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我中心概念
❶ 什麼叫以自我為中心
自我中心主要表現
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存在著過於濃厚的自我中心觀念,凡事都只希望滿足自己的慾望,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於度外,不願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表現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為中心,恨不得讓地球都圍繞他的意願轉,服從於他。他們只要集體照顧,不講集體紀律,否則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卻不願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服從他人及集體。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別人。總之,這些人心目中充滿了自我,卻唯獨沒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問題出在自我意識過濃,走向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或者說個人主義思想嚴重
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人際交往都講求互惠的原則,希望別人對自己好,那麼自己也應該有相應的付出。如果在交往中為了滿足自己的,處處維護自己的自尊,與其他人造成對立,最終只能將自己封閉起來,將自己與外界隔離開來,處於自我封閉和自我隔絕的狀態。 對有自我中心這種嚴重的心理障礙的人來說,應該正視社會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點讓步。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加強自我修養,學會控制自我的慾望與言行。自我中心是一種人格缺陷,在社會交往中碰壁後回陷入懊惱和痛苦之中,從而誘發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
❷ 自我中心主義是什麼
一、自我中心主義的形上學觀點 在形上學的層面上,自我中心主義提出「我」為世界中心及起源。認為「我」所能感覺到的世界,就由「我」的存在而開始存在。因此自我中心主義在形上學中的觀點基本上跟唯心主義一樣,認為世界只是我們的感覺,物質存在以意識為基礎。但分別在於,唯心主義注重的是真實和理念的分別,自我中心主義注重「我」。因為世界對於「我」來說只建基於「我」的感覺,因此世界的中心是「我」,世界亦可以被「我」改變,只要「我」改變自己的感覺。所以一切除了「我」的本性和潛意識外,都可以被「我」改變。 以自我中心主義為基礎的定義論由此引伸發展開去。 二、自我中心主義的知識論觀點 自我中心主義否認知識的真實性,認為「我」才是根本和權威。感覺是思想賦予肉體對世界的聯系,而知識就是從感覺獲得。也就是說,思想在知識產生的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自我中心主義沒有定義感覺的真實性,但主要以泛虛假主義的判斷原則為答案。即是「可能是假的,就不可能是真」,於是對感覺持懷疑態度。知識,感覺都是「我」的思想創造出來的,因此知識的基本是「我」,這個觀點跟唯我論相同。自我中心主義對知識的定義以「我思故我在」終結。 三、自我中心主義的倫理學觀點 根據自我中心主義的基本原則,「自我中心」,在倫理學方面與個人主義相似,與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更接近。但更重要的區別在於,自我中心主義代表激進的自私思想。在一切除了自己都被視為虛假的情況下,「我」只受「我」的思想支配,因此道德在此只是「我」的本性對「我」的思想的約束,而這一切都是可變的。簡單來說,自我中心主義主張完全自由,隨心所欲,沒有倫理約束,一切決定根據「我」的意願。 四、自我中心主義的程度分別 由於「我」有不同層面的定義,因此自我中心主義亦有不同的定義。 1.主觀自我中心主義 這里的中心是「我」的思想。 這種自我中心主義認同我思故我在的觀點,是典型和較平緩的自我中心主義。 2.客觀自我中心主義 這里的中心仍是「我」,但不是「我」的思想,更注重「真實」的我。客觀自我中心主義否定通用定義的「我」,認為「我」亦是虛假的。(也就是認為一切都是虛假的,除了相對的「真實」之外。)認為「我」的思想背後還有一個相對「真實」的我,然而這種所謂真實是抽象的概念,未必實質存在。 客觀自我中心主義比主觀自我中心主義的分別是,前者更接近定義論,而兩者最重要的分別除了對「我」的定義之外,還有對「我思故我在」的態度。客觀自我中心主義否定「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的矛盾在於,兩個「我」是否同一個「我」呢?客觀自我中心主義認為,思想的「我」存在,不代表存在的「我」存在。所以句子應改寫為,「我思故這個思想的我存在。」,或者「我思故我的思想存在。」參考:網路也就是為我獨尊啦
❸ 自我中心這一概念是由心理學家誰提出的
自我中心是皮亞傑提出的。自我中心來自於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感知運動前運算階段。自我中心是指兒童在思考問題時總是以自己的角度為出發點,這並不是說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很自私,而是指他們以為別人看到的世界與他們看到的是一樣的。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擺脫了遺傳和環境的爭論和糾葛,旗幟鮮明地提出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發展觀,即心理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皮亞傑認為智力是一種適應形式具有動力性的特點。隨著環境和有機體自身的變化,智力的結構和功能必然不斷變化,以適應變化的條件。
在皮亞傑的理論中,格式既可被看成是有機體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子結構,又可被看成是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元素。認知結構就是協調了的格式的整體形式。
(3)去自我中心概念擴展閱讀
皮亞傑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1、感知運算階段(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歲)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兒童藉助這種圖式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通過這一階段,兒童從一個僅僅具有反射行為的個體逐漸發展成為對其日常生活環境有初步了解的問題解決者。
2、前運算階段(前運算思維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借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
3、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算思維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歲)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恆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傑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於抽象概念,屬於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
4、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算思維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從11歲開始一直發展)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其思維形式擺脫思維內容,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夠擺脫現實的影響,關注假設的命題,可以對假言命題作出邏輯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反映。同時兒童可以進行假設一演繹推理。
❹ 什麼叫做自我中心(不僅僅是什麼自私自利的層面的意義)
只會從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自我中心是一個的兼和,這個話看不懂,自我中心與兼和沒有什麼關系。
❺ 什麼叫以自我為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為自我中心主義,根據自我中心主義的基本原則,「自我中心」,在倫理學方面與個人主義相似,與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更接近。
但更重要的區別在於,自我中心主義代表激進的自私思想。在一切除了自己都被視為虛假的情況下,「我」只受「我」的思想支配;
因此道德在此只是「我」的本性對「我」的思想的約束,而這一切都是可變的。簡單來說,自我中心主義主張完全自由,隨心所欲,沒有倫理約束,一切決定根據「我」的意願。
(5)去自我中心概念擴展閱讀:
客觀自我中心主義
這里的中心仍是「我」,但不是「我」的思想,更注重「真實」的我。客觀自我中心主義否定通用定義的「我」,認為「我」亦是虛假的。
認為「我」的思想背後還有一個相對「真實」的我,然而這種所謂真實是抽象的概念,未必實質存在。
客觀自我中心主義比主觀自我中心主義的分別是,前者更接近定義論,而兩者最重要的分別除了對「我」的定義之外,還有對「我思故我在」的態度。
❻ 自我中心意識的概念是什麼呢
想到自己的利益,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手段,過度的自我中心意識是一種自私行為
❼ 自我為中心是什麼
自我中心主要表現
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存在著過於濃厚的自我中心觀念,凡事都只希望滿足自己的慾望,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於度外,不願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表現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為中心,恨不得讓地球都圍繞他的意願轉,服從於他。他們只要集體照顧,不講集體紀律,否則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卻不願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服從他人及集體。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別人。總之,這些人心目中充滿了自我,卻唯獨沒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問題出在自我意識過濃,走向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或者說個人主義思想嚴重
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人際交往都講求互惠的原則,希望別人對自己好,那麼自己也應該有相應的付出。如果在交往中為了滿足自己的,處處維護自己的自尊,與其他人造成對立,最終只能將自己封閉起來,將自己與外界隔離開來,處於自我封閉和自我隔絕的狀態。
對有自我中心這種嚴重的心理障礙的人來說,應該正視社會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點讓步。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加強自我修養,學會控制自我的慾望與言行。自我中心是一種人格缺陷,在社會交往中碰壁後回陷入懊惱和痛苦之中,從而誘發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
❽ 什麼是「去自我中心」名詞解釋!
就是換位思考,不總是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判問題。同樣的問題,假設自己是對方該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