特幣與你之前持有的幣沒有關系。但是,在POS中,你原先持有的幣越多,那麼挖到的幣也就越多。比如說你有1000個幣,這些幣有半年(183天)沒動用過了,那麼你挖到的幣數量如下:
1000(幣數)* 183(幣齡)* 15%(利率)= 274.5(個幣)
『貳』 什麼是無間幣
無間幣(Wujcoin,WJC)創始人是羅傑·沃,總部設在英國。
沃是一名天使投資人,並宣稱「比特幣耶穌」,沃在比特幣基礎上進行了優化和升級,採用抵抗礦機最強的融合Scrypt 超強並行演算法,更加安全可靠。無間幣是一種全球流通、總量恆定、匿名交易以及真正實現去中心化的新一代數字貨幣,即將進入中國成立分公司全權推廣。
無間幣是一種建立在 P2P 網路和密碼學基礎之上的數字貨幣,總量8000萬個,具有去中心化(CPU 挖礦,真正實現了去中心化),匿名交易(保密性強,難以追蹤到擁有著的真實身份),稀缺性等特點。
它的運行機制不依賴中央銀行、政府、企業的支持或者信用擔保,而是依賴對等網路中種子文件達成的網路協議,去中心化、自我完善的貨幣體制,理論上確保了任何人、機構、或政府都不可能操控無間幣的貨幣總量,或者製造通貨膨脹。
無間幣(Wujcoin)採用POW+POS挖礦,第一款在POS階段採用動態利率的幣種,無預挖。POW階段的利率根據POW的總數以類似於對數曲線來調節POW的利率,前期利率增長快,後期增長慢,無間幣不是最早的數字貨幣,但是沃在數字貨幣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和升級。其區塊鏈的安全由 POW 和 POS 證明方式共同維護,這就避免了運用大算力控制區塊鏈的可能性。
無間幣(Wujcoin)不僅僅是一種數字虛擬幣,它區塊鏈中附加了金融基礎功能。能夠為個人或者商業團隊保障數據和市場的安全。
1. 區塊鏈由工作量證明方式(POW)和權益證明方式(POS)共同維護,單獨擁有大 算力或者量幣齡都無法控制區塊鏈。
2. 超強的 POW 演算法:超強並行演算法,Scrypt 超強並行演算法更加安全可靠。只能 CPU 挖礦產生,真正實現去中心 化。這種 Scrypt 函數原理各異,沒有共同弱點,而且其安全性都已經得到公認。
3. 這些演算法都是簡單的將多種Scrypt 函數串聯在一起,這其實沒有提高整體的抗碰撞性,因為其中任何一種 Scrypt 函數 遭遇碰撞性攻擊,都會危及貨幣系統的安全性。無間幣從以上每種演算法提取 64 位, 經過融合成為最後的結果,實際上是將四種演算法並聯在一起,其中一種演算法被破解只會危及其中 64 位,四中演算法同時被破解才會危及貨幣系統的安全性。
4. 總量恆定(8000萬個),具有稀缺性,防通貨膨脹,與 POS 鼻祖點點幣不同,無間幣產量有限,所有幣產出後,POW 和 POS 的激勵都只有手續費。
5. 交易匿名性,在網路上,用戶的身份隱藏在一個加密地址背後,外界跟蹤不到持有無間幣的真實身份。
6. 全球流通,是一種點對點網路支付系統。支持跨境支付,不受額度限制,交易手續 費可以忽略不計。
7. 可以兌換實物,可以省去無形的支出。
8. 財富的絕對佔有權,在無間幣的世界裡,私鑰就是財富,只要手握私鑰,在全世界 各個角落都可以使用寶特幣。沒有私鑰,任何機構、政府或者個人都無法動用你的無間幣。
『叄』 我如何計算比特幣交易費用
人們經常說你可以免費將比特幣發送到地球的任意角落,通常情況下的確可以免費轉賬,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你必須支付手續費(Transaction Fees)才能完成轉賬, 在0.8.3版Bitcoin錢包中默認是0.0001比特幣的轉賬手續費。 這個手續費是獎勵給礦工的,以激勵礦工繼續挖礦為比特幣提供足夠的算力從而確保比特幣網路的安全。目前礦工的主要收入是通過創造新的塊(Block)來獲得25BTC的獎勵,但是這個獎勵每4年減半,隨著時間的推移比特幣交易手續費獎勵將逐漸取代創造新塊的獎勵。 什麼情況下需要支付手續費?比特幣手續費收取多少?手續費怎麼算? 比特幣系統有一系列的網路規則,其中包含手續費規則,這一系列規則也就是「客戶端要做什麼」。當你使用Bitcoin客戶端(錢包,Bitcoin-Qt)發送比特幣的時候,整個過程大致分為以下步驟:
1. 籌備你要發送的比特幣。客戶端負責收集你錢包(Bitcoin-Qt)里的比特幣余額為支付做准備,因為你收到的每一筆比特幣都存在你的錢包裡面直到你花掉它們。 假如你收到3BTC與2BTC兩次付款,它們在錢包的記錄是相互獨立的,即一個3BTC和一個2BTC,而不是合並為5BTC(錢包只記錄交易明細,並不將余額合並,但是你在錢包的界面上可以看到總的余額),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錢包里會積累許多這樣數量不等的比特幣,所以當你發送比特幣的時候錢包必須決定用哪些比特幣最適合用來本次發送。 在一次交易中你得到的比特幣稱為「輸入(inputs)」,支出的比特幣稱為「輸出(outputs)」,在你的錢包里存在多個輸入和輸出。
2. 阻止大量微額(st)支付沖擊網路。如果你的輸出(outputs)小於0.01BTC(包括你錢包內部的資金變動)的話,你必須要支付0.0001的手續費,即使是你自己轉給你自己。錢包在准備你的支付金額的時候有一個既定的規則,就是在眾多輸入(inputs)中籌備支付金額的時候盡量避免產生小於0.01BTC的金額變動(比如你要支付5.005BTC,錢包盡可能的選擇3+2.005或者1+1+3.005,而不是5+0.005)。
3. 數額越大、幣齡(age)越高優先順序越高。如果你發送金額太小或者是你的比特幣剛開采出來不久,那麼你的轉賬就不再免費之列。每一個交易都會分配一個優先順序,這個優先順序通過幣的新舊程度、交易的位元組數和交易的數量。具體來說,對於每一個輸入(inputs)來講,客戶端會先將比特幣的數量乘以這些幣在塊中存在的時間(幣齡,age),然後將所有的乘積加起來除以此次交易的大小(以位元組為單位),計算公式:priority = sum(input_value_in_base_units * input_age)/size_in_bytes,計算結果如果小於0.576,那麼該交易就必須支付手續費。如果你確實大量的小額輸入,又想免費轉出,這時候你可以加一個數額大的、幣齡大的比特幣金額,就會將平均優先順序提高,從而可以免費轉出比特幣。
4. 每千位元組的收費。在轉賬的最後客戶端會檢測本次轉賬的大小(以位元組為單位),大小一般取決於輸入和輸出的數額大小,計算公式如下:148 * 輸入數額 + 34 * 輸出數額 + 10,如果該次轉賬的大小超過10000位元組但是優先順序符合免費的標准,那麼仍然可以享受免費轉賬,否則需要支付手續費。沒1000位元組的費用默認是0.0001BTC,但是你也可以在客戶端里進行追加,依次打開選項卡「設置>選項>主要」進行手續費的調整。如果你在設置的手續費小於0.0001BTC按0.0001算。
『肆』 虛擬貨幣交易盤POW跟POS是什麼的縮寫
POW:全稱Proof of Work,工作證明。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你獲得多少貨幣,取決於你挖礦貢獻的有效工作,也就是說,你電腦性能越好,分給你的礦就會越多,這就是根據你的工作證明來執行貨幣的分配。大部分的虛擬貨幣,比如比特幣、萊特幣、瑞泰幣等等,都是基於POW模式的虛擬貨幣(算力越高、挖礦時間越長,你獲得的貨幣就越多)。
POS:全稱Proof of Stake,股權證明。
這又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根據你持有貨幣的量和時間,給你發利息的一個制度,在股權證明POS模式下,有一個名詞叫幣齡,每個幣每天產生1幣齡,比如你持有100個幣,總共持有了30天,那麼,此時你的幣齡就為3000,這個時候,如果你發現了一個POS區塊,你的幣齡就會被清空為0。你每被清空365幣齡,你將會從區塊中獲得0.05個幣的利息(可理解為年利率5%),那麼在這個案例中,利息 = 3000 * 5% / 365 = 0.41個幣,這下就很有意思了,持幣有利息,非常好!
『伍』 許子敬BHP算力幣是什麼
BHP算力公鏈(BlockchainofHashPower),基於比特幣算力信用的分布式資產交互網路,以比特幣算力作為底層資產,通過區塊鏈技術為用戶提供基於智能合約的快速、便捷、高可靠的數字貨幣支付及資產管理服務。
『陸』 比特幣手續費
比特幣的交易費用一般為:0.0001-0.0005BTC之間。當然,每個礦工和礦工協會所接受的額度是不一樣的。有時候,大額的比特幣交易是不需要手續費的,比如超過100BTC。小額的交易如低於0.01BTC則要收取一定量的手續費。當然,有的比特幣客戶端可以設置比特幣交易費,如果你把交易費用設置的非常低,那麼交易確認的時間會非常的漫長。
首先應該明白這個手續費是獎勵給礦工的,以激勵礦工繼續挖礦為比特幣提供足夠的算力從而確保比特幣網路的安全。目前礦工的主要收入是通過創造新的塊(Block)來獲得BTC的獎勵,但是這個獎勵每4年減半,隨著時間的推移比特幣交易手續費將逐漸取代比特幣獎勵。
什麼情況下需要支付手續費?金額是多少?
比特幣系統有一系列的網路規則,其中包含手續費規則,這一系列規則也就是「客戶端要做什麼」。當你使用Bitcoin客戶端(錢包,Bitcoin-Qt)發送比特幣的時候,整個過程大致分為以下步驟:
1. 籌備你要發送的比特幣
客戶端負責收集你錢包(Bitcoin-Qt)里的比特幣余額為支付做准備,因為你收到的每一筆比特幣都存在你的錢包裡面直到你花掉它們。
假如在OKCoin比特幣提現3BTC與2BTC兩次,它們在你錢包的記錄是相互獨立的,即一個3BTC和一個2BTC,而不是合並為5BTC(錢包只記錄交易明細,並不將余額合並,但是你在錢包的界面上可以看到總的余額),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錢包里會積累許多這樣數量不等的比特幣,可想而知OKCoin比特幣錢包里應該有成千上萬條這樣的記錄了吧。所以當你發送比特幣的時候錢包必須決定用哪些上述記錄最適合用來本次發送。
在一次交易中你得到的比特幣稱為「輸入(inputs)」,支出的比特幣稱為「輸出(outputs)」,在你的錢包里存在多個輸入和輸出。
2. 阻止大量微額(st)支付沖擊網路
如果你向OKCoin比特幣交易平台充值小於0.01BTC(包括你錢包內部的資金變動)的話,你必須要支付0.0001的手續費。錢包在准備你的支付金額的時候有一個既定的規則,就是在眾多輸入(inputs)中籌備支付金額的時候盡量避免產生小於0.01BTC的金額變動(比如你要向OKCoin比特幣充值5.005BTC,錢包盡可能的選擇3+2.005或者1+1+3.005,而不是5+0.005)。
3. 數額越大、幣齡(age)越高優先順序越高
如果你發送金額太小或者是你的比特幣剛開采出來不久,那麼你的轉賬就不再免費之列。每一個交易都會分配一個優先順序,這個優先順序通過幣的新舊程度、交易的位元組數和交易的數量。具體來說,對於每一個輸入(inputs)來講,客戶端會先將比特幣的數量乘以這些幣在塊中存在的時間(幣齡,age),然後將所有的乘積加起來除以此次交易的大小(以位元組為單位),計算公式:priority = sum(input_value_in_base_units * input_age)/size_in_bytes,計算結果如果小於0.576,那麼該交易就必須支付手續費。這也是為什麼你在OKCoin比特幣提現的時候都要加一個0.0001的原因了,因為OKCoin錢包內的比特幣轉賬頻繁,比特幣在塊中的時間比較短,因此需要支付手續費。如果你確實有大量的小額輸入,比如小礦工,又想免費轉出,這時候你可以加一個數額大的、幣齡大的比特幣金額,就會將平均優先順序提高,從而可以免費轉出比特幣。
4. 每千位元組的收費
在轉賬的最後客戶端會計算本次轉賬的大小(以位元組為單位),大小一般取決於輸入和輸出的數額大小,計算公式如下:148 × 輸入數額 + 34 × 輸出數額 + 10,如果該次轉賬的大小超過10000位元組但是優先順序符合免費的標准,那麼仍然可以享受免費轉賬,否則需要支付手續費。每1000位元組的費用默認是0.0001BTC,但是你也可以在客戶端里進行追加,依次打開選項卡「設置>選項>主要」進行手續費的調整。如果你在設置的手續費小於0.0001BTC按0.0001算。當本條規則適用時將會取代步驟2的規則而不是累加。
『柒』 累積持幣算力什麼意思
網路虛擬貨幣,它的一個演算法算力越高得到的幣就會越多。
『捌』 什麼是權益證明機制(PoS)
權益證明機制(Proof of Stake),簡稱POS,也稱股權證明機制,類似於把資產存在銀行里,銀行會通過你持有數字資產的數量和時間給你分配相應的收益。同理,採用PoS的數字資產,系統根據你的幣齡給你分配相應的權益,幣齡是你持幣數量和時間的乘積。比如你持有100個幣,總共持有了30天,那麼,此時你的幣齡就為3000。相較PoW(工作量證明機制),PoS存在2個優勢。第一,PoS不會造成過多的電力浪費,因為PoS不需要靠比拼算力挖礦。第二,POS更難進行51%攻擊。擁有51%幣才能發起攻擊,網路受到攻。
『玖』 區塊鏈的六層模型是什麼
區塊鏈總共有六個層級結構,這六個層級結構自下而上是:數據層、網路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應用層。
一、數據層
數據層是區塊鏈六個層級結構裡面的最底層。數據層我們可以理解成資料庫,只不過對於區塊鏈來講,這個資料庫是不可篡改的、分布式的資料庫,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分布式賬本」。
在數據層上,也就是在這個「分布式賬本」上,存放著區塊鏈上的數據信息,封裝著區塊的塊鏈式結構、非對稱加密技術、哈希演算法等技術手段,來保證數據在全網公開的情況下的安全性問題。具體的做法是:
在區塊鏈網路上,節點採用共識演算法來維持數據層(也就是這個分布式資料庫)的數據的一致性,採用密碼學中的非對稱加密和哈希演算法,來確保這個分布式資料庫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
這就構成了區塊鏈技術中最底層的數據結構。但是,光有分布式資料庫還不夠,還需要讓資料庫裡面的數據信息可以共享交流,下面我們介紹數據層的上一層——網路層。
二、網路層
區塊鏈的網路系統,本質上是一個P2P(點對點)網路,點對點意味著不需要一個中間環節或者中心化伺服器來操控這個系統,網路中的所有資源和服務都是分配在各個節點手中的,信息的傳輸也是兩個節點之間直接往來就可以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P2P
(點對點)並不是中本聰發明的,區塊鏈只是融合了這一技術而已。
所以,區塊鏈的網路層實際上就是一個特別強大的點對點網路系統。在這個系統上,每一個節點既可以生產信息,也可以接收信息,就好比發郵件,你既可以編寫自己的郵件,也可以收到別人給你發送的郵件。
在區塊鏈網路上,節點之間需要共同維護這條區塊鏈系統,每當一個節點創造出新的區塊後,他需要以廣播的形式通知其他節點,其他節點收到信息後對該區塊進行驗證,然後在該區塊的基礎上去創建新的區塊。這樣一來,全網便可以共同維護更新區塊鏈系統這個總賬本了。
但是,全網要依據什麼規則來維護更新區塊鏈系統這個總賬本呢,這就涉及到了所謂的「法律法規」(規則),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共識層。
三、共識層
在區塊鏈的世界裡,共識,簡單來講就是全網要依據一個統一的、大家一致同意的規則來維護更新區塊鏈系統這個總賬本,類似於更新數據的規則。讓高度分散的節點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路中高效達成共識,是區塊鏈的核心技術之一,也是區塊鏈社區的治理機制。
目前主流的共識機制演算法有: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POW)、以太坊的權益證明
(POS)、EOS的委託權益證明(DPOS)等等。
我們現在介紹了數據層、網路層、共識層,這三層保證了區塊鏈上有數據、有網路,有在網路上更新數據的規則,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何讓節點們能夠積極踴躍地參與區塊鏈系統維護呢,這里就涉及到了激勵,也就是我們下面要介紹的:激勵層。
四、激勵層
激勵層就是所謂的挖礦機制,挖礦機制其實可以理解成激勵機制:你為區塊鏈系統做了多少貢獻,你就可以得到多少獎勵。用這種激勵機制,能夠鼓勵全網節點參與區塊鏈上的數據記錄與維護工作。
挖礦機制和共識機制其實是一個道理,共識機制我們可以理解為公司的總規章制度,而挖礦機制可以理解成,在這個總的規章制度之中,你做好了什麼能夠得到什麼獎勵,這種獎勵規則。
就好比比特幣的共識機制PoW,它的規定是多勞多得,誰能夠第一個找到正確哈希值誰就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比特幣獎勵;
而以太坊的PoS則規定了誰持幣年齡越久,誰能得到獎勵的概率就越大。
需要注意的是,激勵層一般只有公有鏈才具備,因為公有鏈必須依賴全網節點共同維護數據,所以必須有一套這樣的激勵機制,才能激勵全網節點參與區塊鏈系統的建設維護,進而保證區塊鏈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區塊鏈安全可靠了,還不夠智能對不對,下面我們將要介紹的合約層,可以讓區塊鏈系統變得更加智能。
五.合約層
合約層主要包括各種腳本、代碼、演算法機制及智能合約,是區塊鏈可編程的基礎。我們說的「智能合約」便屬於合約層這個層級上。
如果說比特幣系統不夠智能,那麼以太坊提出的「智能合約」則能夠滿足許多應用場景。合約層的原理主要是將代碼嵌入到區塊鏈系統上,用這種方式來實現能夠自定義的智能合約。這樣一來,在區塊鏈系統上,一旦觸發了智能合約的條款,系統就能夠自動執行命令。
六、應用層
最後就是應用層。應用層很簡單,顧名思義,就是區塊鏈的各種應用場景和案例,我們現在說的「區塊鏈+」就是所謂的應用層。目前已經落地的區塊鏈應用主要是搭建在
ETH、EOS等公鏈上的各類區塊鏈應用,博彩、游戲類的應用比較多,真正實用的應用還沒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