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政治化去中心論
Ⅰ 少數民族問題「去政治化」是什麼概念
意思就是要給少數民族更大的活動空間和更完整的公民權利,各個民族之間也就經濟,習俗或者宗教方面上存在一些差異,我們在解決這些問題時不能動不動就上升到政治問題上來,因為政治牽涉到站隊問題,等於把對方放到敵人立場了,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各個民族應和諧相處。
【補充】:
都永浩研究員在《政治屬性是民族共同體的核心內涵———評民族「去政治化」與「文化
化」》一文中,強調了政治屬性是民族共同體的核心內涵。作者通過對馬戎所列舉的前蘇聯、美國、中國和印度等國民族政策的分析,得出了完全不同於馬戎的觀點。作者認為,
「民族」與政治屬性是同質的,「去政治化」就是去「民族」,這是絕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中國未來解決民族問題的目標應該是建構完全的公民國家,而不是「創造」一個與國家同質的「大民族」。對於中國的民族理論和政策,盡管不會十全十美,但也無需推倒重來,而應該是基於本國國情基礎上的創新發展。
【資料鏈接】:
http://wenku..com/link?url=ZB58zw3dbR4ob8rYbsd___qnbS7
Ⅱ 倫理政治化,政治倫理化,什麼意思,怎麼具體闡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與倫理是合二為一的,政治即倫理,倫理即政治,而這充分體現在政治倫理化與倫理政治化的互動過程中。而「所謂倫理政治,既不是倫理與政治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倫理的政治,或政治的倫理,而是倫理與政治相融合、膠連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原理與社會意識形式。其特徵是:倫理與政治直接同一,政治建立在倫理的基礎之上,倫理的原理直接構成政治的原理;政治具有倫理的形式與原理,倫理具有政治的結構和功能;對統治者來說,這種政治是倫理,對被統治者來說,這種倫理是政治。」
政治倫理化與倫理政治化的互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據《尚書·康浩》記載:「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我區夏。」此處德已具有道德之含義,並直接反映在施政問題上。孔子則明確提出以仁義道德治天下的思想,「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遠者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孟子把孔子的仁義學說進一步移植到施政上,把仁學政治化,提出「仁政」學說,認為統治者即掌權者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之政,」並進一步加以闡述,認為「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而國定矣。」(12) 「苟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後來者如董仲舒、朱熹等人則把這一互動過程實質化,真正把倫理政治規范化。
中國古代倫理思想中的諸多范疇,既是倫理范疇更是一個政治范疇。就拿「禮」來說,作為倫理范疇,它是為人處世的道德准則,是道德規范的核心范疇,孔子雲「不學禮,無以立」、「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另一方面,「禮」作為政治范疇,它是治國安邦的根本,荀子曰:「國無禮則不正。」「天下從之者治,不從者亂,從之者安,不從者危,從之者存,不從者亡。」同時,在很多地方,「禮」不能簡單地說它是一個倫理范疇還是一個政治范疇,如作為五常之「禮」就是指治理國家的統治者即君主為得民心、天下應當具備的品德,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蒞之,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荀子曰:「禮者,所以固國家,定社稷,使君無關其民者也。」而漢代的「舉孝廉」則更能說明這一過程。
有人說,改革開放的中國正在大力加強法制建設,建立一個「法治」國家,如此情況之下談什麼倫理政治,談什麼政治倫理化和倫理政治化的互動,是不合時宜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倒退。不錯,我們知道倫理政治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產物,神經質背景是政治專制以及法律不完善的人治的君主及少數官僚主觀或任意決定一切的社會,但是千萬別走極端,因為傳統的並不都是惡的,例如倫理政治強調的掌權者的道德要格力量對今天仍有現實意義。鄧小平同志說:「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總的來講是要消除官僚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調動人民和基層單位的積極性。要通過改革,處理好法治與人治的關系,處理好黨和政府的關系。」人格力量的重塑對今天的反腐敗有重大意義,因為反腐倡廉,光靠法律是不夠的,還必須注重道德教育,注重淳化社會風氣提高掌權者的個人修養,而這些我們均可以從政治倫理化與倫理政治化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倫理政治對掌權者的人格要求中得到許多啟示,並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那麼,政治倫理化與倫理政治化的倫理政治對掌權者提出了哪些人格要求呢?
第一、愛國保民。古之愛國,大多以忠君的形式表現出來,帶有濃厚的時代和階級局限性,但就「忠」 於國家而言確實有可取之處,而這恰恰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論語·顏淵》雲:「子張問政。子曰:『君之無倦,行之以忠。』」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尚書》雲:「德維善政,政在養民。」下面一段話則深刻地揭露了為官的實質,「朝廷設官,原以為民,官必愛民,乃為盡職,故府州縣官以知為名。又名之曰地方官,謂地方之事,府州縣當無所不知也。百姓稱官曰父母,自稱曰子民,謂民間苦樂,府州縣當無所不關切如一家矣。」鄭板橋詩雲:「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難道這不能值得那些利用手中權力以權謀私進行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的掌權者們反思嗎?當這些人在貪污墮落、損害人民國家、社會利益之前,為什麼不學學古人呢?
第二、自律自愛。這是傳統文化中儒家由「內聖」而「外王」到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根本,並且是官吏即掌權者道德修養之根本。《論語》關於為政者的人格修養、自律自愛的論述甚豐富,此處略舉一二。孔子強調掌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面對金錢的誘惑,孔子指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如何抵制各種慾望的侵蝕,孔子強調「無欲則剛」,《公冶長》篇記載:「子曰:『 吾未見剛者。』或對曰:『 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孟子進一步引伸為著名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如能真正做到如此之自律自愛,今日之某些所謂的「公僕」、掌權者們又豈會貪圖「坐的桑塔那,玩的『二五八』,吃的烏龜王八,摟的十七八」呢?某些領導幹部又豈會晚節不保,而大談「提拔重用老了點,離休退休早了點,在職時間還剩點,抓緊時間撈點」的人生哲學呢?
第三、忠於職守,廉潔奉公。忠於職守乃為官之根本,孔子雲:「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強調的就是在其位而謀其政。李元弼指出:「為政之要,當須遠嫌疑,罷張設,廣聞見,杜讒佞,審情偽,察弊病,示信令,省追呼,戢人吏,抑豪強,拯孤危,獎孝友。」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忠於職守。廉潔奉公是對掌權者的起碼要求,這與前面所提到的幾點人格要求是一致的,其實質是要求掌權者在行使用權力時正確處理「公」與「私」的關系。孔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朱熹指出「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若公時,做得來也精采;便若小官,人也望風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來做去也只得個沒下梢。」王夫之強調「為政者,廉以潔己,慈以愛民。」清人劉錫鴻更有深刻之語論之:「且夫忠誠勇毅之才由廉恥出耳,廉則聰明不蔽以貪欲,而體事之心專;恥則位置不安於卑庸,而赴事之力奮。古人講求治道,必先整飭士風,職是之由也。」今之某些掌權者如能了解這些,何故墮落為貪官污吏,遺臭萬年呢?
第四、憂患意識。這也是倫理政治對為政者的人格要求,只有常具憂患意識才能不斷對自己進行反省,才能做到愛國保民、自律自愛、忠於職守、廉潔奉公。范仲淹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充分體現了憂患與愛國之間的關系,事實上憂患意識還能激勵人不斷向上,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論語·學而》有這么一句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說明了憂患意識與人格修養之間的關系。《周易》有言:「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亦所謂也。孔子雲:「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學優而仕雖不被今人倡導,但仕優則學卻是至理名言,掌權者只有不斷地認識自己的不足,不斷地學習才能加強自身的人格力量,才能廉潔奉公。基於此,「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腳」的所謂真理才能不攻自破。有了憂患意識,才能居安思危、防危杜漸,所謂「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
以上是政治倫理化與倫理政治化的倫理政治對掌權者的幾點人格要求,另外,倫理政治還有助於淳化社會風氣。有人認為腐敗現象的出現還應歸因於社會風氣的敗壞,有就是說社會存在許多「抬轎」之輩,如果人人皆知廉恥,皆「善養浩然之氣」,則何來行賄之徒,即使某些掌權者想「乘轎」的話也無轎可乘。
Ⅲ 什麼是大眾文化去政治化
大眾文化復雜的政治經濟學圖景被一種簡單的「快樂經濟」所替代,形成了一種「傻樂主義」的文化樣式,並通過一種「去政治化」的方式達成隱形的政治功能。通過景觀化的快樂政治來遏制傳統大眾文化悖論性的現實批判沖動,大眾文化的「快樂」變成人們想像中擺脫意識形態控制的新的意識形態形式。
新世紀十年間,大眾文化已經成為文化生活中最為重要的方面之一。越來越多的人們沉浸在大眾文化所提供的娛樂之中,並且把大眾文化所提供的「快樂」,作為一種生活幸福的計量指標。於是,在中國大眾文化生產與消費過程中,「快樂」成為塑造社會認同的重要途徑時。至今日隨著中國大眾文化生產能力的大幅提高,不僅各類藝術活動皆可以納入到大眾文化的消費邏輯之中,就連各種大型社會活動也變身為儀式化的大眾文化產品呈現在人們面前。於是,傳統的娛樂文化的生產方式被新興的、單一快樂為目的的文化生產方式所替代。這就使得中國大眾文化的政治功能發生了重大轉向:大眾文化復雜的政治經濟學圖景被一種簡單的「快樂經濟」所替代,形成了一種「傻樂主義」的文化樣式。
Ⅳ 泛政治化是什麼意思
泛政治化(pan-politicalization ),指過分政治化,泛指泛濫,濫用。不是政治的問題也提到政治層次,好像中國過去的政治拔高一樣。比如去美國買台計算機,他說涉及國家安全不能賣,你就可以說這只是庄生意和政治無關,不要泛政治化,,,,
Ⅳ 什麼是信仰去政治化
伊斯蘭國家就是這樣、政教合一。
Ⅵ 軍隊「去政治化」後能帶來什麼優勢
當兵的這樣價值觀就變強了,加快轉變了戰鬥力生成
Ⅶ 一個人要想進入政治中心參與政治,有哪些必經之路
在古代,如果人們想參與政治,進入政治中心,那麼,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
一、依靠貴族的力量;
二、憑借容貌和才能掌管後宮,控制幼帝;
三、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
四、在行軍打仗方面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手握重權;
五、憑借自己家族與皇家之間的親戚關系,進入朝野。
由此可見,無論外戚有多麼強大,其終究戰勝不了自己的外甥,因為,外甥才是真正繼承皇位的人,這就是封建制度的力量。
Ⅷ 何謂「去政治化的政治」 政黨的代表性與階級性在哪裡
政治化的政治叫鬥嘴玩。它之外的政治叫經濟政治、軍事政治、法律政治等等。只要和生活掛上鉤,鬥嘴的對錯就是鬧玩。誰玩的起窮光榮?誰也玩不起,何況一國?
Ⅸ 如何理解媒介"去中心化"的理論
「媒介中心」論與「社會中心」論的激辨 媒介理論的一個特徵,就是各種觀點的廣泛歧義性.在媒介與社會的關繫上,爭論的一個焦點即為「媒介中心」(Media-centric)與「社會中心」 (Social-centric)的理論激辯.兩種理論的分歧基於不同的立足點,從不同的分析模式出發,強調自身的「宰制性」.其一,「媒介中心」的觀 點,偏重於媒介本身的活動領域,認為大眾媒介受到傳播科技發展不可抗拒的驅動力影響,已經形成超越於社會運動規律的自主力量,大眾傳播具有自身的運作方式 和邏輯,突出強調了媒介的自主性和影響力;「社會中心」的觀點則將大眾媒介視為政治、經濟力量的反映,認為媒介正像它的本意一樣,只是資訊傳播的載體,因 此,媒介理論只不過是更宏大的社會理論的特殊應用而已.其二,「媒介中心」理論認為,大眾媒介具有「涵化」和「培育」社會的能力,並且將大眾媒介視為社會 變遷的主要策動者;「社會中心」理論則認為媒介始終處於社會力影響的范疇內,它隸屬於社會,並對社會負有特殊責任.①不難看出,由於立足點不同,理論之間 的分歧不可調和.
Ⅹ 去政治化是什麼意思
人文社會科學與政治的關系問題。人文社會科學作為社會意識層面的上層建築,一方面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另一方面又會對經濟基礎產生巨大的反作用。人文社會科學不僅擺脫不了政治的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與政治相結合。正是由於這種結合,它們才能夠發揮引導社會輿論、維護社會穩定的功能。去政治化就是社會、經濟、環境、文化等人文社會科學擺脫政治的影響單獨存在。
其表現在教育領域是:關注學生社會生活品德培養,要求道德教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分離,而與國際「接軌」。用「公民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去政治化」,以弱化、淡化或試圖直接「去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質,從而將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定位於一種文化價值活動或中立性的社會工作。
大眾文化領域是: 以單一快樂為目的的文化生產方式,是傳統娛樂文化的生產方式被新興的、單一快樂為目的的文化生產方式所替代,大眾文化呈現出「傻樂主義」的文化樣式。「躲避崇高」、「告別革命」剝離其政治功能,被一種簡單的「快樂經濟」所替代 形成了一 種 的文化樣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