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力的梁支座邊緣處怎麼算
⑴ 各梁支座反力的計算
見圖

⑵ 這種外伸梁A,B的支座反力怎麼計算!請盡量詳細點,謝謝
解:
ΣMa =0, -(2kN/m)x(4m)x(4m/2) +(Fby)x4m +6kNm -5kNx6m =0
Fby = 10kN(向上)
ΣFy =0, Fay -(2kN/m)x(4m) +10kN -5kN =0
Fay = 3kN (向上)
ΣFx =0, Fax +0 =0
Fax = 0
驗算:
ΣMb =0, -(Fay)x4m +(2kN/m)x(4m)x(4m/2)+6kNm -5kNx2m =0
Fay = 3kN (向上),與用ΣFy =0方程計算結果相同.
⑶ 調幅時梁邊緣處內力值換算求法
你的計算簡圖是按軸線畫的,b是支座寬,V是支座反力(也是計算到節點中心處梁的剪力),b/2是支座的一半長,M(邊緣)=M-V(b/2)就是自然的事。同理,V(邊緣)=V-(bq/2)。
⑷ 在支座處,梁產生的剪力的大小,是不是根據力平衡算出的支座反力的大小.
不必算,因為你不管在切短之前還是之後他都是一個平衡體,只要你的荷載不在你所取的隔離體上就不算,
⑸ 梁中彎起鋼筋的彎起點到支座邊緣的距離怎麼計算
靠近支座邊的那個彎點,離支座邊50mm.
⑹ 梁下樑下鐵在支座處,怎麼才算支座
一.1上鐵兩根在跨中三分之一處搭接,搭接中心到中心的長度超過1.3倍搭接長度就為50%錯開,如果搭接中心到中心不超過1.3倍搭接長度就是100%搭接!接頭面積和構造腰筋無關
2.在跨中區三分之一區域搭接 ,兩個接頭中心不超過1.3倍搭接長度就是100%搭接,超過了就是50%搭接
3.綁扎受拉或者受壓的鋼筋 的搭接小於1.3搭接長度就屬於同一區域,只要大於1.3倍搭接就不是同一區域。500mm是用於機械連接的錯開,機械連接錯開不光是滿足500mm還得大於35d
4.說法不正確,就比如你這道梁 你的上鐵搭接區域應該在跨中三分之一,下鐵大街區域是靠近支座的三分之一(有的圖集是支座的四分子一)在這個區域范圍內還得錯開50%接頭(中心到中心超過1.3倍搭接長度)。
二.腰筋分抗扭腰筋和構造腰筋兩種,兩種綁扎位置都在梁兩邊(名字就叫腰筋肯定是在腰部了)有板的梁腰筋是去掉板厚,再根據你的箍筋高度和腰筋根數均勻布置。沒有板的腰筋就直接根據你的箍筋高度,和腰筋根數均勻布置在梁箍筋兩側。構造腰筋的搭接和錨固均為15d,抗扭腰筋的錨固和搭接方式和梁下鐵一樣。
三,你這兒的溫度筋不知道說的哪兒,樑上部是沒有溫度筋的,一般是屋面板上部無鋼筋的區域,要考慮溫度收縮引起板開裂而設置溫度筋,溫度筋與受力筋和自己本身的搭接長度為Ll
四:梁包柱是梁寬超過柱寬,柱包梁是柱寬超過梁寬,部位就在他們相交的部位,根據他們的寬度區分。
五:扣筋分布筋起固定扣筋的作用,分布筋不受力。間距一般是200或者250。分布筋的規范是分布筋與扣筋搭接150mm,如果分布筋兼做溫度筋那麼與扣筋搭接為Ll。
純手工望採納!
/
⑺ 橋梁抗震計算時支座承載力怎麼取
答:
混凝土等截面梁斜截面抗剪承載力計算計算位置:A.支座邊緣處、B.受拉區彎起筋彎起點、C.D.箍筋間距變化或箍筋截面積變化處(各處點45°斜截面)見GB50010-201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6.3.2條各款
⑻ 為什麼在計算主梁的支座配筋時應取支座邊緣處的彎矩為什麼在主梁相...
因為只有該處梁的截面與我們驗算梁配筋的狀態相一致。
因為在此處,次梁以一個較大的集中荷載作用到主梁。
在框架梁結構里,主梁是擱置在框架柱子上,次梁是擱置在主樑上。
在相交處,小心計算主梁,這是個主要受力構件,馬虎不得。
計算要點和構造特點:
1.主梁除承受自重外,主要承受由次梁傳來的集中荷載。為簡化計算,主梁自主梁重可折算成集中荷載計算。
2.與次梁相同,主梁跨中截面按T型截面計算,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計算。
3.主梁支座處,次梁與主梁支座負鋼筋相互交叉,使主梁負筋位置下移,計算主梁負筋時,單排筋h0=h-(50~60)mm,雙排筋h0=h-(70~80)mm。
4.主梁是重要構件,通常按彈性理論計算,不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
5.主梁的受力鋼筋的彎起和切斷原則上應按彎矩包絡圖確定。
⑼ 軸線處內力換算為梁支座邊緣處都是變小么
因為只有該處梁的截面與我們驗算梁配筋的狀態相一致。
因為在此處,次梁以一個較大的集中荷載作用到主梁。</ol>
在框架梁結構里,主梁是擱置在框架柱子上,次梁是擱置在主樑上。在相交處,小心計算主梁,這是個主要受力構件,馬虎不得。計算要點和構造特點:1.主梁除承受自重外,主要承受由次梁傳來的集中荷載。為簡化計算,主梁自主梁重可折算成集中荷載計算。2.與次梁相同,主梁跨中截面按T型截面計算,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計算。3.主梁支座處,次梁與主梁支座負鋼筋相互交叉,使主梁負筋位置下移,計算主梁負筋時,單排筋h0=h-(50~60)mm,雙排筋h0=h-(70~80)mm。4.主梁是重要構件,通常按彈性理論計算,不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5.主梁的受力鋼筋的彎起和切斷原則上應按彎矩包絡圖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