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鎮江丹徒宜瑞會議中心賓館
『壹』 想知道古巴國的詳細歷史
巴國,在中國先秦時期位處中原西南面、四川盆地東部的一個國家。始於先夏時期,於夏初加入夏王朝,成為其中一個諸侯國,滅於戰國秦惠王時期。巴國的都城為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
據考古發掘,川東地區史前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類是「巫山人」。結束於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時代末葉,其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約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們就世世代代在川東地區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們戰天斗地,自強 巴國
不息,創造了燦爛的巴文化。
編輯本段歷史
1.巴國的形成時期:商周之際。 巴國
據《辭源》:「巴者,古國名,位於今重慶市及四川省東部一帶地方」。川東地區在夏朝(距今4100年~3600年)稱「巴方」,在商朝(公元前16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中)稱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後來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於公元前11世紀,參與周武王伐紂,由於巴人英勇善戰,迫使紂王軍隊陣前倒戈,終於打敗商紂王,西周建立。西周(公元前11紀中~公元前771年)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巴子,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巴國的地域大致在重慶全境,北到陝南的漢水上游,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春秋時有所擴展
2.巴國的發展時期: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國竭力擴張其勢力范圍,東渡漢水,與鄧國相爭,又同楚國締結軍事聯盟,掃盪江漢小國,北進中原。
3.巴國的鼎盛時期:春秋末葉至戰國晚期。 在此期間,巴國青銅文化發展到高峰。青銅器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製作水平也日臻成熟,地方特徵鮮明突出。巴國文字和符號廣泛流行,都城已發展成為地域性的經濟增長中心和多種產業的生長點,具有組織地區商業貿易的經濟功能。
4.巴國的滅亡時期:公元前316年。 公元前316年,巴國為秦國所滅,巴王被虜。秦國在江州(今重慶)築城,設置巴都,把巴地納入了秦國的郡縣體制。巴國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滅亡於公元前316年的戰國中期,約有800年歷史。
巴人,古巴族人的簡稱,主要分布在今川東、鄂西一帶。傳說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肅南部,後遷到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以廩(音lǐn)君為首領,本有巴、樊、瞫(音shěn)、相、鄭五姓。秦滅巴以後,巴人的一支遷至今鄂東,東漢時稱江夏蠻,西晉、南北朝時稱五水蠻;另一支遷至今湘西,構成武陵蠻的一部分。留在四川境內的,部分叫板楯(音shǔn)蠻,南北朝時因大量遷移,大都先後與漢族同化。賨(音cónɡ)人,板楯蠻的別稱,是川東土著民族之一,其中心在今四川渠縣一帶,系古代巴人的一支。板楯蠻這個名稱,來源於賨人善用一種本質楯為武器,賨的名稱則由於板楯蠻「歲出賨錢」的緣故。板楯蠻有七姓,以盧(或作羅)、朴(或作胡)、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龔等七個姓氏組成的酋幫,叫賨國。板楯蠻古時居住在嘉陵江和渠江兩岸,北及漢中東部,東及長江三峽,遍及整個川東地區,是川東巴國各族中分布最廣的民族之一。 古代巴人不但作戰勇猛頑強,以致被稱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極其樂觀。他們曾在商、周、楚、秦等強大部族的包圍中經過不斷征戰,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嶺中,在極為艱難困苦的生活條件下,自強不息,世代繁衍。他們斬蛇蟒、射虎豹、獵牧捕魚、墾荒種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這對川東地區,特別是大巴山一帶(包括宣漢)經濟文化的開發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至清朝,川東地區歷史上曾有五次移民遷入。由於戰爭、瘟疫和天災等原因,川東地區歷史上曾出現過飢荒無人、屍橫遍野、群虎白日出遊、賨人幾乎滅絕的慘景。為填補戰爭死亡、瘟疫死亡、天災死亡形成的空缺,秦朝、西晉、北宋、元末明初、清朝曾五次移民入川。這五次移民遷入,既促進了川東地區土著居民與漢民族的同化,同時又加快了川東地區的開發步伐。
編輯本段巴文化
文化內涵
巴文化是巴國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創造的全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會結構的總和。 巴國
文化的演變
戰國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國文化和巴地文化兩部分。巴國文化是一種方國文明,巴地文化則是一種地緣文化。 (1)巴國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時代,主要以漢水上游為基本地域依託;春秋時代,巴國文化有所擴展,南及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戰國初,巴國舉國南遷至長江幹流,先後在清江、川峽之間至川東立國。這幾個地方,留下了巴國文化的大量遺跡。 (2)巴地文化:包括川東、長江三峽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學上稱之為早期巴文化。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末葉,這些文化在當地發展演變,盛衰興替已達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義的巴文化:戰國初,巴國溯江進入川東,始將青銅文化與當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來,也將巴國文化與巴地文化融合起來。這才形成了完整意義上的巴文化。
文化的主要代表
(1)「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區民間武舞。 巴國
中國古代典籍記載最古老的音樂創作產生於巴地。巴渝舞來源於商末巴師伐紂時的「前歌後舞」。巴渝舞特點:舞風剛烈,音樂鏗鏘有力,屬武舞、戰舞類型。「劍弩齊列,戈矛為之始。進退疾鷹鷂,龍戰而弱起」,「退若激,進若飛。五聲協,八音諧」,由此可見巴渝舞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漢初,巴渝舞被劉邦移入宮中,成為宮廷樂舞,既供宮中觀賞,也成為接待各國使節貴賓的樂舞,還成為王朝祭祀樂舞,天子喪禮樂舞。那時巴渝舞幾乎成了國家樂舞。三國曹魏時巴渝舞更名為「昭武舞」,西晉時將「昭武舞」易名為「宣武舞」。唐時,巴渝舞仍為宮廷樂舞之一,唐以後,巴渝舞便從宮廷樂舞中消失了。盡管如此,在民間,巴渝舞遺風猶存,川東巴人後裔的踏踢舞、擺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變,現在的薅草鑼鼓、花鼓調、花燈調、蓮花落、川劇幫腔、川江號子、船工號子、勞動號子、翻山鉸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2)「巴鄉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鄉清」著稱於世。《水經·江水注》記載:「江水又逕魚腹縣(今奉節)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貴,飲譽遐邇,以致秦昭王與板楯蠻訂立盟約時,以此為質。清酒釀造時間長,冬釀夏熟,色清味重,為酒中上品。巴人善釀清酒,表明其釀酒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3)巴人風情 巴人有古樸凝重的民風,歷來崇尚勇武。他們住干欄式房屋,樓上居人,樓下養畜,傍水而居;死後大多採取船棺葬、懸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織,家家戶戶能自己織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給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織的麻布,秦滅巴後,令板楯蠻以交納賨布代替戶賦,由此賨布名傳海內。 (4)巴人神話 巴人自然神話有:「比翼齊飛」、「巴蛇吞象」、「白虎神話」。巴人英雄神話有:「廩君傳奇」。巴人神女傳奇有:「巫山神女」、「鹽水神女」。 根據考古發掘,巴文化代表還包含巴人詩作、巴國符號文字和青銅文化等內容。由於秦朝大規模的「焚書坑儒」,加之戰亂、災荒和歷史年代久遠等,其史料逐漸絕跡,巴文化已埋藏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對巴文化的更深層次研究,有待依賴考古新發現。 (5) 巴人詩意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編輯本段起源
巴國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太葜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太葜即伏羲,後照為巴人始祖。 據考古發掘,川東地區史前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類是「巫山人」。結束於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時代末葉,其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約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們就世世代代在川東地區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們戰天斗地,自強不息,創造了燦爛的巴文化。
編輯本段建立
而後巴人建立巴國,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說: 「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不蟲,與諸蟲群飛,蔽掩曰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於是乎君於夷城,四姓皆臣之。」 即最早的巴國是由五個氏族部落聯合形成一個大型的部落集團,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優勢,獲得了集團的領導權,巴人首領巴務相成為該集團的首任領袖,稱廩君,即以白虎為圖騰的巴人首領。該部落集團溯流而上,同樣憑借武力和船技戰勝了原住民載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鹽業生產,在夷城(湖北恩施)建立了巴國第一個首都。
編輯本段夏代
至夏禹時期,巴國加入夏王朝,成為夏王朝的諸侯之一。《左傳·哀公七年》載: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 至此,巴國成為夏的統治集團的一個部分。《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孟塗)居山上,在丹山(瀘州丹山景區位於瀘州市南114公里的敘永縣境內,由分散的幾個景點組成,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為國家級旅遊景點)西。丹山在丹陽(屬太湖流域,位於江蘇省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上海經濟圈腹地,屬蘇南經濟板塊,東鄰常州市武進區、新北區,西接句容市、鎮江市丹徒區,南與金壇市接壤,北接鎮江新區,並與揚中市隔江相望,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被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是江蘇省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市)之一。)南,丹陽居屬也。」《竹書紀年》也記載:「帝啟八年,帝使孟塗人巴涖訟。」
編輯本段商代
夏末商初,巴作為夏的一部分,參與了夏與殷的斗爭,起碼在夏滅亡的時候,巴並沒有成為商的同盟。《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厥咎,乃降於巫山。」巫山,即巴國所在,巴國收留了夏亡國後的遺民。 在商代,巴沒有完全臣服加入殷政權,反而和殷發生過戰爭。殷墟文字記載說明,公元前13世紀的殷武丁時期,武丁和婦好都曾經征討過巴國。
編輯本段周代
公元前11世紀,巴的軍隊作為前鋒加入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也因此在周滅商後,正式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國之一,並入周王朝的疆域。《華陽國志·巴志》稱:「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代紂,前歌後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 春秋時期的楚國逐漸強大,驅趕巴國的疆域不斷向西遷移。《華陽國志·巴志》載:「巴、楚數相攻伐」「巴子怒,伐鄧,敗之。其後巴師、楚師伐申。楚子驚巴師。魯庄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魯文公十六年,巴與秦、楚共滅庸。」「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敗於鄾。」 《左傳·桓公九年》:「文十六年(即公元前611年)以後,巴遂不見,蓋楚滅之。」最終楚國奪取了巴國經濟的根基:位於巫溪和清江的鹽業基地。逼使巴都城也沿江向西遷移。《華陽國志·巴志》:「巴子時雖都江州(重慶),或治墊江(合川),或治平都(豐都),後治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涪陵)」 到戰國時期,《華陽國志·巴志》說:「七國稱王,巴亦稱王。」其疆域是「東至魚復(奉節),西至僰道(宜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巴國依然還是一個疆域廣闊,可與七國相比的國家。
編輯本段滅國
《華陽國志·巴志》:「秦惠文王與巴、蜀為好。蜀王弟苴侯私親於巴。巴蜀世戰爭,周慎靚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為求救於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儀貪巴、苴之富,執王以歸。置巴、蜀、及漢中郡。分其地為四十一縣。儀城江州。司馬錯自巴涪水,取楚商於地,為黔中郡。」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應巴的要求,使張儀、司馬錯率大軍南下滅了蜀國。順道向東滅了巴國。在江州設立巴郡,成為秦始皇36郡之一。
編輯本段人文
「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區民間武舞。 中國古代典籍記載最古老的音樂創作產生於巴地。巴渝舞來源於商末巴師伐紂時的「前歌後舞」。巴渝舞特點:舞風剛烈,音樂鏗鏘有力,屬武舞、戰舞類型。「劍弩齊列,戈矛為之始。進退疾鷹鷂,龍戰而弱起」,「退若激,進若飛。五聲協,八音諧」,由此可見巴渝舞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漢初,巴渝舞被劉邦移入宮中,成為宮廷樂舞,既供宮中觀賞,也成為接待各國使節貴賓的樂舞,還成為王朝祭祀樂舞,天子喪禮樂舞。那時巴渝舞幾乎成了國家樂舞。三國曹魏時巴渝舞更名為「昭武舞」,西晉時將「昭武舞」易名為「宣武舞」。唐時,巴渝舞仍為宮廷樂舞之一,唐以後,巴渝舞便從宮廷樂舞中消失了。盡管如此,在民間,巴渝舞遺風猶存,川東巴人後裔的踏踢舞、擺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變,現在的薅草鑼鼓、花鼓調、花燈調、蓮花落、川劇幫腔、川江號子、船工號子、勞動號子、翻山鉸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巴鄉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鄉清」著稱於世。《水經·江水注》記載:「江水又逕魚腹縣(今奉節)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貴,飲譽遐邇,以致秦昭王與板楯蠻訂立盟約時,以此為質。清酒釀造時間長,冬釀夏熟,色清味重,為酒中上品。巴人善釀清酒,表明其釀酒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巴人風情 巴人有古樸凝重的民風,歷來崇尚勇武。他們住干欄式房屋,樓上居人,樓下養畜,傍水而居;死後大多採取船棺葬、懸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織,家家戶戶能自己織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給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織的麻布,秦滅巴後,令板楯蠻以交納賨布代替戶賦,由此賨布名傳海內。 巴人神話 巴人自然神話有:「比翼齊飛」、「巴蛇吞象」、「白虎神話」。巴人英雄神話有:「廩君傳奇」。巴人神女傳奇有:「巫山神女」、「鹽水神女」。 根據考古發掘,巴文化代表還包含巴人詩作、巴國符號文字和青銅文化等內容。由於秦朝大規模的「焚書坑儒」,加之戰亂、災荒和歷史年代久遠等,其史料逐漸絕跡,巴文化已埋藏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對巴文化的更深層次研究,有待依賴考古新發現。 巴人詩意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編輯本段遺產
巴文化是重慶的根系文化,為追溯千年巴文化歷史淵源,弘揚巴文化精神,九龍坡區政府及龍力地產斥資4億元,聯合打造一座融文化、生態、旅遊、商務、休閑於一體的重慶市文化觀光勝地——巴國城。 巴國城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定位於「呈現巴國歷史文化的主題公園」,內設大量人文雕塑及雕刻,整個建築群風格仿古代巴國時期文化,將復原古代巴國鼎盛時期的版圖及其模型遺址,同時還將設置巴國歷史文化名人的雕塑長廊。 巴國城將集巴國文化之大成,建設巴文化博物館、巴國文化研究中心、巴國文化廣場、巴國湖中舞台、巴國歷史人物雕刻、巴國傳奇雕刻等。同時融入現代商業內涵和旅遊休閑概念,建設高級商務區、賓館會議中心、運動休閑區、湖中舞台游覽區、城牆觀光區等,是一座氣勢宏大的大型歷史文化觀光型商業中心。 巴國城將挖掘巴渝文化的獨特資源,通過展示千載巴文化的燦爛,彰顯重慶先民忠義愛國的民族精神,傳承千古巴國人文傳奇,讓更多的人了解重慶的歷史。同時將古文明與現代商業完美結合,探索出文化商業的運作典範。徜徉未來的巴國城,人們將解讀巴國文化神韻,領略中國漢唐風情,觀賞文化建築經典,享受現代文化商娛旅業的魅力。 巴國城的建設,體現了九龍坡區政府文化造勢、生態興區的城市建設理念,是一次極具文化智慧與市場遠見的神奇創意。
開放分類:
歷史,重慶
『貳』 鎮江市區哪有好吃龍蝦的地方!不要很高檔的!大概價格多少
東吳路江濱新村加油站附近的金湖龍蝦
丹徒新區丹徒會議中心的龍蝦
金谷大廈的天府緣
大市口萬祥後面的川東沸騰魚
如今龍蝦價格比較貴,小份的也得88-100左右
『叄』 鎮江農家樂
我是丹陽的,丹陽有很多的農家樂,你去丹陽市區坐丹陽-界牌的車,沿路就有
『肆』 鎮江丹徒新區有沒有適合辦30桌左右婚宴的酒店
錦華大酒店你可以去看看,就在丹徒市政府旁邊,那一帶的酒店很多,你也可以多轉轉
『伍』 鎮江哪有wifi熱點
序號 地區 熱點名稱 熱點地址 熱點類型 覆蓋區域
1 鎮江地區 鎮江國際飯店 解放路218號 賓館 2F咖啡廳
2 鎮江賓館 中山西路 賓館 大廳
3 京口飯店 中山東路407號 賓館 1F大廳、2F咖啡廳
4 觀海樓 環城路 賓館 2F咖啡廳
5 碧榆園主樓南徐廳 竹林路88號 賓館 會議室
6 碧榆園8號樓商務酒吧 竹林路88號 賓館 二樓酒吧
7 長城大酒店 解放路59號 賓館 1-6F
8 恆順賓館 中山西路 賓館 1F大廳
9 金鰲苑 中山西路 賓館 1F大廳
10 鎮江匯萃園飯店 鎮江解放路50號 賓館 1F大廳
11 阿得寶假日酒店 中山西路100號 賓館 四樓
12 鎮江金龍大酒店 中山西路90號 賓館 會議室
13 英皇酒店 大港 賓館 1F大廳
14 軍分區招待所 賓館 4F會議室
15 佳佳旺東方風情快餐店 中山西路火車站廣場 餐飲、休閑 2F大廳
16 風雅老樹咖啡連鎖店 大市口紫金大廈 餐飲、休閑 1F大廳
17 畢加索咖啡西餐廳 環城路15號10幢 餐飲、休閑 2F大廳
18 鎮江滬潤度假山莊 伯先路.公園山1號 餐飲、休閑 3F
19 新島咖啡 中山東路170號二樓 餐飲、休閑 2F咖啡廳
20 天語雅閣咖啡 大市口紫金大廈B座 餐飲、休閑 2F大廳
21 上島咖啡 解放路城市客廳紫金大廈B座一樓 餐飲、休閑 二樓大廳
22 鎮江京潤商務會所 大西路55號京潤國際花園5號門面房 餐飲、休閑 一樓
23 波布咖啡西餐廳 中山西路90號金龍大酒店2樓 餐飲、休閑 2F大廳
24 君度咖啡廳 斜橋街 餐飲、休閑 會所內
25 電信指揮中心 電力路18號 電信 5F、14F、16F、B區4F
26 指揮中心營業廳 電力路18號 電信 1F-2F
27 丹徒區政府會議中心 丹徒新區 會展中心 會議室、大廳
28 鎮江海關 南徐路 其他 報關大廳
29 潤州區人民政府 潤州路5號 其他 1號樓會議室
30 鎮江市行政中心 中山西路 其他 1F-4F
31 人才市場 解放路5號 其他 二樓招聘大廳、三樓多功能廳
32 丹徒法院主樓 丹徒新區 其他 1F-6F
33 鎮江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正東路141號 其他 8F會議室
34 中基路 商務樓 4F
35 外貿大廈 中山西路98號 商務樓 7F、8F
36 市水利局 夢溪路40號 商務樓 1611會議室
37 教育大廈 中山東路25號京口教育大廈 商務樓 11F
38 科技大廈 正東路6號二樓 商務樓 2F辦公室
39 鎮江華達物資總公司 南門大街九號三樓 商務樓 三樓會議室
40 市國土資源局 斜橋街75號 商務樓 信息中心
41 鎮江市物價局 長江路9號 商務樓 4F、5F
42 丹徒區環保局 丹徒新區勤政路 商務樓 會議室
43 鎮江日報社 中山東路 商務樓 10、11,13-14F
44 鎮江市建設局 正東路131號 商務樓 會議室
45 尚友大廈 正東路37號9樓 商務樓宇 8F會議室
46 江蘇科技大東校區 環城路2號 學校 圖書館1-3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