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之父去中心化
『壹』 互聯網之父是誰
「中國互聯網之父」
讓我們從以下這些馬雲式的話語中探尋這個被稱為「中國互聯網之父」人的商道智慧吧。
他堅信,創業的首要條件是「創業激情」,
他說:「從事電子商務是一個新的領域,我們最重要的是永遠為你所激情的事情激情下去。」
而阿里巴巴的成功則為這一論點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證。
大多數的互聯網公司都很浮躁,針對這點,他說:「我們必須比兔子跑得快,但又要比烏龜更有耐心。」
阿里巴巴上市之後,他又這樣說:「上市只是一個加油站,目的是為了走得更遠。」
對於電子商務的作用,他的看法十分務實,他強調:
他對於融資十分謹慎,他不僅挑選投資人的品牌,
甚至還特別要求對方不能投資太多。
他說「太多的錢會壞事」,而且「花別人的錢要比花自己的錢痛苦」。
關於人才任用,他的觀點就是「只要普通人」,
因為在阿里巴巴這個團隊里,「所有的人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人在一起,做件不平凡的事。」
他提出了一個Yes理論,他認為「一個偉大的公司當然也需要賺錢,但是光會賺錢的公司不是一個偉大的企業。」
所以,企業家既要創造財富,又要影響社會。
他把大企業比作鯨魚,小企業稱為蝦米。阿里巴巴就是為那些中小企業服務的,
所以他提出「讓別人去跟著鯨魚跑吧」,為阿里巴巴明確了服務方向,即踏踏實實地為目標客戶做到最好。
……事實上,馬雲帶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感悟和啟迪,
以至於我們迫切地想帶著讀者們進入關於馬雲,關於阿里巴巴的這個真實而寬廣的世界中去。寫於七賢村
『貳』 「互聯網之父」是誰為什麼他被稱為「互聯網之父」為什麼他的出現全世界都震了
互聯網之父,指互聯網的創始人、發明人,這一美稱被先後授予多人,包括: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溫頓·瑟夫(Vint Cerf 原名:Vinton Gray "Vint" Cerf )、羅伯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等, 所以「互聯網之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他的出現使世界上的交流跟快捷方便了。互聯網也是一個面向公眾的社會性組織。世界各地數以萬計的人們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而又有成千上萬的人自願地花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螞蟻般地辛勤工作,構造出全人類所共同擁有的互聯網,並允許他人去共享自己的勞動果實。互聯網反映了人類所共賞的無私精神,互聯網也使人們學會如何更好地和平共處。
互聯網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第一個世界性的圖書館和第一個全球性論壇。任何人,無論來自世界的任何地方,在任何時候,他(她)都可以參加,互聯網永遠不會關閉。而且,無論你是誰,你永遠是受歡迎的。你不會由於不同的膚色、不同的穿戴、不同的宗教信仰而被排擠在外。在當今的世界裡,唯一沒有國界、沒有歧視、沒有政治的生活圈屬於互聯網。通過網路信息的傳播,全世界任何人,不分國籍、種族、性別、年齡、貧富,互相傳送經驗與知識,發表意見和見解。 使人類對於世界有了新的認識和見解,便於人類的交流。
『叄』 互聯網之父是誰
文特·瑟夫:網際網路之父
TCP/IP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好似天書中 的符號。就是網蟲看了,頂多覺得這幾個英文字母眼熟,至於它 在網際網路中所起的作用,除了專業人士,沒有人會去深究。不過, 在任何一件對人類的生存形態與生活方式會發生影響的事件 背後,總有人具有使命感。TCP/IP的發明人文特.瑟夫一直用心思 索,怎樣編寫主機與主機之間規范語言軟體,以實現計算機間 的交流。在一次學術會議的休息時間,突然靈感驟至。瑟夫連忙 拿起一個舊信封在背面胡亂畫出個草圖。正是在這張普通的紙 上,瑟夫提出了能夠連接不同網路系統的「網關」(Gateway)的概 念,為TCP/IP協議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瑟夫和另一位學者 卡恩一起構建了TCP,後來又不斷將其完善,使TCP成為標准,並 走向世界。瑟夫與同仁的努力,為網際網路插上起飛的翅膀。
21世紀的文藝復興者
與大多數默默無聞的開拓者相比,瑟夫 無疑是最幸運的。他是絕大多數媒體談到網際網路起源時都要加 以引用的人物。而且尊敬地稱他為「網際網路之父」。他說:「你應 該清楚這個頭銜很不公平,有很多人參與了網際網路的創建,我 只是在最初10年裡做了一些早期工作。」這不是客套。個人電腦 不是一個人的發明,網際網路更是集體的力量。戴得上「網際網路之 父」這頂帽子的人可能不只瑟夫一人,但他戴著,的確問心無愧。 25年前,他與人共同發明了TCP/IP協議,打破了網際網路政策的 障礙,將網路從政府學術網轉變成革命性的商業媒體,從此引 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
今年56歲的瑟夫,擔任MCIWorldCom高級副 總裁,負責技術和架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只是靜待網際網路的 爆發性發展,但瑟夫卻不,在發表演講、接受各種榮譽的同時, 他與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合作,著手將網際網路延伸至 外層空間。
他一生酷愛科幻小說,有著豐富的計算 機知識,有著對人性敏銳的理解,他將這些個人素質混合起來, 大大改善了整個世界的通信方式和知識獲取的方式。 「Vinton扮演了許多角色。但他更像是21世紀的文藝復興者。他部 分是科學家,部分是工程師、哲學家、商人,但最重要的是一名 偉大的啟蒙者。」瑟夫多年的老闆FredChggs這樣評價他。
瑟夫無疑是網際網路方面為數不多的權 威之一,1992年他組建了網際網路協會,無論在政府社交圈,還是 高科技社區中,瑟夫都是國家級的人物。1997年,他從柯林頓總 統手中接過了美國技術勛章。盡管在他身上的榮譽和影響力與 日俱增,但瑟夫仍像過去一樣平易近人,保持謙虛態度。
網景的安德森說:「我們是站在巨人肩膀 上創造業績」。瑟夫無疑是巨人之一。
1986年後擔任CNRI副總裁,1994年再度回 到MCI,負責MCI基於網際網路服務的通用網路架構,包括為商業和 消費用戶提供數據、信息、語言和視頻的集成服務。
1997年,瑟夫所在的MCI公司,想讓網際網路 具備行星間的通信能力。於是瑟夫著手開發技術,使標準的因 特網能布置到木星、土星、火星和金星等行星和衛星的表面,使 宇宙飛船在太陽系內航行時可以通信。瑟夫表示,離完整的技 術規范還很遙遠,但他希望他的基本設計方案能夠在近距離的 太空旅行中使用,比如預定於2001年的火星探測計劃。
瑟夫的研究成果究竟會給人類帶來多 大的影響,目前還難以定論。
一位有聽覺缺陷的工程師的自白
文特·瑟夫出生於1943年6月23日。在洛 杉磯聖費爾南多谷地區上中學時,他與斯蒂夫克洛克認識,並 成為好友。兩人都酷愛科學,周未經常泡在一起做三維棋盤成 色彩觀察實驗。
瑟夫消瘦結實,易動感情、熱情外露,他 參加學校的後備軍訓練隊,以逃避體操課。在校內他要麼一身 制服,要麼穿夾克打領帶,還總夾著一個棕色大公文包。當時看 來,這身打扮氣度不凡,「我穿夾克打領帶是為了讓自己與眾不 同。雖然以這種方式表現自己可能很幼稚」,然而令朋友們驚訝 的是,文特的這身打扮從未阻礙女孩子對他的興趣。他在情場 上可以說是如魚得水。人人都說,他魅力不一般。
小時候,他的偶像是父親。他父親通過艱 苦奮斗,從一名普通員工升到北美航空公司的高級執行官。瑟 夫的兩個弟弟也表現出眾,兩人踢足球,並輪流擔任學生會成 員。瑟夫本人則是書蟲,興趣龐雜、愛好十分廣泛,幻想色彩較 濃。化學學得特別好,但他真正的興趣在於數學。由於是早產兒, 瑟夫出生時聽覺有缺陷,必須戴上助聽器。他從小到大一直在 設計有助於聽覺交流的技巧。他還寫過一篇論文,叫「一位有聽 覺缺陷的工程師的自白」。
1960年左右,雖然還在念高中,但斯蒂夫 已獲准使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計算機實驗室。周 未,瑟夫就跟斯蒂夫去。一次實驗室大樓已鎖,只見二樓有扇窗 開著。「接下去,我就知道文特已站在我的肩膀上。」斯蒂夫回憶 道。
高中畢業後,瑟夫進了斯坦福大學,他父 親的公司為他提供了四年的獎學金。他主修數學,很快迷上計 算機。「編程讓人體味到一種奇妙無比的感覺。你創造了一個你 自己的世界,你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不管編了什麼,計算機總 會照辦。它就像一隻沙匣,里邊每一粒沙子都在你把握之中。」
大學畢業。恰逢IBM招人,他就進了IBM洛 杉磯公司,為一個分時系統搞系統工程研究。很快他就發現自 己肚裡的墨水不夠,瑟夫就投到他論文導師愛斯金的門下。當 時愛斯金與ARPA簽有研究協議,研製一台超級計算機,專用於監 測另一台機器上的程序執行情況。這成了瑟夫的論文課題。1968 年夏,斯蒂夫在UCLA和瑟夫一道工作,標志著他倆從此與計算機 網路結下不解之緣。
1968年秋,該課題轉至克蘭羅手下,他用 ARPA撥來20萬美元設立網路測試中心,負責ARPA網計劃中大部 分機器性能測試和分析工作。克蘭羅召集了40名學生為他幹活, 瑟夫和斯蒂夫無疑是其中的老大。另外還有喬波斯德爾。
瑟夫的妻子希格里是插圖畫家,3歲時 耳朵就全聾了。兩人的第一次見面就是他們的助聽器推銷商精 心策劃的。讓兩人不期而遇,一見鍾情。飯後,兩人一起去了藝 術博物館。瑟夫從未受過藝術方面的訓練,但他也表現出濃厚 興趣。在康定斯基的大型作品前,他佇立良久,最後冒出一句: 「這畫真像一隻巨大的新鮮漢堡包。」
一年後的1966年,倆人結婚了。斯蒂夫自 然是儐相(幾年後兩人又互換了一次角色)。婚禮開始前幾分鍾, 奏婚禮進行曲的錄音機卡了殼,這位儐相和驚慌失措的新郎趕 緊躲到聖壇邊的小房間里,發動特長,將機器修好。由於聽力缺 陷,兩口子說悄悄話都像吼叫。
為網際網路插上起飛的翅膀
當時最緊迫的任務就是編寫主機—— 主機規范語言軟體,以實現計算機間的交流。1968年夏,ARPA網 四個網點的一小群研究生聚在一起,談論ARPA網。不久,他們開 始自稱為「網路工作小組」(NWG),聚集全國通信編程人員中的 精英,為聯網主機的操作規范達成統一意見。他們創造出了一 系列新術語,比如「協議」(Protocol)。但前幾次會談並無實質性進 展。
轉眼到了1969年底,NWG還未拿出規范 語言。為了在12月交差,小組拼湊趕制出一份Telnet,用於遠程上 網,但功能有限,比較基礎。
真正的革命突破留給了瑟夫和鮑勃·卡 恩。1970年初,他碰到BBN公司的主持中介信息處理器安裝調試 的硬體專家鮑勃·卡恩。兩人一見如故,一起在UCLA做測試。卡 恩需要什麼軟體,瑟夫馬上玩命把它編出來。他倆為電腦網路 間的協調問題絞盡腦汁,看怎樣將不同的網路焊接得天衣無 縫。
1973年春天,瑟夫去舊金山大飯店參加 會議。在休息室過道里,等候下一輪會談。突然靈感驟至,連忙 拿起一個舊信封在背面胡亂畫起來。正是在這張普普通通的紙 上,瑟夫提出了能夠連接不同網路系統的網關(Gateway)的概念,為 TCP/IP協議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那時,他與卡恩就如何建 造一個網中之網已談了幾個月,而且也與其他小組有許多交 流。兩人都想到用一個「網關」來幫助系統之間的路由選擇,「網 關」概念確立後,下一個難題是包傳輸問題。當時瑟夫的那張草 圖確立了技術的突破。
1973年春夏,瑟夫和卡恩都在推敲細節。 瑟夫經常拜訪弗吉尼亞阿靈頓的「達帕」辦公室(DARPA的前身 就是ARPA)。與卡恩經常連續幾個小時地討論。有一次馬拉松談 話中,他倆整整熬了一夜,輪流在粉筆板上塗塗寫寫。兩人准備 合作一篇論文,又是通宵不眠。
同年9月,兩人把新規范的觀點和論文 一起提交給國際網路工作小組,經過大家討論,使其更加成熟。 兩人在論文修改中都固執已見,爭得面紅耳赤:「我們常常是一 個人在打字時,另一個人才得以休息一下扭累的脖頸,卻又不 得不一起構思,真有點像兩只手綁在一支筆上。」
1973年底,論文大功告成,題目為:「關於 包網路相互通信的協議」。在這篇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中,瑟夫 和卡恩首次提出TCP協議。這就有了電腦網路「聯合國憲章」。在 署名問題上,倆人決定讓上帝作主,擲了一枚硬幣。結果瑟夫受 到了垂青,他贏了。當然,他贏得的不僅僅是一個署名,而且後 來一堆堆接踵而至的榮譽。
1974年5月,論文發表。就像7年前羅伯茨 勾勒出ARPA網初步設想一樣,這是一個革命性的事件。論文描述 了傳輸控制協議(TCP),還介紹了網關的概念。有了TCP,跨網交 流才成為現實。如果TCP足夠完善,任何人都可以建造起任意規 模和形式的網路,只要網上有能為信息包作解釋並選擇路經的 網關機器,人們通過它就能與任何一個網路交流。TCP成為開拓 世界的技術,為網際網路插上了起飛的翅膀。
成為網際網路之父
當然,瑟夫是TCP的真正推動者。他和卡 恩一起構建了TCP,後來瑟夫又不斷將其完善,使TCP成為標准, 並走向世界。就這一點來說,瑟夫是真正的「網際網路之父」。
1972年,瑟夫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在華盛頓召開的國際計算通信大 會上,他作了公開演示,使公眾第一次看到包交換技術和遠距 離計算機交互技術。這一年,他離開UCLA,加入斯坦福大學,擔 任該校的計算機和電氣工程教授。
1974年論文發表後,瑟夫繼續深入研究, 將TCP變成更詳細的規范使人們可以為它開發多種軟體。1976 年,他離開斯坦福大學,加入ARPA。在1976年至1981的任期內,他 在網際網路與網路相關數據包和安全技術的開發中,扮演了至關 重要的角色。他的大部分工作是測試、分析、規劃、組織集體討 論,然後又回到制圖板上。
1977年7月是重要的里程碑。在南加州大 學的信息科學研究所(ISI)里,瑟夫和卡恩等十餘人舉行了一次 有歷史意義的試驗。當時全美國有三個電腦網際網路,第一當然 是阿帕網,另外還有兩個,一是無線電信包網,一是衛星信包網。 瑟夫他們的試驗就是要通過電腦「聯合國憲章」把三者聯起來。 一個有數據的信息包首先從舊金山海灣地區,通過點對點的衛 星網路跨過大平洋到達挪威,又經海底電纜到達倫敦,然後通 過衛星信包網,連接阿帕網,傳回南加州大學,行程9.4萬英里, 這次試驗沒有丟失一個比特的數據信息,瑟夫和卡恩他們一舉 成功!
1978年初,瑟夫在ISI主持召開TCP會議。會 議間歇時,他和波斯德爾、科恩及另一個同事,在走廊交流。「我 們靠著走廊的幾個大紙箱站著,一邊就在紙箱上畫起圖表來。」 當繼續開會時,他們就向小組提交建議:將傳輸控制協議中用 於處理信息路經選擇的那部分功能分離出來,形成單獨的因特 網范圍協議,簡稱IP。1978年,TCP正式變為TCP/IP。
初期,「Internet」意指任何使用TCP/IP協議 的網路,而「Internet」則專指由聯邦政府資助的,由許多使用TCP/ IP的公用網路互聯而成的網路。到80年代中期,歐洲、加拿大也 開始與美國政府主持的網路互聯。於是「網際網路」(Internet)開始意指 這個鬆散廣大的世界性TCP/IP因特網路。
1982年初,瑟夫遇到一位MCI公司的經理, 此人負責MCI的信息開發工作。「他想建立一個數字式郵政服務, 我立即被這個想法吸引住了」。因此他宣布離開DARPA,加盟MCI, 去擔任MCI數字信息服務的副總裁。他的離去引起了極大的震 動和反響,一位同事甚至為此而哭了。「文特是我們無形中的頭 兒,我們需要他。」另一位同事說。
手中握著一枚火箭
瑟夫在極為關鍵時刻離開的ARPA網准 備正式轉換成TCP/IP系統,據傳國家標准署考慮為網路互聯建 立一套新標准,取代TCP/IP,這就是OSI參考模型。OSI是國際標 准化組織(ISO)開發,是由地位鞏固的官僚們,居高臨下甚至是 蔑視一切的情況下發布的。他們認為TCP/IP和網際網路只是一種 學術玩具,但瑟夫等人堅持反對OSI,因為它劃分過細,十分復雜, 而且僅僅是個設計,從未試驗過。「OSI的一切都是非常抽象的, 學究氣十足。他們所用的語言浮誇到不可思議的程度,簡直讀 不下去。」
而TCP/IP是實踐的結晶,也是合作研究 的產物,不是像OSI那樣在一大堆委員會里產生出來的「大駱駝」。 OSI經常舉辦國際會議,對瑟夫等人來說,真是一番痛苦的經歷。 「我在會上不停地寫反對意見。」
網際網路的魅力在於交流規范的簡單方 便,而瑟夫的魔力在於:他美言善誘,軟硬兼施,最終讓用戶采 用這種規范。
1983年,瑟夫曾勸說讓IBM、DEC、HP支持 TCP/IP,但都遭拒絕,而採用了OSI。他們認為TCP/IP只是一項 研究試驗。不過最關鍵的是,國防部選擇了TCP/IP。
1983年1月1日,ARPA網正式轉換成TCP/ IP系統。這次轉換具有里程碑意義,恐怕是此後幾年中網際網路 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事。有了TCP/IP,網路可伸展到任何地方,數 據不費吹灰之力就從一個網路送到另一個網路。
1988年,也就是5年後,ISO終於制定出開 放系統網路互聯標准。連美國官方也將OSI作為官方標准。歐洲 更是趨之若鶩。看來,OSI要想壓倒TCP/IP,但是藉助Unix的威力, TCP/IP已無所不在。憑著它無聲而兇猛的沖擊,TCP/IP擊退了 ISO的強攻。「標准只能被發現,而不能被頒布」,這就是網際網路 的新規則。
1989年,瑟夫向Interop展覽會場走去,他第 一次感受到網際網路被科學界和研究界以外的世界所歡迎。「我 們注視著這一切,感到我們手中握著一枚火箭。」
ARPA網不再是中心,網際網路已變成了網 狀結構,輻射全球。一場革命一觸即發,瑟夫幸運地站在了這場 革命的中心。
『肆』 互聯網是誰發明的
互聯網不是一個人的發明。
1、美國高級研究計劃署播下了種子
如果追本溯源,一個比較公認的說法是:種下第一顆互聯網種子的是美國高級研究計劃署AP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該組織發布了第一個互聯網的鼻祖,名字叫APPANet,中文名字叫「阿帕網」。
阿帕網在1969年開始正式投入運行,在1990年正式退役。這21年間,在阿帕網上,很多的研究機構,大學,紛紛做出了很多或普通,或驚艷的貢獻,無數的人在上面添上自己的一磚一瓦,最後孕育出了我們現在使用的互聯網。
2、科學家開始挑起大梁
為了避免外行領導內行,高級研究計劃總署還從各個大學里挖科學家當領導,包括當時最著名的MIT的人工智慧專家約瑟夫·利克萊徳。
傳聞說,約瑟夫·利克萊徳當領導的時候, 80%多與計算機有關的公司都是他給錢,而且不管是民用還是軍用,先造出來看看。當時,這個人在美國寬松的體制下,一下子把計算機相關行業炒起來了。
後來的幾任領導都是頂級科學家,包括鮑勃·泰勒,拉里·羅布次等等,每個都是科學界的頂尖高手,後來把拉里·羅布次稱為阿帕網之父,因為羅布次首先想到的這個方法,並且畫了大量的圖來論證,後來連架構都想好。
3、阿帕網出生
剛開始的時候,阿帕網只有四個節點。
第一個節點選在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因為當時羅布次的朋友克萊因羅克教授在加州大學,當時正在研究網路,這個克萊因羅克教授也是當時頂尖的科學家之一。這個克萊因洛克教授,也是互聯網之父之一。
第二個節點選在斯坦福大學,當時選第二個節點考慮的主要因素是道格拉斯·恩戈巴特教授在斯坦福,滑鼠就是他發明的。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發明了互聯網。不過一般不說他是互聯網之父,而是說他是滑鼠之父。畢竟滑鼠太出名了。其實他參與發明了超文本系統,網格計算機,還有硬碟等等,這些東西,他都做出了不少貢獻。
第三個和第四個節點分別選載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和鹽湖城的猶他州州立大學,考慮的因素也是人才,這兩個學校在計算機圖形學領先於其他學校,而且猶他州有伊凡·蘇澤蘭教授。
這個蘇澤蘭教授被稱為虛擬現實之父,比如說現在虛擬現實這么火熱,算起來應該去他那裡認個祖宗,他也由於計算機圖形學和虛擬現實,獲得了1988年的圖靈獎。
這四個節點,就是阿帕網的種子,種子埋進土地里,很快就生根發芽了,隔了一年,就很快的擴展到15個節點。在1973年,也就是4年以後,阿帕網就連到了英國和挪威。
4、阿帕網在科學家的推動下迅速進化
當時使用的協議並不是現在的TCP/IP協議,而是一種已經被淘汰的協議,被淘汰的協議叫NCP協議,在1982年被停用,NCP協議被停用以後,由TCP/IP協議代替。
當年計算機設備五花八門,每個計算機都使用自己的語言。這個時候,出現了兩位科學家,分別是鮑勃·卡恩和文特·瑟夫,他們一起發明了TCP/IP協議,讓各種設備能夠互聯。
這兩位也分別被稱為互聯網之父,他們確實配得上互聯網之父的名號。這兩位也獲得了圖靈獎。而且還獲得了無數的其它獎,包括美國普通公民能獲得的最高獎章,布希總統向他們頒發了總統自由勛章。
5、阿帕網退役,互聯網誕生
伯納斯·李博士,他發明了萬維網,這個時候,阿帕網已經接近完成他的歷史使命,差不多要退役了。
但是基於阿帕網,無數優秀的科學家共同孕育出了互聯網。博納斯·李博士是迎接互聯網出生的第一人,他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互聯網從此誕生,開始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程。博納斯·李博士也被稱為互聯網之父。
(4)互聯網之父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互聯網發展歷程
網際網路始於1969年的美國。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首先用於軍事連接,後將美國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
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
另一個推動 Internet發展的廣域網是NSF網,它最初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建設的,目的是連接全美的5個超級計算機中心,供100多所美國大學共享它們的資源。NSF網也採用TCP/IP協議,且與Internet 相連。
ARPA網和NSF網最初都是為科研服務的,其主要目的為用戶提供共享大型主機的寶貴資源。隨著接入主機數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把Internet作為通信和交流的工具。
一些公司還陸續在Internet上開展了商業活動。隨著Internet的商業化,其在通信、信息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被挖掘出來,使Internet有了質的飛躍,並最終走向全球。
1、1968年
1968年,參議員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聽說BBN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特德.肯尼迪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
2、1978年
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
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第一個檢索互聯網的成就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G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
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
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
3、1989年
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
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WW(World Wide 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雖然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由於最開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於研究部門、學校和政府部門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務於研究部門和學校的商業應用之外,其它的商業行為是不允許的。
90年代初,當獨立的商業網路開始發展起來,這種局面才被打破。這使得從一個商業站點發送信息到另一個商業站點而不經過政府資助的網路中樞成為可能。
4、1991年
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被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者們的爭論開始了。
開始時大型主機系統的追隨者占據了上風,但自從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宣稱他們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個原型系統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客
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們很快作了一個先進的示範系統,這個示範系統叫做Gopher。這個Gopher被證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後的幾年裡全世界范圍內出現10000多個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知識。
在一個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菜單選項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選擇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Gopher系統。
當University of Nevada(內華達州立大學)的Reno創造了VERONICA(通過Gopher使用的一種自動檢索服務),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強了。
它被稱為VeryEasyRodent-的首字母簡稱。遍布世界的gopher象網一樣搜集網路連接和索引。
它如此的受歡迎,以致很難連接上他們,但盡管如此,為了減輕負荷大量的VERONICA被開發出來。
類似的單用戶的索引軟體也被開發出來,稱做JUGHEAD
Archie的發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堅持Archie是Archier的簡稱。當VERONICA和JUGHEAD出現的時候,表示出非常的厭惡。
『伍』 現在是中國互聯網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
如果你跟一個北京之外的計程車司機聊天,他知道馬雲、馬化騰、雷軍這些科技大佬的概率應該比王健林、許家印等地產大鱷們要大,對中國普通人近年來生活改變影響最大的行業,不是房地產,而是互聯網。
互聯網服務正在滲透到每一個行業,因為人口、經濟和政策諸多紅利,中國上演著世界獨一無二的「互聯網+」現象,出行、餐飲、支付、零售諸多傳統行業憑借於此彎道超車。
互聯網的黃金時代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上市互聯網企業總營收突破一萬億元,同比增長41.5%,行業規模持續擴張,增速遠高於同期GDP的6.7%和基礎電信業的5.6%,互聯網成為名符其實的朝陽產業。
高速增長的互聯網行業具有附加值高、競爭公平透明、綠色環保、服務民生等特性,所得到的官方支持越來越多,互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均已被列入國家戰略,互聯網行業的增長還在進一步加速。
極速增長的互聯網行業讓資本紛至沓來。僅僅是今年二季度,中國互聯網行業融資金額就達到了135億美元,環比增長86.2%,就連「煤老闆」們的熱錢也湧入到這個行業,做起了類似於共享單車這樣的新興項目。
互聯網行業還成了人才的「黑洞」,不論是就業還是創業,互聯網都成為最受青睞的行業。中智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受訪的畢業中20%期待進入互聯網行業,遠超過第二名金融的10%,這個行業不只是多金,競爭還相對更公平,且看上去比傳統行業門檻更低、更有活力、還更有趣。
產業成就企業,中國互聯網的頂尖公司正在越來越多,最近兩年中概股紛紛刷新股價的歷史記錄,5月騰訊市值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進入全球市值TOP10之列時,已經超出多數人的預期。然而正如我在《騰訊市值首破3000億美元!要開香檳的卻不只是鵝廠員工和股東》一文所言,互聯網行業的好時代才剛剛開始。
5個月後,阿里最新市值已達到4571億美元,距離全球電商老大亞馬遜距離不足1%;騰訊市值4088億美元,距全球社交老大Facebook的5010億美元還有近1000億美元的差距,但趕超同樣是大概率事件——且阿里和騰訊市值均已躋身全球市值TOP10之列。表現卓越的不只是阿里和騰訊,網路股價也即將創造歷史新高,微博市值已是Twitter的近兩倍……中國互聯網公司,正在不斷創造新的可能。
而且,互聯網行業到今天為止都還沒有衰老的跡象,移動互聯網、互聯網+、內容創業、人工智慧……新的產業浪潮接踵而至,不斷創造新的可能性,可以說,今天是中國互聯網的黃金時代。
互聯網的最壞時代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表面上光鮮無比、活力四射的互聯網行業,卻從來不缺乏負面新聞。甚至一定程度可以認為,今天也是中國互聯網最壞的時代。
就在阿里巴巴市值即將超越亞馬遜之際,就有兩家創業者先後站出來指責阿里旗下的阿里健康某團隊涉嫌通過合作的方式抄襲創業者的想法,阿里巴巴第一時間對此回應表明,文案抄襲的事實確實存在,阿里立即下架相關功能、向合作夥伴道歉、對涉事員工進行處理。
在阿里巴巴之前,中國互聯網公司、創業者之間互相抄襲的新聞就不絕於耳,比如騰訊就曾因抄襲問題而倍受外界指責,《計算機世界》一篇《狗日的騰訊》更是給騰訊戴上了互聯網「全民公敵」的帽子,直到3Q大戰後啟動開放戰略,騰訊才將之脫下。不過,互聯網行業抄襲的步伐卻未曾因此止步,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關於指責抄襲的口水戰上演——一些確有其事,也有不少碰瓷營銷。
產品、模式、文案甚至代碼的抄襲只是一處不和諧而已,同一天,今日頭條廣告銷售人員通過惡意點擊網路廣告要挾某企業主的錄音被傳出,同樣讓行業震驚:原來今天中國互聯網廣告銷售人員從業水平都如此低下且無知無畏了?然而,這不過是個案罷了,惡意競爭已出現在幾乎每一個有利可圖的互聯網行業,且愈演愈烈,一些人甚至不惜冒違法風險。
互聯網曾經最重視的開放特性,在今天已經越來越罕見,互聯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曾經構建的那個基於超鏈接的互聯互通、去中心化、可協作可分享的網路正在被超級App們瓦解。國外蘋果AppStore們各自構建自己的封閉內容生態,國內阿里和騰訊互相封鎖已有幾年歷史,微信、今日頭條、網路、UC們正在建設自家的「籬笆」,努力將內容、流量、數據和用戶都留在自家的圍牆之內。超級App們各自為陣讓基於開放式互聯網的搜索引擎愈發難以獲得數據和內容,感受到深刻危機的網路啟動了信息流戰略,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內容生態體系。
中國互聯網產業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它距離互聯網被設計的初心「開放、平等、協作、分享」已漸行漸遠,抄襲、惡意競爭、封閉正在成為中國互聯網的通病。
谷歌「不作惡」的價值觀被視作是互聯網公司自我要求的最高准繩和行業的普世價值,然而又有多少企業能做到「不作惡」?逐利的企業,都是在法律之上、道德之下運轉。可以說,中國互聯網行業已處於最壞的時代。
正是因為此,阿里巴巴因文案抄襲事件而道歉、今日頭條將行為不當的銷售直接開除,在我看來已經是不錯的表現了,他們這樣做表明自己還是有道德底線的,今日頭條表示他們對於銷售要挾廣告主的行為深感自責,更是表現出它的「企業良心」,畢竟,許多公司遇到類似情況往往會做起鴕鳥——人家只要不違法,你除了罵它兩句,能拿它怎麼辦?
互聯網的創新時代
中國互聯網行業今天所取得的成果,可以說是來之不易。
一方面,中國互聯網能壯大到今天的程度不易。與許多傳統行業不同,中國互聯網是自下而上成長起來的行業,自由市場下草根創業群體主導著產業發展,二十年後還充滿著活力,不斷產生類似於微信支付、芝麻信用這樣的創新,一路走來可以說是步步驚心,網路媒體、移動支付、微信、互聯網電視……許多細分互聯網行業都是隨時可能被扼殺在搖籃,最終壯大到不可替代。
另一方面,中國互聯網的全球地位形成不易。眾所周知,中國互聯網在過去幾十年走的是C2C(Copy to China)的路,幾乎所有知名互聯網應用都可以在美國找到它的影子,後來還有人造出「微創新」這樣的詞來美化抄襲的行徑。然而,近年來中國互聯網已成功摘掉了「抄襲」的帽子,正如曾經被詬病抄襲的騰訊掌門人馬化騰所言:現在流行的是CFC(Copy From China)。微信、共享單車、陌陌、菜鳥…中國互聯網商業模式和產品功能的創新越來越多,受到全世界矚目,中國互聯網公司正在通過全球化擴張將這些創新模式復制到全世界。
不過,從阿里巴巴「抄襲門」來看,只投入真金白銀是不夠的。互聯網巨頭要有尊重創新的意識,對原創和知識產權的敬畏,將這種意識和敬畏貫徹到公司的業務流程、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中。
在「抄襲門」事件後,阿里巴巴CTO張建鋒在內網發文表示,「阿里巴巴將排查平台上所有第三方合作開發的產品和功能,重新梳理、設計與所有外部開發者合作的商務流程及產品設計規范。」
需要這樣做的不只是阿里巴巴,而是所有互聯網大公司、創業者甚至互聯網投資人,因為犯「抄襲」錯誤的不只是阿里,對整個互聯網行業而言,尊重保護原創、鼓勵推動創新,都已是迫在眉睫。
同時,互聯網巨頭還應更加開放,而不是不斷編織「籬笆」將用戶、數據、內容、流量圈在圍城之類——騰訊音樂和阿里音樂達成版權互相授權協議,算是開了一個好頭。
第三,尊重原創、推動創新,從你我做起
互聯網的創新環境,不只是軟體的創新,還有內容、服務、商品等方方面面。當你在指責阿里巴巴抄襲創業者、某某企業不尊重原創時,是否有檢討過自己的硬碟里是否有盜版電影?手機上是否有盜版App?家裡有沒有某個仿牌傢具?如果有,你的做法與企業不尊重原創沒本質不同。
音樂市場發達的國家為什麼盜版很少?不是因為沒人做盜版,而是因為大多數用戶會覺得盜版是偷竊,是可恥的,而不是理所當然。
今天中國消費者正在意識覺醒,對原創和創新越來越尊重,原創環境正在變好,視頻、音樂等行業已迎來春天,相信文化內容領域的原創之風將會蔓延到軟體、設計等領域,讓整個互聯網創新大環境越來越好,最終讓中國互聯網產業引領世界。
『陸』 互聯網之父指的是誰他們分別做出了什麼貢獻
互聯網之父,指互聯網的創始人、發明人,這一美稱被先後授予多人,包括: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溫頓·瑟夫(Vint Cerf 原名:Vinton Gray "Vint" Cerf )、羅伯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等, 所以「互聯網之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
詳細介紹:http://ke..com/view/4562987.htm
『柒』 互聯網之父是誰
國外這個」網際網路之父」也有不止一種說法,比如美國的文頓·瑟夫博士,他是互聯網基礎協議TCP/IP協議和互聯網架構的聯合設計者之一,被人譽為」互聯網之父」。而另一位英國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也被稱為」網際網路之父」,目前他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從事網際網路研究,還擔任一個非營利組織W3C的主席。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在歐洲核能研究中心工作的李教授,就開發出構築英特網的三大基本技術:HTTP、HTML和URL,1991年李教授將這套共享系統放到網路上,WWW(world wide web萬維網)就此誕生。更確切地說,李教授是」萬維網之父」,但稱其為」網際網路之父」也沒什麼錯,畢竟WWW也成為當今英特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作為一個科學家,李教授可能預見到WWW會形成一種改變全世界並讓全球財富重新洗牌的局面,但他並沒有謀求其在商業方面的發展,亦沒有為WWW申請專利或限制它的使用,那幾項技術也是他利用業余時間開發的。
前面提到的瑟夫博士與他稍有不同,瑟夫博士是互聯網名字和號碼分配機構(ICANN)主席,ICANN是國際互聯網域名和地址管理的權威機構,是一家非營利組織,不過他還兼任美國MCI公司技術戰略高級副總裁。
李教授則是一個很低調的人,多年來一直淡泊名利,默默無聞從事自己的網際網路技術研究。直到2003年12月30日,李教授因為其對網際網路發展的無私貢獻被英國女王冊封為爵士。到了今年4月15日,芬蘭技術獎勵基金會新創立的」千年技術獎」首度頒發,李爵士因發明萬維網而獲得了100萬歐元的獎金。
100萬歐元對於那些依靠英特網暴富的人們來說不算什麼,比如楊致遠,甚至丁磊。人們在看待這件事時會想到兩點:瑞典人搞」諾貝爾獎」,芬蘭人搞」千年技術獎」,北歐人真是有錢有閑,喜歡搞各種評選;這個獎項和這筆獎金應該給李爵士,至於李爵士對待金錢的態度與他獲獎沒有關系。淡泊名利是一種追求,但名來利來也不用扭捏作態,坦然受之,這李爵士真達人也。
『捌』 誰被譽為世界互聯網之父
文特·瑟夫:網際網路之父
TCP/IP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好似天書中 的符號。就是網蟲看了,頂多覺得這幾個英文字母眼熟,至於它 在網際網路中所起的作用,除了專業人士,沒有人會去深究。不過, 在任何一件對人類的生存形態與生活方式會發生影響的事件 背後,總有人具有使命感。TCP/IP的發明人文特.瑟夫一直用心思 索,怎樣編寫主機與主機之間規范語言軟體,以實現計算機間 的交流。在一次學術會議的休息時間,突然靈感驟至。瑟夫連忙 拿起一個舊信封在背面胡亂畫出個草圖。正是在這張普通的紙 上,瑟夫提出了能夠連接不同網路系統的「網關」(Gateway)的概 念,為TCP/IP協議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瑟夫和另一位學者 卡恩一起構建了TCP,後來又不斷將其完善,使TCP成為標准,並 走向世界。瑟夫與同仁的努力,為網際網路插上起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