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去中心化電子貨幣誰提出的
① 比特幣的發展歷史
2008年11月1日,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個隱秘的密碼學討論組上貼出了一篇研究報告,報告闡述了他對電子貨幣的新構想——比特幣就此問世!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一個小型伺服器上挖出了第一批比特幣50個。
2010年5月21日,第一次比特幣交易:佛羅里達程序員Laszlo Hanyecz用1萬BTC購買了價值25美元的披薩優惠券。
2010年7月16日, BTC價格從0.008美元升值0.08美元,第一次價格的劇烈波動,顯示新生事物的崛起。
2010年7月17日,第一個比特幣平台成立。
2010年11月6日,MTGOX上的價格達到0.5美元,此時比特幣經濟達100萬美元。
2010年12月7日,第一次便攜設備到便攜設備的交易在NOKIA900上實現,交易量為0.42BTC。
2011年2月9日,價格首次達1美元,與美元等價。BTC與美元等價的消息被媒體大肆報道後引發起人們的高度關注,新用戶大增。此後2月內,比特幣與英鎊、巴西幣、波蘭幣的互兌交易平台先後開張。
2011年3月18日,BTC/USD匯率創7周來新低,降為0.7美元。
2011年8月20日,第一次比特幣會議和世博會在紐約召開,谷歌趨勢區縣中,比特幣的關注度創新高,當時價格為11美元。
2011年11月14日,比特幣價格創半年新低,價格為1.99美元。
2012年9月15日,倫敦比特幣會議召開,此時比特幣價格為11.8美元。
2012年9月27日,比特幣基金創立,此時比特幣價格為12.46美元。
2012年11月25日,歐洲第一次比特幣會議在捷克布拉格召開,此時比特幣價格12.6美元。
2013年2月19日,比特幣客戶端V8.0發布,此時比特幣價格為28.66美元。
2013年4月10日,BTC創下歷史最高價,110美元。
2013年5月9日,最大的比特幣報道網站-BTC中文網www.sosobtc.com獲得了投資基金Union Square的500萬美元A輪投資,此時比特幣價格為112.09美元。
2013年5月17日,2013年聖何塞比特幣大會召開,1300人參與,此時比特幣價格為119.1美元
2013年5月28日,美國國土安全部以涉嫌xiqian和無證經營資金匯劃業務取締了位於哥斯大黎加的匯兌公司Liberty Reserve的虛擬貨幣服務,美國檢察官稱這將成為歷史上最大的國際xiqian訴訟案,吸錢規模達到60億美元,包括中國在內的大量用戶血本無歸,此時比特幣價格為128美元。
2013年6月,網傳美國將退出QE3,通縮的比特幣,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兩者是針尖對麥芒的關系。
2013年6月27日,德國會議作出決定:持有比特幣一年以上將予以免稅,被業內認為此舉變相認可了比特幣的法律地位,此時比特幣價格為102.24美元。
2013年6月28日,MTGOX獲得美國財政部金融犯罪執法網路處頒發的貨幣服務事務許可,交易規范化可能意味著比特幣開始走向正軌,政府風險降低,其融入顯示經濟的步伐將會加快,同時會對其它虛擬貨幣起到示範作用,此時比特幣價格為97.99美元。
2013年11月28日,熱門比特幣交易所Mt. Gox的比特幣交易價格突破1000美元,創下1073美元的歷史新高。
2013年11月29日,比特幣在熱門交易所Mt.Gox的交易價格創下1242美元的歷史新高,而同時黃金價格為一盎司1241.98美元,比特幣價格首度超過黃金。
② 世界上最早的電子貨幣出現在哪裡
電子貨幣最早的是比特幣。
2008年11月1日,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個隱秘的密碼學評論組上貼出了一篇研討陳述,陳述了他對電子貨幣的新設想——比特幣就此面世,比特幣的首筆交易完成。比特幣用揭露散布總賬擺脫了第三方機構的制約,中本聰稱之為「區域鏈」。用戶樂於奉獻出CPU的運算能力,運轉一個特別的軟體來做一名「挖礦工」,這會構成一個網路共同來保持「區域鏈」。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會生成新貨幣。買賣也在這個網路上延伸,運轉這個軟體的電腦真相破解不可逆暗碼難題,這些難題包含好幾個買賣數據。第一個處理難題的「礦工」會得到50比特幣獎賞,相關買賣區域加入鏈條。跟著「礦工」數量的添加,每個迷題的艱難程度也隨之進步,這使每個買賣區的比特幣生產率保持約在10分鍾一枚。
比特幣最早是一種網路虛擬貨幣,跟騰訊公司的Q幣類似,但是已經可以購買現實生活當中的物品。它的特點是分散化、匿名、只能在數字世界使用,不屬於任何國家和金融機構,並且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兌換它,也因此被部分不法分子當做洗錢工具。2013年,美國政府承認比特幣的合法地位,使得比特幣價格大漲。而在中國,2013年11月19日,一個比特幣就相當於6,989元人民幣。
從比特幣的本質說起,比特幣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堆復雜演算法所生成的特解。特解是指方程組所能得到無限個(其實比特幣是有限個)解中的一組。而每一個特解都能解開方程並且是唯一的。以人民幣來比喻的話,比特幣就是人民幣的序列號,你知道了某張鈔票上的序列號,你就擁有了這張鈔票。而挖礦的過程就是通過龐大的計算量不斷的去尋求這個方程組的特解,這個方程組被設計成了只有 2100 萬個特解,所以比特幣的上限就是 2100 萬。
2014年1月7日,淘寶發布公告,宣布1月14日起禁售比特幣、萊特幣等互聯網虛擬幣等商品。西維吉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喬·曼欽(Joe Manchin)2014年2月26日向美國聯邦政府多個監管部門發出公開信,希望有關機構能夠就比特幣鼓勵非法活動和擾亂金融秩序的現狀予以重視,並要求能盡快採取行動,以全面封殺該電子貨幣。
最近新聞上又浮現比特幣暴漲的新聞,又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③ 互聯網中的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最近「區塊鏈」的熱度,一直高漲,可能大家都認為比特幣的瘋狂,會落到區塊鏈,有點像VR元年的時候,創業者都蜂擁而至,某種程度上,可能和那本書的名言有關:站在風口上 豬也能飛起來!但小米這「豬」,是一個非常精細的產品。
本文主要解讀一個創業者過渡解讀和放大的詞「去中心化」。
往往創業者或者某些執迷於創業的人,在公開場合中,說產品的時候會說,我們的產品是「去中心化」的。
對於事情,對於所謂的不明覺厲,人們是盲目的,那麼「去中心化」到底是什麼?要想了解「去中心」化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中心化」。
1、互聯網是信息傳遞的新的形式,中心化就是信息集中發布,參與者往往沒有話語權,這里的話語權就是引導輿論導向級別的話語權;
2、去中心化就是參與者可以有話語權,並且可以發聲,可以自由傳播信息;
中心化是如何形成的?
因為信息資源的匱乏導致中心化,在某種程度上,互聯網的用戶群也是中心化形成的原因;
去中心化是如何形成的?
因為信息資源的規范導致中心化,在某種程度上,互聯網用戶群的上升,具備了構建去中心化的條件,同時用戶對於信息需求擴大。
④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是指區塊鏈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區塊鏈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批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區塊鏈是全網統一的,因此從邏輯上看是中心化的。從架構上看,區塊鏈是基於對等網路的,因此是架構去中心化的。從治理上看,區塊鏈通過共識演算法使得少數人很難控制整個系統,因此是治理去中心化的。
(4)網路去中心化電子貨幣誰提出的擴展閱讀:
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點: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
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隨著網路服務形態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2.0興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與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共同進行內容協同創作或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區塊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去中心化
⑤ 我知道比特幣是虛擬貨幣,請問什麼是比特幣,比特幣是怎麼由來的,是由誰發行的,是存放在哪裡
朋友,你問這么多問題還讓別人不要復制黏貼,你自己怎麼不去一個個搜呀!
好吧,誰讓我是一個樂(閑)於(的)助(無)人(聊)的人呢
拒絕復制黏貼:
1、比特幣是一種虛擬代碼的電子貨幣,它的最終總量只有2100萬個,通過一種神秘復雜的演算法在互聯網上產生比特幣,目前已經有1200多萬個了哦
2、由來應該是基於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網路上一個叫中本聰的人提出了一種想法:通過一種神秘的演算法來產生電子貨幣,這種貨幣沒有發行的銀行或者機構,完全是通過網路上大家一起參與來產生,所以它是去中心化的,不存在多發通脹的情況;後來2009年中本聰建立了這種演算法,並成功生成了電子貨幣,他把它命名為比特幣
3、沒有誰發行啦,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人通過個人電腦或者挖礦機來參與這種演算法,從而產生獲取比特幣,比特幣隨著被算出來的越多,這種演算法產生比特幣需要的時間就越長
4、我沒有挖過,我只買過,比特幣只是一串字元串而已,存在比特幣電子錢包里
5、把這串字元串告訴別人,別人就可以提取到他自己的錢包里啦
6、如果你想獲得,不建議你自己去挖,按照目前的算力,電腦配一塊7970的顯卡,每天24小時,挖一個月也挖不出0.1個比特幣。
so,少年,你想要還是去比特幣交易平台買一個吧
PS:目前比特幣的最大作用就是作為一種投機工具,比期貨收益還要大,當然高收益伴隨著高風險,或者你存個10年,也許到時候價值會翻100倍,也許會一文不值。天堂還是地獄,全在眾人的一念之間。
⑥ 電子貨幣的出現對金融監管提出了哪些挑戰
一是比特幣的發行權問題,二是發行量問題,三是貨幣發行的創新以及世界通行貨幣的嘗試。 比特幣是一個共識網路,促成了一個全新的支付系統和一種完全數字化的貨幣。它是第一個去中心化的對等支付網路,由其用戶自己掌控而無須中央管理機構或中間人。從用戶的角度來看,比特幣很像互聯網的現金。比特幣也可以看作是目前最傑出的三式簿記系統。它不是有央行發行的,是由比特幣礦工創造的。 比特幣的總數控制在2100萬個,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克服了通貨膨脹的問題,比特幣是一種通縮的貨幣。
⑦ 數字貨幣與電子貨幣的關系(一)數字貨幣 來自歐陽
1、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是電子貨幣形式的替代貨幣。數字金幣和密碼貨幣都屬於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不同於虛擬世界中的虛擬貨幣,因為它能被用於真實的商品和服務交易,而不局限在網路游戲中。早期的數碼貨幣(數字黃金貨幣)是一種以黃金重量命名的電子貨幣形式。現在的數碼貨幣,比如比特幣、萊特幣和PPCoin是依靠校驗和密碼技術來創建、發行和流通的電子貨幣。
特點:運用P2P對等網路技術來發行、管理和流通貨幣,理論上避免了官僚機構的審批,讓每個人都有權發行貨幣。
2、電子貨幣
電子貨幣(Electronic Money),是指用一定金額的現金或存款從發行者處兌換並獲得代表相同金額的數據,通過使用某些電子化方法將該數據直接轉移給支付對象,從而能夠清償債務。嚴格意義是消費者向電子貨幣的 發行者支付傳統貨幣,而發行者把與傳統貨幣的相等價值,以電子形式儲存在消費持有的電子設備中。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把錢存進自己的銀行賬戶中時,銀行賬戶里就會多出一個數字,表示我們存了多少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手中的紙幣給了銀行,銀行給我們銀行卡里加了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就是我們的電子貨幣。
特點:
電子貨幣與紙幣(或者說實物貨幣)是可以很容易直接相互轉換的;
電子貨幣的數據對應著同等數量的實物貨幣;
我們需要向電子貨幣的發行者(銀行等金融機構)支付實物貨幣才能換取等量的電子貨幣。
3、數字貨幣和電子貨幣的相似點:都是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存在。
4、數字貨幣和電子貨幣的不同點:
電子貨幣有發行機構,而且對應的該機構里相等數量的實物貨幣,可以跟實物貨幣相互兌換;而數字貨幣沒有特定的發行機構(去中心化),只能存在於網路數據中。
目前,對於數字貨幣到底是不是貨幣還沒有一個國際統一的結論,所以在目前的我國,數字貨幣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投資產品」,而且是一個相當有風險的投資產品,僅又極少數的商家願意接受數字貨幣消費;當然,一些國家(德國等)也正式承認數字貨幣的貨幣地位。
⑧ 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的特徵是怎麼來的
重慶市金窩窩分析基於分布式記賬、集體合約和智能共識等機制,區塊鏈技術最初呈現出的去中心化、開放共享、真實可靠等信息特性一度引發高度關注,其中去中心化的特徵尤為受追捧,對去中心化的關注自區塊鏈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
⑨ 去中心化的電子貨幣和傳統電子貨幣的區別
電子貨幣 : 現在適用的電子貨幣
傳統電子貨幣 : 過去傳統先輩留下的電子貨幣
⑩ 什麼是電子貨幣,電子貨幣有多少種
根據歐洲中央銀行1998年發布的《電子貨幣報告》,電子貨幣的定義為:「電子貨幣是指技術設備中已電子形式存儲的貨幣價值,被廣泛用於對電子貨幣發行人以外的主體進行支付,且不必通過銀行賬戶進行交易。」2012年,歐洲央行在《虛擬貨幣計劃》的報告中又對虛擬貨幣給出了定義:「虛擬貨幣是一種不受調控的電子貨幣,由其開發者發行和控制,被特定虛擬社區的成員使用和接受。」
這兩個定義的側重略有不同。電子貨幣的范圍以儲存形式來判定,而虛擬貨幣的「虛擬」則更側重「不受調控」和「虛擬社區」。因此,按照儲存形式和發行主體兩個維度,可以對電子貨幣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本文從發行主體的維度,將電子貨幣分類為:傳統貨幣的電子化形式、中心化的電子貨幣、去中心化的電子貨幣三類。
傳統貨幣的電子化形式最為人們所熟知和廣泛使用,包括儲蓄卡、信用卡、網路銀行電子賬戶、第三方支付、以及其它以傳統貨幣單位核算的電子價值形式。其中,儲蓄卡相當於一個提供隨時存取和刷卡支付服務的支票存款或活期存款電子賬戶。當儲蓄卡用於支付和結算時,資金從持卡人的賬戶劃轉到收款人的賬戶,未流出銀行系統。信用卡則是一種貸記型支付,持卡人的信用賬戶余額通常為零或負值。持卡人通過信用卡進行取款和消費時,發卡銀行先對該筆資金進行墊付,而後持卡人在一定期限內完成還款。與銀行卡相比,網路銀行和第三方支付脫離了對卡介質的依賴,藉助互聯網信息系統和密碼學設計來完成貨幣的一系列職能。以上電子支付的形式並未直接改變賬戶內貨幣所依託的信用來源,但對貨幣體系的成本結構、風險因素、貨幣需求的結構等會有一定影響。
現有的中心化的電子貨幣可分為封閉體系和單向流動的貨幣兩種。封閉體系的貨幣的典型代表為線上游戲的游戲幣,游戲玩家在社區內使用游戲幣購買游戲道具等,但游戲幣在社區以外無法使用和兌換。單向流動的貨幣是指可通過傳統貨幣直接換取的電子貨幣,這種貨幣同樣可用來在虛擬社區中完成交易,典型代表如Q幣。從信用來源上,中心化的貨幣可視作一種商業信用,其貨幣價值取決於發行主體的信用等級、經營狀況、盈利預期等。
去中心化的電子貨幣是指沒有特定發行主體信用作為支撐的電子貨幣。現有的例子中,比特幣是藉由P2P網路節點由所有參與比特幣演算法運行的個人和機構共同「發行」。因此,比特幣生產的數量和速度由演算法設計和參與演算法運行的人數共同決定。雖然歐洲央行的報告對虛擬貨幣的定義中包含「unregulated」的描述,但現實是比特幣依然受到了各國貨幣當局的監管。與前文提到的電子貨幣相比,比特幣的匿名性較為突出,在在這一點上與現金更為靠近。