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怎麼幫助兒童思維去中心化

怎麼幫助兒童思維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 2021-04-17 23:54:58

『壹』 皮亞傑將兒童思維發展化分得幾個介段

讓·皮亞傑(Jean Piaget,生於1896年8月9日,逝於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一生留給後人60多本專著、500多篇論文,他曾到過許多國家講學,獲得幾十個名譽博士、榮譽教授和榮譽科學院士的稱號。

幼兒的思維發展表現出三種不同的方式: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幼兒早期的思維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幼兒中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幼兒末期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

1.直覺行動思維

0~2歲幼兒的思維主要是直覺行動思維。直覺行動思維是指主要利用直觀的行動和動作解決問題的思維。例如,幼兒通過拖動桌上的布來獲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覺行動思維離不開幼兒對客體的感知和動作,是幼兒早期出現的萌芽狀態的思維。皮亞傑認為這個階段幼兒思維的發展有兩個明顯的標志:一是幼兒有時不用明顯的外部嘗試動作就能解決問題;二是產生了延遲性模仿能力。所謂延遲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對象或動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時間後對行為或動作的模仿。

總體上說,幼兒大致獲得了以下能力:幼兒通過伸手和抓握等動作,開始注意到物體的空間關系,這使幼兒逐漸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運動,開始理解周圍的世界;幼兒突破了直接經驗的限制,發展起了具有先後的時間維度的概念,出現了對因果關系的初步理解;幼兒開始逐步理解目標和手段的關系;幼兒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為並表現出明顯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亞傑看來,這一階段的幼兒思維發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獲得了「客體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兒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體仍將繼續存在。皮亞傑認為,幼兒在沒有直接感知物體時卻相信物體仍然存在是一個逐步學習的過程,貫穿整個感知運動階段,其典型的表現就是嬰兒出現藏貓貓的游戲行為。直覺行動思維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思維方式。幼兒的直覺行動思維離不開幼兒對實際物體的感知和動作,因而缺乏行動的計劃性和對行為結果的預見性,思維具有明顯的狹隘性。




(圖:守恆實驗)

3. 抽象思維的萌芽

抽象思維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詞,根據事物本身的邏輯關系解決問題的思維。在幼兒末期即幼兒6~8歲這一時期,幼兒開始出現抽象思維的萌芽。

第一,幼兒開始獲得可逆性思維。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減去幾個,然後增加相同數目的珠子,這堆珠子的總數將保持不變。

第二,幼兒的思維開始能夠去自我中心化。所謂去中心化是指幼兒認識到他人的觀點可能與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兒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例如,幼兒開始能夠解決「三山問題」。

第三,幼兒開始能夠同時將注意集中於某一物體的幾個屬性,並開始認識到這些屬性之間的關系。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一個物體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幾個屬性,並且認識到這些屬性是可分離的。

第四,幼兒開始使用邏輯原則。幼兒獲得的重要邏輯原則是不變性原則,即一個客體的基本屬性不變。另一個原則是等價原則,即如果A的某種屬性等於B,B等於C,則A必然等於C。

『貳』 心理學:一般認為,兒童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年齡為( )

2至6、7歲幼兒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具體形象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間關系解決問題的思維。這一階段的幼兒雖然擺脫了對動作同步性的依賴,但仍受到具體事物的形象和動作的影響。皮亞傑將這一階段幼兒的思維稱為前運算階段。

皮亞傑又進一步將這一階段分為兩個階段:前概念階段和直觀階段。前概念階段幼兒思維的特點表現為幼兒普遍存在的泛靈論和自我中心主義。幼兒的泛靈論是指幼兒將一切物體都賦予生命的色彩。例如,幼兒認為在採摘植物時植物會受到傷害,植物也會感到疼痛。在以下的一段皮亞傑和一位前概念階段的幼兒的對話中,可以看到幼兒明顯的賦予太陽以生命的色彩。


皮亞傑:太陽會動嗎?
幼兒:會動,你走它也走,你轉它也轉。太陽是不是也跟過你?
皮亞傑:它為什麼會動呢?
幼兒:因為人走動的時候它也走。
皮亞傑:它為什麼要走呢?
幼兒:聽我們在說什麼。
皮亞傑:太陽活著嗎?
幼兒:當然了,要不然它不會跟著我們,也不會發光。

自我中心主義的幼兒完全以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可能與別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去認識事物。

皮亞傑證明幼兒自我中心主義傾向的著名實驗是「三山實驗」。在三山實驗(如圖)中,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的模型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把椅子。幼兒被帶著圍繞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使幼兒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之後,讓幼兒坐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將三個玩具娃娃放在其他椅子上,然後問幼兒放在其他位置上的玩具娃娃看到的是什麼。

實驗結果顯示,不到4歲的幼兒根本不懂得問題的意思。4~6歲的幼兒不能區分他們自己和娃娃所看到的景色,不管觀察者看到了什麼景色,他們總是選擇他們自己所看到的景色。能夠區別不同觀點的第一個信號出現在大約6歲時,這時幼兒表現出他們知道了區別所在,但是卻不能指出來。在8~9歲,他們能夠理解他們自己與娃娃的觀測點之間的某些聯系。在這個經典的範例中,8歲以下的幼兒被認為是自我中心者。因為他們是基於自己的立場,不能想像出他們自己以外的任何立場。不過,最近的一些研究認為皮亞傑的任務對於幼兒來說是困難的,可能皮亞傑低估了幼兒的能力(Donaldson,1978;Siegal,1997)。




(圖:守恆實驗)

3. 抽象思維的萌芽

抽象思維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詞,根據事物本身的邏輯關系解決問題的思維。在幼兒末期即幼兒6~8歲這一時期,幼兒開始出現抽象思維的萌芽。

第一,幼兒開始獲得可逆性思維。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減去幾個,然後增加相同數目的珠子,這堆珠子的總數將保持不變。

第二,幼兒的思維開始能夠去自我中心化。所謂去中心化是指幼兒認識到他人的觀點可能與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兒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例如,幼兒開始能夠解決「三山問題」。

第三,幼兒開始能夠同時將注意集中於某一物體的幾個屬性,並開始認識到這些屬性之間的關系。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一個物體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幾個屬性,並且認識到這些屬性是可分離的。

第四,幼兒開始使用邏輯原則。幼兒獲得的重要邏輯原則是不變性原則,即一個客體的基本屬性不變。另一個原則是等價原則,即如果A的某種屬性等於B,B等於C,則A必然等於C。

『叄』 怎麼提高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在孩子遇到困難,就會有些家長把答案直接的去告訴孩子,這種方法對他的發展沒有任何好處。

聰明的家長去面對孩子的這些問題時,不會去直接幫助孩子,而是先去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去啟迪孩子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進行結合去自己尋找答案。


當孩子自己找到答案時,他的內心就會充滿成就感,並會產生新的學習動力,從而去勤奮的學習。

二、讓孩子經常處在問題情景中

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家長需跟孩子一起去討論這個問題,家長的積極主動的行為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尤其是當家長的也不知道怎麼解決。

弄不懂時,通過去翻閱資料,請教別人,最終思考得出正確答案,在這個過程當中對孩子的幫助是很大的。

在以後孩子遇到困難時也會去想家長的行為,而自己思考得出最終答案。因此這種方式是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的。

三、讓孩子學會懂得 分類、歸類

分類這種相對於成人來說時很容易理解並弄清的,但對於孩子來說卻不一樣了,孩子對於分類的認知還是比較短淺的。


關於分類這些,家長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去慢慢引導孩子,例如可以把相似的東西去進行分類。可以根據物體的形狀,顏色,作用去進行劃分等。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要去引導孩子尋找分類的根據,也就是說尋找事物的相同點,為什麼這么分類。

讓寶寶去多注意事物的細節,所謂『細節決定成敗』,這樣更能去增強寶寶的觀察力。

四、引導孩子一起討論關於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思路

在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家長應該去正確的引導孩子,並和孩子一起去討論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案,並去進行實施。在整個過程當中需要去進行分析、推理、總結歸納,需要去假設問題的方案,這對於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解決能力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幫助。

五、與孩子一起去閱讀一些關於動腦筋的趣味書籍,故事資料等等

這種動腦筋的資料,書籍有很多,有的是那種真人真事系列,還有的是寓言故事,或是科普性等等。與孩子去一起整理這些書籍資料,閑余的時間去翻一翻,討論一些感興趣的問題。

『肆』 兒童思維能力怎麼提高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人的工作、學習、生活樣樣都離不開思維。科學家解決科學難題,醫生診斷疑難病例,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教師講學授課,農民培育新品種,工人科技革新,不管是誰,無論做什麼,離開思維就會一事無成。因為,感知、觀察和注意只能使人獲得知識經驗,記憶也僅僅是幫助人們儲存知識經驗,而要運用知識經驗去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那就必須依賴思維。由此可見,思維能力在兒童智力的發展中占據著多麼重要的位置。 然而,由於思維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廣大家長對它的了解常常不夠,這就造成了在家庭的早期教育中出現忽視培養兒童思維能力的傾向。如果父母想使自己孩子的早期教育有所成效的話,那麼您在對孩子進行智力培養時,要特別注重提高孩子思維能力的發展。 3歲前兒童的思維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3歲以後兒童的具體形象思維迅速發展,6歲以後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根據孩子思維水平發展的特點,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既要考慮到孩子思維的行動性、具體性、形象性,利用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又要力求逐漸擺脫動作和實物的約束與干擾,發展孩子初步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因此,家長和教師除要在日常生活中啟發引導孩子的思維活動外,還要進行一些必要的專門的練習和指導,發展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和主動探索精神。下面具體加以說明: (1)給孩子提供各種直接感知和動手操作的機會。直覺行動思維雖然是3歲前兒童思維的主要方式和典型特點,但在整個學前期,孩子的思維仍保留了相當大的直覺行動性成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在積極的活動中進行思維,這樣可以使孩子更好地感知到事物的存在、變化和發展。否則,脫離了孩子自身的直接感知和操作,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其思維活動的進行將變得困難,體現在孩子僅是藉助機械記憶、模仿而獲得某些知識經驗。 例如,我們在幫助孩子掌握某些實物概念時,應注意給孩子提供直接感知、觀察的機會。讓孩子親自看、聞、模、嘗過蘋果,比較過不同種類的蘋果,比較過蘋果與其它水果的區別後,孩子就會對"蘋果"這一概念掌握得更全面和深刻。又如在發展孩子的數概念、運算能力時,同樣可提供讓兒童動手操作的機會:數物體的個數,比較大小、長短、粗細,進行分類和排序,在泥塑、玩沙、玩水活動中體會物體質與量的守恆,藉助實物進行簡單的加減運算等等,使孩子經常處於積極的思維活動的狀態中,以此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2)採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具體形象思維是學前兒童思維的主要方式和典型特點。根據學前兒童思維的這個特點。家長和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教育內容的具體性、形象性,要適合孩子的思維發展水平,注意採用直觀、形象的方法,盡量避免空洞、抽象的說教。因為孩子對一些具體、形象的事物較容易認識,而對抽象的事物較難認識。 例如,在向孩子解釋"雨的形成"這種比較抽象的自然現象時,可以通過講童話故事或看動畫片"小水滴旅行記",再配以演示水受熱後變蒸氣,再遇冷凝結成水珠的小實驗,這樣孩子就比較容易理解這一比較抽象的自然現象。因此,在孩子掌握各種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家長和教師要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幫助孩子掌握一些比較抽象的科學知識。 (3)豐富孩子的感性知識。思維是在感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感性知識越豐富,思維就越深刻。從某種意義上說,感性知識經驗是否豐富,制約著思維發展的水平。特別是對於學前兒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家長和教師更應該有意識、有計劃地組織各種活動,發展學前兒童的觀察力,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 (4)激發孩子的求知慾,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常常向大人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時,我們也常聽見一些大人也向孩子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實踐證明,這對兒童思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為,思維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積極思維的過程。同時,愛提問題、喜歡探究活動,這正是孩子的求知慾、好奇心的體現。 作為家長和教師應該給予鼓勵、保護和培養,要主動、熱情、耐心地對待孩子的提問,決不能採取冷淡、漫不經心、或厭煩甚至斥責的態度。實踐證明,這兩種不同的態度,對孩子思維水平發展會造成截然不同的影響。 前者,由於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熱情回答了孩子的各種問題,不僅使孩子得到心理上滿足,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肯定了孩子的好問精神,激發了孩子的求知慾,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長此以往,孩子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知識經驗,而且思維水平也大大提高。反之,當孩子提問時,得到的是否定,那麼,以後他不敢再提問了。孩子頭腦中的問題得不到解答,也就不會多想問題了,大腦也不會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維能力就會比別的孩子差。 所以,大人應鼓勵孩子好問、多問、會問。當然,作為家長和教師,除了必須認真回答孩子的提問外,也應該學會向孩子提問,引導孩子去觀察,去思考。大人對孩子的提問,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徵,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當,這樣才有利於孩子思維水平的發展,現就提問的幾種類型舉例如下: 在此需要提醒大人的是,當你向孩子提出問題後,要給孩於思考的時間,不要急於求得孩子完滿的回答,更不要馬上把答案告訴孩子。因為,這樣做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思維發展,而且還會打擊孩子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5)在游戲中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游戲作為兒童的基本活動形式,游戲的虛構性、象徵性、形象性以及行動性,都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實踐證明,在游戲中引導孩子多問、多想、積極思考,對提高孩子的思維品質是非常有效的。 (6)要重視發展孩子的語言。語言是思維的武器和工具。語言使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語言的發展推動著思維能力不斷提高。但在學前朗,兒童詞彙還不豐富,特別是對抽象性、概括性較高的詞彙掌握得較少,這使孩子的思維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從而直接影響孩子思維的發展。 (7)積極發展孩子的抽象邏輯思維。在正確的教導下,隨著兒童語言的發展,知識經驗的豐富,從孩子5歲左右開始,就會逐步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到6-7歲時,抽象邏輯思維已比較明顯。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教育的具體形象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失時機地發展孩子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以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概括等作為思維過程來揭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聯系的抽象思維能力。 例如,對於已經掌握了雞、鴨、牛、老虎、獅子、熊等概念的孩子,我們不妨進一步讓他們掌握"家畜"以及"動物"等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對於已經掌握了10以內加減運算的孩子,教學的任務便是進一步提高他們藉助數概念進行運算的熟練程度和速度,而不是再倒遲到藉助實物或表象來進行運算的階段。

『伍』 如何提高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

營造適合的環境。積極暗示。

『陸』 結合實際談談怎樣才能促進學前兒童思維的發展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一旦對某一門學科產生了興趣,就會很自覺地鑽研學習,自然就能夠取得好成績了。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對孩子做一些數學方面的啟蒙,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


兒子對數學的興趣一直很高,讀小學之後,甚至主動提出要參加奧數培訓班的學習,對於許多孩子都避之不及、晦澀難懂的奧數知識,在兒子這里卻可以享受到莫大的樂趣。

我想兒子這所心以對數學有如此濃厚的興趣,一方面是天賦的原因,另一方面在他小的時候,讀趣味數學方面的繪本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想要孩子愛上數學,其實很簡單,只要善於在生活中、游戲中、繪本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激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就能幫助孩子開啟愉快的數學之旅了。

『柒』 怎樣鍛煉兒童的思維能力和理解力,集中精力記憶力。

個人覺得樂高、畫畫、練字都是不錯的訓練精神集中的方式。
不過根據孩子年齡不同,集中精力的時間長短等都各不一樣,
建議慢慢來,家長多點耐心,少些干預。多鼓勵,少打罵,循序漸進的,也許會有不錯的成效。

『捌』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玖』 如何讓孩子擺脫自我中心思維

這位知友,一、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 自我中心思維只是孩子的認知方式,和自私自利不一樣,更不是性格缺陷,所以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這種思維,而非指責、批評。 事實上,大人也經常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比如有人會抱怨別人為什麼不幫他;有的人在集體討論時不尊重別人的意見,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因此,父母需要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去強行糾正,否則只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 二、不要太寵愛孩子 父母愛孩子的心情能理解,但如果太寵愛他,比如常常對孩子說「這些都給你吃」「都是給你買的」、「寶貝想去哪裡玩都可以」,只會讓孩子更加以自我為中心,根本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說「分給奶奶一點吃」「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讓媽媽休息一會」,讓他知道還有別人,適當的把別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時間長了孩子就能注意考慮到別人。 三、讓孩子學會感同身受 如果讓孩子懂得感同身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就會改變。比如說他困了,想睡覺,媽媽就可以假裝纏著要跟他一起玩,不讓他睡覺,說:「那下次媽媽累了的時候,你要不要媽媽休息呢?」 再比如,如果他不願意分享食物給別人,媽媽就可以說:「如果媽媽也不分享給你,你去哪吃呢?」 這種引導會讓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如何考慮別人感受。 四、通過游戲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孩子為什麼會有自我中心思維,因為沒人教他如何從別人角度考慮事情,游戲可以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舉手游戲:媽媽和孩子面對面站著,讓孩子舉右手,再問他:「我該舉哪只手?」這個時候孩子就需要從媽媽的位置考慮問題。 捉迷藏:父母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自己會藏在哪些地方,玩的過程中,父母藏起來讓孩子找。這時候孩子就要換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媽媽,會選擇藏在哪裡呢? 角色扮演:此類游戲最能吸引孩子,也最能引導其換位思考。比如「狼捉小羊」,如果孩子扮演的是狼,那他就要從狼的角度考慮問題:小羊會躲在哪?該怎麼樣捉它?等等。 這些好玩的角色游戲可以讓孩子在短時間內扮演多種角色,體驗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從而達到學會換位思考的效果。 五、讓孩子體驗自我中心的結果 比如安安接電話的例子,安安打電話的時候,爸爸只是點頭不說話,讓安安體會一下接電話聽不到聲音是怎樣的感覺。 這樣,下次再接電話的時候,安安肯定知道了原來接電話是要說出聲來才可以的。 六、在實踐中學習 心理學家博克曾做過類似皮亞傑的三山實驗,發現:當兒童熟悉場景、問題相對容易理解時,兒童是能夠考慮別人的感受的。由此可見,兒童的自我中心傾向與情景熟悉程度、生活化程度有關,因此可以通過提供豐富的材料和環境,讓孩子自己觀察、動手操作,逐漸擺脫自我中心的的思維。
摘自網路,僅供參考!

『拾』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 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 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熱點內容
五月八號doge 發布:2025-07-08 01:47:46 瀏覽:149
區塊鏈p2p聊天技術 發布:2025-07-08 01:44:37 瀏覽:710
以太坊15秒一個區塊 發布:2025-07-08 01:44:34 瀏覽:811
比特幣公司當財務 發布:2025-07-08 01:31:35 瀏覽:249
元宇宙六 發布:2025-07-08 01:30:59 瀏覽:734
區塊鏈qqc虛擬幣是什麼東東 發布:2025-07-08 01:20:53 瀏覽:182
社保顯示合約異常是怎麼回事 發布:2025-07-08 01:06:33 瀏覽:551
比特幣新區塊鏈新聞 發布:2025-07-08 00:36:19 瀏覽:951
區塊鏈與蘋果可追溯體系 發布:2025-07-08 00:36:12 瀏覽:18
eth收款錢包地址 發布:2025-07-08 00:20:19 瀏覽: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